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片,我的第一观感和大部分一样:“哦,反战。
”同时,由于简洁的剧情,布景,配乐,清新的风格,第一观感非常舒爽,不过始终还是有些难以名状的违和感,看到部分评论说是想当然的剧情,顺着想了想,感觉最违和的部分大概就在于太过于轻描淡写的反战了。
举个例子,只要把其中的格鲁吉亚人和车臣雇佣兵想象成我们和日本鬼子,基本就好理解多了。
虽然有《紫日》这样的到最后能并肩作战电影,但是放下仇恨真的没有那么简单。
私以为违和的地方就在于老爷子几乎脱离了人性的神格彰显。
首先是儿子被杀却丝毫不怨恨,这对一般人来说实在很难想象,记得高中的时候,我幼稚的暴露了自己的宅男身份,同桌恶狠狠地说如果你妈你妹被日本人xx了,你tmd就不会这么宅了,当然这孩子文化底蕴也不低,班级语文课代表,后来考上了清华,多少算个才子了,虽然以他的年龄来讲,不太可能经历他自己描述的深仇大恨,只是或许在一个幼小的年纪,逃遁到群体意志中会比较轻松一些吧,虽然回头想想这并不酷。
其次,就是一分对于土地的执念了。
从头到尾都没明说老爷子为什么冒着战火留在家园。
果农是不忍心看到美好的事物被糟蹋。
老爷子的儿子战死,还有事如生命的美女孙女,却始终不肯放弃故土。
是爱吗?
不尽然,他也说了他恨这个地方。
一辈子困守在这里,现在战争双方为了争夺对这片土地的剥削权,打到这里,大可以找个借口走掉,也没有。
所以,老爷子完全就是神的化身,自始至终守在这里,哀叹着子民的愚昧,劝他们放下屠刀,珍视幸福。
最后说个有趣的细节吧,全片只有三个场景,老爷子木房,老爷子家,果园。
这种几乎逼近狗镇的极简布景或许是刻意为之,也或许只是经费不足,却给人非常清爽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果农家,注意到它是因为老爷子怕果农不高兴就没进去,一直在外面叫他,结果晚上就被炸了,或许是制作方看了剧本,想着反正也要炸,就不拍了(笑。
总之,放下仇恨很难,激起仇恨却是如此容易,即使是和睦的邻里,也可能在一夜之间变成互相残杀的暴徒,详见《沃伦》。
好在太平盛世,没有了切身的仇恨,人们也可以站在旁观的角度看着双方事不关己的说一声:“消消气。
”
我一向喜欢看那些来自被遗忘国度的电影,因为我对那里的土地和人知之甚少。
Tangerines的故事所处的历史和政治背景,我仅仅略有耳闻。
但这并不影响我走入电影院为这部电影贡献微薄的$10。
我也毫不担心会对电影的理解有任何障碍。
因为土地都是一样的,人都是一样的,生命都是一样的。
一如所料,影片非常诚实。
在剧本的一些戏剧化转折的表象下面,是主创用自己的亲历和感受对故事的强大支撑,用他们自己的理解和方式慢慢诠释。
影片的主题既真实,难免有说教和煽情。
但这些煽情于那片土地上的人来说,确是严肃的。
从电影表现方法上说,结尾的煽情完全被主演豁达的一笑所化解了。
既是老练,又是诚实,出神入化。
在阿布哈兹的爱沙尼亚老头伊沃碰到两个俄罗斯高加索车臣雇佣兵和格鲁吉亚3个军人的一场战斗,高加索人易普拉欣死了,格鲁吉亚人也只活了一个,他和橘林合伙人马戈斯埋了死人,把双方活着的一个人搬回家让医生居汗治疗。
