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错了影院,错过了前20min的戏。
映后谈本片摄影也是导演的丈夫来了现场。
他强调这个片子内核是关于自由而非lgbt。
我问他结局不觉得太狗血了么?
一切鸡飞狗跳一辈子不得平静竟然是因为妻子多年的秘密?既然意不在讲同性题材,为什么又用这么大的篇幅围绕这个部分,不怕观众跑偏么?
他说自由当然有很多表现方式,可以谈反越战谈各种内容。
但是现在同性问题更明显,中国世界都是这样。
而且片子里女主自始至终是多大的一个反叛者(rebel),大家不要忽略她。
片尾他认为这不是一个明确的答案,觉得妻子是不是都全看观众自己解读。
但这也不是解开一切他们家问题的谜底答案,因为发展成故事里这样也有父亲也有女主在参与其中。
他们意图在表达每人都有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的自由(Everyone has the freedom to live the life as the way they want to)。
以及这部片子60%基于导演真实生活(片子里妈妈说的那些话你们是不是也常听? 导演她嫁给了我嘛,一个老外,别人有时看着我俩有点儿奇怪,她也是有点儿反叛的。
我们跟她家人吃饭的时候就跟电影里一样,我啥也听不懂。
还有她妈妈有时候会说那些个cult的东西 2333333)以及这片子100%不会在国内上映,跟爱奇艺谈过了,他们觉得也很难播。
sigh。。。
关于电影打光滤镜的选择,摄影大哥刻意将女主和老公的戏份调了暖调,跟母亲则是冷调。
镜头刻意回避父亲是意图突出女主。
还有,摄影大哥说了,他们不是没有拍真车的经费,拍这个假开车比真在车里拍费钱多了233333。
虽然故事想想还是略微狗血(毕竟爸妈皆homo),但经过大哥启发,确实是围绕freedom展开了。
妈妈歇斯底里这么多年坚持不离婚是不是害怕一旦离婚当年的牺牲与放弃就失去了意义? 父亲更别说了,为了过所谓的正常生活,害了自己还有妻儿的幸福。
全片母亲台词集中了近年来各类祸害型父母的极端言论,看了直让人搓火,还是挺接地气的。
最后,这个片子在国内拍出来就是一种胜利,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公映。
每个人都有依照自己意愿生活的自由。
这个反转好牛,同妻变形婚,这个妈妈说的那些话感觉在成长过程中,传统强势的大人让我想到一亲戚,她家庭氛围跟这家情况类似,都是凑合过日子时不时会爆发争吵。
这些大人说过很多遍,习以为常的话语却让人好烦躁,甚至我中间觉得女儿和妈妈沟通方式太硬了,依着他妈软着来会不会好一点?
其实是不会的,妈妈压力太大了导致她无法接收外界不一样的声音,当初决定凑合结婚这一步就错了,她却不能承担责任,只能说服自己欺骗自己是对的,总想着拉回世俗上的正轨。
有一个细节丈夫偷情她本来听到之后想装作若无其事,但还是选择捉奸,他享受着丈夫的亏欠越发变本加厉,放不过别人也不放过自己,一步步走向疯狂信邪叫... 女儿从小到大受到了很多伤害,小时候无法解决父母关系矛盾,庆幸的是女儿坚韧的长大了,冷静理智客观但还是会被妈妈咒骂哭,她对妈妈是有感情的,当妈妈坦白与刘姨的关系她那只想要安慰的手。
影片最后如何也不知道他妈妈还信教吗,应该放下了吧,爸爸和爱人在一起了吗,女儿有了新生儿是新的希望吧,都过好自己的生活吧。
人物穿插的很频繁,我有点脸盲!看到最后才知道妈妈就是那个宿舍中的一员,开始以为只是那个扎辫子的女孩单向喜欢她,最后一刻才确定原来妈妈是深柜,电影前面妈妈歇斯底里这么多年坚持不离婚是不是害怕一旦离婚当年的牺牲与放弃就失去了意义? 活的特拧巴,全篇我感觉到的就是压抑,沉重和自我拉扯以及拖别人下水,妈妈为了所谓的正常放弃了内心深处的自我,然后发现丈夫居然能够坦然的面对自己的性取向,她一下就自我怀疑了,难道当初的感情不是病?
