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想去很久还是写了看完Annette很难过,和一个朋友聊天,说起卡拉克斯,我疯狂向他介绍卡拉克丝,也疯狂叮嘱他不要看Annette。
卡拉克斯是我的神,因为他我相信自己观看世界的方式,因为他我看到一种低语永恒的方式,因为他我在努力寻找爱情。
但是在Annette里没有爱情只有忏悔。
最难过的是他好像变得顺从了,后来回想阿莫多瓦16年时的胡丽叶塔也让我很难过,难道他们都顺从了吗?
从当下看,阿莫多瓦在那之后依然有闪闪发光的痛苦与荣耀,我们需要给爱神平庸的权利,电影之外的生活比电影本身更重要(朋友说宝拉x的女主过世了,不知道这部是不是他的忏悔)相信他一直以来带给我的生命力,足以够我在很长很长的日子里,勇敢地活着。
“我会不遗余力地得到这个角色,哪怕最终改变我的国籍,成为法国公民,并尽我所能赢得这部电影中的角色,像这样的事情一生只有一次”,西蒙·赫尔伯格在谈论起《安妮特》时说道。
作为后新浪潮的代表人物,导演莱奥·卡拉克斯(Leos Carax)并不高产,距离上一次推出作品大约有九年之久。
今年导演卡拉克斯终于带来了长片新作《安妮特》,亚当·德赖弗饰演单口相声演员亨利·麦克亨利,他与玛丽昂·歌迪亚饰演的歌剧歌手安·德斯弗拉努克斯结婚生子,两人有一个女儿,片名中的安妮特。
他们动荡的关系也带来了悲剧、嫉妒和秘密。
卡拉克斯凭借《新桥恋人》等作品已经名震影坛,男主亚当·德赖弗从《星战》系列起就备受瞩目,女主玛丽昂·歌迪亚曾在法国电影《玫瑰人生 》中演绎一代名伶,最让我觉得惊喜的反而是西蒙·赫尔伯格(Simon Helberg)扮演的伴奏者,演员本人更多是被《生活大爆炸》里的“霍华德·沃洛维茨”一角观众们熟知。
前段时间《老友记》的主演们重聚,作为观众的我发现原来这几个演员们和角色之间有着极高的贴合度。
编剧声称当年写Ross这个角色时脑海里浮现的就是大卫·休默的声音,同时Lisa的魔性笑声,马修·派瑞的犀利吐槽,让你觉得他们就是本色出演。
这十年来,角色的一部分成了演员本身,演员的特质为角色增添了活力。
在这之后,观众们又迎来了一部长寿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以一群科学家“呆子们”的故事定义了“smart is new sexy”,谢耳朵,莱呆,Raj和霍华德各个都鲜活有趣,可每当霍华德一出场,我就想发笑,这主要归功于扮演者西蒙·赫尔伯格的喜剧天赋。
一转眼这部剧陪观众们走过了十二个年头,霍华德从好色饥渴宅男成了体贴顾家奶爸,演员本人也结婚成家有了二胎。
西蒙作为《生活大爆炸》的主演之一和《老友记》的主演前辈们渊源不浅。
在2004年,西蒙加入了以Joey Tribbiani为主角的老友记衍生剧《乔伊》,饰演Michael的同学兼老对手Seth;两年后,他在电视剧《日落大道60号》中饰演配角Alex Dwye,老友记的另一主演——钱德勒的扮演者马修·派瑞在这部剧中也有参演。
如果说《老友记》的人物魅力一部分在于和演员的贴合,但在这之后由于演员难以再塑造出如此成功的新角色而陷入瓶颈,詹妮弗·安妮斯顿(Jennifer Aniston)公开发声好多次“别特么再喊老娘瑞秋了”,成为“美国甜心”是她的bless也是curse。
但你会发现《生活大爆炸》的演员们和角色完全是两个人(潘小花除外),他们用精湛的演技塑造了让人捧腹大笑的形象,在离开TBBT后,谢耳朵在《好莱坞》中放飞自我,小花自立门户当老板出新剧,“霍华德”西蒙似乎是在走艺术家的路线。
通常情况下,正剧演员到了喜剧中或会水土不服,但喜剧演员到了正剧中依然能大放光彩。
在2016年,西蒙和好莱坞常青树“梅姨”梅丽尔·斯特里普合作,在电影《跑调天后》中饰演了一位为梅姨伴奏的钢琴师,得以在影片中展现出自己的音乐才华。
西蒙毕业于纽约大学帝许艺术学院(Tisch School of the Arts),曾在大西洋剧团受训,擅长钢琴演奏。
在电影《安妮特》中,西蒙把角色对安的痴迷和对音乐的执着表现得淋漓尽至。
最为打动我的一幕是,西蒙如愿成为了乐团的指挥家,他一边指挥着一边用歌声来解释这个故事,压抑的面部表情带着痛楚与疯魔,你无法再从西蒙身上找到半点霍华德的影子,在某些镜头中还有些神似年轻时期的“教父”阿尔·帕西诺。
他不再是生活大爆炸里的霍华德,而是一位有质感的演员。
以下是对福布斯记者对西蒙·赫尔伯格的采访节选:记者:当你看到《安妮特》的最终版本时,是你所期望的吗?
西蒙·赫尔伯格:向朋友和亲人解释它比我在那里时想象的要困难得多。
有一刻我终于意识到,“好吧,我现在明白了,导演Leos在这里做什么,电影摄影师Caroline Champetier在做什么”。
它出现在一切都融合在一起的片场。
Leos和Sparks是这些有远见的艺术家,他们不会重复自己,他们拒绝被归类为流派,所以很难知道我们属于哪一种。
当你在制作时,你确实想知道自己在拍什么电影,在这一点上,我很清楚。
我会说,从剧本,到我们拍摄的内容,到您所看到的内容,几乎完全相同。
还有就是,我们拍摄了很多,但最终呈现的只是一个镜头的场景。
当然,你开始有点汗流浃背,因为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例如,在一个你同时唱歌和溺水的场景中,有很多事情可能会出错。
我不能说我见过类似的东西,而且我仍然很难描述它。
我希望这不会妨碍我们。
记者:你谈到寻找你的角色,那么你的创意情绪板上有什么进入《安妮特》的?
