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善熙

우리 선희,我们善姬,那一年,我们都爱过的女孩(台),Our Sunhi

主演:郑裕美,李善均,郑在泳,艺智苑,李珉宇,金相中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3

《我们善熙》剧照

我们善熙 剧照 NO.1我们善熙 剧照 NO.2我们善熙 剧照 NO.3我们善熙 剧照 NO.4我们善熙 剧照 NO.5我们善熙 剧照 NO.6我们善熙 剧照 NO.13我们善熙 剧照 NO.14我们善熙 剧照 NO.15我们善熙 剧照 NO.16我们善熙 剧照 NO.17我们善熙 剧照 NO.18我们善熙 剧照 NO.19我们善熙 剧照 NO.20

《我们善熙》剧情介绍

我们善熙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美丽聪慧但性格有些内向别扭的电影学院大学生善熙(郑有美 饰),在潜水很长一段时间后回到学校。她计划出国留学,因此拜托当初最欣赏自己的崔教授(金相中 饰)开具介绍信。因尚宇(李敏宇 饰)骗她说教授出国不在,以致于善熙一早晨就气呼呼的,坐在餐厅里喝酒解闷。期间她偶遇前男友金文洙(李善均 饰),文洙对善熙念念不忘,连处女作都是以二人的恋爱故事为蓝本。见善熙完全没有回头的意思,郁闷的文洙找到最景仰的前辈宰学(郑在泳 饰)诉苦,却又闹出一段不快。 围绕着这个有着自己想法但同时又有些神经质的女孩,崔教授、文洙、宰学三个男人各自拼凑出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善熙……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初夏的甜蜜约定生还设得兰谜案第四季大学之旅媚者无疆飞机陷落花木兰传奇真爱一生当他们谈论爱情时他们不会谈论什么黄金有罪家有超能迪翁第一季浴血记者警官之妻顽皮鬼3到你身边往事如河在巨大的洋葱之下鉴罪女法医之魇始天竺蓝调骗我一次离婚11分钟001锂X身后事不想长高的孩子11时生无可恋的奥托乌龙特派员第一次的离别奇妙博物馆第三季

《我们善熙》长篇影评

 1 ) 有时淡然才真正残酷

1.善熙是一面镜子,不动声色地轻易照出三个男人心底的涟漪和淤泥。

她在崔教授的推荐信中,以及最后一幕三个男人的对话中,被提及最多的是善良、单纯和聪明。

这些都是去肉欲化的、精神指向的、充满躲闪的形容词。

但同时,这三个男人在单独面对善熙的时候,他们所说的最真切的评语是“漂亮”。

这才是三个男人被突然出现的善熙搅成漩涡的最根本原因。

2.崔教授的人物设定是那种自我感觉良好、内心蠢蠢欲动却又道貌岸然的中年男人。

他的白色西裤和一丝不苟的分头既是人物的标签又是对这个身份最恰如其分的反讽。

对于善熙来说,他的身份是最实际的那种需要。

一封推荐信。

但善熙需要的是崔教授的“身份”,却不是“身体”。

但她的出现却搅动了崔教授肉身的欲望,他像一个小伙子一样开始有那种搅拌着不知所措的愉悦感和憧憬。

3.善熙的前男友是个可怜巴巴的角色。

看似走在正常的轨道上,但实际上内心脆弱不堪。

善熙的出现让他看似坚固的一切瞬间崩解。

4.载学似乎是崔教授的反面,那种陷入中年危机的人物。

生活在混沌之中。

因为经历和年纪,他被善熙的前男友当做倾诉的对象,他也给出看似充满道理但实际上空洞无物的解决方案。

而当他自己与善熙面对面的时候,他所做出的举动却是三个男人中走得最远的那一个。

而善熙与他的关系似乎最接近肉欲。

在善熙这一方,崔教授是现实需要,前男友是青春记忆,而载学与自己的关系似乎更加单纯。

5.影片最初出现的善熙的学长和后来载学家附近小酒馆中的女老板其实是更值得玩味的角色。

前者与善熙从玩笑开场以口角结束,看似不睦的关系,与后面三个男人的境遇相比,那似乎才是更加合适的相处方式。

而女老板的身份暧昧而游移,她像个脑子空空的倾听者和陪伴者,又像与载学有着暧昧关系的角色,但同时又显得与发生在身旁的一切疏离。

相比于卷在一团迷雾中的三男一女,她似乎是个隐藏的旁观视角。

显露了一点点曾经沧海的味道。

6.在洪尚秀的镜头中,男人的心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小心思。

他们总是小心翼翼地隐藏,但又无法不败露。

他们的形象可爱、真实,同时也可怜与猥琐。

而女性角色所做的一切似乎都可以被轻易谅解。

7.最后一幕中,善熙的突然离开就如同开场之初这个女孩的突然降临一样。

她犹如神迹,出现然后消失。

让枯干的生活变得潮湿,但那三个男人似乎看着水迹慢慢变干,开始怀疑她是否来过。

善熙最后的离场,如同梦醒的瞬间,让三个男人恍惚间回到现实,尴尬、无措、别扭却又不知道为何。

8.洪尚秀似乎越来越喜欢那种切分明确、节奏感十足的音乐,那样的音乐中总会透露出一种装模作样的感觉,拿腔作调的声音中渗透着无法言说的幽默感。

9.这个导演举重若轻的本事愈发纯熟了。

这是个充满谎言和无奈的世界,洪尚秀看得很明白,只不过他不想沉重的表达,用看似轻快的、去戏剧化的方式写出了生活的真相。

有时候淡然才真正残酷。

(文/杨时旸)

 2 ) 洪大师电影学院破事系列

韩国人在喝酒这方面真的实现了男女平等。

李善均演的年轻导演被前女友留在酒桌上那一幕,边听音乐边掩面啜泣,真诚,落寞且动人。

这样一对比,另外两个男人就显得卑劣了。

同一个女人,三场男女酒桌对饮,明显体现出对酒双方心理地位的差异。

导师是借着写推荐信占便宜,女学生为了得到更好的评价,对此也欲拒还迎;离家独居的学长,仗着有几分察人观色的本事,每次都高高在上地等待他人邀约,但三杯黄汤入肚,也不过是个见色起意的俗人;倒是wuli大叔可怜巴巴被训斥的两场戏,被前女友挥之即来招之即去的不忿,被学长一顿把妹哲学的暴击,像个雄竞鄙视链里的败犬。

