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滨口龙介
主演:平野铃,佐藤亮,伊藤绫子,田山幹雄,手塚加奈子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2
简介:年轻恋人兼剧场拍档携手编导新作,可惜旧心结未解,新分歧又浮现,她渴望沟通,他却紧闭心扉。二人犹如两架并行列车,方向相近却总是若即若离,随时分道扬镳。排戏期间适逢战争蓄势待发,演员各持立场而顿生磨擦,公演面临重大危机。 滨口龙介的漫长电影初尝试,与他执教的戏剧学院学生共同创作,通过绵密对白和诗歌,探讨人际关系复杂面..详细 >
平淡如水。
看到片长 看到导演 就做好了进入极慢的准备//想起之前LK问我为什么说电影始于格里菲斯 终于阿巴斯 我说因为格里菲斯是将电影从现实中剥离出来 而阿巴斯是将电影放回现实中//虚实之下我们往往通过对话建立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也不只限于一种//就像站在烈日骄阳大桥上 眼泪狂奔滴落在我的脸庞
滨口龙介作为作家和导演最放肆的一次拍摄。前2小时呈现创作的过程,后2.5小时呈现作品的过程,两部分都在讨论亲密关系中的暴力和欲望,也都在讨论创作者和作品的关系——现实和虚拟嵌套,文字与影像互文。这部电影可以说是《驾驶我的车》的demo,无论体量还是形式都释放了更多情绪和能量。当他成熟以后,克制为他的电影带来干净凌厉的美感。但这部片的赤诚和放肆足以打动人心,最后一个镜头如星光闪耀。
最后服用的滨口作品。全员路人脸,很准确地表现了十一区的真实颜值。确实太长太任性了,1.25倍播放感觉节奏尚可接受,但真的可以多剪掉一些。断断续续看了很多天,但最后居然有点打四星,大概就是和滨口对光谱的缘故吧。有时候觉得话不多,有时候又觉得话很多,看着很催眠,但关掉又会时时想起。
那个舞台剧真是太长了
整部电影透露出源于剧场的强烈的执念。从结构上来说,就是戏剧的准备+上演,划分为两部分。说新闻说政治说情感说工作说原则说生活说矛盾说喜欢,说到底都是在说关系,亲密关系。前面是各种现实中滑向矛盾的歧路,后面则是将现实演绎为戏剧,解构真实,通往和平。这个结尾是完全背向大部分时间持有的期待,反差。
没有《欢乐时光》的森罗万象,也没有《驾驶我的车》的精雕细琢,但若是没有这部的实验,恐怕后面这两部也不会这样完美。还是一如既往的语言的无力、交流的徒劳,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与最近的几部相比,滨口早期几部还是偏悲观的。暴力即是剥夺他人选择的权利,暴力的产生与爱恨无关。黎明破晓那段近20分钟的长镜头是目前为止看过最孤独的一场戏之一,也是最浪漫的一场戏没有之一。
什么剧本围读,还是驾驶我的车好看。那么长时间第一次觉得电影难看
亲密也象征了观众与滨口龙介电影的距离,需要浸入式地去体验,素人表演与大量台词构成张力,不断侵略情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瞬息万变,那大段的散步戏是二人的不断试探,滨口龙介真是胆大,总用作品排斥部分观众又吸引另一部分观众。
#Venezia 80th 补课【B】基本结构理念,摸清戏剧与真实的界限,再用排演将其模糊(戏剧对生活的介入),时间被漫长的台词淹没,而空白的间歇构成着亲密,动人的歌,交叠的脸,分叉的电车,是破晓时分,散步到天明。
6.5分 应该就是一生只看一次的电影了。不乏灵光乍现的文本,但整体的臃肿令人头大,并且极尽催眠之能事——到了最后一小时我甚至站起来绕着房间逛来对抗困倦。严重质疑拍成四个小时的必要性,第一个小时是彻底的失败,没有一秒钟的可取。而这样条理不清的叙述给我的感触就是,无法制造稳定的沉浸感。演员们看起来也没有什么魅力可言。直到那个“通过蹦极来挑选酋长”的故事才渐入佳境,随后舒服地度过了一小时。 Part2的公演,开始还看得兴趣昂然,后来就困神附体。。中部还勉强跟得上,看出些眉目;后半段完全掉线。 结尾莫名其妙的。 果然好的导演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篇幅拉得很长有点忘记在讲什么
语言是承载想象力的电车,而人与人之间的种种际遇,相逢与离散都是幽微而沉默的诗。我是你无暇处理的一则资讯,共赏过后的一支残樱,无处投递的一封情信,闲谈漫步抵达的黎明,或者,在反向的电车上,所有战争和暴力都退后,欺骗与厌倦都消失,期待下一段旅程的同行。
看不懂
在台北戲院分開看的上下集,卻有種兩集都在結尾有非常神鏡頭的感覺,剛看完不久現在的感覺是比happyhour還要厲害的一部。
欢乐时光前的练笔。前半部取尽可能多的外景演话剧,后半部则在话剧里试图添加更多的外景。有趣也很有勇气的尝试,可惜偏重形式流于冗长枯燥。女主时常在车窗中反射出模糊的自己,与破晓前二人逆行跨越过去到未来的长镜如出一辙。难以言表的熟悉与陌生,最终还是沦为导演生涩含糊的诗歌硬影像。
💤
第一次用了快进…
想法高于剧情