从《魅影天堂》到《爱乐之城》再到《美国精神病人》,我都得到了一些暗示。
西蒙:前几天晚上我听到Leos谈论《魅影天堂》,他提到这是一种影响。
对我来说,作为一名演员,我的情绪范围与Leos的略有不同。
有些电影我想看,我认为在风格上可能是在类似的世界里。
我看过《Talk to Her》、《The Umbrellas of Cherbourg》和等大卫伯恩制作的《True Stories》。
对我来说,我刚刚走上了第一次学习如何指挥的道路,这是一个技术挑战,但令人难以置信的令人兴奋。
我和洛杉矶歌剧院的助理指挥学习了一点,我只是看了无数的古斯塔沃·杜达梅尔、赫伯特·冯·卡拉扬和特奥多尔·克雷奇斯,他是一位了不起的、狂野的、古怪的指挥。
我看了很多他的资料。
他是这个角色的灵感来源,当然,每个指挥家的头发也是。
阅读这些人是什么,他们是谁,以及什么会吸引某人成为指挥家。
这是一个非常迷人的世界,一个指挥家的生活。
一切都与准备有关,因为Leos说,“好吧,我们将把这一切都拍下来,你在比利时,在森林里,或者你拿着一个木偶,或者你在水下”。
到那时,你最好让工作在你的身体里根深蒂固,否则你不知道哪条路向上。
你必须对这项工作是保持坚定的,否则它将难以继续。
记者:你提到木偶很好一起工作,因为我想问问你第一次见到安妮特时的反应,以及和她一起工作的真实情况。
西蒙:我总是被“愚蠢的事物”吸引。
我认为这有点像一种防御机制之类的东西。
你知道,你站在那里,你可以开一百万个笑话。
第一次见到她,说实话,我很感动。
我知道他们会使用木偶,所以这对我来说并不令人震惊,但我还没有见过她。
我走进这种潮湿的密室,这两个木偶师出来了,她就在那里。
我们进行了排练,我给她弹了一首歌,让她坐在我腿上时让她平静下来,我立刻就被震撼到了。
首先,这是一个光彩夺目的人偶,她身上有一些令人难以忘怀的东西。
这些木偶师花了数年时间做他们所做的事情,然后他们有时不得不将她交给电影中的这些演员,因为我们必须在某些场景中操作她。
他们承担了大部分繁重的工作,但有些场景,如果Leos想从某个角度拍摄,不仅我们必须操作它,有时我们甚至无法使用控件,因为它们会在镜头里。
他们会教你如何用手在脑后握住木偶,如果你轻轻地移动你的手,人偶看起来就像自己在转动。
你可以用你的小指弹她的腿,这会让她有一些动作,他们用法语和你说话,试图传达这一点。
这有点疯狂。
照顾这个创作并公正对待艺术形式是一种责任。
我认为它有助于为它带来一些现实。
无论如何,我们都只是在以多种方式假装,那么你如何从中找到现实?
就是那个问题。
记者:《安妮特》在戛纳大受好评,这是你五年来第二个电影角色,你的表演也为你赢得了奖项。
这是一个新的职业规划吗?
西蒙:是的,这是一个有利可图的市场。
任何关于歌剧或音乐伴奏的电影,请告知我。
这有点巧合,也很奇怪,因为即使在歌剧主题的表面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他是一个伴奏者;有一个女人和这两个男人的三重奏。
然而,《安妮特》和《跑调天后》就您在屏幕上看到的内容而言,完全相反。
我喜欢音乐和表演,而且我喜欢在可能的情况下同时做这两件事的想法,但我想你也不想重复使用一种把戏。
我会看看会发生什么,我很幸运能够拥有提供这个机会的这两部分。
在我看来,我可能会一直尝试找到将音乐融入角色的方法,但这不是先决条件。
资料馆。
相比卡拉克斯的新作,近几年戛纳的主流作品还是显得“安全”了。
导演卡拉克斯讲述了一个充满爱与暴力、危险又迷人的故事,这种极致、疯狂、“凝视深渊”的作品,才颇有“艺术电影”的魅力。
影片具有对多重二元关系的思考,包括表演者与观看者、艺术家与艺术品、艺术与商业、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等等,又或者它仅仅是一位艺术家对人性复杂的呈现、对自己过去的反思、是献给女儿的忏悔录。
这个看起来既不符合主流价值观也不符合当代电影潮流,甚至是有点狗血的故事,却被导演拍出了暗黑童话的风格,很多场景的设计和调度相当具有想象力,浪漫和惊悚共存,心灵的震撼与严肃的思考并置,恐怕也只有这种水平的导演才能如此妙笔生花,拿下最佳导演奖实至名归。
作为歌舞片,卡拉克斯对音乐的审美和品味值得夸赞,同时音乐对烘托氛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三位演员的表演实在是太精彩了,男主角与男配角长相颇为相似,二者的对照关系也值得玩味。
近两年不知道为何,一听到音乐就会忍不住流泪,这部歌舞类型的电影不可避免地踩中我的偏好,但在感动之余,导演的灵气和天赋更加令人赞叹。
来源作者:Kristy Puchko翻译:Protokollant公众号:抛开书本添加微信号pksbpksb加入全国影迷群亚当·德赖弗长期以来喜欢扮演复杂的无赖角色。
令人愤怒的好斗却又不可否认的诱惑,他突破了在《都市女孩》中所呈现的嬉皮士混蛋男孩的表演。
然后他像在《星球大战》中扮演的黑心大块头凯洛·伦一样,在遥远的银河系掀起一场令人抓狂的热潮。
在《婚姻故事》中,德赖弗将沸腾的愤怒和酸涩的爱情带回了现实,这不仅给评论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赢得了他的第二次奥斯卡提名。
现在,他又将同样的恶棍角色带入到超现实主义的领域,出演了莱奥·卡拉克斯具有挑衅性的、独特的音乐剧《安妮特》。
不要被标题所迷惑,虽然《安妮特》的命名是取自一对父母可爱女儿的名字,但故事却牢牢集中在德赖弗最新的反派亨利身上,亨利是一名脱口秀演员,他把喜剧当成一项全面接触的运动。
自称“无尾猿”的亨利,穿着脏兮兮的绿色浴袍,大步走上舞台,就像一个连败的职业拳击手。
他不常讲笑话,而是用狂躁的攻击性语言来攻击观众,命令他们大笑。
观众确实这样做了,在一个活泼的、摇摆的大合唱里,这很快证明了亨利在游戏中处于领先地位。
他把麦克风像鞭子一样甩来甩去,他是观众的主人,舞台的神。
他身体上的肌肉发达,僵硬得像一条准备攻击的蛇。
他的长腿猛烈地踢出高踢腿,摆出横扫的姿势,像一种斗殴的舞蹈,亨利自认为他的表演是具有暴力色彩的。
“我杀了他们,毁了他们,谋杀了他们”,他对他的歌剧情人安(玛丽昂·歌迪亚饰)轻声说道。
“你的表演怎么样?
