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时的你在做什么?
当时的霍去病在反击匈奴,勇冠三军的他被封冠军侯; 17岁的亚历山大,在随父亲腓力率兵打仗,击败了无敌的希腊神圣兵团;那我们17岁时在做什么呢?
相信很多人会回答:做梦。
有人做的是美梦,有人做的是恶梦,正在播出的网剧《会痛的17岁》便是聚焦青年人的17岁,将题材放于了这个花季年华。
有幸的是,前日去北大百年讲堂观赏了这部网剧,观完后沉思良久,不禁为这部网剧的深刻性、故事性及真实性所震撼。
故事以一个名叫葵之的女孩开始,正值17岁妙龄的她出身于单亲家庭。
这样的环境使她缺乏教养,叛逆任性,加上母亲6次的婚姻更是让她的心里阴影面积无穷大。
即使如此,母亲依然没有给予她足够的爱,相反是给她以金钱,以为如此就能让她幸福。
这是很多单亲家庭,甚至普通家庭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岂不知如此反是害了孩子。
因为她并不知道如何驾驶这有魔性的金钱,如何控制自己的理智和行为,便造就了一个个悲剧的人生及家庭。
这也使得葵之妒忌比自己富有同学,比自己幸福的同学,开始用极端的方式来报复,从而实现自己心灵上那病态的满足。
一部网剧,能用如此现实的角度,来讲故事,来塑造人物,非常难得。
毕竟在眼球经济的大环境中,大多网剧以恶搞、色情等热点题材来博关注,而《会痛的17岁》则用冰冷冷的现实,人性的探讨成为核心表达点,用负能量的人物传递出了正能量的信息。
有人文、有思考、有共鸣,这让很多电影、电视剧甚至文学作品所不能及,必须为这部网剧点赞。
当然,如此有教育意义却不说教的网剧火起来非常难,《会痛的17岁》俨然意识到了这一点。
所以,出品方邀请到了台湾导演江金霖执导,这位曾经执导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导演为这部网剧注入了新的灵魂。
如果说,这部网剧是一味送给青少年的良药,那江金霖就是将这味药表皮涂上了蜜糖。
他将这部网剧拍摄得美轮美奂,无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画面的美感,都有着台湾偶像剧式的清新与美好。
此外,其实这部网剧还有着一个强大的IP做为支撑,就是饶雪漫系列小说《我不是坏女生》。
有着名导的保驾护航,有着经典小说的品质保障,让观众不仅可以接受这部网剧,而且会去自主传播,成为“自来水”。
回归到葵之这个人物来说,即使她犯了错误,也并非是条不归路。
文圣孔子岁丧父,像葵之一样的年龄17岁时又丧母,身为孤儿教养有失的他,在19岁娶妻室,这在当时非常出格,违背了周礼。
不过这并未影响他之后取得的惊人造诣。
而葵之,起码还有爱她的妈妈,只要妈妈改变爱的方式,授之以爱而不是授之以鱼,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她在剧中说:“我要么需要很多很多爱,要么就给我很多很多的钱。
”一个17岁叛逆女孩,居然把爱放在了钱的前面,所以她必然还是有救的,也希望她的故事可以给有相同境遇的人带来启迪。
《会痛的17岁》改编自著名作家饶雪漫系列小说《我不是坏女生》,著名导演江金霖执导,故事以青春期的女生为视角,通过她们成长时期的变化来反映出的现实问题。
有人说,青春不痛不成长,大概就是每个青春时期的男女都会经历的过程,只是成长的环境不一,过程不同,所经历的疼痛感也就不一样。
然而,网剧《会痛的17岁》便是通过多个人物角色,以不同的视角去展现青春时期少女在历经疼痛之后,所引发的一系列反应。
可以说,很好的为我们揭开了她们成长的真实一面,也为当下少女青春时期的成长教育提供了很多有积极性的现实题材。
很,现实。
也很,真实。
《会痛的17岁》。
似乎,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看过这样直击青春之痛的片子。
即便是以赵薇的《致青春》为代表的青春系列片子走红院线的时候,也仅仅是怀旧而已。
在怀旧的荼蘼里,我们看见的只是以情怀做包装的风花雪夜。
这风花雪夜赚足了眼泪和人民币,但风刮过,你会发现,一切都很廉价。
青春,特别是一个叛逆孩子的青春,一个单身家庭孩子的青春是什么样子的呢?
