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进电影院还是去年的上海电影节。
看了两部,全五星,佳片率100%。
今年排片表一出就对照着自己的班表和课表开始规划,抢票时理所当然的理想和现实有落差,但这部《随心所欲的五月》就让我看完后意外地如获至宝。
我的选择选择它完全是被海报和二战的故事吸引。
二战片我向来情有独钟,且不说经典到爆的Saving Private Ryan, Pearl Harbor, The Pianist, The Thin Red Line等等,近两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The Boy in the Striped Pajamas, Inglourious Basterds和The Monuments Men。
这三部片的共同点是角度新颖,不是一个劲儿的战争场景贯穿始终,而是把许多受二战影响的小人物推到前沿,让我看到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无能为力。
这部电影也是同样。
别致地将镜头聚焦到大迁徙的人群中,佐以Ennio Morricone孤高沉寂又剑拔弩张的配乐,让我看得数次不由自主地捂住口鼻。
总是在家看电影,都快忘了大银幕和立体环绕声的威力了,所以我想若不是在影院的环境中让自己犹如置身法国乡间,估计也不会如此激动地回来码字力荐。
Hans的选择男主角Hans、英国士兵和酒窖owner组成的三人组觥筹交错的那幕着实美好,德国人、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友谊渐渐萌芽,却被一发子弹瞬间消灭。
他孤身踏上千里寻子的道路,我看着一望无际的草甸,内心也是崩溃的。
然而父爱让他选择去相信,跑进每所途径的学校寻找儿子书写在黑板上的留言。
看着孩子的字体和稚气的表达,影院里传来吸鼻子的声音。
Suzanne的选择Suzanne在桥上那停顿三秒后的抉择让全场静默,可我却又好像听到了所有人的心跳。
想着她这个毅然回头的举动将给她的生活带去无比巨大的变化,被她的爱、勇气和决心深深打动。
导演Christian Carion的选择原本最最期待的父子重逢镜头,被导演处理得异常冷静。
确实,全片都能感到他在抑制煽情,加入不少笑料让人苦中作乐。
现在想想,其实片尾的真实历史黑白照就已经够慑人了,没必要做作。
不然不就和片中抓俘虏拍纪录片以期占领情景再现的残酷摄影师一样了么。
最后,这个故事也告诉了我们掌握一两门外语是能救命的。
期待下一周的片子
《随心所欲的五月》有幸请来了杰出的莫里康尼为其谱写配乐,在那微风中徐徐飘动的树叶和麦浪里,流淌的是乡愁,是思念,也是生存下去的信念。
战争带给人的教训似乎永远都不够深刻,也许这正是战争题材不断地被搬上大银幕的原因。
对于当下生活的人们,这些我们在大银幕上经常能看到的一切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其实并没有那么遥远。
作为人类的个体,作为这个并不美好的世界里的一份子,希望我们再也不会见证这种悲剧的发生。
《随心所欲的五月》并没有彻底的 绝望。
即使路边不时有乡村老师不忍孩子们直视的尸体,虽然德国纳粹的坦克杀气腾腾的碾过金黄色麦浪,我们从电影中还是会能够看到一丝丝充满人性的闪光。
法国人特有的幽默和浪漫在这中环境中恰如其分的显示出了它强大的力量。
虽然每一次枪声响起都代表着生命的又一次结束,但正如最终历经千难万险父子二人最终团聚的那一刹那,笑中带泪,泪中带笑的我们才能体会到电影的真挚——只有作为人类的一员才能感受到人类的顽强和伟大。
看似平淡,却是史诗般的回味无穷……悠扬低沉的配乐述说着无尽的痛苦希望和思念。
特别是最后小女孩突然发现走失的小男孩那一场,以及最后小男孩牵着两人的手走向远方,字幕配的老照片,让我们对那个年代的人们无比敬畏。
