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极其平凡的故事——女孩为了弥补父亲的遗憾,练习板球,挑战了村庄里对于体育的性别刻版印象,最终凭借努力进入国家队。
在此过程中,她收到了男运动员的嘲讽、母亲的反对,最终恰恰是母亲“拼命去争取”的人生姿态感染了她,让她勇敢追梦。
看这部电影之前,对板球一点也不了解,但是在影院里仍然能感受到比赛的激烈和挑战。
在比赛之外,影片也刻画了农民的生活困境。
主人公在国家队临上场前,家里的房子和财产被没收,蒙太奇的镜头来回切换,让主人公失去了比赛的动力,最后在教练的鼓励下(虽然那一段鼓励也有精英主义之嫌,但是在那个当下却是主人公帮助家庭和村庄唯一的办法),女孩通过胜利拯救了村庄。
但是我看完影片之后心里仍然是酸楚的。
她在获得胜利之后的那一段控诉“感言”,教练并没有翻译给其他的队员,因为教练也知道,个人在面对体制性的压迫是何等的无助。
不像《摔跤吧爸爸》拥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和结局,这个影片抛给了观众和印度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存在一定的不完美,比如某些情绪的转折比较生硬,比如队友的爱慕之情,母亲对待主人公参加板球的态度从反对到鼓舞,还有曾经看不起她的队友最终与她和好,这些过渡上显得有些单薄。
但是它给我带来的省思是强烈的,个体似乎需要非常幸运和努力,才能够挣脱阶级和命运所带来的枷锁,但是又有多少人,有同样的幸运呢?
2018印度剧情片《印度女孩》,豆瓣评分7.3,IMDb评分7.0,于2022年3月18日引进国内上映。
“爱拼才会赢”的电影版释义。
板球版的《摔跤吧!
爸爸》,剧情非常像,任何看过《摔跤吧!
爸爸》的观众再看本片都会联想到《摔跤吧!
爸爸》。
同样女性体育励志题材,同样有个支持女儿的爸爸,同样是不屈不挠的女儿。
只不过项目是板球,爸爸不是教练。
还有一个区别是,《摔跤吧!
爸爸》改编自真人真事,而《印度女孩》则非如此,这一点令人《印度女孩》剧情的可信度有所降低,毕竟在印度这个男权社会中女人从事男人运动是很艰难的。
但是《印度女孩》的剧情设计走的是真人真事的模式,尤其是高潮戏世界比赛的赛事日程,几乎会令观众以为看到的是真实的。
虽然本片故事不是真实的,但是励志基调不变,我想到了经典励志歌曲《爱拼才会赢》,现实中绝大多数人拼搏后并不会像女主这样心想事成,但是电影的戏剧化不会让拼搏成为泡影,因为那将使观众丧失现实中的信心,但是现实中只有拼搏才有希望,不拼搏就连希望都不会有。
板球这个运动对中国观众很陌生,可以说是棒球垒球运动的变形。
板球运动在印度电影中多有体现,不过专业以板球为题材的电影,本片是我看过的第一部。
本片是南印度电影,我们之前看过的多数印度电影是电影业发达的北印度电影,本片中的对白也不是我们常听到的那种印度语,而是泰米尔语。
泰米尔语不像印度语那么摇头晃脑。
本片有可能是国内引进的第一部南印度电影。
歌舞是印度电影的标配,本片有歌无舞,有多首穿插于剧情中的歌词与剧情有关的歌曲,上半段的插曲太多了,充时长,干扰了剧情的紧凑感。
中文片名起得太大了,就像《印度合伙人》一样(原名叫《护垫侠》),其实叫做《板球女孩》就可以了,中文片名不要动不动就”印度这印度那“的。
是否还记得年少时的梦想,小小的契机结下美丽的种子。
很多人中途都放弃或走向别的支路,能闷着头一直走的人越来越少。
看电影的时候,我脑子里总是闪回我曾经经历过的那些两难境地,被阻拦的时候我有不撞南墙不回头吗?
被误解的时候我有抗争吗?
别人说我不行的时候,我有对自己有过动摇吗?
