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片子时,与我的日常工作有所对比,读了很多书,参加了很多培训班,希望学到改变人心的技巧。
而最终,治愈人心的工作,还是需要交付人心。
咨询师的视角:如果把片子界定为临终关怀,是在面对必然死亡的基础上,陪伴与理解的态度,这个还不到那个份上,而且如果真的当临终关怀做也不会有那么多的纠结。
这个片子的纠结点是在咨询师的职责上,她到底是要怎样的态度,面对他?
影片中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尊重,平等做的都很好,是做到骨子里的好,因为,咨询师并没有被害怕他真的死亡的恐惧所占据,而是这一刻,我与你在一起,倾听你,尊重你:你选择生,为自己而生;你选择死,为自己而死;平等:你是成年人,有选择的能力与判断;我真诚地与你一起见证你的选择。
但如果这是一份工作,企业有雇佣你的目的,社会有对你职责的期待,当咨询师的被恐惧或职责所占据,是什么样呢?
那么选择生仿佛是为了咨询师、家人、朋友甚至社会,不再是他为自己的生命负责,而是你;你不信任他是成年人,更像个小孩子,需要你导引。
来访者的视角:为何打电话?
如实的看到自己的决定。
怎样算如实?
不被他人的价值观与判断诱引下的真实自我。
《自杀热线》作为一部获得过奥斯卡奖的短片,确实蕴含着不一般的力量,如它的名字一样,透漏出绝望和渴望这两种交织在一起的氛围,用20几分钟的时间,一个电话,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无奈甚至是绝望,但同时也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关心,以及追逐美好生活对我们生命的重要意义。
故事其实很跌宕起伏。
拨打热线的老人受到过失去骨肉带来的打击,又经历了失去挚爱妻子的痛苦,陷入绝望,痛不欲生,最终在妻子去世两年之后做了他的决定,吃了过量的抗抑郁药片等待着结束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结束自己伤痛和思念。
他拨打了自杀者求助热线,却不是为了想得到救助,他只是想向他人讲述自己对已死去的妻子的无尽思念与爱意,还有他失去挚爱的痛苦。
经过海瑟的引导,老人还分享了和妻子在一起的幸福回忆,但我曾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在凄惨的处境中回忆幸福,是世间最大的痛苦”,所以老人想要结束这种痛苦。
老人有了必死的决心,多次说明不希望海瑟或任何人来救下自己,而海瑟尊重老人的选择。
影片的最后,老人或许是带着内心最渴望的生活的想象——妻子回到了家,离开了世间。
这无疑让人心碎。
但是在影片最后,海瑟和丹尼尔勇敢地确认了彼此的爱意,因为海瑟通过老人的回忆意识到了幸福生活的力量,明白了把握分秒流逝的幸福生活有多么必要。
用大篇幅表现出的无奈和绝望,实际上也是在向我们展示着人们心中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影片透过无奈和绝望的老人的结尾唤醒了人们的紧迫感,美好的生活需要追求和珍惜。
孤独和死亡 《自杀热线》这部电影场景很简单,如果要数的话只有五个场景:街道,接线室,老人的房间,房间走廊和酒吧。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可能会觉得有些枯燥,我甚至还产生了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
所以第一遍看得我有些莫名其妙,我当时竟里不清楚片中叫约翰的老人到底死没死。
第二遍打开电影,我看到眼眶湿润。
这部电影能获得奥斯卡最佳短片奖果然不无道理。
无论是从人物的塑造还是主题的表达,导演运用细节,镜头以及台词都将其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片主题病不是非常复杂,总结成两个词就是”孤独“和”死亡“。
孤独不是属于某个人的,我们每个人都患孤寡。
自杀有的时候不是一种逃避,而是一种选择。
这部电影里出现的三个人物,海瑟,约翰,男同事,无疑都是孤独的。
影片一开始,导演使用了一个摇镜头,从萧瑟的高楼和枯萎的树转到海瑟所在公交站台上看书。
首先,镜头对准的是萧瑟的城市一隅,大楼发出暗淡地光泽,条条框框包裹住大楼,给人一种禁锢感。
而枯枝败叶,给人一种萧条冷涩的质感。
当镜头对准海瑟的时候,海瑟无意中动了动帽子,这个动作从心理学上属于一种”心理上的自救行为“。
什么叫自救行为?
