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Where I'm Coming From

主演:易中天,马未都,曾宝仪,陈冲,阿丘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4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剧照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剧情介绍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由央视制作,讲述易中天、马未都、曾宝仪、陈冲、阿丘五位嘉宾的寻根之旅的真人秀类历史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被誉为开创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先河,备受期待。4月27日晚间,CCTV-1将携手优酷同步播出这部“并不是很严肃的”历史题材纪录片。 近日,《舌尖上的中国2》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纪录片的关注。而同样由央视制作,讲述易中天、马未都、曾宝仪、陈冲、阿丘五位嘉宾的寻根之旅的真人秀类历史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被誉为开创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先河,备受期待。4月27日晚间,CCTV-1将携手优酷同步播出这部“并不是很严肃的”历史题材纪录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国人自古对于“家乡”都有着一种特别的眷恋,而《客从何处来》的这个题目也正式来自这首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这档真人秀类纪录片分七集,易中天、马未都、陈冲、曾宝仪...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DOUBLEDECKER!道格&基里尔番外篇音乐江湖锁龙井对立面一千零一夜第1部:不安之人他和她第三季迷失马尼拉他是龙生存家族空泉杀手之心第三季勇敢骑士明星助理49岁成为电车司机的男人的故事自拍复印机爱情第一课赛马娘第二季科学少女黄金彩虹美国女人致命女人第二季霹雳霸王花拼贴幸福异形:契约恐怖绘本第五季大漠追云剑亚历克斯与夏娃大叔,我爱你我要我们在一起我背后的陶斯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为了往前走,要先向后看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首《望故乡》,作者是生于清光绪年间的诗人于右任,曾亲历甲午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

1949年随国民党败退台湾,晚年曾说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

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

” 1964年,于右任先生病逝,葬于台北最高峰玉山顶峰,圆了遥望祖国大陆的夙愿。

原谅我们的无知 骄傲 忘却这个世界上,我最想认识的人,就是年轻时的姥姥。

让我做一个揣着感情的第三人,从第三视角看她的童年,少女时期,和她坚韧的青年时期。

尽管如此好奇她年轻时的模样和故事,但我从来没有勇气,去询问那些饥荒年代里、十年浩劫里,她见过什么,经历过什么。

如果那些苦难是我们的父辈祖辈不肯再面对的,如果我的探索与求知欲会不小心伤害到她们,那我愿意永远不知道。

我做事情喜欢计算时间成本,所以一般不太会看没有口碑的影视节目,看《客从何处来》的过程中,眼泪从来没机会停歇。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央视主持人阿丘,广东梅州人,关于他的外公外婆为何早年在马拉西亚死于非命,一直是家族讳莫如深的话题。

查阅相关史学资料,阿丘发现,马来西亚历史上记载过的两个人都有可能是自己的外公,然而这两个人,一个是遗臭万年的叛徒,一个是战争英雄。

到底哪个才是外公?

但到了马来西亚,阿丘才发现那两个人都不是外公。

外公只是当年不堪战乱,下南洋大潮中的一个底层割胶工人。

当时马来西亚正处动荡时期,外公外婆所处的橡胶林,外面是包围的英军,里面是马拉西亚游击队,被滥杀的华工像被铺在案板上开膛破肚的死鱼一样,胡乱丢弃在橡胶林。

外公外婆被杀后,三个孩子要回中国没有路费。

阿丘的姨妈就把自己当作女仆卖掉,凑够路费送弟弟妹妹回中国,姨妈服侍的那户人家处处欺凌她,后来姨妈被一个阔少救下,却又被阔少霸占,沦为另一户人家的女仆,并患上了抑郁症。

撒贝宁的爷爷撒应江,在听到逃难的消息时,根本来不及去想发生了什么,“把被褥、行李一卷,背起小孩就跑”,逃难路上辛苦,干粮又不够吃,最小的孩子没办法,只能活活扔到路边的塘里去了。

