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贝人生

分貝人生,Shuttle Life

主演:张艾嘉,陈泽耀,陈彦雯,叶朝明,刘界辉,颜薇恩

类型:电影地区:马来西亚语言:汉语普通话,粤语,马来语年份:2017

《分贝人生》剧照

分贝人生 剧照 NO.1分贝人生 剧照 NO.2分贝人生 剧照 NO.3分贝人生 剧照 NO.4分贝人生 剧照 NO.5分贝人生 剧照 NO.6分贝人生 剧照 NO.13分贝人生 剧照 NO.14分贝人生 剧照 NO.15分贝人生 剧照 NO.16分贝人生 剧照 NO.17分贝人生 剧照 NO.18分贝人生 剧照 NO.19分贝人生 剧照 NO.20

《分贝人生》剧情介绍

分贝人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来西亚一处廉租屋长年没水没电,但对被社会遗忘的阿强而言,这里是自己唯一可以喘息的家,他与母亲妹妹三人相依为命,母亲长期抑郁,酿成心病,只有妹妹的笑容给灰暗生活带来一丝光亮。妹妹生日,一家人难得快乐庆祝,兄妹牵着手出外买蛋糕,谁料意外降临,贫苦一家再次跌入绝望深渊......电影于平凡真实中暗含深不见底的悲伤,将当下马来西亚贫穷乱象缓缓道来。官僚体制、阶级歧视之下,穷人被压榨被欺侮,更被遗弃被怀疑,血缘和身分无从证明,却更衬出亲情与爱的不可磨灭。无路可走,无从反抗,深渊里的人要如何逃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传世宝藏末日之恋一半海水一半火焰72家租客二号交通站狂怒密战重返以色列异种献给国王的无名指功夫猴拳困斗99号囚室银行家她死了流氓世家谁杀了加勒特·菲利普斯夫妻密码妮基塔第四季微微一笑很倾城回来的女儿侠僧探案传奇之洛阳花会多数欠杀出魔鬼镇穷友记第三季戴夫D百家拳之雄鹰男人女神评委C+侦探无限逆境之末班地铁

《分贝人生》长篇影评

 1 ) 悲剧循环圈

个人拙见,只想记录心情。

看完影片其实我觉得导演想通过社会底层生活的恶性循环这个圈来讨论现实问题,剧情的两次车祸虽然是导演故意安排的巧合,但是意在完整这个循环圈来突出主题可以理解。

整体电影情节和演员演技都非常满意,小小细节,瑕不掩瑜。

开篇第一次车祸其实给人很大的冲击,隐隐觉得妹妹可能要出事,那是在要为她庆祝生日的回家路上,妹妹拮据已久终于可以等到吃蛋糕的暗暗欣喜心情突如其来的戛然而止,让观影者为这小小的快乐都无法被命运满足而可惜。

但是第二次车祸在卖车路上,想着妹妹一秒都等不了了,可以很快得手很多钱带妹妹回家,加上第一次偷车得手的兴奋,感性情绪其实应该更丰满一些,当打电话想卖车却要等到第二天,此时的情绪却被带得有点失落,有种延迟满足感,在这个节点发生的车祸可能也和镜头有关系,没有了第一次车祸的冲击力,让人少了大起大落的情绪,如果在打卖车电话之前发生车祸,在放松的情绪推向高潮之时,也许感情冲击会更强烈一些,也照应了第一次车祸的情绪,更加像命运开的玩笑,不留余地。

最后影片的一场大雨,浇灌了整场影片干涸渴水的基调,确实很有味道,希望开着车吃着鸡腿下着雨的小小幸福一直走下去,影片结尾也停留在这里,算是完整了这个圈,为整个影片做了一个很好的留白,发人深省,这就足够了!

 2 ) 电影的结尾一定是驶向死亡,不需要渲染的真实没有第二个出口

分贝人生。

看之前有没有以为这是个讲聋哑人的电影?

张艾嘉。

是不是要不是张艾嘉的名字,压根儿就不会看这么个电影?

电影在典型的台湾腔里拉开了帷幕,烈日、少年、小女孩、甜腻腻的小女孩的声音。

怎么也没想到是缺水。

南国的艳阳和人字拖里,从来都是湿漉漉的空气,还有同样湿漉漉的、不论怎么挤压、揉捻,都能柔韧如初的青春。

这次不一样,直到小女孩唱起一首马来语的童谣,我才隐约感到,噢,这不是那个盛产青春的台湾啊。

少年在高处没有找到水,他带着妹妹躲在一个公共建筑的厕所隔间里。

厕所里一样缺水,没水冲厕所、没水洗手,不过好在有清洁工,公事公办地定时拉来几小桶水,补充到洗手池旁边的大桶里。

不能及时冲厕所的厕所里,味道可想而知。

没人的时候少年和小女孩一边捏着鼻子一边说笑,有人的时候摒着呼吸忍着笑,听到清洁工倒完水走出去,他们兴冲冲的拎着一串大大小小的矿泉水瓶、饮料桶,到洗手池旁边的大桶里,去装看起来已经没那么清澈的水。

电影到这,我都觉得,台湾导演真是到哪都能拍出来明亮的电影啊。

只可惜,后来的情节一步一步击碎了我的浪漫想象。

如果张艾嘉饰演的患有精神病的母亲,是一个善良被扭曲后的化身,那开头出场的少年就是善良和无意识的结合体。

而可爱的小女孩,就是没有受到任何异化时的、最纯粹的善良。

所以她活不过电影的四分之一,在6岁生日那天,毫无前兆的戛然而止。

少年有两个朋友,外形追求痞及怪,白天洗车,晚上偷车,18岁的年纪里,认为这便是有了稳定的生活保障和一技之长,隐隐得意。

不过他们似乎还没有偷车成功过。

找少年放风时,随便一个经过的路人都能让他们迅速结束还没起色的作案现场,而丝丝缕缕的优越感,只不过是偷车这份技能,让他们的仇富心理有了一个释放的出口。

是的,他们的底线太低了。

他们快乐的阈值停留在0,只要不是负的,哪怕是0.1,只要是一丁点的给予而不是付出,哪怕是用来冲厕所的水,哪怕是洗车的工作,哪怕是掌握了偷车的技能。

什么?

