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半本《前汉演义》,再加上胡玫的《汉武大帝》,汉朝果然也是人才辈出。
以前对汉朝真是关注不多,就是唐诗中常常以汉代唐,如今看,汉代真是个璀璨的时代。
窦婴,韩安国都是一等一的人才,李广,卫青都是一等一的武将啊。
一首关于李广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就让这首诗位列唐诗三百首的压轴之作。
原来不止明朝那些事儿,汉朝也很精彩啊。
从哪儿说呢,从王美人(汉武帝生母)说吧。
综合来说,汉朝还是很宽容的,王美人进宫之前已经结过婚生过孩子,居然还能选入宫,这在明清是不能想象的。
更不可思议的是,王美人不仅能入宫,还最终成为皇后皇太后。
从史书来看,王美人姿色并不是特别过人,但是情商很高,加上弟弟田玢的帮忙,终于使自己儿子从胶东王变为皇太子。
电视剧演绎得很好,王美人真是心较比干多一窍啊。
看王美人,觉得她的奋斗过程,比虚构的甄嬛还精彩。
她的外挂就是弟弟和长公主。
并且联络长公主过程中,王美人简直是外交家般的能力,一句句话说得滴水不漏叫人正中下怀。
人才就是人才啊,一介女流之辈,却决定了汉朝的走势。
反观太子刘荣的衰败和毁灭,真的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只怕猪一样的队友啊。
太尉周亚夫最后的悲剧,这一幕多熟悉啊,胡宗宪好像也是这么死掉的。
大凡出色的武将,如果没有战死沙场,凯旋回朝的,都逃不过飞鸟尽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的下场。
前有韩信,后有徐达。
这么说的话,杯酒释兵权的赵匡义算是仁尽义至的皇帝了。
看景帝治国,还是那句话,皇帝不是人干的活。
难,太难。
不管家底好不好,百姓日子难,各部都喊困难;匈奴时时骚扰,各地封王又觊觎王位;回家吧,老娘又偏心弟弟。
这日子真是没法过。
汉朝前期还是很宽容的时代,门客幕僚,颇有春秋战国的遗风,人才辈出。
看了汉朝故事才觉得自己很没文化,看了没多少,已有金屋藏娇、死灰复燃、细柳劳军的典故。
或许封建制度还不够完善,那些时候思想还很自由,故事也多精彩。
如果觉得自己缺心眼,想脑补的筒子们,可以观看《汉武大帝》。
胡玫的这部戏的确不错,大气精彩,还有补心眼儿的功效,我正补着呢。
真觉得以前书都白看了,只是用眼睛看了书,没用脑子看。
御驾梁王执箭歌。
晁错腰斩一杯酒。
南宫和亲风铃悲。
临江王刘荣自缢。
王皇后截取遗书。
苍鹰郅都剖腹自尽。
周亚夫囚中绝食吐血。
梁孝王见亲不得四月恶疾。
孝景帝托孤赐诏病逝未央宫。
武帝送别太傅卫绾。
建元改革期年而废,赵绾王臧狱中自杀。
窦婴田蚡去职。
绝域大漠从此去,十三年后持节归,绝域第一人。
张骞。
甘夫。
王太后烧遗诏干政:灌夫自杀。
窦婴坐矫诏罪腰斩灭族。
“寇可往,我亦可往。
”主父偃斩首。
藉福一人相送。
李广已老再难封。。。
一次前锋一生尽。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教人间见白头。
卫青平阳。
霍去病射杀李敢,二十四染疫早逝。
汉武帝怪霍去病不能容人射死李敢,然而他只是说了一句让他滚去朔方,他就虽染瘟疫不肯返京治病,终致身死。
天威如此,斯是炎凉。
一丝光明,于世即是普照,一片乌云,人间风雨凄凄。
一个镜头便十八年后。。。
长长台阶,君臣永远的距离。
有为之君与国之良将又如何。
从唇无髭须征战到鬓发苍苍。
父子持戈,皇后自缢。
子何以必定肖父?