从驾驶我的车的大成就往回追溯,这部应该是代表了他对于剧作本身的执着。但还是很不同,《车》里戏剧电影化的质感还是太重,但《亲密》就像录制的转播,前前后后只是犹戏剧内核延长而出的生活。虽然我不大看剧、也看不懂剧,但还是感慨,戏剧的临渊之感,哪怕是录播,也是电影远不能及。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平淡如水。
看到片长 看到导演 就做好了进入极慢的准备//想起之前LK问我为什么说电影始于格里菲斯 终于阿巴斯 我说因为格里菲斯是将电影从现实中剥离出来 而阿巴斯是将电影放回现实中//虚实之下我们往往通过对话建立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也不只限于一种//就像站在烈日骄阳大桥上 眼泪狂奔滴落在我的脸庞
滨口龙介作为作家和导演最放肆的一次拍摄。前2小时呈现创作的过程,后2.5小时呈现作品的过程,两部分都在讨论亲密关系中的暴力和欲望,也都在讨论创作者和作品的关系——现实和虚拟嵌套,文字与影像互文。这部电影可以说是《驾驶我的车》的demo,无论体量还是形式都释放了更多情绪和能量。当他成熟以后,克制为他的电影带来干净凌厉的美感。但这部片的赤诚和放肆足以打动人心,最后一个镜头如星光闪耀。
最后服用的滨口作品。全员路人脸,很准确地表现了十一区的真实颜值。确实太长太任性了,1.25倍播放感觉节奏尚可接受,但真的可以多剪掉一些。断断续续看了很多天,但最后居然有点打四星,大概就是和滨口对光谱的缘故吧。有时候觉得话不多,有时候又觉得话很多,看着很催眠,但关掉又会时时想起。
那个舞台剧真是太长了
整部电影透露出源于剧场的强烈的执念。从结构上来说,就是戏剧的准备+上演,划分为两部分。说新闻说政治说情感说工作说原则说生活说矛盾说喜欢,说到底都是在说关系,亲密关系。前面是各种现实中滑向矛盾的歧路,后面则是将现实演绎为戏剧,解构真实,通往和平。这个结尾是完全背向大部分时间持有的期待,反差。
没有《欢乐时光》的森罗万象,也没有《驾驶我的车》的精雕细琢,但若是没有这部的实验,恐怕后面这两部也不会这样完美。还是一如既往的语言的无力、交流的徒劳,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与最近的几部相比,滨口早期几部还是偏悲观的。暴力即是剥夺他人选择的权利,暴力的产生与爱恨无关。黎明破晓那段近20分钟的长镜头是目前为止看过最孤独的一场戏之一,也是最浪漫的一场戏没有之一。
什么剧本围读,还是驾驶我的车好看。那么长时间第一次觉得电影难看
亲密也象征了观众与滨口龙介电影的距离,需要浸入式地去体验,素人表演与大量台词构成张力,不断侵略情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瞬息万变,那大段的散步戏是二人的不断试探,滨口龙介真是胆大,总用作品排斥部分观众又吸引另一部分观众。
#Venezia 80th 补课【B】基本结构理念,摸清戏剧与真实的界限,再用排演将其模糊(戏剧对生活的介入),时间被漫长的台词淹没,而空白的间歇构成着亲密,动人的歌,交叠的脸,分叉的电车,是破晓时分,散步到天明。
6.5分 应该就是一生只看一次的电影了。不乏灵光乍现的文本,但整体的臃肿令人头大,并且极尽催眠之能事——到了最后一小时我甚至站起来绕着房间逛来对抗困倦。严重质疑拍成四个小时的必要性,第一个小时是彻底的失败,没有一秒钟的可取。而这样条理不清的叙述给我的感触就是,无法制造稳定的沉浸感。演员们看起来也没有什么魅力可言。直到那个“通过蹦极来挑选酋长”的故事才渐入佳境,随后舒服地度过了一小时。 Part2的公演,开始还看得兴趣昂然,后来就困神附体。。中部还勉强跟得上,看出些眉目;后半段完全掉线。 结尾莫名其妙的。 果然好的导演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篇幅拉得很长有点忘记在讲什么
语言是承载想象力的电车,而人与人之间的种种际遇,相逢与离散都是幽微而沉默的诗。我是你无暇处理的一则资讯,共赏过后的一支残樱,无处投递的一封情信,闲谈漫步抵达的黎明,或者,在反向的电车上,所有战争和暴力都退后,欺骗与厌倦都消失,期待下一段旅程的同行。
看不懂
在台北戲院分開看的上下集,卻有種兩集都在結尾有非常神鏡頭的感覺,剛看完不久現在的感覺是比happyhour還要厲害的一部。
欢乐时光前的练笔。前半部取尽可能多的外景演话剧,后半部则在话剧里试图添加更多的外景。有趣也很有勇气的尝试,可惜偏重形式流于冗长枯燥。女主时常在车窗中反射出模糊的自己,与破晓前二人逆行跨越过去到未来的长镜如出一辙。难以言表的熟悉与陌生,最终还是沦为导演生涩含糊的诗歌硬影像。
💤
第一次用了快进…
想法高于剧情
从驾驶我的车的大成就往回追溯,这部应该是代表了他对于剧作本身的执着。但还是很不同,《车》里戏剧电影化的质感还是太重,但《亲密》就像录制的转播,前前后后只是犹戏剧内核延长而出的生活。虽然我不大看剧、也看不懂剧,但还是感慨,戏剧的临渊之感,哪怕是录播,也是电影远不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