你说偷车这样的事你怎么还能当个技能说出来?

这已经不是没有道德,而是已经触犯法律了!

道德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自我要求的底线,法律是社会对一个人要求的底线。

他们不是没有自我要求,他们会关心少年最近生活好不好,会很开心的给小妹庆祝生日,后来听说小妹死后,因为没有出生证明而不能被从停尸间带出来入殓,会帮少年想办法,心急如焚的央求办假证的老板。

他们只是不承认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而已。

他们可能是孤儿,可能很早就辍学,可能总是吃不饱一日三餐,他们从来不知道这个社会给过他们什么,凭什么来要求他们来遵照社会给他们的底线?

如果偷车是有罪的,那开车撞死人呢?

整个马来西亚的法律和社会制度,都像城市里到处没有水一样处在一个缺位的状态——吃穿用度、医院警局,到处都像电影台词一样杂交含混,普通话混合着广东话、闽南话、马来语、英语,这样复杂的语言交流,必然伴随着信息的流失和误解,这加重了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的焦灼,也练就了麻木和无所谓。

无常中的日常——今天有水了,冲个凉;今天过生日了,吃个红鸡蛋;今天看到一辆顺眼的车,偷偷看手气如何。

日常中的无常——今天妈妈又发病了,没药吃;今天摩托被撞了,小妹死了;今天被带去一个晚宴,是自助餐,可以打包鸡腿。

电影里没有坏人,但在生存线上挣扎的人,无心理论善恶。

少年以超出自己年龄的耐心,照顾神经病的母亲和幼年的小妹,却从自己打工的店里偷零件来卖;母亲终日躲在停水停电的房间里,却仗着自己有精神病,让孩子出面,跟来做衣服的人要两份工钱,或趁邻居不在的时候偷隔壁的水;两个朋友帮少年打抱不平,除了说见到撞人的人一定把他弄死,就是去求另一个社会底层的边缘人,去办一张假证;玩游戏的社会大哥在听说小妹被人撞死,在医院不能入殓,给出的最大善意除了一个办假证的地址,就是一张最能起到作用的钞票;办假证的店里黑暗逼仄,老板喊出的1800元一点也不能便宜,深夜临关门闭店,走出来的除了他还有一个像是唐氏综合征患者的儿子。

这是一群在社会最下层的淤泥里长出来的人。

没有人会出落成一尘不染的白莲花。

有一些,长成了一节一节的藕,虽然千疮百孔,也还有血有肉。

有一些,像那个6岁的小妹妹,小荷才露尖尖角时,就一声不响的折断了,化成新的淤泥沉到水底。

电影没给出意识形态的引导,没有批判、夸赞、推崇等一概想要教育人的情绪,如果不是最精湛的演技都掩盖不住张艾嘉的名气,我几乎以为整部电影就是马来西亚某个华人圈层的日常。

可不是日常么?

没有保障、无处伸冤、被像个陀螺一样拎的团团转、不知道这一切是为什么、也已经不想知道这一切是为什么、如果活着就还这样活着、如果死了能好好埋起来就是最高要求、一边的人没水喝一边的人在用整罐水车开party、一边的人在自助区往粉色的塑料袋里打包难得一吃的鸡腿一边的人在谈吃素才是慈悲,可不是就是自古以来的日常么?

太阳底下无新事,何时善待睁眼人?

 3 ) 《分贝人生》当被贴上贫穷标签之后,人生还剩什么?

人,生而平等!

但我们的所见、所得反馈给我们的讯息,往往却背道而驰!

经验告诉我们,这个社会处处存在着不平等!

有的时候甚至连一口水、一碗饭都没有公平!

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电影是《分贝人生》,这是一部东南亚小众电影,也许你没看过,但一说张艾嘉作为特别嘉宾出演重要人物(非走穴式出演),你应该能猜到电影的分量了吧!

贝,作为人类早期的货币资源,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导演给电影标题取名“分贝”,大概就是暗示电影讲述人类分配社会资源的故事吧。

“分”和“贝”组成“贫”,也许暗示在分配资源的过程中,肯定会有贫穷与富有的区别吧。

电影开始讲述阿强和妹妹慧珊去城市供水塔上取水,阿强费尽力气爬进供水塔里面,期望能取到一点儿水,却只能望着干燥的水塔和一只井底之蛙对视。

底层人生的无奈,社会的不公,就如这只青蛙一般在连水都喝不上的井底呱呱叫,任凭怎么样的叫也无人应答。

塔底,幼小、善良的妹妹也在望着高出的哥哥呼唤。

“哥哥,有水吗?

”阿强却无法回答她。

水,是人生存的必需品。

在电影中,水多次出现。

阿强和妹妹躲在商城厕所内,为的就是等保洁将不算干净的水运来冲厕所时,赶紧装进大大小小的矿泉水瓶里,拿回家冲凉、饮用。

有精神病的妈妈(张艾嘉饰)在看到邻居放在门口的水,偷回家洗衣服。

百姓连基本的饮用水都紧张。

政府议员家里,却有专门的水车供水,游泳池碧波荡漾。

电影最后,阿强用偷来的车带妈妈出来兜风时,天空下起了大雨,妈妈将手紧张的伸出车窗外接水,告诉阿强“阿强,下雨了哦!

”阿强嘴角那一丝不易擦觉的冷笑,赋予水太多的情感。

面对关心好意,穷人是否只能忽视?

