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年6月26日19:00地点:Parallele影院事件:Tulpan上画第五周1. 图潘是一个女人的名字,一个在电影中连脸都没露过的女人;2. 我们的男主角做梦都想见到这个女人,可是他的耳朵太招风,女人不待见她;3. 其实除了招风,退役水兵的样子和口才并不算太差,求亲用的吊灯还挺漂亮。
所以我们用脚趾头就能想到求亲不成是-另有原因;4. 水兵住在姐姐、姐夫家,姐夫看不起他,姐姐可怜他,因为:没有女人就没有羊群;5. 问题是:在这块大漠上,羊群有的是,女人却没几个;6. 姐姐家的几个孩子都各怀绝技:3、4岁便会骑木马,还会学驴叫的是老幺,整天抱着收音机复述国内、国际新闻的老二过耳不忘,大姐则是一个民歌歌手,歌唱的冲动与生俱来;7. 开拖拉机的好友则是流行音乐和美国流行文化爱好者,“美国”查尔斯王子等等对其来说都是如数家珍;8. 水兵三顾帐篷皆得不到图潘的接见,一脚踹开门的他愣住了;9. 片中还有一段如何给羊接生的珍贵教学视频资料;10. 其实,我想说的只是,这部电影一点都不闷。
看完后,我莫名一直哼唱着“白杨树下住着我心上的姑娘,当我和她分别后,好象那都他尔闲挂在墙上”。
这部电影描写的是哈萨克草原牧民的生活。
一个看起来像极了纪实手法拍摄,其实充满了设计和构图,充斥着各种长镜头-人物、自然、动物……其中孩子和动物的部分不知道花费了摄制组多久的时间和心思。
故事很简单,鉴于剧透也完全不会影响观感,简单说个开头。
一个退役水兵(为此特意查了查哈萨克斯坦怎么会有海军?
发现!
为了保卫内陆湖-里海,2003年组建的小型海军,本片出品年是2008年)回到草原想实现梦想-做一个牧羊人。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水兵必须要娶到老婆才能拥有羊群,然而当时草原只有一个待嫁姑娘-图潘(哈萨克语郁金香的意思),水兵去求婚却因为耳朵过大被拒绝了婚事,所以这个片子又叫《大耳无罪》,故事就此展开。
片中大量的自然环境拍摄,戈壁、枯草原配着羊群、蒙古包……还有非常生动的生活场景描述,小孩儿在骑着木马欢快的跑,小姐姐动人的歌声盖住了漫天的飞沙走石,小哥哥每天把收音机里的国家大事背给爸爸听……片中有两个场景挺震撼我的。
一个是龙卷风。
以往看到的龙卷风镜头都是设计有场景代入的,而这里的龙卷风只是牧民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一个现象,淡漠处之。
另一个,拍摄了水兵给一只母羊接生的全过程。
全片一直在告知大家母羊们接二连三难产,所以当这只小羊真真切切活下来、站起来的时候,还是很感慨的!
心中也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尤其还是在今天这个日子。
剧中人物没有进行更深刻的剖析展示,只是把一些踏实过日子的牧民和一些向往城市生活的牧民摆给大家看,只不过无论是谁,拥有什么样的梦想,他们都勇敢去追寻了。
同看电影的女伴去过内蒙,此片又勾起了她以往的回忆,也提起了她想再去走一走的念头,不知道是不是有一天就成行了呢!
本片获得过戛纳电影节、东京国际电影节等多项大奖,整片朴实无华,暗藏幽默,对于不追求故事情节,喜欢生活片的同学推荐!
沒想過【大耳無罪】(Tulpan) 是一齣如此討好的電影,難怪在多個電影節中均獲好評。
故事其實頗簡單,就是一個愣小子求偶的故事。
那好看在甚麼地方?
