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嘞,我中意了一个女仔,她叫王家欣,但我同她失去了联络,于是我从电话簿中找出所有姓王的人…”这是香港电影《王家欣》中的一句台词,引出的是电影关于寻找和等待的故事线索。
这是一部15年10月于香港上映的青春片,口碑不俗,与《哪一天我们会飞》的气质及评价都很接近,命运也大抵相似。
和《哪一天我们会飞》一样,《王家欣》3月18日换了一个俗气的名字叫做《寻找心中的你》,来到内地上映,两天时间过去了,票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截止到现在,豆瓣上标记看过的人数也不过才5000人,而《哪一天我们会飞》的标记人数是6000人。
从数据上来看,这是一部非常小众的电影,可实际上,《王家欣》所讲述的内容却是如同《那些年》、《初恋这件小事》、《我的少女时代》等等一系列的大众而俗套的青春纯爱故事。
抛开个中缘由,这两部密集于3月内地上映的香港口碑青春片连续票房扑街,在这些年内地狗屎青春片泛滥圈钱的大环境下,还是有些不忍唏嘘的味道的。
那么《王家欣》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豆瓣上有一句短评很切题:他想回去找白晶晶,却遇到了紫霞。
1992年的香港,坪洲少年陈贤俊在一次看电影的时候对售票员“王家欣”一见钟情,却忘记互换联络方式,后来他不停的寻找“王家欣”,最后却找到了另一个王家欣。
《我的少女时代》里,林真心说:“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网路的年代,消失是很容易的事!
”而想要寻找到这个人则是一件异常困难的事情,在电影《王家欣》里,陈贤俊对于这种无果的寻找抱着一种近乎癫狂的偏执,他到电影院一日一日的苦等,上电台情感热线讲述自己的故事,找出电话登记薄上所有姓王的人一个接一个日夜不休的打过去。
吊诡的是,就如同志明与春娇是台湾非常常见的两个名字,在香港,王家欣这个名字也同样很普遍,用电影的原话来说就是:街上掉下来一块招牌,都有可能砸死三个叫王家欣的人。
在陈贤俊苦苦寻找“王家欣”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奇妙的故事,他发现原来终日与自己打闹的哥们原名就叫王家欣,他找出的某个冒充外教的吉他老师王家欣最后成了自己姐姐的男朋友,他也找到了另一个王家欣,那个总是默默陪伴自己寻找最后爱上自己的王家欣。
他找出了100来号王家欣,王家欣同名联谊会都成立了,他却没能找到那个心中的王家欣。
如同你所预料的一样,于电影的故事而言,其实陈贤俊最终找不找得到王家欣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曾那样的相信某种东西,这就是青春里最可贵的介质。
他痴傻的偏执等待,狂热的爱情信念,都是这部电影最闪光的地方。
而王家欣这个人,或者说王家欣们,勾兑出的那一颗少年青春的悸动的心,是每一个正值青春或走过青春的人都有的那颗心,干净透明、弥足珍贵,每个人心中都曾有一个王家欣。
尽管《王家欣》是一部成本很小的电影,布景和表演都不那么尽人意,然而因为真诚,这种俗套的纯情仍然能够让人动容,这样的电影也仍然值得鼓励。
我始终认为,类似这样俗套的表达在电影的世界里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诚然,这些年我们看过了不少以青春之名觊觎市场的烂俗青春电影,他们资本雄厚,实力营销,以诸如堕胎、出国、撞车、绝症等恶心的段落编写虚假的青春激荡曲,用时代的流行文化构建浅显表面的怀旧情结,他们扼住了市场也榨干了市场,人们确实会不分青红皂白的对所有青春片都抱以嗤之以鼻的态度。
但我认为,时间过去,《王家欣》会是一部被记住的电影。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电影公众号:movie-s