阿强面对邻居的好意,让阿强带有病的妈妈去找中医,表现出极度不耐烦,使劲推脱转移话题。

楼梯遇到邻居热情地和妹妹打招呼夸她很漂亮,妹妹却让他们不要碰她。

阿强面对小川的寒暄关心,也只是简单敷衍,迅速离开。

面对不公,社会有太多的冷漠。

穷人对此作出的反应,只有暴力!

阿强,因妹妹没有出生证明而不能从停尸房里拿出来,他想到的不是找当局解决,而是靠医院玻璃来泄愤!

原本在摩托店上班,他不是想着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却屡次偷店里的零件!

朋友几个在一起,没钱花,不是想着通过正当途径谋财,而是偷车!

当看到议员家用水车供水时,不是通过正常途径解决,而是做出将水车水管切断的幼稚恶作剧!

妹妹因车祸离开了,肇事司机却逃之夭夭!

当阿强发现肇事车辆时,不是报警而是疯狂的砸车。

可气的是,当他们偷来的车撞倒人时,却同样选择逃逸。

穷人穷志,对于不思上进的人,一辈子也就只能那样了吧!

优胜劣汰的社会法则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

也许有的人一出生就是同龄人奋斗的终点,但他所享受那也是人家父辈奋斗而来的。

认为社会不公,是因为你没努力奋斗!

穷人,千万别穷志!

当然,电影解释出来不仅仅是穷人的社会问题,还对上流社会人群出尔反尔、贪婪、腐败、麻木的弊端也有表现,更多内容,大家去看电影解锁吧!

 4 ) 超过短评字数了,哈哈。。。

从开始去水塔偷水,去公厕偷水,就先给你一个直观的概念,这家人很穷,所以之后连两千块也拿不出来,才会发生那么多事。

一个患有精神病的妈妈,一个只有6岁的妹妹,一个才19岁的哥哥,一场车祸,让原本虽然艰苦但还能快乐生活的小家庭走向绝望。

没有出生纸的妹妹只能躺在医院的停尸间,没有钱的哥哥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办煎熬与无奈。

最后参加议员的派对,用水车比对开篇的偷水,用一辆辆豪车比对哥哥和朋友们的小毛驴,人生就是如此天差地别。。

最后的偷车,撞人,逃逸。

是哥哥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被压倒还是抓住它来救命?

载着母子的这辆车,是走向地狱还是天堂?

整部戏看下来有一点我很不解,为什么兄妹俩被撞,妹妹甚至因为如此而死去,都没有一个警察来调查这件事,反而哥哥在之后做了一些过激行为后会被警察训斥,被抓,被教育。。

那妹妹的命那?

ps:好喜欢妹妹,好可爱,如果不要那么悲伤,你就说拍两个小时他们的平常生活,我也看啊。。

据说哥哥是男团出身,那我们国内那些男团看完这个演技,会给自己挖洞吗?

最后的最后,我怎么就那么喜欢马来西亚新加坡这些华裔的口音那。。。

哈哈

 5 ) 《分贝人生》:90分钟的猜字游戏

剧情片不好拍。

商业片有纯熟无比的叙述套路,但是,剧情片少有。

讲个故事很容易,但是观众不喜欢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局的故事。

讲个好故事也很容易,但是,讲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故事很难。

本片的问题就在于,故事异常的单薄,而且表现又相互冲突。

前提了营造生活的艰辛,兄妹情的温馨,虽然节奏有点拖沓,但是令影片生色不少。

高塔仿佛生活中不可逾越的阶级。

穷人只能报以仰望。

而且,就算你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爬了上去,只怕也是一无所获。

影射了大多数穷人的窘境。

拼命努力,付出极多,所得却极少,甚至无所得。

所以,穷人必须活得像草原上的捕食者。

为了活下去,什么道德,什么律法,都脆弱得不堪一击。

而社会制度又处处和穷人为难。

为什么穷?

因为没有文化?

可是,我们看到,穷人家的小孩子上不起学。

为什么穷?

因为懒惰?

他们可比脑满肠肥的议员们更加努力。

甚至,他们的出生都是个错误。

谁能想要,阻碍主角见妹妹最后一面的,竟然是一张“出生证”呢?

没有出生证,就不能见死者。

出生证,是否能证明此人来过时间?

没有出生证,那么,死去的人又是谁呢?

导演把困境给了主角,也转变了片子的基调。

营造的温情面纱被血淋淋的撕下现实的残忍暴露出狰狞面孔

这姿势如同被贫穷击倒,陷入囚牢。

主角已经身在牢笼了,所以他还怕什么?

所以,我们见到他为了钱,去偷去抢去求人,最后进了真正的监牢。

可以说,他的困境,是因为身上还有“人性”。

他还在乎自己的妹妹,家庭。

然而,到了结尾,他一晌贪欢之时,撞了人表现得麻木不仁之时,这一抹人性的色彩,已经要开始改变了。

看到有评论,还在谈,他们偷盗,有没有顾忌被偷人的感受?

开好车的人,在乎过路边混混的感受吗?

双方本来就隔着一层可悲的厚坚壁,不要再学议员们,说出那种假惺惺的关怀话语。

他们偷窃没有任何愧疚,而被偷者对他们又何尝有一丝同情?

社会的其他人何尝对他有一丝关心?

造假证的只在乎钱,医院在乎制度,生活富足的人在乎秩序,警察在乎安定,邻居们在乎生活用水。

整部电影里,除了同伙和底层的“兄弟”,谁在乎过主角的死活?

谁又在乎妹妹的去向?

谁又为一个女孩逝去付出过一点点悲伤?

