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真的就是由各种酸甜苦辣的瞬间组成的啊”。
去年看预告片就觉得很温暖的电影,有点像斯皮尔伯格的造梦之家,今天看过后和预想还挺不一样的。
基本全片只采用一个定机位拍摄一间客厅,透过一个视角,不停变换屋内窗外的置景来体现时间空间上的变化。
从原住民时代没有房子的原始丛林到现在现代化的家居装修。
我们通过一个个跳跃的剪辑“窗口”,窥见了历史长河里每个不同时间点出现在这片土地人们的故事,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人情冷暖。
其实我看到一半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历史长河下来女性真的就是一直被困在这么小的家庭单元中啊”最开始的原始社会我们看到繁衍后代的女性进入20世纪的美国我们几年看到不断生养孩子的女性看到18岁怀孕就放弃自己的律师梦当全职母亲的女性看到丈夫在一边抽烟而要照顾三个孩子的女性看到说要找兼职被丈夫嫌弃“收入还不够交税”被迫继续当家庭主妇的女性看到一直要照顾丈夫父母也无法拥有自己的房子的女性
当然我们也逐渐看到了成为家里第一个上大学32岁成为律所合伙人的女性50岁后选择和丈夫分开每年去世界不同地方探索旅游的女性在越来越记不起身边人的时候还是会主动想着和前夫一起度过感恩节全片其实不是以什么悲惨叙述展开讲女性在历史长河中一直被困在household里的样子,只是似乎当我们翻开历史这本书的时候,看到的她们就是这样的。
全片用一种很轻盈的,温暖的,美好但又不全是美好的方式展现了人们的生活,展现了她们的样子。
当然我作为现代的旁观者,看了心里仍旧会五味杂陈。
最后当夫妻俩终于要把房子卖掉,坐在椅子上进行最后的交流,Margaret其实已经记不得很多事很多人了,但看到他们坐在哪里回忆在这个地方生活的几十年,镜头终于移动慢慢推进到Tom和Robin两人的时候,我真的那一瞬间爆哭,几十年经历了这么多风雨,有很多不愉快的回忆,但在最后留在记忆里的依旧是生活里细小琐碎但快乐美好的瞬间。
最后,不得不感叹一下AI重现年轻版Tom和Robin的操作太厉害了,非常丝滑。
剪辑师玩遍各种图层和各种match cut的操作也是真的很完美,音效,情绪,事件,时间,剧情上的match cut都用到了,一看就是剧本安排和剪辑后期的大工程,完美发挥。
跨越了千年,同一片土地上似乎记录了不同的美国梦,这个梦从最初最纯粹的情感连接,变成了争吵、离别、欢笑、相互支持的地方,人们一边期待着私人空间,一边创造着共同的回忆,在这里嬉笑怒骂,也在这里生老病死西式的买房梦和柴米油盐也是如此的相似,组建家庭,养育后代,但又像那个life coach说的那样,"Mostly fighting for their individual space, fighting to be heard, fighting for their identity." 同舟共济的感觉让人们感到安全,尽管有时候它正在驶向瀑布我只是好奇,比起其他家庭琐碎的烦恼,那个椅子发明家和他的爱人,却总是那么快乐,像是上个世纪彩色有声电影里那种梦幻般的童话,一直在唱歌跳舞,一直在开怀大笑拼图似的交错分格窗口,展示同一个位置在不同时代的场景,是一种非常耐人寻味的视觉设计,时代切换得如此之快如此碎片化,这个家里的爱与琐碎却像是流畅的连通的,切换时代时台词是接上的,让他们显得甚至像跨时空对话不管时代怎么变迁,生命与情感一直在传递和延续最喜欢也最能共情玛格丽特,她在30岁时觉得50岁很远,很多想做的事情可以明天再做,一直推迟,一直推迟,结果就50岁了,可不想再这样了,最后的最后,她曾经厌倦的这个地方,终于成了她记忆深处最大的救赎,那一刻我就在想,网络时代之中,这种共同生活的回忆竟显得愈发珍贵我是学会了远行的,但还没学会回家make a living和live a life始终不同,这是古今中外同样的难题,看到玛格丽特吹灭50岁生日的蜡烛时,我就在想,我自己似乎还在积累某种"可以让我有better times"的资本,觉得自己好像还需要很多,所以现在最重要的是牺牲和忍耐可这个片子又让我想起《奇妙之城》贵阳篇的最后:"我们吃了酸汤鱼,老素粉,小豆腐和肠旺面,我们登上高山,深入溶洞,谈论了死亡、大海,爱与自由,我们喝了很多的酒,触碰到了很多有趣的灵魂,我们相信一定还有更多的奇妙之处,藏在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这些有趣的灵魂告诉我们,不要等待,直接跳进酒里,直接跳进生活,你不需要太多,也可以活成你想成为的样子"果真是如此吗?
