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钟情#蜜蜂想逃离水面 想逃离水杯想奔向未来和自由洒脱 没有后果 最喜欢的一个镜头是头发随风摇曳的样子没有格局 但是舒爽这是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吧看的时候让我想起了两部电影《我想和你好好的》《阿黛尔的生活》关于爱情没有第一部矫情没有第二部克制喜怒哀乐表于外在够洒脱是最美好的事情所以每个人不一定是美国甜心#没有终点的故事是值得向前走的人生
这个女孩,巧妙地躲过了一切的危险,而截获了堪萨斯州所有的美丽 如此天真、清纯 又 甜蜜#。
把爱和信任轻信地分给每一个沿途陌生人。
把青春和爱情寄托在摇摇欲坠的罩衣上; 让我有点疑惑是现在这样活着好,还是你那样的生活更好。
别人问她,为什么你的18岁这么颠沛流离。
她回答,可能是我把我的青春韶华全都融在,堪萨斯州耀眼的阳光中了
从女主Star不幸家庭生活开始,照顾被母亲抛弃的弟弟妹妹。
为了逃离,她跟上一个走遍美国的队伍卖没人买的杂志。
发现与同队的男主Jack有相同梦想,彼此相爱但又误会着。
在男主招Star入队时,长着:“伸个懒腰,翻个跟头,我决心满满,冲出泥沼”。
一个生活贫穷又家庭责任重的年轻姑娘,原先的生活就是一团泥沼,使人疲倦不堪,精神被拖垮。
遇到了一群与她相似的人,烟卷,大麻,饶舌,充斥着这些年轻人的生活。
或为生活,或为自由,他们聚在一起。
说着各种被人嫌弃的口音,来自各种令人嘲笑的小城市,他们是落魄、无能和底层的代表。
当所有人为了卖出杂志而绞尽脑汁出卖思想和灵魂,Star拒绝。
她不愿骗人,看不惯世俗污点,也见不惯善良者被欺。
对所有人,都存有善意,这样真诚的她,收获想象不到的善良。
有钱老人家的慷慨,好心的开车师傅,用一千块换她一晚过夜但没做任何事的有钱矿工。
真爱永远无法预知。
从开始和Jack组队的暧昧,到他把她赚的钱算在他自己头上,再到交换梦想后的欣喜。
一次次分分合合,喜怒哀乐,见证他们之间情感来之不易。
是不是对的人,只需要几个瞬间就好了。
没有美国梦,只有平淡安稳的小生活。
这是贫穷的美国年轻一代人的追求。
他们人性中的美丽,是忙忙碌碌穿梭在写字楼中的一群制服无法理解的。
他们看似在挥霍人生,浪费青春,事实上是在追求梦想永不放弃。
2小时40多分钟,慢慢看下来,才理解American honey 的意境。
只有Star配得上honey 这词。
几乎不看影评,但看了这个几乎3个小时的电影后,实在不解上述问题,可奈豆瓣影评也没人给了我解答。
最近不爱看电影,大多觉得节奏不舒服,鲜能找到进度不拖不抢,题材能引起兴趣,能够浪费时间又不觉得时间被浪费了的片子。
电影一开始,在垃圾箱里翻食物的主人公视角就注定这是一部让我不解又好奇的影片。
我一直觉得引起好奇是所有小说,小说类电影的最重要因素,但凡好的影片小说皆是有让你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什么的欲望。
有的靠情节,像两杆老烟枪,有的靠想象,像魔戒和哈利波特(书),还有的,靠视角,像这部,美国甜心。
整个电影的充斥着熟悉和陌生,熟悉的美国街道,熟悉的在路上的新鲜刺激感,熟悉的一群年轻人在酒精的翅膀下放纵的青春和汽车旅馆,熟悉的nice,polite的美国人,加油站,完全想起大三春假2辆车,8个人(7个欧洲交换生)没日没夜音乐不停的地沿着东海岸从普罗维登斯一路向南到福罗里达,青春恣意却无聊。
陌生的生活方式,陌生的行为处境,陌生的家庭环境,让star的每一个行为选择变的完全无法预料。
从这一点上,美国甜心从切入点就赢了。
公路旅程新鲜放纵又无聊,可当 star受到伤害受到威胁,为什么不选择离开,她如此多次机会可以一走了之,找一个餐厅做个服务员赚养活得了自己的日子,可她每次都会回到这个小团体,是归属感吗?
