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海

下海,Bitter Flowers

主演:耿乐,齐溪,王茜,曾美慧孜,山姆·米尔胡塞尼,曲高位,樊力哲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法国,瑞士,中国大陆语言:法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下海》剧照

下海 剧照 NO.1下海 剧照 NO.2下海 剧照 NO.3下海 剧照 NO.4下海 剧照 NO.5下海 剧照 NO.6下海 剧照 NO.13下海 剧照 NO.14下海 剧照 NO.15下海 剧照 NO.16下海 剧照 NO.17下海 剧照 NO.18下海 剧照 NO.19下海 剧照 NO.20

《下海》剧情介绍

下海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上世纪90年代末东北爆发大规模下岗潮,女性失业尤为严重。很多女人听说当法国保姆能赚钱,便不惜背上巨债出国。到巴黎后发现求生无路,只好去“站街”。比利时导演奥利维耶偶然遇到她们,进行了长期调查,并找到王小帅任监制,以此拍摄出电影《下海》。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幽浮入侵幸福知音WhiteLab警视厅特别科学搜查班母亲的双眼别碰我闺蜜破冰行动恋爱中的城市我的朋友很少OAD神秘伊甸第二季魔鬼游乐场原地打转我在他乡挺好的太空旅客小姐与流浪汉琴茧莫斯科绅士奔命女生爱女生生命之轮妖手摧花医怨123度谋杀案数码宝贝2天罚2永冬一吻存档我的鄂尔多斯樱花盛开战队大失格他们第二季

《下海》长篇影评

 1 ) 无标题

昨天经过Strasboug Saint-Dennis的时候看到一群穿着紧身皮裤、头发是十年前发廊的发型、脚踩超高的高跟鞋、且目测都是40-60岁的站街女,和朋友说起才确认他们就是中国来的站街女,并且知道了这部电影。

其实经过这个地方几次都看过这些人,虽然有在怀疑是站街女但是总不敢肯定,一直看到的什么华人是移民里勤奋能干、收入较高的各种报道让我总觉得华人不至于沦落于此。

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巴黎有太多素质低下、收入较之当地人极度微薄的黑户华人。

看完电影有一瞬间感到同情但其实想想根本不值得同情。

虽然黑中介罪孽最深重,但是这些人铤而走险非法移民就是抱着挣easy money的想法。

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巴黎,钱少一点也有少一点的过法,不是所有在国内家里的孩子都非得盖大房子上好学校的。

改善经济条件不是一定要通过违法出国打工的途径。

自私一点讲,经过他们的时候我非常不适,因为我觉得他们确实是拉低中国人在外形像的祸根之一。

之前去过法国当地非年轻人家里做客,他们没有接触过什么新一代留学生,所以言语中充满着对华人移民的不屑。

他们和中国人的接触大多是巴黎众多的廉价中国餐馆、美甲店、按摩店里素质低下的华人黑户,自然不会对这个群体有什么好感。

希望他们早日被法国警察一锅端遣返回去,回去有债务也是自己造过的孽。

 2 ) 生活在一处

真实有且有力。

电影中人物角色从设定到表演都没有任何出戏和做作,故事如此真实。

无论我们生活在何处,总有人生活在另外一处,谁都不能评判对错,我不是别人,别人也不是我。

没有看到苦难,没有看到矫情。

批判或者赞扬,不适用于这部电影。

“没有难处,谁愿意做这行。

”有天晚上打车回家,和一位出租车司机瞎侃说到情色交易,他说了这么一句。

屎难吃,有人陷入自己的困境不得不吃,有人还有选择。

这归根到底,旁人说不清。

就算说清了,哪又能怎样。

关于剧情的评论很多,就不再写了。

这样的故事确确实实存在的与发生过,这是种重要的。

站街女,情色交易,贫富,边缘人群,国家,历史,道德,哲学。

这些词汇如果都扎进去讨论分析,到底是在做什么呢。

看世界,看人间,我只能承认这部电影给我留下这些。

其余的随它去吧,在生活里找到出口。

这样的故事发生了,与太多太多的因素有关。

只愿大家平安,健康,幸福。

 3 ) “認命是北方的哲學”

影片:《下海》作為一個東北人我不得不說齊溪演出了東北女人身上的堅強和倔強。

東北人常常給人一種假意的客套,帶著笑意的為難和尷尬。

麗娜的那句“哎呀媽呀,咋一家比一家低呢!