虽然电影没有激烈的情节,但充满了人性。
就像是在看“天堂影院”时,好像很平淡,但看后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特别是法国小女孩的表演太精彩了。
讲述的是1940年,德国军队侵略法国,法国村庄的农民向海岸边迁移的故事。
故事的结局让人安慰,小男孩和爸爸,以及关心照顾他的老师一起生活了。
这部电影里有很多打动人的地方,比如英国军官的善良,小男孩爸爸是反战派的德国人,他对待法国人和英国人很好的态度,小男孩的老师一直悉心照顾他,市长带领大家迁移的责任心等等。
推荐观看。
这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坎托雷克,他们个个都深信自己在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做最好的事。
但这正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西线无战事》(1927) 本片是以导演克里斯蒂安·卡西雍母亲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来,由著名电影配音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作曲,讲述了二战期间,一群不同国籍不同年龄的普通人在战争的灾难中流亡奔走,寻找归宿的故事。
从德国政治避难而来的一对父子,隐姓埋名住在法国北部的一座小村庄里,本以为可以安顿下来远离暴力与黑暗,不料父亲被发现国籍抓进法国监狱,而此时纳粹也发动了战争,一片混乱之中,父亲逃出了监狱,儿子却和村民们一起逃难向了南方。
就此,一场父子寻亲的漫漫长路就在乱世的人情冷暖里铺展。
这个随心所欲的五月,在鲜血和美酒的浸泡下,注定将成为一段无法磨灭的历史记忆。
在影片中,五月的一切都是那样真切,又那样模糊。
慵懒而不灼热的春日阳光,万物生长的森林和田野,波澜涌动的麦陇……所有自然的景致都在提醒我们,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五月,一个美好的季节,一切都会在这里生长。
一切本该如此生长。
可是这是1940年的5月,这里是希特勒的野心与保罗雷诺的懦弱碰撞的日子,是战争的乌云在原野上最终爆发的年月。
英法军队正在崩溃,800万难民和不计其数的士兵拥挤在大大小小道路里向南逃跑,黑暗的岁月即将到来,这段我们熟知的绝望时间,导演却把它做成了一份苦杏仁的蛋糕,让我们优雅地品尝。
影片里穿插着无数让人忍俊不禁又唏嘘感动的小细节。
一个藏酒的村民,因为不想让酒被德国人夺去,就想要能喝多少喝多少,却因为宿醉错过了集体撤离。
善良的老师为了不让孩子们看到路前面血腥的场面,选择避开走另一条路。
奸商大发国难财,村长夫人带着村民们“公然抢劫”了店面,为队伍拿到了至关重要的补给品。
影片的喜怒哀乐如同五月的日夜交替,在泥泞的死亡里,也有人性的乐观和阳光。
但战争就如同一台巨大的机械,以人血为燃料,它的设计目的就是一刻不停的运动下去。
在把整整一代人送进堑壕里送死之后,英法两国不想也不敢对抗邪恶的势力。
如同身为政治犯的父亲所说:“你们都是自作自受。
”邪恶不因为善良的人善良而罢手,只因为软弱的人软弱而猖獗。
可是身为普通人的村民,父子,甚至士兵,都只是有血有肉有爱人的渺小生命,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一丝痕迹,他们何尝不想赢得这场战争,可是胜利的代价又让谁来承受?
村长说,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父辈已经为国家牺牲了这么多,为什么不能随心所欲呢?
这个随心所欲的五月里,小人物们在混乱里跟随自己的欲望,也要被指摘为耻辱吗?