即使看完电影,我也没能确信,只愿自己也有一个装载了我的岁月和记忆的"Here"英文片名是《Here》,理查德和玛格丽特有一段敷衍的对话,却是全片中最点题的部分:"Anyway, I'm here.""I'm glad you are here."不管是娓娓道来的部分,还是吵吵闹闹的部分,这个电影都让我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我觉得这样很好对了,我第二喜欢的人就是直来直去总是大声嚷嚷的Al了,以及汤姆·汉克斯太适合情感表达的题材了
总的来说应该是实验性质多于商业性质的电影,剧情很俗套,更多观看的电在于拍摄的炫技。
这是一部真正的用视频这个载体来表现图像形式的电影,全影通过一个固定机位拍摄,利用不同的取景框转场于美国三百年的历史变迁。
殖民时期的人物可以和现代人出现在同一个场景,播放着不属于这两个时代的背景音乐。
不得不说,这很妙。
唯一感到地狱的是,为啥要安排印第安人的场景穿插在殖民时期后面,尤其配合贯穿全片的感恩节锚点,真的很地狱。
当然这不是我少打一颗星的原因,本片的缺点是不适合不了解美国史的观众观看,同时汤姆汉克斯这一场景的占比过大了吧,剧情也非常俗套,失去了先锋性。
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历史实在太短,根本使得这一题材完全发挥不出应有的浩叹怅怀,只能用鸡毛蒜皮来见“微”知“不著”,实在遗憾。
我脑子里总是想着,如果能用一隅来表达历史之浩浩汤汤,又用极其浩大悲壮的社会变迁来衬托人内心永恒亘远的细小情感,这才是这个题材的用武之地。
我知道我太功利了,但又小小地期待着。
2024美国剧情片《此心安处》,根据同名漫画改编,全球累计票房1589万美元,定级PG-13,豆瓣评分7.1,IMDb评分6.3,于2024年4月11日引进国内上映。
视效形式很新颖,画面语言很特别,从未见过这样镜头固定不懂、镜头没有移动、镜头没有变焦、镜头没有剪辑的电影,通过一个房间百年来的不同家庭来展现百年间的人世沧桑,不过“百年”是对房间内的几家人有效,对于整部影片来说时间跨度更大,包含了衣不裹体的原始人。
由于镜头固定不动,所以不同家庭切换采取了画中画切换的新颖形式,有些像漫画的分镜,这种画面切换方式易于过渡、易于观众理解,否则对于固定镜头来说,场景不易切换,淡入淡出的切换方式虽然可行但太过老旧。
由于镜头固定不动,没有近景和特写,所以看本片非常像看话剧看舞台剧,非常像,观众看不到演员脸部细微的表情和神情,所以演员的演技发挥空间不大。
这个故事形式太适合话剧舞台剧了,非常适合在舞台上构建一个大转盘,转盘上分为几块展示不同房间造型,通过舞台旋转来展现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家庭。
主要角色采用了CG换脸来呈现不同的年龄,如今的CG减龄增龄以假乱真,年轻时代的汤姆汉克斯看起来和真正年轻时的汤姆汉克斯的容貌几乎无异。
影片的大部分娱乐性不强,平淡平缓,像流水账一样展示不同的家庭生活,不过最后的镜头给我带来了感动。
影片的最后,镜头移动了,展现了房间的其他部分,然后镜头拉远,展现了房屋的全貌,百年沧桑的感动油然而生,全片铺垫的情感在最后时刻得以释放。
总体来说,影片内容没有给我带来惊喜,我的关注点是影片新颖的表现形式,电影几百年的历史如今还能有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从这一点上说,影片值得点赞。
电影《此心安处》极罕见的一部作品中,从“物理空间”、“情感意义”以及“生命承载”三个纬度对“家”这一概念进行了探讨。
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延续着《阿甘正传》历史厚重的沧桑与时光无情的陡转,在影片中以Richard一家为主线,以固定地理位置与物理空间为主要场景,用极富“舞台剧”感的幕式呈现,让物理空间的家、情感意义的家、承载生命的家达成三位一体的浑然。