作为一个看客置身事外,这些都是“升级打怪”的关卡,但身处其中,我可能已经放弃过无数次了。
之前有接触过一个概念“人生游戏化”,即在非游戏的领域(这里指人生进程)中,采用游戏设计元素和游戏机制,使当局者能用以解决问题并增进当局者的贡献力。
板球是一场游戏,人生也是,我曾经想过如果把自己当作参与者,是不是可以更加冷静和坚定。
但是人生又毕竟不是一场游戏,如果我们只是为了赢,那岂不是又只是为了一个结果而虚耗人生。
在寇茜回头看的时候,路过的一切感动、挣扎和情谊,才是她最想感谢的部分啊。
寇茜的板球人生是不断抗争的一生,她从家庭和兴趣那里汲取力量,强大自己后去给别人力量。
“如果想要什么,嘴上说说是得不到的,得拼命去抢。
”寇茜很完美地践行了这一点。
她像一柄锋利的剑,直指自己的目标。
过刚也易折,她的人生旅程也是不断和解的一生,和母亲、和队友,可能经历时十分痛苦,但这也是路途里的风景。
感谢一路的荆棘和玫瑰,更感谢无论何时都不动摇的自己。
希望我也可以永远做自己的最后一个粉丝。
在印度这样一个重男轻女重灾地,能有这种大女主电影似乎是十分罕见的。
但无论是《摔跤吧爸爸》,还是这部讲述女孩打板球的《印度女孩》,都脱离不了一个中心人物——女主的父亲。
《摔》里的父亲是个摔跤手,他没有儿子,只好培养女儿。
《印》里的父亲是个板球爱好者,如果他有儿子,他一定会无条件支持儿子学习他感兴趣的东西,而不是放任女儿在乡野里跟表兄一起浪费好几年天赋。
这两部电影的动机似乎都是源自父亲的诉求:“生不出儿子呀,但是又很想让孩子继承自己的意志,那我就支持女儿去学吧,哪怕遇到再大的挫折,我也不放弃!
”这一点在《摔》里显得尤为突出,因为女儿们一开始并不喜欢摔跤,而是被父亲逼着去锻炼的。
她们有过赌气,有过反抗,她们不理解为什么她们的父亲要逼着她们去学摔跤。
在父权社会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读书然后嫁人,这似乎才是正常的。
剪短发、跟男孩子在泥地里打滚、有攻击性、天天跑步摔跤这类行径如同异类,她们经受着这些非议,只是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拿到冠军。
尽管此类行径在女权主义者(本人)眼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她们做这些并非出于真心,而是被父权逼迫着去做的。
这一点就很有趣。
导演(父亲演员本人)认为,女性反抗父权社会的力量,还得从父权中借力。
这一点也表明了,该片,或者说父权的矛盾性。
父权的继承需要女性,无论是孕育下一代,还是下一代本身,但是父权的核心在于厌女:他们需要女性,却又蔑视女性。
而在《印度女孩》中,这些女儿们的形象成为了女主母亲——一个在父权社会长大、将父权体系的规则渗透到骨子里的女人。
她知道女儿若不遵从父系规则读书结婚生子,第一个饱受非议的就是她自己,以及她的丈夫,其次才是女儿本身。
人们会议论这个女孩子的母父,会戳他们脊梁骨。
所以在影片一开始,她是保守的、内敛的。
爱情是女人的宗教,她信仰她的丈夫,这点体现在她跟村妇讲述如何对他一见钟情,以及后来被他说服不再反对女儿学板球,还有最后女儿打国际赛事的时候她没有看电视,而是凝视着她的丈夫(这一点让我非常不适)。
在其中的某一天,她爆发了,她大声斥骂那些说闲话的人,也斥骂失败后郁郁寡欢的女儿。
那一晚,她不是一个妻子,而是一个真正的母亲,一个跟女儿和解的母亲。
女儿在此之后重新振作——这一点或许是导演意识到女主的成功离不开她的母亲,或许是他意识到女主需要完整性这个因素——总之她们和好了。
现在我们回到2003年,那个女主凝视着父亲的夜晚。
那晚印度队输了,她的父亲哭了。
她想为父亲做点什么,所以她想学板球。
又来了,熟悉的套路,女性的启蒙永远是一个男性。
OK我们暂且不提这个。
为什么是2003年?
为什么是女主12岁的时候?