”当一个人在意识到自己处于危险或者即将处于危险,亦或者出于一种自认为的尴尬的境地的时候,他们会作出一系列保护自己的动作。
比如说拉紧衣角把自己包裹的更紧是怕受到伤害,双腿不安地无规律地上下抬动这是想要逃脱。
“(龙春华的《行为心理学》)。
其次,海瑟的腿部和臀部无意中的挪动,表现出她的不安与想要逃脱这里的潜意识。
镜头转为海瑟脸部的特写,我们可以看到海瑟虽然说是在看书,但是她的眼神游离,心思根本没有在看书。
”凡作各种状态,必须作眼先引。
“(黄幡绰的《梨园原》)这种细节性的表演,导演向我们道出了海瑟的一个性格特点,那就是极度缺乏安感和自信。
再看镜头调度,海瑟是坐在镜头的左侧,右侧是十分空旷的,导演这样安排是为了凸显出海瑟在生活的两个重要标签———“边缘”和”孤独“。
当镜头调转到接线室内,长镜头划过海瑟工作的桌面上。
她的桌面没有任何杂物:一支笔,一本书,一个台灯,一个电话。
这些东西全部聚到桌子上的一侧,其他地方都是极其空旷,这让我想起前面女主角在镜头的位置。
这种空旷的桌子让我想起精神病学里的一个名词:”广场恐惧症“。
当一个人在极度缺乏安全感时,会对空旷的地方产生巨大的恐惧。
在我看这个镜头的时候,虽然没有恐惧,但是也有一些微微的不适。
我问过同样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他们有的人虽然没有这种不适感,可他们对这干净整洁的桌面也没有产生任何感觉。
整洁通常给人以舒适感,为何这里,导演用这个长镜头我们会没有一种舒适感呢?
我仔细想了一下,发现应该是镜头角度的问题。
这个导演无疑是一个玩心理学和镜头的大师。
镜头几乎是贴着桌面在滑动,所以略失安全感的人会感到不适,安全感爆棚的人也不会产生舒适感。
导演用这种手法无疑只是想表现出海瑟的孤独和安全感的缺失。
手法运用如此,不得不让人赞叹。
影片中的男配出现镜头次数较少,男配第一次出现是在一个全景中。
空旷的办公室,男配坐在一个角落。
导演很喜欢用“角落”这个概念来表现人物的孤独和安全感的缺失。
从开头海瑟坐着的位置,海瑟桌面的摆设,以及男配第一次出现在镜头中的站位。
喜欢坐在角落里的人是缺乏安全感,是害怕与人交流,害怕孤独的。
这在心理学领域是一个基本常识。
这一个调度又是一种人物性格体现。
无疑,男配也是一个同样害怕孤独,缺失安全感的一个人物。
至于约翰这一人物形象导演表现的手法却是变了一种花样,他开始通过台词和道具去体现,而不拘泥于镜头调度和细节表演。
有人在探讨为何不把约翰放在镜头画面中,而是一直在画面外。
我却是认为,导演只是简单地不想让我们产生镜头调度和细节表演这两个方面的审美疲劳罢了(参照金敏的《千年女优》,典型的让人产生剪辑方面审美疲劳的作品)。
约翰打电话给海瑟的时候,他是隐藏自己的姓名的。
人为何会在网络聊天的时候隐藏自己的姓名,不愿意公布自己的照片?
因为他们无法去面对自己,人害怕自我审视,这就是为什么当人叫自己名字的时候我们总会一惊。
(亚当乔伊斯的《网络行为心理学》)。
他的这种行为正是道出了他内心最真实的一个想法:我一直在逃避现实。
当海瑟问他:“你在害怕什么,是不是害怕做了错误的选择?