不,那是错的,我现在才是对的。
她无法忍受,凭什么你在把我拉进婚姻里所谓正常人的轨道后还能拥有自己的爱情,她嫉妒,她不甘心,不平衡,我放弃了你也必须要放弃,就像电影中我吃素那么你们大家也都要吃素,妈妈是受害者,爸爸也是,女主更是,那谁是施害者呢?
是有偏见的社会?
还是不够勇敢坚定的自己?
流言蜚语是会杀人的,这世上也许有人会盼着你好,愿意看你优秀,但大多数的人还是在等着你犯错,你一旦和别人不一样,那么你身边所有的人,那些或认识的、不认识的,有关的、无关的都会瞬间变成正义之士,义愤填膺,对着你口诛笔伐,所以年轻的久梅说:不结婚唾沫星子淹死你。
其实透过电影看现实,难道有什么分别吗?
电影是深刻的电影,但导演所想传达的自由在电影中的妈妈没有,电影外的我们亦然没有。
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爱的人的权利,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但在你行驶你的权利之前你必须足够强大到可以自保,否则你所认为的权利结局就是伤害你的利器。
故事的时间线有点乱,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自己从开始做了错误选择,然后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不仅仅对于家人是一种折磨,对于自己更是,把自己的一辈子都毁了,然后各种责怪别人,认为自己已经为了世俗改变了,为什么还有别人没有改变,各种自怨自哀,到最后甘心被洗脑,来解脱自己。
所以啊,不要为了周围人的看法,而扭曲自己,勇敢做自己吧
写在前面下面的文字皆为我的过度解读,看看就好,当然也欢迎讨论。
母亲节的前一天我看了相梓导演的《再见 南屏晚钟》,这一个关于母亲与妻子的故事,着实应景,但它更吸引我的原因是出现很多人口中的「同妻」题材。
同妻这个角色在去年大热的台湾电影《谁先爱上他的》中就已出现,女主角扮演者谢盈萱还因此获金马奖影后殊荣,半年之内能接连看到两部同妻题材电影,很是惊喜。
但惊喜之余,不免也有些担忧:《再见 南屏晚钟》会不会对题材只是浅尝辄止?
尤其是《谁先爱上他的》里面一个不能让人满意的问题很可能会再次出现:站在什么角度阐述同妻问题?
在《谁先爱上他的》中谢盈萱扮演的刘三莲歇斯底里想要搞清楚「为什么?
」却在最后选择原谅与和解,看似大团圆的结局其实是作者立场的犹疑。
已经死去的宋正远无法追责,失去爱人的小王似乎也是受害者,因而在《谁先爱上他的》中没有加害者,因为那个需要解释一切的加害者已经死去了,于是整部影片是站在何种角度呢?
这个问题没有答案。
《再见 南屏晚钟》与《谁先爱上他的》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戏谑的基调为影片都增添了一抹喜剧色彩,在整个观影过程中,观众有数次大笑与欢呼。
但是与《谁先爱上他的》的搞怪不同,《再见 南屏晚钟》极为正经,其引人发笑是因为本片毫无忌讳地谈论着我们所无法触碰的话题,所以当电影用极为正经的态度与稀松平常的语气谈论这些话题时,给人一种出人意料的恍惚感与魔幻现实的异域风情。
而正经「严肃」(影片其实很好笑)的《再见 南屏晚钟》给了观众答案。
在《再见 南屏晚钟》中,娜仁花扮演的李久梅和刘三莲一样歇斯底里,她将所有的怨气都撒在丈夫与女儿身上。
对待丈夫她想尽一切办法要治好他的「病」,对待女儿她总说女儿克她要是生了个儿子就能为她撑腰。
李久梅此时无疑是受害者,她不甘,即使女儿已经结婚嫁人,她完全可以解脱可以离婚可以再找一个伴侣,但是她没有,她要与丈夫折磨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
但是随着影片的继续发展,李久梅的复杂性也渐渐出现。
在与丈夫几十年的婚姻当中她有无数次机会结束这段痛苦,在整个婚姻中她始终强势,她对丈夫的控制,她对女儿重男轻女的偏见,她明明有选择权,但依旧选择拥抱痛苦。
看到这里影片和《谁先爱上他的》依旧很相似,那它到底以何种角度来阐述同妻问题呢?