安全感?
她不认同这些人卖杂志的欺骗手段,靠人与人的关系得到自己的收入,她解救动物,买食物给小孩,she is a good girl今后的生活会何去何从。
jake手上有够他出去生活的钱,在伤心离开后,却又再次回归,为什么?
青春的迷茫和惰性?
着实不解。
有太多不解又合理的行为选择,才是这部片子的终极魅力吧。
太困了,不想了。
关于《美国甜心》就我理解,这部电影给你讲的故事只是青春的某种形态而已,是Arnold在讲述她眼中的american honey的故事…就像你少年时隔壁小区某个你只偶遇过几次的女孩,她的青春不能代表你的18岁,但也是故事的一种!
活着就是可以精彩可以无趣可以死去活来可以躁动不安…在豆瓣看到说装垮掉的一代的说法完全不能同意,就算是中国拍青春片也能有个早恋,堕胎,自残,主角成为社会渣子之类的,可这就是一部分人的现实写照啊?
你可以阳光朝气,好好学习实现人生巅峰,我也可以歇斯底里,自由自在去他妈的理想抱负呀!
成长可以美好可以积极,可更多的是暴躁和焦虑,散漫和无聊,磕碰和迷茫……这种青春,至少是他们是自由放肆的,有喜欢的人和想要赚钱的理由!
有棒呆的音乐和一群可以发疯的同伴!
有疯狂的亲吻和热烈的交缠!
有一路的风景的未知的远方!
也许叛逆会让我们着迷疼痛,成长会刺伤我们的心脏,但未来谁又能知道呢?
这只是一个长大的过程而已,谁都一样!
片子里其实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都是正常的人,看到三个牛仔爷爷以为女主会被侵犯,并没有,看到卡车司机以为会反转,并没有,看到油田工人以为死定了,结果也就那样了,你以为熊会攻击你,然而它走开了…你觉得再也见不到的人,最后还是回来了…请他们进屋的大妈和暧昧的少女,屁股里夹着裙子的妇人……都只是没有让你意外的普通美国人……很简单,浓重的是每一次深呼吸,惊艳的是成长的瞬间,留有余味的是最后的远去……片尾的American honey……那道路的一旁,见证了她的成长那教堂的钟声四起,爱也蓬勃生长她快乐的长大,时光慢慢流逝,好似美国甜心似传教士般的沉稳,又似野草般的自由等不及快点长大,有似乎没准备好远走高飞如此青春又清纯甜蜜,就像美国甜心轻风拂去树叶吹起声音嘈杂想年久的挚友一般呼唤我的名字年华飞逝,我想念那些日子没有什么比那个盛夏更甜蜜,还有我的美国甜心不知不觉混入生活疯狂的竞争想要戴上太多假面,让你失去理智我只想尽快回到过去的时光回到那美国甜心的身边……
一个人看完了这片子,有点感慨。
是青春片、公路片没错,但是最打动我的,是女主一直在想逃离,身上那种原始的生命力。
我觉得这也是她能够卖出去东西、打动其他人的地方。
片子的一开始就勾勒了女主的生活环境,贫穷、肮脏,还有看不到尽头的绝望。
男主的出现给了她一线希望,也让她决定离开这个困住自己的环境走出去。
随后的故事里,她从泳池救出了溺水的蜜蜂,从窗边小心翼翼地把困在玻璃窗户上的蜜蜂放出去,为穷苦的孩子买新鲜食物和牛奶。
到最后,把乌龟放到水里。
导演其实在不断暗示着,她心里一直存在的信念,就是逃离。
而且她不光在努力让自己逃离,还在帮助别人逃离。
包括她答应油厂工人晚上出去,算是半出卖肉体的行为,也是为了凑足一千块来让男主脱身,在树林深处拥有一间房产。
最后她把乌龟放到水里,乌龟渐渐走向自由,她也在往水深处走去。
一瞬间我想到她在游泳池里面时说过,自己不会游泳。
当她的头沉下去,我也几乎以为种种打击下她已经放弃了逃离,最终选择了逃避和结束。
但是她的头再次从水中浮起。
就像泳池边富人说过的,这是学游泳的最快方法。
沉浸在这样的生活里,同样是学会生活的最快方法。
她没有逃避,而是用自己的生命力,仍然努力逃离曾经困住她的环境。