看了葵之你会知道,看了《会痛的17岁》里那些美丽的女孩儿你会知道。
美丽,也只是上苍赐予她们的礼物;但是上苍在把美丽赐予她们的时候,却并没有赐予她们一个完美无缺的青春。
当这样的美丽,遇到这样的青春,她们展现给世界的,也只是一朵带刺的玫瑰。
没人会发现,这玫瑰在风雨中独自哭泣的样子。
要么给我很多很多的爱,要么给我很多很多的钱。
这句话刺痛了我。
我想,这句话也同样会刺痛很多单亲家庭的女孩子。
在一个婚姻风雨飘摇的环境里,看多了成人社会太多的分离,对于这些单亲家庭的女孩子来说,她们缺少爱,她们渴望得到爱,但是当爱来临的时候,她们又像是受惊的小鸟一样,会对走到眼前的爱望而却步。
也许就像走过婚姻的成年女性一样,当你对这个世界失望,当你对整个世界不再信任、不再抱有安全感,金钱就成了你唯一可以相信的东西。
不要给我很多承诺,我需要的只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如果你不能每天对我说早安,如果你不能每天叫我起床,如果你不能每天给我暖床,那么就请给我很多很多的钱。
不要说我势力,不要说我习惯了伪装自己,不要说我假扮坚强很虚伪,我只是已经被这个世界伤害得鲜血淋淋,我需要躲在某些东西后边,比如说厚厚的人民币后边,去怯生生地打量和观察这个世界。
《会痛的17岁》里,就是这么真实的青春故事。
就像葵之追求曹飞,表面上她们想占有的也许并不是一个最后的结果,她们看上去享受的可能就是眼前能抓住的东西;但是这些并不代表,她们就不想真正得到爱、得到自己爱的人,她们只是不再自信,张扬的外表之下,其实是深深的自卑,所以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在面对吕吕说出“你真的很可怜”的时候,葵之那种被人戳到伤口的痛。
我,赢了你;我,却失去了整个世界。
不要说谁的青春更凄美。
哪一代人,没有自己的青春?
哪一代人的青春,没有被另一个人谆谆教导过?
但也正像一句话那样,我听过很多道理,我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套用一下就是,我看过很多青春,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我却依旧无力。
这种无力,是我们无力改变什么;这种无力,是我只能看着你绽放,凋谢,我却无力成为你的世界的主角。
17岁,会痛。
走过,才知道当初自己是那么傻。
不管多么痛,最重要的是,你是否做到了无悔?
文/田金双饶雪漫的作品总有一种不经意的唯美和伤感。
这种伤感一招不慎很可能会牵纠主人公的一生。
《会痛的17岁》也一样。
由饶雪漫系列小说《我不是坏女生》改编的网剧《会痛的17岁》由台湾导演江金霖执导,饶雪漫无边际亲任编、优酷、彼岸春风等联合出品。
这部剧取材自真人故事,让我们在一个又一个与青春有关的故事走进8个17岁“坏女孩”的内心世界。
17岁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数字,对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少男少女来说,这是一个从孩子步入成年的分手岭。
这个年龄,没有16岁时的孩子气,亦无18岁成人礼式的责任和成熟。
相反,在17岁少男少女的内心世界里,更多叛逆,更多乖张,更多和世界的决裂和自我的决绝。
换言之,17岁本就是一个爱较劲的年龄。
更何况是17岁的“坏女生”呢?
