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Music,巴洛克音乐恋母迷思(港),声声长流(台),Musik
导演:安格拉·夏娜莱克
主演:阿廖沙·施耐德,阿珈特·波尼茨,玛丽萨·特里安德菲里都,Argyris Xafis,Frida Tarana,Ninel Skrzypczyk,Miriam Jakob,沃尔夫冈·迈克尔,Finn-Henry Reyels,Stamatis Baknis,Eleni Chal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法国,希腊,塞尔维亚语言:希腊语,英语年份:2023
简介:《音乐》是对俄狄浦斯神话的现代复述,讲述了一个男孩在希腊与他的继父母一起长大,并在 20 岁时无意中杀死了自己的父亲。 在因犯罪入狱服刑期间,他坠入爱河并与一个女人生了一个孩子,而这个女人原来是他的母亲。 故事发生在 20 年后的伦敦,这个男人现在和他的女儿住在一起,并 且开始失明。详细 >
导演无比耐心的记录人物状态,叙事密度低到我屡次犯困,单拎出来的镜头每处都是好看的,但聚在一起总觉得无聊。人物拒绝共情,他们具体的心理无从知晓,要看情节无疑是失望的。看完觉得这部电影属于可看可不看,弃之也不可惜。
哇,好振奋。能把一个众人皆知的故事讲得这么有调动力,这举动比帕索里尼还往前走了很多步,本身就很带劲啊。而且也仅仅是“看上去”没头没脑而已:所有的断裂都有影像粘合(受伤的脚、触碰的手、黑框眼镜……),所有的冷静都用音符抒情(古典的,民谣的……),宿命感于视听而非情节中诞生。安格拉·夏娜莱克这部作品还是很强调参与,也很有温度——当然,是很激进很抽象的温度。
非常沉浸式,镜头设计玄妙,反戏剧冲突,反配乐,整个故事如水流一般推进。肃穆般的命运。结尾河边那段厉害极了。四星
「73rd Berlinale|Competition」镜头语言确实很有特色,有种沉静的美感。从未设想过俄狄浦斯的故事还能以这样一种无声的形式演绎,毕竟我过去看索福克勒斯的剧本时是以直通天地的声嘶力竭来理解他得知真相、失明之后的悲怆的。但是,本应该最重要的一首歌演绎得很差,反而破坏了其他独唱好不容易塑造起来的古典的悲伤,尽管最后河边的合唱扳回一城,依旧难以掩饰电影后三分之一完全垮掉的事实。
看了一个小时,感觉并没有比前作好。没事儿干看看还行,不值得在电影节上爆肝看。费比西主竞赛评委说这个导演「so extremely pretentious for no good reason」,笑死我了~
音乐不错
我没看懂,能说吗?这tm是啥啊?为什么一个镜头要两分钟,啥也不发生?
这个最佳剧本是怎么颁的呢?这个有什么剧情可言吗?有点,但真的不多,然后电影名字叫《音乐》,就唱了俩首歌就叫音乐了?就这真难给好评,也不知道他有何魅力,然后就硬说跟《俄狄浦斯王》有关就有有关了?呵呵了
哇我从没看过这样的电影,被深深吸引了!
待重看
个人金熊,
+
无法评判,间离到全程目瞪口呆。。。这是真煎熬!!
对神话的另一种阐释。利用了神话骨架,但省略了人性和不可违之宿命的内核。对缺乏希腊神话认知的中国观众(我)来说观影如隔墙。
#Berlinale2023 4.5
好像每个人都在一场不知道主角是谁的葬礼上,哀悼,等待生命的流逝。这场葬礼可能是母亲的、父亲的,或自己的,但它最终都指向人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情感。
近似一种歌舞片,吟唱的,舞动的,摒弃话语,所有的动作、凝神乃至呼吸都成为一种舞蹈,随镜头的乐章起伏。最精彩莫过悬崖上的蜥蜴。
很难讲这种神话本身 音乐和导演刻意选择的表现手法所传达出的一致性到底有什么用意。文化的隔阂是我无法分辨导演是从哪里薅出来的这些神乐bgm 也无法分辨影片呈现出的流淌感到底继承于哪一条脉脊。打4星纯粹是 带着神话故事的预期和对照来看的话 观影体验确实挺愉快的。
73柏林主竞赛,只能说这个理解难度,阿彼察邦来了都得叫姐,情节被无限稀释,不看介绍非常难发现每一段之间的关系和连接,时间在本片中也被极大的混合在一起,这算是近年来最难理解的电影之一。
3/5,不了解俄狄浦斯王的背景,然后遇上移植到当代弱化叙事的片段化改编,看的我一脸懵逼,他是谁?他们在干嘛?结尾的联唱,你们唱的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