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很多人在评论剧情,说实话,剧情与表演我也认为一般。
本来可以再跌宕起伏、再细致精彩些。
但我认为影片还有深层次对人性的剖析。
其中之一,比如有人问,问什么女孩跳到一半校长就报警了。
其实从之前利与校长的对话中,观察校长的表情和态度(冷静的过头)就知道,校长对这件事是有所了解的。
但出于事不关已、对警长本应代表的正面价值形象崩塌、学校声誉……等多方面的顾虑,才一直保持沉默。
但在克里斯汀表演时,仔细观察,有力的动作、痛苦又无奈的表情、与其年龄不付的表现力,透露了她内心的抗争却又无力。
或许是这些触动了校长的良知。
邻居女孩儿的舞蹈,校长站在后台看着她。
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片段是母子俩在超市后的一段对话“比暴力更可怕的是……”我几乎利一起说出了“冷漠”。
暴力不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
那是什么?
冷漠女主因懦弱为自保的冷漠、校长因各种顾虑的冷漠,我想是影片要表达的重点之一。
而事实上,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并不冷漠,只是被恐惧所严严的包裹。
恐惧被施以暴力、恐惧被看到弱点、恐惧陷入麻烦……所以影片根本要表达的,或许是希望人们不再被这恐惧、冷漠所阻碍,释放人性的美与爱。
不够气儿写长论,另外还有:妈妈的未成年心理、利在离异家庭扮演丈夫与父亲的角色的错位
妈妈希望亨利能像个孩子。
但又享受他丈夫般的角色。
、希拉对亨利复杂的感情(女性对才华男性的崇拜,不论年龄)
亨利理解希拉的爱意。
希拉动情的吻了亨利。
压力之下弟弟的快速成熟
失去亨利后,妈妈崩溃,皮特呵斥妈妈:不要那样和我说话。
哪样?
……我认为都是对人性、各种情感的刻画与表达,只是100分钟里不可能都面面俱到。
我就瞎白话到这儿,有善长文的豆友可以展开。
《亨利之书》的叙事策略最聪明的地方在于,电影巧妙地利用了观众对天才哥哥复仇计划的猎奇心理,以此作为遮掩,揭示了一个长期被忽视的、弟弟渴求关注的心酸故事。
当银幕上的天才哥哥利用录音带编织领家女孩命运时,他那仿佛能穿透时空的深邃眼眸,隐藏着这个残酷童话中最尖锐的隐喻,包括他在内的所有人,都未曾留意到那些平凡的生命。
被成人凝视消音的少年话语权《亨利之书》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直至影片后半段,近乎全知全能的天才少年哥哥骤然离世,影片才真正撕开了完美的表象,在悬疑叙事的外衣之下,引发了关于家庭关系、生命价值与存在困境的深刻反思,暴露了家庭系统中被精心掩饰的裂痕。
这部融合了悬疑元素的成长寓言,通过三个层次的叙事建构——神童神话的解构、代际沟通的困境、家庭生态的失衡,深刻地质疑了当代家庭教育体系。
我计划将以下分析整理成一篇文章,交由我的数字人进行朗读。
今天是2025年2月18日,我这篇电影日记想记录的是《亨利之书》。
1. 被神化的天才与被解构的完美《亨利之书》的表层叙事视角,精心塑造了一个兼具神性光辉与人性温度的天才少年哥哥。
他如同命运的编织者,精准预判事件的走向,甚至在医院与医生沟通自己癌症病情时,展现出惊人的克制力。
这种将少年智慧推向极致的人物设定,虽然在现实逻辑层面略显夸张,却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独特的超现实美学空间。
当哥哥以孩童之躯运筹帷幄时,纯真与睿智的碰撞产生了惊悚的戏剧张力,令无数渴望拥有完美孩童的父母,感受到了如同恐怖谷效应般的存在。
亨利近乎全知全能的设定,宛如现代社会的科技寓言,他能预测自己死后母亲的工作和生活轨迹,设计精密的干预方案,甚至在死后继续操控现实。