最后公园约会乌龙事件则实现了大反转,一男一女的约会变成三男一女的躲猫猫游戏。

看过了洪导电影学院破事系列的人都知道,洪导是多么喜欢厕所桥段,男人们扎堆进厕所,既有一种隐晦的竞赛意味,也带着一种排斥异性的逃避心理。

三个男人,从厕所出来,各怀鬼胎,有人掩藏,有人窥探,有人追索,而那个得到推荐信的女人,则在这场闹剧里,全身而退。

 3 ) 他們的善熙.《我們的善熙》

「導演」、「電影學院學生」、「燒酒」、「海邊」或是「山上」都是洪尚秀的關鍵詞,他並不是一個令人一見鍾情的導演,但他的電影如同醇酒一樣,第一次喝或者會覺得不外如是,或是無味。

愈看就愈發現,最簡單的電影也可以變得有趣。

一個好的導演只要找對了方向,就一直會有支持的人,順著方向拍下去。

《我們的善熙》也離不開這種手法,結構與層次分明,有幽默感,某些情節更令人想起早幾年的《玉熙的映畫》。

今年在香港國際電影節,先後上映了兩套洪尚秀的作品,往年的電影節一直都有他的作品,例如是《他來的那一天》(The day He arrives)、《玉熙的映畫》、而今年年頭的影展更有兩部,分別是《在異國》(他鄉的女人)與《白日夢女兒》(惠媛)。

這次亞洲電影節選映善熙的確是有點喜出望外,皆因《我們善熙》在九月中才在韓國上映,不到兩個月時間就有幸在影展看到。

《我們的善熙》是一部很有趣的電影,或許男性觀眾看法會與女人觀眾有所分別。

圍繞在善熙身邊的有三個男人,一個替她寫推薦信的教授、一個是她的老師、另一個是她的同學與前度戀人。

在男人眼中,善熙是聰明、有藝術感、有時不知道她在想什麼,但認為她是勇敢的女子。

外表與內裡實在是兩碼子的事情。

或者在女孩子眼中看善熙是糖衣毒藥,她是逃避、集郵、楚楚可憐的樣子,還有她的飄忽。

影片最主要是講述善熙為了出國留學而回校找教授拿推薦信,在此之前她失踪了一年。

起初在教授眼中善熙是個不善交際、保守、沉默寡言的人,漸漸地透過與她的交談之中,忽然「愛上了」她。

師生戀的這一段與《玉熙的映畫》與《白日夢女兒》都有相似之處,兩者都是愛上了老師。

在小酒館裡,二人喝著酒,撫慰寂寞的心。

洪尚秀所寫的出軌的故事寫得像紀實一樣,電影通過許多的對話來表達,彼此的交流與認識。

彼此喝著很多酒,幾乎是無酒不歡。

體現了酒不醉,人自醉。

美人在前,老師也變得春心蕩漾。

善熙與《白日夢女兒》裡的惠緩也有相似之處,就是她們的大衣是一模一樣的,不知道洪導是想延續還是有別的意思,這方面要猜猜。

在這部片特別的是透過一首歌貫穿著幾個男人,結尾更加是出乎意料的。

洪尚秀的電影的其中一個特色是分段,而《我們的善熙》把三個分段緊扣在一起,結構的鋪陳相當有驚喜。

先是遇上了前度戀人,彼此的爭拗。

然後是教授的一段情、對彼此有好感、對教授的推薦書有意見,要爭取更好的。

再後來是電影學院的老師,老師其貌不揚,但他分別知道上司(教授)與學生(善熙的前度戀人)都對一女子有意思。

誰知道這一女子竟然是同一人,更諷刺的是連自己也對她有好感。

關係變得似是擬非,又變得撲朔迷離,善熙的愛,到底是屬於誰的,真是天曉得。

在這部電影裡那種交錯的關係,拍得層次分明。

一個四角戀的故事也沒有變得世俗化,不就是喝咖啡、不就是喝酒、吃炸雞。

電影拍得生活化,對愛情的滋長也是從對話開始,主觀的、單一的,或者是大家都寂寞要找個人陪,他們付出的愛都是事與願違的。

三個男人與一個女人,帶出的不止是愛情的付出,還有是三個男人之間的從屬關係,他們都如此的相似,他們都是單純的。

像是形成一道屏障,要保護這個小女生。

善熙,其實是男人們的善熙,他們都美化了愛情的幻想,但其實什麼都得不到,得益的是善熙,沒有損失。

現實中,也有如「善熙」這種人,廣東話來說叫做「收觀音兵」,有美貌但未必有智慧的,總會有很多男生主動纏繞。

善熙,或者可以被解讀為「新一代的集郵女」,她擁有最多的愛,但偏偏她未必全部都愛,總帶給男人無限的幻想。

其實最終也只是貪戀美色,又或者應驗了男人與女人是來至不同的星球?

剛巧,善熙與《玉熙的映畫》也有種偶然性,洗手間的鏡頭,洗手間猶如一道虎度門。

還有善熙與玉熙之間的緊密度,從玉熙的三角關係演變性四角關係。

還有是兩位主角依然是李善均與鄭有美,兩者似乎有點關係。

至於是什麼關係,留給觀眾猜想。

(P.S 個人喜好:還是喜歡《白日夢女兒》的惠媛(鄭恩彩飾),長髮飄飄,又騙酒喝、又迷茫,漂亮。

)文/Dorothy

 4 ) 这个只有两百字

看这个片以前我从来不知道要在怎样的情况下才会给一部影片打两星,现在我终于知道了。

就是发现一部影片在口碑榜里,于是找来看,发现根本看不下去,可是又不好意思打一星显得自己好像没水平没深度但是如果完全不发表看法当没发生看片这回事又会觉得自己浪费了这个时间和精力费了这么些脑子考虑这些更加跟傻比似的,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两星。

ps,女主乏味的脸像一潭深深的沼泽将三位本来能撑住的男主拽了下去,缓缓地。。。

缓缓地。。。

仿佛能看到那死亡的痕迹。。。

又ps,这片居然是十八禁。

是我幻视了还是刚好看了阉割版还是韩国影业集体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

 5 ) 我该喜欢什么样的女孩——兼谈洪尚秀电影

我该喜欢什么样的女孩?