再说说推销方式。
男主一开始教她的方法,其实就是看人下菜碟。
但是具体应用时候,男主是看人下菜碟撒谎,这引起了女主的反感。
但是女主并不是没有学会这一方法。
她巧妙地利用了富人身上的猎奇心理、卡车司机对家和生活概念的认同,以及石油工人对女性的渴望。
前两者她没有违反自己的原则,而最后她为了尽快帮男主筹钱,为他也是为自己赢得新的生活,稍稍越了界。
但是她还是保持住了自己的底线,在面对生活中困境中的穷苦孩子时,她选择的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伸出援手。
看电影的时候桌边还摆着我和Alicia的合影,又想起在美国我们一起公路旅行的日子。
也是一样在车子里唱歌、聊天,在湖边看胸大无脑的美国男生扔橄榄球玩,一群人喝完酒吵吵嚷嚷地在租来的房子里跳舞玩真心话大冒险,下雨的时候在海边的房子里坐着摇椅听雨声。
突然有点想她。
而且片中的人物形象非常真实,沉迷于死亡和黑暗的哥特少女,喜欢到处露鸟吵吵嚷嚷的无脑男,有着笑眼和个人魅力但是跟很多女性关系暧昧的嬉皮……都或多或少地能想起身边似乎遇到过这样的人。
夏夜,外面还有蝉声。
我在学校的花园里,看到过一次萤火虫。
我喜欢这部电影,里面有夏天、阳光、公路、年轻男女之间的感情、美国不同阶级生活的呈现以及可以看到美国不同地区的风景。
就像Star说的那样——这就是美国。
Star对很有套路的Jake的销售方式很不赞同,她不喜欢撒谎。
她有她自己的方式——真诚的聊天。
她很幸运,因为她遇到的都不是坏人,很多情节都让我捏了一把汗。
比如我会以为三个老牛仔让Star喝那么多酒可能是想干点什么,油田工人也很有可能性侵Star,还有那只熊(或者是豹子?
)也没有伤害Star。
即使看似很苛刻的女老板其实也没有很坏,仅仅是想自己的员工可以多挣一些钱。
她为了逃离之前的生活状况,而遇到了一群和她差不多的美国年轻人,可以猜测这些年轻人之前的经历,导致他们叛逆,敏感,迷茫,但是他们也是善良简单的,他们会在女老板走后偷偷给同事过生日,有养狗的,养小松鼠的,开心时就一起唱歌一起追逐打闹。
Star涉世未深,没有经历那么多,所以也不会把人想的很坏,她不会想到三个油田工人让她上车其实仅仅是想找点乐子,而完全对杂志一点兴趣没有。
不知道为什么她和油田工人的那段让我很感动,整个过程没有很猥琐,反而很浪漫。
油田工人特地为Star点燃了石油焰火,最后送她回住处时还有了一个吻别。
长期在油田上工作,人肯定是会有生理需要,我猜测他没有让Star和他上床有很多原因吧,首先他觉得Star还是个刚刚成年的孩子,其次他家里有老婆孩子。
看到油田工人刚刚进入情绪在享受Star帮他打手枪的时候,Star却总是破坏气氛时我笑喷了。
里面好多细节都体现了一个女孩在喜欢的人时的患得患失的,比如签合同的时候,她感觉躺在女老板床上的好像是Jake,但当她发现原来Jake在楼下和当地的小孩玩耍,她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笑容。
还有她发现Jake不光送了她贴纸,还送了另一个喜欢星战妹子贴纸,此时她应该会感到很困惑。
我看过拉博夫大概四部电影,感觉他的气质很适合演这种玩世不恭,又带有混蛋气息的角色,如果生活中有一个这样的男生,我肯定也会很喜欢的。
Star和Jake从暧昧到发生关系的整个过程都很自然,女生就是这样容易动情,你送我个和我名字有关的星星贴纸,我就会觉得很贴心,你担心我而拿枪冲进老牛仔的豪宅里“解救我”,我就是觉得你在乎我,那种好感使我愿意与你在身体上产生更亲密的结合表达我对你的喜欢。
我觉得Jake是真心喜欢Star的吧,从他反复问Star“你的外套哪去了?
