7.31看完第三集更新看完前两集本来打了四星,第三集看完气到了,文案扣一星。
————第一集总体来说挺好的。
就是有的地方看起来有演的痕迹,有些尴尬,比如和小牦牛打雪仗,感觉这个情节很没必要,虽然可爱,但是…日常他们真的会做这些事吗?
还有文案有些小地方不明所以,比如昆仑退却了,可能因为他对小牛的怜悯,怜悯为什么会退却,有些不明所以。
也可能是我理解能力有限吧。
不过能在国产纪录片中看到这种高质量的作品,还是很惊喜。
在电视上看完了第一集,期待第二集。
希望多些这种题材的电影!
看惯了国外的野生动物,都忘了国内也有很多野生动物了。
😖第二集太催泪了,太难过了,太揪心了。
立马去关注保护白海豚的公众号,国内这种保护意识太缺乏了。
希望多点这种纪录片,让人们去了解这些物种,保护他们,和谐共处。
不知道能做些什么保护他们?
第三集大象拍得太差了,从没看过以公象这种角度讲大象的故事…国王,王子,武则天…讨厌父权制的故事,大象明明是母系社会,却被这个纪录片拍成了父权社会,无语了。
喜欢,欢迎大公象这种台词…已经吐槽无能了。
公象成年以后就要离开象群,和年长的公象生活在一起,被这个纪录片文案美其名曰拯救象群,寻找象群的出路……我服了。
看了那么多大象的纪录片和书,没见过这样的,槽多无口了,真让人失望,文案写之前能不能先查查关于动物的知识,无语。
8.8看完了第四集山神归来。
有点感慨,国内的纪录片,只能是靠杂七杂八的镜头攒起来才能拍好一部纪录片,因为保护动物的意识来得太晚了,拍好野生动物很不容易。
萨满那一段莫名地感动,泪目,原始宗教真的很触动心灵。
很难想象之前居然是“诸山皆有虎”,甚至一百年前还有那么多老虎。
我家的族谱是先祖移居之后开始记录的,据爷爷说刚迁移过来的时候,山上还是有很多猛兽的,之前的村落因为瘟疫已经消失了。
也许千年前,我的家就曾有老虎经过吧。
总体来说这纪录片太注重剧情了,并且剧情写砸了。
还有这个刻意搞得中性灰滤镜大可不必……推荐第一集,4分➕,节奏画面配乐情节升华都不错,既有感动又有无奈,既有温情又有现实,动物和人物都刻画得有血有肉,收尾呼应又点题,满分作文了属于是。
第二集故事线有点杂乱,扣题“神”不紧密,结尾像极了高中写作文凑字数,重复拖沓,好抠啊b站那么有钱,时长这么久竟然连水下拍摄都没有…最后升华成了人类的救赎了我服……第三集,很明显导演想表达人与象群和谐相处并且人类主动承担起了对象群的监视和保护的责任,但能不能少一点人类所谓的“主人翁”意识以及其带来的自我感动啊🤮太自恋了…从长期来看,人类和大象在自然界中是竞争关系,象群的栖息地与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甚至不同象群间的繁衍交流都由于人类对于经济发展的追求受到阻碍与限制,人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保护象群,与其说是人类对于大自然的义务,不如说是人类的赎罪……全球大象五十多万头,中国的大象才三百多头,而结尾又死了几头……改变象群的命运,只有人类退出对自然的霸占、侵略、破坏、干扰等等,才能达成。
第四集,跟第三集有异曲同工之嫌……东北虎回归,人们激动了,原来激动是因为“神”回来了能保佑“人丁兴旺”……我直接地铁老人手机…………明明只是借助“神”之名,来表达人类对自然濒危生物的自以为是的美好愿景,结果到头来又是为了人类自己的繁衍,合着就是个工具虎呗?
