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决定之前要先考虑到这个决定,做了以后会触发哪些人的利益,来判断它能不能成功的执行?
比如孟先生想要把远洋航队的一半股份抵押给日本人,而另一半股份掌握在陈先生手里,陈先生开始用远洋航队运送全上海的鸦片,陈先生和日本人的关系密切,这个决定执行后日本人将会控制远洋航队,那么,之前孟先生控制另一半股份,各个政界大佬和商人都得到了利益,但是如果这个决定执行以后,日本人控制了远洋航队,政界大佬的利益就受到了损害,因此,他们是不会允许这件事情发生的孟先生被日本人陷害,去码头看孟家的船走私鸦片,然后被记者拍到,因此,政府迫于压力,必须清查,那么远洋航队的孟家所掌握的股份就会被拍卖,二姐在孟家的晚宴上说,承认孟家栽了跟头,但要想远洋航队不被日本人控制,就只能靠陈先生保住大家的饭碗了,转移了视线,让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到陈先生身上孟家栽了跟头,虽然一开始大家对孟家产生了巨大的不满,因为他让大家的财路受到了威胁,但是小孟先生找了几个江湖上老大跟他们说,如果远洋航队被日本人控制,那大家的财路就会真没了,因此,要求他们解决李先生秦先生,这样孟家就能打赢官司。
老孟先生说花不开,就等他开,当你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只能等待,等待对手露出破绽,然后给对手致命一击,重新掌握主动权,所以,作为对手,当已经胜券在握的时候,不要急于出手,这样反而会容易露出破绽。
小孟先生利用自己死后,榔头就成为了无用之人,江湖上的大佬不可能让榔头掌握孟府,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因此,小孟先生以此来告诫榔头,让榔头不敢杀他。
想清楚自己和敌人之间的联系,这个事情达成以后,对敌人有什么潜在的威胁,告知敌人,这样就能抓住他的软肋,让他不能轻举妄动。
在局势尚未明朗之前,不要轻易的投靠对手。
比如罗老虎在榔头被流放到岛上之后,孟先生送给他巨大的礼物,他也没有接受,只是说榔头回来之后,希望孟先生能告诉他,最后,榔头回来以后,找上罗老虎,罗老虎说自己并没有投靠孟先生,因此,保住了一条命胡适说: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这部剧中,孟先生屡次想进,但是从来没有成功,最后只能勉强守住军工厂,把它迁移到武汉,但是只要守住了初心,那我就心生欢喜。
在混乱复杂的上海,生存尚且艰难,守住初心也是不易。
国家现在是什么样子,都是我们祖上积的德造的孽,国家将来是什么样子,都看我们积什么德,造什么孽——孟先生
人就是这样,权利越大,就可以决定很多人的生活,甚至是生死。
关于孟文禄“密室逃脱”这一出,有点套用流星蝴蝶剑里孙玉伯的逃走。
孟文禄的演技活泛。
特别是第二集归国英国船里惊险脱困一节。
张碧兰演的挺憨的,挺真实的。
太平时节,他俩爱情萌芽;战争来了,他俩爱情沸腾了。
分集Highlight集锦:第一集:罗老虎领公使去孟家“林黛玉进贾府”。
榔头处理一批强盗。
张碧兰救下孟文禄,文禄留金表。
第二集:张碧兰救下孟文禄,文禄留金表。
孟公子和张碧兰先后到了上海。
第三集:“在床上认识的”,张碧兰探监李木华,张碧兰得知“未婚夫——李木华”将被绞刑,遂闯酒会找到已经和陈苏沛定下婚约的孟文禄,哭诉求助。
第四集:陈先生怪罪,二姐圆场“是小时候就认识的小姐(所以一来就可以给惹哭,不是风流债)”。
酒会上,小孟先生得罪了一堆大佬,老孟先生被端出来要众大佬扶持小孟先生。
张学良求保护,孟家抓住了愤青杀手汪亚乔。
第五集:文禄义释汪亚乔老孟交代后事,读书会不能废,好好执教军械所,回山东孟家故里。
陈先生逼尽早联姻,想吞并孟家产业,拿下孟家在上海的军械厂。
第六集:文禄遇刺,文禄和碧兰逛街一天,家里烟管被重开张,被当街枪杀9名小弟,家里准备和日本清水公使开打,预谋让小孟先生杀清水公使。
第七集:文禄得知是九公找人撞他,生气,小孟先生被抓,小孟差点被杀,反杀了清水。
文禄睡前要求让放了李木华,二姐和九公才发现没有按照小孟先生的要求办事,发现小孟公子也是需要决定权。
安妮一晚上实现两个愿望!!
有钱公子泡小姐的招数我见多了。
第八集:榔头挨板子了,找罗老虎撒气。
日本石原先生新上任。
罗老虎讲:毛球要娘。
罗老虎被俄国女人抢了一张大钞。
张碧兰救醒了文禄,老孟先生死掉了。
爹死了,橄榄球扔了,文禄就长大了。
第九集:老孟先生死后,孟家内外风起云涌,陈先生商量和榔头联手吞并孟家。
张碧兰和李木华二见,谈到了“一别两宽,各生欢喜”的事情。
对于小孟先生来说,一地鸡毛:头七内,孟家产业百废待兴,需要振奋;孟家外日本人在谋划杀掉不合作的小孟先生;喜爱的张碧兰要离开了。
对于张碧兰,她的传统的嫁鸡随鸡,不用婚前接触的追求宁静生活的想法和李木华的要追求新知,正义,真理,走向世界的想法完全没办法相容,所以有些难以接受,“李木华的事还真不是钱能解决!
”;她心里有点喜欢孟文禄了:陈苏沛,二姐和九公在给她准备回乡下的事了。
第十集:“(最)好的是你让我这辈子都不可能看到的生活。
”孟文禄被刺杀未遂,孟文禄果断清理门户,孟文禄清除走九公,“二姐让你别着急夺权,等一等”“那你肯等吗?
”第十一集:孟文禄宣布了要停掉远洋航队运送鸦片的生意,吃鸦片利润的众人怒了,日本人也不想拖过这个重要的时机:天时地利人都可以,人员上榔头也不悉心防卫了,“不要礼物,你平安就好了!