这种“赛博格神童”的塑造,恰似当代社会对技术理性的盲目崇拜。
然而,导演刻意让这个完美程序出现了“漏洞”,亨利因脑肿瘤而去世,揭示了理性主义始终无法覆盖的人性褶皱。
正如希腊神话中代达罗斯的蜡翼,过度的智性光芒终将灼伤生命的本真。
2. 沉默者的双重困境影片最为发人深省之处,在于其对天才光环下阴影的深刻描绘。
在亨利耀眼的光环之下,弟弟皮特始终处于叙事的暗角。
当观众期待见证完美的复仇剧本时,镜头却转向了被遗忘的弟弟皮特。
结局中弟弟的魔术场景堪称神来之笔。
当成年人沉迷于理性推演时,孩童却用魔幻思维解构生死。
弟弟在众人面前假装相信魔术能让哥哥归来,这种童真逻辑恰恰刺破了成人世界的认知茧房。
孩童对死亡的淡然态度,源于利己心态下的最终考量;而成人对死亡的难以割舍,则源于懒惰造成的依赖心理。
当弟弟让晶莹剔透的雪花飘落剧场时,他完成了个体记忆向集体记忆的升华仪式。
孩童用魔幻思维消解死亡沉重感的处理方式,既保留了纯真视角的特有治愈力,又暗含对成人认知体系的微妙解构,使整个叙事在诗意中达到了情感共鸣的巅峰。
这个被忽视的次子形象,与《小谢尔顿》中默默吞咽委屈,满口犀利吐槽的姐姐形成了镜像对比。
当家庭资源向天才倾斜时,普通孩子便沦为情感荒漠中的隐形人。
弟弟在魔术中召唤的漫天飞雪,既是对兄长的诗意悼念,更是对存在感的绝望索求。
弟弟在阁楼复刻哥哥机关的举动,无疑是普通孩子在家庭剧场中笨拙而无奈的表演。
这个看似平庸的弟弟角色,实则是解构叙事陷阱的关键。
弟弟的无声争夺,既是对存在感的渴望,也是对亲情分配失衡的温柔控诉。
这种对“平庸者”生存困境的观照,将影片提升至社会心理学层面的深度探讨。
藏在机关中的合影不仅是怀念的载体,更是对家庭关系重构的隐喻。
当相框缓缓展开,缺席者以符号形式重归亲情坐标时,生者终于领悟到:成长并非取代或遗忘,而是在记忆光谱中找到共存的平衡点。
那张由机关触发的合影,既是记忆的封印,也是拯救母亲从哥哥的孤注一掷中解脱出来的唯一途径。
3. 生死叙事中的沟通迷局影片与美剧《十三个原因》形成互文,揭示出代际沟通的永恒困境。
哥哥留下的录音带如同美剧《十三个原因》女孩的录音带,都是死者对生者的无声控诉。
两部作品都聚焦于未成年群体在失语困境中的自我救赎:后者通过13盘录音带完成死者对生者的审判,前者借由录音带实现跨越生死的守护。
这种"遗物叙事"深刻揭示了代际沟通的断裂带,当成人世界惯性质疑未成年人话语的可信度时,那些未被倾听的呐喊终将以非常态方式突破次元壁。
这种由认知偏差导致的悲剧循环,恰似一柄双刃剑,既割裂了理解的可能,又催生出震撼人心的悲剧能量。
当雪花在魔术中永恒飘落,我们突然惊觉:所谓天才,不过是人性困境的极端投射,那些曾经代表绝对理性的线条与公式,此刻与尘埃共舞,与飞絮同游。
当我们撕下哥哥"神童"的标签,或许能看见那个蜷缩在智慧光环下的孤独灵魂;当我们暂停对完美的追逐,或许能听见那些被理性轰鸣淹没的亲人喘息。
影片最终指向的,是对生命价值的平等观照,每个灵魂都该被看见,每份存在都值得聆听。
这或许正是导演留给观众的终极启示:家庭从来不是精密运转的仪器,而是允许所有声音共鸣的回音壁。
当我们沉迷于编织完美的命运程序,或许正在错过真实生命的温度与重量。
在家庭这个场域中,没有天才与凡人的分野,只有需要被看见的、同等珍贵的生命存在。
好,上面就是我对《亨利之书》的电影日记。
太多槽点,编剧大锅。
"天才少年策划谋杀"主题很有看点,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冲着这个点进去看的,结果完全没有看到所期待的精密策划。
看着花里胡哨的一顿踩点,最后一实施,这不就是远程狙杀吗?
就是如此朴实无华……前半段铺垫自动装置,主角少年工程师奖,包括影片开头导入部分展示笔记画面,一度让我很期待会不会是策划自动装置谋杀,或者说是某种类似自动化的事件叠加的结果。
然而自动化装置只是出现在了最后点醒母亲放弃谋杀的部分!就这?