不想吐槽了
导演分3个故事讲了人类和野生动物的矛盾与和谐共处。
面对凶猛的昆仑,牧民只能驱赶。
但是在小牛挣扎着死后牧民也弹起了悲伤的动物哀歌。
温和的断角在数十年与牧民的共生中,逐渐被接纳还得以颐养天年。
牧民也感恩断角带来的野牦牛优秀的血统。
在孩子百岁的生日上放归幼年的小牦牛。
巡护员为了野生小牦牛的口粮,凑钱买牛奶,给牧民干农活换牛奶也是可爱。
人类虽然站在的食物链的顶端,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野生动物,如何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这大概是导演想讲的故事吧。
——8月25日纪录片完播后补充:完播后我给四星,一二四集质量都非常不错。
但第三集我给零分,因为这集可以说是一个丧失了科学事实的亚洲象版《狮子王》,人类编剧用亚洲象写了一个不符合亚洲象生活事实的煽情故事,已经无法称这集为纪录片并为之评价了。
我认为自然纪录片可以不够美,可以因为动物的连续拍摄困难采用剪辑手法,可以在不曲解动物习性和自然法则的前提下代入理解动物的行为,但在科学事实上绝对不能假。
科学性是优秀自然纪录片的基本线,缺乏科学性的自然纪录片,即使剧本/配乐/摄影做得再好,都不能称优秀,甚至不能称作纪录片。
因为没有科学性的故事,就是在误导观众,尤其会误导希望借自然纪录片了解科普知识、对物种建立初步认知的孩子们。
第三集讲亚洲象的剧本,我看了感到非常不适,因为这集编剧的科学打底研究工作做得不足,人为煽情有余、科学性欠缺。
①大象是母系族群,最年长的母象是家族首领,成年公象到了年龄一般就会离群独立生活,也会有离群公象结群生存。
因此,从科学事实来说,是没有“老大回归引领家族”一说的。
我对亚洲象领域不专业,只能从亚洲象科学爱好者角度猜测:可能是“老四”到了离群年龄,和生物学父亲“老大”会合了。
这里应该请科研人员提供专业解释的,而不是写一个狮子王里老国王木法沙回归的滥桥段。
②“老大”放弃和“老二”对决,怎么可能是“老大”考虑基因多样性而主动放弃?
达尔文和赫胥黎的棺材板都要掀飞了。
不遗余力留下自己的基因,是地球上有生命诞生以来,所有生命的最原始本能,生物进化的基石之一。
以熊和狮子两种手段比较“狠”的动物为例,公熊杀死母熊与其他熊的幼崽,迫使母熊与自己交配,留下自己的后代;公狮赶走老狮王取而代之后,就会杀死狮群里老狮王与母狮的幼崽,也与熊的目的相同。
野生动物有一条基本的生存法则:尽量避开低效打斗,因为野生动物一旦受伤,轻则失去领地被驱逐,重则无法捕猎、等待死亡。
第四集写人类难得看到老虎,“当你看到老虎的时候,其实老虎已经凝视你一百次了”,就是因为壮年东北虎是完美恪守这条法则的代表,先观察打量再决定要不要攻击。
猛兽对待打斗反而更谨慎,尤其同类打斗。
我个人猜测,可能是“老大”当时没有发情,没有交配欲望,因此没必要和“老二”直接硬刚。
“老四”年龄小,没有老象那么经验丰富,所以莽着去招惹其他大象。
这里也最好要科研人员给解释,而不要写狮子王里刀疤企图干掉木法沙上位的滥故事。
(写到这里我发现第三集的编剧是真的很爱《狮子王》啊...这集英文标题不叫Elephant King或者Hamlet The Elephant都说不过去。
)自然纪录片以人格化的方式去写动物的故事,是一种利于观众理解并投入情感的好办法,野牦牛那一集就做得很好。
但人格化的故事一定是建立在严谨、真实的科学性上的,不由人类套用自己的社会规则臆想动物社会的规则、并在科学性缺失的故事上营造煽情氛围的。
否则观众为什么不去看动画片狮子王呢?
狮子王还有幼王出走一朝回归为老王复仇的剧情,岂不更精彩?
这一集的剧本非常令人失望,恍惚间水平又被拉回到早期国内自然纪录片还不成熟时,观众看动物披皮演人类编剧脑补出来的桥段,掉一些棺材里的生物学泰斗们无法理解的眼泪。
想问问导演,第三集是怎么和亚洲象科学研究人员合作的,明明第二集和第四集合作得那么专业?