物理空间(地理坐标)的固定,让时间从恐龙灭绝自然延展至当下,是影片最匠心独具,或者说是最先锋之处。
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既物理固定又淙淙流淌的超然观感,这在我整个观影生涯中,是少见又新奇的。
当穿着兽皮的男女与摩登家庭在画面和地理双重重合,影片又平添了一份“进化”的意味,但预置的固定,又将我不断拉扯回来,去找寻时间流淌中的不变,“进化”进程中的永恒,是——家,是——爱,是——生命。
Al和Rose,Richard和Margaret,这两代家庭承载了影片主要叙事功能。
他们的故事因贴合而细腻的情境,很好的对冲了时间长河的恢宏感,让我们可以将自己代入其中。
当我们看着Al和Rose从置家、装修,一件件添摆家具,到Richard的出生、弟弟妹妹的到来,物理空间从空荡变为拥挤,吵吵闹闹却又烟火四溢,虽然危机一直从四面八方试图涌入这个家庭,但身为父母的Al和Rose总能用尽全力将一切阻挡在家门之外。
到了Richard和Margaret,他们面临的生存与梦想困境,好似比他的父母们要多一些,维系整个家庭的情感也好似变了一些,特别是在Richard和Margaret决定分开之后,关于家和家的永恒叙事好似出现了裂痕,但当年迈的Richard搀扶着Margaret回到当初的家,记忆散退的Margaret在Richard的叙述中,在这个特定的物理空间,那些关于生命的、关于爱的、关于家庭的全部复苏,她说,“我喜欢这里”,这是生命通过喉管涌到舌尖的声音,这是镌刻在灵魂上的符文,原来在这里发生过的一切,那些关于家和爱的记忆融入空气氤氲开来,永恒的终将永恒,不息的必将不息。
镜头从空荡的房间拉至屋外,Richard和Margaret的房子周边立着许许多多相似的房子,这栋房子在浩瀚时间海中发生的故事,在其它房子和住在房子里的人的身上都曾发生,那些爱与生命都成为一个个节点,连接起来构成人类历史中最耀眼、最心安图腾——家。
这是我2025年首个五星好评,也是首哭。
这很难得,因为最近的电影都很难哭。
Great 是因为它像是一部宏大的历史篇章,虽然剪辑跳跃,时间混插,但是恨不得从万物之初讲到现在的条理,很完整。
但是它所展现用的方式又很small,一个镜头,一扇窗,都只是很小很小的片段,画面,用这些小小的点,闪亮地连接成一部画卷,人类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段坎坷都闪现。
这真是一部很妙的电影!
它的small还体现在正好把人的一生嵌合在里面,或者说我们一生中必须经历的选择,重要时刻,会遇到的困境,矛盾,会体验的快乐,幸福。
在同一片天空下,同一个月亮的照耀里人们遇见,相爱,生儿育女,在一起或分开,健康或生病,记得或忘记,从古至今,来来去去,经久不息。
再一个以小见大的点是男女主人公,有意或者巧合,用他们来怀念Forest Gump,现在他们说致敬,也是妙不可言!
Richard和Margaret过上了Forest和Jenny没能过上的一生,阿甘过得惊天动地,Richard过得平凡无比。
Jenny过得随心随意,Margaret过得时时憋屈。
那一对最后在一起了,这一对从一开始就在一起,最后分开了。
太妙了这个电影。
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同一个空间里,Here,瞧瞧这,多么切题!
文艺的汉译名又是另一个绝妙的点子,此心安处,立即把历史,人具体的一生升华到精神层面,高级!
无论历史如何变幻,人们如何聚散,我们最需要的仍然是心之所向,它或许因为时代的变迁,世俗的责任,被阻碍被牵绊,但希望最后,我们都能找到那个让人心安的故乡,最初的梦想。
我真的好爱这个电影,它说了太多太多。
《Here》让我想起一个问题:如果把人类的全部历史压缩成一个房间的呼吸,它还剩下什么?