”张碧兰确实真的心疼孟文禄了。
在亲眼见证文禄被追杀,听到文禄被预谋杀害,很明白文禄面临的感情问题,视野问题。
她愿意为拯救文禄死。
第十二集:准备杀老三,但是没有杀死孟文禄。
因为没有理由,一旦有理由了又没有机会杀死他了。
因为至少有老二会舍命保住孟文禄。
也因为就算被困在府内,可是孟家有足够的强援会想出足够完善的计谋来救孟文禄的。
所以榔头是杀不了孟文禄。
这边孟文禄却在捋清楚他和张碧兰的关系。
“你来上海找他,他差点被人绞死,你为了救他,求我,差点被打死!
”那时候张碧兰来看醒不过来的孟文禄,这时换位了,可是现在的孟文禄没有救爱人的秘方“犀角珠”之类的,孟文禄是悲痛的,无助的,无奈的,失落的。
第十三集:救出李木华,陈先生撺掇榔头杀孟文禄,苏沛把自己爱着孟文禄的事情告诉了榔头,也就直接地拒绝了榔头。
可是榔头爱苏沛的事就苏沛已经了然于胸,苏沛也就很在意榔头。
第十四集:榔头和苏沛相处,榔头示爱给苏沛,碧兰养病日渐好,双双逃离软禁。
“只要我不替你挨第二枪就行”第十五集:孟文禄逃到山东,榔头沮丧,苏沛答应愿意嫁榔头。
船舱里张碧兰和孟文禄聊天愉悦轻松,谈及张碧兰的回家结婚,却又有点别扭。
孟文禄参观祭孟大典。
第十六集:孟家换回孟文禄党领导,文禄暂时按住个人感情先逼碧兰回家家人。
第十七集:罗老虎明白人:平安比钱重要。
张碧兰没能和李木华返回宁波。
张碧兰感受到了苏沛的情敌意味,孟文禄了解到自家军工厂现状惨不忍睹。
决心要贷款要做民族自己的枪炮工业。
第十八集:孟先生了解到当前贷款在银行方面的难度和阻碍,张碧兰被父亲请回了。
酒桌赔笑脸借钱也没奈何,日本三菱银行愿意谈贷款。
第十九集:孟先生和三菱谈崩了,孟先生愿意抵押远洋航队以保护兵工厂的自主权。
同时也了解到了上海最赚钱行业大烟管和各大大佬对于远洋航队的依赖,远洋航队是大烟业的咽喉,大佬们为了保住咽喉不被日本人掐住,大佬们会阻止孟先生将远洋航队抵押给日本人。
甚至不惜杀了孟文禄。
第二十集:榔头流放回来了,孟文禄认识到自家的远洋航队依旧在庇护鸦片,很生气,但是又无可奈何,还被设计了。
第二十一集:榔头独立山头,李先生很怕,孟家酒会解决鸦片断货问题。
陈先生被气走了。
文禄陷入了官司,碧兰被故意送了很多结婚嫁妆,碧兰怀疑是孟文禄来送给她的。
就强逼孟文禄出来。
第二十二集:“你这一生会做很多事,而我就在船上走走。
”盂兰节就是鬼节。
“我不管别人,只管你。
”第二十三集:榔头靠日本人。
孟和张一起游玩宁波,文禄要回去了,碧兰一夜煎熬,纠结。
碧兰想要和孟文禄在一起。
于是乎,碧兰不自觉地给双亲跪下了。
孟文禄给留了怀表。
第二十四集:“卖了有什么关系,我把自己都卖了!
”第二十五集:马奎出计谋,让法庭强行宣判有罪。
第二十六集:计谋失效,反被制,石原囧的要死。
苏沛和父亲闹翻,父亲不顾自己爱与不爱都要自己去嫁给不爱自己的孟文禄。
碧兰逃婚来找孟文禄。
第二十七集:“我没有能力赶走你们的军舰,但我可以做武器,让有能力的人来做。
”“不怕一直输。
”“花不开,那就等他开。
”博弈中就要是要能够逼对方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孟文禄表面硬化了。
第二十八集:榔头绑了龙娜,让孟文禄保榔头自己。
第二十九集:石原用榔头抢来了龙娜,想用来换军工厂,第三十集:放弃三菱银行的贷款换了龙娜一命。
第三十一集:“还真是,每次我遇到你吧,我口才都特别好。
”
没钱你养我啊?
我养你啊!
陈苏沛发现父亲将偷来的衣服带来骗自己。
第三十二集:谁整天文绉绉的?
第三十三集:抛鞋引女的事很事很有意思。
可悲的榔头无能为力,喜欢陈苏沛也只能是喜欢罢了,根本就没办法娶苏沛。
孟文禄和张碧兰开心地玩耍了一天,离别,像罗马假日里派克和赫本的离别。
像地久天长里离别后男主在卡车里泣不成声的离别。
第三十四集:山雨欲来风满楼,上海滩开始动荡,杀人抢占的事不时发生。
罗老虎杀死了秦先生,解决了一个疯狂的恶人。
第三十五集:罗老虎护送军工厂机器逃往武汉孟家军工厂。
“你要愿意的话,我等你。
”洪帮清理门户没成功,洪帮大佬被榔头杀了。
第三十六集:日本人侵略迫在眉睫,日本人派榔头来阻止孟家将兵工厂搬走,来夺孟家的资源。
第三十七集:婚礼之前杀榔头。
第三十八集:孟文禄舍生忘死保家业,也是保住国家军工支柱。
“女人是不能得罪的。
”“你希望我们俩谁死?
”孟文禄还在拯救救国力量——军工厂(里的设备等),日本人没有办法就正面打击孟家,谋杀龙娜和二姐。
第三十九集:孟文禄没走了,张碧兰守着孟文禄没走。
二姐舍命干死了篡权未遂的九公。
第四十集:孟文禄找张碧兰,路遇了陈苏沛,基本没有停留,继续找张碧兰去了。
找到张碧兰那一刻,所有的千山万水都值得,所有的等待都值得。
想说说选择张碧兰的必然性:1.张碧兰敢于闯荡。
跟着仆人岳丈就出来了。
酒会上敢冒充白光混进酒会。
2.碧兰初次见面就救了文禄,这种BUFF在后续的交往中一直起作用,是极度有利于文禄喜爱碧兰,谁不喜欢福星呢?
3.碧兰没和未婚夫走成那回,爹来了他也其实是愿意留下来的,她也想要陪着文禄的。
她都给文禄辩护了:“金店他(李木华)不是也要了吗?