”,还有他很在意star是不是和油田工人发生了关系。
Star和卡车司机聊天的时候说自己的梦想是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拖车周围都是树……,没想到和Jake的梦想一样,在火光的映衬下,我好像看到了Star眼里感动的泪水——原来我喜欢的男生和我的梦想一样。
我也看到了当Jake听到Star去为了实现他的梦想而赚取money的时候,眼里的感动。
我有个毛病,每当看到男女主角亲热的时候,就会流眼泪,因为那就是互相喜欢的人才会干的事啊,多么完美。
电影里反复出现Star解救虫子的画面,还有她给那个吸毒母亲的孩子们买吃的场景,Star真的很善良,这是不是在体现电影的主题——美国甜心?
从这个电影中我更进一步了解了美国,看到了美国底层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看看和天朝有什么不同),美国的劳动人民也是善良的,中产阶级的生活对于一般家庭还是很神秘的,不同阶级文化背景直接的矛盾,还有宗教等等。
初尝影评的我并没有看懂电影结尾,为什么Jake又回来了,为什么他给了Star一个王八。
还有Star的家庭背景我也不是很明确(寄养家庭?
)我也不能准确定义电影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我在写之前没有看其他影评,就是为了锻炼自己对电影的理解,虽然文笔很粗糙,分析的也很拙劣但是我也算迈出了第一步。
电影结尾的歌曲《American Honey》很赞。
男女之情无非相遇相爱,一段爱情的阻力有外在与内在,天生杀人狂与美国甜心与邦尼与我心狂野乃至u-turn,皆开始于女性对当下家庭工作状况的消极被动,陌生男性满身荷尔蒙闯入,一同逃离现有生活,踏上一段不着落的旅程。
新鲜的地方在讲故事的方式与在路上的过程中,导演企图表达的是哪部分的阻力,以及如何表现。
女性导演如何处理讲故事的视角?
故事围绕着女主,观众从未脱离女主的视角看男主。
如果将一段故事的讲述方式分为客观与主观,理性处理的部分与情绪反馈的部分,观众在这部片子里,其实不太看到理性的部分,基本是跟着女主的情绪在走,能够让习惯理性处事的成年观众拿出两个多小时投入其中,导演在演员的选择和配乐以及感染力的渲染上不断手动帮助观众进入。
其他人的群像效果一般,不过,也太多女主的侧脸了。
《美国甜心》是英国女导演安德里亚· 阿诺德的第三部长片作品,影片承前几部佳作的传统,始终将摄影机对准处于社会边缘的底层青少年女性,以她们的视角书写躁动的青春或是无望的人生;然而《美国甜心》的叙事空间转向了美国中西部地区的许多公路和街区,突破了前作《鱼缸》、《红色之路》在公寓中的囿困,借由女性之眼经公路望向整个美国。
这条途径堪萨斯城、威利斯顿、拉皮特城的公路既是女性成长之路、亦是美国梦碎之路,既是对公路电影与女性青春的作者化书写,亦是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公路片反文化、反美国梦之精神的回溯。
凭借《美国甜心》,安德里亚·阿诺德于2016年第三次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标志着她已从初出茅庐的明日之星逐渐成长为英国独立影坛的中坚力量。
成长于英国肯特郡达特福德的混乱街区,阿诺德自小对衰败之景有着独特的审美,她认为她的家乡“有荒野、广阔的天空。
这是复杂的,我不想将其视作残酷,我受够了这个词语,我认为人们总是追求简单化总结的方法”;远走的父亲、年轻幼稚到难以负担家庭的母亲,这些在阿诺德作品序列中的残酷困境实则是她的真实经历;和林赛·安德森、肯·洛奇等英国导演一样,阿诺德延续着英国现实主义传统,始终保持对底层关怀和女性书写的坚持。
另一方面,阿诺德自幼到受美国西部片、公路电影的影响,于美国电影学院洛杉矶分校学习成长的经历也使她对当代美国的文化、社会等有着深刻的见解。
于是当她在《纽约时报》上读到一篇关于一群穿越美国中西部推销杂志的青少年的报道时,她决定带着摄影机上路,经多年筹备找到许多非职业演员组建了“杂志小组”,并带着剧组将整个拍摄过程化为一场不知终点和期限的公路旅行。