影片从头到尾几乎没有移动镜头,却比大多数宏大叙事更震撼。
因为它不讲故事,它讲的是时间。
比我们每一个人都古老、也更冷静的时间。
在这部电影里,人只是时间之流里短暂的泡沫。
无论是爱、恨、家庭、疾病、婚礼、战争,最终都归于沉寂。
人类像一群总在重演的幽灵,在空间里留下重复的脚步声。
不同的面孔说着相似的话,做着相似的梦。
可哪怕是复制,我们也依旧自以为独一无二。
导演没有选择聚焦谁的故事,因为在时间的尺度上,没有人值得被记住。
最残忍的地方在于,镜头永远冷静,它不为任何人的生死停留一秒。
孩子出生了?
镜头没动。
有人在这里死去?
镜头还是没动。
唯一变化的,是光线,是房间的墙面,是时代给这块土地投下的新幻觉。
我一边看,一边觉得人类文明其实很像一个精心构建的泡沫剧场。
我们努力留下名字、建造房屋、缔结关系,以为这样就能战胜无意义。
但电影悄无声息地告诉我们:意义从不属于我们,它属于时间。
有人说《Here》是诗意的、温柔的,我不这么觉得。
它是冷酷的,它几乎不愿安慰你。
但在这种彻底的冷静里,我反而感受到一种超越人类尺度的安宁——当你知道自己什么都不是,也就不再害怕失去什么了。
有趣的是,这部电影用AI还原了演员年轻的样子。
技术成了人类对抗衰老和遗忘的工具。
但即使如此,我们也只能在“回到过去的脸”里短暂停留。
时间仍在继续,不论我们用什么手段。
最后,电影留下一个空房间。
我想,那正是它想表达的一切:我们终将离去,房间依旧存在。
但它不会记得我们。
第一次看到预告片时,还以为自己眼花了——罗伯特•泽米吉斯、汤姆•汉克斯、罗宾•怀特,这《阿甘正传》的黄金三角,居然隔了三十年再度合作。
作为一个80后,当年在录像厅里反复倒带看阿甘奔跑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如今他们聚首拍一部“家庭史诗”,我本能地好奇:这次,他们想让我们看见什么?
答案出乎意料。
没有宏大的历史场景复刻,没有英雄主义的个人传奇,镜头始终对准一栋老房子的一隅——从地基到阁楼,从壁炉到餐桌。
可就在这方寸之间,导演用近乎魔术的手法,让时间成了流动的河。
恐龙在后院踱步的剪影,独立战争的枪声掠过窗棂,金融危机时的股市图表被孩子涂鸦覆盖……历史不再是教科书里的名词,而成了这家人生活里的背景音。
最绝的是最后一镜:当镜头缓缓拉升,原来这栋房子只是无数相似房屋中的一栋,那一刻突然鼻酸——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在各自的“一隅”里,活成时代的注脚?
汤姆•汉克斯这次演的不是励志偶像,而是一个沉默寡言的老父亲。
有一场戏让我这个当爹的差点在影院破防:他蹲在墙角修女儿摔坏的玩具马车,手指被木刺扎出血却浑然不觉。
镜头扫过他身后泛黄的日历、褪色的圣诞袜、冰箱门上逐年增高的身高标记……这些细节堆叠起来,比任何台词都狠。
想起去年女儿生日,我加班到深夜回家,发现她非要把蛋糕留到“爸爸回来再切”,那一刻才惊觉,所谓父爱,或许就是这些没被说出口的瞬间。
电影里三代女性的故事线更耐人寻味。
祖母Rose总在深夜偷偷擦拭早已停摆的座钟,母亲Margaret烧掉丈夫的旧衬衫却留下衣领上的蓝丝巾,女儿Vanessa在搬家卡车前犹豫着要不要带走童年日记——这些举动像暗号,藏着女性在家庭中的隐秘挣扎。
尤其当Margaret确诊阿尔茨海默症后,反而在遗忘中第一次说出“我想去学摄影”,简直是对“为家牺牲”最温柔的背叛。
这让我想起妻子生完孩子后,有次看着镜子里穿不下的连衣裙突然掉泪。
当时我不懂,现在才明白:房子是家,但家不该是全部人生。
一定会有人说“不如阿甘热血”,我却觉得这片子后劲更大。
当年阿甘跑过历史,我们看见的是传奇;如今这家人坐在历史的角落里,我们看见的却是自己。
记得银幕上出现过1945年二战胜利日的派对场景:全街狂欢,而这家人的祖父只是默默修好了被踩坏的篱笆。
第二天清晨,他蹲在院子里种下一棵苹果树苗——后来这棵树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被雷劈中,树桩成了孙女的画板。