”后,他连忙说“不,我只是害怕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刻,我还是一个人。
”这句台词很直白,我们听完之后恍然大悟,原来约翰也是一个可怜的孤独的老人。
镜头出现在老人的房间里,色调是苍白的,老人依然没有出现在画面中,只是声音变的更厚实了,少了那份电流声。
镜头推进壁炉上的摆设,白色 玩偶和中间的钟表。
老人房间里的钟表声明显比海瑟的钟表声略显急促,这里也是背景音效的小细节,我们可以从这个音效对比中得出老人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结这一结论。
我想到华生在他的论文里说过:喜欢玩偶的男性无疑有两种解释这种行为,第一种是这个男人就是幼稚的,充满童贞的。
第二种就是这个男人极度孤独,孤独的男人往往在寻找依赖。
所以他们通常会选择养宠物或者是摆放赏心悦目的植物和玩具。
很明显,约翰是属于第二种人。
没有儿女,妻子在两年前因为癌症去世,他无疑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感已经在这两年中慢慢成长,成为一个永远也挥之不去的梦魇。
“你能不能待在那里,仅仅和我说说话握握手?
”当我看到约翰讲出这一句台词的时候,我的内心一阵心疼。
孤独原来是这么可怕,它就像是一个野兽,在小的时候你甚至觉得它可爱,它给我们带来灵感,给我们带来自由,只是随着时间推移,这个野兽慢慢长大,最后终会把你撕裂。
最后,老人还是走向死亡,这里导演用了一个极具魔幻色彩的拍摄手法。
老人的老伴从门外走近门内,走廊里本来的冷光慢慢变暖。
“你去哪了?
”“我去找你了“”我睡了一觉,现在你找到我啦“”我想你了“”我也想你了“很暖心的结尾,但是我的内心却抽搐地不像样子。
老人自杀了,我们却为他感到高兴,他看到了死去的老伴,他不再孤独了不是吗?
而女主被老人的那句:”那就再去一次吧,你还年轻呢!
“激励到,勇敢的走了出去,和那名同样害怕孤独的男同事生活到了一起。
影片最后,酒吧的桌子横在女主和男配的胸部,这给我造成了一种挤压感。
虽然海瑟勇于走出了那一步,但是他们以后真的就会摆脱孤独吗?
我又突然想起约翰,约翰也不是单身,只是他的老婆早早离他而去罢了。
他最后也是孤独的。
看到这个极具挤压感的镜头,导演是不是想告诉我们?
人永远也无法摆脱孤独,就像我们永远也没有办法摆脱死亡的命运一样。
一通电话,道出了一个人的一生,道出了我们活着的无奈,孤独和死亡就像是风一样,伴随我们前行。
我们都一样,没有人能够逃脱。
既然如此,倒不如坦然面对,毕竟我们都患孤寡。
没有人喜欢孤独终老。
《自杀热线》以其平淡的表演手法,将人物的情绪压缩在一个办公室之中,表针针的嗒嗒作响流去的不止是时间,还有约翰的生命,导演用声音塑造出一个温暖的悲剧。
电话中男人的呜咽是无法坚持的绝望。
在整部影片中导演所使用的手法都是声音和画面不同步,声画分离的平行。
电话那头的声音始终是故事发展的主要叙事手段,在电话约翰的那头,不断传来呜咽的声音,约翰的呜咽仅仅是在片头,还未告诉海瑟自己真实姓名之前不断出现的,表现约瑟情绪的一种形式。
在呜咽中男人讲述了与妻子琼的一些故事,而在呜咽声音的背后是约翰对于孤独终老的恐惧,毫无疑问,约翰的自杀是蓄谋已久的,对于约翰而言琼便是世界上自己别的来源,在前文中交代,这已经是两年后老人的状态。
约翰在影片中代表着对世界缺爱的恐惧。
在影片中还有一个声音是值得思考,富含隐喻气息的。
导演运用声画分离的手法,把镜头转向墙上的手中的家里的钟表,随即而来的是滴答滴答的表声,这在影片中是一个非常意识流的画面。