奈何推波助澜。
泉鸠里赶尽杀绝。
昔年刘荣,今日刘据。
轮台罪己。
不免。
一部好剧,主演演的好不足为奇,关键要有足够出彩的配角。
显然,汉武大帝很符合这一点。
除了汉武帝与汉景帝之外,配角例如窦婴,窦太后,梁王,田蚡,李广,刘凌,卫青霍去病真是无一不出彩。
高度还原了汉武帝刘彻波澜壮阔的一生。
看看焦晃的演技,遗憾没能看到他出演的康熙王朝。
实际上,汉景帝比汉武帝难演。
如果说汉武帝是一代雄主,那汉景帝就是一代谋主,睚眦必报,工于心计,举棋不定,左右为难。
焦晃老师拿捏的十分到位。
难得佳剧。
虽然因为时间,许多地方拖了快进。
但在近年历史剧中,算是首屈一指的了。
虽然韩三平的那副八路军军事战争分析口气和搞法,总让人感觉怪怪的。
但是不得不说,这部剧 剧本很厉害,人物刻画相当深刻,整体拍的也很大气。
详略得当。
虽然武戏相对较弱,但依旧给了人 封狼居胥 扬威华夏的波澜壮。
感觉这么大气恢弘的历史剧只有康熙王朝和这部了。
虽然听说大秦帝国也不错。
不过一直未得时间一看。
当然我怀疑 因为看了几集 精忠岳飞。
不得不让我对汉武大帝的评价挺高了一个档次!
对比出强弱啊!
目标远大,持续专注幼儿的汉武帝就已经立下了攻打匈奴的志向,从继位后就开始不断地谋划如何攻打匈奴,虽然当时没有大权在手,但是却能够在没有虎符的情况下,调派军队攻打匈奴,乃至太皇太后将虎符授予刘彻。
同时在制定攻打匈奴的战略方针上,始终坚定不移。
上林苑秘密训练,研究匈奴的兵器,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月氏国,这些都是汉武帝为了攻打匈奴而下的一步步旗。
最终匈奴大单于伊稚斜被杀死,而宣告了匈奴从此土崩瓦解。
用人之准,爱才,惜才汉武帝非常爱才,正因为遇到了卫青,才让汉武帝有了攻打匈奴的信心,而卫青本来是一个骑奴,而汉武帝不论出身,不论卑贱,看人之所长,将卫青培养成了骁勇善战的大将军。
在汉武帝治理汉朝的时候,重用了不少人,如董仲舒,发展儒学,巩固西汉大一统;汲黯为人耿直,好直谏廷诤;霍去病,既勇且谋、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等等。
当因为霍去病杀死了李广的儿子李敢后,皇帝责打霍去病的场面,既该杀又不想杀的愤怒,足以看出汉武帝的爱才。
汉武帝不会乱用人才,他知道每个人才在什么位置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同时,几次和卫青的对话,也让我感受到,他对有才干的人不断地鼓励与鞭策,让他们都愿意肝脑涂地,唯命是从。
办事之狠,办事之稳从和舅舅田蚡的事情处理上,处理窦婴的案件上,再到杀死了太子的母亲钩弋夫人。
汉武帝在立嗣问题上也堪称出奇制胜了,他的这一举动不可谓不残酷,但确也真的堵住了母后干政乱政这个随时都可能出现的漏洞。
治理一个国家,有时候真的不能有小农思维,悲悯连天,大仁慈。
否则,在复杂的朝政中,早晚会被绊倒。
悔恨反思晚年的汉武帝悔恨自己连年征战,导致民不聊生,同时也后悔听信胡虏的去巫之策,导致自己的儿子被人陷害。
他颁布的“轮台罪己诏”详细地描述自己一生犯下地错,一代皇帝有如此悔过之心,堪称难得。
《汉武大帝》当年首播时,一心萌东瀛二次元跟猫鼠的我对朝廷台绝无好感,有天晚上莫名跟妈妈一起看了会儿,然而这惊鸿一瞥!