这种“琐碎对抗宏大”的叙事,或许才是导演真正的野心:时代永远喧嚣,而普通人用生活沉淀下来的温柔,才是对抗时间最笨也最有效的办法。
回家的路上,鬼使神差绕道去了老房子拆迁的街区。
废墟里,有户人家的门牌号掉在泥地上,我弯腰捡起来擦了擦。
突然想起电影里那句没头没尾的台词:“房子会消失,但‘这里’永远在。
”
中年文艺青年永远只能牺牲吃饭和休息的时间来文艺,又是一个中午,让小店老板娘热了喜欢喝的醪糟酸梅汁,拎着坐进空无一人的电影院,又一次包场。
计划是要看剧场版《孤独的美食家》的,昨天有排片的影院区域装修停不了车,今天没有排片,能看的只有《here》。
但其实也不算是退而求其次,我挺想看《here》的,时代流转下的一幢房子数个家庭,不同的时代面貌...单这一点就无比吸引我,哪怕豆瓣评分不上7.5,也让我兴趣盎然。
观影后确实不负所望,画面质感,演员质素都很不错,至少没让人感到有一丝的草率。
每个家庭故事交代得都不深刻,但短短100分钟内,我们不能既要且要,如果能够主动共情导演的表达意向,会有意想不到的感触。
最打动我的在影片后半部分玛格丽特回望自己等了又等的人生,终于决定与一切撕裂,只遵循自己的内心感受,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事实证明,她的选择是多么正确,她为自己活着的时间只有短短十年,十年后,她与理查德回到老房子,才与过去和解。
这让我想起了《出走的决心》中的李红,也让我看到了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的困境,也让我看到了我自己。
本来我想说是全世界女性的困境,但是转念一想,我更认为是全世界人类的困境,一种集体生活与个人追求、社会价值与个人感受之间的矛盾与选择。
我想说的是:幸运的话,你可以前半生随波逐流,后半生掌舵导航。
在我们还不知道我们是谁、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上、来这里干什么的时候,我们就被迫被拉入社会体系,不确定又不怎么反对地在大众的价值观下生存,这样的我们成功也没那么喜悦,失败也没那么悲伤,因为似乎这些成功和失败都不是我们发自内心去达到的,也就不能充分地刺激我们的感官甚或灵魂。
幸运的话,如荣格所说,四十岁以后的后半生,有些人会反应过来自己是谁,在这个世界上的使命是什么,我想这时候,人生也许才刚刚开始。
电影中的理查德和玛格丽特在退休后才认识到自己所爱,认识到就是幸运,能有十年的践行也是幸运,悠悠历史,同一所房子下,能活出自我的人类又有几个?
我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尽管我知道色即是空,人类在浩瀚宇宙、历史长河中是如此渺小,我依然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尽管我知道人生而孤独、死如草芥,我依然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正如这所殖民时代留下的房屋,即使破旧,但充满时空厚重的味道,那些曾经由一代又一代人类演绎的小故事,既是渺小虚幻的,同时也永恒存在,它们永远静静地在那里,证明着。
#这里# (Here)(B+) 叙事手法很新鲜有趣,从未见过。
整个电影都是从一个固定的机位去展示(摄影机不动),我们从这个视角只看到一个房子的客厅和客厅的那扇窗户展示出的外面风景,讲述了住在这个房子里多个家庭的故事。
从一开始银幕上就打开多个窗口,像我们的电脑显示屏,然后每个窗口会带观众进入不同的时代。
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画面还在一个时间点,就会有一个窗口打开,然后随之进入另一个时间点,这样切换的方式确实满新鲜,而且是从头到尾一直在用。
观众会不断在不同时空里穿梭。
这样往返多次可能会让人觉得有点重复。
但因为这个客厅和外面的风景随着时代的不同都有变化,画面还是非常赏心悦目的。
而每个画面里客厅的特色其实显示的是这家女主人的品味,不同时代各有千秋。
