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好几年前看过的电影。
但直到现在都对其印象深刻。
这真的是很有内涵的一部电影,它在100多分钟内探讨了人性,探讨了爱情的真谛。
还记得那是深夜我准备起身去睡觉,无意中看到这部电影的片头,小桥流水的南方气息勾起了我的兴趣。
好不容易能刚好赶上一部电影的开头,看看吧。
后来这部电影带给我的震撼让我完全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先来说说它所反映的人性。
当罗燕饰演的富家太太最后对她丈夫说出“我不!
我不听你的!
我不是你的!
我是我自己的!
”,让我意识到她的人性真正觉醒了。
对比影片的开头,她亲自张罗为自己的丈夫娶姨太太,这在别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的事情,她却觉得理所当然。
“从我二十多年前嫁给你,我就是你的。
我活着就是为了让你高兴!
”她觉得这是一个男人的妻子应该做的。
它探讨爱情的方式让我觉得很好玩,但又印象深刻。
爱上了儿子家庭教师的母亲指责自己的儿子大逆不道,因为他爱上了自己的小妈!
而儿子捍卫自己的爱情时又指责母亲的爱情大逆不道。
于是他们都在守卫自己伟大的爱情的同时不约而同地去指责对方的爱情。
母亲流着泪向儿子道歉的情节一直让我印象深刻。
她说“我今年四十多岁了,我直到现在才明白你们所说的爱情!
”她哭,哭的是自己四十多的年华都白白度过了,直到现在她才真正地明白爱情,明白这种伟大的感情,直到现在她才真正地活!
哭的是自己终究还是赶上了,终究还是体会到了爱情甜蜜苦涩的滋味,终究自己的整个人生不会再白白的虚度......太太终于在恋人的启示下成全了儿子的爱情,也终于在小草屋里成全了自己的爱情。
当恋人温柔地亲吻她时,她泣不成声。
面对恋人询问疑惑的眼神,她不好意思地笑笑坚定地完成与爱人的结合。
她一定是当时太幸福了,幸福地想要流泪,自己终于得到了来自爱人的真正的传达爱意的吻(这是她从相处了几十年的丈夫那里从来不曾得到的),自己终于体会到了爱情,自己终于拥有了爱情!
然而爱情并不仅仅是如此......最后神父为了救太太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当太太在尸堆里翻找自己的爱人,当爱人熟悉的脸庞呈现在自己眼前,太太发出痛苦的喊声,那种痛深入骨髓,彻达心扉......这就是爱情的真谛,并不仅仅是花前月下,亲亲我我,而是为了对方的幸福,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于生命......
《Pavilion of Women》原著和电影都好好看。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的identity/sexuality/modernity/independence/freedom是我永恒热爱的话题,千言万语道不尽心中百转千回。
原先对于“庭院中的女人”那样一类人,最深刻的文学印象应当是苏童的《妻妾成群》,但那是以后世的中国男性眼光描写的,拘泥于庭院内部的斗争以及女性的悲哀无力和男性的强权猥琐;而赛珍珠则是以当年的外籍女性视角,糅合了更多同理心、时代感以及超越民族解放、着眼人性自由的世界情怀。
很喜欢文中四十岁富家太太和外国传教士这一在中西视角中皆为social stigma的组合设定,虽然以现代眼光去看表面上就是一段老生常谈的禁忌之恋,但在当初那个年代,其所传达出的是一种不分种族、性别、信仰、文化的精神释放和对自我的追求。