恰恰被我瞥到卫青临死挣扎着去见刘彻,大家都还记得吧,满城将士喊”大将军威武“,然后他去爬那该死的几百层台阶,刘彻在上面急的团团转想要下去扶他又被身边太监拦住。
这时,那首天杀的著名BL插曲响起,彻底暴露了女导演胡玫的同人女本质,一个深情的男中音开始唱:”那时你给我一个笑脸,我就心跳一辈子。。。
“镜头开始闪回几十年前刘彻卫青刚见面时一起在上林苑纵马驰骋,到后来他为他打匈奴,二人几十年的纠结。。。。。。。
我记得清清楚楚为了更加有助于大家理解,那歌词还打了字幕。。。。。。
最后卫青终于爬上去了,刘彻也不顾阻拦跑下台阶抱住他(!
),卫青成功地死在武帝怀里,那邪恶的歌压根没停过。。。
这一幕令我穿越地想起小学跟爸妈一起在饭桌上看《美少女战士》最后,某相当女性化的四天王之B要挂了,他相方长发沉默又帅气的四天王之A把B抱在怀中,B:”亲爱的,我想死的美一点 “,A(没说话,左手抱着A,右手一挥斗篷,漫天花雨纷纷降下),B:”亲爱的,我美吗?
“,A(继续酷毙了的扑克脸):”你很美。
“(我。。
$%^&*。。。。
我爸我妈......^%&*&**...............)事后反应,我只记得我在暗自吐血,一升一升地吐,倒是我妈既兴奋又囧地说出我不敢出口的心里话:”这啥玩意儿啊?
"(上升符号,请自行联想为关西腔:南加阔列?
整个一吐槽口气!
从此我认定同人女因子是DNA里带来的不能怪我要怪请怪我妈谁知道她怀我的时候跑去中文系禁书区看了什么怪东西)当年四天王临死时我爹娘的反应也是这样的,具体说什么不记得了,然而语气真的只有关西腔”南加阔列!
“可以概括啊。。。。
自从出了这部央视年度耽美大戏,小的我再也不敢因为盗用日本动漫音乐鄙视朝廷台了,因为人家那是在做同人PV啊!
你看咱们自己做同人PV不也是哪段音乐最合衬用哪个么。。。。。。
何况那首心跳一辈子是原创歌曲咧!
我好想知道唱歌那位老兄看到这一幕作何感受。。。。
还有写词的,我好想知道导演是怎么跟作词人沟通的:——(以下妄想)这是用来在卫青临死跟汉武诀别时放的,画面会回放过往几十年他俩的往事,你想想怎么填词,要煽情一点,这段算是全剧尾声的高潮,要表现君臣间的深厚感情。
于是作词人一不小心努力过头了!
他相当符合导演的期待,把大汉朝军队整成罗马人的军队,战士努力杀敌,是为在同性情人面前彰显勇猛(# ¥%&*#¥%……)然而真相更可能是这样的:——(妄想二)作词人呈上初稿,胡女皇大皱眉头:这感情太不丰富了,你想想卫青一个骑奴被提拔到大将军,他得对汉武帝抱有什么样的感情?
那得是全家人几辈子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啊,要更加深情一点,深情得好像恋爱(!
)一样......于是作词人哭着写出了平生第一篇耽美歌词......作为一名杰出的腐女导演,胡女皇满意了......当猛然发现自己写不出许多常用汉字的时候,开始格外怀念天朝雨露滋润,于是莫名其妙地绕着圈萌回来了,尽管当年看到这一幕俺就去纵横道发帖了,但并没有正经萌过,可是现在,我好想穿越回汉朝和小兔子小鹿们一起围观上林苑狩猎噢T T
利用差不多一周的时间在头条影音终于看完了这部大作,看的时候后半段打开弹幕看着网友的在线点评很搞笑,证明这部剧还是有很多吐槽的点,不是真正的完美,但这部剧不失为我看过的历史剧的前二,有时候想,什么剧集才能称谓经典,个人觉得就是你看完之后,你能够记住某个任务或者某个情节,这部剧《汉武大帝》让我受益匪浅!