我會說是男主角那份專一和純真。
我覺得他每個表情都很真、很肉緊,能讓觀眾感染到他的喜怒哀樂。
除了男主角,電影中的動物也是挺好看的。
好喜歡獸醫替母羊看病,還有男主角接生小羊的兩段,完全展現出在原始社會中,人和動物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電影中,男主角的姐姐和姪女唱了一首很動聽的歌,可惜聽不懂歌詞,不知道在說甚麼。
不過不要緊,單聽旋律便教栗陶醉不已。
總的來說,這是一齣輕鬆有趣的異國小品。
bc在四月底便會上正場,屆時大家請勿錯過啊!
http://www.douban.com/review/1569592/ 推荐Ulzhan时就提到过Tulpan,有趣的联系。
戛纳东京大出风头,有几把刷子吧。
可惜是过犹不及的一个片子。
虽然在摄影上面做的很出色,长镜头里的风沙暴大气象算是一绝,有些匪夷所思(接生等段)。
但很多镜头就是太过设计,可以切、可以换,但导演就有意(刻意、故意)地不断拉长。
影片不仅镜头虐待人,音响设计上也很虐待人,完全没有配乐,全部用剧情带出(如小女孩卖命地放声大唱)……后半部分不如前面有意思,迫使我放弃了逐画深究的念头。
这种极致的追求会让人想到杰兰,比杰兰还极端。
如果说杰兰是可以把画面一帧一帧地剥离,Tulpan就是逐个镜头地设计了。
有《哭泣的骆驼》般的动物加分,整体上还是很值得一看。
不过最后估计就和《乐队造访》等片的受众面一样吧,被忽视的地理版图、一样的获奖路线,趣味有余但难有大作为。
说到最后,内地观众更容易想起的恐怕还是王全安《图雅的婚事》。
在艺术追求上,私以为本片会强一些。
断断续续的看了一下午.看完觉得就是那种能获奖但不卖座的电影,它太闷了看完对别的没啥大感觉,因为感觉现实就是这么一回事.唯一小纠结的就是阿沙的那个好朋友托尼了边看边感慨这到底要多么喜欢阿沙,才能一次次的热脸贴上了凉屁股才能再一次次的被忽悠之后,又一次次的高高兴兴地贴上去我觉得这样的人实在太难得周围又没有这样的例子,前思后想,就觉得这个托尼应该是GAY,而且是弱受..阿沙这个强攻没有弯的趋势可怜的托尼职能竭尽所能得想让阿沙好并时不时地暗示,让阿沙知道自己想跟他远走高飞.这样一来一切都说得通了帮忙追姑娘不停地对他好,对他姐姐好.想方设法的想跟他走出草原.想着就替他心酸尤其最后那一次,高高兴兴地开着拖拉机,憧憬以后的生活又被阿沙的一句"停下"幻灭了就觉得这样一次次的有希望,一次次的被扑灭,挺郁闷
誰都可以擁有夢想。
不獨獨是火火的舞台劇《大世界》中的一班在獨裁社會被壓制自由被無限監示的「賊」,也可以是出身哈薩克、夢想只在大漠中建立自己的羊群和家庭的寒微鄉下小男人Asa。
有這夢想,他其實也擁有一個大世界。
-《大耳無罪》的哈薩克,這個《哈薩克鄉下佬出城搵著數》的主角波叔的出身地,原來跟我想像中,那麼兩碼子,起碼我想不到,原來是大漠遊牧,感覺很蒙古。
可能來自自身生活節奏,感覺上本片節奏緩慢,而且利用了不少的長鏡,把一幕幕大漠生活細緻描繪。
由策騎兼帶羊牧羊、駕著車子買物賣物、相睇、拯救垂死的蓄牧、幫母羊分娩;甚至在帳幕(蒙古包?
)裹的家庭小事,女兒愛高歌、小兒子愛拿著小竹子扮騎馬,都得以細緻描劃,十足十民族的深度精華遊,讓觀眾如我們像寄住在民宿,伴隨這群生性簡單的人,在浩瀚大漠裹,歷經生活的喜悅和憂患。
要說的事情壓根兒不多,幾句可講完。
反正,故事不算是主菜吧。
Asa這個小男兒,旨在尋找愛人,然後結婚,然後領養一群羊,然後在大漠中建立自己的「地盤」,世代相傳,簡單的願望,這些那些,他都畫下了在自己的水手服的衣領內,連帳篷的花紋,他都想好了。
他翻起了衣領,在門縫間(對方不願見他而躲了起來),一臉不知羞的向自己的愛人Tulpan表白並吐露自己的夢,企圖引得對方注意。
換來冷待,他仍是一臉懵懂。
Tulpan嫌他大耳,可是大耳無罪啊。
他繼續在姐夫的家中寄居過活。
一切都是不順意的生活,難道就可以說擺脫就可以擺脫到嗎?