导演用特写加声画分离成功的营造出一种孤独寂寞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钟表的转动,嘀嗒的声音所代表的不在仅是一种时间开始转变,藏在嘀嗒声音背后的是约翰对于死亡的渐渐逼近,还有海瑟对救援的迫在眉睫。
导演正是用这样的手法,让观众感到非常的紧张,情绪也被电影中的情绪所带动。
在老人卧室的这一边,钟表的声音是,对爱的慢慢流逝,而在海瑟这一边则是对失望的尝试挽回。
钟表的声音正是绝望与希望的抗争。
值得回味的是再结尾处导演再次用声画分离的手法,而此时所表达的对象换为,约瑟与琼,琼回到家中回卧室找到约翰。
在此时声画分离运用主体的转变,是在以一种诗意的结尾来阐述约翰以死的事实。
在这个空镜头里,约翰与琼激吻的声音正是在告诉观众死亡对于约翰而言是一种愉悦的解脱。
激吻的声音还代表着约翰与琼感情的深厚。
在钟表的嘀嗒作响之后继之于的是激吻的爱恋,整部影片在这一部分达到高潮,无不在显现浪漫主义的色彩,与爱的美好。
温暖的阳光下,约翰没有孤独终老。
本篇影评作业为个人原创,仅供学习借鉴参考。
随着经济社会日益泡沫化膨胀,科技与利益不断介入并主导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掺杂了许多不该有的防备与障碍,或多或少丢失了本性中的纯粹。
人被生活压力、残忍的挫败所支配着,一步一步走向自我了结的死亡深渊。
短片《自杀热线》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濒死边缘尊重与勇敢之间彼此成就的故事。
影片以浪漫主义的影像风格直面高自杀率的社会现象,弱化尖锐的社会矛盾与情感纠葛,同时剖析一个自杀者在弥留之际的心路历程,抚慰现实伤痛,并重新赋予“尊重”与“勇敢”崭新的定义。
接下来我将从两个方面浅析该影片在拍摄技巧运用中的闪光之处。
一、唯美的光影造型和巧妙的撞色处理奠定影片整体的风格基调若把短片《自杀热线》的每一帧画面单独拆分,则每一帧都是极为优秀的摄影作品。
这都取决于影片浪漫主义的光影造型和巧妙的撞色搭配。
全片整体光线柔美细腻,富有日本言情剧诗画般的“日式浪漫”风格。
虽说讲述的是与自杀有关的故事,但导演却在一开篇便用光影暗示观众,这将会是一部治愈系短片。
不仅如此,光影之间的巧妙设置也为人物塑造和叙事进行了装饰和点缀。
例如当女主角海瑟坐在公交车站的长椅上阅读手里的书时,车站周围的外部环境是清冷、寡淡的蓝白色光线,甚至路过的行人也一副“性冷淡”的冷色调穿搭风格;相反的是女主角坐着的位置有暖阳倾洒,呈现出暖和、明亮的视觉反差。
这一对比性质的暗示不言自明地交待了女主角热诚纯善的人物性格,像冬日暖阳,似迎面春风。
别出心裁的是,影片中暖黄阳光也胜似戏剧舞台上的灯光一般,直接将人物关系、内心活动及当下处境表现得准确到位。
例如女主角海瑟看向办公室角落被阳光照射的男同事,表明她对他萌动的爱慕情愫;当女主角与电话里自杀的老人对话时,光和影将她的脸分割为两半,亮暗分明暗示着女主角与生活的光明作伴,与死亡的黑暗交涉。
这样一来,人物处境便清楚明朗了。
可见,光与影按比例划分、蓝黄冷暖色调的碰撞,为影片带来美轮美奂的视觉体验的同时,更彰显出导演出色的照明艺术功底和对于微电影制作诀窍的精准把控。
二、压缩景别与放缓剪辑节奏以拓宽情绪表达空间短片《自杀热线》自始至终都聚焦于人物情感表达和对话空间中,并独具匠心地压缩全片景别范围与类型、放慢剪辑的节奏。
这是一种对于微电影来说创新大胆的拍摄尝试。