”瞬間讓我回憶起東北人身上獨有的特征。

我語言的匱乏使得我無從描述這種特征,但是如果你生活在東北這片土地,你會知道東北人比中國任何一個地域的人都知道如何面對苦難。

麗娜身上對苦難妥協適應的態度代表了大部分東北人面對苦難的態度。

和麗娜同樣處境的東北女人,來到巴黎這個異鄉各有各的目的——為了兒子攢買房子的錢、為了供上大學的女兒讀書,歸根到底她們背井離鄉身負巨債只是想追求更好的生活。

東北女人沒有南方姑娘的小家碧玉,她們身上有的是對生命的韌勁,在她們心裏沒有熬不過去的苦日子,生活總會變好。

所以即使丈夫得知實情消失之後麗娜還是可以一邊照顧兒子一邊監督施工中的門面。

在付出了那么多却得不到丈夫的理解之后,她依旧可以毫不猶豫的跟丈夫在几平米的房子裡重新生活,這一切的付出她沒有怨言、没有遲疑,只有坦然。

这让我想起李誕的那句:“認命是北方的哲學”,这句话完全詮釋了麗娜面對生活的態度。

東北人,抗爭命運同時他們也相信命運。

這部電影可以從各種角度進行解讀——女性角度、邊緣人群、強者對弱者無形中的傷害⋯⋯但是对我而言,那片我一直无法认同、无法逃避的故土,让我在观影的时候关注更多的不是“女性”而是东北人面对苦难的态度。

礙於表達能力以及語言能力,很多東西我沒有表達出來,里面涉及到的‘90年代东北下岗潮’、‘卖淫的合法化’等话题也值得一一研究。

最后我想说一些话:人是環境的產物,生活在不同時代、地域的人都有自身的困境,每一個創作者想展現的是身處不同困境中的人的生存狀態。

希望觀者可以拋開自身膚淺的認知,不要隨意加以評判,也就是俗稱的——站著說話不腰疼。

(这句话是对豆瓣某些网友说的。

 4 ) 剥蒜声里悄然结局,剥蒜声外生活继续

看完这部电影,我心中有几点疑问:一是真的走到了“站街”的地步吗?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背着高利贷,夫妻双双没了工作,社会经济大低迷……没有退路!

国外的月亮也不圆,背井离乡出了国门,没朋友没资金没学历没技术,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中间就剩这一条赤裸裸的身体。

怎么办?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在我看来“站街”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这一工作也不是那么容易干的,也是需要付出看得见和看不见的辛劳的。

二是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电影背景有介绍是“90年代末的大下岗潮”,既然是时代的大潮,就并非是一个或几个人卷入其中;既然是一种现象,就并非是一个或几个人这么做了。

我并不是说大多数人的选择就一定是错的,但从整个社会角度看来,这种选择占据了某一高处(至少是人们认知里所能看到的高处),正如今天的考公潮一样。

三是“下海”与“上岸”的关系。

在大环境蒸蒸日上时,在身边出现一个个成功案例时,必然会刺激一部分人奋勇前行去下海。

而当大环境不尽如人意时,人们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大于奋勇前行的勇气时,他们则会拼尽全力的上岸。

但是那些掉进海里无岸可上的人怎么办?