因为她还没被父权社会思想侵蚀,天真的小孩子想干什么干什么。
有很多事情,女孩在小时候都敢做(打架、跑步、甚至骑猪),但长大之后受到社会驯化,就渐渐丧失了那种本能和勇敢。
所以女主在12岁的时候,一脸无所谓地向体育老师提出想学板球,然后无所畏惧地独自闯进男子学校,跟一群男生打板球。
电影里也印证了这一点,当她18岁,完成成人礼之时,她的母亲便开始阻止她了。
现实中,每一个长大的孩子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只不过针对女孩的规则更多而已。
她们被迫接受性别歧视,被迫要求穿高跟鞋化妆,被迫保持身材,被迫优雅,被迫结婚生子……这一切被迫具现化在电影里,就成了女主被她的母亲抽打被拖回家。
那些男孩子站在旁边,看着这一切。
他们很清楚这个社会的规则对女性的不公平,但他们并不想做什么。
那个唯一一个为女主做过一些事的男人,只是基于性缘欲望的附带品罢了。
而在女主彷徨的时候,好家伙,经典的男性说教又来了。
她曾经的队友们,曾经看着她被母亲拖走无动于衷的人,此刻又站出来说了一堆冠冕堂皇的说辞。
果不其然,女主又被说服了,于是重新加入队伍。
我就笑笑哈。
在女主进入国家队预备训练营之后,身边的男人都消失了,只有女教练和女队员们。
这可怎么办呢?
果不其然,此刻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男性角色,他代替了无能的教练,发现了女主的天赋,并在女主崩溃的边缘又进行了一场经典的男性说教(不愿再)。
而在另一方面,旱灾导致女主父亲失去了粮食、钱财、合作伙伴甚至在村里的威望。
这一切仿佛在暗示,当一个男性选择支持女性的时候,他付出的代价有多大,或者说,当一个男性站在女性立场的时候,他的世界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这一切,不是更加验证了父权的厌女症吗?
支持儿子是多么天经地义的事,一旦支持女儿,好家伙,又是旱灾,又是饥荒,又是破产,又是自杀的——整个天都来跟你作对了。
而这所有的一切,从古至今的一切的苦难,女性一直在默默接受着。
女性能被允许出门,能被允许读书,能被允许穿裤子,能被允许做一些跟男人一样的事,这些事的历史只有一百年出头而已。
女性一直被关在房间里绣花,生孩子,她们的智慧早已渗透了房间,她们是人类,是高等人类,她们能孕育希望。
而女主的成功除了努力,似乎更大程度来源于她的天赋,这点在电影里也表现得很明显。
当她做出标志性的动作,标志性的手势,观众们就知道——这是她的杀手锏,这也是她从观看男孩子们的训练中学习到的。
观众们会恍然大悟,噢,原来这是那个男生教给她的技巧,她把它带到了世界面前,然后靠这招获胜了(不愿再)。
似乎大部分的电影都会强调天赋。
并不是被蜘蛛咬一口就可以变异,也并不存在击中身体就能飞天遁地的外星能量,穷人出生的天才更是少之又少。
这些天赋型主角的塑造除了满足观众的幻想,还有什么别的寓意吗?
“将一个人奉为圣人其实是一种切割和疏远,暗含的意思是,作为普通人的我无须像您那样行事。
称赞其实只是伪装的借口罢了。
”(出自《陌生人溺水》)赐予惊奇队长毁天灭地的超能力,让寇熙热爱一项她在此之前并不熟悉的运动,以及有明明一副好身手却要穿紧身服彰显身材的冷酷女杀手,她们对于现实女性,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在同为父权社会的当下,没有超能力,没有天赋,也没有机会学习杀人技巧的我们这些普通女性,能去哪里找我们的方向呢?
在学习、职场、社会都存在严重性别歧视的当下,单靠努力就可以像女主一样改变命运吗?
科技越是发达,越是能展现我们的局限性。
我们能在几天之内获得千里之外的物品,也能在瞬间看到地球另一端的战场。
但对于女性,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自己以及其他女性的命运。
在奶酪开始消失的时候就得警觉了,姐妹们。
否则我们的生存空间只会越来越小。
小到只剩一个铁笼,和一根锁链。
始于初心,成于坚守,这是电影的主线女孩为了儿时的一个梦想,冲破种姓制度,父亲对粮食的热爱,坚守农田。
没有了印度电影的载歌载舞,却多了很多对阶级斗争的映射与讽刺正如电影中教练所说:只有成功者才有发言权。
纵观当今世界局势,又何尝不是呢?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很燃、充满泪点、没有尿点的电影。
印度女孩 (2018)7.22018 / 印度 / 剧情 运动 / 阿鲁拉贾·卡马拉吉 / 艾西瓦娅·拉杰什 萨嘉拉吉
就像这部电影所说的一样,如果你没有梦想的话,那你的人生就会缺少很大一部分的东西,确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应该歧视这些女性,热爱板球或者等等以后以后很多的运动,这部电影我感觉很激励了印度的女生对篮球运动的热爱,就好像我们一样,现在开始重视女生的运动。
因为女生也可以创造一片辉煌,女生的体育也不会比我们男生差!