同妻一直是伴随着本片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但是观毕整部影片,会发现同妻只是一个引子,导演明显想要讲得更多,尤其是在李久梅身份的反转上。
随着影片进入后半段,李久梅开始在Cult里寻求治好丈夫的办法,女儿黄筱萸为了母亲不被Cult洗脑,报警断了母亲这条解决办法。
最后一条路也被堵死了,李久梅才真的开始崩溃,她折腾这么久,难道真的只有不甘吗?
除了不甘,李久梅更多地是求一个心理安慰:即她的所思所想都是正常的,而她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一切回到正常的轨道。
而她如此执着地想要回归正常恰恰与其身份有关——李久梅自己本身也是同性恋。
这一层反转简直太厉害了,身为受害者的李久梅其实也是加害者,身为加害者的丈夫原来也是受害者。
身份的反转直接将所有人变成了受害者,那加害者是谁?
《再见 南屏晚钟》给出了它的答案。
到了这里,导演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了,《再见 南屏晚钟》绝不是仅仅想要揭露同妻所受的压迫,而是从个人与社会的两个角度去剖析产生同妻/同夫的原因,不论是同性恋还是同妻/同夫都是受害者,而加害者从个人角度来说是李久梅与丈夫的自我欺骗,从社会角度来说是「那么大还不结婚肯定有问题,唾沫星子会淹死人」的歧视与偏见。
在李久梅与丈夫的相互折磨当中,第一层都是自我欺骗。
两人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压力都以为自己能变正常,能安稳地过上幸福的婚姻生活。
而在自我欺骗中,丈夫却没能压抑自己的欲望,最终出轨偷情。
这时怒不可遏的李久梅充满了嫉妒与羡慕,她嫉妒丈夫对自己欲望的正视,她羡慕丈夫偷情时的欢愉。
但是,自我欺骗的李久梅把这一切都压抑住,只接受丈夫出轨所造成的伤害。
到后来一心在Cult里寻求安慰的李久梅,其实是自我救赎,她想要解决问题的根源,然而她依旧没能看清,她以为她的所思所想都是正常的,而她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一切回到正常的轨道,只有治好了丈夫的「病」就能获得救赎。
真正「病」的人是她自己啊,她无法正视自己,心病没有办法消除,那么这次自救也注定是徒劳无功无法成功的救赎。
在被女儿断了最后一条路之后,李久梅离家出走想去寻找初恋情人,但是等到她发现那个发誓一辈子也不会结婚的初恋连孩子都要读研究生了,她最后的自我意识也随之崩塌,她终于认清事实——无论她如何努力,在这个社会里,永远不会获得救赎,那道坎永远都过不去。
最后,李久梅关掉心中最后的灯,油尽灯枯自我放逐。
想到这里我似乎明白了《再见 南屏晚钟》标题的含义,最后才油尽灯枯的李久梅,其实在与初恋分别时,在回荡着南屏钟声的雷峰塔下,就已经告别自己内心的钟声。
而后几十年的欺骗、折磨、救赎、放逐早已注定,这无法改变的宿命让人不由地悲从中来。
在本片中多次使用舞台戏剧的手法来拍摄一些成本很高的戏,如影片的车祸戏。
我十分佩服导演解决问题的能力,虽不是首创,但至少和影片相得益彰。
同时借用上面的手法,影片也实现了一些超现实的想法,如成年筱萸与童年筱萸的对话,如筱萸幻想妈妈被杀等等,着实增添了影片解读的趣味。
当然影片不是一点缺憾都没有,看完会觉得导演的确想讲得东西太多。
不过好在影片中母女这条始终立住了,其他旁支也都是由这条线所引发。
《再见 南屏晚钟》年度十佳之一。
作为导演处女座还是挺好的电影,只是觉得在讲故事上有点着急了,虽然导演后来也说这就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生活就是杂糅了很多东西在里面的,我们生活在里面很久也接受了;但是电影毕竟不是完整的生活的横断面,要表达明确的观点,还是不要面面俱到地叙事吧。
我的想法:1。
虽然是同妻题材,但感觉主线其实是母女关系。
很喜欢母女之间的互动的表现。