!我急需一个氧气瓶。
整部电影内容分配完全失衡,该细节的地方草草带过,有的没的倒是一大堆。
虎头蛇尾(都不能算虎头),前半段大篇幅塑造亨利的天才形象,总共就100分钟到这里已经花了50分钟了。
老哥!你忘记你的片名叫《亨利之书》了吗?
!而不是《天才亨利》!!或者直接改成《天才亨利天降正义》也好过现在这啊!!转折也过于生硬,从计划开始实施到局长自杀我简直怀疑按了快进键,什么也没交代清楚,我看了一段故事梗概?
如果电影有生命的话,它应该在说:我受不了啦!这个破故事赶紧结束吧!亨利死了我也不想继续啦!
故事中心也不知道在讲什么,感觉什么都讲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讲。
整部电影里的元素就像一堆东西就那么松散的放在那里,然后说:爱看不看。
人物形象倒是塑造的挺成功的,至少亨利死的时候我跟着掉了几滴眼泪。
多一颗星给小演员的演技。
前半部分两位小演员面对死亡的演技感染到我了,然后进入后半部分,我为十分钟之前哭的自己感到生气,它不配!
冷漠是比暴力更可怕的事。
不爱这个世界的人如何被爱。
在认识了纷繁的世界之后,一个有能力,有见识的孩子,选择了善良。
与其说是聪明,不如说真的是思维成熟、精神境界很高,看人看事都比较通透了,仿佛只是身体被缩小的大人而已。
区别于一般孩子的幼稚,也区别于因为没脑子为非作歹,只能被迫接受和平相处的大人。
说实话前面的演绎实在精彩。
角色互换的表演,孩子在死前准备好一切后事,安慰家人,强忍着悲伤,维持理智。
可再聪明,也难以消除自己的感情带来的影响。
henry在最后一刻挣扎着要看天空,我似懂非懂,只能感受到揪心。
而peter说起,宁愿走的是自己,susan又泪崩了。
越是坚强,越是为对方考虑,就越是让对方难过到不能自已。
我不知道在梦里失去过家人是幸运还是不幸。
和那种感觉,我希望越晚重逢越好。
那种痛,是语言能形容的吗。
前面的铺垫甚至都让我有些不在意故事的结局了。
大概开始猜,是成功实行了计划。
没想到最后收手了。
故事保留了一个纯白的背景,没有人背负上剥夺别人生命的罪恶感。
henry算漏了人性中的善良,大概因为很多人的善良并不稳定。
也许不会有那么多好运的结局,但我感觉不动手,实际才是henry所希冀的。
再缜密的计划,也消除不了谋害别人后内心的缺失。
henry的遗产legacy,一开始是那本red book、磁带或者说是那个谋杀计划,最后变成了另一个家庭成员的加入。
一个生命的逝去,因为母子两个人选择携手打破冷漠,变成了,可以说是另一个新生。
看透了世界运作的规律,还是选择了爱。
可能肿瘤触发的“天才基因”。
又一天才教唆杀人,个人觉得结局可以这样:他妈开枪后,然后小女孩在被他妈抚养后。
女孩在一件事中,特意让那家人知道,其实是她晚晚欺骗亨利,让亨利觉得自己被爸爸所伤,女孩恨爸爸,女孩利用天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把她继父杀了,也符合逻辑啊……可能晚上看见女孩闪灯,只是她爸上来看她睡了没或者问她为啥开灯还不睡,毕竟都是关灯后,男孩和他妈也很惊恐,小女孩给他们一个眼神自己体会。
如果结局是这样的话,又应证了一个情商高胜过智商高的人了。
小男主亨利是个天才少年,每日就是在百无聊赖地看着同龄人以及妈妈弟弟那些白痴的举动,像个万能管家一样管着家里的一切,但他却享受这一切,因为他爱家人,爱朋友,是他自己主动选择了这种生活。
平静无聊的生活里有个变数,就是邻居女孩克里斯蒂娜疑似遭到家暴,亨利想帮助她。
美国人可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好管闲事,校长以种种理由搪塞,妈妈尽管很喜欢克里斯蒂娜,但也不打算管闲事,更何况他即便想要求助社工却也发现克里斯蒂娜的继父势力庞大,即便天才也终究是个孤立无援的小孩。
亨利在进行一系列杀人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身体存在异样,结果是绝症。