在《美国甜心》中,阿诺德再次将女主人公设置为家庭贫穷而混乱,被置于性别、阶级的挤压下的底层少女,并借由她的眼睛将视线再次投向那些“神弃之地”,广袤荒凉的公路承载着她纠结的初恋、朦胧的梦想,也同样倒影着当代美国的种种悲凉。
一、女性主义:公路上的吉普赛作为一名生于1961年、在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第二次浪潮下成长起来的女性导演,诺德表现出高度的女性主义意识和创作自觉。
自创作第一部短篇作品《奶牛》开始,其作品无一不以女性视角展开,同时刻画了形形色色的鲜活而真实的女性角色,《美国甜心》同样如此,且进一步聚焦女性成长,将其困境、顿悟与蜕变与旅途叙事有机结合,使影片呈现出与主流公路电影不同的女性化视角的质感。
(一)女性视角:少女的青春志英国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先锋电影导演劳拉·穆尔维在其重要论文《观影快感与叙事性电影》中指出,主流商业电影的影像与叙事的基本构成原则,首先是男人看/女人被看,是建立在男人与女人、看与被看、主动与被动、主体与客体的一系列对立关系上的叙事与影像序列。
电影的内在叙事机制诱导观众认同男性主人公的视线,而女性形象只是充当着诱发欲望观看的客体,她承受着故事中男主人公、观者通过认同男主人公而投射的双重欲望观看。
这种女性目光的缺失必将导致两性关系的异化,因此穆尔维主张女性创作者表达自我、关注女性真实的生存状态,争取电影的独立性与话语权。
在阿诺德的影片中,女性视角的贯穿无疑是对男权文化下男性凝视的反拨,同时也是使女性观众在观影体验中取得正当的、主体化的心理位置的有效行径。
在《美国甜心》中,阿诺德化用纪录片的视听结构进行叙事,大量运用手持摄影产生自然的晃动、不经雕琢的构图,影片的第一组镜头起摄影机就紧紧围绕着女主人公Star,从带着弟弟妹妹在垃圾场拾荒、到跟随自由尽兴的Jake走进商场狂欢,再到回到脏乱的家中面对猥琐的继父,Star牵动着摄影机带着观者在她生活的环境中走了一遭,于是一个家庭关系破碎扭曲、肤色身形健美、扎着脏辫穿着稍显邋遢的底层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同时也建立起了由Star的视角进行主动观看的机制。
随后Star加入了以Jake为首的杂志小队,坐上面包车驰骋在公路、辗转在各个街区,大量特写景别下的跟拍镜头、主观镜头以及4:3的狭窄画幅使得影片呈现出私人化影像志的质感,她的视线与潜藏在视线下的心理活动被无限放大,使得观者得以充分感知面对富人的傲慢堂皇Star备受打击的自尊、面对穷人支离破碎的生活Star的同情和感同身受的悲哀。
此外,在刻画她与Jake间纠结酸涩的初恋时,导演阿诺德有意规避了反打镜头,以单机摄影的形式构建单向的目光,不论是对Jake的忽冷忽热感到痛苦,还是在老板Krystal的房间中窥探着Jake可能存在的迹象,观众始终只能见到Star之所见,而从未见到过恋人眼中的Star。
因而影片没有落入青春伤痛爱情的窠臼,而是在未经任何男性视角干预之下由“她”者的目光构建叙事与影像。
(二)女性形象:真正的美国甜心20世纪60年代在全球反文化浪潮下,以《逍遥骑士》为代表的公路片成为公路电影的起点;然而反文化浪潮中女权主义运动与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是有限的,影片中的女性形象虽然具有反叛精神,但始终未能取得主体位置;而在治愈式旅途片、公路惊悚片等子类型的发轫中,经典叙事结构与传统价值观的复辟使得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刻画更为保守,她们多数处于辅助男性角色刻画的边缘位置,面临话语被弃置、主体性丧失的困境。
而在《美国甜心》中,阿诺德在女性视角下同样展现了多样的女性形象,她们既非男性凝视的客体,亦非悬浮的、仍未脱离男权文化下对第二性评判标准的“大女主”,而是年龄、身份、种族各不相同,各面临着生存困境的真实的女人。
