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主演: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8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剧照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1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2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3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4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5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6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13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14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15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16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17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18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19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 剧照 NO.20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长篇影评

 1 ) 今年第一部「救命」的良心片,就是它了

随着医疗资源愈发紧张,医患矛盾愈发激化;不少人对健康和医疗的话题,越来越感兴趣。

去年,就有不少医疗题材的国产剧,登陆荧屏。

可是漏洞百出的专业错误,脸谱化严重的人物形象;让几部剧都没能获得很好的口碑。

与它们对比鲜明的,是不少国产医疗纪实类节目,得到了一致的好评。

两季《急诊室故事》,评分都稳定在9.6的高分;集集都让人哭惨的《人间世》,同样也是9.6分;根据同名纪录片电影改编的《生门》,前不久在卫视频道播出;评分同样高达9.4。

纪实镜头下的生离死别,映射出一幕幕令人唏嘘的真实故事;这比任何编写的剧情,都更能戳痛人心。

派爷今天要说的,是一部同样戳人的“救命”良心——《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2018)

介绍这部片子之前,派爷要先来夸赞一波东方卫视。

因为派爷上面介绍的那几档医疗节目,都出自番茄台,可谓良心。

而《生命时速》也是如此;节目自3月12日起,在东方卫视播出。

节目筹备了2年的时间;100多天里,12小时全程跟踪拍摄;用镜头记录下了救护人员平凡又伟大的日常工作。

和《急诊室故事》、《人间世》相同;《生命时速》也把记录的地点放在了上海的各大医院。

不同的是,《生命时速》关注的;是最容易被人忽视,同样是情况最紧急的环节——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指的是患者在发病时,由医护人员在现场进行的紧急抢救。

通俗来说,就是突发状况时;我们拨打120,开着急救车到达现场的医护人员,实施的抢救。

生活中,派爷经常会看见急救车呼啸而过;却从来没想过车里面是怎样的配置。

这部片子,为我们科普了这个常识。

当接到一通急救电话之后;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会立即通知患者所处位置附近的可用急救车辆,前往现场。

一部急救车上有三个人。

两名急救人员,和一名可以平稳飙车的老司机。

他们每天要工作十二个小时,奔走于医院和急救的第一现场之间。

忙得飞起时,他们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受限于环境的因素,院前急救要远比急诊室中的情况,复杂得多。

就像医生说的那样,这和在医院内的抢救,完全不一样。

医生们首要面对的,是凶险的病情。

一名患者酒后突发急性心梗,需要紧急转院。

严重的心梗病人,有可能在几分钟内命悬一线。

之前在别的医院,病人已经发了八次室颤,病情十分凶险。

医生要随时顶着心电图波形,准备为病人除颤。

急救车司机要把车开得快一些,为病人争取一线生机;小小的救护车,承载了患者生的希望。

只用了六分钟,急救车就将病人送到了目标医院。

幸好,后续的治疗很成功。

多亏了救护车来的及时,才挽回了一条鲜活的生命。

除了病情危机,院前急救医生们还要面对险要的救助环境。

一名94岁高龄的老人,出现了发热状况,医护人员立马赶赴现场。

预报的地址,是在老城区的弄堂中。

这是他们最不喜欢的“地形”。

这种老街老巷,道路崎岖狭窄,楼道中的台阶又陡又滑,对救援产生了不小的阻碍。

医生们把阿婆抬下楼的时候,抬在头位的医生几乎是一路坐在台阶上走下去的。

这时,哭笑不得的一幕发生了。

在下楼的过程中,阿婆由于紧张害怕;下意识地抓紧了救助人员的裤子。

小哥哥一边哀求阿婆不要拉自己的裤子,一边还要注意脚底下的情况;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当然,这还不是最无奈的时刻。

更让急救人员们“无fuck说”的,是急救资源的滥用。

作为国内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配备了近800辆急救车,是目前全国急救车配备量最高的城市。