全片故事主体发生在女主角与欲自杀老人之间的通话过程中,导演将景别范围牢牢控制在近景与中景之间,抛弃画幅外相对无效的画面信息,使得画面的内容呈现更为精确到位,与此同时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也更容易提高专注度,顺利进入营造好的情绪空间。
显然这是一种褒贬不一的尝试。
微电影因时长的限制往往会导致交代叙事细节的难度大大提高,而该片单调的镜头语言和频繁重复的场景切换,虽说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观众专注程度与内容传达的有效性,但同时沉闷枯燥的视觉审美疲劳也在所难免。
电影是运动的艺术,仅通过画面质感说服观众的摄制思路显然行不通。
客观地说,导演镜头语言的设置安排也算得上苦心孤诣,只是情绪渲染与传达效果稍显乏力,得不到理想中的实际效果。
综上所述,短片《自杀热线》的确做到了在以渲染情绪为主的浪漫主义上的成功,用文艺的外壳包裹残酷争议不断的社会现实问题——关于自杀的挽留与否和人权尊重问题。
影片中欲自杀的老人在临死前拨通热线与女主角通话,释放自己压抑的情绪并表达出个人的情感诉求;真切的字句感动了女主角,并推动她迈出与暗恋已久男同事相处的第一步。
两人在交谈当中潜移默化地相互推了各自一把,推向对于他们来说都更为完满的结局。
影片最后救护车赶到老人家里,救护人员冲向门口,一个巧妙地蒙太奇镜头,进门的是老人死去的伴侣。
这一“回光返照”的情节设定是导演留下的答案:老人离世并与妻子相见才是他人生最完满的结局;救护车则代表人道主义的拯救。
显然,人生就像一场开卷考试,却没有参考答案,我们往往习惯了相互借鉴甚至抄袭;可当时间开始倒数,相信只有尊重自我选择才是最佳的作答方式。
老人勇敢直面死亡,那一通电话不是企求世间的挽留,而是最后的道别,现实也尊重了他无畏的选择;女主角勇敢去爱也顺理成章、如愿以偿。
无疑,导演想要通过该片向观众传达的是理性的人文关怀和感性的生命价值体会。
作者:李佩里图片取自豆瓣,侵权即删。
来自天堂的电话— —评电影《自杀热线》自杀无疑是人间悲剧,是让人们感到无限痛惜的,微电影《自杀热线》却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解脱、一种跨越时空的爱情故事,一种对生死的挑战。
影片几乎是一人一笔一电话一钟表完整的讲诉女主角咳瑟发抖的聆听自杀者的故事。
笔,记录人生、时间、记录历程。
这就是回忆,若人只活着回忆中是那么痛苦,自杀在影片中则是一种新生。
宗教信仰的不同建于中西方人对生与死的概念不同、三观的不同。
开头男、女之间的羞涩,到结尾面带笑容的热吻,前呼后应,点明主题。
导演在影片开头用移、切镜头加上管炫乐揭开影片故事总基调——悲哀中带有幸福。
冷、暖色调交叉,形成强烈的对比蒙太奇。
虽说影片只有两人之间对话,但导演却用视听语言悄然无息的诉说“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
钟表——记录人生历程的时刻钟表是本影片重要的道具之一,导演对钟表进行大特写,影片开头没有漏出时针,到片尾才用中景对准钟表,给观众一种错觉:原来这场救赎才进行一个小时。
其实在这部影片里时间已经不能概括、描述了。
导演用穿越时空的手法侧面歌颂这段爱情——四维空间。
导演将时间定格在八点,则代表着两人之间的感情如同每天早餐八点一样美好、带有幸福美好的希望,愿每日的清晨都有你在的主题思想。
影片没有过多的激昂的乐器,导演中钟表、钟表声,不仅渲染紧张气氛,还逐步将影片推向高潮,将爱情推向美好。