他们并非是“下海”,而是“被推下海”。

四是过去和现在,下海和被推下海也有不同。

站街和被站街是不一样的,被别人站街和被自己站街也是不一样的。

前者是主动和被动的问题,后者是被不同对象支配的问题。

整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很写实,在观看过程中真实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我试图在给女主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出路,也试图想办法解决他们夫妻二人邻居的问题,可惜都没有结果。

我试图给现实中的自己寻一条更好的出路,未来未知,结局未定。

正如影片在剥蒜声中突然结束一样,活在鸡毛蒜皮里,并在鸡毛蒜皮里追求着。

剥蒜声里悄然结局,剥蒜声外生活继续……

 5 ) 下海冷 上岸更冷

|《bitter flowers》/《下海》 关于剧情 有影评人写得比我好 在此就不赘述了。

说说我的一点小发现吧 :“丽娜”刚来巴黎的时候 素面朝天 扎个马尾 有时候挽起来。

这样的“朴素”在她第一次出卖后消失。

头发开始披着 眉尾拉得长长的 嘴唇也抹得暗暗的的 让我想起黑色的曼陀罗 。

神奇的是 “丹丹”复制了“丽娜”一路的变化 初期的懵懂 后期的麻木 。

只不过“丹丹”更脆弱 被碾碎的自尊和现实的无奈让她崩溃。

“ 回国后她不小心袒露了真相 埋藏的地雷终于炸了 。

下海冷 ,上岸更冷 。

“都是被生活逼的 为了上大学的孩子 为了还没买房的儿子 为了还家里的高利贷 为了...为了...” 为了生存 灵魂将毫无重量。

贾樟柯说,不能因为整个国家都在跑步前进,就忽略了那些被撞到的人。

1992年的温州街头一片祥和,出国的出国,赌博的赌博。

而同一年在黑龙江,几十万工人下岗,巴黎街头紧接着出现了第一批中国妓女——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东北。

成千上万的温州人顺着蛛丝爬上来,更多的东北人掉了下去。

一个人从蛛丝上掉下去,我们说他活该,可如果几百万人一起掉下去,那这一定不会是他们的责任。

最后 我很喜欢片尾的大提琴声。

沸腾的水声 绵延的琴声 “没有十全十美的生活 也没有彻头彻尾的绝望。

 6 ) 齐溪在片中的付出太大

《下海》。

6分。

阿美编剧,奥利维耶·梅斯导演,齐溪、耿乐、王茜主演作品。

下海,站街。

上世纪90年代末东北爆发大规模下岗潮,女性失业尤为严重。

很多女人听说当法国保姆能赚钱,到巴黎后发现求生无路,只好去“站街”。

题材很现实,故事很平庸,齐溪付出尺度很大,导演掌控水平很差。

看完片后,心情没发好,毕竟是讲述的女性在海外被迫走上的站街路。

豆瓣上的争论大多聚焦在对“贫与娼”,反倒没人关注这个故事,也没人关注演员的表演。

非常遗憾。

我不支持站街,但更痛恨这个磨灭人前途的社会。

虽然片中打了大片马赛克,但毫无疑问,齐溪的表演是值得点赞的。

查资料才知道,原来她是演员王传君先生的夫人。

 7 ) 选择A或者选择B

当你觉得性可以作为一种工具时候你可以这样选择,当你觉得这种行为是背叛的时候你应该去选择别的选项。

说过错,这里面谁都没有错,这是时代大背景下人为了更好的生存的一种选择,但即便是乌克兰颜色革命后也有许多女人在没有选择用性作为工具的情况下活了下去,即便是在战争时期许多女人在面临这样的选择时也拒绝了这一选项,即便活的很艰难,这个选项也代表着大多数人的选择,这是中国人笑贫不笑娼的由来,这是中国夫妻间彼此的忠诚,这是大多数中国人不以践踏自己尊严来获取利益的方式活下去的原因,当然这些是你在中国文化教育学认为性不是工具的前提下。