这个问题似乎已经上升到了“我是谁”的层面,在感情中,被温情遮掩,我们只知道需要彼此,有些不合出于内心的侥幸都压制了下来,留给自己去消化,我们需要在感情中争取安全感,最好的方式也许就是规避那些麻烦,有时是基本生存问题,有时是信仰和世界观。

有一个人,他(她)多么美好,就算有些缺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信仰算什么?

爱情不能替代吗?

有一段失败的感情,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去写出来,写到实质或者深刻的现象,又不明显牵扯彼此。

在洪尚秀的电影中,两部我强烈共情的就是《夜与日》和《我们善熙》,而那段感情似乎就可以这么来总结。

当然了,读过不少存在主义的作品,也知道海德格尔对于胡塞尔的延续和发展,现象学比逻各斯中心主义更接近我的认知,所以正如《北村方向》所谈,我们只是找一个理由或本质去串起生活的片段,而生活不过只是些零散的片段。

我写诗歌,也对那些让我体会到诗意的小说情有独钟,之前读完了卡夫卡全集,记得不久前开始读但是打算细读的《包法利夫人》,发现卡夫卡和福楼拜之间很深的承继关系,又读到蒲宁的《米佳的爱情》和《旧金山来的绅士》,当然并不是说只有这种才有诗意,这更多是写法上的,而另一种诗意,是诗质方面的,如朱文的电影,所以对于卡佛作品的阅读,是我接下来的美餐。

其实在诗歌领域,叙事诗早已经这么做了,这并不奇怪,但是诗歌和小说还是有区别的,现代小说的诗质性是它们区分古典小说的一个重要的点。

卡夫卡就说《司炉》是诗,这丝毫不奇怪,因为西方文学本来就有史诗的传统,拜伦的《唐璜》不过就是诗体小说,当然在形式和诗质上都更符合诗歌,本身也具有了叙事性。

现代主义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内省,这是古典小说最缺乏的东西。

许多武侠、言情、科幻大师一头扎进类型文学中,对于自己构造的故事不厌其烦,然而很少去反思自己的作品,作品的语言,或者说这个反思,是我们看不到的。

所以有“元叙事”,于是也有了“元小说”,“元诗”,自然,洪尚秀的许多电影就具有“元电影”的味道,如《生活的发现》、《剧场前》、《海边的女人》、《懂得又如何》、《玉熙的电影》、《北村方向》、《在异国》。

而一旦具有内省意识,对于结构的需要,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于是洪尚秀许多电影都延续了“两段式”的叙事结构,以不同的视角来透视人物和情节,如《江原道之力》和《处女心经》。

我该喜欢什么样的女孩,这其实是从洪尚秀众多电影中引出的一个话题。

有人说,男人从洪尚秀电影中看到自己,女人从洪尚秀电影中认识男人。

其实不仅如此。

男人也能从洪尚秀电影中看到一些女人,女人也可以从洪尚秀电影中看到男人眼中的女人。

如果有人把洪尚秀电影归结于对东方文化中男性心理的剖析(金基德的电影剖析的男性应该是另一更大的群体。

),我倒觉得也不仅仅是东方男性,不过是西方文化在许多东方人眼里的幻象。

回到我该喜欢什么样的女孩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来做一些自我剖析。

看到大多女性追星,个人其实是不屑的;看到女性在权力和金钱面前的一些媚态(我想到的电影是《美国丽人》),我也不清楚是嫉妒多一些,还是轻蔑多一些;看到东方女性在遇到“外国帅哥”,那不知哪里去的矜持,让我也无所适从,因为两厢情愿我自然无话可说,甚至觉得追求伴侣外表的女人绝对不会比追求伴侣才华、地位、名气的女人肤浅,可是也没看出那些东方女性在东方帅气的异性脸面上弃矜持而不顾的表现。

东方男性意淫的“法国女人”不过是一种吹嘘,“my god”未必比“嗯啊”动听,对于中国男性,“呀呀”也必然比不上“嗯啊”,这跟文化自信可能无关,只是从小吃的菜,习惯了。

或许在东方,较强的男权文化中,女性觉得只有逃离,才会有更好的命运。

在2018年收获的第6期,郭楠的一篇中篇小说《海上列车》为我提供了一个女性视角,其实在莫泊桑的《项链》中早有体会,包括只读了第一部分的《包法利夫人》。

我并不是要说教或批判女人的华而不实的虚荣。

只是我觉得,如果追求一些东西,为什么不直接去追求呢,我承认社会对于女性确实设置了更高的门槛,但是有些东西是不能用来交换的,否则永远会处于自我的内心挣扎中。

以前写过一首诗,贴在这里(只是原诗,修改后的此处就不放了):漫走于别墅区那是一排排三层优雅的欧式小楼却无法对应巴洛克或洛可可我跨进园区在尚未被买下的楼区间穿梭楼梯把我导引到二楼可以看到院前的花草墨色的铁门 紧闭木制的门 上面歪斜地贴着封条房屋应该是有阳台的尤其是侵犯领空 任性的阳台阳台前应该有小院花草可以被驱赶和请入从另一侧下去是一条测量小河的笔直小径杨柳和拱桥仿佛在追溯久远的灞桥别离后面的楼区已经住上了人家楼层的后面晾晒一些日常的衣裤楼层的前面则是一只只精致的甲虫我在楼区的环道上穿行想找到一个合适的视角去将风格与特色阐明在环道的转角一辆玫红色的跑车驶过我避到一边车里的女人驶过把头来回顾又转眼消失别墅区里太清净远处一辆小篷车小巧得有些让人发笑不清楚其用途何在环道的另一个拐角一面大大的哈哈镜拉近了和我的距离再一个拐角回到园区的入口我扭头看到一座座的小楼像一个个座钟滴答滴答地响着

别墅区小楼 福楼拜说,自己就是包法利夫人。

写这首诗的时候,我同样相信,自己也贪慕虚荣。

有一件事,说的是,在波德莱尔的墓碑上,有一位女士曾把自己的内衣挂在了那里。

我觉得这是了解波德莱尔的人,才做出的事情。

一直以来,我不太喜欢主流宣传推荐的作家,到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时,就很好奇,为何以前这个名字那么陌生,书读得多了的时候,几乎每个读书较多的人,都会向你推荐陀思妥耶夫斯基。

