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句法文:C’est la Vie,「這就是人生」。
用得都濫了,差不多每部在寫人的電影都能用上。
準沒錯的,人生包羅萬象嘛,積極的、消極的、絕望的、荒謬的、功利的、殘酷的、溫婉的、瘋狂的、壓抑的...都是人生的一部份。
到底也離不開七情六欲,千百年來如一日,電影(故事)念茲在茲做著的是同一回事,一言以概括,「這就是人生」,成為了一切的答案。
本片則更明顯,五十個人物速寫,都是平凡人;關心著他們的日常生活,無需以太多怪癖來嘩眾取寵,維持著一個冷靜的距離,把觀眾帶到了一個個生活現場。
但,那又如何呢?
回想裡面出現過的人和事,有哪一件超乎過我們想像?
男人做愛時還「唸唸不忘」著銀行的投資、理髮師心情不佳拿客人頭髮發洩、流浪漢拖著死狗,以至女人一邊喝令男友離開自己轉過卻又說很快要回去對方身邊...算得上神經質的悖理,但能談得上惹人發噱嗎?
不。
這些玩笑我們都聽慣了,隨便拿任何一則單獨的說,只會被批成陳腔濫調。
可是,把它們結集放送就有效力嗎?
也不盡然。
Roy Andersson對生活細節的敏感(甚或是迷戀)確是無容置疑,但關鍵還在其怎麼「表達」,而不是他迷戀的「內容」。
影片的粉灰色調、憂鬱的管樂和僵持的距離,結合成一種統一的調子,裡面是滄桑是無奈,是鬱悶也更是落漠。
可見情緒的濃度被小心操控了,激烈一點的形容詞派不上用場,都是深邃、曖昧而抽象的。
觀眾自始至終都沒有介入,維持在一種很個人的觀察距離上,也就是一種讓人沉思的抽離。
除此以外,這種沉思的抽離於影片內亦另有提示。
導演於各段小故事中安插了各式各樣的「旁觀者」,他們大都是另一段小故事裡的主角。
在當「旁觀者」的場口上,他們的觀望舉動被強調了,許多場口的轉接靠的都是一道道或近或遠的視線,導演正以此建立了一條「抽離─觀察─沉思」的熱線,既讓觀眾於觀映時投入到這習慣中,自然沉思,也表達了人生中「看與被看者」角色的隨時互換。
也正就是這種沉思的調子,本來並不令人發噱的事,便成了恰到好處的笑位。
那是一種失落過後的自我撫慰,是苦笑,是一種灰色的幽默。
当看到开头这一幕,我就笑了,因为我正好趴在床上看这片子,周末慵懒的早晨,为表尊重就起身放到桌上看。
紧接着被噩梦惊醒的中年男人,拉开了小镇上一个个还活着的人。
灰色调的画风,加上有点慢动作的节奏,奠定了这个片子中的人物的生活不会是那种光鲜亮丽。
但他们却又是实实在在地活着,毕竟百分九十九的我们一生中的百分之九十九的时光是这样平淡无奇且可能有略显乏味。
那怎么办呢?
幽默,梦境,音乐,或许能添加一些色彩。
來自瑞典及德國的電影, 原名"Du levande", 導演是瑞典的Roy Andersson.有點怪誕有點古靈精怪但又不失幽默有趣令人一笑的電影.五十段人物故事, 大都是一take過. 好些都給人深刻印象.打破人家二百年古董食具被判上電椅死刑的男人; 終日叫愛人及狗滾開卻又不時說自己一會兒會回去的胖女人; 一叫last order, 所有客人都紛紛走到bar枱前落order的酒吧; 胖女人和男人做愛, 男人卻躺在床上一味說著銀行的基金及投資; 雨下個不停好像在對世人控訴, 人人都被滂沱大雨嚇倒; 精神科醫生對著鏡頭說幹了廿七年, 累壞了; 剪頭髮的人也會有心情不佳的時候, 結果就是把怨氣發洩在客人頭上; 被剪了個醜樣髮型的客人在工作會議中見大客猝死; 老師一踏進課室便哭得失控, 原來是與丈夫吵嘴; 在地毯店工作的丈夫也因與太太吵嘴而在客人面前下淚; 少女發夢與搖滾樂手結婚, 行走中的屋就像火車軌上的車卡, 群眾都在車廂外揮手祝賀...色調是一致的淡淡灰灰的. 也著重音樂. 都是管樂較多.故事雖沒連貫, 但不會太沈悶.人生有時就是如此光怪陸離. 電影不是萬勿錯過那種, 但有點可愛有點開開眼界.