但是面对着2400万居民的庞大数字;上海仍然面临着平均每四万人才拥有一辆救护车的现状。

供需矛盾的问题,依然严峻。

正是急救资源十分紧张,所以急救车才应该出现在真正需要急救的地方。

但是偏偏有些病情并不危急、可以自行前往医院就医的患者;依然选择急救车。

小姑娘打120,说自己的脖子扭伤了。

医护人员们急急忙忙赶到,发现她只是落枕而已。。。

家属打电话,说老人胃口不好吃不下饭;医护人员们急急忙忙赶到,家属原来是想送老人去养老院。。。

那一天,医护人员们又接到了一个电话:老人发热,要去医院就诊。

经过现场检查,老人只是简单的发热,不是危重病情。

但是患者提出来去医院的要求,医护人员们也不能拒绝。

这种小病,就近的二级医院就可以治疗;但是执拗的家属,偏偏只信任市中心的一家三甲医院。

医护人员从老人的病情、医疗资源的紧缺、为别人行个方便等多种角度劝说家属,让他们就近就诊;但是依然被家属断然拒绝。

无奈之下,医护人员不得不踏上长达16公里,跨4个区,经过49个红绿灯的旅程。

该巧不巧,当天正是下午六点的晚高峰。

不论是高架还是地面,都挤满了车辆,行动缓慢。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他们终于到达了家属们指定的医院。

如果节省下来这两个小时去就近医院就诊;急救人员们本可以帮助一个更需要救助的病人。

可惜,家属们没有这么做。

在节目组的镜头下,让不少问题得以曝光。

一方面,医疗分级依然任重道远。

普通群众对于三甲医院的过度信赖;导致了本就紧缺的医疗资源,被不断浪费的情况。

另一方面,人性中自私的一部分,也得以显现。

当厄运降临在自己身上,没有人愿意选择让步。

为了自己的方便,他们宁愿忽视那些等待救助的患者。

他们宁愿在路上塞两个小时的车;也不愿意去就近能治愈他们疾病的医院就诊。

为了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他们就算可以自行就诊,也要躺在救护车上,让自己安心。

多亏了有《生命时速》这样的良心医疗纪实片;把这些问题赤裸裸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才能知道它们的存在。

小小的救护车,就像一个小型的模拟社会。

生与死的故事,每天都会在这里上演;这里有最真实的喜怒哀乐,人情冷暖,生死离别。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人需要,这群白衣天使就一直都在。

所以,请不要随意调戏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

 2 ) 唯爱与生命不可辜负

当病痛突如其来当绝望悄悄逼近有这样一群人每天工作十二小时行驶里程一百二十公里他们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他们与死神搏斗拼尽全力他们一次次把绝望变成希望他们是黑夜中的白衣精灵他们是黎明前的喷薄朝阳他们在流动的急救车里一次次地创造奇迹关怀着人间世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悲欢有时聚散无期唯爱与生命不可辜负

 3 ) 他们与死神博弈 而你要全力而活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几乎每天都上演着生死时速的追赶和奔跑,和死神赛跑,有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自豪,也有不得不面对离别的无奈。

这群人就是院前急救医生,东方卫视记录了这群了不起的人。

该片历时2年多时间筹备,100多天12小时全程跟踪拍摄,聚焦上海市120医疗急救中心的3辆救护车,从553个案例中选了72个故事,展示了上海120院前急救的日常工作,也记录了人间百态。

近几年,国产医疗纪实类节目的出现令人惊喜,且都有很高的质量。

《急诊室故事》、《人间世》、《生门》,通过记录医院的生死离别,展现出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而《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关注的是院前急救这个环节,这是最容易被人忽视同时最紧张的一个环节,这部纪录片填补了院前急救类纪实片的空白。

院前急救团队由三人组成:一名院前急救医生、一名院前急救员、一名急救车驾驶员。

三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是稳定的“黄金三角”。

他们的急救车就是一个流动的急诊室,他们每天连续工作十二小时,行驶一百二十公里,临危受命,争分夺秒,与生命赛跑。

53岁的病人徐新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需要紧急转院。

之前已经电击除颤了八次,依然没有完全脱离生命危险,但是谁也不能保证在转院途中,病情不会出现恶化。

在转院途中的救护车里,病人发生了一次室颤,如果不及时发现并电击除颤,病人随时可能死亡。

急救医生吴昕一边盯着监视器一边进行除颤,通过他的眼神急救员张星就知道该如何配合,急救车驾驶员陆坚宗把车速彪到140码,五公里的路程,仅用时三分四十秒。

救护车承载着病人生的希望,而这样凌晨街头的生死时速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医生在病人康复时总会提醒他们要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但他们的作息却很不规律,凌晨出车是他们工作的常态。