所以,发现和喜欢蒲宁的作品,也是一件自己认为开心的事,就像喜欢梅里美,却对小仲马不太喜欢,喜欢莫泊桑,却对契诃夫不太喜欢。

当然,这并不仅仅是追求刺激,反对规则,只是我不喜欢说教的口吻。

就像梅里美的《卡门》,许多人不明白卡门美在哪里,我却觉得卡门是自由的象征,她不屈服于任何事物,就算表现了谄媚之态,或利用别人,也是在追求自己的自由,尽管这是恶,但她依然是美的,对于男人,那就是堕落之源,就像特洛伊战争中海伦,当然了,几千年帝王,一个个,不过是些怯懦的推卸责任者。

所以我写过一首诗,如下:最后一个皇帝卷帙浩繁往昔三十载皆道苦难深重抛头颅洒热血江海何曾见碧涛反满目光浅肉醢刺客心无言为先知中庸方显智叹艳骨芳魂颂秋瑾志新诸葛何其多其中意曷知笑懦弱书生三十载何及局中人高呼一声万古存弱唐岂为玉环故君侧何需尔等清褒姒妲己千古恨千古由来岂不一了解象征主义,应该知道,对于诗歌,象征不仅仅是一种手法,从更深的本质上来看,诗歌就是语言,语言本身就是在象征,所以“拒绝隐喻”的提出,让大家大吃一惊,觉得很无稽,但是写诗歌的人,又太清楚了于坚的意思。

提象征主义,就不得不提到“对应论”,“直觉”,尤其是要提及的一个词,就是神秘主义,这也是洪尚秀电影中反复在探讨的一个东西,“奇迹”,“回响”,在洪尚秀的电影中也不断在制造这个东西,就是Deja-vu的感觉。

以前,有些“有经验”的男人跟我说,结婚不能找太漂亮的,太漂亮的只适合玩玩。

内心里,我是看不起这种“有经验”的男人,我相信直觉,也相信每一个写诗的人都很难或者不可能去否定自己的直觉,我觉得所谓的“有经验”不过是自我的丧失,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同林语堂的,而对鲁迅那种隐晦的表达(“我要和你困觉”,《高老夫子》与《肥皂》)有点异议,当然艺术就是营造这种不做评价的模糊情境,所以对鲁迅作品同样也很喜欢,至于鲁迅的价值偏向,也懒得去深究。

那段失败的感情,就是对一个“小女孩”的,旁边的人一律的负面评价,我却仿佛更痴迷于她。

有个旁边的女孩就说,我不明白,你们男生为什么就喜欢那种女生?

我早告诉你了,离她远点。

我记起第一次动心,竟然是她在一个多人群里,发了一张自己和闺蜜(也不知是不是闺蜜)的合照,她太漂亮了,显得旁边的女孩很丑,让人看着感觉尴尬,当然一眼看去,她的胸很小,尽管我并不觉得这是缺点,但是也不会认为是优点。

许多人在拿这个调侃,她甚至说了自己的学校,原来是我的学妹,我也不知哪里生发的保护欲望,我竟然觉得她很单纯,我想保护她。

有时候,感觉没有错。

单纯是一个价值自洽世界的评价,在另一个价值自洽的世界,单纯等于自私而毫无诚信、毫无廉耻。

是我提的分开,我是否应该庆幸理性战胜了感性和直觉?

可是我却感觉那么压抑,在接着的一段工作中,一位严厉的主管,为了便于向领导汇报,要求我们所有做事的方式都按照他的模板来,我真得很恶心理性,因为我甚至不知道怎么来反驳,我只能辞职。

曾经一段时间,我很相信逻辑,我觉得没有逻辑的检验,许多事情都不靠谱。

也正是这个信念,让我从很小就喜欢数学,觉得数学老师可有可无,他们于我并没有多大意义,他们不见得有什么高明的见解。

而在文科,依靠一些模糊的事情,老师似乎就成了权威。

一些主流的文学史,在那里自说自话,我会去了解,对于我不认同的,我会把它从我的阅读中剔除,只留一个否定的结果。

后来我发现,牛顿第二定律从一开始就含糊不清,依此建立的力学大厦,对于许多人就像是空中楼阁。

爱因斯坦却在狭义相对论中明确提出了两个假设,基于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光速不变”原理,也只是作为一个假设。

试问一下,你真的明白牛顿第二定律在表达什么吗?

我决定去细读《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于是了解到了黑格尔的理性(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和柏拉图的理性(“洞穴”比喻)。

知道了柏拉图学园立的“不懂几何学不得入内”,于是去读了《几何原本》,终于发现了与柏拉图“洞穴”类似的地方。

那就是“反证法”,这是《几何原本》的元素(许多人喜欢说公理、定理那一套结构词汇),我倒觉得我们需要看看《几何原本》的语言,即“反证法”,这就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个典型方法,与之相对的是“归纳法”,“归纳法”是直觉主义加诸理性主义的改良版本。

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开始融入美学的东西,或者说是艺术的东西。

比如海德格尔去解荷尔德林的诗歌,萨特、加缪、波伏娃写小说。

但是诗歌如果有本质的话,我认为是自由,包括各种艺术种类,如果要追求什么本质,我都认为那是自由,在政治学方面,那就是无政府主义。

其实我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人,在理性和直觉中挣扎。

那次去相亲见面——双方都说好只交朋友——我谈到自己喜欢的女孩是“独立而温柔”,她说还是有这样的女孩的。

我却觉得这本身就是矛盾的。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人类会逐渐趋近一个以中性为美的社会。

通俗来说,就是男性的美有几分“媚”(这个词在我这里好像一直都是褒义词,更深的程度我会用“妖”),女性的美有几分“直”(“直”在我这里是中性词,所以“直男”我一直没感受到是个贬义词,也一直在讽刺拿“情商”说事的交际情感大师)。

那段失败的感情,最终我还是纠缠不休,在删去的通讯方式记录中,找到了微信号和QQ号,她也许是不胜其烦,同意过一次。

那次她说的是“我们分开后,我已经找了八九个男朋友了,个个都说爱我。

”我想起来了,在之前我们说分开时,她问我,到底爱不爱她。

我很生气,但是依然回答,我肯定爱你呀。

也许当时我只是不想再去考虑爱不爱的问题了,后来我却觉得仿佛自己是那么的不靠谱。

对于她同意过加好友那次说的话,我的回答是,“我只在乎我的心”——《红楼梦》里的话——只是无意说出的话。

那次分开时,我说那就永远不要见面。

原来到头来,我们还没真正见过面。

我后来从更多的人那里去了解她,包括一个和她网上谈了一阵的我也认识的人。

那个人提起她来是一肚子的怒气,甚至我们交谈一些细节。

我们几乎达成了一个共识:这个女孩或许根本不存在。

之前那个让我警惕这个女孩的女孩跟我说,或许对面不存在呢?