不是每段爱情戏都有生死相许的惨烈,或者万籁俱寂的绝望。
大多数人的青春和偷偷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光,都是疏影横斜水清浅般的清澈,有当时的倒影,也有很多年后淡淡却美好的余味。
同样是青春爱情题材。
相比于台湾和内地那种焦糖玛奇朵的腻味,我还是更喜欢香港这般如柠檬水般的小清新,即使有微甜,也是一点点慢慢渗透到你心里的。
《王家欣》这部电影虽说是改编自真人真事,但放在大银幕里,看起来还是多多少少有些似曾相识。
是啊,我们谁没看过、听过甚至经历过这种苦苦寻找和默默等待的故事呢。
一次偶然的邂逅,俊贤对戏院的卖票女孩「王家欣」一见钟情。
但再回头去找她时,她已经离开了那家戏院。
他用尽了一切办法去找这个「王家欣」,只为了在她面前弹奏一曲为她而写的歌,对她说一声“我中意你”。
查电话黄页一个个打过去询问;在电台热线节目里寻求帮助;街头摆摊卖唱;请私家侦探查线索……俊贤不断地寻找女孩。
但「王家欣」这个名字在香港,就好像大陆的「静静」,一个招牌砸下来,就能砸中三个。
更何况还是在那个只有Call机的年代。
于是,在寻找的途中,俊贤遇到了无数个「王家欣」,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其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甚至还帮戏院的绍叔找到了苦苦等待33年的情人。
也陪着银幕下的我们见到了很多熟识的面孔、感受到与《72家租客》和《每当变幻时》一脉相承的那种街坊情结、重温了许多上世纪香港独有的质感与光影……就好像昨天陪我一起看这部电影的朋友江滢波说的那样:香港电影对我们七零八零这代人真好,它就像一个始终不离不弃的朋友,帮我们记住了你所以成为如今的你全部的记忆。
而在寻找心中那个「王家欣」的过程中,俊贤也遇到了一个心甘情愿陪他疯陪他傻陪他执着的另一个名叫王家欣的女孩。
他在坪洲的星空下弹着吉他,她在心里悄悄地打着节拍;他对着大海大喊“王家欣,你喺边度(你在哪里)?
”。
她在旁边大声回答“我喺呢度(我在这里)”。
但或许是海风太大,他听不见;又或许是他念兹在兹的只有那个始终找不到的「王家欣」,却感受不到身边这个王家欣,已经不知不觉爱上了自己……此时,天色微白,沙滩上的篝火尚有余薪,那个傻男孩和傻女孩各自望着远方,做着自己心中热暖的梦。
如果一直就这样,该多好。
但梦始终是要醒的,人也始终要长大。
那个真正的「王家欣」究竟能不能找到,其实已经不重要。
当你拼尽全力去做一件自己钟意的事,去爱上一个能让自己心动的人时,那比任何结果都更美好。
那个椰林树影、水清沙白,仿佛与世隔绝的离岛坪洲,记下了这个关于「王家欣」的故事,也守护着无数个像俊贤、也像我们一样,心里面那个偏执的少年。
【个人公众号】biejie2016
半夜看哭了的小清新电影。
很有《心动》的感觉,可能是由于同样描述青春,可能是同样的过去与现在不同时间段的穿插情节,也可能是因为都有gigi。
一眼爱上的初恋,豁出整个生命般地寻找。
不知道他是真的爱上了她,还是爱上了这种爱的感觉。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王家欣,她可以是编剧可以是导演可以是演员可以是anybody(片头的设置很有意思)… 在寻找的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事成全了几段情。
渐渐长大,他离开了那个小小的坪州,与许多人的循规蹈矩的人生道路一样,脚踏实地成为地产经纪。
(他曾经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去了哪里?
)而偏偏在放弃寻找的许久之后,他在巴士上见到了她,眼睁睁看着她离开,内心是遗憾还是对旧日时光的回忆?
这就是成长的阵痛吧。
还原90年代的港片色彩有一种日薄西山的美。
很喜欢。
实在中意这部电影了!