 8 ) 生活还要继续

连看三部电影:《蓝色情人节》、《花》、《下海》。

第一部是偶然,后两部是去年和今年夏天就想看的。

凑在一起的三部电影之间居然有着奇特的联系。

如果要提炼一些关键词的话,我想应该是:爱,婚姻,生活。

《蓝色情人节》中的男主角迪恩是个温柔细腻的男人,他没接受过太多教育,但是有文艺才能,幽默且热爱生活。

他对生活很知足,就是做个快乐的粉刷匠,做个好爸爸和好老公。

女主角辛迪生活在一个缺少温情的家庭,算是学霸,渴望坠入爱河却遭遇了渣男。

直到迪恩对她一见钟情,展开攻势,要认认真真和她过日子,她才算被收服了。

电影看似在讲七年之痒,迪恩的不求上进让辛迪逐渐忍无可忍。

虽然迪恩仍然是辛迪当年爱上的那个男人,一点儿没变,但是她却疲惫了,渐渐无感了。

内在的矛盾是,他们从一开始对未来的期待就不一样。

迪恩安于现状,是居家型男人;辛迪一心向上,是事业型女人。

当最初的激情褪去,辛迪再无法被唤起对迪恩的热情。

事实上,迪恩的确是一个非常有趣而贴心的人,他的浪漫在辛迪眼中成了不思进取。

事实上,辛迪只是一个务实的美人,从她表演才艺是报出一连串总统名字也可以看出其内在气质,本质上乏味的人经不起日常的消磨。

一个生活在未来的人对生活在当下的人会失去耐心。

也许有人会说,他们本来就不在一个阶层,但我觉得重要的不是阶层,而是趣味问题。

对迪恩的好感来自于他对这个陌生老人的体贴。

迪恩是搬家公司的工人,他为这个生活在回忆垃圾堆的老人搬家到老人院,帮他把东西全都妥帖地整理好,不是出于同情,而是真正从老人的物品进入他的生活情境。

仿佛以手轻轻拂去岁月的尘埃,重现恋人们的往日时光。

此外,还有几个细节令人难忘,一个是陪着女儿吃早餐时的童趣,一个是埋葬死去的狗之后默默流泪。

一个心软的人,也许注定就是这样沉溺于生活的细节之中吧,他不需要什么远大抱负的。

《花》是一个文艺女青年在巴黎和北京之间的流浪片段。

花循着自以为的浪漫爱去了巴黎,男人却告诉她,爱已成往事,他对她不再有任何感觉。

他很诚恳。

失魂落魄的女人在街头被搭讪,被强暴,爱上强暴她的男人。

一个市场上出卖苦力的蓝领。

她也许只是找到一个替身,一个她爱的法国男人的替身,与她的现实生活隔着遥远距离的替身,她只是借他的身体之爱让灵魂游荡。

这个蓝领男人也许是出于自卑,一开始就向花隐瞒实情,花是他的异域情调,是他可以向哥们炫耀的中国妞,是他哥们眼中充满诱惑的婊子。

他并不信任她的爱,常常会担心她会抛弃他,或随便和其他什么人上床,他们之间的文化鸿沟让他永无可能理解她,因此会说出“你们文化人就是贱”这样区隔彼此的话,并以爱和婚姻为名试图绑架她。

