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字绝不应仅停留在“悬疑片新生”是枝裕和的标签上,更应该用来描述这部电影的“反类型”之新。
说起观影体验,前三分之一,我舒服地窝在椅子里感受熟悉又陌生的叙事,期待着下一步的指引;接下来三分之一,我开始感觉到有点奇怪,笃定的背后有种隐隐要被抛下的不安;而最后的三分之一,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因为考试睡着而没有答完卷子的差生,拼命寻找答案但眼前有一层怎么也拨不开的迷雾,无力又难受的感觉让我无法在椅子上保持一个姿势不动,随着演员吸气吐气,沉沉叹息。
片子高潮的鼓点咚咚地敲打着我,我跟着它拼命地跑,却不知道跑向何处。
最后电影在福山雅治和役所广司的对白中结尾,我却紧紧皱着眉头,半天回神。
“悬疑推理”:一件皇帝的新衣《第三度嫌疑人》在宣传期一直打着“是枝裕和的第一部悬疑推理片”这样的标签,关注度飙升,在日本票房更是持续走高。
确实如此,这部电影叙事上来看是绝对的悬疑片,三次辩护律师和悬疑人碰面,三次不同的证词。
同时与这个案子相关的人各有故事,心怀鬼胎,我们甚至不知道在这短短124分钟的电影里,他们到底让我们看到了多少真相,又隐藏了多少等着我们去发现。
若是从推理上来解读这部电影,粗浅来看或许要出现至少四个版本: 人是三隅杀的,为了救咲江;人是三隅和咲江一起杀的,三隅一个人承担了罪行;人是咲江杀的,三隅为她承担罪行;人不知道谁杀的,三隅看起来最该承担罪行。
即使我现在如此剧透,相信我,在看这部电影时候不会觉得这样的剧透有任何帮助,因为这似乎并不是导演想让我们奔向地那条路,如果在这条路上一直拼命跑,会像我一样沦为“粗心的差生”,考试前半段睡着而没有答完卷子,只能在最后几分钟疯狂的找寻答案。
另一条较为接近的路,是揣摩杀人动机不足的三隅,究竟为什么先承认杀人,又冒着风险坚持要翻供。
但走着走着,我们就会发现这条路是一条无终点的路,影片播放到最后,我们明明已经走出去好远,可感觉又好像在原地打转。
导演是枝裕和在接受主持人提问的时候表示:“这样的感觉是对的,观众的感受和片中的重盛律师相同。
”从导演的语气中,我感受到就像他曾说的“电影拍的有点含糊,到最后也没说出真相,实在抱歉,”他有点抱歉,同时又对成功将观众引领进这种情绪感到十分满足。
这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不高,日影周放映前只有6.6,放映后提升至6.8,几位我关注的影评人更是打出了两星低分,批评这部悬疑、推理电影的剧本实在糟糕。
然而,虽然真相背叛了我们,但作为观影人,影片落幕时的那种感觉不会骗人。
于我而言,我感到有力量凝结在胸口,十分沉闷,陷入被真相抛弃的绝望,但片刻思考之后,我竭力爬出那种打开名叫“真相”的盒子却发现空无一物的黑洞,一种震撼的感觉渐渐扩散至全身,我感觉到这种情绪或许正是电影旨在传达的。
放映后,饰演咲江的演员广濑铃被问及真相是什么,低头沉思了许久,大胆地讲出她也尚在猜测中的事实。
电影想引发我们对法律和人性的思考,矛盾又复杂,而其中的答案导演本人也在思索,不是一部电影就可以讲清的。
影片真实地把这种思考的过程,痛苦的情感,泼在观影人身上,逼迫我们在打扫残余时深深思考。
正如导演所说,律师的工作是负责调节利害关系,真相本身不得而知,能知道的却是时常妥协在“真相”上的我们。
结尾“容器”说并没有起到一针见血的作用(这里不过多剧透),反倒因为这个修辞让电影更加无解。
不同于我们熟悉的对人性爆发性的表达,这部电影所做的而是无限收敛,将其压缩成一个无限模糊的抽象概念,让我联想到了是枝裕和的另一部电影《无人知晓》,果然是导演永恒的母题呀。
最后一次对白时那个玩味的镜头,重盛和三隅的玻璃映像渐渐结合又倏然分离,暗示着我们,影片中的“真相”,很可能根本就没有被设置出来。
可会不会正是因为这样有意为之的“真相”的缺席,让我们有机会全神贯注在追寻“真相”的过程呢?
对于这部“推理悬疑片”,我想跟大家说个故事。
有人说,皇帝得到了一件“衣服”,只有圣贤看得到,而愚人看不见。
第二天皇帝上街展示这件“衣服”,大家都在疯狂议论,有一个孩子指着他说:“皇帝明明没穿衣服啊。
”没错,我愿意当那个孩子。
不过下一句是:“有了美妙的身体,即便没穿衣服,又能怎样呢?
”
面对《第三度嫌疑人》,我丢下了那块试金石追求理性评论带来了标准,每个人自有一套。
是基于作者性格生活背景的一套历史派标准,还是基于个人喜好人生际遇的一套个人性标准?