没有。

人们的眼睛不会往下看。

就好比有钱人,希望穷人们知道廉耻,守法讲秩序,规规矩矩,本本分分,好好当一个毫无存在感的穷人,安安静静的死去。

他们根本不在乎穷人们怎么活,为什么穷。

只希望穷人们,不要像夏日的蚊蝇,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而已。

分,贝。

贝,是钱。

被钱所分类的人生。

分贝。

上分贝,下人生。

上面的人,说话才能有分贝。

下面的人,只能过着没有分贝的人生。

就电影的故事来说,节奏缓慢,时间略长。

而且表达的方式过于直白,解决的方式也过于粗暴。

几乎是想停就停,毫不顾忌观众体验。

本片的结尾在,作为小说来说,尚可。

作为电影来说,不太高明。

甚至让人感觉故事才到中段,怎么就戛然而止了呢?

1800块钱的事情,导演还非要玩一个开放式结局。

是才华有限,还是格局不足?

不过,我是赞同导演就此结尾的。

因为冗长压抑的叙事,看不到任何出路的生活,缺乏起伏的情节设置……早已经消耗了我的观影耐心。

我心中直说,嗨嗨嗨,我已经知道他们很惨了,接下来呢?

哦,就是卖卖惨就走啦?

就是这种“你看我多惨”,然后就结尾啦?

那种就算生活是坨屎,也得过下去的觉悟呢?

那种我和妹妹情谊深厚,无论如何也要破解僵局的努力呢?

影片的镜头还不错。

但是,导演讲故事的水平并不高明。

或者说,非常偷懒。

所以给两星。

以及,节奏太慢了,90分钟的内容,换个利索点的导演,可能用不到45分钟就讲完了。

 6 ) 同祖不同命的老虎和猫 ——《分贝人生》人性浅析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对生活的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坦然相对的释怀。

每个人的生活,一路走来,总的来说有太多不顺心的遭遇。

尤其是对于底层人、边缘人而言,这样的生活甚至充斥着整个一生。

悲观主义对于他们而言就是现实写照,将他们的生活细化、放大,每个人或是一个家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对生活的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坦然相对的释怀。

每个人的生活,一路走来,总的来说有太多不顺心的遭遇。

尤其是对于底层人、边缘人而言,这样的生活甚至充斥着整个一生。

悲观主义对于他们而言就是现实写照,将他们的生活细化、放大,每个人或是一个家庭,都可以拍成一部精彩而深刻的电影。

分+贝=贫 分贝人生,“分+贝=贫”这是对这部电影名最直接也是深刻的解析。

一个患有精神疾病常年孤守在家的中年妈妈,一个因经济贫困而偷窃公司东西被开除的失业哥哥,再加上一个年仅6岁却因没有户口还未能上学的乖巧妹妹。

三个没有幸福生活的人组成了一个不完整且不幸福的家庭,相依为命,这是他们最亲近的人。

生活在楼宇紧布的城市中,一个狭小的独立空间中,每个家庭都是被相对孤立的个体,破旧的居民楼,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留给我们想象空间的仅仅是他们的喜怒哀乐。

这个家庭成员并不健全的一家三口,成为了千千万万这样生活层次人的一个缩影。

压抑风格 四处找水作为影片的第一条故事线,开门见山的用镜头语言奠定了影片的压抑风格。

垂直高耸的水塔与年幼矮小的妹妹形成强有力的压抑对比。

漆黑的水塔内,一只断了水的蛤蟆被死死的捆在里面,与影片底层人被生活压迫到为了最基础生存的水源而用力挣扎,形成呼应。

温暖调味剂——乖巧妹妹

乖巧妹妹和哥哥形影不离 “鞋子闪啊闪,就像萤火虫,回家吧,回家吧”天真无邪的妹妹并不能理解现实生活的艰苦,对妹妹来说,学着马来人唱的歌,是对她上学的渴望与美好憧憬。

妹妹在阿强手臂上画的那只猫,被阿强戏称“母老虎”一番争讨,乖巧可爱的妹妹给阿强带来的是一份特殊的温暖。

回到家中,乖巧懂事的妹妹是连接妈妈与阿强的一条情感丝带,面对患有精神疾病的妈妈,她总能像个大孩子般的“哄”妈妈吃药,像个家长一样认真的监督,时不时的给阿强打小报告。

又能够以一个小乖乖女一样,和“妈咪”撒娇,带给妈妈欢笑,带给这个不完整的家时刻的温暖欢乐。

妹妹和阿强形影不离,无论遇见什么人,无论做什么事,妹妹的存在都带给阿强一种温暖的力量。

面对喜欢的女生,一起玩耍的哥们,阿强总是一副满不在乎,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姿态,不会主动去过多的给他们说出自己的难处,而幼小的妹妹又像大人般作为最了解阿强的“朋友“,传递他最真实的想法。

妹妹的生日 今天是妹妹的生日,并没有钱买生日蛋糕,但是阿强却专门为她做了两个红鸡蛋给妹妹,即使是贫穷,也不会忘记妹妹生日,也愿意象征性的为妹妹过个生日。

当健忘的妈妈听到今天是妹妹生日的时候,内心一种愧疚感油然而生,埋怨阿强并没有和她讲这件事,但又很意外的早已为妹妹准备好了生日红包,这样一段三人共存的温情画面在整个影片只出现了一次。

唯一一次三人共存的温情 阿强带着妹妹,为两个马仔把风偷东西,这种在传统教育意义中是不应该出现的情况,被传递不良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而现实底层人无法顾及这些奢侈的教育,那种思想或者只有富人才可以享有。

被朋友戏说成“阿强整的跟女人似的”,更多的是出于阿强对妹妹的一种保护,生怕出了意外对妹妹造成心理上的创伤。

两个游手好闲的马仔充当的是底层人中的不良少年,而这种靠着洗车和偷窃为生的朋友,却能在一个小女孩的面前放下这种匪气,温柔的叫一声“珊姐”,得了钱为“珊姐”买蛋糕,过生日,给妹妹制造了本不属于他们这种人应有的奢侈惊喜。