显然,他不是花的现实,只是她灵魂漂泊时肉身偶尔的温暖。

她还有一个可以给与生活温暖的男人,在北京,想要和她结婚的男人,无趣,但以一日三餐的安稳在召唤她。

回北京那段戏很有劲,花接了个临时翻译的活,访谈的对象是崔卫平、张献民、郝建,这几位是从南京去北影的老文青,他们在电影中看看而谈体制、姿态和意识形态,有趣的插入。

这些对花又有什么影响呢,教书而已。

拥抱体制已是回归,或曰妥协,即便你有反抗的姿态。

就好像积累了足够的资本等着被招安似的。

也许从这个层面来看,花的婊,或曰性的流浪,是一种反抗吧。

这张DVD文案很有点意思。

性,在女性主义的身体力行中可能是反抗的武器,但在传统社会中,更多是可以用来交易的资本。

《下海》就是这一无法言明的交易真实的底牌。

这一次的男女主角都是底层,东北的下岗工人之家,为了美好的未来,为了下一代,妻子丽娜决定去巴黎做保姆。

到了那里才知道,资本主义的钱并没那么好赚,永远只是在华人圈里挣扎,被欺凌或被温暖。

遭遇的人情冷暖无法向丈夫言说,只能强装欢颜,去收拾残局,努力圆梦。

这部电影中最让我心酸的场景是齐溪下海之后给家里寄了第一笔钱,在广场上拍照片的那一笑。

女人的坚韧全在这一笑中了。

与此相比,男人的面子就显得有些可笑。

无论爱是否经得起考验,生活还是要继续,这三部电影不约而同的都是开放式结尾,透着一股中年人的无奈。

 9 ) 在国外“站街”的中国女人,这部电影揭开我们难以启齿的生活真相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于产业工人实行的是终身聘用制,俗称“铁饭碗”。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接连宣布破产。

紧接着,大量的国有企业选择了裁员,于是就产生了“下岗潮”。

而东北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和“中国工业的心脏”,在此之前拥有强大的重工业基础,在新中国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然,在这片黑土地上有着数以百万计的产业工业工人。

国家的经济改革使得东北的地位一落千丈,元气大伤,成为了“下岗潮”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大量的年轻人纷纷向外涌出。

借用吴晓波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忧伤》的评价:“他们没有犯过任何错误,却要承担完全不可能承受的改革代价。

”男人再不济能用劳力吃饭,女人呢,没办法的也只能操起皮肉生意,就像这部电影里展示的那样。

本片由比利时导演奥利维耶·梅斯执导。

奥利维耶是个中国通,他一共拍过两部电影,一部是记录北京前门拆迁改造过程的纪录片《前门前》(2008),另一部就是《下海》。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东北爆发大规模的下岗潮时,很多女人听说去法国当保姆能赚很多钱,便纷纷不惜举债出国。

但等她们到了巴黎之后才发现,保姆工资低又不好找,华人群体对东北人又有刻板印象,走投无路只能当“站街女”。

奥利维耶有一次在巴黎遇到了一群这样的女性,对她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找到国内导演王小帅做监制,共同拍出了《下海》,揭开了一段我们难以启齿的生活真相……说白了,这是一部讲失足妇女的电影。

失足女,作为灰色地带的边缘人士,常常成为中外影视剧关注的对象。

比如香港导演陈果拍的《榴莲飘飘》、《香港有个好莱坞》和《三夫》。

比如周星驰那部著名的《喜剧之王》。

说实话哈,人生艰难,各凭本事赚钱,都是下九流,谁也别看不起谁。

张丽娜,东北人,结了婚,有个孩子。

她想赚钱啊,太想了,一家三口挤在一间破房子里,憋屈死了。

再加上孩子眼看着就长个了,吞金兽的威力那可不是一般的大。

于是丽娜就动了去法国巴黎当保姆的心思。

听说啊,在那当保姆可赚钱了,一个月能赚2000欧,粗略估计那就是一个月两万,这数别说当时了,放现在很多人都拿不到。

有这等好事,谁听了不心动?

一开始丽娜她老公不同意,穷就穷点呗,跑那么远干啥。

但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丽娜想要更好的生活,她就是想去。

不就是当保姆嘛,多大点事啊,她整天在家里当保姆也没见拿到多少钱呢。

于是,丽娜硬着头皮抛下老公儿子,甚至还借了高利贷,拿着东拼西凑的钱去了法国。

这个打黑工在法国的操作是这样的哈:首先是报个去法国的旅行团,到了巴黎之后趁人不注意脱团自行离开,然后就滞留法国在当地打工赚钱。

但这样就产生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没有居留证打黑工加上不会法语,一般是没办法在当地人家里当保姆的。