似乎全不尽然,阅读伟大的作品让我们心中对优秀有了一种感知,把这样的一种感知当作经验所得藏在心里,它自会告诉我们什么可以称之为优秀。
对于电影来说,最常见的两个标准是其故事性和艺术性。
我们对待他们就像几何和代数,有一名学生,几何考满分,但代数分数不高,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会表扬他几何好,很有天赋头脑,但必须加一句“这位同学还要更努力些,争取代数也考满分。
”那些几何代数都成绩优秀的学生,即使哪个都没考到满分,老师也会认为他们才是最优秀的那部分学生。
这是很多人内心藏着的那套标准,或许并非如此具体,但大体没差,这套标准也足够正义,足够理性,值得奉行。
其实这个理论并非我自创的,而是基于Matthew Arnold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文学作品的试金石(touchstone),进行的延伸。
“把经典作家的诗牢记在心(指那些内容与形式两方面都极具美感的作品),把他们当作试金石用在评价其他作品上面,以检测这些作品是否有如此崇高的诗的品质,或者这种品质含有多少的分量。
”尽管阿诺德的这项理论颇受争议,但细细想来,好像很多人都揣着这样的一块试金石去评判文学艺术。
这种做法很有道理,对几何满分但代数分数不高的学生,老师总有义务提点一句,“要多向几何代数都优秀的同学学习,下次争取代数也考满分呀。
”面对是枝裕和的这部新片,我却不由得开始思考,试金石理论足够理性,充满道理,但是否真正公平?
我常说自己是一名温和派,也接受这他人对此的调侃。
可是我个人打心眼儿里偏爱温和,因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观性本身已为它的一些不足开脱,优秀的作品亦没有义务做到完美。
我虚心听取“Who are you to judge? ”的质问,也坚持“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interpret.”的观点。
不妄加批判也不高调颂扬,我更关注的是作品的闪光点和其引发的受众的思考。
这部电影有很多方面的确给我的感觉一般,剧情逻辑有些空洞,叙述方式有点冗长等,但我偏偏又如此喜欢,如此感动于它带给我对于法律乃至人性的思考和被抛向空中又无人接住的那种震撼。
这种情绪在所有观影人之间流动着,又私密到无法对没有看过电影的朋友们分享。
文章中并没有剧透一些重要情节,甚至尽可能避免了对情节的直接讨论,是希望大家可以找机会观看这部电影,再来看看是否和我着有相同的感受。
我想所谓是枝裕和的新作,这个“新”字不应只运用在描述初次创作悬疑片的“新生”是枝裕和导演身上,更应该用来描述这部电影的“反类型”之新。
最后借用电影里三隅的一句话:“到底是什么人,能审判别人的生死?
”又到底是什么人,能审判电影的优良?
我也曾攥着那块试金石来看这部电影,但影片落幕,我默默丢下了它。
除了几帧镜头,几乎看不出枝叔作品,平庸也就罢了,影片的三观也绝对不值得提倡,为了不让女孩说出被老爸性侵的事实(女孩已表示不想把这个事埋在心里)男二宁可自己被判死刑(说出来可免死)。
如果有那么一些片段还算悦目的话,那么最后的价值观一出,简直是要给整部影片负分了…反正是枝裕和,已摔下神坛,他的电影票我是还了。
《第三次杀人》三隅杀人了吗?
他为什么最后要翻供?
这是导演直到片尾也没有交代清楚的事。
其实,导演在片名中就告诉大家了《三度目の殺人》。
第一次杀的是哪两个放高利贷的,第二次啥的是咲江的父亲,第三次杀的是三隅自己。
他为什么要杀这三个人?
为什么要杀自己?
“有些人是不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这是一句在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台词。
高利贷的人是在经济不好的时代欺压欠债的人——这些人不配活在世界上;咲江的父亲强奸自己的亲生女儿——这个人也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三隅高司——我的父母,妻子没有做错任何事就遭遇不幸,我总是伤害别人,第一次杀了人后让女儿也不幸了,三隅认为自己本来就不应该来到这个世界上。
“生而为人,对不起。
”是枝裕和的片子里总有一个活得不像样子的中年男人,《步履不停》里的横山良多,《比海更深》里的筱田良多。
他们总是得不到父亲的认可,一直活在自我怀疑之中。
三隅真得是一个空空的容器吗?
他只是经历了太多的痛苦,不再给自己希望和期待。
真得有不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吗?
没有吧。
真得有不来这个世界上会更好的人吗?
有的吧。
三隅的人生太悲惨了,除了解救了咲江,是他人生最大的光明。
我承认,一开始想看是因为票圈的一致差评和热评里“一次失败的尝试”、“把是枝裕和拉下神坛”这种言论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
在看的时候却发现,该片不仅不沉闷,而且高潮迭起、一转再转,由于电影主要从男主(律师)的角度展开,所以当我以为自己猜到真相的时候,最后才发现我只是和男主一样,掉入了“审判”的陷阱。
这明明就是一部区分是枝裕和和普通导演地位的神级片子好伐。
也许他被人诟病的原因(我猜)就是反传统的悬疑片叙事,就像白日焰火、银翼杀手诸如此类,用“文艺”的技术手法来讲述一个“商业”的故事,所以很多人觉得是枝裕和连故事都没讲清楚就妄图讨论深奥的意义。
可是,如果你看懂了的话,你就会明白这个故事恰恰不需要也不应该有所谓的真相。
接下来我想着重分析电影文本,剧透内容很多,但是由于记忆力有限前后情节可能会有偏差。
电影一开始,就是嫌疑人三隅杀人的场景。
然后被捕,他本就是一个有杀人前科的犯人,虽然当晚没有目击者,但他很快就承认了检察官指控的罪名:杀人抢劫。
接着就是福山雅治饰演的律师从另一个律师那里接手此案,为三隅辩护。
由于三隅已经承认指控,所以想要减刑(从死刑减到无期)比较困难,福山只好主张“杀人偷窃”罪,这样就不是为了钱而杀人,而是因为仇怨杀人再顺便偷钱。
这里是枝裕和借一个女律师之口,抛出第一个关于法律的疑问:同样是杀人,为什么仇杀就比为钱而杀值得原谅?