他不滿姐夫對他冷言冷語,他甚至覺得對方命令自己而不快,一度「離家出走」。
走呀走,看到一隻等待分娩的羊。
Asa出盡九牛二虎之力,成功替母羊分娩。
片子用了不短的篇幅以及長鏡,那一刻,由能力引發,被姐夫壓制的男性尊嚴抬了頭。
所以,他一見到老友,就嚷著說,我要找Tulpan!不過結果如何暫且不表...最後,物品行李都執拾好了,要離開這地方吧。
但思前想後,始終,都不願離開大漠。
大漠,始終是男兒大丈夫的紮根地吧,換成城市,都是酗酒者和癮君子的地方,好嗎?
不像一般的電影,本片節奏緩慢,內容也其實不太緊扣「大耳」這香港譯名中的主題。
像生活的素描,淡淡的,寫實的。
這一套獲取「某種觀點」大獎的電影,果然與別不同。
原文:http://the4res.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703188
对这类题材感兴趣,因为具备可操作性。
但看到有评论说这部片子拍摄用了4年!
若果真如此,那就很难了……对此表示一点怀疑。
如果是4年,那小孩子总是要长大的。
片子里大量采用长镜头。
虽说大量采用长镜头,却不是“纪录片”风格。
演员的调度和走位都是经过设计。
而且也没有强调“纪实”。
应该就是导演喜欢的风格。
但通篇的这种长镜头有时会有出戏的感觉。
尤其是在主客观转换和演员复杂调度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感觉。
那时会觉得是出于“技巧”或者过于强调“风格”。
水兵执着的想要做一个牧民,让人想到对土地的依恋。
可现实环境又那么严酷和贫瘠,在这也许体现了民族的根性。
而“上进”的女孩,开拖拉机的朋友,包括最小的外甥都向往城市,这大概就是现实吧。
导演没有强调这种冲突,只是提到,甚至没有更深入的去讲水兵为什么执着的做一个牧民。
非常好的电影,能看出拍摄的难度非常大。
这种长镜头的方式很考验演员表演。
而且片中大量的动物和小孩子的戏,更难了。
戛纳的一种关注应该是对独特的人文发现的奖励。
这片子最优秀的部分大概就是真实,哈萨克草原上牧民的生活。
并不是通过“纪实”的表现形式营造,而是纯粹的表演得来。
在前些年世界对中国知之甚少时,在外国人眼中,中国永远处于《红高粱》的年代,花棉袄热炕头。
国人喜欢拿那种脱离现代生活的影像去国外领奖,导致文化输出的单一化。
尽管如此,在本国经济发展的初期,通过影视作品向外传输本国文化,不失为一个好的开端。
除中学地理课本一笔带过外,我们对邻国哈萨克斯坦的文化生活了解并不多。
荣获2008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奖的《图班嫁给我》(又名《图潘》《大耳无罪》),则通过对哈萨克斯坦南部别特帕克达拉草原长达四年的拍摄,为我们展示了哈萨克斯坦游牧民族的别样人文风情。
影片剧情简单的说,就是在一个黄沙漫天人烟稀薄的穷乡僻壤,小王子阿沙努力寻找着他生命的郁金香。
但这个看起来简单的故事,导演却从细节把握、人物表现、配音处理,甚至恶劣的自然环境对影片的配合细细展现,将哈萨克游牧民族的纯真、质朴、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展露无遗。
“Tulpan”在哈萨克语中是“郁金香”的意思,影片中的Tulpan是阿沙喜欢的姑娘。
开场相亲,阿沙坐在图班父母面前滔滔不绝地说着他做海军时的故事,对方一直面无表情。
父亲没有拒绝阿沙带过去的,对于游牧民族完全无用的水晶吊灯。
回家途中,大漠旷野之中阿沙和朋友在美式流行音乐的伴奏下大声欢呼歌唱,表演极尽张扬。
阿沙对着大漠喊,看多美的风景。
笔者第一反应,这是个冷笑话。
然后才想到,因为在爱情的喜悦之中,所以看什么都是美。
可这两种想法都是错的。
阿沙的姐夫告诉他,姑娘没有看上他,觉得他耳朵太大。
来不及收起的笑容和几秒后才停止的音乐,将人在面对挫折时的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难以置信,逃避,不得不面对,自信心受挫,绝望,继续生活。