”4.张碧兰多次感受到孟文禄活的危险(船上亲见有人追杀,偷听到陈先生和李先生谋划头七内杀死文禄,中枪后自己和文禄被榔头软禁家中,),对文禄的恻隐之心容易萌芽。
5.碧兰乡下来的,不了解孟家状况,与孟家没有利益关系,对于文禄来说有新鲜感。
陈苏沛的必然不能够引发孟文禄的喜爱:1.首先陈先生是亲日派,和孟文禄不对付,这家庭背景不利于孟文禄对陈苏沛发生兴趣;2.然后陈苏沛缺少理由多和文禄进行交流;陈苏沛对孟文禄也是蛮痴情的:1.得知有人要害孟文禄,马上就来报信。
2.为了给孟文禄留下好印象,隐忍着张碧兰的存在(侵扰)。
非常偶然的看了两集,然后用一两个小时把剧情顺了一遍。
其实国产剧人物脸谱化还是很严重,一旦一个人的性格特征鲜明起来,他的结局似乎就已经差不多注定。
这个并非是什么性格决定命运,而是编剧永远是主角视角,既然某些人已经注定是主角,那么再可爱的配角也不能夺去主角的光环。
因而可以说视角决定了命运,决定了是非。
而这个视角,往往是在第一集就已经很鲜明了。
我谈视角,是因为我很认同九公临死前说的那番话。
黑帮洗白不是一个人有理想就能做到的,这个要几代人慢慢努力才行。
尽管孟三的一意孤行在政治上是正确的,但其实无异于是拿百年的家业放在赌桌上来赌。
以当时人的视角,中国是否会亡于日本实在是个未知数。
前有蒙古后有满清,都是几百万的民族征服了上亿人口的中国。
以事后者的视角仿佛日本必败是一条真理。
但当时的人却极难看清这个局面。
这种时候身处其间,正常的人都会选择两边下注,分担风险。
九公说,中国人办事先讲面子后讲里子,劝孟三跟石原客气一点。
这个话是半点问题都没有。
要知道连最具决心的蒋委员长也曾客客气气的跟日本人谈过求和,以此来探问虚实。
面子上过得去跟私底下想灭掉你完全没有任何矛盾,出来混要是把喜恶表现得那么分明,那你还没动手就已经输了大半。
不过九公的话虽然说得漂亮,其实还是想自己当家。
这也属正常,因为作为军师,手无实权这就意味着一朝失势就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把自己的生死赌在别人的品德和承诺上,谁都知道这个不靠谱。
就算孟家此时此刻不找他麻烦,让他安度晚年。
一旦孟家洗白,难免有人会翻旧账,翻旧账就是要找替罪羊。
干“脏活”出身的九公那个时候没了权利又老无所依,更重要的是过去“黑历史”里的代表人物,不让他死让谁死?
因此九公名义上是想篡位,实际上出发点也不过是为了自保。
孟三历史清清白白,坏事也没做多少,拍拍屁股洗白有可能。
九公一辈子都在干脏活,当然害怕被秋后算账。
一旦自己没有了在孟家的权威,或者孟家不愿意再保护他,亦或孟家衰微没有足够力量保护他,那么他早年结下的仇家定然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因而他的背叛无非是一个有长远眼光的做法。
尽管电视剧最后,九公被二姐不动声色的干掉了。
但其实在现实层面孟三未必是他的对手。
理论上说,二姐死里逃生纯粹是主角光环。
假如同样的光环给了榔头,榔头也不应该死。
剧情在处理九公的阴谋的时候实在找不出任何好办法,只好耍无赖,用运气含糊过去。
当然我们都知道,最后抗战胜利了。
但在现实层面所谓的大是大非的抉择绝对不是凭一时意气就能做到的。
以现实层面来考量,无非两种路线,要么继续干脏活,跟各个势力周旋,甚至跟日本人合作。
要么努力洗白,跟过去一刀两断。
两种路线其实都有问题,洗白的问题在于会得罪老朋友而且会跟黑帮势力对立起来;继续干脏活的问题在于这是一个没有前途的路,因为任何一个政府都不会容许黑帮存在。
因此孟三的决定其实是把宝押到了未来,只要挺过当前的困境,未来就会一片光明。
这算是果敢有为的做法,但也未必见得高明。
改革是要看时机的,孟三改革的时机其实未见得多么好。
用老人做新事这肯定是有很多问题的。
正确的做法不是一上来就做出一副要跟旧势力一刀两段的态势,而是逐步洗白,逐渐减少黑色地带,慢慢由灰变白。
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提拔和建立自己的白色势力,逐步淘汰老人。
总之,以电视剧的角度来看,剧情如此设置也没什么问题。
但是在现实层面,孟三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掌门人。
说实话我是寄予了厚望的,但是还挺失望的。
奔着陈冲曾江和段奕宏廖凡来的,还有B站视频剪辑的那句“唯有此心,耿耿相随”。
一开始可以看出编剧的野心的。
特殊的年代,新社会与旧社会并存,新思想和旧思想交织,又是灯红酒绿鱼龙混杂的大上海,男主角来自上海的大家族,女主角来自就是文人家庭,给她定的夫婿门当户对但他是一腔热血闹革命的有心无力的悲惨青年。
开篇的确很精彩,但是进行过程中老有一种收不住的扼腕叹息。
先是选角。
段奕宏我真的很喜欢,但是他老是大汗淋漓确实给观众的体验不好。
他黑黢黢的皮肤、怪异的行为(为了塑造海归与国内商界人士的格格不入),说实话,并不贴合我心中的孟三少爷。
他应当是一腔赤诚的、意气风发的、横冲直撞又善于应变的。
可是段奕宏,首先年龄有些出戏,跟二姐都差不多大了,脸上皱纹里的阅历又不像是单纯的海归少爷。
他太沉稳精明了,我真的不相信他前期的那些不负责任的表现(老觉得有什么其他的动机结果并没有)。
女主角确实单纯,这一点没问题。
可是她有些表现真的有些智障了,做事有很多思虑不周的地方。
刻画她单纯没有问题,但是足够的智商也是要的。
退一万步讲,可以笨可以傻,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绝对要高。
要不然我这个普通观众都觉得她不吸引我,怎么能相信这么优秀的男主能喜欢她?