以为是一个像摔跤爸爸那样倡导男女平权的电影,没想到还有更多内容,比如农业与农民的问题,权利与阶层的问题,最后说的很实在,只有胜者才有权利发声。
观影过程中几度落泪,我倒不觉得母亲蛮不讲理,她只是在她认识范围内做她觉得对女儿好的决定,本质上都是爱。
最后,体育竞技真的就是能够鼓动人心,让人振奋,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永远能够激发热血。
CCTV6电影频道一周海外精彩晚间档现在首播的是去年因为新冠疫情只在国内少数影院公开放映的我国进口印度少数民族语言泰米尔语故事片获得国家电影局下发的去年允许国内影院公开放映我国进口的国外优秀或者获奖故事片、卡通动画电影审查公映许可证唯一国家级编号是电审进字【2020】第023号同时在国内影院银幕上特别标注通过我国审查中文译制片名《印度女孩》国内少数影院公映过的国语普通话配音版,并且在国内影院银幕上特别标注印度少数民族语言泰米尔语故事片出品电影公司全名印度斯瓦卡蒂恩电影制片公司出品,本片是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进口的,担任国内译制工作的是我国国有大型影视文化企业长影译制片制作有限责任公司,国内影院数字母版是由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的!
🦠🇨🇳🇮🇳🎞🎦🔊📺🔊📡
《印度女孩》是关于一个小女孩,因为爸爸的两个喜好,一是做农民种庄稼,二是看板球比赛。
爸爸看比赛,她看爸爸脸上的笑容,可比赛有输有赢,爸爸在一次观赛后的落泪,成为了小女孩学习板球、参加比赛的目标。
有女性地位的歧视、有社会问题的写照,影片聚焦“社会底层小人物,通过家人的支持,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为自己想说的话勇敢发声的故事”和姊妹篇《摔跤吧,爸爸》有异曲同工之妙,印度电影中的配乐永远让人在观影中振奋,挺温暖的一部片子,,
印度小女孩蔻茜因为热爱板球的父亲看印度板球赛失败流泪,而立志打板球。
她从每天看男生打球,为男生捡球,偷偷在家练习,到与村里重男轻女的思想抗争,争取母亲的认同,凭着热爱与天赋进了国家队,在教练的鼓励之下,最终取得了最佳运动员,获得国家250万卢布和一套房子的奖励。
一部很励志的印度电影,生在土地贫瘠的印度女孩,也能凭着热爱与执着的追求,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自从摔跤吧开启了印度运动电影热后,出来的电影层次不齐,但是有中国龙标的删减版我一定是不看的,浪费时间!
