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电影剧本本身没什么问题,如果能换个导演差不多会很好看,但是导演太垃圾了,强行装作有逼格就是说这部电影。
既然不是拍高来高去的武侠片而是要拍武行片,麻烦实际点好吗一个跳舞女子靠一句话就能隔着帘子打倒包括第一高手在内的几十个武者?
靠个影子站门后打的一群人进不去?
还有那主角整天尼玛一惊一乍的要死啊?
仿马战?
四大家连两匹马都买不起,靠走路模仿马战?
真不知道怎么说了,太能装逼了这个电影,逼不是这么装的。
有突破性和吸引力的是片中的武侠世界观,有了这点,足以成就一部好片。
其余的武术场面及交锋模式,并未如某些评论所说的有太吸引人或突破性。
回到通俗的问题:可看性。
可看性作为电影交流基础,并非不无必要;影片前半段展开时节奏不错,非常吸引人,进入中间过程则有点拖沓。
从演员的选择、摄影,即能看出是部用心的片子。
业余说很可笑。
近几年华语电影中少有的带突破性的片子。
实在不理解给四星以上的人是从哪看出好来的,从开头的荷塘就看出来电影的蒙眼装B的本质,斯皮尔伯格用两个人两辆车就能拍出扣人心悬不带尿点的公路追逐电影。
这部电影从讲故事的角度看都是扯淡啊,叙事不贯通,风格不稳定(多次在深沉的氛围中被导演挠了胳肢窝,感觉就好象感动中国现场配了小苹果的背景音乐一样),唯一值得称道的是对高手过招的描写,堪称标新立异。
只不过那三个上窜下跳的波斯娘们到底是干啥的?
想到这个就想起中间那个五男争三女的桥段,导演你是收了人家好处硬塞的吗?所以总体评价,有想法、有突破的武侠遇到了一个不会讲故事的导演跟三个比主角还醒目的波斯娘们儿!
《倭寇的踪迹》在兵器等武术方面感觉漏洞百出,单从影片拍摄方面也属实一般。
徐浩峰作为导演拍摄的本部影片,许多外行喜欢不懂装懂,还评论说这才是真实的武侠世界。
导演已经过分捏造,误人子弟 漏洞百出,就以其中兵器为例戚继光吸取了倭刀的优点而改良所得的长刀并非真正戚家刀,据《纪效新书》记载这种改进的长刀刃长五尺,后用铜护刃一尺,柄长一尺五寸,共长六尺五寸,重二斤八两
是长度达六尺五寸的长刀,则比倭寇的五尺长刀长一尺五寸,是比倭刀长,但并非只开刃刀尖一掌,而是加了铜护刃使其可以方便双手使刀,且只是鸟铳手的附带武器,在电影中则为主兵器使用
这部影评中的戚家刀是徐浩峰自己瞎创的,按照他的描述去打造配合使用的刀法《辛酉刀法》劈砍都无法造成伤害,对刀的掌握到极强的高度才能控制使用,毕竟在这只有一掌的地方开刃,再加上这里当成主兵器使用,那当时戚家军还想打倭寇?