剧情推进节奏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榔头是一个有勇无谋的形象,也是个重要的反派。
他发动的一次次的攻势、又一次次被打压,自己又一次次复活。
他最后一次奇迹般地复活的时候,真的是让满屏的弹幕都惊呆了。
加剧紧张的气氛要适度,不然真的让观众透不过气了,稍微留一点气口继续把高潮往上推,效果会更好。
大姐和二姐之间的喝药、梳头剧情也是如此(本来以为有什么大阴谋,结果就只是纯粹的烘托大家族恐怖气氛)。
甄嬛传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
虽然后期滴血验亲那个时候宫斗已经相当激烈,眉姐姐难产而死,温太医自宫。
紧接着就是玉娆的婚事,甄嬛与亲妹妹的真情流露,不惜忤逆圣意促成圆满,是甄嬛传里黑暗中难得的曙光,继而甄嬛继续卷入宫斗。
这样观众不至于太疲惫,也愿意对接下来的剧情抱有期待。
在我看来,还有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简单与复杂之间的切换。
读书会在前期铺垫了很久,所有人都不敢随便谈论它,随便使用它,各方势力都很害怕它,可是并未能把读书的力量揭示到位。
倒也不必露骨,可是该讲的要讲清楚,要不然真的一头雾水。
大道理不一定是藏着掖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需要深入浅出。
比如红楼梦,贾元春短短几句话,几个动作,让人感到天家威严不可冒犯,以及一入宫门深似海的苦楚。
并未给予宫中生活全貌,但我们都能感受到封建等级的森严。
反过来该复杂的不够复杂。
和日本人斗智斗勇并没有很烧脑的体验,并未展现孟三少爷的很牛的超乎常人的智慧,就是一些一般的争斗策略。
和女主的感情线发展就很突兀,一来和上面提到的女主形象塑造问题有关之外,他们之间的火花怎么摩擦出来的,我也不知道。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可以,但是总还是要有点道理的吧,比如微表情,比如新旧家庭背景之间的隔阂要如何打破。
不要突然让我看到男主对女主特别好,拿霸道总裁那一套让我降智。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我也是心疼这部作品,才提出的一些建议,纯路人,不吹不黑。
这部剧的感情戏很少外露,澎湃都藏于心间,才是最动人的。
都说这部剧是中国版的《教父》,在我看来,大抵只有前半部分算得上是,而后半部分,国难当头,已经不再是帮派势力之争,凡仇恨、杀戮和掠夺上升至国与国之间,家族的悲剧与个人的壮烈都沦为熊熊烽火之中的一撮尘土,往事随风。
想要在乱世里想做一个英雄,在无能政府,无力人民,无良汉奸,无耻侵略者中遗世独立,实在太难了。
孟文禄真正做到了吗?
我觉得他做到了,也不算是完全做到了。
毕竟,在炮火攻击、瓦砾横飞的战乱中,孟家……不复存在了,孟先生这个曾经叱咤上海滩的名号,也绝于海上了。
我很喜欢段奕宏,喜欢孟文禄这个角色。
曾经在看完《教父2》的时候写麦克“孤独尽头你是否惶恐?
漫漫长路终究只你一人”,对孟文禄一样适用。
身在乱世,肩负家族命运,国难在前,先有国而后有家这是孟所追求的。
所以这个角色,注定被赋予孤独,步履维艰。
仇人一个个被杀掉,孟的家人也一个个消逝,最后心底里还能剩下什么呢?
是漫长无边空虚又深邃的黑夜啊。
如果人生能重来,你还会选择孟文禄这个身份吗?
不会?
骗你的,人生才没有如果。
孟文禄这个角色,同时拥有大人物的悲怆和小人物的凄然。
在上海滩运筹帷幄,沉稳冷静,手段很辣又带着一颗慈悲的心。
在这点上我觉得孟文禄跟麦克柯里昂就不尽相同,孟文禄给自己留足了理由不杀榔头,榔头不领情而已。
麦克杀他哥哥,是他的心已被磨砺得刀枪不入,没有一寸柔软了。
而最后一集,当心底里那份感情再也不用藏掖,在炮火连天,四处废墟之中他一声一声的喊着爱人的名字,一处一处的寻找爱人身影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凡人,没有不无所不能,也没有沉着冷静,在那一刻,我坚信,他只想守住这一份霍乱时期的平凡爱情。
张碧兰这个姑娘我也是很喜欢的,戏演得很自然,不做作。
少有民国戏能出一个像她一样兼备清淡,深情,且不作的女生。
剧中的感情戏很少,却很动人。
海上初逢,孟府生情,江南惜别,上海绝恋。
这四个部分占了大概不到一半剧情,每一幕都像最后一眼,每一次牵手和拥抱都像在告别。
与国难相比,个人感情就显得轻如鸿毛了,多深沉的爱意都要被深埋,孟文禄懂,张碧兰也懂,因此两人在上海,就那么一次碰面,那一日,相爱得好像下一秒就是末日。
不见面,但不是不想念,不寻找,不代表不惦念。
虽然剧里没有说,但我才不信孟文禄没有暗地派人保护张碧兰。
爱而不能相拥的感情,最戳人,可孟文禄和张碧兰,让人又难过又触动。
就好像这部剧在对读者说,你看啊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呼吸同一片天空下的空气,阅读同一时刻的报纸,就好像两个人真的在一起似的,怪叫人安心的。
“唯有此心,耿耿相随”是上海即将沦陷时,孟文禄留给张碧兰的书信,这一句,才真正是倾尽了一生的情。
终于能够说出口了,观众都为之舒了口气,胸口那只塞子被拔出,太多情绪随着那首《魂萦旧梦》流泻而出,蔡琴唱“青春一去,永不重逢,海角天涯,无影无踪,燕飞蝶舞,各分西东”,背负太多责任,终有一日可卸下,可感情埋得太深,真怕一去不返,就像那易逝的流光。
“孟文禄张碧兰终老“一切不完美中的最美,就是这部剧最好的归宿了。
第一集法国大使上任来孟府拜码头,上海滩有脸面的也都在场,等着九公出来,那个李先生就说想在跑马地旁弄块地,九公说都已经办好了。
其实九公说这话的时候,能办这事的法国领事还在人群后面等着上任的第一次见面。
第二天借着秦先生被抢大烟的事,九公让办案的罗老虎顺到开一辆新车给大使,通了路子,事情才算定了。
所以上海滩上真正翻云覆雨的手是九公,而小孟,需要时间历练与沉淀。
但山河动荡,风雨欲来,他上位收回权力的路势必艰难,而他又不止于此,他还有实业救国的满腔理想。
这个故事一开头就几乎交代了结局,孟三是唐吉柯德么?