在这颠沛的路途中,在这战火裹挟的五月,在这个本该被无奈与无力灌注的季节,人们在挣扎中蜕变,在暴虐中醒悟,于是村长逆着人潮迁回村庄,士兵砸烂了德国的疯狂摄影机,这对父子和老师也手挽着手向无垠的天空走去……他们都做到了随心所欲。
写于2016年6月27日
这同样不是影评,只是找个地方写点相关的东西纪念一下,没有任何技术含量。
本来这次没有打算来北京国际电影节。
因为之前看片单时没发现特别想看的片子,当然有很多我感兴趣的片子,只是这种片子可以有十几部,但没有一部特别到让我专门跑到北京进影院。
没想到在4月第一周突然看到微博上August Diehl的粉丝页转发北影节有《随心所欲的五月》这部片子(同样感谢Daniel Bruhl的主页君)。
想来是片子太多,我也没那么仔细地过片单,漏看了这部片。
因为这是部法语片,即使有了片源Janie同学在字幕上也没有办法,所以我立刻就决定了要去北京。
这部影片关注的是比较少在二战电影作为主题刻画的非犹太普通法国民众。
虽然法西斯并不重点攻击普通法国民众,但他们为了躲即将到来的战乱也举家迁移,有点像咱们抗日时逃到西南。
而影片的切入点就更有意思了,居然是一对德国父子。
八月演一个反对纳粹统治的人(应该是非犹太人),偷偷办“反动”电台,印发共产主义传单。
影片一开头,八月为了躲避盖世太保的缉拿带着儿子逃到了法国,冒充比利时人,并一直说法语。
其实我不知道导演为什么要选这样一个切入点,因为没有德国父子,照样可以展现法国普通民众的这段迁移故事。
也许导演也想展现德国民众某个不为人知的一面?
八月带着儿子到法国不久就因为伪造身份被抓了。
德军要打过来了,村子里的人带着八月的儿子一起迁移。
后来德军轰炸过来时监狱把犯人放走了,八月在逃难中结识了一位英国军人(由Matthew Rhys扮演,看之前不知道有他,有点小惊喜。
但看了半天才确定是他,而且那时连演员名字都忘了,只记得他曾演过的一个角色的名字…)。
他和大部队脱离了,而大部队正准备敦刻尔克大撤退。
他希望和他们会和,或者找到港口想办法往外走。
他们和村子里的另一个人结伴上路,想办法找到各自要找的人。
所以影片可以说是两条线发展,但英国兵带出了军人这第三方/第三条线:有和他们交火的德国兵,有德军宣传小队,还有法军,还有这个英国军人自己家庭。
这三条线/三方每个都遇到了一些事,可是每个感觉都不是完整的故事线。
当然可能导演也不追求故事线,只是想借人物的眼带大家看战乱中的遭遇。
所以觉得挺平淡的,看的过程中情绪没有太大起伏。
当然战争题材肯定会包括无数触动人心的情节,但因为没有人物和故事推动,冲击力不够大,毕竟群像不是指镜头在每个人身上扫一遍。
而影片没有一味批判德国,也呈现了德国士兵的恐惧脆弱无助。
影片的结尾是每个人都做出了选择:有人掉头,有人继续向前,有人选择与众不同的路,有人选择死,停在选择的结尾似乎算不上是结尾,但也符合前面提到的这部影片的风格。
这部影片在北京电影节没记错的话共放映4次,排片表上写着其中两次有映后座谈,我根据自己日程安排选了一场写着有座谈的。
但到底有没有也没人来确认,我本来猜有的话可能是导演制片一类的,没想到来的是其中一位主要女性角色的扮演者,一位法国女演员。
这片子里的演员来自法国、德国、英国,但是国别上算作法国电影,所以请法国演员到场也很合理。
我当然也有幻想过有0.1%的可能八月会来,但要他来了可能会觉得还不如不来。
我对于能不能见真人倒不太在乎,我在乎的是能不能把我想表达的表达给他,但我觉得我很可能会失败…随心所欲的五月这个名字和我们要出海同样听着挺平淡,但看完后会发现这是大家从始至终都没能实现的愿望。