只能被追着打。
在戚继光的另一部军事著作《练兵实纪》中,他还明确指出了鸟铳手装备长刀的要求:"不使人乘隙而犯"。
也就是说,鸟铳手装备这种长刀,目的只是自卫,不要被倭寇趁机杀伤就算合格。
由此可见,在戚家军中,这种长刀的主要用途并不是承担白刃格斗的核心,而只是鸟铳手自卫的武器。
戚家军中真正负责白刃格斗的主力,是藤牌手和狼筅手保护下的长枪手。
单从兵器方面就以漏洞百出,其他实在太多。
但本片演员选择都很不错,剧情过于简单就简简单单几部分,偏偏要被拉长,作为处女作的确有太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了。
非常新颖的写实风格武侠电影。
没有飞檐走壁,也没有钢丝威亚,更没有各式各样的华美特效。
开头和结尾如同儿童打架般的决斗比武,极具嘲讽和荒诞,但又透露出一丝丝顶级武林高手过招的味道,令人眼前一亮。
开头古朴的农村里,裘大侠上山归隐,被以为是上山打猎,非常滑稽幽默。
还有徒弟们在水牢里的文化论和动了邪念,更是可爱,令人忍俊不禁。
男主角更是难得一见的帅比。
也许每一个男孩子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吧
不剧透,咱就这么说吧。
导演已经文艺得人话都不会说了。
整个故事设定就很莫名,人物酷到连屁都懒得放一个,全都使出吃屎的尽头玩命表演,做作到让人忍不住笑场。
平时不说话吧,一说到考据的东西就都滔滔不绝了,倭刀出处啊、戚家军啊啥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还有那一帮新疆大妞也够胡扯的。
这片子要非说有啥亮点,第一是画面很漂亮,第二是关于武术的表现方式比较写实。
没有满天飞和轰轰轰了,也不搞什么拳拳到肉。
真实比武差不多就是这样的,主要都是在互相试探反应速度和攻击距离,一旦正经动手,一招就分出来胜负了。
泰拳什么的可能麻烦一点,但是我练剑道的,对战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
当个新鲜看吧,别太认真就得了。
徐皓峰是一代宗师的编剧之一,看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赵本山那段『里子面子论』,面子上抽根烟,可能里子就得杀个人。
相信这段话是徐皓峰写的。
读他的小说,是很奇特的经验,读他的影评集也是奇特的经验,以前从未读过这样的小说,这样的影评,非常的长知识。
很难得。
《倭寇的踪迹》是他自编自导的电影(甚至武术指导也是),看这部电影也是奇特的经验,好看。
另类。
别具一格。
像他的小说,像他的影评。
在小说里,在电影里,徐皓峰故事的核心往往是只要掌握了某种简单的技艺,一个平凡人也能击败武林高手--武林高手之所以被打败,是因为想的太复杂。
负担太多,压力太大。
聪明反被聪明误。
败过才会领悟化繁为简的道理,果断取舍的幸福。
这是道家越名教而法自然的路子,这种感觉曾经在古龙的小说里昙花一现。
但徐皓峰的小说与电影却一以贯之,并写出拍出了名堂。
《倭寇的踪迹》电影和《道士下山》这本小说意境很像,故事不同,内核又一样,简言之,其实是个『装B被雷劈』的故事,但徐却并不讽刺装B,看过一代宗师就会明白,徐事实上是很怀念很推崇有武林正统,有正道,有礼节,有规矩的那个时代的。
所以,耐心看下去会发现『装B被雷劈』但如果你不是为了装B,你的确是尊重那些仪式化的东西,真正尊重君子之争,尊卑有礼,正邪不两立,守礼而不拘于礼,最后都能获得『礼』之下的幸福和满足,是为克己复礼。
他的电影,他的小说,内核都是如此:一个行内人人尊敬的第一高手,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和普通人不同,他们为了『面子』压抑自己,郁郁无言,然后经历人生的挫折(对高手而言,挫折是非常罕见的),然后悟道,变成一个经历过大起伏后,看山似山看水似水的普通人。
『礼』这个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的宗教。
所以这些斗争可以和外国人信仰的挣扎与臣服类比。
仔细想想,其实很像,有一套规矩,有一套仪式,略显死板,却又有法外开恩的特例,看上去无可,真执行起来却又无不可。
《倭寇的踪迹》里,从一开始四大门反对倭刀改编的刀成立新的门派到后来终于以两个人而自成一派。
各人都经历了一番惊心动魄心路历程。
看得出每个人都有烦恼,都有执念,都有自己的心魔。
第一高手裘冬月的心魔是少妻和管家的私情,郄大人的心魔是抢裘冬月天下第一的位置,两个戚家军的心魔是将戚家改自倭刀的刀法流传民间。
裘冬月解不开心魔,他不想杀人,但又害怕有一天自己会因此颜面无存。
于是选择上山归隐--去归隐时他心情忐忑,上山之后其实也仍关心山下的事,身体归隐了,心还在世俗,所以听到有倭寇的消息,他又下山了。
他的俗事其实不是放不下少妻偷情的事,而是担心在他走后郄大人会不会对二人下手。
(而事实上郄大人也不会下手,正如他说,裘大哥人走了,但名声还留在城里)在他决定去和『倭寇』比试时,忽然说了句:我胡子是不是黑的太过了。
这句话,我的理解是,上山归隐后,他苦苦修炼(三省吾身,劝自己了断尘缘等等),用力过猛。
所以看上去是年轻不少,但心结并未打开。
然后他败了(其实败在一个好不懂武功的人手里),他明白『如响』的道理,却不屑拆穿用技巧取胜而是选择正面作战,终于因为年老反应慢一点败倒。
他走上去时那段心路非常有意思,其实就算他用技巧胜了帘子后面的人,胜了就是胜了,外面的人也看不懂玄机,仍会尊他第一高手。
但他没有,他过不了自己这一关。
所以其实他是在和自己打。
后来他被击倒,被郄大人拆穿家中丑闻,躺在木斗里思考,终于想明白了,所以教给管家『如影』的技巧。
又在最后一刻救下少妻和管家。
也正因为他懂得『如影如声』的道理,所以他其实是懂戚家刀法的,这也为后来他同意成立门派埋下伏线。
郄大人的败也是败在心魔,败在对『正统』的坚持--从这里可以看出,即便一个心术没那么正的郄大人,在很多方面还是很光明磊落的。
最后他也克服了心魔而得圆满,也是因为失败---失败可以教人的太多了,可以说没有失败就没有进步,没有领悟,没有突破。
『如影如响』的戚家刀法的确是走偏锋的,和正道不同,正道是什么?