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人与人之间那种单纯的傻,在当今移动互联网的世代,已经完全地丢失了。
现在人与人之间只是隔着一部手机,随时随地可以通过网络交流,但是心灵之间的距离却更远了。
看此片多次感动得热泪盈眶,主要是那种对明确目标的坚持的过程。
全心付出地投入,去追求那个自己觉得很有意义的目标,那就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刻。
幸福的公式就是开心加上意义,追逐目标的过程就是一个既有意义又开心的过程。
如果搭上一个缺陷悲情的结果,就是这种完美的浪漫效果了。
王安欣代表着我们心中最完美的那个她,很唯美,但往往都只是一个虚无的追求。
越找不到、越见不到她,心中的那个她就永远是那么的完美,无论几时想起,都是那么的心动。
但是,这个她,万一真有那么一天你碰到了,却可能并没有勇气和决心去和她产生实际的接触,因为很有可能一伸手,这个梦就会破灭。
王家欣代表着一些实实在在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的那个她。
我相信现实中绝大部分的俊贤,都可能会被这个既美丽又愿为自己的追求已无条件付出的女人而感动。
也许这个她并不是心中那个完美的她,但另一半能为自己的价值追求而共同投入,是一种更有意义的幸福。
联想最近自己的萎靡状态,就是缺少一个可以付出一切努力去追求的目标。
爱情上结婚了就只有家庭的好好经营。
事业上一潭死水,每天在为如何做最少的事而思考。
兴趣上,旅行开始成为负担,其他方面找不到真正的乐趣所在,或者一松弛下来,兴趣就暂时性的消失,又要等待下一次的循环。
寻找心中那些自己真的觉得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事,是一生幸福的源泉。
这部电影是香港典型的小制作,但是剧情引人入胜,不是简单的爱情经历片,而是有故事有回忆纪录片!
王家欣是故事的导火线也是这部戏的精粹,主人公与王家欣一见钟情,于是各种渠道寻找,真正的王家欣女孩没有找到,而是找到了一个由吴千语饰演的又叫王家欣的女孩,历经曲折还是没能在一起!
因为真正的王家欣叫王安欣,天意弄人,但是最后在公交车碰到又能怎样呢!
只能深深埋在心里面吧!
故事还是告诉我们在积极面对现在的生活吧!
同样主打情怀,叶念堔的十月初五的月光简直荒废了一群这么好的cast和剧本。
《王家欣》这部片子让我真正觉得好的电影在于有个能打动人心的剧本,而不是看cast有多么浩大。
虽然剧情主题有点幼稚,但是片中的那群街坊的情怀,亲人的关心,男主的执着,无不让人心中有感觉,现今网络年代,还会有多少这样的“情”?
其实,我爱上一个女生,她叫王家欣但是我和她失去了联络,于是,我从电话簿中找出所有姓王的人….1992年,坪洲少年陈俊贤邂逅了清纯的戏院女售票员阿欣,对她一见钟情。
第二天他再到戏院找她时,发现她已离职。
在那个只有call机,手机尚未普及的前互联网年代,要找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人,谈何容易。
唯一的线索是女生胸口的名牌“王家欣”,于是俊贤开始了对王家欣的漫漫寻找之路。
1 谁是你的王家欣
倾尽心力寻找一个几乎是陌生人的“爱人“,在精确计算爱情成本的今日,陈俊贤算是亏大了。
而年轻的爱正是因为不计成本而动人,俊贤甚至不在乎找到后她是不是还记得自己。
隔着卷帘门谈给你听的歌,还想为你再唱一遍,仅此而已。
从电台中听到俊贤的寻人,吴千语扮演的王家欣约他见面,只是想看看是不是真有这么纯情的傻子。
结识之后,她慢慢被陈俊贤的执着打动,陪着他在整个香港到处寻找他心中的爱人。
他在找王家欣的旅途中,也成了别人的王家欣。
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对青春爱恋的所有怀念,并不是因为那个被回忆打磨得愈加完美的“王家欣”,而是那么爱着“王家欣”的自己。
俊贤找了很久很久,才发现一开始就找错了,王家欣的名字原来叫王安欣。
影片中的遍寻不得似乎是因为错了的名字,现实中,我们找不到可能是因为,一开始,我们心中的王家欣就是错的,真实的他\她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让他\她活在青春记忆里才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在1995年的公交车上,不论俊贤之前预想了多少次重逢的场景,他也猜不到此刻在公车重遇阿欣的自己,只是静静看着她而已。
他不再是整日弹吉他的坪洲少年,而是在工作中摸爬滚打的地产销售。
青春已逝,幻梦不灭,只要你别撞破这个秘密。
2 错过多少王家欣
太容易找到一个人的今天,我们却不是那么热衷于重建联络,相反,在不断和过去的人和事失去联络。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俊贤通过拨打电话簿中每一个王姓人士的电话来找阿欣,他找到了无数的王家欣,装外教教吉他的王家欣,很久没有case的名侦探王家欣……也遇到了爱上他的王家欣。
王家欣,你在哪里?