从这时影片才正式开始,将剧情引向真正的游牧生活和令人深思的主题。
在这片草地上,一个人生活只有死路一条。
想作牧羊倌,必须有家室,有女人为你洗衣做饭。
镜头用阿沙姐姐的生活,证明了这一定理的真实性。
最初阿沙去找Tulpan,并不是他爱她,而因为他想要的生活需要这么一个女人。
当他第二次去找Tulpan,Tulpan的母亲告诉他,她要去城里要去读大学时,阿沙还是执着地对Tulpan讲着他想要在草原有一片属于自己自由自在天地的梦想。
阿沙是有理想并为之努力的好青年,但他不知道,这只是他一个人的理想,没有别人需要为它付出努力。
当他开始在地上画郁金香,当他第三次去找Tulpan时,他寻找的依旧不过是自己的追求而已。
影片采用大量矛盾对比,使纪录片似的的拍摄方式摆脱缓慢冗长。
阿沙象征着城市归来者,他对外面的世界有所了解,他有过选择之后决定回来这块美丽的土地上;而Tulpan尽管自始至终都未露面,却是一心向往城市的人的代表,未来无限风光绝不能断送在这人烟罕至风沙漫天的地方。
这里有羊群,有一两首儿歌,有淳朴的两三户人家;城里有花花世界,有欧美流行乐,有很多很多人也有很多小偷强盗。
阿沙姐家的小儿子永远骑着“玩具马”,问舅舅什么时候去城里。
文|苏筱兀。
《大耳无罪/图潘(Tulpan) 》 08戛纳“一种关注”单元奖图潘,哈萨克语中“郁金香”的意思。
在这部片子里,有个一心想要考大学、嫁城里人的姑娘叫图潘。
姑娘不是重点,向她来提亲的小伙子阿萨才是主角。
亲没提成,反倒被姑娘赏了一句“耳朵太大”。
阿萨不是非娶图潘不可,但隔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大山,却要靠图潘的帮助才能移走。
方圆几十里,就剩这么一个姑娘了。
娶了媳妇,阿萨就可以有自己的牧群,有自己的帐篷。
有了自己的领地,才能实现画在水手制服后领处的梦想——建一个现代化的牧场庄园,可以躺在星空下的草地上赏月,可以拥有最现代化的太阳能设备,可以让荒芜的草原变成充满生机的世外桃源。
说到底,还是一个跟梦有关的故事。
片子鲜明的个性表现在基于纪实手法的拍摄上,进行了晨露似的艺术加工,每一处严酷的画面上都点缀着一滴飘香的甘露。
欧亚文化被糅杂进去,亚式细腻的情感,欧式不拐弯的幽默,理解上扫清了很多障碍。
邦尼开的那辆小拖拉机,整天放着前西德Boney M的巴比伦河,盗用的名字就是个小幽默。
记得星爷在《长江七号》里也曾用过BM的另一首《sunny》,这或许就是相通的艺术,相通的记忆时光隧道。
用棍子当马骑的小宝宝,歌声纯美的小姑娘,记忆力盖了帽的小男孩,还有一直追车的倔强的老骆驼,是我一想起这部影片,就无比快乐的源泉。
剩下一些挑战你的画面,比如为羊接生,给羊做人工呼吸;再比如看龙卷风卷起的巴别塔。
关于这些真实的画面,如果对科普不感兴趣,可以选择快进。
导演谢尔盖.德沃兹弗依在接受采访时说,这都是真实拍摄的,所以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生活是一杯酒、一个线团儿......”的结尾方式适合本片。
总之,阿萨没放弃梦想,随便生活怎么折腾人,咱不放弃,就是赢家。
建议:喜欢看生活片的可以关注,毕竟是人家的真实生活,没太多的遐想空间。
想必去过草原,去过内蒙青海西藏的朋友一定有所触动。
我看内容的,老公看技术的。
我看大自然真神奇,忽地一股龙卷风,忽地一望无际,田园牧歌似的清唱,畜牲们艰难的生产。
贫困的生活现实,跟孩子口中背诵的世界大事、文化新闻形成了鲜明的反讽。
草原上最后一个女人离去,暗示这样的乡村与田园生活是城市文明冲击下最后的挽歌。
我老公评价,这种不靠剪辑的一气呵成(如亚沙给母羊接生)、一家人的生活场景的捕捉在一个镜头里完成,摄影师具备了导演的能力,随时用镜头构建一个又一个情节,演员和群众演员对镜头视若无睹的状态,是这部影片技上的探索价值,也是电影发展过程的某种尝试。
班图为什么不嫁亚沙?