勤学苦练,靠硬桥硬马,正面出击,克敌制胜。
而这个偏门是实用为主,以弱胜强,打心理战。
这是武士乙被绑着站了一天后的感悟:军营武艺的确不适合民间流传。
因为军队讲究是打胜仗,军队里可以有各种阵法,各种计谋,声东击西又好,空城计又好,只要胜了就是王。
但民间却有一套武林规矩,要求光明磊落正面比试,人人都不会防备计谋策略。
所以,用这种方法就是赢了,也不光彩,也无法立足。
这是他的感悟。
所以最后他劝武士甲放弃。
但武士甲为了让戚家刀法流传民间,坚持要继续去争取。
穿插那几个新疆舞女是一种比照,那三四个新疆女孩儿,是毫无心机的少数民族,更鲜明的对比出这群正人君子,繁文缛节。
新疆姑娘热情奔放,大胆热烈。
而中原人士多压抑,克己复礼。
这两种力量的计较在一些主线之外的小故事里分出了胜负,这个小故事也特别有意思:几个郄府家丁追着三个小姑娘到死角,淫笑着说,我们是好人,只是起了邪念,你知道的,我们汉人女子不会『这样』(一个新疆舞的造型,可以令胸部颤动,的确勾引人)。
新疆小姑娘说,没关系,但你们五个人,我们三个人,然后这帮起了邪念的正人君子决定抽签,正在抽,新疆小姑娘说:这太不男人了吧。
正人君子们不干了,怎么能说我们不男人呢?
太没面子了,于是五个人比武,最后当然,五个全挂了。
这是『礼』和『面子』拙计的时刻---用于内斗。
对外可以。
作为导演处女作,这部电影拍的优美大气,完全传神的用画面和音乐传递出道家的意境和武学精神,非常棒,他的色调是国画山水式的,残荷--淡墨色。
青砖蓝瓦。
苍凉的高天。
人物造型一丝不苟,那些武林人士的说话,比武,一招制敌,比任何一部古龙小说都精彩。
规矩之外的小人物也拍的滑稽幽默--比如守城护卫对铁铠甲的追求,增加影片的人间气息。
和徐皓峰的小说一样,这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电影。
因为生在中国,活在所谓五千年文明遗产中,我们一出世就戴着克己复礼的枷锁,哪怕经历十年浩劫,礼崩乐坏,那些『礼』的阴影还在--这是我们的宗教。
摆脱不了。
徐皓峰写出了拍出了『礼』的光明面--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就算老婆出轨也愿意成人之美,比武时光明磊落,不攻人短,平时提高自我修养,德行,教养,正道等等。
就算有稍稍的嘲讽『礼』的负面,也都是一些无足轻重的负面,比如死板,一点点迂腐。
甚至,在徐皓峰看来,这些『礼』是懂得变通不阻碍创新的--最终四大派允许新门派的创立。
也许这个『规矩』这个『礼』的确是曾经的中国人的精神支柱。
如果是这样,那其实是好过其它宗教的,但事实是否真如此呢?