其实王家欣就在身边。
因为爱上他的王家欣就在身边,俊贤常常忽略,甚至争吵。
影片的最后,所有叫王家欣的人们在一起聚会,聚会结束时吴千语饰演的王家欣却不见踪影,俊贤追回她了吗?
影片没有给出答案。
但,无论他是否追回,在虚幻的寻找王家欣之旅中,收获过真实的友情和爱,不枉荒唐岁月。
3 你是谁的王家欣
影片开场是梁咏琪饰演的王安欣与“大细路”男友吵架,然后她突然跑到坪洲,想打听自己少女时代认识的一个坪洲纯情男孩陈俊贤。
她慢慢了解了那些她不知道的追寻故事,也感动落泪了。
然后,打电话给她的男友,分手吗?
No, 约晚上吃饭和好。
也许,你也是某个人心中的“王家欣”。
当秘密揭开,你会感恩于过去那些你不知道的坚持与爱,却往往不会沉溺过去,而是对现在和未来更加珍惜。
但求我热心永在赠你在远方的未来王家欣,我将等待,送给生命的最爱 ——————主题曲《给王家欣》
男友深夜给我打电话说给我推荐一部看了要哭的电影—就是《王家欣》。
就是一个犯傻的女孩陪着一个男孩犯傻 一系列发生在坪洲的傻傻的爱情故事。
电影之所以能让我们有共鸣 是因为我们都曾经傻傻地等过 爱过 我们都曾经是王家欣 也曾经是陈俊贤 只是我们都没有打遍整个城市的电话花光所有力气去找那一个人 没有三十五年如一日地在同一个地方等那个猝不及防就离开了的人。
他们怎么可以那么傻 当初的我们怎么可以那么傻。
最开始 王家欣是想看看世上是不是会真的有这样一个傻瓜 会一直等一个人。
到后来 她嫉妒 大家都叫王家欣 为什么她能遇到这样的一个痴情男人 自己却没有。
再后来 她帮他找王嘉欣 不知不觉间爱上了这个傻小子 既想让他开心 又害怕真的找到以后 她会失去他。
「如果真係俾你搵到佢,你會唔會忘記我?
」「唔會」「你應承我,永遠都唔會忘記我!
我地勾手指尾。
」她為他辦了王家欣聯誼會 幫他保存好了吉他 讓他唱出那首寫給王家欣的歌。
聯誼會之後她哭著走了 是她知道 自己再努力 也都替代不了他心中的那個王家欣。
「如果冇左佢,你會唔會鐘意我啊?
」「我唔知啊」其實到最後 俊賢心中的王安欣早就變成了王家欣 只是連他自己都不知道 不然當他在巴士上重遇那個一直在尋找的人的時候 怎麼可能不追上前去。
而紹叔和黃細妹的故事是讓我最感動的。
紹叔在戲院35年如一日地等著細妹 人生有多少個35年?
他們重逢了 這成了一個最浪漫的愛情故事 如果一輩子都沒遇上 就成了一個最大的遺憾。
幸好。
故事裡彷彿所有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20年後 當王安欣知道這一切雖然感動 但她最後是打給了現在的男朋友「梗係嬲啦!
快d請我食飯,氹翻我啊!
」陪伴是最真誠的告白。
當然 這種等只適合相互之間有愛的兩個人 不然 無論多久 被感動的只有自己
我们常常会比较,到底是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
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你辛辛苦苦,努力追寻的目标,在经历了艰难险阻之后,获得的东西也许离当初的目标相差甚远,甚至一无所获。
但在追寻目标的过程当中收获的经历和体会一定会让你觉得自己的追寻过程物有所值。
很多时候,自己苦苦追寻的东西,反而不能通过自己来获得,往往通过别人无意的举动就能帮你获得。
就如电影中的这位老者,在苦苦寻找年轻时的恋人几十年之后也没有找到,最终竟然是男生在寻找他的恋人的过程当中无意中寻找到的。
令人高兴的是老者找到了恋人,唯一的缺憾就是老人没有亲手找到,但在几十年不见相逢后的喜悦面前,小小的缺憾显得没有任何分量。
生活和人生,我觉得也是这样。
结果固然重要,但结果必须通过过程来获得,在努力达到结果的过程当中收获的东西只有认真和坚持去做了才知道,才可能收获真正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虽说过程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结果呢?