我想象着对面是一个男人,我似乎依然可以接受能那么深入我内心的人,这好可怕,我甚至都开始嘲笑自己了。

还好,有一张学妹在学校一个标志建筑前的照片,尽管我早删去了,我还庆幸记得这一张。

也许从学妹的角度看,我也好不到哪儿去,或者更糟糕也未可知。

我没有抱怨什么,只是发现感情确实可以塑造人的价值观和信仰。

我真的不再相信和追求那种永恒的感情了,以前或许只是说说而已,现在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因为她我思考那个女孩总爱问的问题“你到底喜欢我哪里?

”也许只是“移情”(一个美学和心理学上的词汇),除此我找不到深陷其中的原因。

尤其让我感触的一点,是我又开始思考生命本身和时间,短暂的感情就不是感情吗?

或者是因为一开始就带着目的而显得不纯粹?

那带着婚姻目的去谈的感情,纯粹吗?

我讽刺婚姻为“侥幸延续一生的仙人跳。

”所以,我应该更在乎独立。

也许是我还需要成长,我无法不喜欢温柔。

就像小时候喜欢游戏而不让打时,我当时幻想过,如果在一个洞里,有保证不死的食物和水,打游戏过一生也未尝不是一种活法。

如今,玩过一个游戏,明白“大局观”不过是多步运算的动作趋势策略,对于游戏的态度也能理性多了。

我总想着“自暴自弃”,找一个温柔些的女孩,不要考虑什么爱情这些如梦似影的东西,了此一生,也就罢了。

我一直在讽刺那些只知道追求舒适感的中产阶级,我并不信灵魂,但是我不喜欢这种活法。

也许我需要看到独立女孩的美,但是我感受到的远远不及从温柔女孩那里感受到的,当然温柔不是文静,而是像《夜与日》中的法国小女友和《我们善熙》中的善熙的那种温柔。

可能在许多人看来,这些女孩都离“绿茶”太近,婊里婊气的,但是我知道其中有吸引我的东西。

就像两个电影版本的Lolita,我还是偏好第二个版本。

尽管对于一些高冷的异性,会莫名生出那种强烈的征服欲,我会克制,用仅有的理性去中和它。

最正常的交际,其实不应该有那么多距离和禁忌、礼节,作为平衡,那么多欲望在涌动,所以东方的男性,从这一点上,确实显得猥琐。

我不是要把这些推给女人——像俞敏洪那种极端的话,不过是走几千年来的老路——但是女人也不能说毫无责任,把一切归结于男人的低等。

如果我去否认自己的直觉,这是对自己的不忠,这是最大的虚伪。

我也不知该喜欢什么样的女孩,直觉还是理性,独立还是温柔?

如果我自己都不明白,又怎能让别人去明白呢?

 6 ) 轮舞,梦中人

简单且清晰的轮舞结构,每当音乐响起时,预示着轮舞进入下一段。

两两登场的节奏。

善熙站在圈中央,发起邀请,她拉起男人的手走入阴影。

男人呆在阴影里,她再去跳下一支曲。

善熙分别对A、B、C男转一圈,ABC男之间再转小圈儿。

善熙试图在男人中寻找自我,貌似她要醉,可醉的不是她。

她把关系点燃了,烧着看着,仅此而已。

况且她的魅力来自于她从根本上不CARE任何人, 男人ABC,浅尝辄止。

善熙的赋格是重复和试探,她称得上真正的导演,控制节奏,收放自如,这就是音乐。

最有意思的是阿里郎饭店的女人,点个炸鸡,放上音乐,通晓事态。

对于消失的善熙,一男人说她内向,另一说她聪明,再说有艺术感。

善熙的意义在于消失。

越久越醇。

三男人齐步走在公园里,仿似传统故事的三兄弟。

洪尚秀延续了”惠媛“,这次不仅有倦怠的秋日,倦怠的醉酒。

这次的音乐和舞更平衡和恰当。

惠媛曾经做了个梦,而善熙醒着也似梦,消失了的”我们的善熙“,却更好比三个男人的梦中人。

温柔有梦痕。

 7 ) 真实的可能。

上一部看的洪尚秀的电影是《不是任何人女儿的海媛》,看完《我们善熙》后发觉,“我们善熙”同样不属于任何人。

不同之处在于,海媛是在真实与梦境中切换,依靠幻觉产生故事,是一种虚幻的不属于。

而到了善熙身上,就是真实的不属于。

海媛与善熙并不重复。

真实体现在哪里?

这同样也是电影最明显的特征——固定长镜头。

主角除了善熙,无非就是最先出镜的崔教授、后遇见的文洙、再到后来的宰学。

而整部电影就是这三男一女,两两之间的对话。

大部分镜头都是一个人首先在画面里,另一个人再走入其中,两人坐于桌旁,镜头从侧面拍摄。

至于对话的内容都是次要的。

看完以后我甚至在想,如果这部电影是无声默片,同样能够准确无误地表达人物之间的关系。

长镜头,长镜头,长镜头,还是长镜头,5分钟,6分钟,11分钟,最长一个镜头逼近12分钟。

洪尚秀向来是个人风格强劲的导演,不过这一作品里标志性的推镜倒是不多见,片长只有88分钟的电影全是用长镜头拼。

最初以为善熙和文洙在“Hot Sun”炸鸡店那个6分钟的镜头已经长到头了,结果后来居然出现了接近12分钟的最长镜头。

仔细对比后能发现最长的镜头是文洙与宰学两人之间的对话,没有女主角善熙。

而善熙分别与崔教授的三次见面、文洙的一次偶遇以及宰学的一次见面,镜头时间都未超过文洙与宰学的那一次。

长镜头这一拍摄手法最能体现的就是真实,时间空间和人物都不容作假,包括角色之间的对话氛围以及情绪的微妙变化。

在一个全部都是长镜头的电影里,越长的镜头则说明故事越真实越贴近,两两之间关系的不同全都依靠时间的长度拉开差距。

比如善熙与崔教授、文洙、宰学三人之间,最长的镜头在宰学身上,其次是年轻的文洙,最短的是崔教授,但与崔教授之间关于推荐信的对话发生过三次,宰学又分别与文洙和崔教授都有过一次交谈。