战乱年代,小人物的一切行事目的就是“活下去”,摸爬滚打刀尖舔血的讨生活。

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尚有迹可循。

但更多的,早已彻底被历史遗忘。

就算历史不记得他们,我们也要记得。

每个家族都是历史的脉络血脉是一种奇怪的无形牵绊,这种牵绊让我们即使在面对未曾谋面的亲人时,仍然会生出一种疼惜和亲切感。

由于大时代历史和小人物命运的牵连,每一个家族都是一段历史。

比如马未都的曾祖父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封资修时期,不甘心家谱失传家族无处可寻,冒着生命危险,跑遍整个镆铘岛偷偷摸摸的做家谱,这份家谱的构成和流传都是历史的一部分。

以及因为国共战争,许多家族也被迫深陷于这场风波中。

比如台湾导演钮承泽的父亲是满清贵族钮祜禄氏,在战乱年间,不堪家族的腐败没落,只身一人离开家族参军。

因为当时国际上承认的是国民政府,他便一直随着国民党参战,到后来被迫离开大陆,来到台湾,一生再没有机会回到大陆家乡。

还有没有办法播出的金士杰家族,金士杰的父亲是飞行员,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永别,每一次落地都要感谢上苍。

寻根路上,金士杰去看他的叔叔,因为两岸分隔加上人也逐渐老迈无力,叔叔早已没有机会和他哥哥以及他的家族相聚。

见到金士杰时,叔叔当下老泪纵横,紧握金士杰的双手:“谢谢你来看我”。

我们中国人讲家,不太喜欢单纯的局限于一群人或一间祖屋,而是用东方思维由小及大,把它泛化,变成厚重的家国情怀。

这种家国情怀,是渗透在中国人血液里头的东西。

但这种宏大的概念,其实很难让人产生参与感和身份认同感。

只有把它弱化缩小回本体,回到以血脉为纽带的族谱上,我们才能看到故土之于我们中国人,到底是怎样的切肤之痛。

对于我来说,《客从何处来》这档节目的最大意义就在于通过寻根,把已失散的亲情寻回;通过寻根,把家族史完善继而延续下去;通过寻根,让我们从细小之处了解真实的历史和前人的气节风骨。

给我开口的自由但这档节目因为触及历史敏感时期,早已于2015年停播,拦腰斩断,猝不及防。

没有播出的金士杰、佟丽娅和谢娜家族的下期,被宣布永久禁播,再无可能出现在任何网络平台上。

每一种话语的发出都服务于一种权力意志。

同理,每一种话语的收回也是服务于一种权力意志。

正视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为这种教育身体力行,绝不应该是这种悄无声息的切断阻隔。

忠于民族的过去,将不时提醒民族的每个人“向后看”,并且指引他们“向前走”。

给每个人发声的自由,不要只是表面上每个人分了话筒,拿到手里却发现是话筒的开关不在自己手里。

最后引用一段约翰穆勒在《论自由》一书中的一段话与诸君共勉:“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是绝对的自由,人们不应该限制不同的思想。

因为:其一,我们永远不能完全确定我们力图压制的意见就一定是错误的;其二,即便这个意见是错误的,我们压制它也是错误的。

正如他说的那句振聋发聩的话:“如果整个人类,除一人之外,都持有一种意见,而只有那一人持有相反的意见,人类也没有更大理由不让那个人说话,正如那个人一旦大权在握,也没有理由不让人类说话一样。