相比数十年前那部《16岁的花季》,饶雪漫的《会痛的17岁》更像一部中国式校园女生“叛逆史”,这部“叛逆史”中,不乏小清新,更多反叛意识。
所以,在剧中,8个离异家庭的女孩每一个都很奇葩,源于单亲家庭,他们身上安全感缺失,更我迷茫,更多孤独感,从骨子里更多排斥周围人群,不容易接纳真实不美好的世界,也很难与现实和解。
相比其他女孩,他们更多忧伤,甚至,内心伤痕累累。
简言之,这部具有电影表现手法的青春剧俨然一个“坏小孩”撒泼耍赖大全。
在《葵之走失在1996》中,小女孩静静地坐在房间里,体验着漫长的孤独和恐惧,因为妈妈对自己的忽略,她愤怒在折磨金鱼,甚至将妈妈和继父的结婚照涂得一片腥红。
看到别人和男友关系很好,就千方百计去挑拨离间,甚至不惜对别人下手。
甚至,为了自己的快感,不惜报复亲人,甚至逼人下跪。
可以说,这部剧脑洞大开,包容了你所能想象到的黑暗系少年有可能遇到的所有事情。
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小孩子,成人有成人的忧伤,小孩子有小孩子的不快乐。
青春是一场会痛的蜕变,青少年成长问题是每个时代都会遇到的问题。
在《会痛的17岁》中,裘双宜原本是关注青少年成长问题节目“安全岛”这个节目主持人,原本,她是一个少男少女青春期问题的情感专家。
孰料,在生活中,她的和丈夫貌合神离,似乎也出现了问题。
似乎,在成长过程中,无论是大人还是“问题少女”,每个人在这个真实并不美好的世界中体验着爱与忧伤。
而唯一让这些处于青春叛逆期问题少女走出困境的,除了会爱自救和爱自己之外,更多时候,就是学会理解、接纳和包容他人,与这个现实世界和解,在青春之痒中蜕变、长大。
此外,《会痛的17岁》教给我们的就是:时间是治疗一切的最好良药,亲情和爱是成长的最好配方。
纵便是我们在生活中喋喋不休是报怨,生活也不会重新来过。
处于青春期的叛逆女孩一样,自以为是的成年人也一样。
会痛的大概不仅仅是17岁,还有一整个暗淡无光的人生,不知道这些“坏女孩”们是否过上美好的生活,但是很羡慕她们在人生的岔路口遇到引路人,徘徊胡闹后终于往前走,放下了伤痛的种种、怨恨的种种、让人万念俱灰的种种……都说伤害得用一生去遗忘,但愿每一个“坏女孩”都能任性过、放弃过以后走向自己渴望的生活;然后希望每个人都有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每一个人都能得到真正的爱,而不是以爱为名的伤害……
会痛的大概不仅仅是17岁,还有一整个暗淡无光的人生,不知道这些“坏女孩”们是否过上美好的生活,但是很羡慕她们在人生的岔路口遇到引路人,徘徊胡闹后终于往前走,放下了伤痛的种种、怨恨的种种、让人万念俱灰的种种……都说伤害得用一生去遗忘,但愿每一个“坏女孩”都能任性过、放弃过以后走向自己渴望的生活;然后希望每个人都有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每一个人都能得到真正的爱,而不是以爱为名的伤害……
离异家庭,青春逆境,叛逆不羁,纯白翅膀注定受伤,走进八个“坏女孩”痛与美的世界,17岁却要面对人生的青春隐痛,但是要学会爱惜自己,同现实社会和解,这便是超级青春网剧《会痛的17岁》为我们带来不一样的青春物语。
《会痛的17岁》不同于常规青春题材,而是讲述一群性格迥异的17岁问题少女,用破坏、疼痛、以堕落的方式表达对爱的渴求感受。
每个坏女生的外在保护着脆弱的内心,却走上了有违初衷的疼痛之路。