实际上通过这种镜头时间长短的比较能够反映出善熙内心对这三人的喜爱程度,或者说她更偏爱于谁。

结局是三个人一同去厕所,善熙从旁边女厕出来后没有与他们碰见。

他们一同走入宫殿,善熙独自离开,谁也没见着她。

众所周知她不属于任何人。

但仔细揣摩还是能看出端倪,发现三人之间的不同点,以及谁更讨她喜欢。

只是在这电影里无须选择,“我们善熙”谁也不属于,但她却又同是“我们的善熙”。

长镜头只是一种拍摄手法,与电影好不好看并无关联。

洪尚秀的故事总是非常平淡又乏味的,剧情太小,不大会用故事来冲击,情绪没什么起伏,神态需要摸索,镜头固定,场景就那么几个。

故事简单无聊,但需要比较,经得起推敲。

他的用意也没那么显而易见,多靠对内心的洞悉以及对镜头和时间的挖掘,想表达的全都通过镜头的长短来实现。

对他电影的评价两极分化,看得明白的人懂得琢磨,看不明白的认为完全就是烂片的,多数是懒得思考,只看呈现在眼前的,而不试着去发掘镜头以外真实的可能。

 8 ) 洪尚秀和他的扁平化电影

无论是从画面,还是从故事的结构,甚至追溯到人物形象的塑造,我们都将难以找到比扁平化这个时髦的词语能够更好地用来形容洪尚秀的电影。

他的镜头极少移动,画面固定在中景,偶尔会缓缓向人物拉进。

在《惠媛》中,哪怕惠媛在母亲面前难得地纵情奔跑时,镜头也只是微移了少许,将人物摄入画面的末端后随即停止。

他的场景也极少,饭馆、宾馆和旅行几乎就是全部。

他的故事极其简单,究其根本无非是二男一女的情感纠葛,如《男人的未来是女人》,如《北村方向》。

他的人物形象十分单薄且固定,多为学生或者电影导演,不存在家庭,或者家庭仅作为阻碍的符号出现。

他的叙事没有技巧,只是简单的时间顺序,像《惠媛》中长梦手法的运用,已经是难得一见的技巧运用。

总而言之,洪尚秀的电影去掉了电影里一切扣人心弦的因素,恰如同如今的扁平化趋势,将人们原本有声有色的生活压缩成了一个平面。

但是,洪尚秀的所谓扁平化其实与现在所流行的扁平化大有不同。

扁平化是将有着丰富变化的实际物体景象提炼成简单的线条和色块,而洪尚秀的扁平化是将看似光怪陆离的生活还原成简单的线条和色块。

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洪尚秀在进行这一过程中遵循了扁平化的设计美学——线条和色块。

线条,就是电影中的人物。

洪尚秀的电影与其他电影相悖之处在于,他镜头下的电影人物并不发生变化。

传统意义的认知中,人会随着自己的境遇而不断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则构成了故事。

如果人物并非按照此种途径展开,那么他就会带有荒诞的意味,例如《阿甘正传》中带有智力缺陷的阿甘。

洪尚秀的电影里,不发生变化的人物随着时间和故事的推移前行,随即构成了电影简练的线条。

《北村方向》中,电影导演在故事的开始以寻找朋友的形式出现,而在故事的结束,其仍以寻找朋友的形式结束。

《玉熙的电影》里,玉熙分别与振久和宋教授登山并进行比对。

《我们善熙》中,善熙多次分别与三个男人游览昌庆宫。

这种对人物故意的抑制与重复,就构成了洪尚秀意图的主架构。

洪尚秀善于利用时间差和场所的缺失构筑信息的不对等。

《男人的未来是女人》中,两个男人各自利用对方离席的时机对女服务员进行搭讪。

在洪尚秀的电影中,人物之所以可以被压缩为线条的根本原因,也即是这种信息的不对等从而导致人物的不自知。

电影中的人物无法获得完整的信息,因此无法做出改变,典型如《我们善熙》中三个男人,他们对善熙其实一无所知,却纷纷自诩了解善熙。

这些人物必须依赖一个“无所不知的第三者”,在外部也即是通过观者来完成认知的改变,才能实现故事的真正结束,而在这一过程中,电影中的人物被压缩,成为结构化的线条存在。

这一点在电影内也得到了体现,《北村方向》中反复遇到的老师,《玉熙的电影》则一直是隐秘的重复,《惠媛》中梦境和现实重合的大叔,《我们善熙》中饭馆的主人,一旦我们将观察的支点置于第三者之上,就会立刻发现人物举止的可笑。

洪尚秀镜头下的人物,必须依靠一个无关的第三者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一过程,其实就是我们试图描述自我的过程的翻版。

而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则是洪尚秀得心应手的细部线条,二男一女的结构被其使用的出神入化,几乎在每部电影中都能找到这个结构的踪影,《我们善熙》的整个故事更是这个结构的不断变奏的最终结果。

这种结构的一再重复,加重了人物的荒诞感,将人物进一步压缩,也将洪尚秀的所要描绘的线条更加清晰地从色块上凸显出来。

色块就是洪尚秀要讲的故事。

这种故事因为结构上面的高度重合和人物的极度单薄与荒诞呈现出极高的单一性和纯粹性,仍以色块为喻的话,可以视为拥有极高的色彩饱和度和明度的纯色色块——就像wp8的方块。

然而,这种故事却令人久看不累,或者说,同时也有相当一部人认为其乏味无比的原因在于,这些故事有着适宜的透明度,合理区分的界限,并被设置了巧妙的排列方式。

上文对人物的分析可知,洪尚秀的故事中存在一个无所不知的第三者,这一形象同时映射着电影内的人和观者自身。

随着故事的不断推进,故事内外的人的信息不对等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这种渗透压一般的信息差自然而然地构成了故事的张力,而这个故事对于第三者而言,却又是是透明不存在障碍的。