影片大量使用MTV式的视听语言,在杂志小队出发去销售、回到汽车旅馆、篝火晚会等多个段落使用了多达十五首流行音乐,而其中的压轴歌曲《美国甜心》无疑串联起了影片中的主要女性角色,在随着面包车轻微晃动的镜头中,杂志小队的所有人都忘情地跟唱,镜头先后对准了车上的每一个女孩。
首先是Star,一如歌词中所唱,勇敢坚韧、纯真而包容的她是真正的“美国甜心”,而后随着Star的目光,观者看到她紧紧凝视着新来的女孩Drema,在淡淡的乡村旋律中,镜头一转,聚焦于后视镜中正开车的Krystal的双眼。
对待工作果断严厉、而在生活中纵情声色不拘小节的女老板Krystal,初入社会、情窦初开的少女Star,二者的家乡与家庭环境相似,也在长达一百四十分钟的情节中显影出相似的性格特点,新加入这个社群的Drema则使得Star与Krystal的对照关系生发出某种生生不息的、螺旋式上升的意味。
正如Krystal在对Star的面试中所说,“我们都来自美国南部,是真正的美国甜心”,这些出身低微贫穷的姑娘都和Star一样有着野草般的生命力,她们奋力抓住一切可行的把握命运的机会,在漂泊公路的成长中看清自己朴素的对“家”的梦想,又在对爱情和生活的体验后获得成长,在某个顿悟时刻觉醒了主体意识、完成自我建构。
而在歌曲的末尾,画面长久停留在QT与Star一边歌唱一边眼神互动的画面,金发碧眼的Krystal、麦色肌肤脏辫纹身的Star或许都是“美国甜心”的某种注脚,而男孩打扮的大姐大QT与音乐之间形成的对位关系引发观众更深层次的思考,无疑QT作为女同性恋是相对弱势的性少数群体,她的前史必然伴随着更为艰难的自我认同的过程,她作为非典型的“美国甜心”形象,更体现出影片对多元身份的女性真诚的关怀。
(三)女性成长:困境与顿悟《美国甜心》将经典的旅途叙事范式与女性成长之路有机结合,在“插曲式”的开放的叙事结构中,Star的遭遇充满新奇又险象环生,在仪式与顿悟的催化下她完成了女性意识的体认。
影片从Star作为青少年女性的家庭困境开始。
Star带着继弟继妹在路边翻找垃圾,偶遇杂志小队;Jake向她发出邀请“我可以给你提供一份工作”,回到家后的Star面对猥亵自己的继父、对家庭不管不顾的母亲决心离开;因此可知Star离家上路的内在动机实为“成长”,她渴望能够凭自己的努力赚钱、把握自己的命运。
而旅途开始后,Star首先遭遇的是对Jake的迷恋,Jake外表帅气、身形健硕,对Star毫无保留地展现出好感,他不断为Star带来礼物和教导,将他的销售智慧倾囊传授;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观点,他无疑是Star恋父情结的投射对象。
而后,Star在与Jake生出嫌隙时可以坚定地说出“我不需要你”,却只能搭富豪牛仔的车,陪他们喝酒、吞下酒杯里的蠕虫来赚得400美元;Star了解到Jake与自己不谋而合的梦想时,想要自食其力赚到1000美元与Jake共同圆梦,然而她能做的不过是登上另一位男性的车,通过进行边缘性行为的交易赚钱。
Star从没有能力成为驱动汽车的主体,也从没有逃脱父权社会中女性作为欲望支配下的“他者”境遇。
影片以女性视角真实地展示了这种生存困境,然而其绝非刻意夸大或宣扬女性的弱势地位,而是为感同身受的体验、为通过讽刺引发思考,例如在Star陪奢靡而无聊的牛仔玩乐赚来400美元后,她坐在Jake的副驾驶(仍没有取得驱动汽车这一权力符号的地位)向整个世界呼喊着“我感觉我就是他妈的美国”,全然不知自己可能陷入的危险,生发出讽刺与悲哀的意味。
阿诺德将某种具有神性的顿悟作为Star对困境突围的方式。
首先是影片中那位和蔼的、犹如神降的老卡车司机,他播放着名为Dream Baby Dream的歌曲,像Star从未出现的父亲一般询问从未有人发问的梦想、引导Star去思考漂泊流浪的终点。
而Star为她与Jake的共同梦想与油田工人进行性交易后,处于男性中心主义下的Star并没有因她的某种牺牲得尝所愿,反而迎来Jake的暴怒和离去;次日,Star经过某种创伤性顿悟后,在清晨这一灵性时刻与自己的“灵性动物”熊相遇。