为“珊姐”买蛋糕、过生日 妹妹和阿强的形影不离,在这种底层生活中,她为不完美的家庭、友情甚至是渴望的爱情带来一丝丝温暖,影响着他们周围的人,妹妹便成了四分之一不到的影片中温暖的调味剂。

直到车祸的发生,美好画面戛然而止。

那一刻,妹妹向往的海边,手里拿着烟花,奔跑着满脸欢笑的背影,只不过是遐想的朦胧画面。

幻想妹妹想去的海边温柔的猫 凶狠的虎 出生证明作为影片的第二条故事线,也是最主要的故事线。

通过出生证明发生的事情,接触到的人和事展现出“同祖先的猫和虎”的不同之处。

同为底层人的人,无论陌生还是熟悉,无论自身善良还是冷漠,面对同类“猫”族群的底层人都能拥有一颗同情心。

而对面“老虎”派的另一类人,他们面对弱者,从来都是从自身立场出发,置生死于后。

没有出生证明不让与妹妹见面 车祸已将两个人隔离成两个世界,而制度又将两个世界的人再次隔开。

没有出生证明就无法和去世的妹妹相见,制度的捍卫者不会因为同情心而打破制度。

无论是医院的护士还是停尸房的医生,以及警卫人员,他们同属于一类人,同属于制度下的捍卫者,对他们而言他们的生存法则属于这样的社会制度范畴。

“排队、拿号码、拿药”这样简单的三个顺序制度,本没有错,这就是社会规则。

作为医务人员,紧紧遵守这一准则,却对人的生命毫无敬畏之心,面对其他买药顾客,并没有产生同情心。

而那位被阿强叫为“八婆”的老太,两次苦口婆心的说教阿强去给妈妈拿中药来治病,甚至是在一次电话中给阿强说“喃唔佬”的电话,为妹妹超度。

面对阿强和妈妈的不理会,依然展现出她的热情和同情,看似八婆的行为,实则是底层人相互关心,相互同情的最真实的一种方式。

说教阿强去给妈妈拿中药来治病 阿强同两个马仔去向“粉肠哥”求取出生证明途径,同为底层人物的“粉肠哥”打着游戏,一脸不耐烦的说着“什么事这么急,搞大别人肚子啦?

”流露出一种不屑一顾的眼神。

而当得知妹妹死去的消息时,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感、愧疚感瞬间而生,不仅仅给了他们想要的帮助,还出于内心最深处的同情心,给了他们一点钱,表达刚才那番态度的歉意。

而真正的找到那位做假证的老板,导演刻意通过细节展现出这样一个拥有着文明和生意的气息的人物,一本正经的谈钱,那句“每个人都说急,每个人都想便宜点”的言外之意是生意中的不讲人情,不能讨价还价。

面对熟人介绍,危难紧急,都能对这单生意面不改色说“有钱十分钟帮你搞定”。

为了出生证明,两次前来请求老板,都展现出的一种面不改色的坚决如铁。

“世态炎凉,人情冷淡”是对于阶级差异的最真实形容。

“有钱十分钟帮你搞定” 整个社会充斥着权与钱的气息,将无权无钱的底层人压制在一个荒凉的角落里,有钱有权的人则在大圈里交织碰撞,肆无忌惮。

肇事车再次出现,隐约可以听到车里放出的音乐声,马路上充斥着一种潇洒赛车的气息。

阿强因报复肇事车,疯狂砸车而被抓入狱,面对他对警察交代的关于车祸的事情,在警察眼里显示出的是一种满不在乎的随意心理,他们的针对点是他砸车所造成的影响,而非最根源的车祸事件。

以至于被保释出狱后警察的侧重点依然放在砸车事件上,而对于抓住肇事者这件大事,表现出的只是随缘的查找车主。

不愿分清主次的解决这件案子,是这些体制人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根本目的,放掉难缠的大鱼,只抓听话的小鱼。

谁会去多管闲事费尽周折的去碰一个烫手的山芋呢?

只抓听话的小鱼 在一开始阿强想办法为妹妹解决出生证明的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人便是小川。

而碰巧的是正在负责拆迁工作的小川,正在用体制化的语气和居民解释。

这样的场景让阿强无从下手,甚至觉得身为公职人员的小川也很难站在自己的立场帮他。

作为制度下的一名执行者,她同样会从体制内的角度考虑问题。

第二次阿强找到小川请求帮助时,小川从公职人员的角度否定了阿强用假证的做法,希望通过体制内的关系帮助阿强解决妹妹出生证明的事情。

阿强同两个马仔看到小川并没有直接的请示领导帮助他,反而是无关紧要的一堆应酬话题。

一边是妹妹去世的悲剧一直压抑心底,另一边则是一堆拥有财富和权力的人花天酒地的场景,这样强烈的对比反差,让阿强无法平静的等待小川的帮助,而自己又无能为力。

无关紧要的应酬话题 “有钱人要什么有什么” 这句话说出了底层人的一种仇富心理,也意味着他们对现实的一种无奈、不满和抱怨。

仇富心理付诸实际行动 从因为水源问题,看到富人独享的水车,便要把水车水管打开,因为自己用不到水,也不希望这群权贵之人用的那么舒坦,仇富心理付诸实际行动。

看到一辆辆价格高昂的汽车,他们像选老婆一样的欣喜,终于是偷了一辆车,满心欢喜,激动不已。

一路上侃侃而谈,还找熟人想要把它卖掉,预估到了五千这样一个对他们来说可以让他们兴奋的数目。

或许这是命运所致,车祸就这样发生了,注定这辆富人的车不属于他们这种底层人,注定人各有命。

人各有命 机缘巧合的是之前别人用汽车撞了阿强和妹妹,而肇事者却若无其事的离开现场,而这一次是他们用偷来的车撞了别人,这个人或许也是底层人,或许还活着,或许已经死了。