整部剧看完之后,心情真的是久久不能平静,我之前对汉武帝了解不深,从小的时候到继位后的隐忍以及后期的穷兵黩武,我觉得我个人有些总结或者自己的见解,可能不全面不权威,仅代表一家之言。
1、权力有时候是要节制/权衡的;开始觉得窦太后管的太多,节制太多,很不喜欢这个角色;包括后来的王美人试图管理插手一些决策,开始很不理解。
直到最后武帝一人独揽大权的时候,听不了内阁的一切建议,而且没有任何人可以给予合理规劝,导致他犯了很多错误。
2、印象最深的几个角色:窦太后(角色演活了)、武帝他爹(为武帝顺利上位,扫平了一切障碍)、窦樱(死得太冤了)、皇帝他舅舅(后宫之术)、李广、卫青、霍去病,真的,导演可以在一部剧中将主角刻画这么深入的,确实牛逼!
还有匈奴的中行悦、两任单于3、想到再分享吧
夏历 公历 武帝年龄 大 事景帝前元年156(公元前) 1岁 七月,生于猗兰殿。
前四年 159(公元前) 4岁 立为胶东王。
前七年 150(公元前) 7岁 立为皇太子。
后三年 141(公元前) 16岁 正月,即皇位,是为武帝。
武帝建元元年140(公元前) 17岁 1.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董仲舒献「天人三策」。
2.行三铢钱。
3. 免丞相卫绾,以窦婴为相,田蚡为太尉,赵绾为御史大夫。
二年 139(公元前) 18岁 1.窦太皇太后厌儒干政,赵绾下狱自杀,窦婴、田蚡免官。
2.纳卫子夫为夫人,升卫青为太中大夫。
3.初置茂陵邑。
三年 138(公元前) 19岁 1.代王登、长沙王发、中山王胜、洛川王明来朝。
2.闽越攻东瓯,遣使发兵救之,徙东瓯人于江淮间。
3.张骞初使西域。
4.建上林苑。
五年 136(公元前) 21岁 1.罢三铢钱,行新铸半两钱。
2.置五经博士。
六年 135(公元前) 22岁 1.窦太皇太后5月逝世。
2.罢丞相许昌,以舅田蚡为丞相。
3.闽越王郢击南越,遣将攻之,未至,越人杀郢降。
元光元年 134(公元前) 23岁 1.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2.诏举贤良、文学,亲策之。
二年 133(公元前) 24岁 汉伏兵马邑,诱击匈奴,断绝与匈奴和亲。
三年 132(公元前) 25岁 黄河于淮阳缺口,发卒10万塞之,无功 。
四年 131(公元前) 26岁 杀前丞相窦婴,田蚡病死,以薜泽为丞相。
五年 130(公元前) 27岁 1.使唐蒙通夜郎,置犍为郡,使司马相如通邛笮。
2.置一都尉,属蜀郡。
3.陈皇后以巫蛊罪被废居长门宫。
4.以张汤为太中大夫与中大夫赵禹共订律令。
六年 129(公元前) 28岁 1.始税商贾车船,令出算。
2.开漕渠。
3.匈奴扰上谷,遣卫青、李广、公孙敖、公孙贺等击之,唯卫青胜,封关内侯。
元朔元年 128(公元前) 29岁 1.定二千石不举孝廉罪法。
2.匈奴入渔阳、雁门等地,遣卫青、李息分道还击,卫青胜。
再用「飞将军」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数年不犯右北平。
3.卫夫人生皇子据,被立为皇后。
4.置苍海郡。
二年 127(公元前) 30岁 1.颁「推恩令」削藩国势力。
2.匈奴入上谷、渔阳,遣卫青、李息等击之,收复河南之地,置朔方郡。
三年 126(公元前) 31岁 1.罢苍海郡、罢西夷,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专营朔方城。
2.张骞自大月氏还,拜为太中大夫。
五年 124(公元前) 33岁 1.薜泽免相,以公孙弘为相,封平津侯。
2.遣卫青等击匈奴右贤王,大胜,拜卫青为大将军。
3.置博士弟子50人,免除其赋役。
六年 123(公元前) 34岁 遣卫青统六将两次出定襄击匈奴,斩俘万余人,封霍去病为冠军侯、张骞为博望侯。
元狩元年 122(公元前) 35岁 1.淮南王安、衡山王赐反,事泄自杀,受牵连者死数万人。
2.张骞遣使寻求身毒国,重开西南夷。
3.立刘据为皇太子。
二年 121(公元前) 36岁 1.丞相公孙弘死,以李蔡为丞相。