细细碎碎的小故事,彼此没有逻辑关系,忧伤而又幽默,里面很多人物的生活都不容易而且悲伤,但倾注了编导(也是他自己编剧的)某种若即若离的注视——这种注视产生了幽默。
在生活的不如意上所生长出的幽默,似乎有着存在主义的一些轨迹。
推荐可以买到或下载到的同学都去看,真的是拍得很漂亮。
影片的色调被一律地处理成粉色调,有一种矇眬(不是那个“朦胧”,从目)的距离感。
恩,由于影片很大部分都是在拍摄一般的生活场景,所以出现太残酷的幽默的话,那现实感就会过于强烈,这样就会和接下来出现的一些非现实的场景有美学上的冲突,粉色模糊感的色调处理,把这种冲突弥合了起来。
(中国电影里在现实主义的框架下出现非现实场景的,《三峡好人》其实做得不错的,贾樟柯没有采取变色调这种方法来调和矛盾,而是直接用取景器把正处于巨变的三峡库区拍了下来,因为这个景色已经是一个现实主义奇观了,它的奇观性使得其与后来的非现实场合有机融合起来了。
)另外,导演把这种色调与简洁主义的布景联系起来了。
现实生活中的布景是完全不会这样简单的,导演把生活中那些现实存在的小悲伤与小兴奋安置在这样根植于现实而又与现实有一定差距的简洁布景中,不仅使得这些情绪脱离了平时束缚它们的现实场景,跳了出来,而又使它们游离于现实与非现实之间,引得观众进入某种可以体验现实情绪的非现实叙事。
(北欧极简主义家居的哲学基础,似乎也是存在主义的。
)剧情像散文一样松散,枝枝桠桠不断:一个大妈很悲伤,她怪别人不理解他;一个女孩爱上摇滚歌手,并做了一个美梦;一个松散的合奏团;一个老师上课的时候哭了,因为她丈夫今天早上骂了她;一场暴雨;。。。
总之都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但在导演的调度下,似乎都取得了一种“发现之美”,这是对生活中的细节重新审视之后才能发现的一种东西。
上次觉得很好看的一部片子小栗康平的《被埋没的树林》似乎也殊途同归的表达了这种对于生活本身的回归,难道这是将来电影的一个方向?
生活伦理似乎是西方后现代主义退潮后所重新发现的一个重要东西。
另外对于非现实场景的描绘,最喜欢的一段还是结婚那一段,最后的飞机似乎不大能理解。
冷清的色调,荒诞的故事,迟钝的人物,营造了一个荒诞的后现代主义的空间,透露着一种黑色的幽默,这就是典型的罗伊安德森的电影。
罗伊安德森的人物经常看的镜头说话,也就是看的观众来表演,这样的话就打通了屏幕和观众之间的空间,打破了第四堵墙。
形成一种戏与人生浑然一体的荒诞感。
影片中描写了一个瑞典的小镇,一群怪异、不相关的一些人生活在这里,虽然都还活着,但是脸色却苍白鬼魅,每个人都有着苦恼和困惑,一群毫无生气的人。
“没有人理解我”人和人之间是无法理解的是存在主义的,无法理解你为什么不睡觉要在阳台发呆,做爱都是无关双方的,打碎盘子与法庭与行刑,我觉得是在致敬《局外人》,希望行刑时很多人来看。
画面又慢又简洁,行刑先是“观众”,然后发现他们吃爆米花,然后到电椅到神父,再到犯人成为全部画面,镜头始终是不动的。
随着片尾悠扬的小调响起,影片在蔽日的轰炸机群中走向终点。
罗伊·安德森似乎正是以这样一种戏谑的反差来反问人们一直追问的那个问题——“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
假使你也觉得生活无望,世界充满了谎言伤害与斗争,那么末日的轰炸或是人生悠扬的小调吧。
你应当歌唱,应当跳舞,因为所有的毁灭与伤害都在建造那通向美好天国的阶梯。
那么我便将这问题抛出“你愿意就此登上这阶梯吗,让所有的苦痛与不解都埋进墓地”回答问题之前我们还有几点烦恼要理清1.不被他者理解的自我“为什么没人理解我”,胖女人一边哭泣一边饮酒。
这样一场戏(求理解与不被理解的难题)可以说是贯穿了整部影片,做爱时鸡同鸭讲的吹号员,面包店望向窗外的店老板,吵架哭泣向他人诉苦的夫妻~在这部电影中似乎所有的人都被施上了一阵黑魔法,在他们与旁人之间竖起了一道不可越过的透明的墙。
亲人,爱人,夫妻,同事,陌生人之间都可交流却又无法靠近。
从诸多现象回过头来拆解最初的问题,不理解是事实,但问题的根源似乎另有他者——要理解的是什么。
这样一个问题抛出来,想必胖女人也无法作答。
如果我们自己都无法将想要他人理解的那部分说明白,那么我们为何还要执着于向外求解呢。
就像胖女人如果不知道要用摩托骑到何处,那么即使给她一辆摩托,她也永远飞不出此地。
好了好了,吵完这一架,喝完这杯酒,但愿她能睡个好觉。
来日方长,毕竟明天后天的吵架依然排着队。
2.美好止于梦中婚礼列车驶向何处?