第三集的奖金,扣是不扣?
唉,我们离BBC和Apple+的纪录片水准还有很长很长距离要走,这部何从谈比肩。
7月11日看完第一集时写的评论:我能打六星吗?
我心目中的唯二六星自然纪录片,一部是《大象女王》,一部就是这部了(截至第一集)。
摄影,文案,故事线,剪辑,音乐,无一不是我个人心目中的完美表现。
第一要夸日本的这个配乐团队,开头引入时梦回当年看宫崎骏的幽灵公主,故事渐入时完美融合藏族音乐,悠长灵动神秘深远——最主要是有种不热闹的灵动——极大化烘托观看感受而又不喧宾夺主。
第二要夸文案/故事线,昆仑的人格设定和故事线给人以强烈震撼,它就是山神的化身,蛮荒的精灵,人类无法捕捉到的沸腾血液,是真正意义上的“calling of the wild”。
第三就是摄影,片中大量出现静滞的远景,主角野牦牛就是远景中的一点点。
如果其他纪录片这么用镜头,我可以怀疑摄影师给对象拍照就是这个水平:传说中的“直男如何给女朋友拍照”(无论摄影师是男性还是女性)。
但众神之地这么用镜头就与氛围完美适配,令人惊艳。
天地即世间最大神明,永远只有遥远的神明凝视人类,岂有人类近窥神明?
众神之地,只知神则不得知神性。
当人类也出现在同一片土地上,与神明若即若离,或伏身,或远观,或对峙,或亲近,我们身处这样的双向关系中,才方得以知神明。
看预告后非常期待第二集,况且还是发生在我老家地区的故事。
早前也有看过一些人与自然为主题的纪录片,但没有哪一个能这么打动我。
作为一个感性多于理性的文科生,比起BBC、CCTV频道那种冷峻、客观向观众输出大量知识点和数据的风格,这部纪录片所传达出的温情与怜悯更打动我,这些年一直有在救助流浪动物,因此我也深信万物有灵。
一共四集,几乎每一集都有泪点,特别第一集牦牛故事线泪点更是密集,野牦牛与牧场主的冲突、小牦牛之死、母牦牛离家去找被卖的小牦牛...几乎每一幕都精准的踩在我的泪点雷达上,真的是哭的停不下来,众生都太苦了,怎么能这么苦啊。
片中的山民信奉山神,敬畏大自然敬畏动物,他们认为野牦牛是山神的家畜。
在我看来,这其实就是一种最淳朴的信仰。
自然一直是强大而浩瀚的 ,无论人还是动物都是渺渺沧海中的一粟,自然这个大环境其实就是广义上的山神,它护佑着每一个生物,但却对终生之苦无能为力,因而山神创造了人类,由人代替山神去怜悯这些野生动物 。
怜悯,是本纪录片一直在传达的主要感情节奏, 纪录片中的每一集,都有那么一伙人在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努力,在尝试救助动物却屡屡失败时的手足无措、在感受到生命的呼吸与心跳的欣慰与欢笑...动物是一面镜子,它是我们窥探自然界的窗口,也是人类与大自然的链接,它同人类同所有的生物一样,也有情感与需求,也都是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看这部纪录片的意义,如导演所说:“没看过不会有损失,但看了之后,会对野生动物多一些了解,也许人的生命就会开阔一点,原来这个世界比我们想象中要大一些,丰富一点。
”
两年前大概就知道有这么一部纪录片,可能因为疫情和拍摄难度太大,到今年才播出了。
《众神之地》和BBC前几年的《王朝》模式比较像,一集只讲一个物种,这些物种当然都是动物界的明星物种,才足以支撑起长达五十分钟的篇章。
之前最喜欢《王朝》里面的帝企鹅一集,喜欢在那种近乎残酷的环境中,生命的卓绝和种族的团结。
如果说中国动物纪录片与BBC的动物纪录片区别之处,我认为国外倾向于科学,类似于白描似的解剖动物,它们的生老病死,生存与挣扎。
而中国的动物纪录片,例如这部《众神之地》,它则让动物带上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中华民族与在这片土地上的动物从古至今相互依存,在众多民族中都有动物崇拜。
动物对他们来说是神明,而不仅仅是自然书上存在的一个名词。
对动物所饱含的感情,让中国的动物纪录片得以鲜明的区别于国外纪录片。