2.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击匈奴,俘浑邪王太子得休屠王祭天金人。
3.霍去病、公孙敖分道出北地,张骞、李广分道出右北平,击匈奴。
霍去病越居延,至祁连山,大捷,夺取河西之地。
4.匈奴浑邪王降,设五属国。
三年 120(公元前) 37岁 1.作昆明池教习水战。
2.始立乐府,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
四年 197(公元前) 38岁 1.造皮币、「白金」,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
2.管盐铁、算缗钱。
3.遣卫青、霍去病击匈奴,漠北大决战,从此「漠南无王庭」,加卫青、霍去病大司马衔。
4.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五年 118(公元前) 39岁 1.罢三铢钱,铸五铢钱,汉币制始定。
2.丞相李蔡自杀,以庄青翟为相。
六年 117(公元前) 40岁 1.使杨可主持告缗。
2.遣使巡行郡国,查盗铸金钱者,并检举兼并之徒及为吏有罪者。
3.霍去病死,葬茂陵旁,墓像祁连山。
元鼎二年 115(公元前) 42岁 1.御史大夫张汤自杀,丞相庄青翟下狱自杀,以赵周为相。
2.起柏梁台,以铜作承露磐。
3.以孔仅为大农令,桑弘羊为大农丞,置均输通货物。
4.废「白金」,统一在上林苑三官铸钱。
5.张骞使乌孙还。
6.设酒泉、武威郡。
7.求汗血马。
三年 114(公元前) 43岁 初定年号,以2年前于汾阴出宝鼎之年(116(公元前))为元鼎元年,再追订即位次年为建元元年,从此中国历史始用皇帝年号纪年。
四年 113(公元前) 44岁 1.始巡郡国,至荥阳而还。
2.遣使谕南越王内属,比内诸侯王。
五年 112(公元前) 45岁 1.南越吕嘉反,遣路博德、杨仆等征讨。
2.酌金案,夺列侯爵160人,丞相赵周自杀,以石庆为相。
六年 111(公元前) 46岁 1.平南越,置9郡。
2.平西南夷,置5郡。
3.东越王余善反,遣将击之。
4.分酒泉、武威,置张掖、敦煌2郡。
5.穿六辅渠。
元封元年 110(公元前) 47岁 1.率18万骑北巡,遣使谕告匈奴单于臣服。
2.东越人杀余善降,诏悉迁其民于江淮。
3.封禅泰山,下诏改元,以十月为元封元年。
4.置平准,赐桑弘羊爵左庶长,为治粟都尉,领大农令,掌盐铁,主均输与平准。
二年 109(公元前) 48岁 1.发卒数万塞瓠子河缺堤,令群臣自将军以下皆负薪,终填黄河缺口。
2.遣荀彘、杨仆水陆两路征伐朝鲜。
3.滇王降,赐滇王印,以其地为益州郡。
三年 108(公元前) 49岁 1.遣将军赵破奴俘楼兰王,破车师。
2.朝鲜降,设4郡。
五年 106(公元前) 51岁 1.大司马大将军卫青死,墓像卢山。
2.初置部刺史,巡察郡国。
六年 105(公元前) 52岁 汉乌和亲,细君远嫁乌孙。
太初元年 104(公元前) 53岁 1.定太初历,以正月为岁首,改元太初。
2.筑受降城于塞外。
3.遣贰师将军李广利西征大苑。
二年 103(公元前) 54岁 1.丞相石庆卒,以公孙贺为相。
2.李广利攻宛失利,遣使截退兵于玉门。
3.赵破奴没于匈奴。
三年 102(公元前) 55岁 李广利再征大宛。
四年 101(公元前) 56岁 李广利伐大宛胜还,自敦煌筑亭至盐泽,于轮台渠犁置卒屯田,供出使西域使者之用。
天汉元年 100(公元前) 57岁 遣苏武等出使匈奴。
二年 99(公元前) 58岁 1.遣李广利击匈奴于天山,胜还。
2.李陵降匈奴。
3.作「沉命法」。
四年 97(公元前) 60岁 1.遣李广利等击匈奴,战不利,引归。
2.族诛李陵家。
太始元年 96(公元前) 61岁 徙郡国吏民豪杰于茂陵。
二年 95(公元前) 62岁 赵国中大夫白公奏穿渠引泾水,成白渠。
三年 94(公元前) 63岁 钩弋夫人生子弗陵。
征和元年 92(公元前) 65岁 大搜上林苑、长安城,巫蛊始起。
二年 91(公元前) 66岁 1.族诛丞相公孙贺,以刘屈牦为相。
2.巫蛊之祸,太子刘据、卫皇后自杀。