虽然妈妈一再地批评女儿甚至极端地辱骂女儿,说女儿从来就是跟爸爸一边的,但其实妈妈是爱女儿的,女儿在最深处其实也跟母亲有更深刻的连结。
家里常年插花,而且是女儿名字的花就可以看出来。
在母亲的眼里,女儿是自己的又一层生命,某种程度上的另一个自己,所以才可以时而激烈冲突,时而讨好,时而又敞开心扉说故事。
因为要表现的是母女关系,所以剧中的筱萸才是怀孕待产的母亲,下一代的女儿与筱萸之间,又会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同妻似乎只是这个故事的壳,女儿与母亲之间的矛盾和理解才是故事的核。
——其实本质讨论的是作为母亲的奉献的问题。
母女的这种关系套在母亲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或者放弃了升职,放弃了自己的爱人(非同性),都是成立的。
站在这个视角上,母亲因为女儿放弃了自我,所以对于女儿的要求格外严格,这在多数的母女关系中都是存在的。
因此作为女观众共鸣强烈。
2。
因为如此,导演在解剖母女关系上是细腻的,但是在理解性少数群体上并没有做到准确,或说共情。
片子最后抖的大包袱,母亲其实自己也爱同性,因为屈从于社会压力才嫁人,之后就忘记了自己的过去并想方设法的阻挠丈夫与同性爱人在一起,基于“我做到了你凭什么做不到”,“我得不到的你也不许得到”,“我偏偏要跟你耗一辈子”的逻辑,其实有点说不通。
这又回到了最开始说的感觉导演有些着急,野心铺得太开的问题。
3。
舞台剧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创新,似乎电影就是想要达到一种让观众觉得“这不是真实生活”的观感。
娜仁花的演技可圈可点,跟电影形式很搭。
女儿筱萸的表现则给人同电影讲故事一致的感觉——演员是用心的,是沉浸的,但是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反而不知道偏重要说的是什么。
跟演老公的外国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也许外国人打酱油式的表演是刻意而为之,为了突出他并非故事中心,但是却让观众有些分分钟出戏。
同样出戏的还有少年筱萸。
先写这么多,以后想到别的再来补充。
本届柏林电影节话题性十足,先是易烊千玺、周冬雨主演的《少年的你》由于技术原因退出电影节,后又有张艺谋《一秒钟》因同样的原因也退出了柏林展映。
而由王小帅执导,王景春、咏梅、王源等出演的《地久天长》则备受瞩目,王景春和咏梅两位主演斩获柏林影帝影后。
还有一部影片作为唯一的华语片入围了最佳长片处女作提名,在泰迪熊奖爆冷获得评委会特别奖,它就是由中国导演相梓执导的同妻题材电影《再见,南屏晚钟》。
泰迪熊奖是柏林电影节专门为影展中各个单元反映男女同性恋题材的电影所设的一个专门奖项,虽然不被主流媒体所认可,但在同性题材领域,却毫无疑问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奖项,说是最高荣誉也不为过。
泰迪熊奖和美国同性恋运动史有关,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末期,美国第一代的同性恋运动者们希望通过一种方式,让别人知道他们是同性恋。
他们采用的方法就是让泰迪熊成为每个人佩戴的一个物品。
大家在背包上挂上一个泰迪熊,用这种方法让其他同性恋群体的人知道,他们并不孤独。
泰迪熊在那一轮浪潮里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再见,南屏晚钟》讲述的是一个“特殊家庭”的故事,女儿长年在国外生活,在怀孕之后和美国丈夫回国待产,可是在这个家之中,女儿却只感觉到压抑别扭。
一个歇斯底里的母亲,一个沉默阴沉的父亲,这个家有每个人心知肚明的“秘密”,却偏偏用遮羞布盖着,如履薄冰的凑合过日子。
原来,父亲出过轨,还被母亲抓到过,而且,父亲出轨的对象还是个男人。