每个客厅里都曾迎来新生命、送走旧人,有欢乐,也有悲伤,见证了世世代代不同家庭的故事。
汤姆汉克斯角色理查德所在的家庭是本片的主要核心故事线,从他父亲开始讲起,三代同堂。
有趣的是,我一开始以为保罗·贝坦尼( Paul Bettany)是演汤姆汉克斯的儿子,但没想到反过来,汉克斯居然演的是保罗·贝坦尼的儿子,还出现了多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形象,从18岁一直到快80岁。
电影特效减龄技术处理还不错,仿佛又看到了年轻时的汉克斯。
出演理查德妻子的罗宾·怀特 (Robin Wright)也是一样使用了减龄技术,从18岁开始演。
这两位是《阿甘正传》之后30年重聚银幕。
这对夫妻的生活也很令人有共鸣。
妻子18岁时有着远大理想,励志要做一名律师,却没想到18岁就怀孕了,就这样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名家庭主妇。
而到50岁,她依然住在同一栋房子里。
丈夫对她的许诺从未实现,她希望旅行、有工作的愿望也一直搁浅。
最终,她终于忍无可忍离开了。
而这才让她找回了自己,珍惜过往。
好在她女儿是新时代的代表,完成了她做律师的梦想。
罗宾·怀特出演的这个母亲代表了很多旧时代的女性(甚至现在也有这样的),就是过早结婚怀孕导致自己的前途被耽误,从此被婚姻囚禁。
而汉克斯出演的丈夫其实是个不错的人,尽到了做父亲、丈夫的责任,但就是不愿意离开家,固守成规,仿佛是一个认定了一个地方就拒绝改变的人。
他其实也因过早有孩子而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只能做不喜欢的工作为了养家。
所以可以说,这对夫妻是很好的例子,让人们看到早婚早育导致的人生所付出的代价,非常写实。
(而这其实就是我一直以来最怕看到我儿子未来的样子。
因为我和我老公属于晚婚晚育型,所以没任何后悔,我们有孩子的时候可以说已经没有什么理想没有实现了。
但片中这对夫妻则相反,他们都在18岁就为孩子放弃了梦想,从此一个打工人,一个家庭主妇,到了50岁才想起自己的理想。
这种就是在我看来最大的噩梦。
所以我从儿子小时候就在灌输他绝对不可以早结婚生孩子。
也是为何我一直在这里跟大家苦口婆心滴说:“不要早结婚”,“没买房子不要生孩子”这类话。
因为当你还是一个18-28岁之间的人时,你的人生理想也未实现,你对自己都缺乏了解,如果这时候就被孩子和家庭牵绊,将浪费掉你最美好的时光,到了中年就会有很多很多的后悔。
所以为了让自己不要像片中这对夫妻这样将人生都浪费在养家上,请避免过早生孩子。
)其实影片末尾我们看到了这所房子的外貌,真的是大豪宅,估计今日能值300多万美元以上。
但在片中旧时代被男主理查德父亲(保罗·贝坦尼饰)买下时才3400美元!
通货膨胀真的好可怕!
估计看到最后,有的人会觉得,如果可以住得上这么好的房子,还有啥可愁、可不满意的?
但是影片通过多个家庭主妇的人生展示出,再漂亮的房子对她们来说都是“牢笼”,都有要逃走的冲动。
只有一个家庭主妇看起来很开心,因为她没有孩子,老公还很富有。。。
她也没有一辈子住在这里。
所以其实几个故事选得挺典型的,很多女人一辈子就为了能住上大房子,但付出的代价却很大,不是要生很多孩子就是要孝顺公婆或放弃事业,最终豪宅就变成了牢笼。
影片表面看是关于房子,但其实是关于婚姻和那些困在婚姻里的女人。
我个人觉得还挺感人的,配乐也很好听。
特别适合感恩节、圣诞节档期。
11月1日就上映了。
每次看汤姆汉克斯的电影都会禁不住感叹他的声音太好听了,我基本上就可以这样一直听他说话。。。
听一辈子也不会腻:)
大型阿美利卡爱国主义电影 如坐针毡如芒在背如鲠在喉 幻视《我和我的祖国》
Growing old together is such a flex
能爛成這樣真的是沒想到,還那麼長。如果每個老年演員都ai自己的年輕版,那年輕演員要怎麼辦?⋯⋯預告片剪得好,就看預告片就夠了。
阿甘正传三人组时隔三十年重聚只是噱头,电影本身不是爱情片,更像是实验电影,主题创意先行
话剧式电影
这尼玛是电影?