我看未必。
从片中郄大人身上,『礼』的更邪恶一面已经露出端倪,存心的人可以借礼之名,逼迫裘冬月出城归隐,实现自己天下第一的私心。
一旦一套规矩形成,大家都敬重的遵守,那些胆敢不遵守的人就可以操弄其它人于股掌,既是规矩,规矩之下就有表面不得不奉,私底下却违背规矩做事的虚伪。
现在看来,那个可爱的武林世界已经离我们远走,虚伪,才是五千年文明留给我们的邪恶礼物。
看完《倭寇的踪迹》我便立志:今后但凡有像本片一样的有主创阐述外加观众诘问的展映机会我定要紧紧抓住,估计也只有这样才能把片子本身真正还原。
很多电影杂志都对电影有过度解读的嫌疑,明明是漏洞却说成是风格,明明是装逼却偏要说成是高深。
倘若我以后有幸能执起导桶,可万不能出现今天令我痛心疾首的错误。
按照老祖宗的规矩,批评别人之前是需先表扬几句的,如此一来不至于使被批评者下不了台,在中国虽然底下尽是杀戮但面上始终都是需一团和气的。
我认为本片的最大优点是配乐,没记错的话全片都是有音乐的,大有与国际接轨的味道,甚至有点像国内的油价接轨过了头。
导演很重视音乐对电影气氛的烘托作用,这比一些国内同行强出很多,而且技术层面上运用的也比较到位,成功实现了电影配乐的基本功能。
第二个优点是画面风格、动作风格与电影前半部分“戏谑”的叙事风格很搭配,清冷的画面加上动静分明的动作风格显示出的死板、阴冷且自以为是的社会风气同几大高手都被毛头歌妓打败的搞笑闹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本片能这样一直坚持到最后倒也能成为一部不错的讽刺剧。
终于能讲讲本片的不足了。
本片最大的问题是:风格不伦不类。
本片导演可能受“作者电影论”的荼毒很深,这估计也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通病吧——大家视戈达尔、特吕弗、安东尼奥尼等个人电影大师为鼻祖,花大量时间系统研究这些人的个人风格、叙事手法等,并妄图在自己的每一部电影中都创立自己的所谓个人风格。
但无奈文化背景、成长环境实在差异巨大,大师们的手艺几乎无人能够完全融会贯通,而大家自身的文化积累又及其浅薄不足以支撑起自己的个人风格,于是到头来就只能对那点好不容易学来了的皮毛依葫芦画瓢。
其实只依一个葫芦画一个瓢倒也有成功的范例,如《疯狂的石头》,但本片错就错在依几个葫芦只画一个瓢,而且画的过程中作者还夹带了一些私货,如此这般这个瓢不画走样就怪了。
那本片中杂糅了哪几个“葫芦”呢?
第一.以杜琪峰《枪火》为代表的古龙风格。
国外类似的电影有法国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纯粹的古龙风格是挺好看的,大多数电影画面截下屏来就是一张很好的摆拍照片,很有质感;全片以静制动,静的部分张力十足;动的部分凌厉迅猛,令人目不暇接。
但本片中该风格走样了,具体体现在动的部分不够激烈凶猛,不能令观众有酣畅感。
以《枪火》为例,静的部分静的都有点恐怖:演员是静止的、声音是静止的,甚至出现的一点动的事物都是为了突出静的张力,观众其实已经被告知接下来肯定会有激烈的冲突场面,在如此的心理预期下观众再看到激烈得打斗后就会有酣畅淋漓的满足感,就像某人一直在期待一个精彩的演唱会最后如愿以偿了一样,观众会很开心。
本片中静的部分的功能虽然基本达到了,但动的部分显然未能满足观众的期望,就像期盼了很久的演唱会虽然终于出现但不够精彩那样,观众当然会很失望。
而且静的部分导演还夹带了一些私货,有些地方完全是为了摆造型嘛,那些造型还摆的十分恶心!