不过座谈里女演员谈到这个名字也不完全是讽刺或反衬,因为迁移流浪的生活也有其浪漫之处,可能尤其对于孩子来说。
影片中也有展现大家在野外喝酒跳舞的场景,不完全是苦大仇深。
另外看到八月这次独特的切入点再次感叹当代德国演员们真是演了二战的方方面面。
从纳粹到受害者,到纳粹的后代…PS:八月在电影里很长时间都跟英国士兵在一起,所以他在说英语,大家看生肉(微博上August Diehl的粉丝页已有下载)也能看部分剧情。
另外八月有时候穿衣打扮实在让人一言难尽,所以我在观影过程中某些时候觉得这个落魄逃难的父亲比出席活动的他帅……
“En avril netedé couvre pas d'unfil, en mai fais ce qu'ilteplaît”是法国的一句谚语,直译是“四月里一根线都不要脱下,五月想咋地咋地”,是来描述当地天气的。
截取后半句,“En mai,fais ce qu'il te plaît”就变成了“随心所欲的五月”,平添了许多诗意。
英译名也很有趣,“Darling Buds of May”—五月的可爱花苞,那种春天新生勃发而又稚嫩美妙的感觉便在心间萦绕。
看名字,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一部关于二战的电影。
法国人对于战争的反应,寻常而又充满了法国文化的趣味。
面对镇长的号召,村民们一样的对稳定生活突遭变故不满和排斥,间或带有一战经历的不愉快回忆传承,再次承受心爱生活被战争、被自己心爱生活之外的外人毫不珍惜、肆意破毁,却又无能为力的不开心,收拾好行囊踏上了迁移的道路。
Paul和Mado一对夫妻在迁移路上展现出了不同的领导个性,一个是坚守规则保持中庸,一个是浪漫激烈以牙还牙,在劳累的迁移路上,一杯美味的葡萄酒和清扬的音乐,便能将这些难民们瞬间组团,成立愉悦的晚会。
在战争、死亡、劳累和茫然的阴霾下,仍能坚定的“size the day”,也未尝不是一种大无畏精神。
然而依然有人因为舍不得珍藏的好酒,拼命多喝导致宿醉,错过了迁移的时间,也不知道具体的方向,于是命运的线路便伏下了一层浅线。
另一边德国的Hans带着儿子潜逃到了法国,一路逃亡的惊险未多做着墨,仅仅机关枪扫射逃离人群的一段情节便展现出紧张残酷的氛围,战争中人性可以“毫无人性”的冰冷就这样体现出来。
同样的,Hans被抓捕进监狱后的展现手法也很妙,从Hans和Suzanne带有情愫的眼神,上楼哄儿子睡觉,到被抓捕,没有交代前因后果,只是一段长长的、从地面追随着汽车离去的影子,接下来便是儿子和Suzanne的情景切换,也为Suzanne加入Hans的家庭提供了伏笔。
虽然这里Suzanne对孩子的感情已经远远超过了教师对学生的爱护,甚至是母子之情的刻画稍显突兀,是影片中个人认为唯一不太完美的地方。
逃离出狱的Hans一心找到儿子,偶遇英军(自称苏格兰人的Percy),队友全部阵亡,两个人互相为伴,在村中遇到宿醉离队的Albert......英、法、德三国公民,在深夜的法国村庄酒窖中,就着醇厚的葡萄酒,在硝烟弥漫的战争时代度过了久违宁静放松的夜晚。
“英法德”的故事线随着三人的分别达到高潮,无论是言行夸张、草菅人命的导演对Albert果断而随意的枪决,还是Percy对Hans在儿媳妇坟前的安慰道别,抑或Percy对着镜头吹起苏格兰风笛后把枪射杀导演,都展现出小人物在历史和强权的面前无奈、坚韧和反抗的精神意识。
影片中许多细节的场景都极为用心,尤其是Suzanne带着孩子们在车上朗诵一段,更是呼应了“随心所欲的五月”的主题。
很多人都说,“随心所欲的五月”是针对这些迁移中的孩子们而言的,她们年级太小而不足以理解战争的残酷,家园破碎的心痛,而死亡的阴影也被大人们以机智而温柔的方式化解。