接着,福山和他的助理律师在寻找三隅的杀人动机时发现,三隅并不是一个戾气重的人,和受害者也就是他的老板并未结下什么深厚的梁子。
他们又去造访了原来三隅第一次杀人的小镇,抓他的警察说他30年前杀死了两个为非作歹的高利贷并放火烧尸,结果也是很快就被抓住了,并且在审判期间多次更改口供,加上他平常不爱抱怨,大家都想不通为什么他会突然杀掉那两个高利贷,所以没有人知道三隅的真正动机,但是为了尽快结案,法官将此案定为仇杀,放了三隅一命。
接受采访的老警官说,每次提审三隅,他都接受他们提出的新怀疑和新说法,他就好像一个“空空的容器”。
拜访回来后,福山又去见了三隅,质问他为什么要杀自己不恨的人,三隅给出的答案是:有些人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
律师反问:所以你就用这种办法(杀人)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隅再反问:你们不就是用这种办法来解决的吗?
(指死刑)因为看到后面我们就会发现,无论律师、检察官还是法官,大家都并不关心案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他们只关注在这场庭审中如何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法官为了名声想尽快宣判,辩护律师为了减刑劝嫌疑人直接认罪。
结果后来三隅突然要翻供,不承认杀人,导致罪行轻重的辩论直接转向了有无的辩论,他不按大家的规则出牌,自然也没人愿意听他要说什么,于是直接判了罪名成立,执行死刑。
宣判之后,是枝裕和又抛出另一个质问:是谁拥有决定判决的权力呢?
一个人被判死刑,被强行结束生命,而宣判的却是一群连真相都还没了解清楚的人。
法律在这一刻显得荒谬无比,它成了大众可以随便审判一个人的冠冕堂皇的工具,正如杀人犯手里的凶器。
所以三隅说自己羡慕法官,是因为“法官可以自由地审判别人”,而犯人就要付出代价。
当三隅提出“有些人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命题时,年轻的助理律师马上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我想可能很多观众的第一反应也是如此。
但三隅马上激动地说到自己的妻子和父母,他们都被命运做了判决,没有过问他们本人的意愿。
他们就像是那些不配活在世上的人,所以上天用各种方法让他们离开。
这时我开始隐隐明白事件的真相了,或许是因为受到命运的捉弄,所以三隅也想毫无道理的审判他人,作恶多端的高利贷,食品造假的黑心商人(他的老板),自己豢养的四只心爱的鸟儿(喜欢鸟象征向往自由),残忍地杀害他们然后摆出耶稣受难的十字造型,代表他对他们的审判。
然后再坐等被捕,接受“法庭”对他的审判。
(从他杀人后没有逃走、提前处理好房租等事宜可以看出,他早就接受了这种荒诞的审判)但是很快导演就让我推翻了自己的想法,这里要引入第三个关键人物——受害者的女儿。
一开始,福山先是发现这个女孩儿和三隅有意外的密切交往,随着调查的深入,我们了解到女孩从14岁开始就遭到父亲性侵,母亲则对此视而不见,并和父亲一起参与食品造假,这件事被三隅发现后,他们转了50万块钱堵住三隅的嘴,但是在银行卡上留下了证据。
所以三隅第一次改口供时利用了这一点,说是受害者妻子为了骗取保险金买凶杀人。
但在女孩看来,三隅是为了自己才杀死他父亲的,所以当买凶杀人这条道行不通时,她站了出来说要在法庭上帮三隅指证。
可是这样一来,大家都清楚小女孩会受到怎样的拷问,她要在众人面前一遍遍回忆惨痛的经历,她以前犯过的错撒过的谎也会被翻出来质询,这些无疑都是在她的伤口上撒盐。
所以当福山告诉三隅女孩的决定时,三隅突然要翻供说自己没有杀人,承认杀人都是因为之前的律师跟他说这样才能减刑。
而福山也不顾他人劝阻,帮助三隅打无罪辩护,他找到女孩让她在庭上否认三隅为她杀父的事情,女孩犹豫再三最后被福山说服。
其实除了女孩,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样打,这场官司必输无疑。
于是在这个下着雨的午后,这场荒唐的庭审就开始了。
沉闷,潮湿,这样无心工作的下午我们再熟悉不过。
法庭上的所有“局外人”也都想着早点结束好下班回家,所以当被告人在庭上一提出要翻供时,三方便立马开小会达成协定,不再按常规流程重新取证,而是直接接着审,因为大家都知道结果是一样的。
所以当福山抱歉地对女孩说对不起的时候,女孩失望地说了一句“在法庭上没有人说真话”。
被告人是假的,律师是假的,证人是假的,检察官胡乱定罪,法官草菅人命。
没有真相,更不存在正义。
最后,影片迎来了最后一个转折。
当我们同律师一样,以为三隅是为了保护女孩才这么做时,三隅否认了。
他此时已经没有任何撒谎的必要,所以福山震惊了,我也震惊了!