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天大的事情,出于对生命的敬畏,他们开始恐慌、害怕,不知所措的逃离了现场,他们在慌乱中小心翼翼的用衣服擦拭车上所有他们碰触过的地方,极度恐惧被警察识别自己的指纹。

同样,在之前那辆肇事车撞倒阿强和妹妹之后,反而是一种平常心的感觉,仿佛从未发生什么事情,一如既往的开着车在熟悉的道路,听着熟悉的音乐,把声音开到能足以让阿强注意到这辆车的再次出现。

肇事车再次出现 这样的强烈反差,正是权贵之人与底层人民面对灾祸,面对生命,面对法律制度的不同心理,对于权贵之人来说他们就是法律制度的操控者,他们可以轻松解决任何可以用钱解决的问题,他们可以无视底层人民的生命,用自己的价值观衡量这个世界,用自己的手段摆平一切。

对于深处底层的阿强他们而言,他们一无所有,他们只有生命,他们对生命无比敬畏,对法律制度无比的遵从,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正常的走过一生,这就是他们的人生观,这就是他们所处的环境,为数不多的挣扎只不过是对生命的维持,哪怕只是一瓶水,都能让他们为此而大打出手,就像阿强母亲偷取别人维系生命的水源时,同为底层人的一种仇视。

这是他们对生存的强烈需要,生存对他们而言就是生活的全部。

生存对他们而言就是生活的全部 最后,当两个马仔都下车逃离后,阿强又选择了回到肇事车那里,取回车去接母亲回家。

带着从富人区打包好的美食,开着富人经常开的车,带着母亲吹着他们从来都享受不到的“冷气”,跟母亲说着明天去接妹妹回家。

这样的一个结局安排,道出了多少底层人民的生活向往,对他们而言这是最完美的生活方式。

之所以阿强这么做,我想他是领悟到了这个社会的规则,明白了权贵之人不可小觑之处,他相信刚才的那场车祸会因为是富人的这辆车所致而不会轻易被追查,因为他明白,或许那个出车祸的人就是像他一样的底层人。

底层人民的生活向往 最终,底层人就应该是那只温柔而没脾气的猫咪,权贵之人便会是那只凶狠无情的老虎!

 7 ) 旁观者

. 心理学中有一种现象,当人同时听到多种声音时,会下意识从混乱的声音中寻找一个,作为焦点,并忽略其它声音;若是没有焦点的话,就会将所有的声音当作是噪音背景。

影片中,场景很多,故事线索很多,切入角度很多。

但从个人的观影感受来说,隐约是有一条线的——就是你是自己世界的主角,你要为自己去生活;你是别人世界的配角,你的苦难与否取决于他们的关注程度;你还是陌生人世界里的过客,你的心酸于他们无关。

就像影片里的护士,你再苦难又怎样,你只是我要服务的众多患者中的一个,谁又是谁的某某呢?

所以,还是请排队。

你是自己生活的主角,所以生活是苦难也好,幸福也罢,一切还是要靠自己活下去。

从拍摄和剧本的角度来说,影片更像是一个纪录片,导演有自己的观点,却并没有把自己的情绪强加进去,警察也罢,护士也罢,甚至是主角也罢,各自有各自的视角和独立的观点,他们的行为都合情合理。

导演尽可能将自己的观点隐藏在幕后,而让观众去评判。

最后的开方式结尾也很赞,车的路、立君的路、自强的路都还在继续,但电影却结束了。

至于未来的路怎么走,谁也不知道,因为命运是无常的,人也是会变的,至于导演和观众,也是会变的。

无论怎样,我们只是这部影片91分钟的时间里的一个旁观者。

 8 ) 分贝太多,一种也足够

上影节选片,我总想着要中国化一点,期待多找些本土的影片,哪怕稚嫩却更为感动。

《分贝人生》的首映算得上是很惊喜的了。

特别看了《冰之下》之后,会更加感动于这部片子的朴实。

有多大的本事,干多大的事。

而今,却大多成了有多大的心,有多大的舞台,就铺满多大的空间。

简单的故事,开放式的结局,但很真诚,很诚恳。

作为第一部作品,已然不错了。

尽管人物背景有些交代模糊,一些场景设置显得不够契合,却不难感受到,导演有一颗想说更多的心,在这里许是被抑制了,或者说被分贝淹没了。

医院,一定需要妹妹的出生证明才能认证抱回尸体。

药房,一定要先“排队,拿号码,拿药”,即使母亲正在发病。

证明,只有有足够钱,可以很快被买到。

监狱,另外的狱中人,介绍便宜的律师保释赚钱。

议员,高谈反对杀生,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却不干实事。

等等等。

种种都是点到为止,一两句话,却再没有了然后。

不过在镜头上有一处很有意思。

夜深,当男主坐在伙伴开着的偷来的车后,车撞倒了人,当机开走,对比男主和妹妹深夜被撞,肇事车扬长而去。

开走的路是圆形的建筑,一圈又一圈。

影片结束,片尾曲这样唱着。

“日子过得多么笨重”“再没走几步又频频回首”“我们在无限的孤独中漂流”“仿佛这样活下来 就能找到出口”如果说生活是一团毛线球,那电影更应像是一种理线的工具,它会选择一根去深入,最多扯到其他。

如果再一把抓着杂线的话,生活不过还是一团原地踏步的线球。

分贝太多,一种也足够。

期待新声。

 9 ) 这是导演想说的话吗?

今天才看这部电影,原来已经上映很久的影片,刚开始的时候还想不起来,演疯子的是谁?

后来一查,才想起来原来是张艾嘉,太有名了!

简直就是功力深厚啊。

其实我很想知道,她是为了什么而疯?