母亲结过六次婚的心机少女葵之,被父亲的情妇养大的黎未希,迷失城市的农村女孩阿梦,脑残追星族小爱……她们有的生在离异家庭,有的同父母吵嘴,有的迷茫孤独,有的敢爱敢恨,却一旦认识了自己,就能在自我寻找路途上,接纳真实不美好的世界。
改编自饶雪漫的八年呕心之作《我不是坏女生》,并从书中精心挑选出八个最具看点的故事,用最尖锐的角度直击疼痛的青春,旨在启发当代少女并引起他们与社会的共鸣。
尤其关晓彤扮演葵之,再不是《左耳》那般“富二代”,父亲抛弃、老妈六婚、内心叛逆,让她焕然一新变成“心机婊”。
不仅晚上去街头卖情趣内裤,还干脆陷害同父异母的姐妹,她拿着硫酸瓶的疯狂眼神,那种表演淋漓尽致。
哪怕再乖张叛逆的漂亮姑娘,在疼痛的青春岁月过后,接受过最严酷、最无情的捶打与磨砺,接受过男女主角与导师的教诲,都及时地悬崖勒马,避免酿造惨剧灾祸,这无疑是引起观众共鸣,以及对教育的关注。
由《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的执行导演,被媒体誉为台湾电影界“最有价值潜力导演”江金霖掌镜。
“氧气美女”温心,新生代青春偶像周游,《左耳》的主演马思纯、陈都灵、关晓彤加盟,让全剧人气爆棚、颜值猛增。
看似“少女版古惑仔”的青春故事,却向“美好”的世界开枪,表达对父母家庭的隔阂共鸣,既赤裸裸地揭示了问题少女的背后,又表达了爱要包容和付出,从而让社会大众去掉对“坏女孩”的有色眼镜,这些也是网剧里所欠缺的东西。
杜绝无病呻吟,杜绝假大空,杜绝矫揉造作,同曾有过“青春隐痛”的女孩一起成长,目睹每个丑小鸭,都终能长成白天鹅。
优酷、彼岸春风、译林影视、新雅迪合力打造《会痛的17岁》用“叛逆少女”勇敢前行,凝思这个时代的教育与人生,因此飚红的气势是坚强的。
在人们的印象中,饶雪漫是不是常在路边蹲守?
被冠以“青春文字女巫”的饶雪漫曾是大街小巷中响当当的人物。
她的青春爱情系列,一向为青少年所喜爱。
而最近一段时间《左耳》的风靡,更刷新了她在人们心中的印记。
再转至眼前的即将上映的网剧《会痛的17岁》,你会觉得,饶雪漫其实并不简单。
据饶雪漫介绍,2004年她发起了“我不是坏女生”夏令营活动,持续关注“边缘女孩”,故事就取材于夏令营的真人真事。
如何让社会大众去掉对“坏女孩”的有色眼镜,让大人和孩子更好地解决亲密关系问题,是《会痛的17岁》的制作初衷。
是青春,直面青春伤痛,更着眼于青春问题的解决,饶雪漫从10年前就开始着手了,这让人肃然起敬。
在北大百年讲堂的点映会上,学生和嘉宾看了三集《会痛的17岁》。
青春的撕裂、伤痛、迷茫、爱恨等像一股泉眼中的水一样,汩汩而出。
面对早已分裂的单亲家庭,由“国民闺女”关晓彤饰演的葵之,内心分裂成极端的双面人。
一面是缺少爱之滋润的心,她渴望家人的呵护,偷偷关心着所恨的妈妈;而另一面则是因缺爱而求爱、求温暖的友谊挣扎、爱情伤害、唯钱是尊,道尽了不忍直视的情感残忍。
单亲家庭,无形中给葵之带来的爱慕虚荣、唯钱是尊、争夺感情的挣扎,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网剧中安全岛心理咨询室,暗示饶雪漫现实中的思考。
如何破解这样一个无解的题,成了每个“问题少女”必须要面对的棘手问题。
但正如饶雪漫所推进这项工作的初衷一样,如何让社会大众去掉对“坏女孩”的有色眼镜,让大人和孩子更好地解决亲密关系问题才是关键。
说白了,问题难,但是难不能成为借口,作为棘手的家庭或者社会问题,饶雪漫似乎有一种韧劲:即便万难险阻,必须解决问题。