从《摔跤吧,爸爸》火了以后,女孩+体育+社会问题,似乎也成为了一个电影公式套路,被宝莱坞及各国反复使用,结果导致新鲜度就没了……
电影放映结束的那一刻我真实地听见了自己的耳鸣…
音乐太喧哗。片名叫“印度女孩”,但她依然是因为一个特别好的爸爸才能开启梦想,等她好不容易站到了胜利的台上,她选择了为爸爸的困境,为农民阶级发言。这让励志片都变得沉重苦涩。要足够幸运、足够努力、取得胜利再发言,而发言也不再为“女孩”而是为“阶级”。印度女孩再一次胜利了,但也再一次被消解了。对女人角色的刻画更令人心酸。妈妈,支持也好反对也好痛哭也好,都是为了家。爸爸有对板球的热爱,有对农业的坚持。妈妈的世界,只有家庭。
热血的青春运动片-这个世界只有胜利者才有发言权,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周末看了四部剧,新蝙蝠侠,深海,杀手,只有这一部惊艳到我了。纸巾塞满了杯托孔。最近几年好几遍女性向的片子把我感动得稀里哗啦的。值得在电影院看。
太吵了!不知道影院的音响是不是有点问题,还是印度歌舞片都这样[捂脸]其他在戏剧悬念和多线叙事上做得很到位,但抛出来的问题没有得到政策性的解决,只靠一个运动员解决自己一家的问题并没有多大意义,和韩国那种“靠电影改变国家”的感觉还是有比较大出入的,而且真没料到农业这条才是“主线”,说明前面的铺垫明显是不够的,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就显得很杂乱,不如摔跤吧爸爸。#看的居然是删减版
2018嘅電影,2020拿龍標,2022上院線,時間長得估計都夠拿多一次板球世界杯幾傳統寶來嵨電影嘅段落設計,從原版接近150分鐘剪成120分鐘但某D情節剪到太碎,起承轉折對觀眾情緒調動遠不如之前同類嘅摔跤爸爸,而且因為板球作為印度國球般嘅存在,所以規則基本冇解釋,但對於大陸觀眾來講最直接結果就係睇完都唔知規則,呢個對於體育勵志片來講確實係一大硬傷
《摔跤吧!爸爸》的板球版,但整体上差一个档次。想要承载的东西太多,除了女权之外,还包含着农村经济、种姓阶层的问题,就这还没包含所有运动本身的锻炼、拼搏、成长主题。片子进到后半段,女生打板球已经不成为主要矛盾了,而最后的比赛结束后,女主呼吁大家关注父亲为代表的农民群体,必然又分散了前半部分对女权的关注。大陆版的二次剪辑让好多地方有明显的断裂,25/145算是剪掉17%了;作为对比,《摔跤》大陆版的剪辑则是21/161剪了13%,观感上影响没有这么大。但多少也帮助很多人普及了一下板球规则,感觉跟棒垒球虽然相似,但也差了挺多,那个空手接高空球不疼吗……
为什么一直没有评分
除了音乐声音太大了其他都还不错,尤其是所有国家队员站在一起仰拍的高光时刻
如果你没混出个模样,我打断你的腿,当柴烧。
前半段还是有点意思
寇栖爸爸那个鼻子惺的太真实了!
四星半,这个世界只有胜利者才有发言权,一开始就觉得是个典型的体育励志片,掺杂点阿三底层大众的悲惨世界外加特权种姓阶级和女性自由解放,但蔻西获奖感言,震惊全场,能把体育和农民联系到如此紧密而恰如其分,水到渠成,厉害。父亲拯救不了热爱的农业,农业也救不了无奈的父亲,他不仅要与生活抗争,还要与贫穷抗争,我们吃美食的时候,有人会想到称赞厨师,但是谁能想到种植这些食物的农民,如果一个国家的农民没有立足之地,那不仅仅是他们的失败,也是每个饿了要吃饭人的失败,我们有一支11人的队伍参加比赛为国争光,但有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去拯救农民的生活呢。祖国万岁。
节奏飞快,结构混乱,印度最爱的跳舞都没了,音乐确还一样的多
1⃣️1⃣️在AI如此发达的今日都生成不出味这么正的电影
简评:女孩蔻茜为了热爱的板球历经艰难最终逆袭成功。剧情:讲述了出身贫民的印度女孩蔻茜从小热爱板球运动,在面对性别、出身及社会给予的重重阻挠下仍奋力拼搏,最终逆袭进入国家队并为国争光的故事。类型:运动剧情片,阿鲁拉贾·卡马拉吉执导并编剧。表演:艾西瓦娅·拉杰什表现优异,将主人公的前后心态演绎得淋漓尽致。萨嘉拉吉将女主父亲同样演绎得入木三分。其他:影片双线并举,主线将一个普通印度女孩如何历尽艰辛,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人生传奇展现得跌宕起伏、饱满而有张力;辅线将印度社会里的下层百姓,尤其是农民的艰难生活揭露得很深刻,同时印度人极其重男轻女的社会现实也展现得一览无遗。观感:从底层最终冲到顶峰的人,经历的苦难往往不是常人所能想象的。
公主帮我补上了去年疫情封院排片星零最后还是没看上的遗憾……唱跳片段有明显的删节,没想到也是运动励志片,话说老印真挺有本事把自家啥门子的运动都拍得在世界体坛都有模有样的。
很像《摔跤吧!爸爸》,不过这部电影不但宣扬印度女性独立时代到来,也关怀了印度底层农民的生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