 2 ) 一位台湾老兵和他的淡淡乡愁

宝仪的阿公祖籍江苏淮安,解放前在南京的印刷厂工作,1949年大年初一随国民党先南下广州,后辗转台湾。

如今一晃,60多年过去。

宝仪带着阿公的心愿,踏上了此次寻根之旅。

宝仪说,他阿公对于过去,很多的事都已经忘了,也不会再谈起,当那段尘封的岁月在宝仪面前轻轻开启的时候,有难过的泪水,纠结的情愫和久违的感动。

片中有3个场景让我也不知不觉红了眼眶。

第一个场景在旧南京老火车站,档案馆老师给宝仪讲述当年他阿公背井离乡从这里离开去台湾的种种,宝仪沉默不语,转身背对着镜头,良久。

我想宝仪应该是在细细体会当时阿公离开家乡的心情:无奈、彷徨、惶恐….原来那段岁月是多么的不堪回首。

第二个场景是宝仪回到淮安老家,站在阿公父母亲的坟前,宝仪的舅舅告诉宝仪说,90年代,台湾大陆三通之后,阿公第一次返回大陆探亲,当时阿公的父母已经不在了,面对久未归家的他来说,只剩下一个墓碑和一堆黄土,阿公在父母坟前哭了好久,重新休憩了父母的坟,亲手种下一棵树,就当做自己永远陪伴在父母的身旁….看到这里,我的眼泪也终于止不住了,脑海里想起了余光中那首非常有名的诗,“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呀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这是一种多么刻骨的乡愁啊,一别此去,杳无音讯,60多载春与秋….第三个场景是宝仪回到台湾阿公家中,当宝仪跟80几岁的阿公讲述这次的寻根之旅的时候,阿公脸上的表情令我印象深刻,没有特别的伤心难过,只有淡淡的神情,仿佛在说一件很久远很久远的事情….乡愁,对于阿公来说,曾经是一道反反复复撕开又慢慢愈合的伤口,时间久了,结痂了,只会留下隐隐的痛,这从阿公接过宝仪手中她母亲留下的胭脂盒,握在手中反复擦拭可以感觉。

离开家乡的阿公在台湾成家立业,这么多年的离别让阿公看淡了、想通了很多人与事,唯独这淡淡的乡愁,与父母的记忆一起深深的尘封在心中。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 ) 追根溯源,找到自己

推荐《客从何处来》这个节目,中国人历来崇尚追根溯源,会思考我是从哪儿来的,这是很好的,因为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年代和平安逸,我们这一辈的90后,说实话,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是没有太多共同语言或者交流的,我们从没有去了解过他们生活过的年代曾经历怎样战火纷飞,怎样的政局动荡,在那些混乱的年代是如何扛起这一家子,让这个家族延续下来,让我们有幸能生活在和平年代。

看了这个节目感触很深,我希望以后回家能有机会和外婆外公还有奶奶聊聊他们年轻时候的事情,甚至还要聊聊他们父母辈的事情,家族记忆是很重要的,它会让我懂得我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也会让我明白我将要成为什么样子的人,甚至于让我思考今后要给我的后代带去怎样的家族记忆。

我记得外婆外公有时候挺喜欢说他们年轻时候的事情,但是我们偶尔会打断他们,也不太感兴趣听,会觉得他们和我们生活的背景相距太远,无法沟通。

我们没有思考过外公外婆十多岁就从江西来到长沙,经历动乱年代,辛苦本分的操持这一家子,从当时的两个人变成现在的二十多口人,生活的磨难从没有压垮他们的背脊。

我还想起和倜雄去看奶奶的时候,奶奶也和我们说起他和爷爷在文革时期的变故,还有一些他们那时候发生的故事,说起动情处还要翻出她七十岁时爷爷写给她的诗给我们看,奶奶告诉我和倜雄,爷爷在当时是个知识分子的,做事很认真,单位的人都觉得爷爷是很有有才干的,是很能干的。

我当时听这些时意识不到什么,而我现在意识到,当你在追根溯源的时候你也在找到自己,祖辈们那些美好的品质和精神就是家族印记,他们都会深深的刻在你的血脉里。

 4 ) 大家会在什么时候一起回忆一个人?大概是葬礼

从明星的家族史回顾那个动荡的年代,从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了解那个时代人的生活。

除了易中天那一集,我看到的更多的是生活和真情。

不可能每个人的家族史都有易中天那样厉害,我们只是小人物,但是小人物也有自己的过去,比如曾宝仪的外公那样,更加贴近我们普通人。

看完了客从何处来,我恨不得立即去问我爸,我们家族谱在哪里,我们家以前是在哪里的,可是我现在一个人在外面,不在他们身边。

当大家会一起回忆一个人会是什么时候?