其实原文更像是一种对于人生哲学的探讨,人物形象也更为立体和多元化,它强调出对立,性别之间的对立、文化之间的对立、信仰之间的对立,还有封建与进步的对立、规矩与自由的对立、社会需求与个人渴望的对立;但同时它也借安德雷之口表达出这些对立面的“殊途同归”,即人性的宿命是超越这些人为创造出来的条条框框的,而“自我”的认识也是可以撇开这些独立存在的。
但不知道为什么,改编成电影,却几乎完全变成了女性问题的探讨,并似乎很难逃脱近代文学影视作品里,公式般将“中国未来的理想女性”刻画成革命性的、铁人式的、去性别化的劳动者形象的宿命——二姨太穿上蓝灰色军大衣和三少爷一起参加了新四军为民族解放而战斗,大太太削去长发继承了传教士教育中国孤儿普及知识文化的遗志。
看到结尾我很遗憾,甚至有种看样板戏的肉麻感油然而生。
当然我想,这并不完全是一种social propaganda,而确确实实是民不聊生的年代里无法避免的社会需求。
但这种需求及呼吁,尽管在当年推动了民族解放思想觉醒的进程,对于之后到来的女性而言,却不得不说是一种从肉体到精神、认知到灵魂的束缚。
直到今天,女性依然背负着社会所施加的贤、德、淑、贞等所谓优良品质,依然无意识地做着“庭院内部的斗争”,依然在找寻自我、追求独立、获取认同的道路上跌跌爬爬,以至于自由和平等,似乎已仅仅是梦一般无法企及的伪概念了。
(当然,最重要的事还是留到最后说——赵约翰真的好帅hhhhh🤤🤤🤤
总体而言,是个很美丽的故事,和电影里提及的几个古代爱情故事一样,凄美又经典。
女主角爱莲风韵犹存,秀外慧中,眼波流转,分外动人。
虽然说着英语,但是举手投足展现的确实是个优雅内敛的传统东方女人。
爱莲和Andre的相爱是必然的,就凭爱莲的倾城姿色,哪个中年男人都顶不住;就凭吴老爷集齐所有传统男性缺点于一身,哪个女的都想逃离。
但凤慕会爱上秋明,我实在不理解。
毕竟他有个那么美丽优雅的妈妈,怎么会爱上一个大字不识、相貌平平的小村姑(这句是胡说的)。
对于这样的小村姑,凤慕最合理的态度就是一开始向母亲提出放她走。
他可能会怜惜她,关爱她,但绝不及爱情。
从踏入吴府到被放走,秋明始终是怯生生的小村姑模样,并没有太大的转变,凤慕那样的进步青年心中所爱一定不是这样的。
雨中寻锁的桥段,氛围十分暧昧,但两人的关系实际上还没有那么暧昧。
我的观感就是,上一秒凤慕还在大骂父亲恶心,请求母亲放秋明走,下一秒他就已经为情所困,痛苦不堪。
Tell me why.当然,凤慕和秋明不是主角,可能省略了一些描写,但凡再多一丁点描写,他俩相爱也不会这么荒谬。
比如,一起和Andre学习时,添加一些小互动,让两颗年轻的心萌生一丝别样的情愫。
又或者,凤慕一不小心发现秋明深受摧残,心中的怜惜、拯救她的欲望熊熊燃烧起来。
再或者,时间点上的调整,凤慕一开始只是求母亲放她走,后来在参军后遇上改头换面的进步女青年秋明,两个人才相爱。
我甚至还萌生了另一个更为离谱的脑洞:虽然凤慕拒绝包办婚姻,也讨厌未婚妻高傲的嘴脸,但实际上接受了多年先进教育的康小姐思想非常开放,两个人因为参军的契机而再次相遇,进而了解对方,互生好感。
正在这时,那个曾让凤慕怜惜不已的秋明也再接受了一段教育和培训后,成为了凤慕的新战友。
这个三角恋,绝对够劲。
回过神想到,这样就不是爱莲的故事了,是凤慕的故事。
作为john cho的粉丝,最后再夸夸囧秋。
首先,当时将近30岁“高龄”出演18岁的少年,但毫无违和感,完美诠释了意气风发的少年凤慕。
99年的美国派里,他也在出演高中生。
娃娃脸的天然优势。
其次,他饰演的不仅是一个普通的18岁男孩,更是一个处于特殊时期的进步青年。
对于完全没有一个中国文化背景的美籍韩裔,他演得可以说是像模像样了。
在让囧秋声名鹊起的《美国派》和其后的成名作《猪头逛大街》里,囧秋展现了深厚的喜剧功力。