三年 90(公元前) 67岁 1.丞相刘屈牦因与贰师将军李广利谋立昌邑王为帝,下狱腰斩。
2.匈奴入五原酒泉,遣李广利击之,李广利率7万众降匈奴。
3.田千秋讼太子冤,族灭江充,建思子宫,为归来望思台于湖县。
四年 89(公元前) 68岁 1.纳田千秋之议,悉罢诸方士求神仙事。
2.以田千秋为丞相,封富民侯。
3.下轮台罪己诏。
4.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广「代田法」。
后元元年 88(公元前) 69岁 1.金日磾擒马何罗,平宫变。
2.逼死钩弋夫人。
二年 87(公元前) 70岁 1.立刘弗陵为太子,托孤于霍光、金日磾、上官桀等。
2.二月,崩于五柞宫,葬茂陵。
汉武帝,景帝后三年(前141)正月即帝位,后元二年(前87)二月去世,在位五十四年零一个月。
武帝是位富于创新、开拓、进取的人。
他在位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又处在充满生机活力的改革与发展时代。
汉武帝本人也是个富于创新精神的人,所以那个时期有许多创设。
1、汉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先是六年一个年号,后来四年一个年号。
2、汉武帝是第一位在统一的国家制定、颁布太初历的皇帝,以正月为岁首这一点,一直用到现在。
3、汉武帝时期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史记》,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4、汉武帝时期出现了秦统一后我国见于史籍记载的《舆地图》,元狩四年四月丙申,“太仆臣公孙贺行御史大夫事……奏舆地图,请所立国名。
”《汉书•武帝纪》载元鼎六年秋“遣浮沮将军公孙贺出九原”,注引臣王赞曰:“浮沮,井名,在匈奴中,去九原二千里,见汉舆地图。
”据颜师古说,臣王赞生活的时代“在晋初”。
这说明汉代的舆地图晋初臣王赞还见过。
这也说明汉代已明确出现了关于国家的地域概念。
这对后世自然地理研究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5、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对策,武帝亲自策问,选拔人材做官。
后世科举之制始此。
6、汉武帝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
7、元朔五年为五经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郡国可按一定条件选送一些人,可受业如弟子。
经考试,能通一艺以上,可用作官吏。
从国立太学生中选拔官吏始于此。
8、汉武帝在尊儒术时,又“悉延(引)百端之学”,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同时,又兼用百家的格局。
这点对后世也影响巨大。
9、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亲临现场督察堵塞黄河瓠子决口。
自秦统一后,皇帝亲临现场治理黄河,这是第一次。
10、汉武帝时推广耧车(土法播种机)下种,此后这一方法在中国用了两千多年。
11、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这在中国史上属首次。
12、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以宗世女细君为公主嫁乌孙和亲。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与西域国家和亲。
13、在轮台、渠犁屯田,并置使者、校尉。
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今中国新疆地区屯田。