是葬礼的时候。

想起了年初,我外婆离世,那时候正好是大年初七。

在她的葬礼上,我见到了许许多多我从来没见过的人,他们都跟我有着某种联系。

我也是第一次知道了我外婆的过去,我第一次知道我那自我记事以来就疾病缠身的外婆是个怎样的人。

我是从表哥表姐等人那里知道的。

他们也都是平日里一点一点地听说的,知道这个几个人才会聚在一起讨论这些。

我也只听了个大概,我觉得我外婆是个很了不起的女人。

我外公的父母只有我外婆一个女儿,那是我外婆的父亲是个厨子,家里生活条件很好,还收了好几个徒弟,认作了干儿子。

我也才知道原来在外婆葬礼上出现的那几个爷爷是外婆的干哥哥。

想来我外婆家那个时候是很富足的。

听说我外婆年轻的时候还做过买卖,是个很精明干练的女人。

后来,她嫁给了我外公至于是怎么嫁的,为什么嫁我就不知道了。

外公在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就去世了,没什么印象。

在外婆的葬礼我我才了解了他一些。

外公是个特别特别老实人,家里条件也不是很好。

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经历了饥荒、大生产,那时候家里很穷,据说我舅舅曾经差点饿死,。

他们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

一大家子都是靠着我外婆支撑,靠她左右逢源。

我从没想过我的外婆是个这样的人,在我的印象里,她一直是佝偻着身子,喘着气,一到冬天身体就特别不好。

据说她这哮喘是年轻时候留下的,她靠着这样的身子撑起一个大家庭,一直到她离开。

我对她的了解也就这么多了,我的妈妈舅舅知道的肯定比我多些,而我的后辈又能记得多少?

所有的事情都随着她的离开慢慢被时光掩埋。

听上去多么无奈。

我们普通人不可能有《客从何处来》里的嘉宾那样寻根的经历,无法深扒家族的过去,没有那么多档案史料,长辈们很多时候对过去也是闭口不谈。

当我们老了,有一天忽然问自己“我是哪里来的,我们家是从哪里来的”,留下的只会是遗憾。

所以,回去向长辈们问一问我们的家族历史吧,即使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零星小事,却是那个时代的写照和留给后辈的回忆,依旧亲人之间的纽带。

知道多少是多少,然后告诉下一代,让这些历史跟随着不息的生命传承下去。

 5 ) 评《客从何处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一部寻根的纪录片,在他们知根明谱的过程中,慢慢被挖掘出来的,是中国从二战到改革开放那段敏感时期、那些被历史涓涓细流冲刷至成为沧海一粟的哀与愁。

想起夏达在《子不语》的后记中说:“老人就是一座图书馆”,的的确确,当我在教科书上学到这些,它们全只是字;当爷爷笑着指我弟说“我见到日本人的时候就像他那么小”、当奶奶叹道:“那时候要养活几个孩子,真的很辛苦”的时候,当妈妈说曾祖父曾经因为国民党的身份而连续几夜被人袭击的时候,整个历史就突然变得立体了,鲜活的图像滚滚涌来冲击着我那颗幼稚傲慢的头脑,让我对历史总不时产生新的认识。

片中最为凸显的是一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之情,任谁走在人生边上都常有缺憾。

我最为喜欢的,是陈冲和曾宝仪这两期。

易中天和阿丘都表现得略急功近利,寻根旅途中都被祖辈是白是黑的身份左右着情绪,有点让片子的原意脱轨,当然这也是人之常情。

而陈冲后期表现出来的是包容、接受和理解,调侃间为已过世的老人增色;曾宝仪善于言谈,性情温和,让人看着舒服。

缺陷是主角旁白不够接近现实,过于扭捏生硬,观众代入感情时听到会有违和感。

而且每个帮助探寻历史的人开场白都太雷同:“你看,XX,这里面呢,发生了什么,你知道吗?