福山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原来你真的是一个容器”。
三隅只是一个空着的容器,每个人出于自己的利益或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认为他装着什么就是什么。
检察官认为他抢劫杀人他就抢劫杀人,法官要办案效率就以最快的结论定案,受害者以为他杀人是为了保护自己,而辩护律师,把自己对女儿的愧疚投射到三隅身上,认为三隅也是因为对自己的女儿有亏欠,所以把那个女孩当成自己的女儿在弥补,于是帮他演完了这场戏,却也无意中对他作出了应死的审判。
而真相是什么呢?
三隅到底为什么杀人?
是为了自己的欲望,为了救赎,还是审判?
没有人知道答案。
甚至连编剧是枝裕和自己可能也不知道,因为每个人心中早已有一个自己所相信的真相。
这个真相或许真或许假,就像老律师说的那个“盲人摸象”的故事,我们只能接触到事实的一部分,却把那一部分当成了全部。
所以我觉得中文版的海报做得很好,“逃不过的死刑,找不到的动机”,命运要审判你,结局早已注定,真相只不过是各自寻找的借口;“一念之间,真相大白”,大白的不是案件的真相,而是导演展现给我们看的,这个社会的真相。
每个人都在这个故事中完成了对他人的审判,是枝裕和通过拍这部电影完成了他对这个社会的审判,而我们作为观众对它加以解读,给它打出一个6.9的分数,何尝又不是一种审判呢?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奇遇电影 (ID:cinematik) 奇遇电影图文版原题为:第三次的杀人:是枝裕和这回演砸了!
22年前,是枝裕和带着处女作《幻之光》入围了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获得了当年的Golden Osella奖的最佳导演奖(一般而言最佳导演是发银狮奖,Golden Osella这个奖类似柏林的艺术贡献奖,经常发给摄影、音乐等等部门,不太规律)。
对当时还是新人的是枝裕和而言,这个起点不可谓不高。
不过他也跟很多其他导演一样,从威尼斯或者柏林发迹,然后转战戛纳。
近年更有主竞赛和一种关注的连续入围——虽然包括戛纳在内的三大电影节都无视了他生涯最佳作品《步履不停》,而且最爱是枝裕和的电影节其实是同是A类的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
虽说是枝裕和在戛纳经常被降级到一种关注单元,但总而言,至少在日本电影圈他和戛纳的亲女儿河濑直美,以及黑泽清并称戛纳电影节的三大宠儿——出处见今年火爆中日两国的深夜档伪纪录片《山田孝之的戛纳电影节》第二话。
今年,他又带着《第三次的杀人》回了趟娘家,还做出了「转型」的大动作。
是枝裕和与《第三次的杀人》剧组出席威尼斯首映是枝裕和这次破天荒拍了个推理片,外媒评价还不错,但我觉得不行。
事实证明,只靠国民老公福山雅治的颜和役所广司的演技,是不行的啊。
所以,我还是给是枝的新片打了一星(场刊体系,四星满分)。
今年主竞赛片,意大利和国际媒体的最终评分,《三块广告牌》登顶;《第三次的杀人》排第七位作为早稻田文学系出身的高材生,是枝裕和会将自己的原创故事以小说的形式出版(剧本与小说大体是同时创作),内地的简体中文版已经出版了《下一站,天国》《步履不停》《奇迹》《比海更深》四种,加上一本《有如走路的速度》随笔集,是枝裕和的地位已经堪比十几年前的小清新教主岩井俊二。
如今是枝裕和也是功成名就、票房热卖、诸多荣誉加身的一线导演,并在2016年成为奥斯卡评委。
大概是人生需要新的挑战吧,在先后尝试了时代剧《花之舞者》(也是是枝裕和商业转型/主流化转型的起点)、漫改作品(《空气人形》、《海街日记》)、企业定制作品/铁路迷题材《奇迹》之后,是枝裕和终于跳了日本绝大多数导演都会跳的坑——推理。
《第三次的杀人》按流派来分,显然不属于本格推理,而是带一点社会派面向的写实派。
以下内容涉及严重剧透,请谨慎阅读想要剧透,其实一句话就足够:一开始你以为这是《十二怒汉》,到最后才发现其实是《嫌疑人X的献身》。
当然,具体情节还是不一样的。
影片开了一个非常类型片的头,上来就是杀人焚尸的场景重现。
但是枝偏偏给了犯人三隅(役所广司饰演)一个清晰的正脸。
直接告诉你犯人是谁了,还看吗?
接下来,律师重盛(福山雅治饰演)接到工作,要为三隅辩护。
那时候,三隅已经因为两起杀人案在监狱呆了30年。
谁知他刚被释放,就主动供出「我杀了自己的老板」。
麻烦还在后头律师的职责要求重盛尽可能去寻找减轻刑罚的办法。
而在日本法庭上,有一个焦点问题需要大家留意一下:犯罪动机的不同是可以影响到量刑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调查过程中,三隅一直隐瞒自己的杀人动机。
于是,推理剧情就此展开。
重盛竭尽全力寻找真实动机,调查过程中将三个家庭卷入——被害人山中及其妻女、凶手及其女儿、以及重盛本人的父亲和女儿。
山中的妻女,女儿咲江扮演者的是《海街日记》里的广濑铃!