53岁的老黄沉溺打牌,心慌胸闷,已经在棋牌室熬夜数天,平时有长期的吸烟史,心跳速度高达每分钟180次。

急救医生姚明推断是由于棋牌室不流通的空气造成心动过速,他缓慢地将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注入患者体内。

只用了短短5分钟,病人的心跳速度从每分钟180下降到每分钟90,凌晨4点17分,他们将病人送进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每个人选择院前急救工作这个职业的理由都不一样。

急救医生姚明拥有28年院前急救经验,最初的选择是一份好奇心和年轻时候的冲劲。

很多人选择离开,但他选择从一而终。

急救车驾驶员肖月龙来自医护家庭,父亲年轻时也是一名急救车驾驶员,母亲是一名医院的护士。

在他们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去的途中,发现了一只在路上的小奶猫,他们想方设法把小奶猫从车底下抱出来才离开。

所谓医者仁心大概就是去尊重一切生命。

急救医生对病人来说意味着希望,但不是每次急救都能够成功。

一名58岁的男性病人重症肌无力,心跳骤停。

吴昕团队直奔病人家中,首先做胸外按压,用时十秒插管成功。

三人分工明确,张星负责病人胸外按压,阿宗负责病人的呼吸道管理,吴昕盯住监视器,给病人进行静脉开通,注射肾上腺。

要确保有效的心肺复苏,按压强度必须达到每分钟一百次,即使是年轻力壮的急救员,坚持两分钟也会大汗淋漓,筋疲力尽。

三人轮番上阵,不停按压,同时进行电击除颤,大家都承受着巨大的体力消耗和心理压力。

高强度抢救进行了30分钟,三人轮换了15次左右,肾上腺素用了近8毫克,进行了10次除颤,但是病人的心跳始终没有回来。

“最难的是跟家属宣布病人死亡的那一刻,不知道怎么说出口,有时候就会找一些其他的事情,尽量克制一下自己的心情”。

不是每次的急救都能百分百战胜死神。

救不回来的失落、沮丧和无力感,也要小心收起来,不能去想。

每天面对太多的生死离别,能做的就是按照心跳成功的程序做下去。

因为还有下一车要出,还有下一个病人等待着医治。

紧急救护120,意味着责任与信任,他们追赶时间,与死神博弈,他们用生命关照病人的健康。

好像只有病痛才会提醒人们生命的长度有限,所以,热爱生命,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

 4 ) 让我相信

自己现在正在大四实习,实习了四个科室了。

慢慢地自己开始迷茫,面对自己人生的选择以及是否要从事这个行业的迷茫。

看完整集,很有力量。

我们的工作很神圣,也很有价值,值得自己去做好,当书本上的知识出现在病人身上时看着医生的处理,自己也开始思考,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大众的,也是我们医学生应该观看的,把自己融入场景之中,思考如果是自己面对这种情况会怎么处理。

前面有很多人给我们立了榜样,我们也要心中有信仰,在自己选择的这条医学之路上坚定走下去。

 5 ) 片子很正能量,可是我还是想暴戾的说

急救医生简直医生中的战斗机,一人担三角,是医生要指挥协调、判断病情、插管按压,是护士要配液给药、监测病情、穿刺安抚,还要当担架员,十二小时值班无休,这就是中国医生的现状,干着卖命的活儿,拿着卖白菜的钱,最最让人心寒的是,社会对医护人员普遍不信任、不尊重的态度;其二,国人的医疗急救知识实在是匮乏,弹幕里那个止血要扎远心端的给我站住,腿还想不想要了,还有高热还非得捂着的,是想把病人烧死过去吗?!

最后,严厉谴责随意占用医疗资源的人,小病小痛能走的,自己打车去医院可以吗,急救通道不是给你停车的请让开好不?!

最最后,社会上还是好人多,路遇危急,伸手相助,因为这是在救未来也难免会需要援助的自己!!

补充:中国老龄化的现状越来越严重,看片子就可以知道,救助的大部分是老年人!