不少人都会认同,他是个出色的喜剧演员。
但在这部电影里,饰演一个近代青年、富家少爷,他也端得稳稳的。
我甚至觉感觉他虽然说的是英语,但他明显在控制自己的口音,不像平时那么Americanized。
他曾说,接美国派的那个角色时,他希望别人能一看就知道是个美国小孩。
那么在出演这个角色的时候,他一定是努力让观众觉得这是个中国青年,即使是说英语,也是个会说英语的中国青年。
“你见过上帝吗?”“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爱情是罪恶吗?”“人死以后,灵魂真的自由了?”“我活了40岁,才懂了你对秋明的这种感情。
”“我是我自己的。
”“你的名字就叫自由。
”好震撼的中西交融!2025年的我完全难以想象2001年中美能合拍一部这么先进的电影,顿有一种时代车轮滚滚向后之感。
配乐,画面,氛围都是顶级的,看起来只有传统的烛火打光。
江南水乡,飞蛾扑火,水袖婀娜,婉转缠绵,互诉衷肠,美极了。
我总感觉这部电影是以安德鲁的视角展开的,是从相当客观的角度描述的他眼中的中国,给我一种非虚构的感觉,不禁想起《江城》和《寻路中国》。
大太太的情节线很生动、很完整,相比于网上有很多剪辑的少爷和二太太反而更有张力,像是已经干燥难受无比的来自旧世界火柴,沾染一点点启蒙火星,便燃起熊熊自由之火,挣扎,悲哀,矛盾,无奈。
(John Cho帅的我想死,《再造淑女》一定要看!
)
水汽氤氲的江南,战争的星火在暗中待发,绵延的欲望也在绵绵细雨里潜滋暗长。
与其沉浸在凤慕与秋明略有四凤—周冲式的一见钟情的带有强烈的情欲甚至乱伦色彩的爱情,我更欣赏爱莲与安德鲁之间的来来往往,基于理性,想触及却不敢触及,一握住就不忍放下的手。
凤慕为秋明戴上项链,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高高在上感,秋明在这场感情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
相反,爱莲从最开始就有这强烈的叛逆遗识。
身为大家闺秀,深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熏陶,却同时偷偷地阅读公公书房里的“禁书”,为《红楼梦》中不同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爱情而心潮涌动。
明明醉上说“我到死都会服侍你”却因无法忍受丈夫变态般的情欲而做出不同于当时大部分正房太太们会做的决定—为丈夫纳妾。
“秋明”之名同时也是她希望自己能获得一个明亮的秋天,虽然这是要建立在另一个和当时的自己相仿的女孩的痛苦,堕落之上。
安德鲁一针见血点出爱莲纳妾的真正目的,可是爱莲的“铁石心肠”正在因为安德鲁的存在改变,所以她才做出了放走秋明这一更具叛逆色彩的决定。
爱莲与安德鲁的第一次见面 ,爱莲摔倒,安德鲁扶住她的腰,一声“太太”怕是叫到谁心里去了。
充满惊愕的眼神,与匆匆留下的“对不起”或许就是“四十年来第一次体会到的感情”的开端
爱莲对凤慕的坦白,相比于“一见钟情”我更愿意将爱莲与安德鲁之间的感情形容为“发于情,止乎理,陷于情”的过程。
爱莲与安德鲁借着戏文告白,让人想起“宝玉黛玉共读西厢”的情节,句句不说你却句句都是我懂你。
爱莲往身上泼水然后冲去火场救安德鲁,缠着小脚的大家闺秀却做出如此不“体面”之事。
隔着门缝四目相望,安德鲁或许第一次感受到了爱莲对他的爱。
为了你,我可以变得强大又勇敢。
爱莲救了安德鲁,后流言四起。
结果他竟然当众握住了爱莲的手,表面上是感谢却暗含挑逗之意。
爱莲在洗澡时握住女仆的收钱,又像是欲盖弥彰。
亲吻有夫之妇的手时,他会不会想起他那无处不在的上帝?