又疯成什么样子?

可以在行为上有什么不一样?

不知道导演有没有定义她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病?

还是让她自己自由的发挥。

主角阿强演得非常到位,从化妆到穿的每一件衣服,非常的认真,这应该算是导演的功劳吧,其实我很奇怪,为什么他的妹妹死了以后他没有嚎啕大哭,是因为不够悲伤吗?

是因为他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吗?

是因为他已经非常的坚强吗?

没人知道答案,但他又非常固执的要把妹妹从医院里面拿出来。

而到最后又开车带他母亲远走,代表什么呢?

是他最最终绝望了吗?

也许电影是一门艺术,也正因如此才好看,每一个人看的东西都会不一样,我的意思是说每个人的体会都不一样,就像每一个人看一幅艺术品,各有各的感觉;各有各的领悟,从根本上应该是说从是个人体会和人生阅历上理解这份作品。

所以,差异是非常巨大的。

阿强一直都是循规道矩的生活着,努力坚强做到最好,是整个社会怎么对待他呢?

也许可以反过来说,他是怎样看待他身边的这个世界?

最后他是否领悟到了?

哪怕是贫穷也好,这事也有因果报应:因为他偷车,他的妹妹给偷车的人撞死了,他们再去偷车,结果又把别人撞死了,这就是因果吗?

是否领悟到这一点呢?

还是,导演想跟我们说这个道理,不知道大家是否愿意一起讨论一下,最后的结局应该是什么?

就是阿强开车带着她的母亲要去哪里?

有的时候我总觉得这个马来西亚国家怎么会这样?

如此的贫穷,还缺水严重。

缺乏人情味,缺乏社工,缺乏有效的关注,但是细细一想,以前我们不是一样吗?

更多的地方不是一样吗?

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怎么去看待身边的世界?

去看待自己的世界。

如果阿强没有去修摩托车的地方偷零件,如果她没有认识他的这些损友,如果他只是安稳的找一份工作,照顾着他的母亲和她的妹妹,如果他平静和安心地工作,是不是一切又不一样了?

为什么电影的名字叫做分贝人生?

而不是贫穷人生,是不是,想说贫分开来看,这样也许就不一样了吗?

 10 ) 《分贝人生》:生活,你不知道的悲苦

文/何小威看完电影,与行的朋友说:“多想早点结束。

”我有些疑惑,问:“为什么?

”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太压抑了。

”我点点头,表示赞许。

的确,这部马来西亚的电影《分贝人生》有些压抑,压抑得让人有些揪心,仿佛喉咙中夹杂着一块糖果,既甜,又让人有一种快要窒息的感觉。

正因为这种感觉,才显示出了电影《分贝人生》的魅力,毕竟它还是较为深入地表现了马来西亚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悲欢。

这种对命运的思考与探索,对于新人导演的陈胜吉而言,难能可贵。

电影《分贝人生》通过阿哲(陈泽耀饰)与妹妹、母亲(张艾嘉饰)的视角,来看马来西亚现在的生存状态,把马来西亚的底层悲苦的一面——生活缺水,年轻人没有工作,贫苦家庭的小孩没钱上学等现实显露于人前。

片中,“长大成人”的阿哲本处于一个放荡不羁的青春年华阶段,却因为患有精神病的母亲,而陷入到生活的绝境边缘。

更为可怕的是,没有工作的阿哲,还要照顾妹妹。

在这样的家庭里,阿哲的生活从未有过平静。

所幸的是,在这条住满了形形色色之人的楼里,阿哲从这些生活中尝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也懂得了生活的含义。

有意思的是,导演利用一场上流社会的奢侈生活反衬了阿哲的愁苦生活。

这明显是导演陈胜吉有意而为之,带有明显的讽刺。

如果说,“精神病”母亲是家的核心与情感纽带,甚至“家”之精神的集合场域的话,那么妹妹的存在与离去则象征着生活美好的逝去。

这种突如其来的消逝,让人无所适从。

最终,留下的也只有悲伤的泪水,无处诉说。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导演用镜头直接将这种有苦说不出的压抑转嫁给了观众,让观众去思索,去承担“别人”的苦难,从而去感叹生活来之不易。

母亲,是一个“病者”,经常做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不准儿子碰自己男人的物品;偷偷地将邻居的水搬入家里;死死守住装钱的铁盒——有常常给人温暖,让人赞叹母亲的伟大。

不管“母亲”是否“有病”,内心却装着自己最爱的孩子——得知儿子阿哲拿钱是因为妹妹的时候,她毫不犹豫的拿出了所有积蓄;自己吃着好吃的,不忘分享给正在开车的儿子阿哲。

可以说,母亲极端化的反映,其实蕴藏着一种现实生活的悲苦,向人们揭示了再苦再累,“不抛弃,不放弃”的情感内核,就像片尾时,阿哲在夜里载着母亲回家一样,流露出不分彼此的浓浓爱意。

不同于“母亲”,妹妹身上不仅有导演诗意的表达,又有马来西亚底层人群的希望象征,不仅有改变不了现实的悲叹,又有生活继续的无奈。

导演先通过找水,呈现出哥哥阿哲与妹妹的关系——妹妹就是哥哥心中永远的天使,不容她受到任何伤害,而哥哥是妹妹心中永远的英雄。

当然,导演在处理阿哲与妹妹的关系时,采用了前呼后应,达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使得孩子的单纯与纯真的快乐,以及大人世界的悲情,在持续酝酿的感情中不断升华,触及到了人最为敏感的情感神经,让人随着她的欢乐而欢乐,悲伤而悲伤。