第二.王家卫风格。
笔者在看片的时候就觉得有些段落有点自说自话文不对题,这种手法似有王家卫的风格但又不是太像,后来交流环节主持人介绍导演背景的时候才知道可能是导演在跟王家卫共事的时候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吧,但导演只学到了王的“自说自话”部分,“小资情调”完全不见了。
第三.哲学探讨风格。
本人才疏学浅不知道这种风格是谁首创的,甚至不知道在国内源起于何时,只知道这种风格若走上歧途破坏性巨大,这种走上歧途的风格一般出现在电影的最后部分,经常能活生生的把一部基本合格的商业片给拉到装逼文艺片的道路上,而且其探讨的多为“生命”、“人生”等看似高深的人生哲学问题,并常令主人公以云山雾罩的口吻说出,这招总能令观众丈二摸不着头脑而且能把不少观众给唬住。
当年笔者刚看完《无极》时就是如此这般,当时看的是首映,相关恶评尚未出炉,刚一落幕笔者就想破口大骂,但眼瞅周围一行人莫不是若有所思状,于是竟开始自我怀疑起来,“是不是我悟性太差没看明白?
”,想起影片开头满神那几句貌似颇有哲理的话我的疑虑又加深一层,于是赶紧收口如众人一般开始默默起来,记忆中那天整个首映场上没人说《无极》一句坏话。
但观众的智商是很高的,等大家都回过神来之后恶评就开始如潮了。
本片的哲学探讨风格就走上了歧途,纵观成功的哲学探讨风格电影无外乎只有一类,就是电影所要告知的哲学内容都是蕴含在主人公的行动中或者是蕴含在故事中的,需要靠观众自己去发现、去体味、去提炼。
纵观走上歧途的哲学探讨风格也只有一类,就是所谓的哲理都是从各式各样看似读懂了人生的人物嘴里以自言自语或者谆谆教导的口吻说出。
妈的,现在的观众无不受应试教育残害听大道理听吐过好多会,进了电影院还要听你讲大道理?!
本来一部电影中揉进去多种风格就是很危险的,非有大师级别的人物不能做好,况且本片中揉进去的风格都是走了样的,这就注定了本片定会惨不忍睹。
第二个问题:情绪不连贯。
首先是主旨不连贯带来的情绪不连贯。
电影更像是短片小说,以只有一种情绪为好,若杂糅进去多种情绪最后就会令任何一个都照顾不到。
本片中除了比武这一主要调动观众神经的线索之外,还插进了多个其他的小故事,若说第一高手行善、第一高手与续弦的恩怨情仇跟故事主旨还能算有关的话,那进屋差点误嫖、一武生与三歌妓跳舞、三歌妓与海盗防之间的故事等等跟电影主旨到底有什么关系?
观众好不容易酝酿起来的感觉总是被这些插科打诨式的招惹给打的灰飞烟灭。
其次是真实性不足导致的情绪不连贯。
若是冯小刚的小品式电影或者是香港的无厘头电影,观众本不需要什么情绪,因为看这些电影观众不需要入戏,看的是热闹。
但本片需要观众进入角色,进入人物内心,需要观众具有一种情绪也就是入戏。
但是本片出现的各种真实性问题屡屡把观众活生生拉出戏外使其意识到自己是在看一部电影。
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⑴语言上,既然整片以白话文言文为主就不要出现“我们不是坏人,只是起了邪念”、“别怪我们,要怪就怪文化”、“测试体力”等现代语言。
而且是如此的雷人!
⑵人物性格转变上,为什么跑了的左都史后来又回来了?
他的心里是如何转变过来的?
⑶稍有知识的人都知道信奉伊斯兰教的维族姑娘根本不会如片中描写的那么乖张和轻薄的。
还有本片中带有明显的民族侮辱成分,笔者提出抗议!