你的丈夫留你是把你当作他的私有财产,可他奔向你却只是想要救你
最后一张图,爱莲与心中的安德鲁相拥,绿茵茵的草地上孩子们喊出自己的名字,爱莲终是获得了自由,我实现了你的梦想,但此去经年,良辰美景与谁说?
因为抖音上少爷和小妈浓烈克制的感情来的,但他们不是主角,抖音上的可以说是全部了,但导演和演员都做到了最好,爱与理的极限拉扯。
女主是有变化的,在我们以为她变了的时候不变,在我们以为她不变的时候变了,这是封建社会女性认识自我的一个过程。
后面逃难的时候,吴老爷想让她跟着走,一是强迫她走,二是说留下了危险,三是说我害怕没有你,最后使出杀手锏:为孩子想想。
第三点才是真正的原因,但必须要有其他的三个理由来层层围剿一个女性。
现在很多时候也是如此,一些人性的东西是没有变的。
雨中屋里那个场景,是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通过性来爆发,也通过性确认了自我的选择,一个保守的封建女性连贞洁观念都突破,其他的束缚更是不值一提。
虽然是中美合拍,但是其中对封建家庭的描写比很多中国剧都更有真实感,这种压抑是安逸的生活,富有的家产都不能消释的。
无怪乎一个“乡土丫头”宁愿死也不愿意留下来享受姨太太的“福气”。
秋明的锁不知道是什么锁,看着有点价值,秋明的父母应该并不是非常穷苦的人家,但还是把女儿送掉了,不知道这个细节暗示的是什么。
还是我看漏了什么。
秋明寻死之前问安德鲁死后灵魂就会自由吗?
立马让我想起了祥林嫂,而安德鲁不耐烦的样子也和祝福很类似。
但安德鲁这时候的不耐烦是有点突兀的,因为电影中他的性格并非如此。
安德鲁作为白人代表,象征着自由的西方文明,可能是中美合拍的关系,这个人物方方面面都过于美化了,过于完美了。
庭院里的女人,就是被压迫而不自知的女人,上世纪,女性开始逃离庭院,庭院在中国建筑中也渐渐消失,但社会上的庭院是无处不在的。
庭院意味着压迫,又因为它融于生活,而难以察觉,可以与西方的“阁楼上的疯女人”(《简爱》里男主的前妻,寓意着失声的女性会被男性强加各种解读)相对照。
梁同学说get不到其中一条感情线,我尝试解答 这部电影有两条线——传教士吴太线和风墨楚敏线。
我认为电影的母题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若从此出发便可理解人物的行为逻辑。
先说传教士吴太线。
吴太嫁入吴家,婆婆偏执,丈夫霸道,生活压抑枯燥,深受封建之苦。
如此苦难,吴太忍受了二十六年,她虽钟鸣鼎食,绸缎绫罗,可又有谁能理解她内心的孤苦彷徨?
有的,有位外国的传教士能理解。
四十岁那年,灰暗的生活出现一摸亮色,吴家里来了位外国人,这位金发碧眼,体毛丰盈,更重要的是他代表了现代思想。
他身在中国,却完全跳脱出封建思想的桎梏。
所以在他们接触的过程中,在传教士的思想的影响下,吴太的思想得到了解放。
我认为吴太的心本来就是躁动不甘的,传教士是打开那扇门的一把钥匙。
吴太的婚姻是被包办的,她本不爱她的丈夫,如今思想得到解放,一旁就是位温文尔雅,体贴善良,还思想先进男性,又岂能不爱?