答曰:梦境深处。
梦醒时分人在何处?
答曰:你来尝尝肉饼吧。
安娜的追寻和梦境也是影片较为吸睛的部分。
酒吧一杯酒,姑娘芳心许。
安娜是纯真与敢爱,在影片所构建的瑞典小镇中显然是一种稀缺品。
在这个基础上,我认为梦中人们的欢呼与高歌也是导演的一种真实的期许。
套用园子温那部片子,这叫在无爱小镇呼唤爱。
也许安娜的痴心在旁人看来只是痴,也许她的爱不过是一场梦是自我编织的幻想,但我仍然欣赏她,并憧憬着那列随处可去的婚礼列车。
生活不也是如此吗,我们活着,我们受苦,我们去爱,我们被伤害。
大雨就这样落下来,将美梦融成破碎的雨滴,再没有人回应我们无望的爱。
而那有怎样呢,最差我们还可以尝尝肉饼,感受咸淡,所以我要高喊“让那些轰炸机见鬼去吧”暂且先写到这吧。
/罗伊·安德森让我从自证的牢笼中跳脱出来,我不再共情不再怜悯,我也不期望谁来理解我。
我还活着,只因为我想在生活的咸淡中离那个想要被他人理解的自己近一些——“如果我不能了解我直视我,那么我该指望谁呢”。
在冥河之水卷住我的双脚前,我要去爱,去受伤~我还活着,不为了讲给谁听。
还是与《二楼传来的歌声》风格一样。
长镜头、慢节奏、没有联系的人物与情节;里面的主角,贫富老少,都度过着糟糕的一天...这样的电影的确很适合来描述在瑞典的生活状况,福柯也说过,他是在瑞典这种慢悠悠的国家里才染上了写作的恶习的...我想瑞典是一个能让人沉淀下来去做一件需要时间的事情的地方。
导演非常讲究镜头、人物的摆位、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情节张力、对白的象征意义...觉得他实在是非常细心又严谨的导演。
如果没有看电影,单单看剧本,也应该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小说。
可惜我还是对于慢节奏的东西不感冒,还是逃脱不了瞌睡的命运。
不过我朋友倒从头到尾地看完了。
这的确没有可比性。
值得研究的是他的镜头,在《二楼》里,一个场景的镜头几乎不变任何角度,有点像北野武所追求的那种“一个镜头就是一副完美的画”的境界。
在《你还活着》里镜头稍微流动了些,没那么死了,也更有了些戏谑感。
似乎在他的影片中他更关注中老年人的生活,里面的老女人都被刻画的十分肤浅、滑稽、性欲十足,或者唠唠叨叨、不停抱怨...我觉得这一点在他自己的生活中应该深有体会吧...看的出来他是一个有着无限活力的老人,一个对一成不变的生活感到疲倦的老人,一个没有停止去探索,思考着的老人。
一个会因为老婆一成不变的性要求而赌气的老人。
总的来说,可爱的老人。
这让他的影片有了艺术戏剧所缺少的幽默感和世俗感——这更能引起普通人的共鸣。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没钱,就没有牛排。
精神科医生:大多数人都很吝啬,自私自利。
爱爱时抱怨自己的退休金因为投资基金缩水了。
跟理发师有仇的商人。
主啊,宽恕那些混淆视听的报纸和电视台,它们把人的注意力从重要的事上转移开。
像火车一样移动的婚房房屋。
好多人不死不活地存在着。
最后出现了小孩,才有了一丝生气。
自己觉得这部比《二楼传来的歌声》好。
看起来这两部其实差不多~不过这部的结尾突然让人有种释然和开朗。
你还活着,知足吧,就像片头的那句话。
被烦恼琐碎缠身而阴郁的人们,不知道明天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最终出现在天空中成群的B-52是魔鬼还是上帝呢?
