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罗贝托·费恩察
主演:玛格丽塔·布伊,卢卡·扎莱迪Luca Zingaretti,格兰·布莱格维奇Goran Bregovic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语言:意大利语年份:2005
简介:电影改编自艾伦娜·费尔兰特的同名小说,讲述了35岁的奥尔加得知丈夫喜欢上别人,抛妻弃子,另谋新欢。她对家庭、生活失去信心。而这时母亲给了她帮助,另一位音乐家邻居也给她带来新的希望……详细 >
蜥蜴,溺水的黑衣女人,流浪女,中毒的狗……正是这些看似无关的意象丰富了剧情,像极了我们的人生
適合婦女節觀看,有助於女性進行自我確認,從得到全世界再到失去全世界不過是男人的一轉臉,被流放的不止是歲月,還有自我。這種價值觀重塑無論什麼時候到來都不晚,只是不同階段不同體悟。最後的結局刻意了一些,大約是太苦了不忍心。影片本身來講質感一般,節奏也比較差,得虧內容撐起來了。
今天看了两部意大利片,都出现了女人自剪头发,都出现了家长打小孩。。。怎么感觉意大利人情绪很容易失控?。。。
在女性打破/逃离/重塑/寻回自己的框架下,Olga因不被母亲允许模仿自己而迷失、逃离,将自己塑造成优雅稳定的妻子和母亲形象;又因这个形象被丈夫厌弃而走向理想自我的反面,依然迷失,在镜像自我如影随形的折磨下走向混乱;被迫重塑稳态之后,她依然只能成为母亲那一面的自己,直到音乐家的提醒,她才重新找回自己的视角。影视重在描述失婚,但也对原著里女性谱系的部分有所着墨:对母亲的不认同导致自己的迷失,惊而发现女儿也走向迷失,只有当母亲找回自己的时候,她的女儿才不会重复这个悲剧。
你又要开始了是吗?
埃莱娜·费兰特《被遗弃的日子》改编。靠下一个男人“拯救”的结局还是有些庸常了,不如奥尔加坚定地对孩子们说,以后再也不能依赖谁只能靠自己来得干脆利落有觉醒性。
就一点都不感人或有启发
因为先入的是《那不勒斯四部曲》,所以后看这部费兰特早期作品《被抛弃的日子》就觉得这个故事只是中年时期的莱农的一个生活片段,故事内容上还是很明显的费兰特风格,但这部电影的风格定位有点问题,因为拍的像荒诞喜剧…影视化的费兰特作品都喜欢用各种意象和蒙太奇来体现她独特的文字,这些都挺好的;但这部电影总体上不算多么成功…因为费兰特的作品本身就不是很适合被影像化,如果电影的风格和情感表达的不怎么到位,那就只能是平平无奇的生活影像记录了…
失败的改编,没抓住重点
向下背离灵魂的改编。女主和她家的样子和我想象中的很像,但原著大篇幅的心理描写,改编难度太高了,于是导演就把残酷的真相抹去,改成了一个容易被理解的好莱坞式的故事?人物塑造上很诡异,女主艰难恢复的弧线被抹平了大半,最后竟然还要设计让别人去点拨她,再安排她亲口、郑重地对前夫确认他没有错——所以到头来,在被“抛弃”后,她不仅需要被拯救,而且还需要去原谅?从这个角度来看影片的灵魂和克莱默夫妇挺像的,但后者好歹是以丈夫为主角的,逻辑上能说得通。在《碎片》里看到费兰特本人质疑卡拉诺充当拯救者的不当和节拍器比喻的不必要,也是很畅快。哪怕导演内心的意图再真诚,客观上他把原作的精气神抽走了,一个展现女性力量的出色故事在他手里变成了削弱女主生命力的拙劣投机的庸俗作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永远不要把生活重心只放在男人和家庭身上
改得真是一团糟。之前唯一一次看该导演的作品是《佩雷拉的证词》……建议导演以后就不要去碰这种纯以笔力取胜的小说了……
还可以 女主角演的还行
崩溃边缘的女人~看了真是扎心!结局一点都不喜欢,坚强独立的女性,最后又是依附于另一个男人啊
7,改编成分重了,省略了几个情节以外,甚至还加了新的故事,细腻的心理挣扎场面并未以想象的方式表现出来,导致有些情节转换比较突兀。不过费兰特文本的力度确实比较难映像化,也能理解吧。
删改了原著奥尔加精神出轨的片段,让她整个人物的厚度都被压成了薄薄的一片纸,成为了一个单纯被背叛和爱情折磨后重组的简单女性,挺可惜的。