”佩服张昌绍的资料在节目播出后百科将其补充完整 。

 6 ) 历史是先写在血液里,然后再流淌到纸上成为文字。

易中天 马未都 曾宝仪 阿丘都看了,周六一上午没干别的,停不下来。

每个人的家族都在历史片段中有深度的参与,感谢央视发掘了这么棒的题材,寻根的故事虽然是国外引进,但是家族情怀在中华文化圈非常深厚,而中国大陆这片土地上的家庭,在近二百年又承受了太多的割裂和尘土。

马未都 父亲一脉抗日脉络 和当时一个进步青年的献身精神,比太多抗战电影来的更加真实;母亲一脉祖辈晚清基层官员的士绅的民生情怀。

易中天 的大家庭的起起伏伏。

曾宝仪 外公心里的一湾海峡和灯带三年自己没见过面未婚夫的姑娘。

阿丘外公 外婆下南阳的苦难人生,和大女儿的担当并独自一人在异乡曲折人生。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 大历史碾过的痕迹。

 7 ) 不是好作品而是好工具

客从何处来,开门见山,这是一档寻根、归根的真人秀,或称之为纪实录更贴切。

观众跟随每个故事主人公的“寻根旅途”,一遍遍重温中国近代大事,同时窥探每位公众人物的“家中秘史”。

第一季看完易中天部分以后,剩下的故事虽说让人暖上心头或为之动容,但都比不上易老师的家族往事:总理家的妈妈、公费留学的二爷爷、死亡名单……

1939年,易家253人的“死亡名单”

二爷爷留学发家后兴建的祖屋但在导演组搬出易中天父系祖上为官者的日记时,我再也无法把这档节目当做仅仅纪录片、综艺来观看;回想,几年之前举国宣传的“slogan”的还不是民族复兴,而是—家风家训……高明至极的方法,满足普罗大众窥探欲的同时,迎合主流价值观、时下思想。

客从何处来,从后期制作水平来说,不能算上顶尖好物;却是当时很“fashion”、很时髦的作品。

(简言之,好工具。

 8 ) 关于“亲人”感受一二

丘去马来西亚调查外公意外被杀的历史,和他一起的还有他的堂哥——外公被杀后,姑婆带着丘的母亲、两个舅舅回到中国,而外公的大女儿则留在了马来西亚,并生下了堂哥。

调查完临走的前晚,堂哥给丘写了封信,道出了丘姨留下来的原因:外公被杀后,为凑回家的路费,姑婆将11岁的母亲卖个给了一个有钱人家做保姆。

从此,在陌生孤独世界历尽劳苦和凌辱的母亲,唯一的慰藉就是来自远方的一张亲人的全家福。

丘姨是痛苦的,痛苦于白天的磨难,更痛苦于夜深人静下还要面对自己被至亲撇下的孤独心灵。

但这就是亲人,不需要共同的兴趣或目标,不需要曾经是否有承诺或付出,甚至不需要有共同的生活感情,只要你面对的是和你流着相同血液的人,你就有义务帮助他,甚至无条件的牺牲自己帮助他,这就普通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虽残酷,但靠此延续了一个个普通家族的血脉!

还好老天不错,丘姨最后在马来西亚拥有了个幸福的大家庭,心从此有了归属。

面对来自远方只见过一次面的堂弟,为什么要诉说一番心酸的回忆?

因为表哥想告诉丘:我们是一家人!

这封信之前,没有生活和情感的交集的姨妈一家对丘来说,亲人这个词只是一种单薄的尊敬。

但从这封信之后,让丘意识到两家的生活与情感竟然是如此的交错与深刻,亲人这个词立刻在丘的心里厚重而复杂起来,但其情感确又无法言说。

于是第二天丘没有回程,而是宴请了姨妈一家,因为他想告诉姨妈和堂哥:我们是一家人!