车臣人艾哈默德和格鲁吉亚人尼卡就这样在一个屋子碰面斗嘴,因为他们答应伊沃在他家不会杀对方。
阿布哈兹是他们争夺的地区,阿布哈兹人站在俄罗斯这边,来了阿斯兰带头的一群阿布哈兹人问之前战斗的事,伊沃要尼卡假装死去的易普拉欣,受伤不能讲话,艾哈默德也帮着撒谎。
两个人逐渐消除了敌意找到共同点基督教,艾哈默德要给家被炸的马戈斯自己的钱,突然来了几个车臣人怀疑艾哈默德是格鲁吉亚人要他说车臣话,但他们却听不懂,领头要杀了他,尼卡救了他但马戈斯和尼卡被敌人打死,艾哈默德和伊沃把尼卡埋在自己儿子旁边,而儿子是参军被格鲁吉亚人杀死。
伊沃要艾哈默德回家,真是仁爱的老人
看过最好的战争主题电影,影片节奏控制极好,导演总在情节看似趋向平静的时候忽然插入转折,迫使观众处于持续的张力中。
四个主要人物:看透战争本质虚无的老伊夫,坚守橘园艾哈迈德,作为雇佣兵的车臣人艾哈迈德,抛下母亲投入战争的格鲁吉亚热血青年尼卡。
士兵身不由己卷入战争,百姓迫不得已承受苦难,却没人知道战争到底为了什么。
印象很深的两个地方:一个是伊夫举起酒杯说:为了死亡,而马尔古斯却说:不,为了生活;另一个是尼卡说等他回到家乡要继续当演员,伊夫说他会去看他表演,然后敌军来了,尼卡和马尔古斯双双被打死,伊夫冷静地收拾他们的尸体。
这两个人物的死仿佛一种象征:尼卡代表热切和激情,马尔古斯代表对美的爱护和希望,而战争摧毁了他们。
朴素,真实,以小博大。
电影选取了非常小的一段故事,虽然我对他们的历史并不了解,但影片足以让我感受到战争中个人的渺小和无奈,战争存在的唯一意义即证明战争没有意义。
虽然场景不多,但几断戏却是充满了张力。
尽管编剧让我们看到了尼卡和艾哈迈德化干戈为玉帛的欣喜转变,让我们看到了残存的人性辉光和平等的人道主义,但最终由于阿布哈兹士兵对身为自己人的艾哈迈德身份的猜疑而发生悲剧,无情地摧毁了这一切。
在时事新闻的评论里,无所事事的喷子们最喜欢定义我们ZF的软弱大肆叫嚣,打啊。
我想说的是,把谁送上战场?
既然喷子们这么热情,你们去可好?
战争是一个让人难以定义的东西,自然不是好的,战争即是杀戮。
但无论横向还是纵向来看,战争都是解决疆土主权争端的主要而且最有效的手段,哪个政权不是呢?
但战争是一个残忍的手段。
平民永远都是伤害的最直接对象,无论战场在家门口还是在远方,即使你的家不是战场,也需要有人被送上战场,看看现如今为躲避战火到处流浪的难民,对每个家庭都是伤,对全世界都是负担。
上战场可以有不同的原因,比如车臣人是为了养家糊口,比如格鲁吉亚人是为了热情。
当他们第一次在伊沃家相遇,小房子里充满了慢慢的敌意,车臣人要杀敌,因为格鲁吉亚人杀了他的兄弟,伊沃说,你不是杀了他两个朋友吗,你不会数数吗?
如果从得失的角度来讲,车臣人和格鲁吉亚人都是受害者,而受害者又都互为敌人,莫名其妙的敌人。
但他们从心底根本就没有明白为什么要参与这场杀戮,他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决绝地要杀死对方。
伊沃一直没有说,他为什么不走,他说他要做箱子,为了马戈斯的橘子,马戈斯为什么不走,他说他要收橘子,橘子说到底也没什么重要,马戈斯说就这么白白浪费了看着可惜。