熊的出现及其与Star的震撼对视实际上宣告着其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对男性权威的否定,因为曾经以孤狼自居的Jake将无法再以狼嚎声召唤Star,另一方面,熊在美国文化中的象征着纯洁高尚、原始的野性。
在影片的最后,在篝火旁青少年们随着音乐起舞、顽皮地跨火,仿佛某种火的仪式,焚烧以驱邪、净化灵魂。
而突然出现的Jake在沉默中递给Star一只乌龟,Star走向湖泊,与乌龟共同沉入水中,水的洗礼带来新生,水火相交中Star在黎明之际通过成年仪式完成了“摆脱对自身相关的个人关系的纠缠,成为一个以自我本体存在着的个体。
”二、美国梦碎:回不去、到不了的家(一)望向美国影片中的“路”串联起了“家”,擅长家庭情节剧的阿诺德在对公路电影的尝试中将家作为同样重要的叙事空间。
于是经由条条公路,观者随star的动线来到各样的家,随着star的视线在特写景别的视点镜头中,通过认同star的身份去体认着贫富差距、阶级固化、罪乱丛生的美国。
影片从star的家开始,通过拾荒塞满的冰箱已显示这个家庭的窘迫和黑暗,但庭院中的秋千将Star荡向天际线,出走的自由和对未来的希冀是她仅有的东西,但也说明她或许还算幸运;在汽车旅馆中等待Star望向路边抱着大型犬的孩子、倚靠在门边无所事事的人们,家庭的形态在这里更为彻底地溃解,使观者仿佛看到《弗罗里达乐园》中寄生于汽车旅馆的母女。
在堪萨斯城的富人区,Star的目光投向豪华的摆件、象征美满的照片和无忧无虑的同龄少女,在这个“家”里Star敏感地维护着自己与Jake的尊严;而在拉皮特城的贫民窟,Star看到的是昏睡的母亲身旁放着吸毒的工具、年幼的女儿执着地向陌生人演唱朋克歌曲“我杀了孩子好让他们的妈妈哭泣”,善良的Star为孩子们买来零食,随后在这个贫民街区凝望着反举国旗示威的群众。
在那个短暂担任父亲与导师的老年卡车司机身旁,Star第一次在旁人的提示下追问自己的梦想,她所描绘的参天大树下的房车与孩子,如同一个没有男性的女神创世般的自然图景,然而下车后路边杂草丛中的无名尸体使Star几乎是立刻从“梦”中惊醒……这些“家”的景观直观、真实地展现着美国的某种形态,使得观者得以由公路旅途望向美国。
(二)离家的路《美国甜心》可被视为对以《绿野仙踪》为原型的旅程冒险类童话的仿写,影片将旅途的第一站设置在堪萨斯城,并由青少年们初见高楼与铁轨时的感叹“这是《绿野仙踪》的城市”直接致敬了这部1939年的经典电影。
然而其内核却是对传统的美国核心家庭观念的颠覆,承袭了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公路电影的主干:公路片的精神传统。
《绿野仙踪》讲述冒险旅程中归家之梦与离家之梦的矛盾,以龙卷风隐喻大萧条,以经典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基于观众想象性的慰藉,这是一条回家的路,契合经济危机下人们对家与亲情等传统价值的回归;然而《美国甜心》却在旅途中不断确认创伤,这是一条离家的路,过去破碎冷漠的家庭已被抛在身后,而在旅途中确认的建立自己的家的梦想也在暧昧游离的感情崩溃后成为泡影,Star在创伤后的成人仪式中以顿悟突破了作为底层女性的精神困境,然而等待她的将是更残酷、更复杂的成人世界。
因而《美国甜心》中“家”作为一个符号化的旅途终点,既回不去、也到不了,漂泊似乎是Star一行人的宿命。
“反英雄、反神话、反经典叙事、反经典摄影技术、反经典表演风格,进而反文化精神”,影片在精神实质上与以《逍遥骑士》为代表的公路片相呼应,指向对美国梦的反叛和质疑。
(三)反成长的人物影片中star的成长并非是归附于主流价值体系、为主流社会认可的过程,其蜕变实则是反“人物弧”的反成长过程。
推销杂志的过程中Krystal、Jake、乃至整个杂志小队都在不断地重复着“赚钱”的任务,包括清晨出发喊着口号、每周以“败者晚会”的仪式对销售额低的人进行玩闹式的惩罚。