不知道谁打的标签,不不,情色除外。可以打音乐,爱情,大提琴这些标签。女主演技赞。俩孩子加分。
#62nd Venice#主竞赛
背叛爱情是罪恶
这种故事其实还原到现实就是会很平淡,阅读原著更能激起共鸣。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蜥蜴,溺水的黑衣女人,流浪女,中毒的狗……正是这些看似无关的意象丰富了剧情,像极了我们的人生
適合婦女節觀看,有助於女性進行自我確認,從得到全世界再到失去全世界不過是男人的一轉臉,被流放的不止是歲月,還有自我。這種價值觀重塑無論什麼時候到來都不晚,只是不同階段不同體悟。最後的結局刻意了一些,大約是太苦了不忍心。影片本身來講質感一般,節奏也比較差,得虧內容撐起來了。
今天看了两部意大利片,都出现了女人自剪头发,都出现了家长打小孩。。。怎么感觉意大利人情绪很容易失控?。。。
在女性打破/逃离/重塑/寻回自己的框架下,Olga因不被母亲允许模仿自己而迷失、逃离,将自己塑造成优雅稳定的妻子和母亲形象;又因这个形象被丈夫厌弃而走向理想自我的反面,依然迷失,在镜像自我如影随形的折磨下走向混乱;被迫重塑稳态之后,她依然只能成为母亲那一面的自己,直到音乐家的提醒,她才重新找回自己的视角。影视重在描述失婚,但也对原著里女性谱系的部分有所着墨:对母亲的不认同导致自己的迷失,惊而发现女儿也走向迷失,只有当母亲找回自己的时候,她的女儿才不会重复这个悲剧。
你又要开始了是吗?
埃莱娜·费兰特《被遗弃的日子》改编。靠下一个男人“拯救”的结局还是有些庸常了,不如奥尔加坚定地对孩子们说,以后再也不能依赖谁只能靠自己来得干脆利落有觉醒性。
就一点都不感人或有启发
因为先入的是《那不勒斯四部曲》,所以后看这部费兰特早期作品《被抛弃的日子》就觉得这个故事只是中年时期的莱农的一个生活片段,故事内容上还是很明显的费兰特风格,但这部电影的风格定位有点问题,因为拍的像荒诞喜剧…影视化的费兰特作品都喜欢用各种意象和蒙太奇来体现她独特的文字,这些都挺好的;但这部电影总体上不算多么成功…因为费兰特的作品本身就不是很适合被影像化,如果电影的风格和情感表达的不怎么到位,那就只能是平平无奇的生活影像记录了…
失败的改编,没抓住重点
向下背离灵魂的改编。女主和她家的样子和我想象中的很像,但原著大篇幅的心理描写,改编难度太高了,于是导演就把残酷的真相抹去,改成了一个容易被理解的好莱坞式的故事?人物塑造上很诡异,女主艰难恢复的弧线被抹平了大半,最后竟然还要设计让别人去点拨她,再安排她亲口、郑重地对前夫确认他没有错——所以到头来,在被“抛弃”后,她不仅需要被拯救,而且还需要去原谅?从这个角度来看影片的灵魂和克莱默夫妇挺像的,但后者好歹是以丈夫为主角的,逻辑上能说得通。在《碎片》里看到费兰特本人质疑卡拉诺充当拯救者的不当和节拍器比喻的不必要,也是很畅快。哪怕导演内心的意图再真诚,客观上他把原作的精气神抽走了,一个展现女性力量的出色故事在他手里变成了削弱女主生命力的拙劣投机的庸俗作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永远不要把生活重心只放在男人和家庭身上
改得真是一团糟。之前唯一一次看该导演的作品是《佩雷拉的证词》……建议导演以后就不要去碰这种纯以笔力取胜的小说了……
还可以 女主角演的还行
崩溃边缘的女人~看了真是扎心!结局一点都不喜欢,坚强独立的女性,最后又是依附于另一个男人啊
7,改编成分重了,省略了几个情节以外,甚至还加了新的故事,细腻的心理挣扎场面并未以想象的方式表现出来,导致有些情节转换比较突兀。不过费兰特文本的力度确实比较难映像化,也能理解吧。
删改了原著奥尔加精神出轨的片段,让她整个人物的厚度都被压成了薄薄的一片纸,成为了一个单纯被背叛和爱情折磨后重组的简单女性,挺可惜的。
不知道谁打的标签,不不,情色除外。可以打音乐,爱情,大提琴这些标签。女主演技赞。俩孩子加分。
#62nd Venice#主竞赛
背叛爱情是罪恶
这种故事其实还原到现实就是会很平淡,阅读原著更能激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