而传教士对吴太的感情,我想是有有伯牙和钟子期的感觉在的。
医生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传教,却发觉中国人实在太保守,只有少数人认可他,女主便是其中一个。
你看上课那场戏,他俩一问一答的,不就有了高山流水的情感么。
再加上荷尔蒙之类的,一来二去的也就爱上了。
还有风墨楚敏线。
楚敏生活贫苦,大概也是掣襟见肘,食不果腹的。
后来当了妾,纳入吴家,虽解决温饱,奈何丈夫不喜爱,生活过得也不如意。
而风墨很叛逆,平日里就喜欢到处贴传单,搞些小动作,如今见着不平事,自然是义愤填膺,保护欲也就上来了。
那楚敏生得也美貌,两人有年纪相仿,也就有了感情。
而风墨对楚敏的感情,又可视作对封建礼教的反叛,也是一种精神满足。
而楚敏对风墨的情感则更简单。
在吴家,丈夫不爱她,吴太利用她,仆人欺负她,唯有风墨待她好。
于是风墨成了她很重要的精神支柱,其中的情感必定也是很强烈的。
OK总结一下,就是两位女子反抗封建礼教,而男子凭借性别优势,或是解放或是拯救,然后其中是一长串复杂的很难言说的情感变化,最后有了爱情。
雨打湿了发丝和衣角,腐朽的木质屋子里自由与真挚野蛮生长,躯壳已无法容下浓烈爱意,湿漉漉的情欲纠缠勾连着两个灵魂,她颤栗着与他耳鬓厮磨,她哭了……雨夜这段给我的印象最深,她那一哭所包含的情感太过于复杂,她的压抑,她的隐忍,她的忘乎所以,她的浓烈爱意……遇见安德鲁,大太太终于不像个面无表情的木偶了。
小妾和少爷违背伦理的爱其实是我看这个电影的初衷,但是看进去后真的被安德鲁和大太太的爱触动到了,这不仅仅是挑战世俗的爱,更重要的是爱里有救赎,不是因为爱而救赎,而是因为先有救赎的大爱才有了爱情,这么美好的人真的存在吗?
吴家老爷也是一个很典型的男性群体,现在也不少,强迫大太太和二太太的时候总是让人不自觉想到岛国爱情动作片里的猥琐男,在他眼里只有两种女性,能用的和不能用的,能用的他不会去尊重,他只是一边需要一边又侮辱亵渎,不能用的他只会去谩骂侮辱,跳梁小丑般得去贬低一切这类女性作为女性的价值。
小妾和少爷的刻画对比主角少了很多,但是那种克制的吸引表现得太恰到好处了,虽然细思会觉得以这两个人的身份能产生爱情有不合理的地方,毕竟受教育程度差距太大,但是扮演者的形象好美,并且秋明的扮演者演出了秋明纯粹和克制的人格魅力,所以在看的时候并不会觉得突兀。
《庭院里的女人》是根据赛珍珠的小说《群芳亭》改编而成,这部小说以前曾经在美国被拍成电影,但影片中中国人的角色都是由外国人来扮演。
导演罗燕看到该小说是一个好莱坞导演介绍的,她阅读后就感到爱不释手,萌发了要在中国并使用中国演员拍摄《庭院里的女人》一剧的念头,并为之第一次撰写了英文剧本。
整部电影中都流露着西方的文化与视角。
我们应当反思的是,我们是谁,而从西方人的角度来讲——“你以为你是谁”。
一、西方人的救世主角色从西方人的角度看,中国是一个阴郁、神秘、隐含的文化符号,整个中国的男性女性都充满了阴柔而无反抗之力,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整个中国都在那个年代透露着历史的酸臭味,那种腐朽的古木之味正与他们在科技知识的帮助下觉醒的启蒙之力形成鲜明的对比。
他们始终在与东方的比照下确立着自己的身份,以显示出自己强大而高尚的自由与民主。
在他们看来,他们的基督教是伟大的信仰,能够拯救人的灵魂。
他们的国家强而有力,能够保护世界的子民。