围绕这三个家庭,剧作经历了四次翻转。
最开始,三隅自称是因为贪图钱财而杀人焚尸。
但面对媒体,他第一次翻供,改说是被害人妻子为骗取保险金而买通他杀死山中;接着,重盛又在调查中发现被害人的女儿咲江与三隅有来往。
咲江说自己长期被父亲性侵,三隅是为她杀人。
剧情第二次翻转。
这个翻转基本上就是真相了。
影片闪回了犯罪现场,焚尸时三隅和咲江都在场,身上也都有血迹。
出庭作证的咲江
焚尸现场的咲江为了保护咲江,三隅在法庭上再次翻供。
这次他说自己没杀人,只是因为对山中解雇自己怀恨在心,抢了他的钱包。
这与事实不符的说法,会导致三隅被判死刑。
他自己为了能让咲江置身事外,也已经一心求死。
三隅与咲江的合照三隅自己的女儿呢,直到片尾都没有出现,我们只听到她传来的一句话,「希望父亲快点去死」…剧透到此结束,请继续阅读如果你没看上面那段,那我可以告诉你,电影的剧情线看上去还是不错。
问题是是枝裕和的拍法……首先,从推理片角度来看,影片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叙事阻力。
整个案件证据确凿,只有动机未定。
辩护律师的调查全靠访谈,访谈则全靠被访者的心情。
所以从头到尾,《第三次的杀人》都在纠结「要不要告诉你」。
也就是全凭一张嘴。
但仅有证词,实在算不上关键性的证据。
各方媒体都在称道役所广司细腻的演技,但限于剧情设置,他演来演去都是一句话,「我就不告诉你」。
再说说重建动机这件事吧。
它本身并不复杂,甚至都不需要什么逻辑,这就导致整个推理过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极为冗长的说服教育。
我怀疑这可能还真是是枝裕和的本意。
他根本无意做推理,只想用写实笔法展现辩护律师冗杂的案头工作。
说他不想做推理,还有一个原因。
这也是最让我惋惜的。
影片中有好几个点,都可以拿来大作社会派推理,但都被是枝放过了。
比如山中做坏事被三隅发现,给了他五十万日元的封口费,后来这笔钱被说成是山中妻子买凶杀人的佣金,这又牵扯出山中生前经常用妻子的账户暗度陈仓的隐情。
这个情节写得还不错,有做文章的空间,却没有被进一步展开。
在翻转中突然被指控的被害人妻子再比如三隅的犯罪前科。
他以前在北海道留萌市(Rumoi)做矿工,矿山停工后,大批工人失业,当地犯罪率飙升,与之对应,三隅杀害两人被判入狱30年。
这不也是极好的社会派切入点吗?
重盛在北海道调查的时候既然发现了旧案背后的隐情,那是枝为什么不用新老两起案件做一个犯罪动机和手法上的对比呢?
三隅的愤怒导演的一次次放过,让电影的内容和它类型片的套子渐渐脱线。
是枝是在反类型吗?
可是他并没有取得任何突破啊。
当然,影片也有为数不多的看点。
役所广司和福山雅治在探监戏里互飚演技,把口供反复修改的谜局发挥的淋漓尽致。
两大主角撑起了精彩的探监戏倒数第二次探监的场景中,画面被探访室的玻璃从当中分开,切分镜头中出现了极其玄妙的玻璃倒影,将两人的面孔一虚一实叠在一起,难以分辨。
这也是影片唯一一次将正反打镜头改成双人中景。
这马上就能让人想起阿莫多瓦的《对她说》和伯格曼的《假面》。
《假面》中的玻璃叠影另外还有重盛在北海道的梦境。
他在那里询问了三隅的女儿,由此展开的线解释了三隅与咲江关系的动力——移情。
重盛本人也被这股移情力感染,梦见自己和三隅、咲江三人站在白茫茫的雪地里。
大俯角镜头之下,这一幕显得颇为抒情。
雪地里的三人,脸上都带着血迹,这极具气氛的一幕也被用到了电影海报里由此可见,是枝裕和还是22年前那个拍摄《幻之光》的文学高材生。
一直以来,他的影片都具备一个共同的叙事结构——「创伤后建立的后共同体」。
《世界电影》杂志2012年第1期是枝裕和的研究专号,杰·凯奥尔·帕克根据《距离》和《空气人形》,讨论了是枝作品中「幸存者共同体」的概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知网搜搜在《第三次的杀人》里,这个结构同样可见——三隅因女儿的疏离受创,咲江因父亲的性侵受创,两个幸存者遇见后,结成了所谓的「后共同体」。
再进一步说,重盛与自己女儿的关系,恰好互文了上面两对「创伤后父女」。
于是,他的案件调查,实际上是一个揭示并进入三隅与咲江“后共同体”的过程。
是枝这次没有放弃家庭关系写到这儿,我的推理真算做完了。
既然是枝以此为结构,那他弱化推理类型的作法大概也不足为奇。
何况外媒对这部片还挺买账的。
威尼斯场刊「Ciak in Mostra」按照满分五分的体系,给出了3.27(专业)和2.77(公众)的评分。
役所广司也可能竞争一下最佳男演员。
剩下的问题,就是日本观众买不买账了。
《第三次的杀人》在kinenote上平均68.8分,因为还未有更多日本观众看到,所以仅为参考影片9月9日(当地时间)就要在推理第一大国公映,所以我们很快就会知道,日本媒体要怎么评价这部「反类型」的类型推理电影。