在城市的老城区,总是住着很多老人,老人总是不愿意搬家,除了守着祖上留下来的传统,更多的怕是不愿意改变他们多年来的生活习惯,一砖一瓦都有了感情。
马戈斯守着橘子怕也是出于类似的心态,橘子林就是他的生活,或者说指代平和的生活。
车臣人和格鲁吉亚人一天天在同一屋檐下遵守着伊沃定下的规矩,从开始的争吵叫嚣到几乎要相爱相生,到有一天格鲁吉亚人走出了屋子,车臣人却有点懒了不想杀他了,一直到另一天车臣人为了维护格鲁吉亚人而遭到误解,车臣人和格鲁吉亚人竟然站到同一战线上成了战友。
遗憾的是格鲁吉亚人和马戈斯死了,橘子林也被炸没了。
这些伤害,都不是单个的人干的,而都是战争干的,战争使得从未互相了解的人敌对,战争摧毁人的生活。
最后我们知道,伊沃的儿子死了,埋在这里,我想这就是伊沃不走的理由,伊沃的儿子说要保护家园,伊沃说,那不是任何人的战争,所以伊沃并未因为格鲁吉亚人杀了儿子而仇恨所有的格鲁吉亚人,这些上战场的人,都是战争的工具而已,该仇恨的,是战争,和挑起战争的政权。
所以,爱国和仇恨对方整个民族的人民,是两码事。
喷子反正喜欢喊打仗,也喜欢骂汉奸骂外国人,我还是觉得把他们送上战场是最完美的决定。
毕竟,认识本质和理性思考是个耗费智商的事情。
人的性命是一件大事。
“你们知道,这跟金钱损失无关,即使损失金额很大,我只是……不忍心美丽的事物就这样没了。
”尼卡呢,他是那种自尊心强,天真热血而心怀理想主义的年轻人,他认为“这是我的义务,所以就参战了”,头脑发热地甚至连和母亲说一声都没有就投入战争,却根本没有思考过这场战争的意义。
艾哈迈德说他是“不知道如何战斗,却一直在战斗着”“你浪费了时间,这就很好笑”,而尼卡的回击则反复暗示自己了解历史,读书很多。
或许,尼卡的形象也象征着许许多多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他们饱读诗书,但却没有真正认清现实、领会到战争的残酷与荒诞,这样一位耿直的知识青年的死亡,反映了战争中多少士兵的命运啊!
他们盲目地成为了大国政客之间角力的棋子和炮灰,至死仍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之中。
“无论自由相爱与否,人人死而平等,我希望死亡不是你的终结,憧憬光明,就不会惧怕黑暗”
阿–格冲突的背景下,一位极其朴素的木匠老人同时救下了两个互为敌人的士兵,故事由此展开。
伤势较轻的阿赫麦德一直扬言要用最恶毒的方法杀掉尼卡,仿佛敌人的生命在他眼里如同草芥一般,而老人则依旧辛辛苦苦不遗余力的拯救两条客观上与自己无关的生命。
这是电影呈现的矛盾点一。
阿赫麦德艰难的举起自己受伤的右臂,骄傲的说自己当雇佣兵去打仗是为了赚得多家人能过上好日子,老人反问他:“你为了家人参军打仗?
” 为了家人过好而刀尖舔血命悬一线参军打仗,这是电影呈现的矛盾点二。
当俄罗斯的士兵误以为阿赫麦德是格鲁吉亚人正要开枪击毙他时,曾互为敌人并且扬言要杀掉对方的尼卡此时却拿起枪救下了阿赫麦德。
此时的他们到底是敌人还是朋友?
亦或者他们从来都不曾是敌人?
这是电影呈现的矛盾点三影片的结尾,老人把尼卡埋在了自己儿子的身边,阿赫麦德很是不解,明明是格鲁吉亚人杀了你儿子,你为什么还要把一个格鲁吉亚士兵埋在你儿子旁边?
老人望着他的眼睛,说到,这有什么不同吗?