在这部纪录片中,甚至直接出现了一些有关动物的诗歌,在苍茫的背景之下,你能从这些诗歌中体会到我们与这些动物的血脉相连。
文学性似乎又一次深化了主题。
您是威武盖世的神百兽之长您像一股金风扫过长谷百花摇曳新房落土群峰呼啸百灵慑服您的伟力将庇佑我阖族连年安康人畜两旺《众神之地》的四集分别选择了野牦牛、白海豚、亚洲象和东北虎。
可以说这四种动物都有不小的拍摄难度,仅仅是追踪就已属不易,还要在此基础上讲出故事。
甚至第四集的主角东北虎现金成熟的观测方式还是红外相机,在长白山茫茫森林中难寻踪迹。
我想到现在没有有关这些动物成熟的纪录片,也是题材让人望而却步。
但是这样的稀少,同样也是一种优势,因为太缺乏了,仅仅拍摄到的,就已经让观众感到珍贵了。
野牦牛一集应该是拍摄比较充分的一集,摄制组有幸寻得两头个性鲜明而又相反的野牦牛,昆仑与断角,他们一个年轻力壮,靠武力侵略人类的牛群;一个年老力弱,依靠人类对野牦牛基因的渴望,得以在人类领地颐养天年。
能从种群中得到个性鲜明的个体,是极为难得的。
如果只是讲种群,虽然也有故事,但是或多或少失去了点温度。
个体与生命更为接近,个体的符号也更容易为观众所记忆。
故事的高潮在于,牧民要把一头小牛带走卖掉。
这头小牛是昆仑的孩子,身体里流淌的野性基因,让它怎么也不屈服。
昆仑收到小牛的呼叫,从远处赶来,但最终也没有能力保护住孩子,而小牛因为过度挣扎,最后死在绳套里。
昆仑离开之前,驻足在山岗上回头凝视,那个眼神的特写,仿佛让人处于神的凝视之下。
到了第二集白海豚,就让人觉得不是那么过瘾。
海洋动物的拍摄,如果缺乏必要的水中设备,那就只能隔靴挠痒了。
航拍镜头泛滥,内容的架空,让我在观看的时候一直挺难受。
你看见到它,但是你接近不了它的那种难受。
而仅仅是停留在白海豚珍贵,我们要保护它的主题层面上,五十分钟就太浪费了。
亚洲象一集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象家族的老四,不是象老大,而是几年前被抓起来的老三。
跟踪员老黄曾被称为老三的亲爹,只有老黄能靠近老三。
老三因为打不过象首领,跑到街上大闹,曾经逼的十辆甘蔗车停下,就为了吃甘蔗。
被称为“车匪路霸”的它因为破坏太多,几年前最终被人类收服。
但是你在老黄的陈述中听到他说:你知道他很乖的,他知道不会对你人怎么样。
老黄与老三的故事,如果当时能拍到,是最能证明人与象的羁绊和冲突的案例了。
影片最后老黄去探望老三,老三已经不记得老黄,但是出乎我意料的,影片安排一直不敢去看老三,这次去完成看望的任务,老黄竟然没有太多的感情流露,呆了一会儿就说“我走了”。
我不知道这是故意为之违反了老黄的本意,还是内向男人的坚强,还是人对象的无奈,早已被时间冲刷过去了。
东北虎摄制是让人崩溃的,如果说其他集还能有的拍,东北虎组可能一直在疑问:老虎在哪里。
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初心和坚持,让导演知道在拍不到的情况下还坚持这个选题的。
这一集的名字叫《山神归来》,从开头没有直接让老虎露面,铺垫了松鼠怎么采集松果,顺带传播了红松的种子;再到春天东北小鲵探露出春的信息,开始交配产卵……让我一度以为这一集避开了东北虎素材的不充足,花大篇幅讲东北虎栖息地的恢复,最后迎接山神的归来,让我佩服导演构思的巧妙。
看完之后能够理解导演差不多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的,但是对于东北虎的出场显得稍微草率了一些。
上一段不知所以的在讲青蛙被吃,下一段接了红外相机,老虎就出来了,我认为之前铺垫的神秘感在这里突然就泄了气,稍微有点可惜,应该可以做的更好的。
随着最后一个镜头,一个胖乎乎的大猫朝我们跑来,它矫健的身态,它威严的面容,它让你欣慰在今天这个土地上我们还能与这些众神生活在一起是幸福的,这个世界仍然还是千姿百态,仍然欣欣向荣。
本来是在b站首页推荐无意间看到广告的,惊讶于手绘海报的审美,于是点进去,结果看完之后很惊喜!