杂志小队以star为代表,这群叛逆离家的、处于社会边缘的青少年也在期许着流浪的终点,他们以构建某种安逸生活为目标,然而本该在接受教育的他们推销着没有人买的杂志,除了行骗、求乞和偷盗,似乎没有其他真正营生的方法。
一方面,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使得人们被推向功利的虚假需要,另一方面,社会阶级的固化早已封锁了他们向上流动的可能性;他们通向美国梦的途径或许只有不断消耗和贩卖自尊。
Star的成长实则是在旅途中不断体验与经历后,认清了自身作为底层女性的处境、抛弃了依托爱情依附于第一性的幻想,然而尽管在精神层面完成了自我重构,star面临的依旧是艰难的、希望渺茫的世界。
Star在篝火之夜潜入湖中又破水而出的开放性结局与影片中赚得400美元的Star高呼“我就是美国”形成鲜明对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影片表达的是反“美国梦”的“反成长”主题。
综上,《美国甜心》延续了导演前作中对底层女性的关怀,聚焦美国中西部底层社会的青少年在路上的遭遇,通过女性之眼展现美国社会的断面、表达了反“美国梦”的主题,是阿诺德的圆熟之作。
这是我永远不会拥有的多样青春的一种吧,18岁 你可以去做任何你想做的事。
star看似叛逆,实则却很有自己的原则和坚持,那双眼睛里传达的,拙见中称之为“青春”吧。
总的来说,我没啥感觉,我以为会是be,没想到她从水里跳了出来,就想起三个灌酒的老男人说,“跳进水里是最好的学习游泳的方式”。
现实生活也是,只有去做了才能快速学会,我觉得这就是我唯一的感悟。
导演留情了 凭什么花了一夜的钱只是打个飞机 青春的车还在开 饶舌太多了 呱噪
拉博夫你好好演戏不作死,我还认为你是好演员!
看完这个电影最大的收获就是搞明白了那些敲你家门向你强卖各种报纸杂志上大学的青少年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低配版《在路上》
3.5
《鱼缸》2.0版,略长。依旧是穷困叛逆少女的青春残酷物语,成长的伤痕。这一部比上一部好在音乐和摄影的运用更加成熟,有几出戏十分浪漫,虽然剧情的设定依旧没有太多突破。那辆大面包车就像是他们的乌托邦,他们喝酒吸烟跳舞狂欢,迷失的人迷失了,他们不相信再次的相逢。
看不下去。。。疯癫放纵也是青春的一种,但不是我喜欢的形态,也不是我愿意花时间去了解的状态,毕竟世上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事情等待我去发掘。就如同爱有千百种,其中最为世人熟知的《呼啸山庄》中极尽变态的爱一般,令人毛骨悚然,避之不及。
“美国甜心”,实为“人间苦涩”。爱情如梦幻泡影,自尊是空中楼阁,自由皆无名枷锁,似乎只有青春,成为人们曾经活过的证据。
愁死了…这什么片儿都能进戛纳,还这么长
【B】乡下蠢girl一场Instagram滤镜下的春梦,滤镜再美,仍盖不住土气的执拗,在山东天后黎汉娜女士的歌声里蹦迪,幻想自己像个urban girl,在战前女神的乡村热单里才找到踏实的自我,但姑娘啊,你不是歌里的American honey,在村里你叫翠花。但不能不说人物刻画的真实。纪实感很棒,演员表演自然。
几十分钟足矣,硬堆砌了160分钟,感觉在看素材
这种类型的片子看不下去,或许青春不再的原因
可以砍掉一个小时吧
长达160分钟的Instagram视频《在路上·美国大学生传销》,青年亚文化公众号年度圣经。希亚拉博夫不论镜内外都是个傻逼
什么嘛,ktv电影。
OST已成槽点,overact. 叙事的结果导向性太刻意.
乱剪一通!剪得那么长简直是反社会啊!
美国下层人民的青春电影,就是镜头晃得厉害啊。
七分能感觉到导演极力想表现的躁动,但躁动仅仅靠音乐和跳舞只会流于表面,侯孝贤会用纱幔等风来,昆汀会用手指脚趾让情丝绕梁,都是学问啊。但如果没有底层的这些精巧设计支撑,就只把电影变成了170分钟到MV。
歌舞青春?一无是处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