此外,洪尚秀善于利用符号对故事进行区分,使之按照一节一节的形式进行,这种符号是多样的,可能是一个动作,一个场景,一支曲子,更巧妙的是,这种符号并非是并排排列的,两个符号之间是完整的一小节故事,一种颜色的色块,整个故事则是这些色块分作不同图层进行叠加,而随着人物线条的前行,这些图层还仿佛因此各具不同属性——就像是PS的图层。

更诡秘的处理是由于界限的存在而在色块上留下的缝隙,也就是洪尚秀故意将一个延续的故事打断进行分节的地方。

在这个地方,我们仿佛被一棍子敲醒,和电影中的人物一起,开始重新打量这个世界。

我们会看到,我们生活中那些美丽多彩的事物,大多还是因为他们本身美丽多彩。

我们的生活被填充到他们周围,不仅没有为之添彩,反而有些苍白而空洞。

倘若也有一个无所不知的第三者在观看着我们,恐怕还会觉得荒诞又可笑。

在这一点上,洪尚秀的扁平化再次表现处与流行的扁平化的不同。

他最大限度的保留了除人之外的物体的鲜活,却毫不留情地将与人相关的活动打回单薄如纸的原型。

好比图标依然被描绘地栩栩如生,而我们点击图标的动作被压成了苍白色的线条。

这时唯一能拯救我们的,可能只有亲吻,这大概是洪尚秀电影中最温情的动作。

事实上,一张白纸和一张有吻痕的白纸,我们当然会更喜欢后者。

 9 ) 短评的字数一不小心敲多了,那就补充一些作为观影笔记发出来吧

还是台湾的译名通俗得直指故事主线,《那一年,我们都爱过的女孩》...但事实上,影片中主要是善熙这个“稳定发疯”的女孩在操控着叙事发展的走向,但可悲的是,她似乎依然还需要确定她可能爱过的所有男人身上确定她的价值。

不确定善熙是否真的完全掌握了爱的全部主动权,但无疑她选择的爱的各种可能性至少是片名所暗示的那种情感体验的一种反叛。

网友短评说,男的猥琐,女的绿茶。

茶就茶吧,是否需要为啥进行辩护,本身其实也是个性别政治问题。

洪电影中男性的猥琐其实大致都集中表现中,貌似他在醉意中也说出了生活中某种深邃的道理,但却几乎马上可笑地把作为性与引诱作为生命冲动的本能...那晚又听身边喜爱洪常秀电影的朋友说,洪的影片妙在文学性和那种微妙的哲理。

我记得当时的回复他说,洪电影的精髓在于他貌似一种非专业性的场面调度实现了一种极度独特性和个人化的电影审美。

它的镜头语言似乎停在表面,但含义似乎又藏在深处。

我之前半开玩笑地说,就比如说,他对着远方的树叶来个粗暴的推镜头,都感觉是推出点哲理来?

但仔细想想,到底他妈的推出了个啥?

那是一种类似的希腊先哲”Eureka“的智慧冲动?

”我发现了?

“格外喜欢洪的一个片名就是《生活的发现》。

但就洪电影中的风景来说,或者只是一片树叶这种无足轻重的存在,究竟意味着什么?

以及是否固定的大远景让你无法一下子完全领悟一棵树的存在,但一个类似推镜头这个行为本身让你至少开始感受这片叶子究竟是个怎样的意思。

不过在《我们善熙》片尾,教授不让学生和兄弟知道自己在和女学生善熙在景点约会,男学生还打趣教授是来看枫叶的吗?

他嘿嘿地傻笑着?

这或许仅仅这是作为剧情发展的需要,但我似乎有点悟了,其实洪电影中的这帮人并不真的关心风景?

这里扯得有点远,不过风景之于洪的电影究竟意味着什么,也得一大篇长文来论述。

影片《我们善熙》蕴含的性别关系实在复杂,如果明白爱欲的存在本身就是权力关系的斗争,那么一切以爱名义存在的感性流露是否天然地抹平了剥削/不平等,片尾所呈现的大型社死现场似乎是一次有趣的对倒,整个故事其实围绕着善熙计划出国留学前的一系列遭遇,也就不难想象这部影片会有大量笔墨描绘一个女性角色,但正如片名《我们善熙》所暗示的,这次无疑又是一种第一人称复数的男性视角。

这部“元电影”简直可以说是学电影的人的噩梦,并且恰巧以善熙这个女性角色展开,似乎暗示了这个行业目前大部分的资源主要还是掌握在男性手中,就申请院校需要请一个叫兽写介绍信这事儿不知包含了多少血泪...和前男友学长谈个恋爱“终于”被他拍进处女作了,但人生毫无起色的学长只是感觉到在电影学院白学了,但依然要继续读研,结果你嘲讽他是不是至少还可以谋个教职??

并且最终要可怜地把做电影这件事归结成运气...很多人都观察到洪的电影在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尴尬,而我始终觉得所有他的电影都不可避免地是一部喜剧,比如想象一下你在电影院里和一位像讨好的女孩一本正经地观看这么一部艺术片,为了保持住你的高级你连笑都不好意思笑,当你还想严肃地和女孩分析一下影片在传递怎样的信息时,会不会觉得影片其实是在讽刺你呢。

确实,由于洪电影镜头技法上的业余性,尤其是他几乎妄图重新定义一番现实主义的粗暴摄影技巧,本身就是对品位的一种挑战,并且你肯定要考虑到,艺术并不是通向生活的方式,就像支配爱的其实是性。