正片和海报一样美绝的同时,挖掘的人性故事也很惊喜。
片中对野牦牛的近距离拍摄直观的感受到了牦牛的野性和灵性,尤其是两头野牦牛为了争夺交配权爆发激烈的求偶斗争的画面深刻的刻画了大自然的残酷与壮美,配合4KHDR的超清晰画质让人沉浸式感受青藏高原的魅力,这个清晰度简直杀我,甚至拍到野牦牛近景的时候仿佛连它毛毛上的灰尘都看得一清二楚....
导演在镜头的把控上堪称一绝,也让我们感受到全华语班底拍摄的诚意,牦牛群跋涉在雪山原野,高原之下天地辽阔,万物生灵肆意生长奔腾,仿佛让人身处波澜壮阔的雪山荒野之中.....
连配乐都恰到好处的烘托出悲壮的氛围,尤其是野牦牛“昆仑”下山与混血小牛对视的时候,整个情绪都被调动起来了,原创音乐+杜比音效这个王炸组合,让人不得不感慨制作的用心。
第一集在震撼中看完,整体节奏也符合我的口味,更加期待后面三集的故事了。
关于这部纪录片,真的让我泪目。
整体下来,就像一位老者坐在我的对面,缓缓讲出他的故事,他的坎坷,他的灵动,他的难言,他的坚持。
他是世界上的所有自然生灵共同发出的声音,是之为“神迹”他一共分为四集,分别讲了西藏的牦牛,海边的白海豚,西双版纳的大象,东北的东北虎。
一部关于大自然的纪录片,那么最重要的就在于他的画面。
这部纪录片在画面的精致和构图上其实是无可挑剔的,包括其解说词和音乐的搭配,不仅使这部影片讲解的很完整,也更容易让人动容。
每一个部分的结尾,就像《教父》的结尾一样,给一个大刀。
以至于让人觉得前期的所有铺垫都是为了讲出的最后的遗憾,这种遗憾的气息透露在片子的每一个画面里。
这种遗憾,不是人类个体中的单个情感,不是两人之间的友情或者爱情,这种遗憾,是整个自然界的叹息。
在此之前我从来不觉得我会因此触动,甚至觉得这是无为的道德负担。
但是当我看见,那只意外死亡的海豚,在她的体内甚至还有一只未见天日的孩子,那群脱离大群体的大象,在慢慢工业化的森林里慢慢消散。
我真的会因此落泪,这是我作为自然界生灵的一员对自身同伴的惋叹。
但是这部片子又是在给人希望的,有人会放弃出去的机会,坚持拯救白海豚,检查站的人会那只小牦牛到处做工借牛奶,那位“象爸”会一遍一遍地呼唤犯错的大象。
将明为明,隔纱观月,虽遗憾却仍有希望,虽艰难却依旧坚持。
那些愿意为这件事努力而人的心灵才是真正的“众神之地”
刚看完第一集,讲几个自己很喜欢的地方。
首先是片头。
在常规操作总导演、制片人、出品人等等后加入解说刘琮、原创音乐神思者(日本)以及本集摄影组导演组,这些曾经是片尾组成部分的地方, 被提前至开头,感受到制作组尊重和用心。
其次是文案,确实有些地方被惊艳到。
比如开头的:“大自然中,每个物种都有他们的一席之地。
这些食物链顶端的动物,是这块土地最精妙的设计。
他们曾经是文明的图腾,也是人类和大自然沟通的桥梁。
他们的呼吸和心跳,传递着天地神奇的信息”等等。
还有一些首尾呼应和神话,比方说开头的藏族传说对应藏民卖小牛昆仑最终选择放弃进攻的镜头以及牦牛面具的制作等等,使得第一集的故事没有那么的散(不过还是有点碎……然后就是画面,解说和原创音乐贴合度方面。
解说自然是没有话说,是刘琮老师一贯的风格,加入感情的解说,故事感,画面感,代入感拉满,业务能力yyds。