何况法国已经有大量的移民了,本地根本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来吸收这么多人。

一开始丽娜不信邪,一家一家地打电话找保姆工作,结果报价越来越低,越来越低,很多连500欧都不到。

其实我们想想,500欧也差不多五千块了,在上世纪末也不算少了。

但这跟一开始说的两千欧差距过于巨大,丽娜碰壁了数次才接受了现实。

一开始,她好不容易找了个华人家庭当保姆,包吃包住,还行。

结果那家人女主人刻薄得要死,让丽娜睡杂物间(垃圾堆),要求一大堆。

这也没啥哈,毕竟也不是来享福的。

但过分的是,月底结工钱的时候那女的还克扣了丽娜一百欧。

为啥?

因为小孩打破了花瓶。

小孩打破为啥扣丽娜工钱,而且一个2欧就能买到的破瓶子还扣一百?

原因人家说了,说什么孩子打碎还不是因为丽娜没看好,而且她特喜欢这瓶子。

到底是东北姑娘,丽娜不受这气,当晚就收拾行李走人了。

走人容易,找工作难啊。

眼看着要走投无路了,结果她在一个华人小饭馆遇上了个东北老乡李玉梅。

玉梅人美心善,而且老热情了,看出丽娜的窘境就把她带回了家。

所谓的家,其实更像个宿舍,巴掌大点地方,住了五六个女人。

而且,一个比一个老。

但重点是,这地方便宜啊。

等缓过劲来,丽娜终于琢磨出这群女人的职业了——站街女。

一开始,丽娜看不起她们,觉得可丢人了。

她每天早出晚归地拼命找工作,晚上回家自己泡一碗泡面坐在自己床上吃,决不和她们一块儿吃饭。

但眼看着钱快花完了,工作没找到一个,丈夫还在家里催寄钱。

实在没办法了,总不能空着手回去面对那一屁股债。

绝不能。

很快,从绝望到麻木再到妥协,丽娜在生活的重压下再也无法顾及尊严。

最后,她散落着头发,涂着鲜艳的红唇站在街边,捕捉嫖客们细微的眼神,然后用手指偷偷比个价格,同意了便正式开工。

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丽娜承受着身体和心理双重攻击,在这场困境中挣扎着。

当站街女赚的钱,到底是比较多。

随着一张张汇款单,丽娜老公不仅在老家还清了贷款,买了新房子装修好了,还盘了一家店面热火朝天地准备开餐馆。

每次和老公视频的时候,丽娜总是会擦掉嘴上的口红,把头发利落地扎起来,然后在操着一口爽朗的东北话在异乡的网吧里和老公孩子讲话。

只有这个时候,她才是自己,是妻子,是母亲。

丽娜几乎没有好好看过巴黎,这个所谓的世界上最浪漫的城市,好像从来都不属于这群站街女。

跟着旅行团过来,一眼都没看风景就跑掉去找工作了,然后就是不停地想着赚钱。

这也是为什么《下海》中几乎没有什么浪漫场景的原因,甚至连埃菲尔铁塔在灰蒙蒙的天空下都显得毫无特色可言。

这是丽娜和她的同事们的巴黎,一个既不浪漫,也不优雅的地方,有的只有无尽的喘息和挣扎。

人生不如意,无心看风景。

中国人讲人情,家里人听说丽娜赚了好些钱,家里的表妹丹丹坐不住了,也要来巴黎打工,而且没等丽娜同意就急匆匆借了钱来了巴黎。

好嘛,这怎么办,丽娜烦的头疼,就直接对丹丹说出了自己在巴黎的职业。

丹丹一开始也是哭啊,不愿意啊,但还是做了一两单。

但到底是年轻沉不住气,哭着要回家。

不得不说,曾美慧孜演得真是好,那种傻乎乎沉不住气的样子,让人一看就知道事情要坏在她身上。

果然,在丽娜跟着她回东北的时候,丹丹说漏嘴了,两个人的老公都知道她们在法国做的啥了。

你看,人生就是这样,做了坏事就要承担被发现的风险。

而那群留在法国继续打拼的姐妹们,她们有的要供孩子上大学,有的要还房贷,有的要给孩子再攒点钱。

不是生活所迫,谁愿意在异乡遥望故乡?