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他们就是凭借着科技的力量自以为是的想要侵占东方的民族,实现自己的霸权。
安德鲁也许并不是一个有着文化霸权的人,他所宣扬的宗教之自由、博爱、平等、解放等也许正是从纯洁的信仰出发的。
然而,每一个到中国来的人都是有他们的使命的。
基督教的 传教士和修女们本着为更多人传福音的目的,其实也是被当时西方的上层阶级在统治中被利用的一件工具而已。
通过文化的侵蚀,实现他们将中国变成殖民地的目的,或许才更贴近他们的意旨。
在西方人的笔下,中国的男人是专制而又软弱的。
他们在文化传统中作威作福,他们支配着他们的女人,但同时,文化与规矩的枷锁又束缚着他们,使他们像一个畏畏缩缩的孩童一样。
他们没有反抗能力,他们身上同样也是那种在妓院,在烟雾缭绕中沉沦的意向。
而中国的女人有着一切西方人想象的美好,他们含蓄,婉约,他们隐忍而又端庄,在这端庄的背后,是自己对自我和欲望的隐藏。
她们的性欲是被压制的,是臣服于自己的男人的。
她们是顺从的,是为男人服务的。
她们没有自我意识,她们是需要被拯救的。
她们是无法对自己定位的,甚至连她们自己都不认识自己。
所以安德鲁作为传教士他完成了三件非常重要的事:第一、拯救了中国年轻的男人吴凤慕,启蒙他去争取自我,勇于反抗。
第二、拯救了秋明,从思想意识上解放她,帮助她从这个家族中解脱出来。
第三、解放了吴太太。
安德鲁对吴太太的解放最彻底。
他从身体上解放了她,让她能够真正的享受到性爱的美好,这是吴太太从丈夫那里永远也享受不到的爱与美好。
在丈夫那里,她只能服务于他,她必须屈从于这个男人而毫无怨言。
她大概从未在平等的爱中享受过性欲于她的高潮和幸福。
从另一方面上看,安德鲁的教育和传教式的知识,让这个有着现代意识的女性更加的坚定了对自我的解放。
而安德鲁也给了她这个勇气。
时代的背景让她能够坚定的去追寻自我,没有和丈夫去避难,而是选择留下,选择了自我。
相反的,最后日军轰炸来临时吴少爷的那种软懦与吴太太的坚定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男性在西方人的笔下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他们只会选择逃避。
因此和安德鲁的牺牲比起来,似乎只有西方的强大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强大。
东方只适合做一个女人的角色。
二、俄狄浦斯情结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是在欧洲戏剧史中一直都存在着的,这种从内心深层生长出来的反抗是不可能在中国传统的土地上孕育出来的。
然而吴凤慕和秋明的相爱就是一种变相的俄狄浦斯情结。
吴凤慕的挑战父权,坚决不和定亲的女人结婚,而是在安德鲁的指引下走向自己的内心。
这是安德鲁对东方男性的拯救,也是西方对东方的拯救。
在他们看来,中国男性是没办法自救的,在他们的传统中是没有反抗的。
正如吴大少爷在吃过花酒后被老太太用拐杖一顿一下的批判,他跪在祖宗的排位和画像面前,他如此的渺小,如此的胆怯,他反抗不得,他任凭道德和家规鞭笞他的灵魂。
而凤慕和秋明不同。
凤慕在接受了现代教育后是逐渐有自我意识的,秋明本就无三从四德的教化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影响更是让她坚定了对爱情、对生命、对自我的追求。