同妻题材在之前的《谁先爱上他的》中就有表现过,同样是抓狂神经质的女性,在没有爱少有性的婚姻中受尽了折磨,女人总是得到越多的爱才会越可爱的,有一个同性恋的骗婚丈夫无异于给一个妻子判了无期监禁,身心俱受折磨。
在《谁先爱上他的》中,宋正远在生命走入倒计时之时还是选择了勇敢走出了柜子,他和妻子摊牌,选择和自己所爱的男人一起度过短暂的余生,颇有烟花的绚烂浪漫之感。
然而,《再见,南屏晚钟》展现得更是残酷的现实。
在中国的社会氛围之下,在传统思想的禁锢之下,那一座柜子牢不可破,不仅里面的人不敢出来,外面还有专门把守的人死死顶着柜门,以示社会的“正常”秩序不能遭到破坏。
于是,在婚姻的牢笼中,不仅困着两个人,还有家人,家族……电影采用插叙的多条叙事线,让人慢慢深入了解这个家庭的悲剧根源。
不仅在于父亲是同性恋,也在于死死拉扯着对方不愿意离婚,将问题掩盖下去,好像不提不见就是不存在,但实际上却祸害了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人。
导演在采访中表示:“中国文化是我的根,我更关注中国人的生活,因为我本身就是中国人。
我想反映的是中国的社会问题,我觉得作为一个电影人,不能光顾着挣钱,也应该反映社会问题,就是有责任在的。
”这是我们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大家要面子,习惯了粉饰太平,却没有人轻易愿意打破天窗说亮话,磨磨唧唧,撕撕扯扯,最后熬得所有人都不痛快,但若是别人问上一句,还得笑着回答我们好着呢!
这是毛病。
国内的审查制度严格,被问到这部电影如何立项过的审,导演利用定向思维设了个文字陷阱,她在送审的提纲上只写了“本片讲述了父亲的情人”,审核员下意识地认为父亲的情人自然是女性,所以电影过审非常顺利。
因为没有投资人愿意冒险投资这样必然被“毙”掉的电影,相梓自掏腰包,还借了不少外债,主演们也拿了很少的片酬来拍这部电影,为的是总要有人为少数人发出声音,燃烧自己的光,总能照亮方寸之地。
导演还说:“我知道国内年轻人有办法把资源免费发布到网上,我很OK,不会介意!
”被问到关于内地院线审查能否上映的问题时,她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初心,她拍这部电影,本来就不是为了迎合市场。
我们看到国内电影人的努力,总有人关心社会现实,为少数人群奔走发声,这是勇气,也是希望,我们总能看到更开放、包容、光明的未来。
其实电影它讲述的故事可以套用在八零生人的很多家庭,比如我们家:一大帮人耗尽了心血了,就图个"正常"二字。
虽然一家人有过鸡飞狗跳,但我远比女主角幸福,因为我妈这个狂躁的悍妇是个想得开的逗比。
前一阵她若有所思的问道:“我会不会是个同性恋呢?
”我说,你放心吧,谁是同性恋,你都不可能是同性恋。
我长这么大就没听你对哪个女的有过好气儿。
况且前一阵你说你梦见自己变年轻了,有个小伙子追你。
是小伙子,我记得真真儿的。
我妈听完觉得十分有道理,就不再琢磨这些了。。
除了隔三差五的奇思怪想,她还十分处理不好和一些人的关系,比如上门推销灵芝粉熟人,比如家境不宽裕的亲戚,每次我都头大:你糊弄糊弄不就得了,干嘛非摆脸上呢。
总之全然不是母慈子孝为人民奉献的款儿。
乍听之下,她是不算不正常的:但是自打放弃了苦大仇深的奉献形象,我觉得她真的正常了好多,起码,她是快乐的。
我爹是真心喜欢女人的,他对丰满白皙女人的那份热爱,隔着山河大海我能感受到。
但他非常的羞涩社恐,直到几年前我都觉得他婚姻中的索取者,怨他。
但随着这两年我老娘精神的放松,她终于不再怨声载道。
慢慢的聊天中我才发现,我爹其实在很多事情上是个被误解的倒霉蛋。
连常常哀叹自己没被人爱过的老娘都甚至略带得意的承认:“xxx(我爸)当然很喜欢我。
”只是当年,在他们一次次形状各异的激烈争吵中我只有一个信念:这俩人绝壁不该在一起。
所以,听她那番“供认"我真是服了。
我想起在某一天晚上,老娘砸碎了两人的结婚照,透明塑料壳,并扬言道:就是破裂!