 6 ) 尊重白衣天使们

真实的医疗剧 大家喜欢是有原因的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健康中国”战略 医疗系统无疑是一场重头戏 由于工作原因 近些年来 我接触医疗工作人员比较多 他们的辛苦 面对患者的耐心 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最起码我自己没有那么大的耐心 所以 希望每一位患者及患者家属能够尊重我们的医疗工作者

 7 ) 辛苦了,生命卫士!

当意外真的来临,你知道该如何拨打120吗?

你知道该怎么做基础的现场急救吗?

在我国,每分钟就有1人出现心跳骤停,如果在4分钟内进行复苏,则可能有半数患者被救活,但我国只有1%的人会心肺复苏,因猝死造成的死亡60%以上发生在院外。

也就是说,当急救人员到达患者身边时,患者已无法挽救。

没有急救意识、缺乏急救知识,其实是比疾病更可怕,也更令人寒心的死因。

可在经历了这么多悲剧后,大多数人依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

在他们的认知里,急救是急救人员的工作,他们只需要打个电话,然后焦急等待。

如此现状下,我们急需一部纪实片,以“血淋淋”的现实,向大众展示院前急救的严峻现状,让市民意识到学习急救知识的重要及必要性。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做到了。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将镜头对准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三辆120救护车,记录了9位120一线急救人员在救护车接到急救任务后所发生的故事。

上海,是目前全国救护车配备量最高的城市,却仍然面临着平均每四万人才拥有一辆救护车的现状。

从片中我们了解到,因为专业急救人员不足,经常会发生有车无人的出车难状况。

而在救护车出发后,复杂难料的路况,加上现场没有熟悉院前急救的人员,患者依旧很可能错失抢救的最佳时机。

可见,我国的院前急救情况,不管是患者方面,还是医者方面,都不容乐观。

而不管是患者缺乏急救意识、急救知识,还是专业急救医师人员匮乏,归根结底皆是因为人们对院前急救的不重视。

希望这部纪实片,可以让大家认识到院前急救的重要,不要因为等待和缺乏急救知识,而错失抢救的黄金时间。

希望患者家属们再心焦着急,也请善待这些奋斗在生死一线的急救医师们。

120急救人员们,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的坚持。

 8 ) 白鹿与河

外公还是个少年的时候,曾跟着小镇上的医生学医,医生从日本留学回来,家里摆着钢琴,吃饭做事很多东瀛规矩,外公小时候吃了很多苦头,却也学会了很多东西。

建国后外公家里从医的人多了起来,弟弟妹妹,女儿女婿。

外公自己却很怕去医院,问他只说“麻烦”,市里医院,他朋友同事很多,也不知道到底哪里麻烦。

在上海住了六年,同学朋友都有在医院工作的,有时候也会聊为什么我不做医生了,我说我手抖,上不了手术台,又看不得病人去死。

实习的时候有个爷爷十二指肠溃疡,偷吃了年糕被送到普外来,家里人批评他嘴馋,他偷偷对我吐舌头。

上了手术台的时候,他还是那个孩子气的眼神,看着我说:“我活了八十岁了,是不是已经足够了?

”手术做完,爷爷还是进了ICU,最后再也没有出来。

我在B站看的《生命时速》,点开来听见医院总机对着救护车司机小哥说“这单取消”,差点串戏到滴滴打车。

坐我旁白的妹妹看了一会儿问我“什么是室颤啊”,她吃着松子,漫不经心,我在一边倒吸了一口冷气。

在心内科打酱油小半年,晚上值夜班睡在一楼,最害怕听到“室颤”两个字。

起迪斯尼拍照总说“比心比心”,心房心室,颤起来就表示心脏出了问题,房颤还好,室颤跟上了断头台没两样,心电图乱成一团,患者只觉得自己胸闷,不知道下一秒就是心脏大罢工。

纪录片开头,救护车运送病人从小医院转到另一个医院下支架,小医院八次除颤把心梗病人救回来,相当于给了这个人八条命。

每救回来一次,心脏都更衰弱一些,留给手术的时间也更加急迫。

心脏不能正常工作,体内血液不流动,人没有血氧供应,大脑缺氧脏器缺氧,生死就在弹指一挥间。

但普通人没有看见鲜血,不会明白死神有时候多么文静耐心。

它凝望着所有人,伺机而动,而大多数人和我那吃松子的妹妹一样,以为活着不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屏幕上的急救医生,戴着眼镜的男孩子,看起来还不过二十几岁年纪,单薄,放在骨科或者急诊室,总会被护士嫌弃柔弱,他盯着那胸闷的患者,在第一时间给他补了一次电击除颤,心电图上错乱的波形又恢复过来,死亡的刀刃再一次抬起,隔着空气静静等着。