在北大百年讲堂的点映会上,学生和嘉宾看了三集《会痛的17岁》。
青春的撕裂、伤痛、迷茫、爱恨等像一股泉眼中的水一样,汩汩而出。
面对早已分裂的单亲家庭,由“国民闺女”关晓彤饰演的葵之,内心分裂成极端的双面人。
一面是缺少爱之滋润的心,她渴望家人的呵护,偷偷关心着所恨的妈妈;而另一面则是因缺爱而求爱、求温暖的友谊挣扎、爱情伤害、唯钱是尊,道尽了不忍直视的情感残忍。
单亲家庭,无形中给葵之带来的爱慕虚荣、唯钱是尊、争夺感情的挣扎,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网剧中安全岛心理咨询室,暗示饶雪漫现实中的思考。
如何破解这样一个无解的题,成了每个“问题少女”必须要面对的棘手问题。
但正如饶雪漫所推进这项工作的初衷一样,如何让社会大众去掉对“坏女孩”的有色眼镜,让大人和孩子更好地解决亲密关系问题才是关键。
说白了,问题难,但是难不能成为借口,作为棘手的家庭或者社会问题,饶雪漫似乎有一种韧劲:即便万难险阻,必须解决问题。
问题来了,不美好的世界,我们该如何与世界和解?
诸如“问题少女”的“问题少年”们,因爱的缺失、表达渠道的阻塞,导致他们求取内心补偿心理机制的开启。
他们缺少爱的滋润,就像一个极度饥渴的人一样去寻找水源,而且这种寻找可以不择手段。
网剧中已经给我们描绘了这种不择手段,比如视友谊、爱情为儿戏、交易,利用人们的善良等,似乎世界上的人都是欠他们债的人,一定要被索取。
最为直接的方式当然是与当事者面对面解决问题,但是何其之难。
成长中,我们的心何其敏感,一点风吹草动,就能引来猜疑、失落、沮丧、不平衡……我们希望得到关注,却往往事与愿违;我们需要很多爱,却往往得不偿失;我们希望家庭美满,家庭却是破碎的。
怎么破?
从此我们自甘堕落,酗酒玩乐,找刺激寻快感,以至于伤害朋友、亲人。
我们得到了“复仇”的快感,也得到了“复仇”的后果。
可是剩下什么呢?
一地鸡毛。
正片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3OTY4OTAyMA==.html?from=s1.8-1-1.1世界不是完美的。
这是小孩子不明白的地方,也正是葵之早前不明白的地方。
让这些“问题少女”知道,世界完美只是假象,实在太难。
这需要长时间的陪伴与解释,但破碎的家庭不能满足葵之对世界的想象。
加之没有及时加以干预的公益组织,“问题少女”就显得很无助。
然而,正是因为此,“问题少女”才要有“自度”的能力。
“当全世界都在抛弃你的时候,记住,你不能抛弃你自己。
”这看似一句不打紧的心灵鸡汤,其实已成了救命稻草。
无人可救你,所以你悲伤、气馁,但是一定要坚持住,没人爱,不代表永远没有人爱,要自己爱,爱自己。
现实面前所有的困顿一定都是暂时的,要设法扩展被救援的时间,而你失去的也一定能找寻回来,这只是方式方法的问题,而总有一天,你能找到那个方法。
与世界和解,应该成为一种能力,一种自救的能力。
而那种与亲人、家庭达成和解的方法,也一定能找到。
毕竟如葵之一样,虽然恨着妈妈,但她承认,那毕竟是自己的亲人。
而葵之最后与妈妈的和解,也让人明白,这看似无解的家庭难题,其实并非无解,它只是缺少一种沟通的渠道。
仅此而已。
文:娱乐码头青春,就如一粒盛放的罂粟花,满载着恣意挥洒的欢乐与血泪交织的阵痛。
正因为青春是如此的稍纵即逝,又如此的令人着迷,所以很多电影试图在电影上临摹、祭奠、追忆青春。
而经历日本纯爱电影、以及台式、泰式小清新青春片的反复洗礼,“青春片”也慢慢成了所谓“类型”之一, 青春片成为了大银幕的主力军。