当时我没什么感觉,心想:很到位,就这么办吧。
然而第二天,我那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妈宝爹,还是悄悄地用透明胶带把它粘好,放回了原处。
我爹曾经说过,他最爱姥姥,从小姥姥抚养长大的。
除了邋遢和懒惰,他最大的爱好是:躲家不见人,打打游戏看看书。
这是他今生今世的罪,在物质相对匮乏的过去,我也非常认同那算是罪,因此好久没理他。
而遗憾的是,他没有那个心胸等到我懂得那个道理:迫于生活的压力,大部分人都是在假装正常。
你只是不善掩饰。
我觉得我在为自己这个错误不停的救赎。
我是个糟糕的人,我不想否认,因为否认就意味着要假装正常。
我妈妈常常嘱咐我不要告诉我交往的男孩子我爸的事情,在过去无数的日子里,我一直安慰她说,没关系的,他真的还好。
起码他是个好人啊。
那不算什么。
我妈妈着急的说,不行不行,绝对不行!
最后甚至急的挂掉我的电话。
🤷♀️虽然我妈肯定不会给邪教花钱,但是股市也没少给她洗,幸好现在她自己觉醒了,没继续韭精中毒。
我猜想本市情商最低的两个人遇到了,生了我。
幸好是这两个活宝生了我,所以生活屡战屡败,而我虽败犹荣。
我看有短评说,这女儿在美国好好的,为啥非要挺着肚子回来见那个可怕的妈找罪受。
她不知道,我反正:废话,那是我妈。
她供我读书,给我买生日礼物,保护我长大。
PS:电影节奏舒缓,虽然主题沉重,但基调不压抑。
节奏简洁,语言简单。
看了一半写的。
继续看去了。
第一次知道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有这么一个疑问,电影和“南屏晚钟”有什么关系。
没有记错的话,只有电影一开始,刘媛打开收音机的时候,传出来的音乐是“南屏晚钟”,其余时间应该没有出现。
我去百度了一下,这首歌讲的是什么,来自百度知道:《南屏晚钟》写的是一位年轻少女于森林游玩时,相遇了自己很欣赏的对象,那一瞬间心中满溢着爱的情意,可当她刚鼓足勇气,准备上前搭话时,天公却不作美,下起了一场大雨,那个还没来得及等自己搭话的他也失去了踪影,但相思的种子已经深深植入了少女的心田。
因为相思之情总是绕在心头挥之不去,少女只能再次来到相遇的地方,等待相思对象的再次出现。
然而苦等却等不到结果,她为此十分失望伤心,进而萌生出“相思有什么用”的念头,直到听见了敲响的南屏晚钟,感受到晚风的轻送,才“催醒了相思梦”。
歌曲讲的是一个少女初恋的故事。
电影中谁是久梅的初恋呢,是刘媛还是黄涛。
久梅喜欢黄涛吗,她在山顶和刘媛说过“我从来没喜欢过什么男人。
不结婚大家会认为你有毛病,唾沫星子会淹死人”。
久梅喜欢刘媛吗,应该是喜欢的,共用毛巾、看手相、剪指甲、婚礼上的一根烟、调离工作岗位处处都可以感受到两人间的感情,只是受困于时代,她们之间那份感情只能掩埋在心底,不能说出来,时间一到,大家就各自结婚生子,南屏晚钟只好再见。
对于黄涛来讲,南屏晚钟也是再见了。
南屏晚钟,随风飘动。