一种关于“99.9%有罪率也有0.01%的可能性被推翻”的逆向思考。
面部特写在玻璃前形成的双重曝光效果,使得眼中的泪水也不过成为了镜面中的虚像。
善意和恶意可以在言语间轻易摇摆不定,就像媒体可以用舆论杀人,利用反复的谎言获取最大限度的信任或是揣测,最终成功让第三者改观印象、质疑真相、甚至判决生死。
“有个人恩怨的杀人因为背后带有一定的因果故事情节”,所以就可以比“贪图金钱的杀人这种完全出于一己之利的做法”判处更重的罪行,种种荒诞的措辞却可以说服无知。
虽然律师和检察官都受“法律”的制裁,但也可能因为相同的身份、相似的成长环就可以轻易动摇想法,最终被虚妄的正义感冲刷也成为了制裁生死的杀人凶手。
「容器」作为一种只可读不可写的意象,接受着所有「盲人摸象」产生的正负面评价,最后在这种刻意制造的绝望中感受着「生而为人」的原罪。
除了人物形象反差的戏剧化,片中几个重复镜头的前后呼应,使得是枝裕和的这部片有了电影感的蒙太奇效果:例如监控录像中役所广司在车尾的摇窗动作铺下的伏笔,与片末福山雅治在得知翻供后的归途中,同样的摇车窗动作,压抑的爆发只是对新鲜空气与善意的渴望。
以及福山雅治走出法院的摸脸动作,意在和粘上鲜血的杀人片段相呼应,凶手各怀恶意,而律师也成了判决生死的「第三度杀人者」。
最后, Ludovico Einaudi的配乐加一星,但是整体依旧用生活化的慢节奏拍一部悬疑题材的片,实验性强烈,但是也需要在逻辑上细细推敲才能完美。
《第三度嫌疑人》经典的反类型!
真相不一定被相信,相信的不一定是真相!
如果说传统的悬疑推理是一个真相通过筛选递减的过程,那么这部影片就是一个真相被模糊放大的反过程!
如果说冷静客观的分析是没有人情味的表现,那么感同身受的理解就一定更接近真相?
如果节奏控制的再好一点,会是经典!
7.5分!
ps: 千万别以为这是部烧脑悬疑片!
说得是《三度嫌疑人》。
片名的模糊就让我想起《我要复仇》,看完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拳叔这样无恶不作的人该是被复仇才对啊。
他向谁复仇呢?
这种惊愕同样伴随片尾字幕缓缓出现,想起《千杯不醉》里方中信吃完法国大餐的表情。
是枝裕和的电影让人无所释怀是意料之中的,但如此云山雾罩还是不免令人:你啥意思啊。
也是一种心理习惯的被反转:这是凶案,先告诉我真相,哪怕是岛田式华丽扯淡的那种也行。
然后。
但是本片直到最后都没有给这个然后。
这个电影唯一没有反转的就是尸体始终还是尸体。
比较意外的是尸体似乎算是死有余辜:1.要挟刑满释放人员做廉价劳动力;2.食品造假;3.性侵亲生女儿(女儿坚持说因此跳楼致残)4.其他这样的人总有其他致死之由。
这具尸体也像所有的尸体那样完美地,不会回嘴。
也就是律师、凶手和女儿的那句话:有些人不配来到这个世界上。
据说这个电影是讨论这些内容的:1.这个世界不存在真相,人始终把自己看到的一部分当作真相的全貌(盲人摸象);2.谁有审判别人的权力;从镜头而言,中景,近景,特写甚至是大特写反复出现。
犹如被导演摁着脖子凑近“真相”。
大有你快放手,你哪怕长得不好看你说得我也觉得是对的。
大部分的所谓反转是通过对叙述的反复否定完成的。
每一次又开上帝视角让你觉得这比真金还真。
有没有参与谋杀,谋杀动机到底是什么,观众和检察官、法官、陪审员,甚至包括被告和律师大家一样疲惫不堪,苦不堪言。
役所广司对演技再次让我见识到什么叫做方寸之间,浊浪排空。
福山雅治则是春光明媚,得寸进尺。
罪犯要求的并非逃脱罗网,而是要这个根本不当他是回事的世界正襟危坐;律师则是想尽快公事公办,结果就像浪子这次真的动了心。
于是在一种困惑甚至暧昧的纠缠中,更多的人卷了进来。
于是,复杂的问题忽然变得简单。
这并非是在讨论哪一个真相更趋向“本来”,而是提醒不要执着于自己看到的,自己想到的。
真相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一个如释重负。
了解真相的一个最大副作用就是就此束之高阁,自此心安理得。
所困扰的,所焦灼的,似乎猛然子虚乌有。
即便凶手伏法,即便那个曾经的恶魔已经不能再祸害这个世界,即便整个司法体系又一次将各方面平衡到了一个临界点。
即便小女孩的悲惨往事没有被宣诸于世。
这一切其实的确并不是心心念念所在。
始终在关注的还是答案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答案更不可能像对所有人都可以奏效。
看完电影,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疑惑丛生。
这大概才是电影真正想诱发的东西。
“知道了”。
这句话本身是多么的陷阱重重。
(首发于今日头条号:天涯小鸟movie)人真的可以审判人么?