-你吃过午饭,早早地来到电影院。
影厅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还不算晚。
你正夹在中间。
队伍慢慢前进,登记、领票。
顺着人流,你走进要放片的14号厅。
一个不错的数字。
而且还是个VIP影厅,你有些吃惊。
椅子都是仿沙发式的,包着柔软的皮面。
这你以前可从来都没坐过。
于是,就在第三排靠中间正对屏幕的一个位置上坐下了,抬起眼来也恰到好处,你心里便美滋滋的。
这段时间内不断地有人进来。
喧闹,换位置。
一位女士领着包,拖着个便便大腹先是在你左边隔个位置坐下了,但包还没放好,就起身换到了前面一排对着的位置。
过了会儿,又从观众席前跑过,这下是到了右边第二排靠外道的那个,孤零零一个人沐浴在灯光之下。
你觉得没事干,就掏出手机看看时间,还有五分钟。
上了一下豆瓣,没新消息,都是些看惯的,几个红人们依然扮演无时无刻不在的卫道角色。
于是,你关掉手机,塞进包里。
等着这五分钟在目光的闲视中流逝。
在你的右边刚刚坐上了一个帅小伙,烫着满头的卷发,背着个白色帆布包,裤脚是挽起来的,一双黄色的袜子露了出来。
典型的文艺青年,你想。
还有几位老人,白发苍苍,都快走不动了也来看电影了。
在你前面那一排,那一对夫妻正在大声得唠叨着什么。
一阵电话铃声,马上便有一个声音在空中响起。
鼓荡着空气。
你觉着没什么好看了,都看过了,但那五分钟还没过去。
你想再掏出手机看看,已经过去多久了,这时你才反应多来是已经把手机关机了的。
你有些烦躁。
电影开始啊,心里骂咧咧地喊了这么一句。
把身体往后侧下去,很舒服。
柔软的椅垫包裹着你的小身体,就好像躺在羽绒被子上,而倾斜的角度又刚好可以让视线自然地看见屏幕。
真是绝妙的设计!
你有了点睡意,可以躺下休息会儿,等电影开始。
你的眼睛闭上了,你安心地沉浸在睡意的海洋里,微风细拂。
再创造个太阳,不要打太强的光。
可就在这是,屏幕微微有了些响动,等你睁开眼,它已经大亮了,可你头上的那盏灯还亮着。
屏幕就挂在你的前面,即使你躺着,也能舒服地看到。
但你还是微微仰起身子,坐直些,好看得更认真些。
照例是片头,几株枯荷,制作人员等等。
那盏头上的灯这时候慢慢地暗了下去,直到整个厅里都黑漆漆一片,只有前面屏幕在闪着光。
画面不好,你觉得。
很低劣的摄影,没有处理。
根本谈不起胶片的颗粒感和微微闪烁感,但你对自己说,且看下去。
于是电影开始了。
电影开始了,影厅静下来了。
话语声瞬间被恶狠狠地清除一空。
你身边的那位小伙也从手机的荧屏中退了出来,盯着屏幕一动不动。
一开始,你不知道在放些什么。
构图很糟糕。
几个习武人,在打架。
静得令人发指,你原本指望的精彩打斗都没有。
两个人拔出剑,对站着。
屏气间也纹丝不动。
他们在干嘛。
突然,镜头一转,特写速写般地来了这么几下,咔,一个人倒下了。
另一个人威风凛凛地站在镜头前。
WTF,你差不多要叫起来了。
但你还是忍住了,且慢且慢,再看下去。
影厅里的人也动起来了,就好像被屏幕里的人感染了,静默之间又出来那个铃声,熟悉的女高音又想起了。
前面那对情侣又嗫嚅开了,把头靠来靠去,不知在干嘛。
甚至还是嗑瓜子的声音,匪夷所思。
你想,电影厅里这个空间可要比屏幕上精彩多了。
第一次,你觉得有逃跑的冲动。
但这毕竟是活动票,免费的。
不能伤了人家的心。
再安心坐会儿吧。
你右边的那位文艺青年把头搁在你这边也不知在干嘛。
是在看呢,还是在睡觉。?
屏幕上的那些人,一眼就看出来了,粗糙的制造。
完全放弃背景空间,人物只有靠服装才能认出他们是谁,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还有那几个异邦女子,简直是胡来。
那能让人笑吗?
低俗!