而这些都是在西方的宗教影响下实现的。
这种反抗归根结底仍然是西方文化的影响。
在这种情结的背后隐藏着对东方文化的讥讽和嘲笑。
隐藏着西方人的自信与骄傲。
他们把东方的影子压缩的越来越小,中国似乎没有她的力量,中国是需要被西方的文明开化的民族。
而日本的火药延及的地方也被安德鲁再一次证明,美国有这个能力可以帮助这群弱者,从而塑造了美国人高大且崇高的形象。
西方文化在无形中成为拯救中国枯朽文化的唯一力量。
事实上,使西方人自恃高大的是他们在科技的带领下实现的现代化和思想文明。
他们自诩自己强大,而东方的闭关锁国及落后更是为他们这种对比确立的参照物。
战争和革命也让他们证明了这一点。
他们建立起来的这样的价值判断、世界观以及知识谱系让他们在潜意识中拥有强大的力量指引自己去争取世界领导权,而此时的中国变成了他们的“蝴蝶夫人”。
过完了四十岁的吴府女主人吴太太开始了对于吴先生的生死疲劳,吴先生只知道遛鸟玩女人且有着永久不清净,未受到浸洗的灵魂。
吴太太给吴先生纳妾,表面上看是贤妻良母的私德,其实是一种对于吴先生不尊重女人又不安分的抗议,以及床笫之事的痛苦转移。
新旧文化的改变之机宜酝酿着小脚与西装,炮火与炸弹,民国特殊时期的氛围便在这个江苏小城慢慢上演。
吴太太的好友康太太难产,命悬一线。
吴太太无视丈夫的禁令匆匆而至,在此却偶遇孤儿院的洋人医生安德鲁,安德鲁不顾中国传统观念的偏见,大胆走入康太太的私寝处为其接生,从死神缥缈无忌的手中夺回了人命。
吴府请安德鲁为少爷吴凤慕传授西学。
吴凤慕同情爱慕父亲的小妾秋明,但其母吴太太却已经为其定下秋明作为自己的庶母。
吴凤慕沉浸在闷闷不乐的心绪中得不到排遣和抒怀,包办制的吝啬天涯便只能将所谓的荣华富贵,简单的赋予朴素单纯的秋明。
最终秋明无法忍耐吴先生的专制,竟然将其抛掷床笫。
最终吴太太和安德鲁受到神的牵引,送走了命苦悲鸣的秋明,使其告别无人怜惜的过往世界。
吴太太和吴先生貌合神离,但却和安德鲁在授课中逐渐为对方依稀所吸引。
安德鲁人性化而潇洒剔厉,心神坦荡,剧烈的精神跳动交织斑斓的至情至性,这段告别了过去骨灰盒式的爱情将爱情自由与社会道德,个人主义与所谓的社会正义提上台面,他们相互灵魂感染着,让熙熙攘攘的外部社会显得平庸化,而他们在走水之后不顾念生死而在火海中救出可怜的孩子,恋情之生死相许,远不是拈花惹草的吴先生可比的。
吴太太和安德鲁,一个天生聪颖善于揣测人心,无论风光与坎坷,人如短歌;一个敏锐正直,情性中人,以治病救人、传教为己任。
他们的爱情就像是荆棘鸟一般,哪怕夕阳垂落泣血残红,也将落红化作春泥更护花。
爱情战胜了自私和过去旧文化的僵死和传统的压抑和灭绝人性,而是以兰心蕙质为经,风骨雅逸做纬,将浪漫的德州巴黎般的絮咏达到了生命的极致,在教堂里,突发日本兵的炮弹,不幸的是安德鲁在奔跑中中弹而亡。
抛弃了吴先生三年后的吴太太,和一群孩子们作伴,她也会在想象中思忖拿捏更是以身心寤寐爱着已然逝去的安德鲁,她的前半生已经被平庸者掌权的吴先生毁灭,作为庭院里的女人,她的孤独的命脉早已满目疮痍,只有在精神自由中寻求一种自由和意志的存在。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爱也是一种生命力,不该成为社会化契约的异冢,不应该沦为家国战争肆虐的工具,当姗姗来迟的和平与人道主义抚慰众生的时刻,也就是雅人深致的集结和一缕铅华的呈现。