人审判人真的公平么?
或者,何谓公平?
——题记近期我被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刷屏,大师不出手则矣,一出手必是9.1高分之作。
在众多曾经佳作频频的导演开始拍起烂片的当下,斯皮尔伯格依然出手不凡,可敬可叹。
而作品从来不会低于8.5分的是枝裕和却拍出了一部7.0分的电影《第三度嫌疑人》,和《头号玩家》同日上映。
斯皮尔伯格和是枝裕和,两位分别是欧美和日本的重量级导演,新作反响的天壤之别让我怀着好奇前去观看......
看完我明白了《第三度嫌疑人》被人诟病的原因。
大家抱着看悬疑片的心理去看,结果收获了一个节奏慢,连真凶是谁都没讲明白的电影。
你让大家怎么接受得了?
可是,是枝裕和真的在拍悬疑片么?
他的重点明明在探讨“人能审判人么”上。
片中,福山雅治饰演的律师重盛为役所广司饰演的杀人犯三隅辩护。
影片一开始便展示了三隅杀人的全过程,还特地给了三隅一个正脸特写。
真凶是三隅已确认无疑。
剩下的就是作案动机,按照日本悬疑的套路,作案动机也值得被好好挖掘。
但,是枝裕和依然没有把重点放在三隅的作案动机上。
一开始,三隅承认杀了自己的老板,后又供出老板娘买凶(他)杀人,最后又否认杀人,要求无罪辩护。
作为三隅的律师,重盛表示压力真的很大......我们来梳理一下这其中的因果。
一开始三隅承认自己杀人,三隅说是因为其他律师认为这样可以减刑,他们不相信三隅没有杀人;后三隅称老板娘买凶(他)杀人,三隅说是因为不满老板和老板娘在生产中作假,借机报复;最后三隅否认杀人,虽然三隅没说原因,但很可能是为了保护老板的女儿咲江(广濑铃 饰演)。
咲江长期被父亲侵犯,并称三隅杀人是为了保护她,她要在法庭上说出这一切。
至于真相如何电影始终都没告诉我们,我们也不得而知,所以只能用“三隅说”。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是枝裕和的目的不是探究作案动机,更不是挖掘真凶,而是一件案子里每个人的作用。
凶手打造了一件案子最初的模样,而这件案子最终的模样却有着很大的变数。
三隅的案子,律师只想着怎样减刑,法官只想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判决,媒体只关心案子背后的秘密......没有人关心真相本身。
所以这并不是一部类型片,而是一部写实的社会片。
带着这样的心态去看这部《第三度嫌疑人》,你会收获很多。
其实是枝裕和之前有一部很有名的写实社会片《无人知晓》,基于真实案件,讲述被不负责任的母亲抛弃的孩子自生自灭的故事。
用充满童趣的明亮画面去表现残酷,取得了三倍效果。
这部《第三度嫌疑人》也是如此,用一个悬疑案去表现人心的扑朔迷离,突显人心的迷宫,不得不感叹是枝裕和的创新。
虽然此片在叙事上有冗长的缺陷,使得两个多小时的观影有些难熬,但除去这点,这部电影仍值得一看。
因为它直指人类社会的一个深刻的话题——人真的可以审判人么?
影片中,无论是律师、法官、检方,都在各自的利益面前妥协了,一开始嚷嚷着“我和罪犯怎么可能是朋友”的重盛律师最后倒成为了唯一关心真相的人。
振振有词,看上去一身正气的女检察官在三隅翻供后,本来要求法院重审,但在前辈提醒下,也默认了法院出于自身利益而提出的折衷方案......这样的审判,早已失去了公正。
审判的初衷是唤起民众对生命的敬畏,而失去公正,一心只想完成任务的审判早已背离了这个初衷。
那么,何谓公平?
这不是一部悬疑片,观众需要沉下心来回味。
说实话,近几年悬疑片、悬疑剧太多了,我难免审美疲劳,能在大荧幕上看到这部反类型的片子,还真令我眼前一亮。
而是枝裕和的剧本功底依旧扎实,全片没有一句废话。
拍摄手法上,为了迷惑观众,是枝裕和穿插进过往“真相”,尤其是咲江和三隅共同杀人的场景,亦真亦假难以辨认。
重盛律师和三隅的最后一次对话更是采用了人物重影的拍摄手法,悬疑和惊悚意味加重,颇值得玩味。
这部《第三度嫌疑人》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是枝裕和,关注小人物重建的是枝裕和开始关注起社会问题,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呢?