就在这么难以为继的痛楚中,几声呼噜跑进了你的耳朵。
正是从你右边传来了,时起时伏。
断断续续,一声接着一声。
就是他,你身边的那位帅小伙,没在看电影,正在打呼噜呢。
这时,你第二次有了逃跑的冲动。
但你还是忍住了,把身体靠上椅背,闭上眼。
你就想,把这当成一次休息吧,这么舒服的座椅还真没坐着过,好好躺着,睡会儿。
你就这样,把身子慢慢地陷进柔软的皮垫里,把头搁在背垫上。
舒服,你再一次发出了这声感慨。
等到你在回过神来,电影已是最末的那场比武的。
直到你走出影厅,你还在想。
这....电影都称不上吧,只能叫做学生视频。
下次你要说徐浩峰不会拍电影,人家准这么回你:“你不懂电影。
”所以,你觉着最好还是闭紧嘴巴。
一切是静止的,听不见声音,但好像感到了寒冷的天气,微微的潮湿的风吹过莲荷枯萎的池塘,小雨落下。
镜头避开人物转到这里的时候,你隐约知道一座城即一个武林,城郭内外,水流水的,雨下雨的,风吹风的,各人活各人的。
扫街,跳舞,干农活,有那么多人不用去拿着武器对决,没有大责任和自我使命感。
而此时,岸上正有人在交手,刀力劲猛,招式绝断。
《倭寇的踪迹》虽有“究竟是走还是没走后门”这样的反讽,有不少滑稽的画面,而根本上,我想导演无意描写历史和政治,而是在擦着历史的边儿构架一个理想的武侠世界,描述在深层意识里更加熟悉和认同的价值体系。
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古代习武人,实实在在的武功。
这种实战是极有魅力的。
电影想表现和传达这种美,不管以前的电影武侠界有没有,反正现在开始是有了。
这种美,大抵是:不夸张、不敷衍,以窘迫的现实为基不放弃追求华美,高者自高,没有炫耀和解释,只有节制的退让和自我留白。
人物方面,根据各个不同场景表现的随性简率,要看第二遍才找到感觉去认识他们。
我觉得郄佬算是最复杂的一个人物了,他不足够坏,软硬交融。
一上来不按江湖道理出牌,明明白白的不接受青年的比试,带人持满弓涌出第四个门口;他容不下裘冬月,对地位心怀欲望;要命的是他俗气的八卦裘冬月的夫人……按照郄佬说的,他是在利用这个事来阻止裘的出现,但不想高人有高人的心量和取舍。
郄佬是低于裘的,但他不变态,未因此压抑到行事极端。
他教育年轻人要在他面前喊“裘夫人”,被报告家里进了倭寇,他说“进就进了吧”,他说“咱俩就别打了,让真正有本事的人打吧”。
他当然不是怯阵。
马君的表演,也自然贴切。
关于青年,是剧的男主角,但不是个大人物。
武功刚烈,出身贴身保镖,年纪轻轻,这决定性格和处世方面不会太复杂和束缚,有需要就用“技巧”好了,又不是江湖大佬。
即便如此,他最后的成功,也是光耀的——他有他的率直和担当。
这样的人物安排,避免了拖沓。
其中宋洋救出左偏使,两人在草垛旁边的想法目标冲突戏,简短但终究给人物甚至整个戏的节奏补了大劲。
徐皓峰以往的作品里常是“天才无用,少年老成”,结局多是缺陷和不成,这部戏看到最后不一样了,很意外——青年事业完满,大佬们顺利自救。
场面和谐的像是幻觉。
或许是这部电影单纯的武侠内容叙述扛不住、也不必要悲壮的结局吧。
和更加绵密的现实不同,戏剧有它的表现局限因素。
想失败的好,要看故事本身,导演功力,不能阴差阳错。
也或许这结局,是导演一种理想想象的实现。
《倭寇的踪迹》于承惠的戏份是我最爱看的,演员好,电影语言里对这个人物的阐释也细腻,每句台词每个细节,要重复看电影的,才能体会徐浩峰的人物是如何自处、如何处世。
有些地方,你可能以为导演又犯冷了,其实不见得真是那个意图,只是一种自然的反应。
谁也无需矜于表达。
“高手的事,很难懂”,这句若郭芙蓉说出来,才冷……在我看来裘冬月具有很强的真实感。
这部戏里的群众演员也相对有存在感。
提一句另外两部分人,波斯女人们和四大门派众人,在这里好像有点不同地域文化、种族的对比。
前者热辣、直接,后者自恃、混沌。
这正是前面所说的那个“历史的边儿”。
不过这种对比这样去理解也有点偏颇,假如让村姑改娥到外族生存,大概也是性情不弱的。
这里很不好说,权且一看。
《倭寇的踪迹》,我给四颗星。
没有点亮的那一颗,原因有两小部分。
一半是因为电影里的冷幽默,用的好的,让人物丰富、可爱,有的又有点不自然之感。
不是人生境遇里的不自然。
比如裘冬月夫人跟护卫相好这件事,被揭穿说出来时裘很不自然,但于他而言,不至于形成障碍。
裘冬月真的能放下吗?