电影放完了,我一个人待在车里,车窗半掩着,春雨飘了进来,带着木棉花的味道。
其实这部电影我已经看过,情节熟稔得仿佛在你我的人生里预演无数。
那个时候,它还叫《王家欣》。
现在,它改头换面——《寻找心中的你》,仿佛市面上的三流言情。
我默默吐槽着,车载音乐切到了《晴天》。
故事的情节也许有点老套,网上已经有人总结过了:“他想回去找白晶晶,却遇到了紫霞”。
这个故事的架构,还像是江南惯用的某个句式——少年付出了一场无妄的无望的暗恋,女孩给予了一次古老的温柔的旅行。
少年叫陈俊贤,女孩叫王家欣,你们看,多么普通。
主人公生长的地方叫坪洲,那是香港的边陲小岛,有点像我的家乡,与市中心相去百里,隔着一道江海屏障。
这里谈不上旖旎明媚,四周鳞次挨着古旧的房屋,爬满了盎然的绿色,路上罗列着日常的琐碎,隔着几条街,就能听到巷邻的嫁娶。
慵懒的人们,辛勤的人们,他们漫不经心地相遇,欢笑地招呼彼此。
对了,我们也有滩涂,星罗散落蓝色的棕色的舢板,少年们喜欢乘舟漂过彼岸,去看人来人往的骑楼。
那样清新的小镇,那就是电影里的坪洲,日出日落,奏着单纯的牧歌。
十几年前的某一天,就在那同样的小镇,我待在昏暗的房间,电脑游戏屏幕是唯一的光亮,在屏幕里,巨大的石板轰然落下,砸碎了一个女孩的天灵盖,那个女孩叫林月如。
很久后我知道游戏的主创姚壮宪彼时遭遇了一场孤独的暗恋,他把所有的心情投射进游戏里,这样的心情后来被唱进歌词:“给你的爱一直很安静,来交换你偶尔给的关心。
”其实俊贤的爱一点也不安静,他与知己“王家欣”一见钟情,很快就写进歌里,他四处寻觅、碰壁,不惜昭告天下,又仿佛霸气的君主。
他总是露出一排牙齿傻笑,笃信缘分的美好结局,一点也不像那些初涉情场的小男生:怯懦、自卑、患得患失。
但他又共享着绝大多数暗恋者的命运,誓要穷其年华,却只能在女孩不知情的背影里,枉自消磨着热血,却用尽了力气。
真正安静的“林月如”,是真正的“王家欣”,她们善良美好,默默地凝望他,默默地奉献,花光了柔情,也用尽了力气。
我知道女权主义者会嗤之以鼻,也知道很多人会笑——呵,多么俗套的桥段。
是啊,我们好像真的见过太多。
不止是林月如,还有相寻梦里路的晏小山,不识张郎是张郎的殷离,至死守护着胡斐的程灵素,追逐了那些年的柯景腾,阿亮学长身后的小水,我们不会忘记少女时代的徐太宇,我们不会忘记那些寄往海角七号的信笺。
此恨人人有。
即便是这种“同名”的梗,我们也记得那个娴静的少年藤井树,风拂过窗帘轻抚着柏原崇精致的侧脸,他明明暗恋着有相同名字的少女,却至死才被发现那丝宛如春蚕吐出的心意。
我们说自己受够了《同桌的你》、《栀子花开》这些戏码,我们说自己受够了反复堕胎,我们不屑千篇一律的桥段,却反反复复在《那些年》等电影里怅惘若失。
我们发现自己不需要太跌宕曲折的剧情,原来我们只需要一段感情,它可以不用波澜壮阔。
《王家欣》这部电影,其实有戏剧化的处理,不能说十足十的真实。
但是它热忱、真挚,它不需要容纳经天纬地的梦想未来,却一样可以有少年的热血,不需要有绵绵缱绻的亲密接触,却一样可以有少女的温柔。
青春片虽然已经满地都是,但我并不排斥。
曾经面无表情地看过《匆匆那年》,身边的女孩子却泣不成声,她说,“如果再见不能红着脸,是否还能红着眼”,这句歌词,是不是很好?