“自杀”如此悲剧,但在钟表的衬托下是一种“两人重逢”的办法。
若把影片比喻成人,那么这部影片就是位羞涩细腻的女子,喜爱通过看似普通的细节来让观众琢磨出影片主题思想所折射出来的现实理论。
插叙——美好景象影片结尾,导演插入一段老人回家的场景,从影片来说是格格不入的,但从本质来说那是两人感情的表现,也是导演和观众想看到的。
“我去找你啦啊”“那你现在找到我啦”导演用两句话概括影片主题思想,也是给电话那头的男主角一个交代。
音乐从凄凉、回忆到甜蜜、美好,侧面表达两人之间的感情饱含沧桑却从一而终。
紧闭的大门被打开,门却是天堂之门、跨时空之门。
两人开头的害羞的见面、过程的老年回忆、结尾的青涩之吻无疑是一种重逢。
门的概念如俄罗斯微电影《门》一样,代表死亡。
电话——联接最爱的你自杀代表生命的终点,影片中男人在死前还不忘给心爱的女人打电话救赎,可见导演的心思是如此的紧密,在电影结构时间上是混乱的。
“自杀热线”在国外是打给救助站的电话,导演巧妙的突出自己国家是有爱的,是如一家子般温暖的。
人们对生与死的理解、对于生命的探索从未停止。
导演将爱情故事和人生哲理融汇贯通,浅析对生命的态度,深刻反映啦社会伦理道德的一面。
ངས་སངས་རྒྱས་དང་དཀོན་མཆོག་དངོས་སུ་མཐོང་མྱོང་མེད། ཡིན་ན་ཡང་ཐོས་མྱོང་ཡོད་པས། ངས་ཀྱང་སྐད་ཆ་ལ་བརྟེན་ནས་ཁོ་ཚོས་ཐོས་འགྲོ་སྙམ་པ་ཞིག་བྱེད་དགོས། རེད་དེ་དབང་བོ་ལྔ་བོའི་གང་ཞིག་ཡིན་རུང་ཚད་མ་མིན་པར་གསུངས་ན་ཡང་ལ་ལའི་ལྷ་མཐོང་འདྲེ་རིག་བྱུང་སོང་ཟེར་ན་དེ་ལ་ཡ་མཚན་ནས་ཧོན་ཐོར་འགྲོ དཀོན་མཆོག་དགོས་ས་ཞིག་ན་དེ་ཡི་ཡོན་ཏན་རྒྱུད་ལ་མ་འགོས་པ་ལ་ཅི་ཞིག་བྱུང་བ་ཡིན། མི་ཡུལ་ནི་བྱིས་པའི་རྩེད་མཚར་ཀུ་རེ་རྫོགས་སུ་མེད་པའི་འཁོར་ལོ་ཞིག་ཡིན་ནོ། །
看完全片,好像又看了一遍《敦刻尔克》一.寂静又真实的声音设计将"死亡"前两个人的真实状态完美地展现出来(也有演员演技),有句话说"真正的悲痛是无声的",这是对本片最好的诠释吧。
1.开头的萨克斯声是对情节的暗示。
阳光明媚的一天,女主坐在公交车站看书,她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柔缓的萨克斯将我们带入影片,让我以为这是一部传统抒情片。
但当时间接近死亡时,萨克斯再次响起,不仅是为了贴合情节,也是老人对女主自卑自信心树立的展示。
2.片尾的童声歌曲是主题的点睛之笔。
片尾曲未响起前,本以为这只是一部反映现实生活"自杀"的片子,但童声歌曲的响起配合画面里憧憬的内容,为全片增加了另一个主题——不仅是接线员陪伴了老人人生的最后几分钟,也是老人帮接线员树立了自信。
3.片中的大量篇幅并没有加入音乐来变现接线员内心情感变化,而是安安静静只有两人交谈的声音。
像长镜头一样,是为了展现这种环境下两人的最真实状态。
4.钟表未出现前就响起指针的滴答声,声音很小,小到必须仔细听才听得出。
导演这样做首先是为了侧面展示接线员内心的急切,其次是不影响之前创造的安静真实的氛围。
二.道具的设计1.片头女主虽坐在公交车站,但她腚下的椅子是红色的,又细又长,如一条红线一般,暗示了女主接线员的工作——事关生命。
2.女主的帽子是粉色的。
可能有人说这都有含义?