做着螳臂挡车的事。
所以整个剧情走向是非常压抑的,如果没有张碧蓝支撑着孟三的精神世界,不止孟三会崩溃,追剧的人也要被压死了吧。
因此这个剧的爱情线是负责发糖的,尤其是孟三和碧蓝的,初逢时倾盖相交,相处时小儿女情长,分别时不思量亦难忘,死生之际许下终身之约,白首到老。
人没有独立的时候,并不能真正拥有爱情,碧蓝放弃婚约回到上海,才仿佛破茧成蝶。
其中一番艰难,冷暖自知,勇敢如这位可爱的姑娘也发出一声感叹,难道自己竟是嫁给了上海!
碧蓝并未打算和孟三相见,和心爱的人共同呼吸同一座城市的空气,已是心满意足。
如果说悔婚之前,她不嫁孟三是担心家庭这些外在因素,但宁波佛前的许愿,这个美好的姑娘说她愿替孟三承担一切罪孽,祝福孟三平平安安做个好人时,那些外在因素已不是阻碍她的力量,她放下孟三,是为了成全孟三的理想。
碧蓝和孟三最荡气回肠的一幕,不是跳桥时的生死相依,也不是孟三以为死别时的耿耿相随,而是碧蓝在街角看见不省人事的孟三,伫立凝望,为他披上自己的大衣静静离去,情到深处的忘我。
酒醒后孟三握着衣袖,凭着味道感受到碧蓝以及那份胜却万语千言的深情。
碧蓝曾比喻要把蜡烛的两面都点亮摄取更多的温暖,正是强韧的她,内心对爱情的坚定,是照亮孟三的光明,拯救了为理想早已遍体鳞伤的爱人。
印象中碧蓝和孟三最美的一段是在宁波的小桥,一场大雨过后,孟三撑伞而来,有意相逗,两人相视而笑,默契十足。
【暗夜,之孤狼--孟文禄】最初,白色洋装的青年跨越船铉走向迎候的家人,明媚阳光下笑意略带狡撷。
秉承先父的遗志和自己的理想却示人以不谙世故玩世不恭,这是伪装,却也是最后的恣意轻狂岁月。
然而,家族产业全面转向,严重影响固有利益的骤变带来的强烈反击,并不是他用伪装能够对抗的。
被追杀,家族争斗,求贷无门,被构陷入狱,汽轮爆炸,订单取消。。。
政府、军阀、列强、帮派、家族各方激烈冲突,殊死的搏斗给了孟文禄一个又一个血的教训,一步步,白衣青年被推向最黑暗也是最真实的绝境,见识人间的无耻与残酷。
观者并不知道孟文禄进行了怎样的思考。
但当他去宁波向纯净岁月作最后的告别,脱口而出的“我这样的人没有一生”时,当转头不再看虔诚祁祷的少女时。
选择已经作出。
这个本可以在海外悠然生活抑或在十里洋场奢华度日的孟家少爷。
义无反顾选择了最艰难也最危险的道路。
只为心中不灭的家国理想。
再次回到上海的他不再有单纯阳光的双眸。
沉静的眼神在暗夜中冷冷闪烁着锐利。
所有的一切尽在布局掌控中,那些不见天日的力量必须为我所用。
血色的上海就是我的战场。。。
设鸿门夜宴坐阵收天网,不惜以婚姻达成交易。
为收孟府旧部,狠狠刺向自己的三刀是要以江湖的方式威慑征服江湖。
在刀剑影,枪声乱的夜上海,以黑制黑,即使是在暗夜之中我也要求得正义。
那一夜,室外,花园草坪上衣香鬓影歌舞升平;室内,端坐沙发上的男子从容沉稳,老式台灯变幻的光影里,漆黑眼眸的男子定格般镇定。
从此,只有意犹未尽的筹谋,再没有了匹敌的对手。
暗夜,之孤狼。
青色长衫的男子游走在腥风血雨黑白两道。
他的信念始终如一。
内心的仁慈也足以使他不迷失。
也许,有过寂寥。
只有面对那个叫张碧兰的女子时,他才恢复阳光青年的本来模样但这样的日子他也并没有给自己多少。
不过幸好,最终他们一起走向未来。
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
【微笑的牺牲--孟二姐】 阳光下,上海码头,典雅的旗袍,碎花洋伞,迎来海归的三弟。
二姐的微笑温馨喜悦。
这是最后的古典时代的古典女子,坚守着古典的优雅,有着古典的修养和品德。
与那个时代的女子一样,她们的命运早就与家族的命运紧紧结合融为一体,婚姻,生活,所有的一切都是大家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来没有她们独立的自己。
为家族而存在,为家族而牺牲,就是她们的宿命。
孟府里,长年病危的老父,精神失常的大姐,坚执理想但被俗务羁绊的三弟,年幼的爱女。
都是她必须守护的人。
时代浪潮中孟府如巨舰在大海颠簸,风雨飘摇,父亲庞大的事业,家族的利益,漫长艰难的守成是这个女子的使命。
精明的洞察世事,机智灵活的应变手段,这个聪慧的女子自如行走在上海滩。
对父亲的遗愿,三弟的理想,竭尽全力支持。
她的牺牲也许只是习惯,正如她始终不变的微笑。
只是,当痛失爱女,霎那白头的那一夜,对“无我”的人生,她是否有过些许的犹疑?
又是上海码头,但不是迎接是告别。
依旧是阳光下,依旧是微笑的二姐。
只是这微笑里再也掩不去眼底那无法抹去的哀伤。
她告诉三弟,只是出去转转我会很好,只有她一个人知道,这是永别,她将要去完全她最后的使命:消灭家族最大的毒瘤。
为三弟的未来扫平障碍。
只有她一个人知道,她将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然而,她微笑着。
告别而去。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每个人的初恋--张碧兰】一条小河水流淌,小船悠悠载着我俩。
多年以后,泛黄的照片,人物模糊,但那美好的青春笑魇透过褪色的时光直达我们内心,那时的一切仿佛又在眼前,风儿穿越时光吹动我们的发梢,蓝天绿地上花草的清香依旧沁入肺腑。。。
这是关于张碧兰的记忆,这是杨柳堤,晓风岸,佳人伴郎三许愿的美丽画面。
那少女纯净如水的微笑与春天融为一体,这是美好与梦幻,这是我们每个人的初恋。
那日,那时那日,船上相遇,你救了我,谢谢你。
那时,我求你救人,与你相伴,开心嬉戏,无忧无虑。
你是好人,我知道。
那日,为救我你中枪昏迷。
你知道吗?