过年,她们坐在一起包着饺子,喝白酒,一起唱着“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大姑娘走进青纱帐”。

看了令人落泪。

丽娜的老公得知真相后,先是崩溃大怒,然后离家出走,住在一个需要坐火车才能抵达的远方的破房子里。

丽娜带着孩子来找他,拥挤破旧的屋子里,锅里的开水咕噜咕噜地沸腾着。

她问,蒜呢?

他用手指了指旁边。

日子还是要过下去,过去的就算了吧,脱下的衣服再一件件穿回来。

“下海冷,别让岸上更冷。

在巴黎有一个名叫Belleville的地方,又叫做“美丽城”。

但其实这里并不美丽。

大量从中国来的女人就在这里谋着生活,她们背井离乡,语言不通,没有签证,所以,死了也没人知道。

即使有媒体报道,也是外媒的寥寥几笔。

而《下海》将镜头对准了她们,和她们眼中的巴黎。

什么尊严,好坏优劣留给后人评说。

这一刻,是生活将她们推向了那些阴暗的角落。

《下海》的几位主要演员齐溪、耿乐和曾美慧孜都是文艺片里的常客和实力派演员。

无论是从题材、演员还是从细节上看,这都是一部优秀的作品,看完后劲很足。

不过它自然是没有机会上映的,看过的人也不多,但多一个人了解这种生活,便多一分宽容。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童云溪©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10 ) 归咎到最后,还是因为国人的面子问题在作祟

为了面子女主远涉千里来到法国淘金,可是这里的有钱华人并没有表现出对自己国人的怜悯和厚爱,反而表现出苛刻和刁难,让人愤懑。

一怒之下,拂袖而去,是东北人的真性情,当然也反应出到处受气后的爆发;为了面子,本可以回国去的,却放弃了,忍辱负重干起来自己本来根本瞧不起的勾当,挣扎过,绝望过,痛哭过,但是一想到高筑的债台,想要换个大房子的丈夫和孩子,她忍受了,坦然了;为了面子,她不愿说出自己的真实状况,报喜不报忧,从而让更多的人认为赚钱很轻松,收益又巨大,这让自己的好朋友又跳入了万劫不复的地狱。

耿乐扮演的丈夫更加面目可憎,在女主多次求职无果,正在万般苦恼,绝望无助时,他却又是要卖掉房子,又要干嘛的,几乎是逼迫女主去搞钱,变相地将女主推向火坑。

当知悉女主干的勾当后,又为了面子,一副划清界限的大男子主义嘴脸,女主当时的处境他有考虑嘛,他的急切威逼他有没有记起,到最后钱拿到了,又开始讲礼义廉耻,讲干净清白了,真是一个无耻之徒。

在举目无亲的陌生之地要找到合适又能赚到钱的工作,谈何容易。

女主的选择真是无奈之举,这也向所有的观影者反映出法国淘金女子的悲惨命运,她们何尝没有情感,不想高贵的活着,但是因为钱,她们只能咬着牙,流着泪,卑微地生活。

齐溪的表演可圈可点,一开始的满心希望,屡受打击后的悲观绝望,遇到老乡后的惊慌住下,对皮肉生意的嗤之以鼻,绝望中无可奈何,为了生存地冷漠麻木,失去清白后的害怕屈辱,回家后的狂喜,失去后的茫然,希望重新来过的渴望和忍让……每一段都非常到位,那种绝望的卑微,那种得而复失的无奈和彷徨,让她演绎得入木三分,以后一定大有可为。

最喜欢的是那个结尾。

两个人很是尴尬地煮着一碗面条。

所有的夫妻都经历过这样的场面,相互闹着别扭,但总是要找个场合当作出口,相互间打个马虎眼,再帮个手,事情就过去了。

影片就是用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的场景结束了全剧,他们的矛盾最后还是要屈从于生活,因为生活还要继续……蒜在哪里?