在 IP大热的互联网时代,网剧自然也少不了青春题材的,优酷自制少女黑色物语网剧《会痛的17岁》就是主打青春题材的。
《会痛的17岁》改编自饶雪漫系列小说《我不是坏女生》,讲述了8个青春期女孩的成长故事。
饶雪漫亲任编剧,取材真人故事,直击锋利的社会话题,将带领观众走进8个17岁“坏女孩”痛与美的世界。
剧中的角色都是生活中的原型再造,饶雪漫用独特的视角还原了她们特别而又残酷的青春。
相信很多90后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从中看到了一些自己的影子,相似的校园,相似的课堂还有那群陪我们疯过笑过哭过的死党。
剧中的90后孩子们,我们用眼睛去看他们,他们都是一群坏孩子,她们的青春备受争议,却恰恰是该剧想留给世人的警醒。
那么这样一部残酷的青春网剧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残酷的青春再一次被人提起,有多痛只有人物原型心中最清楚,据说当初要拍这部剧的时候,饶雪漫是拒绝的,因为每个故事都有原型,担心给女孩们再一次带来伤害,那么为什么这部网剧拍成了呢?
因为那些曾经叛逆的“问题少女”们的支持,给了饶雪漫做这部剧的动力,其实她们已经成长蜕变了,她们能承受住之份痛苦,并没有像饶雪漫想象中的那么脆弱,如果青春一味都只是蜜糖,没有残酷的考验与经历,那么她们便不会成长,也不会蜕变,这也就是优酷选择拍这部网剧的初衷。
有了原著中人物原型的支持,让这部少女黑色物语网剧显得更加真实,也更加的具有现实意义。
11月8日《会痛的17岁》之《葵之走失在1996上》首播,讲述的是单亲孩子葵之的青春期,从生下来就没见过亲生父亲的她,在17年见证了妈妈的六次婚姻,而这17年来她一直与妈妈的男人们争抢妈妈的爱。
剧集开始的时候,真心觉得葵之是一个超叛逆超不懂事儿的孩子,然而接下来的剧情你会发现,叛逆、不懂事儿都是她故意表现出来的,尽管她会不听妈妈的话,与妈妈激烈的争吵,但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比她更爱她妈妈。
作为一个单亲孩子没有了父亲的爱,而连酱油都不会买的妈妈却又将爱都给了她要依靠的男人们,她不得不这样假装坚强起来,看上去就是坏得像个心机婊一样,而事实上她是最懂事的那一个。
这样一看又显得妈妈不太懂事,但换个角度想一想,一个什么都不会的女人,未婚先孕的她在与男朋友分手后,却独自生下了葵之给了她生命,这就足够证明她作为一个母亲的伟大,其实她全心全意爱着她所要依靠的男人们,也就是在爱葵之,不然葵之如何才能成长到17岁,这就是让人最矛盾的地方,这也是葵之17岁最痛的地方。
母女两人好像都有错又都没错,这就是最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妈妈的爱并没有让葵之感受到,而葵之对妈妈的爱也没有让妈妈感觉到,就是缺乏沟通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矛盾,作为单亲家庭不论是家长还是孩子,爱的方式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爱的传递。
《会痛的17岁》作为一部青春网剧,独辟蹊径利用电影化手法,以突破常规的表现方式,为观众呈现不止是清新的中国式校园少女叛逆期。
正如编剧饶雪漫所说:“不同于常规的青春题材,剧中那些不为人知“坏女生”所经历的真实的青春,这些也是国产剧里缺少的东西。