”。
安的表演是一段关于恐惧和死亡的高亢的咏叹调,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回想起来,安笑得很开心。
“我救了他们”。
他们是一对奇怪的夫妇,不仅是因为他们的态度和艺术形式不一致,而且在视觉上也是如此。
那个美国男主角比身材娇小的法国女演员高得多。
当他拉着她亲吻时,不知道他是要抱着她还是要压扁她。
他们在银幕上的化学反应非常激烈。
在朦胧的白天和炎热的夜晚,梦幻般的爱情歌谣席卷着观众,在那里,他们一起创造了美丽的音乐,无论是从字面上还是隐喻上。
但不幸的是,这种幸福是短暂的。
婚姻、事业的波动和一个孩子把他们的关系推到紧张的境地,把他们推到了一条预示着毁灭的黑暗道路上。
致使他们关系破裂的细节是非常熟悉的,大多摘自名人丑闻,包括“#MeToo”运动的指控,甚至经典好莱坞的真实犯罪猜测。
首先,斯帕克斯(美国流行二人组Hot Fuzz的导演埃德加·赖特刚刚在他的第一部纪录片中介绍了斯帕克斯)参与了安妮特的剧本和所有音乐的创作。
罗恩·梅尔和拉塞尔·梅尔兄弟用夸张的管弦乐演绎了激动人心的时刻,并在简单的歌词中表达出他们的情感,歌词一遍一遍充满活力地重复着。
影片中有些情节显然是为了引人发笑。
例如,一系列花哨的八卦新闻报道与故事情节交织在一起,配有活泼的图像、聒噪的记者和滑稽笨拙的ps图像,看起来就像狗仔队拍摄的这对名人夫妇的照片。
从结构上看,这些场景很快就展现了真实情况,但它们同时也是对名人娱乐报道的一种嘲讽,这使得对公众人物私生活的猜测成为了一场盛宴。
真实与表演之间的张力是贯穿整部电影的主题。
但其中的界限通常是模糊的,这使得人们对这部电影意图的解读模糊不清。
克拉克斯通过在整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虚假,将观众从标准的怀疑状态中推了出来。
影片的开头就像一部舞台剧。
在黑屏上,主持人命令观众不要通过笑、哭、放屁或呼吸来干扰表演。
接着,一间录音室里的灯光亮了起来,斯帕克斯准备在这里表演。
兄弟俩问:“我们可以开始了吗?
”于是,那首同名歌曲就跟着他们走出了录音棚,来到了街上,德赖弗、歌迪亚和他们的合作演员西蒙·赫尔伯格也加入了进来,但没有穿戏服。
游行结束后,他们戴上假发,换上了便装,换上了更适合拍照的服装。
因此,影片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
然而,影片中诡计的提醒依然存在,其中最主要的是对他们的孩子安妮特的表演选择。
这不仅在预告片中有过暗示而且也在戛纳首映后的评论中有过透露,《安妮特》的中心表演是由一系列木偶代替了一个真实的孩子。
这是美国狙击手的风格,没有企图愚弄我们的眼睛。
安妮特皮肤柔软,关节清晰可见,她显然是一个傀儡。
除了强调叙述中的技巧外,让孩子成为一个文字对象反映了她父母对她的看法。
对父母双方来说,安妮特是他们的玩物或艺术项目。
谁将塑造这个有天赋的女孩成为他们最终的战斗,但遗憾的是,这是片面的战斗。
卡拉克斯给了亨利这个脾气暴躁的反英雄太多的空间,让他变成了“绿巨人”或是“狂想曲”,而安的形象却可悲地显得过于单薄。
她感觉像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注定的妻子》系列中的一个角色,歌迪亚在《盗梦空间》中饰演的柔弱的蛇蝎美人。
令人惊讶的是,对于德赖弗来讲安妮特是一个更具吸引力的屏幕合作伙伴。
木偶戏团队做得如此出色,简直令人毛骨悚然。
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笨拙的身体,一个陷入困境的孩子温柔而悲伤的眼神,以及活着的人的粗心的漫不经心的手势,都被非常精确地捕捉到,不久,安妮特成为一个傀儡也就不觉得荒谬了。
这部分是因为德赖弗在面对这样一个奇怪的“现实”时从不退缩,他以温柔和焦虑的混合方式对待孩子,就像亨利对待他所爱的一样。
他对着这个脆弱的孩子的混乱能量制造了令人反胃的悬念,歌曲中唱的更多的是他的野心而不是爱。
亨利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有毒男子气概的警示故事吗?