我看不到他的行踪,只听到那南屏钟。
再见南屏晚钟那个片子,小成本是真的很小成本,有些地方太过舞台剧了一点,融入得略显生硬。
另一方面从电影中段开始塞的东西太多了,导致在很多议题上给人一种浅尝辄止的感觉。
比较喜欢的是和父亲的学生在饭桌上那一段,不直接拍摄人而拍摄局部,一方面有第一人称的视线代入感,另一方面表现出一种怪诞感。
看到很多人讲这个片子剧情很drama;然而整部影片又都是一种淡如水的叙述方式(甚至连镜头都没怎么动),激烈的冲突都隐在灰色的水流下暗流涌动,并且事实上这些冲突去掉一些要素在每一扇门每一套老式中式装潢或非老式中式装潢后随处可见。
全片可以说完全没有看一部影片能让人感到酣畅淋漓的点,甚至到了结尾某些角色也在一步步走向更深的深渊中去。
九十分钟以后把故事推向了一个更有意思的方向,进一步点清了中译名再见的“南屏晚钟”的指代。
(就这还有人觉得南屏晚钟只出现了一次不够有代表性不配做标题........让我怀疑看的是否是同一部片子........片中的母亲形象是一种极端的夸张了的负面形象,你甚至很难找到一点她的好的地方。
她是受害者也是迫害者,她受害的原因也恰恰是她迫害的理由。
对于这样一个给整部影片带来表面的情绪上的不愉快的角色(深层原因当然是女主她爹),你却很难真的去恨她,因为她的语言和逻辑是让人觉得啼笑皆非的。
我看到我关注的一个博主讲起这部片子说词汇量不一样的人无法交流,是词汇量和语料库的问题。
对于这样一个角色你好像也没有办法真的去恨她,你只能转而去恨某个虚拟的语境,模糊的环境,传统、习惯、时代。
可能你只能恨看不清楚的一片虚无。
想起来我因为家里的事情,在学校断断续续做了三年的咨询的日子。咨询师跟我讲,父母亲也是独立的人,你没办法去审判谁,保护谁,你不是上帝,哪怕你长大了,你觉得你可以了……就像很多人问,为什么女主还要回家养胎,天天受这种气,因为这是我相依为命的母亲,我没办法脱离……哪怕我也被一起拉进深渊,我也要拉着她一起往上爬。
反邪教传销宣传片 一对深柜夫妻 寻欢作乐是人类的无限追逐 同志婚姻的完美出路还是形婚
我都不知道怎么看下去的……题材现实,对话现实,以至于我一直翻白眼
题材真的蛮好,同妻家庭、令人窒息的母女关系、师生恋,在性别与权力、家庭方面有很多可讨论的内容。#当爱成了凌迟
台词像是工具人说出来,节奏四平八稳,毫无震撼力。结尾转折太诡异,突然想通是因为赵老师开示她了?原来赵老师早已看透一切,这屋子里的人嘴里没一句真话。
故事没毛病,演员演技和选择上,还有拍摄手法都很差,调色和灯光也非常直白,演员没有演技,近景极少,这种片子拍的太差
两星半//话题先行 几无电影质感//似乎是多部同类型影片主题加以浙传风格的调制 有生猛之处有生涩之感//母亲作为女人本身的极度异化使其几近丧失自我//低成本制作也确实应该在剧本上多下功夫//以及 久梅的宿舍跟《红裙下》的是同一个吧?
全片全靠娜仁花的演技在撑着,话剧桥段显得不伦不类,邪教部分很好,女同内容太多余!