首先得作为真正的影迷,但又必须作为真正的观众,似乎才有勇气去抵达洪电影中那个辛辣的本质。

她是闪耀的,却也在刺痛你,假如你有什么是不想承认的话。

 10 ) 掩己耳目,自欺欺人……

2015年就看过的电影因为昨晚的喝多突然被想起……在《熔炉》之后因为郑有美而看到了这一部,从此入坑了这种喝着酒聊着天吃着炸鸡就演完了的仿佛深夜在大排档一样的电影,贾木许的那部《帕特森》给我的也是类似感觉,开公交写诗吃老婆做的饭听老婆讲一些新奇的想法和事遛狗喝口小酒睡觉,可以说简直就是梦想中的平静日子了……《帕特森》总体还是平平淡淡的,然而《我们善熙》却在一幕一幕的结尾给观影者一棒接着一棒的打击,看到有一个短评说的实在太对了,“男性普遍倾向于认为漂亮的女性更善良”,所以我看完后虽然主观感觉的确是这样,但还是自欺欺人地不愿意去相信那么看上去漂亮的善熙其实带有着绿茶属性……就像分手到现在近140天,我依然不愿意去相信身边朋友们说的那样,和前女友的分手并不单单只是自己的问题,双方之间都有着并不良好的沟通问题,但是自己从见到她第一面开始就死死的认定了她的形象一定是完美的,即使在交往的后期自己已经感觉到她那边的情况不太妙大概并不仅仅是考学压力所带来的心情不好这样的原因,每天单方面发过去的清晨及晚间问候,不再会收到回复的日常信息,不愿意再有更多的见面,每周一次见面后的分别拥抱变得越发行色匆匆……可自己却一直在告诫着自己她肯定是因为处在考研这个特殊时期所以情绪才会不太稳定,并通过翻看回想之前的甜蜜日子和写一些以为会得到什么回应的自认为的情话来验证这段感情依旧保持着美好,从而寻求自己心中的慰籍,过着自己不愿承认的自欺欺人的日子,直到现在每一次再看见她,也不愿相信她对我已经没有了什么感觉以及“世界上最廉价的就是男人无所作为的温柔”……可事实就是这样,自己又何尝不明白,自己所做的那些其实一直心里也都有个声音在嘲讽着自己,“说白了,你这就是在掩饰自己的无能,等到某一天人家意识到了,你在人家面前彻底败露了,那一切将再也无法挽回了……”如此回想,之前单身时的无能是对自己而言的,并不存在欺人,等到开始追求,自欺与欺人就再没有停止过……一切的一切说到底,无不该归咎于作为男方自己自身没有丝毫可以让人家女生感到安心的底气,尤其是自己也明白对方远比自己优秀的多,或许人家早已意识到后又不好去直白地点破,而自己早已意识到其实自己并配不上人家,心里却还一直不肯放下人家一直自欺……想要做到放下很难,但也该让自己明白了,自己究竟有没有那个资格当时去追求人家、现在还放不下人家……起码现在,自己还不够格……革命从未成功,同志急需努力……认清自己,认清现实……

《我们善熙》短评

世间情伤千万种 唯怪我们太漂亮

7分钟前
  • Mathilda
  • 力荐

女人的魅力与猜不透,都是男人的自作多情。

11分钟前
  • N
  • 推荐

简约到了一定程度了,名字也可以改成”不是任何人的女朋友的善熙“。男人啊,对美女的评价永远是那么几个,清纯也好,漂亮也罢,外向内向都无所谓,其实呢,谁傻也不知道呢。真是有趣极了,也只有真心爱洪尚秀的,才能品出里面的味道了吧?下回,去吃炸鸡啊,不是肯德基的那种。

14分钟前
  • 阿巴厮
  • 推荐

@韩国文化院 所谓的演员特质真得能给同一位导演的片子带来不同的氛围,郑有美对于男人的凝视只能被洪常秀牢牢按压在一种剧情设定中,然后深深沉浸,其余的男性角色也幻化成洪的真身对其进行戏谑地游戏。(金敏喜简直就是完美去除洪常秀油味的洗洁精)

16分钟前
  • 三岛
  • 还行

沉闷、没意思、不好看

20分钟前
  • 独看枫叶丹
  • 很差

善熙,你快把大衣还给我家惠媛。

22分钟前
  • 凉水
  • 推荐

真的很喜欢洪尚秀的尴尬感和醉感。

25分钟前
  • Tilda Li
  • 还行

现在对我来说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知道我是谁。

29分钟前
  • 李格弟
  • 推荐

无聊

32分钟前
  • fullplanche庄
  • 较差

强迫症如我竟然在看完两周后才来标注,平淡得可怕,实在没什么观感。

34分钟前
  • 永远只是个歌名
  • 还行

看完啥也没干,直接给自己整了啤酒炸鸡

38分钟前
  • 推荐

“你是我所有电影永恒的主题”——变着花样结构拍同一部电影的老洪头。让三种看起来一样但况味又略有不同的结局汇集在同一个结尾,真是漂亮(即便早早就能猜到形式,味道还是出来了)。7/10.|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movie/21371664/interest/767339339

43分钟前
  • 神仙鱼
  • 还行

70.更像是一个小品,对过往记忆中的——我不想称为女孩——而是同时是女人和女同学的回忆,处于不同阶段的男人,对这个好像简单却让他们无可奈何的女人的迷恋。虽然她丝毫不完美,她在迷茫中,肆意游走在他们之间。比较特别的是,他们身上都萦绕着一些青春的气息。很难说如果不是洪尚秀的名头我能否津津乐道,毕竟中途看困了。印象里就是固定机位长镜头和快速拉进两种。。我觉得比我看过的另两部要简单一些,给我就是早期作品那种感觉,如果都是这样我就不太想看他其他的电影了。被我列入计划却拖延最多次的电影,惦记了那么多次竟然没列入想看。。

44分钟前
  • Dxxxx
  • 还行

洪尚秀的这种片子挺奇葩的。善熙和惠媛都是那种人见人爱,让男人巴不得捧在手心里的女子。善良聪明却性情乖张,从女生角度看有点恨得牙痒痒,讨厌她的深井冰和别扭,但也看得很过瘾。

45分钟前
  • 望潮
  • 还行

長鏡頭

47分钟前
  • 柯柯南
  • 还行

变焦生硬,比段子手的硬广还硬啊。。那个配乐好听~

49分钟前
  • 向日翾
  • 较差

一些zoom in着实让我有点出戏,几个空镜的节奏似乎也与整体不太协调,但洪尚秀对于男女关系的把握不得不让人称赞。

54分钟前
  • 怪盗薇琳
  • 还行

各种不及“惠媛”,音乐很有味道,最后一粒音都要听埋。确实很侯麦,但为什么无所事事这件事放在法国人身上就是可爱,放在韩国人身上就是矫情呢?

57分钟前
  • vivi
  • 还行

不知所云,且风格十分损耗非粉丝观众的观影欲望。

1小时前
  • 玄玄昱仪
  • 较差

语言的重复嫌太简单,过多且刻意,但整体非常可爱。奇怪的是影院观影并没有增强多少愉悦感,反而弧形屏幕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构图的美感。

1小时前
  • bloom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