亚沙当过水手,见过阿拉木图(首都)的大世面,他在姑娘家描述的外面的世界,正是姑娘想往的,一个回来,一个要出去,两人的轨迹平行而不相交。
其他人也是如此,广播里外界的信息、孩子们挂在口头的阿拉木图梦想。
直到亚沙自己成功地接生了头小羊,他也真正成为了这里牧民的一员,所以他去追求姑娘的方式都发生的改变,自信奔放狂热。
不过,姑娘到底还是走了,姑娘要的是真正地去到城市,而亚沙则是把生活绘在衣领上的星星和蒙古包,所以班图不要嫁亚沙。
到底是得奖片,还不错,可是尽管如此,我们中途都看得有些打呵睡。
图班图班
悶悶的,只記得接生。
很棒很优秀
3.51不驮羊的马,内陆国的水手,戈壁滩的乌龟,背诵后转述的新闻,不露面的女主角,毛毡房里的玻璃吊灯,不会盛开的沙花,听情话的羊,想要读书的牧羊女,听美国流行的哈萨克青年。理工专业学生的电影首作。2娴熟的纪录片技巧,把动物拍得比人好。3图潘就是理想,就是性欲望,就是文化指向。
导演出生在哈萨克斯坦的俄罗斯族,算是哈萨克斯坦本土导演,拍得相当不错,刻画人物很成功,每个人都有他鲜明的特点。导演把生活在这草原的家庭生活拍活了,绝了,很真实,也很有趣,有内外冲突,矛盾成立,我看过最好的拍草原生活的电影,也喜欢它的手持摄影,和那些长镜头,镜头晃得刚刚好,长镜头走位和呼吸感也刚刚好,结尾动物戏拍得非常真实了,太加分了,长达8分钟充满期待的长镜头。提前锁定我2021最佳榜单前三名。这比《恐龙蛋》不知道好几倍了,可以说跟《哭泣的骆驼》不分上下,但我个人太喜欢《图潘》了,看个人爱好吧。
ASKHAT 可爱的很
我可真有耐心,从头看到尾。娘俩的嗓门真亮。片尾曲不错
70分
拍得挺直白,外人看就是奇观式欣赏,后边有点没意思了 镜头能不能别那么长啊
.........其实我是靠着评论里的好评坚持看完的 但是看的糊里糊涂......
艰苦的生活,生活的原来面目。
4
人总要有一个念想,不管愿望是大是小,总归是在艰苦环境下生存下来的希望。最终不是人改变了环境,而是人向环境妥协。
牛逼如紀錄片
xzd 哈萨克斯坦
打光棍的不只有亚沙还有我
浪费我时间
这么沉闷的电影,我不如看个纪录片,不要人的
哈萨克斯坦版本的耳朵大有福
8.8荒原的生活就是这样,向往着郁金香的水手,到最后也没见到图潘的样子。其实很好奇羊生产是怎么拍的,感觉好真实,剧组总不可能特意找了只难产的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