原创音乐+杜比音效让气氛的烘托得很到位,比如16:38,29:37的轻快与和谐,37:24的空灵,旷远,悲壮,适配度百分百,好听到想找原声音乐的那种。
还有画面,我可太喜欢加入HDR后藏香跳跃升腾,经幡飘扬的画面了(别的画面也很绝)。
以及(夹带私货)快结尾的时候45:53绰珠巴盛会的运镜,解说,配乐堪称视听盛宴,也就看了亿遍(划掉
最后我想聊一聊第一集的落脚点:人与自然共生。
藏民的放生行为和断角与牧民等等共存的镜头看似和谐,但实际上野牦牛和牧民之间的矛盾还没有解决。
我觉得这是第一集的亮点,让人们思考人与牦牛或者说人与自然的共存之道。
就像梁永安老师说的:“一个好的导演,他不是来给你抹平问题的。
他不是泥瓦匠,把墙上的裂缝都给它除掉,他说把表皮给你敲开,让里面的那些缝,那些腐朽的,那些摇摇欲坠的那些稀里哗啦的惨不忍睹的都敲开给你看。
”
我们需要这样的纪录片,去唤醒人类对自然的尊重。
这可能算不上是一篇影评,因为直至此刻,我依然被深深的失落包裹着——没能看到最后一集有总结式的主题升华。
在这种情绪下写出的评论,很难界定是不是足够客观。
但看了该片导演的文章后,我想精神力量是“可以”加入到这篇影评中的,或者说,“应该”加入。
讲述食物链顶端的动物,并将其与自然的无常相联系,讲述物种崇拜,这是我个人非常喜欢且关注的主题,所以看到第一集,我就决定要追完,每周都是在更新的第二天上午抽时间看完,几度泪目哽咽。
这份哽咽持续到最后一集,三位萨满跳“鹰虎祭”时拉远的镜头。
后面小鲵的部分,非常遗憾,难以找到与主题的关联,“播种了自己的勇气”用来形容交配,这样离奇的病句出现在纪录片中,实在太过主观。
导演说部分观众以BBC纪录片的要求来对待这部片子,我想这个距离还是有点大,不适合放在一起比较,而且该片反映的是我们国家特有的精神崇拜,并不适宜与他国作比对。
一直在说的文化自信,也是希望国人相信自己国家的精神内涵,和自己独特的拍摄逻辑。
但,汉语使用过程中,牵强的句子和逻辑,我是无法接受的。
说回这部片子的前几集。
第一集昆仑的回头和离去,“混血”小牦牛的死亡,会跟着人一起跑的小牦牛,都有触动到我的心。
难过、孤独、委屈……甚而会心一笑,都是这部片子带给我的珍贵体验。
温暖而又悲伤,却充满力量。
第二集那只“走错路”后再未能回家的老海豚,也令我难过。
第三集,最想回家的大象没能回家,在外撒野的大象却被迫回归故土,令人唏嘘。
第四集的部分镜头很重要很精彩,也很遗憾仍有近景镜头稀缺,四个题材中虎最不易靠近,所以收集素材的确很难,我猜是这个原因才加入小鲵等其他篇幅不短的镜头,个人更期待的其实是一个总结,对前面四集里的小主题作串联升华,这样也能把后半部分时长撑满。
然而再不尽如人意,再多么失望,有一点我深深认同着:【生命永远充满力量,于自然的无常中不断轮转。
】这大概是我为此片缺失部分感到失落,又不至于全然无力的原因吧。
写完这篇剧评的两周后,我决定再降一星,特此说明原因。
在bilibili发表了一样的剧评,有人指摘说用“播种了自己的勇气”形容交配不是病句,是多么具有人文情怀和深厚文字功底的一句话,我对此观点感到深深的恶心。
照这个逻辑,人类强奸,也算是“播种了自己的勇气”?