他想他真的放下了。
(我觉得徐浩峰在很多作品里写人生际遇的尴尬,是一绝)我所说的不自然,像“三哥五哥,怎么会这样,咱们怎么就忘了数数人数!
”这里的幽默,则有点生涩。
感觉是电影表达力、控制力不够成熟流畅的掩饰,冷幽默算是善巧处理。
另一部分的原因是,徐导演选择了一条苍茫的修持之路,外人难说,我寻思着留半颗星给他自己。
思量观影过程,感觉真是激情大于理智,我太高兴看这样的武侠了,以前看何平的《双旗镇刀客》,就珍惜的很,《倭寇的踪迹》延续了武脉,又有不同。
拙朴归真、用心细致,这个核,超过了一切!
大众和导演的观念、知识体系有不同,“实验性还是娱乐观赏性”的电影评判标准就显得不太上道。
看过徐浩峰以前在一个采访里说的,“人对宗教感兴趣,或者对一个非常冷僻的学问感兴趣,一定是他不认可他的生活。
他可能很热爱生活,但他可能不喜欢现实生活中的游戏规则,所以他要去寻求另外的知识,以很怪异的知识体系来代替现实生活体系”。
他给人很深的想象。
很江湖很武侠,只是实在没弄懂到底具体在讲什么。
设定很不错,可是剧情看不下去,
真心喜欢,很好看。武打场景对习惯主流武侠片的观众是个巨大挑战,会觉得非常无聊甚至傻逼——除非对武术略有了解。看到在逝去的武林、武艺丛谈还有一些拳法书里提到的要诀比如脚部发力,还有还原度极高的倭刀等冷兵器还是很爽的。电影很难讨好一般观众,真正习武的可能又会挑出很多毛病,希望能多卖吧
徐皓峰书写的好,但是电影拍得不怎么样。主要是他书里功夫太真了,他所用的电影技巧无法显露出书中描写的那些功力...虽然说真打架不好看,但是也并不是他随便几个镜头就可以晃过去,只有reaction shot是不够的啊。这不能怪剧本不好和观众不懂,只能说那些功夫并不是演员随便摆几下就能出来的。
原来是喜剧啊,我擦。
徐皓峰曾说,电影意在展现一种别样的处世态度(大意)。初看《倭寇的踪迹》很怪,还带着徐老师特有的冷幽默,但是对于展现一种别样的生存状态来说,本片做到了,且饶有趣味。
好诡异的电影
某人推荐,耐性看下去,最后没坚持住,有点装过了。
状况频出、个别表演脱线,不少剧情过于牵强。但仍是近年中国导演在武侠片,甚至类型片方面的大突破。你要喜欢金燕子在《侠女》中轻盈飘逸的双手剑,就定会喜欢戚家军脱剑膝前横的棍刀,会喜欢用火器代替狼筅的鸳鸯阵,导演完全不鸟好莱坞那一套和舞蹈化、杂技化的香港指风格,它日再造江湖,全仗此人。
睡了
构图不错......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胡张致敬么?
太好看了
这才是真武侠!另荐《逝去的武林》一书。
非常冷
小说原作应该挺好看,小说可以冷,可以玄,可以意在言外,也可以有很多枝蔓,但搬上银幕则不同,必须要通过道具、布景和演员来表现,是一个个必须联缀的分镜头,派得真的不好看,表演尤其失败。
優質的佈景道具服裝,一板一眼的動作,正兒八經的滑稽。國內比較罕見的武俠風格,頗有些日本武士電影、劍戟片的味道。獨特是獨特,但整體看覺得還不怎麼圓熟,實驗性質的影片,情節、動作、語言,有點混搭。看得挺熱鬧有趣的,音樂也不錯,期待更成熟的作品。
听到那几个女人的声音我就反胃。。。
确实是很不错的电影,朴实,新颖,但又觉得到不了给五颗星。不管怎么说就应该多拍些这种新颖的电影中国电影才有救啊!
!!!
戏里戏外,开宗立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