无疑,电影《分贝人生》中,妹妹哼唱的歌曲,具有了穿透贫穷与富贵,疾病与健康的神奇魔力,因为她的声音太干净,太纯洁,太美。

只不过,这种“干净”、“纯洁”与“美”,只能留在人们的脑海。

这是导演陈胜吉影像中最为残忍的一幕。

作为处女作,导演陈胜吉在电影《分贝人生》中还是展示出了不俗的才能,能将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的种种状态,通过影像呈现出了一种质朴无华、简洁又压抑的美学特点。

但是,也因为是新人导演的缘故,影像中所展现出的悲苦之感,似乎还少了一点催泪的效果。

首发,siff,禁止转载,谢谢。

《分贝人生》短评

【马来西亚】前半段误以为就是另一版的《美国甜心》或者《天水围的日与夜》—可以成为一部杰出的生活流。但中段略微生硬的剧情设置和对时事话题不够流畅的带入还是影响了观感。这是无论张艾嘉抓人的演技还是小女孩的灵气更或是故事本身的感动,都无法弥补挽救的缺点。

5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黑咕隆咚长镜头😂,张艾嘉老师是不是一个正常点的近景都木有啊。虽说吉隆坡交通是挺坑的,不过这故事巧合也太多了。主题一直在“结构性贫困”“你弱你有理啊”“大马华人族群处境”“大马官僚体系”之间摇来晃去,所以……夜景着实下了功夫,有摄影和张艾嘉镇场子,真的还算不错了。

10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啊,多年以后看这部电影,就觉得真的太惨了。没钱不要做移民,国外的生活真难啊。不过夜晚骑着摩托车放着小烟火的场景真的美。

15分钟前
  • 一个悲伤傻瓜
  • 还行

电影三星 还有一颗给张艾嘉

16分钟前
  • 橘座
  • 推荐

只有张艾嘉的表演是对的,她的表演中带着启发与线索,引导着故事的走向,同时给观众以答案。而在哥哥跟护士说“妹妹昨天出车祸去世”的那一幕,哥哥的表现像是在谈论一个完全不想干的人,没有悔恨,只会一味发泄他的“怒”。P.S.导演是妥妥的“车祸控”!P.P.S.《论监控的重要性》

21分钟前
  • 康报虹
  • 较差

优酷有什么大病…收费观看删了结局情节

23分钟前
  • 睿仕糖°
  • 还行

我觉得男主的贫穷完全是自己的原因,他就是个人品有问题的人,思想也很短浅,只看到眼前。

27分钟前
  • jelly夏果冻
  • 较差

出於種種原因,我保證,沒有任何電影的瘋子,可以比這部片的張艾嘉演得更好。她身上沒有一絲一毫被粉飾的可憐、更沒有編劇妄想的可愛病理,只有讓眼前人想狠狠賞她巴掌、外人們卻無可遏抑湧出想默許暴力這種違常希冀的無奈可憎。張艾嘉演的就是這麼好,即便我很清楚,這表演在這部片是何等脫節。

29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看名称还以为是和音乐梦想有关,结果只是马来西亚社会底层的挣扎。评论里居然有个傻逼"Diva Tequila"在讲努力论,笑死了,都努力的结果就是研究生只能上工地搬砖,工资2k,然后这傻逼估计又会说这个人为什么不读博,读博就不用搬砖。这傻逼不知道社会有分工,木匠砖匠清洁工总有人来做,何不食肉糜的样子令人恶心

33分钟前
  • micsal
  • 很差

剧本的确还有待打磨

36分钟前
  • 24格
  • 还行

MH370都已经找到了,却要不回来妹妹的遗体,就像有洞的水桶永远也装不满水,冲动莽撞下只能在恶性循环中苦苦挣扎。诸多刻意的编排里唯一明亮的色彩,是小女孩拿着烟花棒在海边奔跑的身影。张艾嘉很厉害几乎撑起整部戏,男主很帅但演的缺乏层次。

37分钟前
  • Captain_C
  • 还行

這樣的故事又好像特別大馬。又第一度覺得,張艾嘉把角色演繹得那麼好,對一部分的觀眾可能是件殘忍和討厭的事情吧。

40分钟前
  • norris
  • 还行

太苦的人生了

45分钟前
  • 哒啦哒
  • 推荐

以后的世界

48分钟前
  • 010101
  • 力荐

有许多改善空间,但导演觉得不想麻木而创作此片。值得

53分钟前
  • fwtzzl
  • 还行

本想给两星,但妹妹太可爱,张艾嘉演技很好,不忍心。我靠,那么可爱的小女孩你居然把它写死?编剧导演你够狠心的,虽然张艾嘉戏越来越有味道,但我真不想看到她拍的那么悲了,她儿子让我想起《一念无明》这片,但结尾却那么冷

58分钟前
  • 小丑的微笑
  • 还行

小荧幕看的时候不能相信张姐的痴呆母亲。大荧幕看过泪目。胜吉很棒。

1小时前
  • Virgohi21
  • 推荐

【金馬亞洲電影觀察團】馬來西亞底層華人生活題材。想講階級差距與社會不公,邊緣人民苦大仇深……但拍得很差。劇作過於刻意做作,男主行為舉止顯得同智障瘋子一般莫名其妙。兩次車禍也很狗血。在虛無縹緲中的“美好”結束電影,留得觀眾搖頭無語。只有張艾嘉的表演能夠為影片挽回一些臉面。一星半

1小时前
  • 汪金卫
  • 很差

这是一个关于苟且求存在大城市底下的贫穷家庭的悲惨故事 并引发穷人所面对的困境与悲歌 导演却采用了一种平视的视角 呈现出对社会真实写照 表现对底层人群的人文关怀 真正主角是张艾嘉的儿子阿哲 青春叛逆 脾气暴躁 岂料一次意外的交通事故夺走了其年幼妹妹的生命 阿哲才真正陷入到一种无望的实际当中

1小时前
  • 李小庫
  • 推荐

太刻意,太刻板。

1小时前
  • EnnnWaffle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