我已爱上你,但不能告诉你。
你快醒来,你要活着。
我愿付出所有,只求你醒来,只愿你幸福。
那时,你做难吃的菜,你逼我锻炼,你带我逃亡。
我已信赖你,我想依靠你。
但我不能说,不能说,不能告诉你。
那日,你与我泛舟小河,光影中你的笑魇最美。
你为我祈愿,但要做别人的新娘。
我可以等你吗?
夏夜的渡口,你没有来。
那时,我逃到上海,我想见你,我不能见你,繁杂的都市,默默关注你。
今天,你要跳下去吗?
跳吧,我和你一起跳。
是的,这个世界不再重要。
是的,我可以不要这个世界,这个没有你的世界,我不要!
我们一起跳!
---春光和煦,草地嫩绿。
从此,我们拥有了对方。
我们拥有了这个世界。
我们的世界。
【畸型的爱也是爱--孟大姐与榔头的母子情】剧中,漆黑的雨夜,浑身重伤的榔头在狂风雷电暴雨中爬行几公里回到孟府,蜷缩在母亲的床边安心死去时,我不禁发出“畸型的爱也是爱呀”的感慨。
待到孟大姐在自家院子里用手挖个坑掩埋榔头,搬来椅子躺在坑边陪着她死去的儿子时,我不禁又感慨了一遍。
失去丈夫,失去父亲,只剩相依为命的母子寄身在孟府,人们说,不幸可以磨砺人,但不幸更可以毁灭人。
人格的缺陷使他们根本无法走出不幸,深陷其中的他们内心充满了仇恨与愤怒,嫉妒,仇恨,报复,这些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
他们只想要报复。
相互依靠支持是他们的精神源泉,唯有对方才是世界上唯一能够了解自己的人。
畸型的母子情。
但看着榔头耐心哄着母亲吃药,母亲在儿子面前任性如小女儿,只有在儿子关爱目光中才安心睡觉。
看着榔头对孟大姐有宠意的怜爱。
真是令观剧者不胜慨叹。
人的命运各有波折,但究竟在自己的掌握中,向上的努力挣扎才能决定自己的未来。
榔头终于没有爬出人性的深渊走向了毁灭;孟大姐最后大梦惊醒走出了精神泥潭。
以前姜文谈《北京人在纽约》中成功的角色关系曾说:“对妻子女儿般宠爱;对情人母亲般依恋;对女儿情人般欣赏”,深以为然。
海上孟府剧中对母子俩人仿佛情人一般的感情设定很大胆也很罕见。
但相当符合本剧人物啊。
变态的人也是人,畸型的爱也是爱,狗血的剧情也是剧情。
何况,我们生活中多得是更狗血的剧情天天在发生,不是嘛。
【忠诚与背叛--张九公】 忠诚与背叛,这是一组反向的词语。
然而的确会一体两面的同时显现于一个人身上。
海上孟府中,这个人就是张九公,孟府最有实权的大管家,他既是老孟先生打江山时最忠心耿耿的追随者,又是对老孟先生下毒,阻扰小孟先生舍家救国的最大叛徒。
从忠诚到背叛,仿佛只是一步之遥。
剧中也并没给出叛意是从哪个时刻开始的。
编剧并没有走恶俗的套路:他的背叛并不是因为某个女人;他的背叛并不是源自财富分配不公,犒赏不够;他的背叛也不是因为自己想当老大;他的背叛甚至不是不再被信任,被剥夺权力。
都不是,然而,他背叛了。
过去看那些老套路时我一直为背叛者也为被背叛者鸣不平:女人,财产,权力,信任。。。
把他们双方当什么了?!
他们双方的水平只有这么点?!
一直在想,总有一种背叛是发自内心的真正彻底的背叛。
就像爱情的消失,没有外因,就是再也没有了。
这个比喻可能不合适。
这次总算如愿,在此剧中见到我所认可的“真正的背叛”。
直到临死之前九公的几句话才揭开了背叛的疑团,跟随老孟先生出生入死,提着脑袋游走在上海滩黑白两道,建立起第一号的孟家大业,现实了财富,名望,权势,这些世人趋之若鹜一生追逐的人生目标。
也正是张九公生命中唯一看重舍弃一切都要追逐要现实要保持的目标。
在他的世界观里,任何事只要是与财富,名望,权势一致的,都可以做;其他任何与这些相悖的,就应该牺牲掉。
无论是国家大义还是家族利益都必须以此为唯一标准。
所以,对于孟家两代人的实业救国,舍家为国理想,张九公不能理解,更不可接受。
甚至认为,是孟老先生背叛了他们最初的目标。
于是,这个在暗黑世界里早已浸渍成暗黑灵魂的人成为了最大的背叛者,他以最阴暗恶毒狠辣的手段阻扰小孟先生理想的现实。
价值观的差异,人生道路相反的选择,这是真正的决裂,所导致的背叛是真正发自内心的背叛。
人心的距离有多远?
永隔天河。
【爱的误区,生活的误区--陈苏沛】有云:未知生,焉知死?!
又云:未知恨,焉知爱?!
人类多么容易陷入自我的误区。
把怜悯当成爱,把宽恕当成爱。
这么做时,常常真诚地感动了自己。
然而,不知真像没有是否对错的宽恕永远是虚幻的;而未经历真实生活痛与快的爱更是苍白无力的。
一个养尊处优信奉基督教的富家小姐爱上一个杀伐成性的恶徒,这是老套的故事,也并不鲜见于我们的生活。
爱情心理学早就告诉我们,这不是她爱上他,这是她爱上了“她爱上他”。
她爱这个“爱情”中的自己。
在这个“爱情”中,陈苏沛小姐可以得到年轻人叛逆的刺激;用爱的牺牲去“挽救”他,更可现实教义中“大爱”得到心理满足。
这是爱的误区,也是生活的误区。
对这样的姑娘,无论是当时还是今天,我都不会严加论断,但一定会告诉她,下楼看看门外:那个在百乐门卖卷烟自食其力的女孩,她的期望是她的爱人能对她表白。
那个陪各种男人打牌消遣的交际花有个生病的孩子要靠她养。
那个逃婚来上海的姑娘不敢去找她的爱人因为听说他订婚了。
被圈养远离真实生活无法感知生命残酷律动怎么能有键康鲜活勃勃生机的爱情?