抱歉,破碎的故事感看不进去。
观察者视角,每一场生老病死,每一瞬间的喜怒哀乐都只是重复重复重复。最打动我的是临终被梦中Rose唤起的Al,呼唤着名字走向终结,让我想到自己此刻的人生,朝着不存在的希望慢慢走向绝望
沧海桑田,我们却拥有美好的和痛苦的生活记忆。家庭是永恒的港湾
没想到电影艺术发展至今,依然能开掘出全新表现形式!全片只用一个固定机位拍摄,仅展示一座老宅的客厅一隅,便把捉到了一个个短暂又永恒的时代瞬间。在对同一地点横跨百余年的多个家庭时空交错式的沧桑呈现中,半部世界史凝缩其间。在这些日常生活碎片中,重要的瞬间具体而微又不无相似,一如客厅里见证的一次次出生、婚礼、节庆、嬉闹、争执、拥抱与死亡。导演更精妙地将不同时空的相近动作、话语或意象交织互融,让人感慨万千。原来岁月长河里的不同个体,都拥有共通的家庭文化与动人情感。但本片也并不止于温馨和谐的图景,还展露了婚姻的暗面及时代思想的变化。尤其是三代女性的困境和觉醒:Rose短暂出走便回归家庭;Margaret在隐忍和坚守中度过半生,中年后勇敢奔向自由;新一代的Vanessa一开始便果断追梦,过上自主人生。
没看介绍,电影开始了才知道原来是之前看过的一个漫画改编。那个漫画当时就不太喜欢,创意先行,但故事本身很一般,电影的表现力比漫画稍好,但也很难令我满意。电影的叙事跳跃而琐碎,只有最后两个人坐在一起那个镜头让我比较有感触,别的地方基本都很平淡,s人应该会比我这样的n人更喜欢这样的电影。
好看,不输阿甘正传
想创新却是倒退,一个固定镜头里玩儿花,只能向舞台剧取经,失去了电影本质的魅力,像是做作虚伪的流水账。
以为会从头温情到尾,结果有创新的idea,因为受到漫画原作的影响,也是一直在切换场景和时代,总体来说有点像一出舞台剧,固定的机位不停的台词。还是很有特色的
+,非常保守、既定的剪辑逻辑,但,却可以不断从碎片中卷起情绪的波澜。尤其是当碎片以时间节点非常密集地衔接在一起的部分,会让人感觉,原来人的生命力之顽强,就是在这些碎片之中涌现的。
刚打开以为误入了《侏罗纪世界》,看到末尾变成了美版《出走的决心》。实验性的拍法,也许是为了复刻原著的漫画感?单一场景+拼贴板式的剪辑,营造出一种舞台剧效果,角色个个操着话剧腔。百年之间,各色人物穿梭登场,在这里造爱,造人,出生,成长,猝然病倒,甚至暴毙,遗忘。有几幕戏满动人,但坐在影院里看,大约会频频跑神或睡得很香。大家干嘛这么排斥汤姆.汉克斯和罗宾.怀特的“青春特效”?我还挺为之唏嘘的。
所以,这个电影就是一个摆在商场卖电视机用的片子么?除了时间在变化外,它什么也没有讲述。
2025开年看过的最琐碎啰嗦的电影😅一些家长里短的聊天片段
@Springhaver真的是很普信的电影,对不论是技术还是高概念亦或是陈旧的故事都特别坚定地执行到了最后。绝大部分时间对这个故事和形式都无感,直到最后玛格丽特什么都不记得了,唯独记得自己是在沙发缝里找到女儿丢的徽章的,深深被这里打动。整部电影一直在把房屋的记忆撕成一片一片的堆在一起,最后主角和观众一样没法回想起所有的记忆,伸手往纸屑堆里一抓,留下来的可能不会是任何在此之前被极力渲染的重大时刻,而是某个小小的细节,就像我昨晚去吃兰州牛肉面,土豆牛肉饭做得特别好特别中国,但是我发现这里不会给你用不锈钢小碗盛一碗咸咸的带着胡椒粉味的汤,想到这里就觉得特别难过,特别想家。
以为会形式大于内容,其实是形式救了内容。确实把一个无趣的家庭史变得有了厚度,最后一幕转动镜头时甚至感受到了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