影片末尾,Mado劝说Paul对视为自己女儿的Suzanne放手,让Suzanne选择去过自己的生活,也使得后面Suzanne插队加入HAns显得更理所应当,也是父母既不舍又克制自己对孩子们放手的情感诠释。
镜头在,Hans&Suzanne、儿子三人在村庄的小道上渐行渐远中逐渐结束。
在国家利益、残酷战争中,淳朴而热爱美好的人性,在这些小小的,一个个的人身上,清浅而意味深刻的展现出来。
该电影简介由豆瓣网专职人员撰写或者由影片官方提供,版权属于豆瓣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故事发生在1940年的法国,德国人的铁蹄踏破了笼罩在这片美丽土地上的宁静,位于加莱海峡省的一座小村庄内,村民们为了保命,决定离开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保罗(奥利弗•古尔迈Olivier Gourmet 饰)身为村长,自然肩负着引导村民们的重任,而她的妻子玛多(玛蒂尔德•塞尼耶Mathilde Seigner 饰)也用她独特的方式来带给村民们信心和希望。
年轻的苏珊娜(爱丽丝•伊萨 Alice Isaaz 饰)并没有追随大部队,她带着8岁的德国男孩踏上了另一端旅程,他们要去寻找男孩的父亲汉斯(奧古斯特•迪赫August Diehl 饰),这个男人被冠以战犯之名投入了监狱。
就在苏珊娜和男孩寻找汉斯的同时,汉斯也没有放弃过寻找儿子的希望。
©豆瓣
本片以1940年5月二战时期纳粹德国与法国交战法国北部800万人大迁徙的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一对德国父子,父亲Hans(奧古斯特·迪赫 August Diehl饰演)为德国反战人士而遭到盖世太保的迫害,带着8岁的儿子Max伪装成比利时人逃亡法国北部乡村。
不料Hans的德国身份被发觉而逮捕。
此后不久,儿子Max所在的乡村开始了迁徙,乡村女教师Suzanne对Max照顾有加并指导他一路为父亲留下行踪。
与此同时,因战争开始监狱释放所有囚犯,Hans在出逃中与一位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大部队失散的中尉Percy(马修·瑞斯 Matthew Rhys饰演)一同结伴前行。
途中两人多次遇到德国士兵深陷险境,而Max所在的迁徙队伍在路中也遇到食品补给以及德军轰炸的危险。
这对父子能否在这战乱中团聚?
亲情的牵系赋予他们坚强勇敢的力量,是否能成就动人的故事?
片中,导演以沉着的手法,为观众展现了战前法国乡村生活的优美,以及战争中普通民众的恐惧对纳粹的痛恨。
其中不乏幽默的笔触,让人笑着流泪。
印象特别深刻的几个画面,当村长带着大家离开家乡,背景音乐响起配合村长难以掩饰的悲伤,非常动人;村子里唯一一个没走的农民,因为担心收藏的好酒被德国人享用,横下心能喝多少是多少,结果敏酊大醉错过出发;父亲在村子里到处乱翻,突然间发现黑板上儿子的留言,那刻的欣喜若狂;一路上许多人在家门口或墙上给亲人或朋友的留言,那时的每一句留言每一个约定,都是不见不散的生死之约;儿子Max喜欢的邻家小女孩,可爱甜美如安琪儿一般,当父亲为找儿子挖开坟墓的一刻,看到她面无血色的尸体,即便陌生人也为之神伤……麦浪中行进的迁徙长队和德军的坦克交错而过,每一次枪声响起的背后,都是令人揪心的死亡。
本来是随心所欲的五月,在血的阴影中让人们看不到麦田的尽头看不到晴朗的天空,但是依然有人能够呼吸尊严的空气,用人性的光辉吹散战争的阴霾。