是的,如果你把帽子换成灰色,那是另外一种意思,压抑。
但帽子就是粉色的,一是说明女子力的身份就像一个过度带一般缓冲了由粉向红的转化,二是说明女主尚是一个年轻的女子。
三.镜头的巧妙运用高度契合了导演想把影片的艺术真实性提高的思想。
1.全片有大量的长镜头。
不管是慢推还是固定,时间长度上都非常长。
2.前面说到影片没有用音乐来表现女主内心,那就是导演在镜头语言上下了功夫。
每一处特写几乎都是对女主内心状态的展示,从最初的等待到最后的急躁。
如女主用手摸手表。
3.不断穿插钟表的镜头也是对整片节奏的把握。
越接近死亡,钟表出现时间越长,出现次数越多,指针滴答声越大。
总之,从视听语言的使用就可看出导演扎实的功底,没有一点浪费,每一处都有它的意义,让影片非常充实。
谢邀
看着20分钟的进度条,听一个陌生人语无伦次地讲着让自己完全摸不着头脑的只言片语……说实话,我开始只觉得不耐烦。
随着一根电话线逐渐勾勒出一张憔悴的面庞,像拼一幅缺块的拼图一样听一个陌生的男人讲述过往,那些模糊且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竟也慢慢触动到了心底的悲伤。
通过这一段连对方姓名都难以捉摸的短暂通话,海瑟成为男人最后的(也可能是妻子离去后唯一的)倾听者。
看完全片,我却只清晰地记起那些美好——男人在花圃里种了一圈玫瑰、在著名俱乐部演奏过次中音萨克斯风,当然还有夫妻二人最后的“团聚”。
我忽然联想起自己收藏的那些反转片。
时间的快门虽只将短暂的美好定格并埋藏,也许生活中更多的无奈与失意会常充斥在人们身旁,但那万般灿烂的玫瑰园也将因此而永不褪色。
当他人生活中美好、平常而又独特的瞬间走入自己的脑海,跨越时间和地域,与陌生人共享一个瞬间、一段经历、一份记忆,我想那或许也算是拥有了一种幸运和财富吧。
虽然短片时长受限,呈现出的情感并不够饱满,只有最后一段让人受到短暂的触动,但看完短片也让我联想了很多(写下的文字可能并没有按照片中想传达的意思走,只是突发的感想,望理解)。
以及看了这个短片才惊觉Edward Hogg简直和Brett Chukerman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看惯了他在《名姝》里冷峻的脸,才发现他其实拥有世界上最甜的笑容。
仅一个微笑,整个人都散发出温柔的光芒。
人这一生最痛苦的事情便是目睹死亡却无能为力.女主角海瑟无奈的开始了工作,一通电话却改变了她的人生态度.在二十分钟内,没有多余的剧情粉饰,镜头只是在女主角,时钟,以及老人的家三个地方转换,整个影片却被女主角很棒的演技撑了起来.时间安静的流淌,虽然整部片子只是在对话,却不经意间被人生中的温情时刻所打动,对于频临死亡的老人,女主角焦急却束手无策,只能在电话里陪他走完最后一程.一些线索让女主角找到了老人的地址,只是最后,非常遗憾老人还是离开了.所幸的是,老人也触动了海瑟,于是她勇敢的走向了一直暗恋的人,勇敢的和喜欢的人去音乐厅看一看.我想,人生中还有很多美好,在来得及的时候,一定要去试试.
二十分钟尝遍人世冷暖。Sally Hawkins值得导演等待!
好难过
霍菇凉一个人撑起二十分钟的镜头
2020.06.10
治愈人心的工作,还是需要交付人心
Sally Hawkins是个好演员
应该是2016-7-3看的。
故事不好。生拉硬拽哭哭啼啼都没能形成短暂的共鸣,最后拖泥带水地呼应一下,把仅存的悬念带来的一丝惊喜也彻底抹杀了。
只能存在于短片里的故事
年度wtf有力竞争者。
微电影课看的 女主演技还不错 为什么两个人还有个感情线
希望自己临死的时候也能有人听我如此絮絮叨叨
鼻子一酸,差点就泪崩了。霍姐姐这演技,真的是炸裂全场。
莎莉霍金斯真是个好演员
在人间,相遇多美好。
只關愛情,不關自殺。
主流道德
结尾比较突兀,破坏了整体的情感,铺垫的情绪瞬间泄掉。但是中间自杀者和接线员之间的对话实在太打动人心,他们每聊一分钟,心就要多揪一分钟,虽然最后没有把绝望者救回来,但是接线员接受了自杀者的遗愿请求,用拇指盖住了手表盘那一幕却是让人最温暖最感动的。
倾听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