坏孩子的世界,其实并不孤独。
”而在我看来真实的有点生猛,在现实生活,我们每个人身边都会有一两个这样的人物原型,看完之后必然会让我们联想到,我们青春时的某个人某个故事。
正片链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3OTY4OTAyMA==.html
继《左耳》之后,《会痛的17岁》让饶雪漫再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她历时8年之久,通过每年开办夏令营,让“问题少女”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
但这一次,人们也必将通过这部网剧收获不一样的对于“问题少女”的认识。
这似乎是“青春文字女巫”的转型之作,可似乎又不是,因为这样的转型,好像从十年前就已经开始。
而她关注社会家庭问题的初衷,也让人由衷的敬佩。
在北大百年讲堂《会痛的17岁》的点映会上,观众看了三集,也收获了三集的感悟。
处于青春叛逆期的葵之(由被誉为“国民闺女”的关晓彤饰演),深受分裂家庭伤害之痛,玩弄友谊、出卖爱情、爱慕虚荣、唯钱是尊。
你几乎可以把社会几乎所有对“问题少女”的负面评价,用在她的身上。
然而正是这样的“问题少女”才是这部网剧讨论的重点与关注对象。
北大心理学教师易春丽老师在点映会上分享做心理咨询的经验。
她说少时家庭无意的伤害,会让孩子心理变异。
网剧中的葵之就是如此。
她自甘堕落的表现已然让自己彻底放逐。
作为妈妈,伤透了脑筋了,曾无数次与葵之争吵,无奈之下,她找到了心理咨询室,希望通过他们,解决她与葵之的问题。
但是正如网剧《会痛的17岁》所表现的一样,这样的和解又是谈何容易。
葵之说,我曾经想要很多很多爱,渴望被教育,但是现在我已经迈过这道坎了,我渴望很多很多钱。
她心理的两极分化让人错愕,但又在情理之中。
曾目睹妈妈与“爸爸”们的分分合合的葵之知道,这样的家庭给不了她安全感,而那些来自亲人的关注与呵护更是天方夜谭。
渴望被教育,这是平常小孩子避之唯恐不及的情境,但在葵之看来,这样的被教育其实是被关注的一种方式,可她得不到应有的关注,由此心理便滑向了另一个极端。
我们看惯了“父爱如山”、“慈母手中线”等的桥段,它们都在无意中教给我们一些道理:爱,来自父母的爱,是深沉的。
这样的爱似乎太过古典,放在古时似乎还能理解,人们在一种慢生活中体味父母之爱,所谓岁月静好。
但越发“紧凑的时代”里,急剧变化的时代氛围,让人对事物的掌控瞬息万变。
而那种深沉的爱是不是也应该来点与时俱进?
葵之的妈妈是爱葵之的。
但是她的方式方法不对,或者她根本就不具备一种表达爱的能力。
她不明白孩童时代的仪式感。
小孩子其实渴望被尊重或者渴望接受来自父母最直接的呵护。
但在一个离异的家庭当中,葵之无法像她的闺蜜一样,随时享受来自父母的爱。
而小孩子所需要的仪式感,一旦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内心的裂变就会越发严重。
作为葵之最亲近的妈妈,她早已失去了掌控葵之的方法。
而她沉湎于一个又一个男人的怀抱中,似乎也成了她逃避现实的借口。
终于,她求助于心理咨询师,让有足够经验但也诚惶诚恐的咨询师拿来解药。
而这解药,有一份就在妈妈手里。
中国人爱的表达方式,可能会留在纸面上,所以便有了流传千古的情诗;也可以写成歌,传唱千年。
但为什么唯独最口语化的表达却是如此缺失呢?