我说这分明是林夕的一个戏作,如同《北京欢迎你》这种政治任务,不一定赋予真心。
她说那又如何,反正我很感动。
我愕然,这莫非就是陈升唱的那句:写歌的人假正经,听歌的人最无情。
作者与读者,都习惯代入氛围。
想必如此。
我很喜欢电影最后的处理,俊贤与记忆中的“王家欣”不期而遇,他却没有上前相认。
就像九把刀说的那样,可能他喜欢的,只是过去很喜欢她的自己。
这样的故事,很多人屡试不爽,因为观众们需要温习那些无能为力的过去。
这些过去,像一盘棋一样,摆在那里。
而一旦走出电影院,他们仍要逡巡在复杂的社会。
“但故事的最后,你好像还是说了,拜拜。
”《晴天》唱到了末尾。
有人问,俊贤和王家欣,是否在一起了?
那不重要了吧?
不重要了。
很多人会说,不要顾着追逐眼前,忘了身边,说不定身边才是你最爱的。
可是白晶晶和紫霞,王家欣和王安欣,究竟谁是挚爱,孰真孰假,梦中叫了谁的名字更多,十年踪迹十年心,谁又能说得清呢?
我们能再三肯定的,永远是那些没有浮出水面的情思,永远是那些无力惦念的徒劳无功吧。
如此而已。
一定有些什么 是我所不能了解的不然 草木怎么都会循序生长而候鸟都能飞回故乡一定有些什么 是我所无能为力的不然 日与夜怎么交替得那样快所有的时刻都已错过忧伤蚀我心怀一定有些什么在叶落之后是我所必须放弃的是十六岁时的那本日记还是我藏了一生的那些美丽的如山百合般的秘密——席慕容《如歌的行板》
喜歡因為我也曾遇到過一個叫嘉欣的人同是一見鐘情,同是不認識,同是一直在網絡上再尋找到那個人同是受到很多朋友的打激但我沒放棄過,最終,找到了。
有人情味,没钱味,胜在人情真挚,败在无钱打磨。
一个三个字的名字,让你铭记一生。
看的很不舒服。。
简简单单 晃晃悠悠 午后来一部 瞬间小清新了起来。
还是看不下去,决定把《天涯海角》改成四星了。
很棒很棒很棒……很简单的故事却把我感动了,也很羡慕男主的勇敢和幸运。很舒服,这点对于这种题材电影来说太重要了。可惜梁咏琪我曾经的女神,真的老了=_=
“如果我一走,巴士就来了,岂不是很可惜?”
如小学生作文,单纯是单纯,智商一点没发育,幼稚得令人发指。
吴千语很美,黄又南很可爱,故事很小清新,可就觉得不够吸引我盯住画面不放。
尽管演员台词甚至剧情都有很多不堪一击的致命伤,但依然觉得是一部非常有诚意的港式青春片。年少时的爱,是一见钟情后的固执和坚持,却也是身边阴差阳错的错过。
构思不错,情感高潮戏时太崩坏。
配音版真是少了原音的味道,而且台词好造作矫情的感觉…可能看粤语版的会好些吧…
看这个电影让我想起小时候夜间听过的一个电台节目,女主持人在好听的轻音乐中讲述三毛的故事,不急不躁,娓娓道来,有时候笑一下,有时候又被感动到。事实证明不管什么事只要能坚持一条道跑到黑,到最后都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即使失败,也肯定会有更大的收获。其实,重要的是坚持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尴尬癌
舒舒服服,简简单单,当年《一碌蔗》的初夏清新风味尚在。但我心目中的结尾,应当是:中年王安欣前往坪洲家安园,而中年俊贤走出院落接待了她,都没有表明身份,结尾处,中年王家欣在厨房朝外喊“俊贤,洗手吃饭啦!”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俗人,被自己的俗气打败了。
2.5,剧情一般,绍叔那条线带给我的感动比主线更多。但是气氛还不错,有种台湾小清新的感觉,还略微地带有一点对于逝去时代的怀念。这样的故事设定我在国产片里见过,那部电影叫做《追爱总动员》。女主角很美,而且全程一直都怕她撕下面皮说“其实我就是你要找的那个人!”
千语BB
幸亏没找到
小清新。关于等待与时间,大海捞针的故事。年代感绝赞。也只有那个年代,我们通信无比困难,才能编织出如斯美好的故事。哪是今天信息泛滥可比。美美哒的吴千语。情节不多,节奏缓慢,却呈现出感情的真诚。硬插的老人重逢故事,过分巧合和造作,扣分点。真正的人生,其实哪能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