此片改编自美国著名诺贝尔奖作家赛珍珠作品《群芳亭》,有些类似曹禺的《北京人》,讲述女人的独立与出走,在男权社会的压榨下勇敢的组织自我心脉,人生中的褶皱和凌驾于林林总总流浪者之歌的悲欢喜乐,探索的正是人如何走向现代化的历程,在新旧杂糅的文化空间中,赛珍珠又给受众添附了一种属于女性的精神卓绝的思考。
“我是我自己的”,吴太太头也不回洒脱离开的背影,特别打动人。
被某站上剪辑安利到 对不起我好喜欢看一些背德的感情 点开才发现还有达福叔 惊喜+1 约翰赵西式的表演方式放在这个中国故事里的确有些违和 但不妨碍他帅啊!中间看戏时那一连串我想你真的很难不心动 张翰快来学一下刻意撩人也是可以不让人恶心的😓
20190914看完,特别俗套的剧情,就是外国人对中国最老套的了解和想象~青涩时代的赵约翰丑的可爱~
除去封建糟粕,以及男主的民主思想
看的英文原版,太太和神父的段落很好,留白、韵味、细腻、张力都有了,少爷和二太太的感情有铺垫,但还不够,所以显得突兀,不如太太那段叙述完整。两对人物借戏说情那段都很动人,音乐很会讲故事,有些意境很美,不太喜欢三年后那段,太生硬了,反而没有正篇里的韵味
嗯,又是一部颂扬丑国对我国传统文化浸淫、纠正、救赎的功劳片,深宅大院的腐朽堕落得西式的皿煮自由来摧拉,未开化的女性得白人男性来点拨和指路,而这个男主角,好像《金陵十三钗》里的伟光正假教士,又好像《血钻》里的邪转善淘金佬,反正有色人种都得靠丑国拯救于水深火热。最后,还没忘把屁股挪正,不能忽视谁是掌权的嘛。ps:给男主搞个经营孤儿院的人设,是加高光还是暗讽刺呢?造成孤儿的炮火和饥荒,难道没有丑国的贡献?小日子不独背锅啊。
白人男性取代了东方的父亲/男人。你以为你是谁?爱莲的问题应该继续追问下去。
看过赛珍珠的小说之后再看这个(只看了一点,看不下去了),这拍得也太烂了吧!吴太太和吴老爷之间的关系被这电影刻画得那么猥琐,吴老爷那种更深层次的对吴太太的懦弱与害怕的性格根本没表现出来,以及各种情节被改编得面目全非。以及这电影感觉好多情节和台词.....是来搞笑的吧?
不太好看
点到即止的含蓄
为啥让外国人拍中国/合拍 布景光线音乐都像鬼片一样😂
为John Cho的颜去,不过看完还是大奶奶的演技印象更为深刻。
无辜小妈和傲慢少爷的偶遇和悸动是情节常客,惊艳的是知书达理、能管家会经营的夫人的觉醒。她从来都很有想法,只是必须埋藏在乖顺的外壳里,故事是二十多年贤妻良母后追求自我,结局是四十年后的重生。有些细节毕竟还是为了情节而单薄了一些,可能也是西方视角的一些通病,但有什么关系呢,意境已经到了。
结尾真的太掉分了,理由不必说。
"I thought I had lost it."
叙事很克制,大都是点到为止,但是又有层层递进的感觉,想看下原著小说了,一个美国人既有局外人的视角又拥有了中国人的思维,真厉害。反封建不是个容易的事,一个女性的觉醒不是非要靠一个男人,也许只是需要一些契机。看社戏那段真好。
3.5,结尾真的是超预期地理想主义了
马马虎虎可以看,威廉·达福体现了一流演技,只不过故事总体理念比较陈旧,毕竟是那个年代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因为约翰赵看的。真的很有魅力的男人。
氛围布景很好,但是满口英语,感觉太怪了20231120加2星女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