有那么一刻,你会发现所有你所烦恼的烦恼其实不比地上的蚂蚁须子更值得注意……看起来整部电影都是在摄影棚里完成的~如果有幕后花絮,相信会更好,对于自己来说更有启发。
非常喜欢那个结婚的梦。
一栋在铁轨上行驶的房子。
新奇而舒服的想象力~有些时候,那真是一个梦境。
然后人沉溺在其中不想出来。
我觉得这是一部让人开心充满希望的电影。
= =居然是2007的
罗伊安德森就像一个做小碗菜的顶级师傅。在每一幅ppt中你都能品尝到他花6,7年的时间精心布置的剧本台词、演员站位、构图布置、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特别是对生活小细节的把控更是能让你反复咀嚼。他的风格在一众艺术片中是比较不会容易犯困的了,最后一段的火车婚礼就是最好的证明,也把特效用在了刀刃上。是一位慢工出细活的真大师。
謝天謝地這世上有Roy Anderson。
一出出鸡毛蒜皮的可笑悲剧,愣是放射出了五彩缤纷的光芒。好一盆悲观主义的大花朵,又欢乐又忧伤又美好。4月5号下午香港科学馆还有一场,我打算再看一遍,有人同去么?
xzd
北欧冷幽默,一如既往的怪诞和碎片化
无聊至极 罗伊安德森和乌维鲍尔之间至少隔俩日落大道
呃..有点重复..堵车、酒吧、独白...音乐很好听
不喜欢这张舞台剧式的电影风格,虽然有点灰色幽默,但那种痕迹也太刻意了些
褪下面具后每个人的真实情绪。背景古板画面诙谐,不清楚属于哪种风格,很喜欢的构图,只是太过枯燥,还好音乐提供了一点欢乐感,不然真的要睡着了
6.4分。拼接起来的装置艺术短视频
尴尬美学还是太尴尬了。
这分数怎么打的?
充斥绝望、疏离、鸡同鸭讲,室内装饰布景色调极美,但又反衬人的孤独。
9/10。太牛逼了,这片逼格得是塔蒂+史云梅耶+考里斯马基才够啊!单镜头情景剧,舞台搭景,仅有30min和72min两处较为简单的镜头运动;画面与色调配合融洽,神剧作的台词和调皮的音符徘徊于梦境和清醒之间,恰似人生;片段散碎甚至串不起一个完整的情节,却充满了导演无尽的想像、被处理得几乎无可挑剔!
罗伊·安德森生活三部曲之二。1.比及前作,尴尬美学更强,自由度升高(移动长镜头数量增多),寓言性降低,更趋碎片化,自反性提升(多次打破第四堵墙),荒诞程度减少——超现实段落被嵌入到(前后对镜指明的)梦境中。2.不过,依然贯穿着几个主要人物与近似线性时间,私以为还是[寒枝雀静]的一次性人物+乱序时间+着力探讨生死的碎片寓言体更胜一筹。3.人与人的疏离&沟通的不可能成为主题(多次复现的控制不住哭泣的人、对不被理解的控诉、乐器扰人,以及造爱时老公在下不断抱怨倒霉事老婆在上却不断叫爽的场景),其次是虚荣而自私的普通人。4.拉下整张桌布令我兀自忆及安哲[流浪艺人],梦中法庭则被非理性化(法官喝酒,律师只哭,拍卖式宣判电椅)。5.卡在门缝的花。6.梦中的移动房子与婚庆告别。7.群机。8.安德森片中总有酒馆和医院。(8.5/10)
生活无聊,电影很无聊
片太冷了,每个人都白的像个死人~
《你还活着》,全片都是莫兰迪色系的灰青绿。瑞典导演关注基层老百姓,也只有北欧高度发达国家的艺术家能这么任性的拍片了。电影里有个浪漫段落,一个生活不如意的女孩梦见和自己喜欢的吉他手结婚了,梦里他们在一个可以移动的房子里,像火车一样一站一站的走,停靠站台时还有人热烈欢呼祝福他们。极简风格下出现了很多夸张的魔幻符号:乐手的大号、送花的矮人、裸体肥胖女人、雾蒙蒙的城市。结尾天空中出现的飞机群是不是将要带来灾难,是一个留白。片头字幕写着——知足吧,活着的人,在那温暖舒适的床上,在勒忒河的冰冷寒风鞭打你那奔逃的双脚前(勒忒河,是冥界的忘川)。
不得不说……没有看懂,但忌于它的名声,打了三星,怕拖累人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