交配射精的行为居然是值得鼓励的“勇气”?
比较少有片子让人想两次降星,认真追完整部片子的人应该能体会得到这种心情吧。
以及该片实在是很适合b站,大概只有小学中学水平的孩子,才会无视掉其他人的点赞和收藏,一味地喷我这样写“是个喷子/黑子”,说这部片子有多“封神”。
我想他们很难明白,一开始有多喜欢这部片子,最后一集就有多失望。
我们不拿该片和BBC对比,是因为这片子不配,它只是中国纪录片当中比较有特点的一部,但离客观和佳作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评分着实虚高了,其中也包括只看了前三集时我给的满分。
长期下来,想必该片最适合的分数范围是7.9-8.6分。
这文案我想打差评,这个人类中心主义的文案真的很恶心人,大象那集我被恶心到了,公象国王?连大象习性都没搞清楚就做纪录片,门槛真低,公象成年就要离开族群去寻找新的象群,那头公象明明是因为人类活动难以找到新象群一直在外流浪,却被强行安了个国王之名。象群的首领一直都是母象,离开的公象是它的子侄辈,一个纪录片充满了人类视角的傲慢,甚至歪曲事实,吃相难看。
片名牛皮哄哄,内里又搞“拟人化”臆测。
🤢
看了两集,弃了…本来对纪录片要求不高,但是拍这种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的纪录片感觉行为太原始了,要不然就别讲人与动物。就讲动物也挺好的~不求极致,但求专一。
以前体制内上班生完一胎巴不得产假延长,巴不得哺乳假物尽其用,现在婆家上班生完二胎,变成恨不得早日恢复、月子里就去上班,恨不得早出晚归、小孩喝奶粉去,工作时间也压根不会想到摸鱼,一空下来就找之前项目资料翻阅,或者找婆婆拼命打听各种相关情况流程和人际关系,也不像以前期盼周末恐惧周一,而是感激爸妈阿姨会帮我带好俩孩子,我能安安心心一周工作七天。给别人打工和给自己打工态度完全不一样啊……
感觉四集有点太少了
1.讲述神,牦牛,和人之间的关系;2.小朋友在船上看到白海豚时的那种无名的喜悦和激动大概就是人们有意识的对动物作出善举的根源;3.象群王朝的更迭终敌不过时代的变迁;4.当平日里如小丑般逗游客开心的中年萨满带着两个少年默默踏入山林,一如往常般跳起祭祀的舞蹈,那虔诚的神情坚定的舞姿让我看到了山神归来的庄严。
感动
非常非常一般,完全就是在编故事感动自己,纪实才是纪录片最基础的事情,豆瓣纪录片评分太虚高了…
太重剧情,第三集的编剧已经遭到很多人诟病。但总的来说,自然的神性还是让人落泪。
最大的问题在于后期调色严重失真,粗糙到人像与动物都严重变色,设备如此精良运镜也还不错,怎么就找了这么业余的后期。刘琮明明有多变的声线,配骆闻舟的时候为啥偏选大爷音呢,功底也合格,跟着数字混饭圈儿不明智,当然尊重他选择。
就是一些美景商业片,没会员,浏览器卡的实在提不起兴趣
第一集最好吧,后面完了
「3/100」
相比起《地球脉动》比较无聊,感觉只是讲了表皮。
拍得有点太煽情太人情投射化了,但考虑到是国内头一次拍这种大规模动物片,影响也比较成功,还是应该鼓励一下
一般,有时候给我一种不知道想讲什么的感觉,又不是在看动物世界。
第一集不错,其他的一般,文案有点矫情充满着人类的自我感动,背景音乐加太多了
主题选取精妙,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牦牛、海豚、大象、老虎等动物的特异性及其与人类活动间的关联性。影像水准出色,藏地雪原、浩瀚海洋、广袤森林都拍得美轮美奂。假以时日,有理由相信我们的自然纪录片不会逊色于英美。
画面是美的,但是人的戏份也太多了吧?演戏痕迹明显,文案做作每一集都槽点满满,硬着头皮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