感谢第十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给了我在大荧幕观赏这部影片的机会。
影片中真挚的情感带给人难以忘怀的感动,恰如迷人的五月里稻草的清香。
这部电影故事背景是在二战时期,为了躲避即将到来的德国军队,一名市长号召并带领大家放弃自己的家园转移到更远的南方的故事。
不同于一般战争题材的电影,整部电影拍摄的节奏缓慢,有战争场面的惨烈,譬如不知道战争是否已经打起,但是依然决定背井离乡踏上前途未卜的民众,转移途中路两边横七竖八躺倒在地的平民百姓,眼看轰炸机遮云蔽日的飞了过去却又突然掉头冲向人群,有掉队的德国士兵在碰到剧中小男孩(德国人)时,他褪去战士身份后普通人的恐慌和哀叹。
所以激战场面并不是很多,但是人性,战争中人们的恐慌却被体现的淋漓尽致,甚至电影还重现了战争期间随军摄影师的真实拍摄,有德国军队诱导俘虏抢步枪然后集体被枪杀的画面,也有摄影师为了电影的效果要求一名战士在杀戮面前吹响自己的风笛,却又毫不留情的将其一枪毙命的黑暗镜头。
战争,使强者对弱者有了毫无人性的无所约束的裁量权。
什么是践踏?
居高临下地肆无忌惮就是践踏。
不光是过去,放在现在也依然通用,区别仅仅在于践踏的内容不同而已。
无论是音乐、道具等,细节太到位了!最后真实照片出来终于泪奔,战争让善良的人聚拢在一起,满满温暖的电影!警钟长鸣,永远永远不要战争!
逃难,回乡,难言对错。父子情深纵感人,身份特殊可活命。
CHC家庭影院。平民版敦刻尔克,只是平民不会有船接,更何况还没到目的地就被德军撵上了,国家小连迂回逃难的地方都没有,尤其是在德军发动闪电战的情况下,之前市长动员群众逃难,之后发觉已无其他去处时也不得不往回走。小男孩和他父亲也是命好运气好。布隆德尔老师人美心善。法国乡村景色很美。用民主的方式决定抢劫一家商店。德军抓了俘虏都不用缴械吗?
儿童片
以小人物的视觉看战争。配乐特别切合剧情。
最后那个转折看得莫名其妙,好圣母啊。其他地方都很好,鹅的演技真好。德国人跟苏格兰人讲英国人和法国人没有勇气,从一战延续到二战的葡萄酒与风笛,毒气,恐惧。墙上的粉笔字差点看哭,市长夫人真的又飒又勇又聪明。
温馨的情节悠扬的音乐和杀戮瞬间的惨绝;斯图卡俯冲时特有的尖啸和扫射过后静谧乡间只有风吹过沙沙响的树叶……那只鹅让剧情显得特别灵动
纳粹德国的空军轰炸平民,而德国装甲师却给平民扔巧克力。一名德军步兵被同伴遗弃并惨死在路边。英国军官的英勇就义。墙上,黑板上,所有能写字的地方都写满了给家人的信息。这些小细节都十分耐人寻味。
较冷门的战争片
可别把电影当成历史本身
我管你是哪国人 你对我好你就是好人
为什么叫随心所欲?
这段历史不是很了解 干掉两个德国兵那段有点小精彩 最后那个老师怎么就跟着小男孩来了呢 不明白
以前的感情绵长,因为战乱是快刀。现在的年代和平,感情反而变单薄。
青年节看《五月》,不要太应景XD)大鹅全场最佳!!再次惊叹于August细腻的演技(´∀`)♡二战逃难片还得看Français,细节万岁!浪漫万岁!
看了一半
Hans想回到村子寻找他的儿子,而Percy则希望去海边寻找一条可以回英国的船……
🌚des tas de films concernant l'exode durant l'occupation allemande pendant la seconde guerre mondiale, mais celui-ci, surtout à éviter.
打着战争幌子的烂片。
真会拍,不散不乱,舒伯特的小夜曲出现得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