对越来越注重个体自由与发展的社会来说,类似丘祖辈的故事将会越来越少,亲人这个词的含义会越来越来淡,某些传统的价值观将随着时代发展终将变得不合时宜,但无论如何还是请记住她,这个让我们感动过的词。

 9 ) 可能真的只有中国人才会这类节目吧

虽然有些流程转折得有点生硬,但是不影响观看。

可能本来就因为老一辈的历史故事就富有戏剧性,这真的就让我明白了一个人被历史的潮流推着走,可能就是改变一生的决定。

这里面我感触最深的应该是阿丘那集,因为他的外公外婆和姨妈都不是大人物,他们只是被历史裹挟着,他们的命运也是被历史决定的,从他们身上我们以小见大,当年那批华人为寻求出路下南洋,日子过得很苦,他们只是被历史抛弃了,而他们只是想好好活着。

祖先崇拜,追根溯源,最后标题很符合,客从何处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0 ) 家族历史的力量

高中的时候看过,后来上大学在英语课上偷偷重温了好几遍。

尽管我很讨厌写历史卷子,但我很喜欢看历史故事。

倒也不是为了什么获得教训这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想了解一下过去发生了什么。

这部纪录片是我有限的纪录片观赏名单里让我流泪最多次的。

对每个人物家族历史的喜欢程度大概是:曾宝仪>阿丘=易中天>陈冲(马未都老师的故事一直看不下去)易中天的家族史实在是厚重到让人感叹“不愧是名门望族”。

尤其是看到他二爷爷曾经赴日留学之后赋闲在家,结果中日开战乡亲们在河边把信号弹看成烟火还在看热闹的时候,他二爷爷连忙把全家喊醒什么都不要马上出走营田,救活了一家子人。