告别家人朋友后,亨利留下了他的红皮书,详细记载着他的计划。
妈妈重复了亨利生前做的那些求助,发现正常的方法帮不了克斯蒂娜。
于是决定按照书中的计划实行,并且听着亨利留下的录音,她仿佛觉得亨利还在和她交流着。
曾经孩子气的妈妈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
在学校文艺汇演的晚上,一边是孩子与家长们在礼堂表演欢笑着,一边是妈妈在紧锣密鼓地实施最后的计划。
一边是克里斯蒂娜在台上忘情的跳着舞,一边是亨利生前的科学小屋里机关开启,一边是妈妈举着狙击枪,但在最后的关头,妈妈放弃了开枪,因为机关开启,妈妈看到了一家人的照片,“你还只是个孩子”,她不愿亨利沾上杀人的罪孽。
或许这就是亨利生前设计好的,他同样也不愿意妈妈手染鲜血。
此时的妈妈坚强而勇敢,不再依赖他人了。
舞台上克里斯蒂娜的哭泣,终于引起校长恻隐之心,校长举报了继父,继父不能承受丑闻,举枪自尽。
妈妈似乎有了新男友,就是精灵王李佩斯,并取得了克里斯蒂娜的监护权。
虽然结局比较理想化,但孩子们就是应该欢笑的。
整体影片的基调还可以,悲怆中又带着希望。
亨利之书留下的是救赎,亨利这个回去天堂的天使告诉大家,过好当下。
一部很简单的电影,故事很直白,没有任何用脑需要即可观赏,然而却很催泪,撇开故事人物剧情逻辑,亨利看妈妈的眼神,看弟弟的眼神,看克莉丝汀的眼神,真挚而深情,亲切而温暖,最后逝去的一幕真实而心碎,虽然有一定修饰,却依然让人切身感受,当然不同于海边的曼切斯特那种彻骨之痛,悲伤中却带着丝丝感动,无论多粗糙,如果还能吐槽,只能说,可能你已经忘记那最肤浅的父母之爱,兄弟之爱,以及求学期间邻家/同学女孩之爱
《亨利之书》天才少年联手单身妈妈策划一场谋杀案!
深秋小屋 | 影视文/整理:Dongdong动图:深秋小屋独家 其他配图:豆瓣*注:文中“☞”的手指标志都可以点击到另一篇深秋小屋公众号推文,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大家都知道,☞闹姨有两个可爱帅气的儿子。
而有一部☞闹姨主演的影片《亨利之书》(2017),里面也有两个帅气懂事的儿子。
大儿子亨利(Jaeden Lieberher 饰)11岁。
小儿子彼特(Jacob Tremblay 饰)6岁。
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闹姨平时在一家餐厅打工,单身妈妈的她也不需要老公,不上班的时候就在家里打打游戏,给儿子们讲讲故事。
或者和暧昧的女同事、好闺蜜喝喝小酒。
如此轻松惬意、无忧无虑的生活,实在是因为——闹姨有一个天才大儿子,让她不用操心生活巨细。
说亨利是天才,不如说他是一个非常早熟的孩子。
平时无时无刻都在看书、研究、做实验。
还给自己建造了一间做实验的小木屋。
在家里,他是“财务管理者”,帮助老妈打理家庭日常收益开支。
帮老妈炒股。
教老妈在电脑上使用理财软件。
还会教老妈如何减税,并提醒老妈不用再去上班了。
对弟弟也是长者一样的关爱,任何事情都让着弟弟,做道具雪假装登雪山逗弟弟开心。
小心翼翼呵护着弟弟那个年龄段的童真,他并不希望弟弟和他一样早熟。
活脱脱一个小大人。
学校的老师建议他可以去天才学校接受更“高级”的教育,但亨利认为自己与同龄孩子一起学习有助于自己的身心发展。
因为早熟,闹姨的闺蜜完全把他当成前夫汉克来看待,还直呼他为汉克,两人之间的对话也如成年人般经常互怼。
闹姨自己也心满意足的冲闺蜜说,她有亨利,找不出比亨利更成熟的男性物种了。
也许只有男娃的老妈都稀罕别人家的小公主吧,闹姨特别喜欢隔壁邻居家的小女孩、儿子亨利的同班同学克里斯蒂娜。
但是有一天,亨利发现克里斯蒂娜遭到继父的家暴。
他跑去找校长,要求学校出面报警,但校长却用了种种理由拒绝了他。
他亲自报警,却发现接警的是克里斯蒂娜继父的亲戚,案件不了了之了。
老妈闹姨也曾在超市里阻止了亨利对暴力行为企图施以援手。
亨利说:“暴力不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
”老妈问:“那什么最糟糕?