14、汉武帝时用井渠法作龙首渠,后传入今中国新疆地区,并进而入波斯等地。
15、从西域引进葡萄、苜蓿种植,从大宛引进了良种马———天马,西域的乐曲、魔术传至中国,中国的铸铁技术、丝织品、漆器传至大宛等地。
16、汉武帝外施仁义,实行德治;同时又重视法治,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
这在历史上也是首次。
17、元封五年(前106),为加强对地方官吏和豪强的监察,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
18、为加强皇权,改革丞相制度,设立中朝(内朝),对后来的丞相制度演变发生了重大影响。
19、元鼎二年(前115)禁郡国铸钱,专令国家所属上林三官铸钱,非三官钱不得流通,郡国以前所铸钱皆废销。
从此国家垄断了铸造钱币的权力,对后世影响重大。
20、汉武帝通过大量移民在西北边郡屯田,这对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经营西域起了重大作用。
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曹操在《置屯田令》中曾说“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就说明了这一点。
21、汉武帝时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
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过任子制度使子孙当官;有钱人可通过“赀选”当官;先贤的后裔可以受照顾,如贾谊的两个儿子就被关照当了郡守。
然而,尤为突出的是武帝用人惟才是举、不拘一格。
如皇后卫子夫是从奴婢中选拔出来的。
卫青、霍去病分别是从奴仆和奴产子中选拔出来的。
而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儿宽,以及严助、朱买臣等人都是从贫苦平民中选拔上来的;御史大夫张汤、杜周和廷尉赵禹则是从小吏中选拔出来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汉武帝任用的一些将军是越人、匈奴人。
而金日石单这样一位匈奴的俘虏在宫中养马的奴隶,竟然与霍光、上官桀一齐被选拔为托孤的重臣。
这些情况说明汉武帝选拔人才是不受阶级出身与民族差别限制的。
然而,这不是说汉武帝用人没有标准,标准还是有的,标准就是“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这就是说,只要愿为汉朝事业奋斗,有艺能、有才干的人,能为将相和可以出使遥远国度的人都可任用。
一句话,用人的标准是惟才是举。
正因如此,汉武帝时人才济济。
班固就惊叹地说:“汉之得人,于此为盛!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22、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派大军深入匈奴腹地进行决战的皇帝。
23、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要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臣服于中原王朝的皇帝,为此又在今内蒙筑受降城。
武帝生前虽未达此目的,但在宣、元时期,匈奴归服汉朝为藩臣。
24、李广利伐大宛后,西域南道诸国多臣服于汉,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汉,匈奴不敢争西域,罢僮仆都尉。
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南、北道诸国,西域诸国臣服于汉。
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首次。