这是对成名所作牺牲的悲叹吗?
这是一场关于从身份到人格的滑脱的悲剧吗?
这是关于人类同食的寓言吗?
以上所有都是可能的,然而,答案可能并不重要,因为这部电影是一个迷人的旅程,尽管不稳定、色彩爆炸、歌曲爆发,并沉迷于艺术。
这部音乐剧时长2小时20分钟,讲述了一些奇怪的话题,但很少有令人满意的内容。
这部电影并不枯燥,因为卡拉克斯带来了使他的电影《神圣车行》令人震惊的原始想象力,并将其转向好莱坞的浪漫期待。
也许这就是重点,《安妮特》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种情绪。
不管它的意图是什么,《安妮特》都是非凡的。
这是电影、现场音乐会舞台表演和名人文化的令人振奋的碰撞,被彻底颠覆和释放。
它所传达的信息可能已经遗失,但情感仍受到沉重打击,尤其是在结局中影片褪去了闪光和做作,专注于一些纯粹、痛苦和令人难忘的东西。
文章来源:Annette review: Leos Carax’s mind-bending musical is all Adam Driver’s show - Polygon
我不能说它不好,就像我不能说毕加索的画作不好一样。
我喜欢的歌舞电影一直都是《雨中曲》,至今还没有另一部同类电影能够取代它在我心中的地位。
由此可见,我喜欢条理清晰的故事,欢快动听的歌曲,美丽或俊朗的人儿。
而在这部歌舞电影《Annette 》中,男主胜过马的长脸让我心生厌烦;演员们舞蹈时的奇怪装束,怪诞的举动,没有视觉美感的舞蹈动作(可能是我的欣赏水平太低),无法让人产生共鸣的歌曲(可能是我的乐感太差),所有这些都无法让我认为它是一部好的歌舞电影。
不论我怎么看,这部电影在欧洲有它的影响力,单是参与制作和演出人员的国籍就足以说明问题。
革命性电影的影评理应以革(偷)命(懒)性的方式呈现。
尽管复杂到我前所未见的程度,但并不能用观看诺兰的方式与卡拉克斯沟通。
看了两遍,第一遍完全动弹不得,同时注意到导演在连贯反复的咏叹中也留有必要的缺口。
梳理出模糊的概念及思路。
本质上是一场导演和观众对于舞台主权的争夺。
“Stop bowing!” Ann之死是夺权,谋杀指挥家是镇压,Annette自觉则是观众的复辟。
关于电影介质,卡拉克斯陷入了究竟是操纵观众还是被观众凝视的悖论——厌倦于臣服观众,于是妄图dominate舞台;然而观众不凝视,作者表达无意义。
于是告别了抽离于木偶的安妮特,面对自由于歌剧伪情绪的观众,受困于介质/桎梏的作者呢喃:“Stop watching me”,然后不得不接受凝视。
尽管如此,导演在舞台上不流血的“光荣革命”中依旧对观众保持了最大的亲近与爱。
作为观众必须承认导演成功了。
第二遍带有目的地观看——事实上在这场争夺中导演已然胜利,因为我们观众有反复观看的犯规特权——试图以一个业余电影观众的角度,凭借一些不完整但有机的线索/元素,拼凑出一个仅仅能够在个人层面自洽的逻辑闭环。
于是有了下面花花绿绿的脑图——失眠两晚的结果。
part 1
part 2
part 2
part 3
part 4
part 5
part 6通过有局限性的电影媒介,应当选择怎样的姿态与观众共存一室,我能够感受到光鲜外表(戛纳流浪汉)背后导演的困顿与挣扎,当这种思索与情绪被导演具化成电影,反倒精致瑰丽得无以复加。
或许透过他的思索,我们观众也能够重新思考我们透过艺术作品来认识作者的习惯方式。
后记:才疏识浅,这个脑图中未能成功地解释Henry从蔑视观众到谄媚观众这一关键转变的原因。
而新见到另一篇《安妮特》长评,将家庭中的男权纳入考虑范围,与舞台霸权并置,更详尽、更流畅地解释出本片的关键转折点。
综合与本片有关的作者个人家庭,放眼“工业娱乐时代”文化背景,将对《安妮特》的主旨解读从本文中的“作者-观众”关系层面带向更深远的大众传播背后的政治层面。
这才是真正的“能看得懂的好长评”。
谨附上长评链接供参考: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940098/?dt_dapp=1
法国“鬼才”导演莱奥·卡拉克斯最新的电影《安妮特》是一部歌舞片,还有什么比这更让我们感到惊讶的呢?
这位在近 40 年导演生涯里只拍过 6 部长片(外加数部短片)的导演,为何要“染指”歌舞片呢?
歌舞片并非一种易于上手的电影类型,如果不是常年浸淫在该类型里的导演,贸然出手,可能走向败亡的困局。
布鲁诺·杜蒙的《童女贞德》(2017)不正如此吗?
卡拉克斯能拍更多。
只是到导演生涯晚近,他才越来越慢。
拍成处女作《男孩遇见女孩》(1984 )时,卡拉克斯才23岁,远比同龄人起步早,而且才华更加横溢。
接下来的两部作品都堪称杰作:两年后的《坏血》(1986 )和备受好评的《桥上恋人》(1991 )。
不知道是野心勃勃,还是自我耗尽,之后便是越来越慢的拍片速度,到了“十年磨一部”的地步。
备受争议的《宝拉X》 在1999年推出,而被捧上神坛的《神圣车行》更是花了十三年时间。
《安妮特》的评价注定两极。
像卡拉克斯的所有电影一样,它标新立异,不向观众做出任何妥协。
既然卡拉克斯此前的作品已经如此出彩了,不戴滤镜观看《安妮特》是不可能的。
甚至很多人在没看过电影之前已经暗中做出了评价,这是很少一部分导演才能享受的殊荣,比如洪尚秀、阿彼察邦、滨口龙介……真的如此吗?