我每次看到这里都会起鸡皮疙瘩,感慨有时候知识可以挽救不止一代人的命运。

曾宝仪那期每次看我都会流泪。

两岸的那些故事太深重又太苦痛,一次告别,也许就是再也不见。

家庭最艰苦的时候奶奶出去要饭养活一家子人,她还和曾宝仪说不要和爸爸讲,他也很辛苦,知道了会难过。

我当时和曾宝仪一样静静地流泪。

中国女性一直都是这样伟大又坚韧地为家庭付出,坚强地扛起生活的重担,过后又从不要求回报什么,还在不断为他人着想。

让我想起了我的妈妈。

阿丘的家族故事和曾宝仪类似。

阿丘和他的兄弟看到外祖父母在南洋的旧居时静默无言,摘掉眼镜擦眼泪这个镜头一下子让我特别共情。

无法想象身边的亲人是如何在那样艰苦的岁月下南洋,做最苦的“猪仔”,寄钱回家养活一家子人。

让我想起《暗香》的程大也是如此。

纪录片的配乐很好听。

记得这部还有第二季,金士杰还说“男人就是要吃苦,要被放逐”(这句话我莫名其妙记了好多年),可惜不知道为什么停播了。

唉,这么多年过去,不知道这片子还有没有重见天日的一天。

真的很喜欢很喜欢。

有时候也会好奇我家的历史。

外公在世的时候我还和他聊过那些敏感时期的日子,聊到他年轻的时候和同伴坐火车上北京,那天他絮絮叨叨特别兴奋地和我说了好多。

我外公是沉默寡言的人,一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胆小怕事的人。

我们家孩子不多,也没人主动去问过他。

我当时忘了是因为什么理由偶然问了一句,才知晓了这段往事。

我没有办法想象他年轻的时候可以和同伴一路坐火车跑到北京去,之后又是怎么样回到乡下教书,和文化程度并不高的外婆相识,结婚,生儿育女,打打闹闹一辈子。

这些我都无从知晓了。

在外公过世后的没几天,我妈妈翻出他当年上北京的黑白照片发给我看,看着照片上意气风发的外公,我突然感觉好遗憾好遗憾,很多故事细节我再也听不到他告诉我了。

我其实直到今天都不太能接受他已经离开的现实,我现在也不怎么回家,总觉得他还在那个小房间里戴个老花眼镜佝偻着身子刷视频,看电视购物,然后给我们分享那些科普鸡汤文。

但现在我的手机微信已经收不到他发的消息了,中秋的时候回到外婆家,和外婆坐在一起吃饭看见餐桌少了双筷子的时候才回过神来我真的永远失去了一个亲人。

这种感觉是钝感的痛,不致命,但心里会难过。

我真的很想这个小老头。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短评

噱头

4分钟前
  • 七紫三羊不应
  • 还行

一个人真不真实谈吐举止就足以见出,前两个人物浑身不对劲,我看着实在是别扭,拉低了整个片子的观感。

8分钟前
  • 嘉嘉
  • 还行

看了一期 我的俗气侦测仪💥了

11分钟前
  • 溜号中
  • 很差

曾宝仪和阿丘两集最动人,因为是底层平凡人的故事,而且还有当事人活着,其他显赫家世的资料堆砌就比较无聊。我也好想找历史研究者帮我挖一挖祖辈资料寻寻根啊。

12分钟前
  • 肖浑
  • 推荐

明收越南,奴役屠戮当地人民,激起民愤,起义争自由,易中天的先祖作为明朝守将,死守谅山,全家殉。五百多年后,日本侵略中国,屠戮平民,易家宗室一夜之间死掉四百多人,从1岁到71岁无一幸免。这仿佛是历史的轮回,战争和征服是当权者的政治资本,可这资本却是侵略与被侵略双方的人民用血泪堆起来的

17分钟前
  • 雲水
  • 推荐

总有些矫揉造作不明由来的虚假感动,对不起,看睡了。

18分钟前
  • 绵绵
  • 还行

找寻到自己的根基,知道了自己从何处来,就不会再感觉自己是飘荡在宇宙中的孤零零个体。而是千百年来血液和精神力量融合汇聚在一起的集合。每一个人身上都肩负着希望。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对待人生?就像马未都说的那样:我们的先人不知道我们,但我们一定要知道他们。

19分钟前
  • muran
  • 力荐

易中天家族故事最引人入胜。曾宝仪家族故事感人至深

20分钟前
  • Helene
  • 还行

王侯将相确有种乎

24分钟前
  • Aranya
  • 力荐

易中天的家族震惊到我了,最感动的是阿丘的故事。

25分钟前
  • Hina
  • 力荐

还可以

30分钟前
  • 束片白樱学芦锁
  • 较差

全程泪崩……难得的沉默……沉默也是信息

31分钟前
  • Beige
  • 力荐

怎么说呢 不在我的欣赏范围之内 总觉得那些资料是刻意编出来的

33分钟前
  • 高质量找茬能手
  • 还行

初衷很好,就是选的人不太行

38分钟前
  • Smilelife
  • 还行

巨讨厌摆拍,我要看的是纪录片不是真人秀

40分钟前
  • 四大部洲
  • 较差

还行

44分钟前
  • 廖统摊痰离搬
  • 较差

怎么停播了呢

45分钟前
  • 顾羽
  • 还行

一場追根溯源的彼此追尋,幾段從個體出發的歷史記憶,鋪展開的是舉重若輕的家國記憶。第一季從技巧上遠不如第二季純熟,卻真誠得看得見靈魂。這才是這個民族的「根」啊,是隱祕記憶深處的柔軟和溫存啊。

48分钟前
  • 废物时钟
  • 推荐

3.5 也就两集能看 往后都是失望 微观史口述史+真人秀

51分钟前
  • Z614
  • 还行

看这个纪录片的时候,爸妈也跟着看了一些,我就问他们爷爷姥爷及更早一些长辈的履历,果然是有故事的,有些让我心有戚戚,如果我文笔好可以写下就好了。

54分钟前
  • 夏日梧叶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