So,当你的生活对了,你的爱情才能对。
上海战火燃起,陈苏沛第一次挣脱了父亲的禁锢,在混乱的大街上,高喊:“我要开始我的新生活!
”。
这是真正成年的自觉意识醒来了吧。
街头救助伤员,走出临时帐篷时,不见了孟文禄的身影,并不感觉失落。
好了,现在这个失去了未婚夫,失去了情人,失去了富贵稳定生活的小姐,失去了往昔所有的陈苏沛,至此才是得到了真实的生活。
从此能够真正去感知爱情。
谨祝。
22集,孟文禄第二次“被轰”出上海,选择到宁波来避难,原因很明显。
在张碧兰出嫁之际,他暗中使尽万般招数,拐弯抹角地给她送去锦罗绸缎、奇珍异宝,理由就是“只有我没给你送过结婚礼物。
”这种行事做法,不知为啥我就会想到他二姐怒极指责他时说的“你这是巧取豪夺,恶霸啊!
”可能这话真是将司马昭之心曝于朗朗乾坤,太直接,俩人一直以来不咸不淡的交际,表面波澜无惊的感情,第一次有人说透。
当然,事儿是这么个事,但孟文禄绝不是霸道总裁之流,张碧兰也不是傻白甜。
他们,彼此安然接受着本该属于自己的命运,孟“巧取豪夺”的也无非是她生病时能亲自守护而已,病好了,张小姐也就回老家嫁人去了。
不知张碧兰双手合十,在佛祖面前求了多少次,孟文禄真的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
她知足了。
俩人盂兰节河边看水灯,张碧兰替他祈福,孟文禄说,你又想救我一次?
别了吧,我救你。
不,谁也别救谁。
都好好的过。
白天,张碧兰身后跟着一个不信天不信地只信自己的孟文禄进了佛堂。
孟文禄在门口等着,听见张碧兰又一次替他祈福。
张碧兰求了一圈佛祖和菩萨,只求,保他一生平安,做个好人。
不替自己求,也不求两人姻缘。
他们两人的感情从来都是不争不怒,不埋不怨,安安静静地看着对方,互相逗趣,互相宽慰;恬静地笑,放肆地笑,无奈地笑,分别时会道一句:很高兴认识你,陪你走过这一段路程。
越安静的湖面,越不知这湖到底有多深。
翻到自己从前写的,读来还是历历在目,就发上来吧海上孟府 前十集观后感仔细想想,孟文禄和张碧兰的关系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纯粹,纯粹到简直不真实、不该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她全心全意地救毫不了解的未婚夫,甚至把他当做是天,当作自己的顶梁柱。
同时又真心实意地对孟文禄好,哪怕只是简单地陪他吃饭,却给他一个可以随时逃离躲避的小世界。
他拼死拼命地帮她救未婚夫,好像从未考虑过那个人的存在明明是他们之间的障碍。
他们之间的关系完全无关占有,只是简简单单的陪伴。
他们一起,在这个充满欲望的乱世中,像是共同守护着一座孤岛,一块纯洁的净土。
不多迈一步,却无比靠近,心灵相通。
他们的故事,悬浮在无比现实的、充满勾心斗角心机暗算的上海滩争斗中,不真实而又真实地存在着。
或许他们都是不自知的理想主义者,各自坚持着各自的道德理想,一个带着来自旧家庭传统的理想,一个带着来自西方秩序观念下的理想。
他们都是上海滩的异乡人。
他们各自从不同的地方来,来到上海滩这个似乎业已形成一套自己的强横逻辑的地方,因为那一点不一样的坚持而掀起了波澜。
这样看来,让他们相互吸引的相似之处,不仅仅是作为大家小姐/公子骨子里那一点不受拘束的活泼。
他们有一样的热血和生命的活力,在这个死气沉沉的地方不甘心地挥洒出自己的色彩。
不知这一抹绚丽斑斓,最终能否打败灰暗的底色,将整幅画面浸染成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
有些书、有些电影、有些电视剧是会让人想要一看再看的,因为每次看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在我看了两遍《海上孟府》之后发现,除却剧本本身、除却演员出色的表演,它在很多细节上处理得很好,在这一篇里就和大家聊聊这些细节。
服装先说孟文禄吧。
在他刚从国外回来时孟家二姐让上海的六个裁缝连夜赶制了一箱长衫给他,却被他回绝了,说不愿穿像面袋子一样的衣服,之后一直穿的是西服,直到老孟先生去世,榔头夺门,他通过密道逃出孟府。
当他再次回到孟宅时,第一次穿起了长衫,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心理的变化,我以为这代表自此他接受了孟先生的身份。
此后,他一直都是穿的灰色长衫,偶尔有穿过浅棕色、浅灰色。
但是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他只有在宁波去见张小姐时穿的是一袭白色长衫,仿佛一个纯真的孩子,这大概也是全剧中唯一一段两人不被打扰的相处时光,没有战争,没有婚约,此时的宁波如同一个世外桃源,而这一袭白衫似乎在提醒我们梦是要醒的。
虽然他口中说着这是他第二次被赶出上海,可是我却看出他喜欢在宁波的时光。
他说要留下来,张碧兰问:真的?
他回答说:真的!
可是两个人都知道那不是真的,他是孟先生,必须要回到上海带领他的家人在这乱世里往前冲。
榔头的服装也很有意思,他一心想做孟家的主人,却很少穿上正式的衣服,有时是颜色不对,有时是样式不对,有时是不合身,仿佛总是不合时宜。
比如桔色的衬衫、深棕的西服套装;浅柠檬黄衬衣、砖红色西装、白色西裤;在随二姐去接孟文禄时虽说穿的是白衬衫、黑色西服套装,西服却是有暗纹的;他去陈先生家向苏沛提亲时穿着一身白色的燕尾服,却是黑色衬衣、红色领结,左边别了一朵玫瑰,右手拿着一根手杖,仔细看上衣与裤子的白也不是一个白,陈先生说:榔头啊,你鼻子上再套个西红柿,可以到大世界去变魔术了!