男同只是昨晚一个背离传统的引子,更多的还是探讨家庭成员紧张的关系,视点比较散,话剧、超现实也还能接受,但最后歌舞段落走得有点远
能让我从头看到尾的电影,但有点不喜欢大特写与突然时间变化的场景。表面上说的是同性恋的事,但这带出来的一系列国人的习性才看得让人按捺不住。
导演大概把自己厌恶的一切都一股脑儿都放进了自己的处女作里,把自己曾在心里骂过千万次却从未能说出口的句子给到了女儿和爸爸,因此太多釜底抽薪直击要害的台词看得让人直直叫好,而随即伴随着言语所产生的裂痕又熟悉到让人心颤。因此与其说是一个导演的处女作,倒不如更像是一个人久埋在心终于压抑不住的表达欲,充满了设计感,但我敬佩这一击。
最后十分钟我直接给五星。母亲其实也是吧,只不过从头就死死压制着自己的情感,当丈夫突破这层藩篱后感觉自己被背叛了,自己所有的努力仿佛都白费了都是个笑话,所以一切的疯魔都是对自己的报复。如果不是父亲的出柜,母亲就是那个“欺骗了他人,也欺骗了自己”过完一生的人吧。你父亲刚认识我的时候,问过我“你和刘姨是不是同性恋”。
故事还是蛮不错的,导演想讲的东西也很多,同性恋,邪教,宽恕与包容,亲子关系,婚姻,以及性别。内容很丰富,有几场戏也确实挺出彩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还是故事深度不够。故事只留在了故事层面上,没有往更深层次的去挖掘很多东西。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把所有东西都塞进来的结果就是电影主题看起来很乱。优缺点都比较明显的一部电影,导演讲故事的功力还是很值得看好的。
太难看了,表演尬,台词尬,固定机位,场景简陋。原本以为这是一个关怀同妻群体的作品,看到后来谜团揭开发现原来妻子是XX(不剧透),于是她的各种看似不理性的选择与强势行为就得到了解释,这个角色也就失去同情的余地。从同妻到XX的大转弯也就罢了,结果中途又话锋一转把邪门教卷了进来,女儿瞬间化身朝阳大妈勇斗邪门分子。而且片中涉及同性恋和邪门教的讨论宛如科普讲座,生硬说教至极,今日说法再现。一部烂片,不会因为它直面了无法在国内公映的敏感议题就天然加分,不会因为它肤浅地探讨了这些议题就莫名深刻,烂片就是烂片,作为电影本体而言是完全不合格的。
又一版柔情史。同妻+母亲+中国家长+老法师洗脑中老年的多重身份角色,压制出来一个活生生,“我为什么生下你”的自私怪物。可怜又可恨。对于这种家庭,真的远离就是,不过拍得还是有点硬,以及加入lesbian角色,是否真的有助于微整母亲这个角色呢?选择舞台剧之类的手法,更像成本限制,毕竟场景一眼可见的少,很像剧场版的「日常对话」。
非常有力量的电影
放映結束,沒有掌聲。片尾字幕沒滾動完,目光所及不少人離場,映前提醒過的映後談,最後大概剩一半人。情景如此,並無誇張,於我大概是比這裡更純粹,真實得多的映後反饋。總歸非常奇特,一來這戲爛到讓人發指,二來它又是這般被人所原諒的,是因其國產lgbt,又絕對無緣內地?至於我,持續愈發嚴重得如坐針氈之後,我實際已經不理會這戲都說了什麼。體現在任一方面的災難。劇本,我見導演閱歷之匱乏,一顆憤世嫉俗之心,寫盡這般“典型”又奇趣的中國婦女。要這母親是個怨婦,要這怨婦是個同妻,要這同妻是個女同,要這女同信上了XJ。不談劇情,台詞如何?不管不顧就在書桌上寫出來,哪管正常人是不是這麼說話;表演,一群專業演員之災難呈現+女主的英文台詞;攝影,實際DP是個拍照的;打光,不覺得有;美術,大概沒錢。真是壯哉一齣屎。
用一塌糊涂都形容不下了🙏
🆘
昨天创了一下午连看三部电影,每部都半小时内忍受不了退场的记录。没想到今年柏林目前最喜欢的影片竟是这部被安排到大夜场的、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女导演的处女作。130分钟,单一场景,探讨了如此之多的问题:男同、女同、同妻、婚姻、离婚、家庭、亲子关系、问题少女、重男轻女、控制欲.....却丝毫没有柏林一贯的陈腐说教气息,故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张弛有度。批判之中又有悲悯,更难得的是苦难生活也有幽默感相随,总觉得似曾相识,片尾字幕出来时终于想到了:啊,李安的父亲三部曲。女德班BGM和话剧舞台乱入的实验性无缝对接,日常生活场景也能玩出一个超现实trick,后现代感十足。题材所限没法报道,只能在朋友圈疯狂自来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