”亨利说:“冷漠。
”
就在一切似乎令亨利无能为力的时候,他突然被查出得了脑癌,而且已经晚期!
这无疑给这个小家庭一锤重击!
闹姨更是每天以泪洗面。
虽然内心向往老妈像爱弟弟那样去宠他,但过于早熟的他,总要求自己像个成年人,不让家人担心。
事实上,身体异常早在三四个月前就开始了,但亨利总是欲言又止。
亨利对死亡和疾病的态度表现得超乎常人的冷静、睿智。
临终前,亨利要做两件事——①确保在他去世后家里有稳定的收入。
他给老妈做了一份周详的退休后的财政计划,并留给了家里平时用炒股获得的68万美元的活期存款,以及一些股票和债券。
②杀了邻居家暴男!
他在一本红色笔记本上写了一份周密的“谋杀”计划。
他让弟弟彼特等他去世后把这本红色笔记本转交老妈。
完成这一切后,亨利最终做回了一个小孩,喊着“妈咪”倒在闹姨怀里。
安静离去。
“亨利之书”是亨利精心策划的谋杀邻居暴力男的计划,这份“遗愿”由老妈闹姨来帮他完成。
为了让老妈替他行动起来,他还细心得录了音,每一步都像现场正在发生的情景,无时无刻都在鼓励、安慰老妈。
闹姨开始忙碌起来,按照儿子的计划,换新车、买枪支弹药、练习射击、布置谋杀现场。
有一阵,闹姨甚至觉得儿子没有离开她,情不自禁和录音机里的声音对话。
在学校举办才艺表演的那天晚上,闹姨按“亨利之书”计划行动了!
影片在此处用的蒙太奇非常流畅。
克里斯蒂娜的芭蕾舞表演,和老妈帮已故儿子维护正义的画面相互剪切,令紧张的节奏推向高潮。
就在准备扣动扳机的一瞬间,她看到了儿子成长的照片。
闹姨终止了谋杀家暴男计划。
影片的反转是全片点睛之处,如同闹姨说的那句话——“不行,你只是个孩子。
”
没有多余台词,恰到好处提醒置身事外的所有人,这只是一个孩子的想法。
无论它多么周密、无懈可击;无论亨利多么天才和早熟。
这只是一个荒唐的孩子气的计划!
作为一个长期依赖儿子的老妈,闹姨一夜之间“成长”了。
这部电影更像拍给那些早熟的孩子看的。
老妈和克里斯蒂娜继父的对峙,看上去低幼,却是在告诉那些冲动的早熟的孩子,对待坏人以暴制暴不是唯一的办法。
克里斯蒂娜被多次家暴,甚至暗示了克里斯蒂娜的生母也是遭受继父家暴而死的,这些暴力、黑暗的画面影片都没有真正让大家看到。
大家看到的是小儿子彼特的魔术表演。
彼特说,他的魔术叫“让哥哥重现”,等魔术结束,哥哥就会出现在大家中间。
箱子里飘散出来的是哥哥曾经逗他开心使用的道具雪,飘落到每个人身上。
洁白无瑕的泡沫雪,和彼特脸上自信的笑容,瞬间唤回创伤之后美好生活的憧憬。
与此同时,克里斯蒂娜的继父畏罪自杀。
每个成长中的孩子,无论是否天才、早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因被重视、被爱。
结局如预期,小女孩克里斯蒂娜成为了闹姨家的新成员。
弟弟彼特在哥哥离世后,也变得成熟起来。
他睡哥哥的床;摘下眼镜,模仿哥哥的模样;继续在小木屋研究哥哥未完成的科学实验。
以前亨利禁止老妈在彼特面前说脏话。
哥哥不在了,彼特自己“监督”起老妈。
闹姨最终烧掉了亨利的红色笔记本和录音带。
解决暴力,我们更需要的是爱与宽容。
亨利说过:“我们有幸拥有的人,能留给他们什么?