那边。

剥开蒜,还不就这样“算”了,很有寓意,很有意思。

《下海》短评

什么被逼的,就是被骗的…

6分钟前
  • dolphinfu
  • 还行

题材挺好的,怎么拍得这么烂

9分钟前
  • 薯本华
  • 较差

多听人劝

10分钟前
  • 彩戏师wala
  • 力荐

那个热评是什么鬼???在国外性工作本身就不犯法ok???

14分钟前
  • 又又
  • 推荐

女人下海铁定是不对,生活所迫什么的这个很难讲!给一次机会做非法生意能赚钱,这次机会没人会放弃!……导演是拍纪录片出身的,所以影片很生硬,但也有特点。女主特别像小区的抄表员。

17分钟前
  • 神哥
  • 推荐

既然不能上映,那我就提供个种子链接吧magnet:?xt=urn:btih:FB02CD26CD645381E51488ECF60055DE95FCDE10

19分钟前
  • 赖仁泣
  • 还行

图什么呢 最后付出尊严不要面子的为了赚钱而牺牲 结果男人却吃着软饭端着架子

20分钟前
  • 蜜宝儿
  • 还行

女主角的运气算好的了。这种故事就不要再滥玩文艺小资情怀了,不痛不痒,乏善可陈。

22分钟前
  • heima624
  • 较差

告诉他老公不就好了~

24分钟前
  • 大黄鸭
  • 较差

巴黎真的是一个太有撕裂感的城市了。小巴黎以浪漫美丽闻名世界,大巴黎却是另一番天地。这次去巴黎刚好就住在Belleville那里,电影所呈现的正是我碰到过的真实景象。这里是华人聚居地,却也几乎是巴黎最乱的一个区。她们的生存境遇也更是糟糕,因为没有身份,即便受到伤害也无法报警或者寻求帮助。完全不能赞同高赞评论,不管她们是因为什么理由背井离乡走上这条路,她们都该是被尊重的。

26分钟前
  • 暮色dusk
  • 力荐

看到了girls’ power.

29分钟前
  • ☮kent
  • 力荐

原始的生存方式,思想停滞,情感真实

30分钟前
  • L.L
  • 推荐

所以在外面赚不到钱选择站街是要被理解的,因为总会有“生活所迫”这个幌子在的嘛,烧杀抢掠卖淫什么的,万事皆可生活所迫化。

35分钟前
  • 南宫非攻
  • 较差

没啥意思。中国一些假装搞艺术片的人脑子里被插了一根白阳具。

39分钟前
  • 怀孕的蚂蚱
  • 较差

get到齐溪的美感。

42分钟前
  • Red and Yellow
  • 推荐

什么赞同不赞同的,留下的结局和那些被丈夫三轮车送去的女士有什么区别,日子是一样的难过。我终于有机会说了…大姑娘美来大姑娘浪这首歌到底为什么能上春晚…明明也不是什么正经歌来的

45分钟前
  • 芫夏
  • 推荐

我说句难听的。。我东北话都比这里面所有人都好。。

48分钟前
  • 有寂
  • 较差

和粒粒,不喜。

49分钟前
  • CH405
  • 很差

在法国的部分拍得真干脆,情节和镜头衔接地滴水不漏,一点儿不废话,把蒙着头奔跑拍得勇气十足。导演竟如此懂东北女性,打落牙和血吞,齐溪演得也好。可惜后面回东北的部分弱下来了。

53分钟前
  • 赛博大象
  • 推荐

东北妇女外出站街养家这个故事,或许都不需要到法国,家庭妇女为了负担家庭义务的道德而需要打破家庭的道德,归结起来还是这份道德枷锁只是施加在女性身上的罢了。

57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