千万不要被偏见遮蔽眼睛。
相信卡拉克斯会赞同我的观点,将《安妮特》当作一部正常的电影看待。
《安妮特》是又一个讲述好莱坞爱情故事的电影,甚至与《爱乐之城》《一个明星的诞生》一样,也以歌舞片的形式呈现。
亚当·德赖弗饰演的亨利·麦克亨利(Henry McHenry)是一位幽默风趣的单口喜剧演员,她的妻子安·德弗拉斯诺(Ann Defrasnoux,玛丽昂·歌迪亚饰演)则是国际知名女高音,以壮观的死亡场景咏叹调闻名。
两人在生活里扮演完美的夫妻,随着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安妮特出生,灾难接踵而来:安在海难里丧身,亨利入狱,安妮特也中止了世界巡回演出。
整个故事之所以俗套,一部分原因在于亨利与安之外,还有另外一个角色,这引发了三角恋情和情杀的猜疑。
西蒙·赫尔伯格饰演负责安排安所有音乐的指挥,是安的前任。
当亨利发现安妮特身上的歌唱天赋,将其变成一棵摇钱树,在世界范围巡演。
指挥教安妮特弹奏母亲生前的歌曲,引发了亨利的嫉妒,失手杀死了他。
三角恋情并未超出我们的想象,甚至情杀、报复,也在套路之中。
在卡拉克斯的电影里,爱情意味着毁灭,《安妮特》也是如此。
对于剧情,我们或许不该过分关注。
毕竟这是两位摇滚乐手攒出的局——罗恩·梅尔 (Ron Mael)与弟弟罗素·梅尔(Russell Mael)组成的花火乐队(Sparks),既为本片撰写了剧本,还负责全片配乐——我们并不清楚卡拉克斯在剧本上插手多少,至少从资料上看,此前所有的电影都由他本人单独操刀。
因此《安妮特》显得很不一样。
最大的不同在于,卡拉克斯失去了对影像的全权掌控。
对于一位个性极其鲜明的导演,这也许会导致风格部分让渡。
在《神圣车行》里,我们见证了导演意识彻底贯注到影像里,会走向何种境地。
影像事无巨细、挥洒个人才华的极端控制,导致演员(德尼·拉旺)如同可被任意丢弃的傀儡,受尽“摧残”。
这是那类天赋异禀的导演惯常采用的方式,譬如奥逊·威尔斯。
既是才华横溢的自然结果,也在结出自噬的恶果。
《安妮特》长达2小时21分钟,充斥着实景的脱口秀演出、夸张的歌剧表演,以及依循歌舞片套路不时响起的曼妙歌声。
冗长、松散、凌乱,是我们能找到的词汇,自然无法与构思精妙、密度高强的《神圣车行》相比。
《安妮特》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虽然在肥皂剧情的背后,裹藏着导演对于现实与表演、真实与虚构、演员和观众、傀儡替身等话题的探讨,但深度或许不及《神圣车行》的零头。
玩弄真实与虚构、真相与谎言,是卡拉克斯惯常探讨的主题。
《安妮特》一开场,作为导演的卡拉克斯与女儿Nastya坐在屏幕前,指导着录音棚里的梅尔兄弟录音。
这是整部电影的开场秀《让我们开始吧》(So May We Start),随之,歌手、乐队、技术人员都站起身来,离开演播室,走上街道,主演亚当·德赖弗和玛丽昂·歌迪亚也随之加入。
这个时候,电影已经开始了吗?
出现在银幕上的是作为演员的亚当·德赖弗、玛丽昂·歌迪,还是他们在戏里的角色亨利·麦克亨利、安·德弗拉斯诺?
卡拉克斯在此玩了一个鬼把戏,让现实走进了虚构,打破了两者的界限。
很显然,卡拉克斯有志于将《安妮特》变成一场盛大的演出。
片头字幕还在播放的时候,他已经耐不住性子,用第一人称邀请观众做好准备,并集中注意力参与其中——“女士们、先生们,请你们集中注意力,如果您想要歌唱、大笑、鼓掌,哭泣、打哈欠、喝倒彩或放屁,请您在脑海里做,想想就好,敬请各位保持安静,屏息直至演出的最后一刻,演出过程中禁止呼吸。
因此,请您现在深深地吸进最后一口气,谢谢!
”这种自反的思路让我们想起《神圣车行》类似的开场:一位观众在黑暗的电影院里,等待演出来开始,然后就是整部电影。
德尼·拉旺扮演的奥斯卡现实坐在一辆白色加长豪华轿车里,穿梭于巴黎的街头巷尾,为着不同的“约会”变换自己的身体。
与《安妮特》类似,《神圣车行》同样也可以看做一场场演出片段的集合,为了完成一种多向度的、类百科全书式的表达。
银幕/屏幕的内与外,录音棚的里与外,脱口秀与歌剧舞台的上与下,都在指向观看与被看的逻辑。
一切都是表演。
亨利在脱口秀舞台上通过抖露隐秘的私事,来唤起观众的热情,甚至在装扮上,他也有一种“暴露癖”:从连帽浴衣下露出紧身平角内裤,和一副健硕的肉体,一边表演遭受枪击让观众信以为真,一边假装泄露自己用挠痒杀死了妻子,让观众获得过山车般的激情体验。
与舞台上自恋、激情、张扬的表演相类似,生活中的亨利也像是个 “戏精”:在城市街道上飚速骑摩托,穿连帽浴袍四处走动,懂得在恰当时机借着镁光灯给妻子一个拥吻。
甚至连做爱时,两人都是唱着歌的(《我们如此相爱》,We Love Each Other So Much)。
对于媒体来说,亨利与安在日常生活里的一举一动都是报道素材,能够迅速转化为新闻呈现在荧幕上。
这难道不也是走秀?