我拭目以待。
影片讲述了精英律师重盛为30年前就有前科的杀人犯辩护,做好败诉的心理准备后,他却在与当事人接触过程中发现他动机不足,怀疑他不是真凶。
因为导演的原因,这更像是一部文艺片。
电影的结局让人感觉到,真相不真相已经不重要了, 剧情依靠大段写实的法庭程序、拘留所中的对话来推进,再加上对日本司法体系的讽刺批判、对“罪与罚”哲学问题的反复思辨等等,完全不是一般悬疑片的路子。
影片还是比较晦涩的,令人在没有真相的结局中,找到了人性的真相。
秘钥到期最后天还是进影院看了下。。。应该是拍给想结婚,却犹豫不定的人看的。
为什评分这么低,看得我都快高潮了,一株人性和法律碰撞下的绝望之花啊。
是枝裕和是不是东野圭吾读多了?
没看完,节奏太慢
老实说我还蛮喜欢。虽然处理得有些冗余沉闷,但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为什么一定要给它套上“悬疑片”的类型呢,真相永远不明,重点不在推理,而在社会学和抽丝剥茧的心理过程,是人如何面对自我。前段不为制造爆点的沉稳,氛围清冷叙事平缓却暗潮汹涌,直至结尾的会面戏。节奏紧凑一点或许会更好。
被低估了,这部电影根本不是悬疑片,只不过是披着悬疑的外衣在剖析社会和人性。
三次叙述,三次转折,三次杀人,三对“父女”。外壳是悬疑推理,实际仍是是枝裕和一直探讨的亲人间无法磨灭的牵绊和社会关系。对话运镜很喜欢,重盛和三隅从隔着玻璃面对面,到似乎没有玻璃越来越近到最后两人在玻璃的倒影渐重叠,重盛最后如咲江和三隅抹去脸上的血,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都解脱了。
当成悬疑片要看本格推理那这片肯定是不及格的,但我还是倾向把它当成包装在犯罪题材里又一个是枝式的亲情伦理片。这么想还能勉强给导演的魄力加一星(不过尝试下就够了吧。。
与幻之光一起成为了我心目中是枝裕合最佳
谁说贴上了悬疑犯罪标签的故事,就必须有开头有结尾?很多牛逼的文艺片导演,从来不关心故事本身,也就是大家常说的不好好讲故事,他们只是借一个故事当容器,去讲他作为创作者想要表达并关心的东西。是枝裕和导演这次要讲的东西,跟HBO的美剧《罪夜之奔》第一季主题如出一辙,真实评分应参见美剧。
内里还是是枝以往的东西,“继承”的“父子”关系与人间饮食(吃糖,吃朱古力,吃泡面,只强调吃本身,不必与人物状态性格发生关联)。文本上的奇怪感,是役所广司人物设定的晦涩,尽管往后可创造多转折,多义性本身却很模糊。几场单独会面,玻璃构成的人物镜像的对称与重叠很像《对她说》。
4.0 @2022-07-06 17:06:31
看完毒舌律师再看这个感觉真的是太高级了
我真的快要窒息了!这到底是什么东西!片中很多情节都非常荒谬,但有一个最好笑,在监狱,福山雅治探监役所广司,两人大聊之后,役所说金丝雀是我放走的,接着做了一个放飞的手势,然后,福山雅治的脑袋竟然跟着他的手势望向后面的窗户...这到底是什么!表演魔术吗?请问这真的合理吗?
三星半,是时候和是枝裕和说再见(see you again)了,能够离开自己的安全区是件好事,虽然以前监督也尝试过,虽然再次尝试仍然不算成功...(也许他也需要Fab 5的改造)
观念大于内容的作品,换句话说是枝裕和吃不下本片的主题。开场很特别,福山雅治的律师对案件真相全无兴趣,只是根据供词和同僚探讨辩护方向,而随后的调查里积累出来的真相又被证伪(反正都没证据只靠别人的说法)。是枝裕和想用此惯犯杀人案之调查与辩护的过程,描述罪与罚、司法与真相的若即若离,但是,全片数次全凭役所广司面无表情的自揭谎言又搬出新的说法,让剧情变成了闹剧,反正我是看笑了,这个设计倒也是新鲜有趣,但因为一切都不确定,你就可以从任何角度讨论它,而所有讨论也都没有了意义。生命也许只是个容器吧,放点什么都ok,或者虚无主义才是它的本意,但是前半段福山雅治考虑用“杀人捎带劫财”代替“抢劫杀人”的犯罪过程或动机来减罪,客观上应该也有类似《刑法第三十九条》的对法律的质疑
盲人就算摸到了全部的象,也不知道象是什么样子。想知道象的样子,就非得要亲眼看到象才行。可谁能看到别人心里的象呢?
是枝寻求改变的一种尝试。即便题材变为悬疑犯罪类,但依然非常是枝裕和,风格化的电影技法,缓缓道来的叙事节奏,克制、平实的镜头。类似《杀人回忆》般的整体风格,并没有对案件的真像本身进行抽丝剥茧般的深入刻画,在他这最多算个引子,更多的则是对人性本身的辩证讨论以及深入挖掘。其实我还挺喜欢
一个从不追求真相的律师 突然就这么要知道事实是怎样 这个转变很难有说服力……有几处不自然的剧情也不展开说了 是一次不算成功的转型 但是是一个还算不错的尝试吧
2 除了最後重疊倒影那個鏡頭和役所大叔各種毛骨悚然的微表情以外, 整部電影簡直一塌糊塗, 飛機上看的扑街之作(和花之武者並列為是枝最差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