爱缺少的口语化表达,往往祸从口出,正如葵之妈妈一样,她似乎除了与女儿争吵已经没有另外一种与女儿相处的方式了。
但奇怪的是,不管是对葵之还是对妈妈来说,两人都爱着彼此。
这真是吊轨。
离异的家庭,本就生活艰难,但是作为妈妈,似乎也慢慢减少了对女儿的关注。
她眼里都是自己的不易,生活的不易,爱女儿的不易,唯独不想想女儿的心又是何其之苦啊。
说白了,离异、与一个个男人结婚,都不是逃避现实的良药,更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用什么能唤起女儿对爱的渴望,才是关键。
这个关键正是表达。
我们拙于表达的时代,一定要翻过去。
不管是农民还是城市居民,大家都应该学会“关照”孩子,关心爱护孩子,把心映照给孩子。
有爱就要表达,把视线多给孩子一些,孩子有了困难要学会关注并试图与孩子一起解决,而在他们人生的重要节点,更不能随意失守,一次失守可能还有弥补的机会,再多一次就很难挽回了。
表达爱,不应该拘于不好意思,而这不好意思背后,很可能就会失去孩子的一次信任,当他们的不信任感越积越多时,那么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鸿沟就会越来越大,到那时候再填补爱,可能就会很难。
葵之最后与妈妈和解正是依靠心理咨询师关键时刻的及时“出头”,她替葵之的妈妈出头,及时把妈妈心中的爱表达了出来,葵之那一刻内心才逐渐被融化。
这是不是也值得父母深思呢?
对于爱,你表达了吗?
所以越发要为饶雪漫点赞!
拍的不错,把青春期的那点事儿还原的比较真实,最敏感的年纪不过是想得到一点点爱。ps,每个故事里的父系都好恶臭啊。
尺度大的确可以吸引眼球,但不代表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第一个故事里面的女主是我比较喜欢的演员,但是剧情、台词、演技都比较夸张而做作。因此果断弃了
17岁
回想17岁的时候 虽然看起来是好学生 不去奇怪的地方不做奇怪的事情成绩也还不错 但常有伤心多的快要决堤的感觉 似乎在日记中也写过 在这个被歌颂的年龄觉得自己行尸走肉……虽然学生时代是个还算循规蹈矩的好学生 但对于片中女孩的青春 还是很有共鸣感 影片很棒~
三集一个故事演绎问题少女小短剧,就是这个心理咨询的情节有点尬 制作水平比较低 周雨彤太美了!
来看周雨彤,还可以
其实我个人还蛮喜欢这种单元剧的,三集一个小故事,不拖沓,不唠叨,却又讲清楚了一个故事。只是对于许愿愿最后的结局有些遗憾,那一对母子终究没能“和解”。
woc,最后给吴小萌来个车祸是什么意思??
无聊打发时间看的
真的超好看 每个故事都很喜欢
结局来的好突然
还不错嘛
小学和同学看觉得可有意思了
只看了郑业成片段哈哈哈
17岁的时候还在高中校园 为考大学而努力 也都会有一段难以忘记的回忆 现在都已经大学毕业了也还想回到高中时候的校园 感受不一样的氛围
一些初高中饶雪漫版的古早青春疼痛文学风,灰暗的成长期和不由分说令人窒息的家庭环境。长大可太累了,可无论如何都抗拒不了。最喜欢天真的故事,她哭得好美。
田梦那个案件宣扬什么?我是农村人我贱我有理我心术不正我害人受处分,但是你不能骂我刺激我否则你就是在歧视乡巴佬?我伤人差点杀了人,结果农村父母过来跪跪就得原谅,否则你就是城里人欺负农村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现实中穷人的命更贱,而影视作品中有钱人的命更贱
现在的17岁都这么高级的么,动不动就上天台。
内容很乏味,有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全篇以“安全岛”这个机构展开,讲述青春少女叛逆、变坏的原因,但每篇内容都逃不开父母或者少女不健康的“性关系”以及变态的性欲,这点过于片面,也不利于青少年正视网剧的表达的核心内容。不得不说,自我感觉很垃圾,少女最后的回归正途都有点不切实际感,仿佛是为了回归本身而回归,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珍惜。🙃
看了喜欢的单元,可能真的过了爱看这种类型剧的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