只不过演出舞台延伸到了整个世界。
说白了,歌舞片这种电影类型的实质,在于能将现实世界转变为舞台。
既然角色能在任何场景里都能高声唱跳,那么也就没什么是现实的。
一切都是虚构,而真相只有在谎言的构成中才能被揭露。
亨利说他用饶痒杀死了妻子,没有人会相信,但在这个谎言里,确实暴露亨利有杀死妻子的动机。
台下的观众问过亨利为何想成为脱口秀演员?
亨利回答说:“这是我知道的唯一能说真话的方法。
”亨利讲出真话的办法是冒犯观众,惹怒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让观众获知真相。
这看起来有些“残酷戏剧”的特色了。
相较而言,安用美妙的歌声安抚观众,让他们受刺激的神经重新安定下来,获得新生。
正如亨利自己所说的,他杀死了观众,然后妻子安再把他们复活。
作为冒犯观众的代表导演,卡拉克斯自然不会认同歌剧,而是站在脱口秀这边。
脱口秀与歌剧,代表着两个相隔久远的的年代里两种大众艺术;亨利与安的结合,是当代世界与前现代世界的汇合,内部暗藏着不和。
亨利“杀死”了安,正如脱口秀在与歌剧的搏杀中取得了胜利。
现实世界的人更加喜爱歌剧,而不喜欢冒犯之言(脱口秀),因为群众总是安于现状,逃避现实。
这也是电影结尾面对安妮特的指责,亨利反复强调“理智孱弱,想象力无穷”的原因,是群众无穷的想象力杀死了亨利。
亨利看似玩世不恭,实际上一直在告知观众真相,但观众并不想接受真相。
继而在安死后,亨利开始自己制造幻觉,操控安妮特(提线木偶)成为赚钱工具。
亨利也以幻觉的形式迷惑了公众(如同安),当安妮特觉醒后,亨利遭遇了反噬,这是他死亡的原因吗?
金·维多《群众》(1928)最后一幕金·维多的名作《群众》最后一幕出现在《安妮特》里,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镜头从上到下扫过,观众在电影院里放声大笑。
这种无差别、同频率的大笑,让人胆战心惊。
“群众”作为集体,表现出了同一性,正是“乌合之众”的要义。
同时,它也指出群众通过沉迷在幻觉中(在电影院里大笑)逃避了现实。
电影、歌剧、脱口秀……所有艺术都在制造幻觉,让观众沉迷其中,看不清现实世界的真相。
对中国观众来说,歌舞片并非易于接受的类型,我们欠缺相应的文化土壤。
除非是热爱电影的影迷,普通观众大概很难注意到《安妮特》。
这在很大程度上让这部电影避免了误解,虽说,随着时间的流逝误会必然会发生,因为“群众”的眼睛并非雪亮。
我估摸,《安妮特》将成为卡拉克斯迄今为止评价最低的电影,最后的豆瓣评分不会超过7分。
这大概是今年观影在形式上最有突破最有意思的影片之首。
卡拉克斯的鬼才思维把这个彻底扑街的剧本赋能了几乎无限的能量,卡拉克斯试图把舞台剧和电影混淆在一起,在加上强制性的把观众拉入整体叙事当中,而这两点从影片第一秒就开始就在构建。
影片第一场戏就把接下来所需要构建的一切条件仅通过每一个人包括导演、编剧、主演、导演唱着走出录音棚这一个行为完成舞台剧上幕感、接下来歌剧化叙事方式的颠覆,怪异且合理化的感觉直冲脑门,叙事高效性到恐怖的境界。
第二幕则是先把语言带到舞台上,开始有意的颠覆语言与歌曲的方位且强制的让观众参与其中,群众的煽动性在这第一次呈现,在接下来的全片这种煽动都是演说者、媒体赋予影像内部的观众情绪,而影像外部也同样的被给予影响,但到了新闻片段采用虚拟背景后我们还是存疑的,这里用来抨击传播媒介也显得非常高效。
只可惜这样的调性只保留到了前半段。
第二段指挥家出现后影片的剧本着实有点失控导演把强烈的个人情绪注入了影片当中。
虽然在技法上沿用更加强烈的电影技法,但可惜表层剧本还是有点一塌糊涂。
只是直到最后一场戏女儿的真身出现才扳回来一点点明确主题含义。
本片的视听手法可以说非常非常 old school 非常多蝶化蒙太奇来制造复古感。
但其实导演是完全可以高效精准的调动观众,可能要贴合舞台剧才选择出本片的调性把。
而绿色意和红色作为男女意识来交互冲撞
法国《电影手册》刚刚发布了年度十佳片单:①《第一头牛》(First Cow,2019)英语②《安妮特》(Annette,2021)英语③《记忆》(Memoria,2021)英语、西语④《驾驶我的车》(ドライブ・マイ・カー,2021)日语⑤《法兰西》(France,2021)法语⑥《法兰西特派》(The French Dispatch,2021)英语、法语⑦《南法撩妹记》(À l'abordage,2020)法语⑧《女孩和蜘蛛》(Das Mädchen und die Spinne,2021)德语⑨《算牌人》(The Card Counter,2021)英语⑩《圣母》(Benedetta,2021)法语榜首的那头牛,在去年或者是更早的时候就看过了,那就找榜眼来看吧。