你看电影的时候,见过拔刀对峙的剑客,见过有人在悬崖边被自己的朋友及时拉住手腕,我见过更多这样可怕而又让人窒息的对峙,它们发生在医院里,看似平静的一次次电击和肾上腺注射。

那时候没有人说话,反派也从不露面,它没有多余的台词。

它清楚所有优秀的医生都清楚的事实:你松了手,错过了时机,你就输了。

我想起大学时候的学长在电梯里跟我说过的话。

我问他为什么要做外科医生呢?

他说:“你不觉得救人这件事,很燃么?

”急救车的司机年纪也不大,车开得快而稳,几个人及时赶到医院,手术室里红灯亮起,急诊医生们下支架撑开堵死的血管,恢复血供,这一仗算是赢了。

几分钟后再次出发,没人回忆之前的胜利,你看镰刀再次高高竖起,他总是游刃有余的。

人和天斗,能赢几次呢?

小时候借图书馆里的鬼故事,讲奈河里常有潦倒的人,因为做错事不能从桥上过,河里有险滩尖石,血盆大口的怪物,也有撑船的艄公,还有白色不会说话的鹿会驮人渡河。

小时候觉得那鹿大概和动画片九色神鹿是一类,长大后才明白它意味着什么,可惜最后我也没能像它一样,变成一个能帮人渡过险滩的使者。

戴眼镜的小医生吴昕,遇到了那位重症肌无力的患者,虽然按压时候出现短暂心率,自主心跳却一直没回来。

若是早到几分钟,或者家属懂得急救常识,做了按压会不会有机会?

然而按压容易断肋骨,病人呼吸道有呕吐物,家属按压引起窒息的事也常有发生。

人没了,所有人都伤心,急救车上的三个年轻人却不能伤心太久,“会影响下一次救人的”,他们如是说。

如果我是理智而又坚忍的强者,我也会留在救治的第一线吧,像姚明医生一样,沉稳地推着胺碘酮,耐心地劝病人家属不要焦躁。

我的朋友们,我的同学们,我的老师们,他们最后都留在了那里,和看不见的举着镰刀的怪物搏斗着。

我因为怕输而跑掉了,但我知道,赢意味着什么。

纪录片里那因为寂寞打了七八个120电话的老先生,那为了送老爷子去养老院怕搬运不方便而不叫出租的一家人,那年纪轻轻落枕就打120的小姑娘,你们不应该那么从容地浪费他人手里的火炬啊,那火焰是为了救人而点亮的。

B站弹幕上有人骂“自私”“为了自己一根头发丝就能掐死别人”——你大概从小到大没被这么骂过,也不觉得自己有错,但你就是这样的人——温和从容,杀人不见血,而又茫然无辜着。

我们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人,有时候就连我也会扮演这样茫然无辜、在某种潜意识里“聪明正确”的角色。

“我只要自己方便,哪管天下大乱,何况这天下也没大乱”——却忘了这天下也有人把别人的死活看得比什么都重,若非如此,又何必做这辛苦吃力的工作呢,人间有的是风花雪月、潇潇洒洒一辈子的好去处,留下来,不过是摸过良心,见过风雪,知道岸的那一侧,还有人要渡河。

开车的小男生都看起来高高壮壮,一笑一脸阳光,可看见病人状况不好,难过都写在眼神里。

几个急救医生没有他们那么强壮,手却很稳,悬壶济世,不去数心里有几道疤,救了一个人就是修好了一座桥,对方的家人、邻居、爱人都在桥的那边,患者在桥的另一边,有时候这桥颤颤巍巍的,还有拦着急救通道的奥迪和大巴车不识相地压在上边,那小小身板的医生和那爱笑的男孩子们拿胳膊脊背撑着这座桥,你听见他们喊疼或流泪了吗?