即便在他自立门户后穿上一身白色西装却依然给人一种不庄重的感觉。
孟家二姐一直都是穿的旗袍,直到她女儿龙娜被炸死她后才不再穿旗袍,此时她以明白幕后指使人就是九公,跟孟文禄说是要去国外散心,却去了邹县,和九公同归于尽。
而孟家大姐却是在二姐去世后才穿起了旗袍。
以前看书说有一个人不开心时穿黑色衣服,开心时穿白色衣服,当时觉得有些意思,现在看来确是有些道理。
原来服装里有尊卑、有心情、有无从坦白的心事,有无法言明的感情,有你我不及的梦……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着一身月牙白!
白光的歌白光的歌也算是故事的一条线索,宁波的张碧兰就是因为喜欢白光的歌,心里才生出了对上海的向往,才会去上海,这才在船上与孟文禄相遇,并阴差阳错地救了他一次。
后来知道了他是孟家的三公子,是能够救她未婚夫张木华的人,想要混进孟家的宴会时,也是抢了白光的请帖,又硬着头皮到台上唱歌,这才被孟文禄看到,开启了一段不一样的人生,救了他第二次、第三次……正如她对孟文禄说的:你让我看到了,我这一辈子都不可能看到的生活。
后来随张父回宁波等待出嫁时也是一直放着白光的歌,一直央求阿福探听上海的消息。
在开始的时候张碧兰就像每个年轻人一样,会有喜欢的明星,会因着这份喜欢连带着生出许多别的喜欢。
你看,时移势易,时代变迁,许多事却并没有改变。
我们会遇到很多的人和事,总是有些随风,有些入梦,有些长留心中,于是有时疯狂、有时迷惘,有时唱,愿美好长留你我心中。
中国版教父,但比教父更好。片头剧名字体设计很有意思,人物角色丰满,没有一个立不住的,尤其是女主的性格设定,完全不落俗套,演员演技全体高水平。当之无愧的艺术品。
内容大气,故事线合理,制作用心。难得演员们集体给力,聚集不少老戏骨。国产好剧。
太遗憾了,2022才看到这部剧,差了差不多10年左右,只谈爱情部分吧,太爱段奕宏和章婷婷了,孟文禄和张碧兰太配了。说实话,二姐说三少心怀鬼胎,巧取豪夺,是恶霸,这其实是不符的,因为明明是两个有情人的心心相印,他们之间哪有什么巧取豪夺,根本不需要,她的心就是他的,他的心也是她的。碧兰真的是孟三的救赎,只看全剧她救了孟三多少次就知道了,为他挡枪,难得的是愿意给他挡第二枪,所以孟三才会感动的一塌糊涂,甚至说出了没有人比你为我做的更多,弄的有的观众很迷惑,难道二姐对他不好吗?自己的亲姐姐比不上外人?可正因为是外人,还是认识不太久的外人,这样的付出才更难能可贵,不客气的说,碧兰已经把命都给他了,也难怪在宁波孟三会说出愿意把小命交代到这,也要满足她的愿望,只是她怎么可能会要你的命?她只要你好好的
剧情弱 特效1毛 但是卡司演技太出色了 能看下去 最后为老段+1星
大国小家,家国抉择。
因为男女主cut去看全剧,结果根本停不下来。好喜欢里面的角色呀,最喜欢的两对CP最后都还能he真的太好了!PS:(榔头的生命力顽强到吓人)(假发质量真的emmmm)(总有些奇怪的权谋剧情)
一流演技,二流制作,三流的导演,四流的编剧。特来观赏m1谢尔曼
居然看完了演员不错
观感很奇特,一是无法理解男主的脑回路;二是剧情推进不连贯,没有相应铺垫,看得人云里雾里;三是在这种大格局下安排的几段感情戏,感觉特别突兀,减掉也基本不影响剧情;四是,里面大部分人物塑造有点用力过度,也许是老戏骨的原因,但是剧情完全撑不起人物过于精致的表演,反倒让人觉得神神叨叨的。
神作,一分钟350发谢尔曼坦克
演员演技都TM一等一……结果编剧你能不能行了,剧情转折突如其来的……逻辑上越到后面越漏洞百出……功底不够,刻画了好大一个蓝图,结果填不上……就又气又恨
永乐大帝秒杀段先生。。。
我爱老段
很失望,很好的题材,很烂的编剧、导演、摄影、剪辑,镜头语言的运用几乎为零,经费不足难以托起主题就算了,主要是内容填充能力真的不够,白瞎了段、冲、廖几个好演员。明白对男主偏压抑的刻画是为了表现大时代趋势下哪怕是名门望族也是渺小无力的,但全剧太缺乏主次感和分寸感了,以家族内部矛盾和霸道总裁与傻白甜的爱情作为主线原地踏步三十几集与“海上孟府”这个主题实在不匹配,想仅凭演员的状态表演来填补过程铺垫的不足是很苍白的,靠演员的嘴来表达事件的内在逻辑也显得深度不足,要知道合理的行为是不需要嘴巴解释来画蛇添足的。男女一的感情线太肤浅,迎合有余力量不足,但凡有一丢丢社会阅历和逻辑常识的人都会觉得可笑,这是唯一一部我主动想看却在女主第一场戏之后每逢有女主的戏都选择快进的剧。
天呐,还有会演戏的年轻女演员吗,简直比木头还尴尬,难得有陈冲太可惜了
想想还是给3.5,太用力反而有点不自然了。而且说实话格局比较小,本来想整个家族宅斗的,却有点没展开。倒是大姐二姐的对手戏饶有趣味
就最后大结局好看,而且就陈冲那一段好看
陈冲演技太屌了 是怎样一种生活阅历才能练就这么屌的演技
段奕宏啊(ˉ﹃ˉ)这剧的BG太好看了.........章婷婷可得红啊!
设定很带劲,但剧情走向很迷很随意很散,配角太差,黑帮的形象完全立不住,还有类似于孟文禄第一次逃跑的时候向读书会的大佬求助的场景,本来可以拍的很高潮,但是看完的感觉:就这?还有一边婚礼一边杀人的蒙太奇,这也太明显了,导演也好意思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