美国梅尔兄弟(Ron Mael,1945- ;Russell Mael,1848- )编剧,法国卡拉克斯(Leos Carax,1960- )导演的这个奇幻故事,很直白地演绎了德国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的这一句话:Und wenn du lange in einen Abgrund blickst,blickt der Abgrund auch in dich hinein.—F. W.Nietzsche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
——尼采尼采这讲法,和我们讲的“心想事成”,现代西方人讲的“吸引力法则”:The Law of Attraction(心)(想)(事)(成) 应该是同一回事。
只不过,尼采的讲法听起来让人不寒而栗,“心想事成”叫中国人听得高兴,“吸引力法则”就显得不偏不倚。
如果这三种说法,说的真是同一回事,那么,凡事只好尽量别想得太多,特别不能净往坏处想,否则有成为另一个“安妮特的爸”的可能——理智在想象力面前,根本不是对手。
或许,天主教里的告解圣事,佛教的净土宗,也是基于这种人性特点而设计的吧。
这电影好看。
关于这个电影被讨论了挺多的,各种引经据典,各种xx主义往里套,但貌似没什么人提到片中无论是从情节上还是主题上都很重要的一个reference—Adam Driver在船上杀妻的段落是直接allude to Natalie Wood的死亡。
她也是和她的丈夫Robert Wagner出航被溺死。
Wagner是否为谋杀她的凶手被Wood粉丝甚至警方争议至今。
同样的桥段在2年前的《好莱坞往事》里已经被昆汀老师借用过一次了,我觉得昆汀对toxic masculinity的critique(或non-critique)比Carax高明得多——Pitt的杀妻嫌疑反而让他变得更神秘而有魅力了,“谋杀”成了好莱坞造神的手段。
这里Driver杀妻情节除了”fame bad”这种陈词滥调我实在看不出有啥深刻内涵…同理,本片所谓“打破现实和虚构的界限”也只不过是歌舞片的常规罢了。
《雨中曲》高潮,舞台幕布缓缓拉开,揭露出台前唱歌的Jean Hagen只不过是在借用幕后Debbie Reynolds的声音。
这段戏也被大卫林奇在《穆赫兰道》silencio段落致敬。
同样是探讨电影虚构性的主题,我觉得比傻愣愣地在开场介绍主创团队然后问may we start要精巧的多。
总而言之我不喜欢这个电影的原因基本上就是所有的主题和表现方式都很陈词滥调,之前已经有无数探讨相同主题的电影拍得更深更好了,根本不需要这么故作先锋地跳大神。
此外,作为歌舞片歌这么难听实在是不可饶恕。
夸不出口。卡拉克斯大抵想要更深地探究影像的本质,才选取了歌舞片的形式——某种极致的叙事类型,要求声音、画面和运动三者紧密贴合。但这种追求是否意味着要损伤故事的独特?我没有从《安妮特》里看出比《新桥恋人》更纯粹的音乐性,或是对亲密关系更深切的探讨。银幕上第一个出现的人是导演,此后不断显影的也同样是导演。如同木偶baby安妮特,所有演员也完全服从于导演意志。他没有选择优雅的方式,所有唱段都隐隐含有一种破坏性,场面调度和音乐的引领确乎带来一丝生气,但在灵光乍现之后剩下僵化的躯体。追随导演的人当然能对它进行一通精神分析,但我只有翻山越岭的疲惫。
太煎熬了,两个小时感觉像四个小时。音乐剧也好,Stand-up comedy也好,一点光彩都没借上。有些实验性的东西真没必要做,甚至让人怀疑卡拉克斯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欢音乐剧,想必不是那么喜欢吧,要不然为何整部电影里没有一首歌称得上好听二字?最后一幕戏女儿的唱段实在太糟糕了,桑德海姆用脚趾头都能写出更好的歌。电影对Stand-up comedy的表现也毫无尊重可言,扛着红旗反红旗啊!Adam Driver每一场单口喜剧都能把我气得胃酸都反出来。成功唤醒了我大学时看孟京辉那些所谓先锋话剧的痛苦记忆,不禁令人想呐喊“导演呢?出来!出来啊!”。
总的来讲失望成了一个球
形式和结构上有与众不同的巧思,色彩和摄影也轻松自如,但轻松之余又总在一些场景的调度上,让人看到导演的实力。比如说最后那场父女的探监戏,一场戏的层次处理成这样,这个戛纳最佳导演奖不愧是众望所归。
超越歌舞片的假定性,只要接受了这个一切都很流畅。但还是有一种诡异的感觉,就是,哪哪儿都挺好的,可怎么就不吸引人呢?