桥不吭声,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他们应该做的。

但从桥上走过的人,不要大摇大摆,理所当然吧。

因为你脚下,你身边,你眼前的,都是血肉之躯啊。

你爱的、你不爱的这个世界,都和你一样,没有珍重尊重,总践踏,总摩擦,总加压加码,哪一天锁链崩塌,桥没了,我们又何地自处呢?

 9 ) 希望国家能提高医疗从业人员的待遇

120救护人员的收入偏低,很多患者甚至没把他们当医生看,质疑他们的专业性。

希望政府能至少提高这个伟大的行业的从业人员的待遇吧,包括医生。

认识的几个原来在公立医院工作的年轻医生,都因为收入和医患关系跳槽去了私立医院。

其中的一个原来在儿科上班的医生告诉我,他去了私立医疗机构,环境好了很多有自己的办公室,待遇是原来的n倍,患者也都是有钱人所以心平气和。

如果医疗体系从业人员越来越少的话,倒霉的只能是我们普通大众。

 10 ) 珍惜生命

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事了,东方卫视的这档节目,太有必要了!

谁都以为自己的生命还有很长,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浪费,岂不知,当意外来临,一切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亲情,友情,爱情,都是重要的,但最重要的还是人的生命!

俗话说,黄泉路上无老少,当不幸降临,辛苦的医护人员,焦急的家属,痛苦的病人,很多时候都是那样的的无能为力。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医疗,养老,迫在眉睫,独生子女照顾至少四个老人,两个孩子,可想而知,我们都准备好了吗?

我的答案是,没有!

《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短评

星扣在真的不现实……内容是很好

2分钟前
  • 五分糖小珍珠
  • 还行

三个急救团队各有魅力,吴昕医生还是单身真是个天大的好消息hhhh希望有第二季!

7分钟前
  • Fluffernutter
  • 力荐

还可以吧,可能因为是比较古早的片子,整体拍摄手法、故事、人物塑造都没有隔壁中国救护好。而且动不动就上价值不太喜欢。主角团们还是很棒的~

12分钟前
  • 羊小羊Coco
  • 还行

紧急救命

13分钟前
  • 圣墟
  • 力荐

“陆坚宗出车啦!”期待第二季~~~

17分钟前
  • 没有梦见海
  • 推荐

讲白衣天使,救死扶伤

20分钟前
  • Molly
  • 还行

院前急救的必要性,以及急救车的缺少,救护人员也少。

24分钟前
  • 苗苗不爱甜甜圈
  • 还行

为吴昕小哥哥打call

25分钟前
  • 🎹🎼🎻
  • 力荐

感觉还是要生活在大城市,上海的急救在我国范围内真的是专业。看了之后,会想到自己逝去的亲人,会想到无数个如果。不过作为纪录片来讲这一部可能有些过于温和了,每一集广告的出现都特别突兀。

27分钟前
  • Amy姐
  • 还行

【B+】番茄台出品的又一优秀医疗纪录片 在《中国救护》之前 就已将镜头聚焦到了院前急救这一环节之中 值得一看 不得不说姚老师真的是情绪超稳定 属于是很让人安心的存在了

31分钟前
  • Iridescent.
  • 力荐

三星半

34分钟前
  • 食困
  • 还行

喜欢这里面的每一位医生,都是伟大的人!为吴昕小哥哥疯狂打电话!!!

35分钟前
  • 堇莜
  • 力荐

315. 主体倒都很有意思,但太过分散。

40分钟前
  • 为棉
  • 还行

很不错

44分钟前
  • 迷离
  • 还行

很好看,很写实,向白衣天使致敬!

46分钟前
  • 多看电影爱电影
  • 力荐

我只想吐槽益安宁的广告,其他都好,某些镜头过于刻意。

50分钟前
  • Irene
  • 推荐

吴昕医生了解一下

52分钟前
  • ZazaHwung
  • 力荐

看了第一集就觉得东方卫视的医疗纪录片可以说是很完美了。。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太能体会第一集里面那个重症肌无力的患者最后没有被抢救过来的无奈。。为急救中心的每个人点赞。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医务工作者。

57分钟前
  • 霏霏霏霏狒狒肥
  • 力荐

2018上海急救120科普纪录片

59分钟前
  • Treeman
  • 推荐

姚明医生

1小时前
  • 棉袄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