此时此刻,哪怕我们处于污泥之中,也要尽所能,做到最好。
”
在小屋微信订阅号后台回复亨利之书获取影片熟肉资源注:腾讯VIP会员可以直接在腾讯视频上观看全片。
--END--
偶然的一次机会让我去看这部电影,故事很简单不过细节很多,题材内容不是热门的那种,讲述的更多是亲情友情吧。
其实我已经看了一二十遍了,不夸张,虽然很催泪但总是想再看一次再看一次,而每次重温我都能发现新的细节。
我一直记得亨利在医院临死时最后句向母亲恳求再看一次天空,他是真的很喜欢这个世界,这里我哭了好久,天赋异禀的他小小年龄却撑起整个家庭,他保护着弟弟宠溺着母亲关心着邻家女孩,他的离开对于别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位英才早逝的可惜,对于他们来说,是至亲挚友的离开。
亨利真的很聪明,这个人设真的很棒,亨利计划的一切其实我觉得可能只是另一个方面想让母亲和老师拯救帮助邻家女孩,其实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杀人,他虽然是个天才,但他也还是个孩子,大家知道他的智商异与常人,却忘了他也是一位渴望融入同龄人和同龄人一起玩乐的孩童,这也是为什么亨利不愿意去天才学院的原因吧。
而这部电影也告诉了大家一个道理:“暴力不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事情。
那是什么?
冷漠。
”
亨利之书 (2017)7.22017 / 美国 / 剧情 惊悚 / 科林·特莱沃若 / 娜奥米·沃茨 杰登·马泰尔
生离死别的刻画不是重点,可影片的确让人伤感,然而又讲不出具体因为什么而伤感,或许这就是观众无处安放的情感!
亨利是主线,他象征美好的事物、纯粹的人性,但同时也充满矛盾,我们的情感因他而动,他的身上被寄予向往,而他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
我们总想要最直接的大团圆,而影片告诉我们,生活有时就是迂回曲折,真相有时就是若隐若现,但这不会改变美好生活的本质!
情感不一定非得有地安放,兜转游荡随心而动亦是安详!
后半段录音教妈妈谋杀有点夸张。再天才也不可能全部能在计算之内啊。天才儿子的设定还是很感人的。
It’s a joke
到底给2星还是3星呢?这是个问题。又是一个孩子教会大人成长的故事,可是这个小孩天才得过头了,大人成长的情节也没啥意思。而且天才儿童居然设计了一场谋杀。。。
naomi姐姐还是那么美。俩小男主也不招人烦 lee pace慢慢get到
什么鬼玩意儿!
一流卡司,三流电影,温情没温情起来,惊悚又不够惊悚,平庸到让人都没劲吐槽。很多角色都是多余的,倒是两位小男主都很有天赋
这拍的啥?
全片没有重点,henry设定简直无槽可吐,剧情也设定的太差了 ==
怎麽可以這麽爛啊我的天......?
浪费了两个童星的表演
表面杂糅核心还是在讲人性,电影想表达的内容基本都浓缩在亨利的台词中,哪怕亨利不在了也依旧贯穿全片,佩佩的造型第一眼没认出来,出场不多也没什么可发挥的,就看看温柔的大眼睛就好了,Jacob长大会变成什么样真让人期待
男孩预留了planb,让妈妈终于可以自己作出决定了。
和少年的你一样激怒我的电影,因为结局让整部电影最重要的plot point没意义
类型片杂糅得成了四不像,让观众的感情简直无处安放,令人哭笑不得,不知该惊该喜。剧本存在极大的问题,整个故事乏味、仓促并且漏洞百出。简直是一场灾难!
一个好的故事会警醒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善的恶的,活着的死去的
更适合日本拍
烂的一言难尽烂出新高度 跟逐梦演艺圈一个导演拍的
好可爱的一家人 雅各布太让人心疼了 娜奥米演的也很好
结尾真是智商掉线,整个第三幕垮掉了,不过前面还是有好创意,而且特伦布莱发挥很稳定,演技很成熟,可惜发挥空间不大,三个人物角色的分配不太合理,最后哪个都是点到即止,说不清楚。
为啥不尝试偷拍+编辑+马赛克来举报?怕网络流传?很喜欢男主的设定,感觉男主的戏没看够,但导演主张妈妈的正义又不能拍多了。结局有种说不上来的违和感,感觉也是仓促了。其实我更想看亨利自己一个人走下去的故事,半截杀出一个妈妈来主导故事发展,总感觉怪怪的,导致结局转变时,都会感觉有些突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