卡拉克斯有点妖术,开头几下瞬间起了晕烟的感觉,但看完发现是电子烟(司机是在演一个Anthony Jeselnik吗
卡拉克斯叫我们禁止呼吸,因为不然,我们会发现自己无法喘息。一部美国电影——被诅咒的电影,“历史的最后一章”,卡拉克斯恢复了一些古老的东西:美国电影的线性时间,不可逆的,因此它不可能如奥斯卡先生一样在无限宇宙中超越生死,而必须是Adam Driver,大明星走向金·维多《群众》和斯蒂文森《郎心似铁》结局的深渊;一部法国电影——被消失的电影,卡拉克斯又带回了一些古老的东西:法国印象派电影,让·爱泼斯坦的鬼魅、阿贝尔·冈斯的叠影、路易·德吕克的树、雷诺阿的戏台,一起掘出这最可怖又动人的坟墓。
10+++/10 “直到结尾都不要呼吸”,从片头开始,卡拉克斯不再“催眠”而是直接试图“杀死”观众,亨利成为导演的替身,脱口秀舞台上往返的质问成为了屏幕内外的一场创作者与观看者的爱恨纠葛,然而最后观众“囚禁”了亨利,终结了这暴力的狂欢。外壳或结构是极为古典的,甚至是维多利亚式的,相爱,生子,一场谋杀与复仇,文本时常回到中世纪,在黑夜骑单车的恶魔与依赖自我牺牲的天使,所中和出的安妮特也在结尾被怯魅,幻化成人。而其歌声则是一则神迹,被亨利带回的旋转灯台所触发,正如卡拉克斯一度地对早期电影形式的关注(神圣车行中的人物行为短片),这旋转发光的台灯正是动态影像的雏形:Magical Lantern(魔灯),而当摩灯被摔碎,圣迹凋零,歌唱终止,所有曾被舞台或图像粉饰的暴力也就不再受到保护,一切败露
原来分歧那么大。但在一段略疲倦的旅程之后,得到一个并非那么愉悦的观感,难掩失望。疲惫不一定是坏事,而愉悦也不一定要指感官上的纯粹开心。寻常故事的行进有齿轮般的磕绊,在顿挫间放置了许多可供解读的形式与讯息,但是因为有意为之的深邃与模糊,稀释了入戏与共鸣的愉悦感。于是电影划开了距离,一开始摩拳擦掌的破解意图,便渐渐在乏味,或者说可有可无的唱腔里,磨掉了。这是可以欣赏,但是不再喜欢的电影。不过怎样都好,司机那种温柔与粗暴、悲伤与狂妄,被放大得真汹涌。“Howard”琴技终于派上用场,十分喜欢他在指挥上的一段戏。而美如珠玉的马良,依然可以参差地辉映电影的色调。三星半。
节奏拉胯,音乐也不突出,主演没精神,跟这片子五行不合
核心即空心 神圣车行也是相同的主题 但后者实际上还是突出了男主/Lavant作为魔法师的力量 表演在数字时代被赋予了新的角色 即它具有超越简单实指的魔法效力 而这个主题在本片则完全被等同于showbiz的虚无。这种空洞在表达形式(音乐剧与多种浮夸无必要的画面组合形式)本身的虚无化加持下一路坠落 绿色-统一和声的观众像是僵尸一般参与到这场演艺圈自我摧毁的盛宴中。司机可能是当下最无聊的演员了 似乎就是一个情绪机器 剥掉浴袍便什么都没了 他在这里跟婚姻故事有毛区别?都是一幅Kylo Ren的样子。我比较感兴趣女主的大都会式的车子和无限延伸的舞台 但很快就没了 完全被男主的绿色调抑郁白男自暴自弃气息吞噬。另外最后体育场表演那舞台是致敬恐龙战队吗?
嗯,卡拉克斯自己的风格是酣畅淋漓了,但你要说突破,倒是少了,感觉更像实在原地踏步。扣一星。
基本元素集齐,众人捧高的时代,美誉总是不缺。故事本源,剧作结构/叙事的平凡普通,时间线成长的庸俗,主演的努力,剧情片音乐剧互融的各种寡淡浓香的尝试,皆见。符号时代已经过去了,硬搬概念以为再创新没那么简单。可有些声音和喜剧/歌剧场面(bob wilson的版权费怕是付了不少?)真的是勉强亦无利,与剧场人而言只是抄吧。同时,音乐的轻佻和套路让人无法自欺。木偶的缺钱做作,真小孩的尴尬大人演法亦让人思绪冲突,无法一口咬定导演的真身究竟有几成。最最末尾,还不忘叫观众喜欢记得告诉朋友,那不喜欢,也一定要告知吧!另,苹果和香蕉已经不是隐喻了,是明喻。metoo还不忘晃打一掌,编剧实质对男主充满了同情,女主天使降世一样的唯美空白以及鬼混乱入这些都…………还有就是LC在这剧本里多少投入了自己的生活情感???
万万没想到是只有开头抓人,后面发生了什么可以足足撑两个多小时?最值得称道的可能就是卡拉克斯尝试用电影语言去拍歌剧,但显然因为故事意义不大且信息量太少而显得冗余,提线木偶孩子算一个亮点。有点失望
2024-11-19:够先锋,够独特,够邪典,把传统的音乐剧完全融入电影并加入冒犯讽刺和符号学。为什么喜欢这部电影?我也不知道。从这之中感受到了什么?我也不知道,只能说在直观感受上就给我很不错的体验了。观感写了两天,实在是太过于复杂难以表达,又去看了很多解读,不过有一点,我根本没看出来这么多夸张与复杂的内容。整部电影视听与调度都太过丝滑让人舒爽。不得不说这么自恋变态的男主形象真的很适合我并不怎么喜欢的司机大叔。对于观众千篇一律反应是极其冒犯的,但是对于一个自毁倾向极为严重的导演以及他半自传体式的电影来说,他对于自身的厌恶似乎远超与对于观众的厌恶,所以反而会得到谅解与同情。结尾处“凝视深渊”我很难说不喜欢,但就是觉得太过于生硬和直白。以及,很多情节之间太过于断裂。
安妮的確被亨利殺了,就像瑪麗昂·歌迪亞的演出毀在亞當·德萊弗和導演莱奧·卡拉克斯共同製造的怪誕形態下。夢魘似的表演,前衛到令人反感。
I dont`t get it
★。“幕”的呈现、转场状态、对“观看”的基本解构,延续着《神圣车行》的特征,不同的是,选择一个故事、一个人物进行不断的挖掘,在每一被拆分出去的局部情境,由情绪主导着完成意识的深入与流变,而当情绪转瞬即逝时,大量的歌声继续高强度维持,兼顾了表层叙事、吟唱、以及情绪走向,严丝合缝,毫无喘息。
卡拉克斯瑰丽的开场即已预示了摄影机的回归、电影的回归。安妮特像是聚光灯下产物,时刻得进行着表演,所以在此之下的她一直呈现着木偶状,而当她卸下了人们的“注视”后,终于现回了人身。电影也是如此,在进行了一切的提纯后,回归了它本身:电影就是为大银幕所生。由“May we start?”开始,我们已做好迎接这枚属于film的炸弹响起。
从此刻到月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