25、汉武帝平定南越后,首次在今海南岛置儋耳郡、珠崖郡
1,第一集冬至节,窦太后提到高祖留下来的紫金醇,似乎珍贵得要命。
而最后,猪猪给去病的似乎就是紫金醇。
2,以前一直没注意,原来这剧是从孝景初即位时开始的,猪爸在位比猪猪短的多,那也还有十几年。
春公公。。。
那时就在宫里了。。。
他还真是。。。
命又长,又有本事。
两朝皇上都那么信任他。
3,平七国之乱时,就有李广露面,装扮要年轻的多,还是看他年老以后的扮相顺眼的多啊,演员年龄应该是已经比较大了。
而开篇第一个有名字的角色居然是阿胡儿,一直都只记得他有胡子的时候了。
当年没注意还有这一出。
4,这才是美人心计。
比现在某些白痴编剧写的宫斗强多了。
以下皆来源于微博@未城s如要转载请联系@未城s本人授权原博地址 https://weibointl.api.weibo.cn/share/90574015.html?weibo_id=4041969640741623https://weibointl.api.weibo.cn/share/90573996.html?weibo_id=4044325840810146多图预警
没想到图片发上来还挺清晰
漢景帝部分完成特別好,漢武帝部分大爛,能把他從極端之惡寫成平庸之惡真是相當了不起。採辛德勇視角我以1996版為正確示范,拍得一般但至少人設不離譜,情性物事近似我所悟見彼本身。
yy推荐,08年春节补看的
演员表演和场景调度非常出色,七国之乱、田窦之争和征讨匈奴等几个部分的情节流畅,脉络清晰。可其余剧情多显零散、仓促。后期配音大篇幅的修改台词,结合混乱甚至略显怪异的剪辑,除过少数审查原因,我想似乎更多地表露了后期制作在试图弥合前期拍摄时剧情的断裂和硬伤,看得人好不辛苦。
等了20多集才等到宝国叔出来。总体有点失望啊。
提前拍出了后世大国纪录片的自嗨劲
汉武帝X卫青 那时你给我一个笑脸 我就心跳一辈子...
重刷了一遍,剧情真拖沓啊,演了20集景帝才死,30集窦太后才挂,但是后半部分太仓促了,重点不突出。历史情节与史书较为贴合,人物命运还是有太多不一致之处。
回头想想,印象最深的居然是陶虹的刘陵,真是不可多得的女性角色。
中举中规的剧,总体来说,刘彻可以的
史记简化版 拍得已经很用心
陈宝国
场面、布景、声势都很不错,演员实力深厚。
刘彻是史上最垃圾的为害最大的人,没有之一,草它b
“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一切美化的艺术表达都让刘彻无法逃脱这八个字。试看武帝一朝死了多少大臣,有罪的、无罪的,到后来皇后、太子都纷纷被诛。再看武帝之后汉朝一蹶不振,难道这个最有名的大汉天子没错吗?剧中诸形象并不丰满,如皇帝亲政前后判若两人的王太后,如一脸小人状的张汤,如一身正气的郅都,如没有半分公子状的韩嫣。还有林静凭什么演卫子夫?倒不如让杨童舒来演?卫子夫一介草民出身不就是长的漂亮吗?这样让人不信服啊
开篇就把太史公黑了……
良心之作
一般般
除了参考《史记》《汉书》外。还把《世说新语》里曹操的故事加到刘彻身上。太美化刘彻了,与《史记》作者的初衷不符而且台词漏洞百出,从编剧,导演,演员都没发现吗?
当年的尺度啊【【【【
气势恢宏 格局很大。 很震撼的一部剧,再一次回忆起了往日时时萦绕于耳边的名字。几个段落感动到落泪,张骞出使西域十几年终回祖国,刘彻喊出与匈奴攻守互易,窦婴拿出密诏无奈至死,卫青与武帝最后的相见,霍去病英年早逝,李广忠义一生难封侯,格局很大的一部剧,不拘泥于细节,着眼点很到位,对那个时代又有了更深的认识,感觉到立体的王朝。刘彻隐于上林苑六年励精图治眼光长远不得不赞叹,淮南王经营一生却始终不敢奋起一搏令人唏嘘,武帝好大喜功后期性情暴戾好大喜功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其又能下罪己诏停止征伐反省自己亦属难得。伴君如伴虎,古人不易。想亲眼看看汉朝古都,汉朝人民。历史就是当代,当代也会变为历史。 看完后重新读了以前学过的文章,尤其是报任安书,再次感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