最后,阿赫麦德笑了,回答道:“是没有什么不同。
”我相信,他是真的明白了。
老人明白,当他费劲力气把年轻的士兵从死神手里拉回来后,他们还是要重新回到战争中,重新而又轻易的把自己的生命了结。
战争从不属于任何人,就像种橘人说的那样,我只是不忍心美好的事物就这样消逝。
我想,这就是美好之所以成为美好的原因吧,即便它充满了悲伤。
Plunging itself amid the 1992–1993 War in Abkhazia, TANGERINES, from Georgian moviemaker Zaza Urushadze (who sadly passed away in 2019 at the age of 54), is a poignant shorthand of pacifism and the futility of war.Set in a rural village caught in the rampant warfare between Russian-backed Abkhaz separatists and Georgians, Estonian carpenter Ivo (Ulfsak) and his friend Margus (Nüganen) are among the very few remaining, whereas most of their compatriots have fled back to Estonia. Margus has a large crop of tangerine to harvest and Ivo helps him by making as many crates as possible, but what is the true reason of his staying? When Ivo saves two soldiers from the rival parties, one Chechen mercenary Ahmed (Nakashidze) and one Georgian soldier Nika (Meskhi), the story segues into a foe-to-friend fable swimmingly. As a neutral arbitrator, Ivo the savior simply lets the two men stay under the same roof. After declaiming their different ideologies, naturally Ahmed and Nika find more commonalities than dissimilarities, bound by their word of honor, humanity and brotherhood prevails until the fragile accord must be shattered again by the wantonness of war. For all its pithy yet cogent point-making, TANGERINES eschews from being preachy, since what the story illumines us with is such a tired axiom, “war is atrocious, we are all brothers”, which is corroborated by two confrontational episodes that the identities and personhood of Ahmed and Nika are fungible. But that doesn’t prevent warmongering still being rampant in the region or elsewhere (the recent Armenia-Azerbaijan War, for instance). Although no one should expect a movie to right the mighty wrong, yet the world at large’s indifference has a disheartening effect on TANGERINES’ good intention, it is not the escapism for the world-weary, but a painful reminder of the downside of humanity.That said, it is not the film per se who should be answer for a viewer’s Weltschmerz, Urushadze and company’s lucid script and tactical craft are beyond reproach, and the performances are excellent across the board, Ulfsak is exceptionally compassionate but also profoundly sage. One could only quibble it is still an old-fashioned apologue consists of solely sausage party, the only female figure is idealized as an obvious cue of the halcyon days, insinuating that the petticoat folks are not of major concern among men’s bloody enormity, in the end of the day, TANGERINES is a rare case of a film that earns its Teflon repute, for the most part, on account of its humane message and overt sagacity. referential entries: Levan Akin’s AND THEN WE DANCED (2019, 7.6/10); Elem Klimov’s COME AND SEE (1985, 8.8/10). English Title: TangerinesOriginal Title: MandariinidYear: 2013Country: Estonia, GeorgiaLanguage: Estonian, Russian, GeorgianGenre: Drama, WarDirector/Screenwriter: Zaza UrushadzeMusic: Niaz DiasamidzeCinematography: Rein KotovEditing: Alexander KuranovCast:Lembit UlfsakGiorgi NakashidzeMisha MeskhiElmo NüganenRaivo TrassZura BegalishviliGiorgi TsaavaRating: 7.9/10
战争里人性的思考,敌我双方的态度不断转化从敌人,到憎恨,到蔑视,再到交流,最后并肩作战,让战争的残酷,人性光辉展现了出来,和《圣诞快乐》,《白色严冬》,《平安夜》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恨的是天朝电影还在不断的增加仇恨,歌颂战争伟大,神圣丑化敌人,抬高自己,当我们排出这种自欺欺人的片子时,就决定了我们和别人的格调,思想层次差的可不是几个档次!
豆瓣的文青们都打了好高分,可我看了一半就放弃了,我不行。我真的不是又艺术又文艺又懂电影又深邃的人,装都装不了。真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奥斯卡外语片大多数都掺杂了意识形态的东西,这其实不是我喜欢的一点。就电影本身而言,我觉得以小见大刻画战争和政治是对的,但实在是太沉闷和无趣了。
影片的大背景是阿布哈兹卫国战争,维基上有大体的描述,而影片就是在这么一个特殊战争背景下讲述人性的故事,故事结构四平八稳,人物描写缺少过渡及深入描写。
3.5星
橘框最后变成了棺木。
后悔扔在硬盘里2年多才看。太精彩。才1小时26分钟的小体量,竟讲了这么一个深沉饱满的故事,台词和叙事都很节俭,然而人物各个鲜明立得住。情感表达的很克制,哀痛之中又穿插着幽默的细节,结尾却给人悠长的余味。
我去。。原来是格鲁吉亚片。。把这俩国家放在一块竟然是用来黑俄罗斯的。。
一個簡簡單單的關於反戰的小故事,帶著淡淡的憂傷,小小的善意裡蘊藏著巨大的愛,戰爭帶來的陰影和仇恨或許是永久的,但是可以用善良和愛意來化解。
太平静了以至于前半个小时大概都在不断地劝退我,每当我想关掉画面时就适时地响起了BGM,瞬间被顺毛的我决定先听完这段BGM,然后如此循环把这部电影看完了……影片的人物构成让我想起《紫日》,战争立场不同的双/三方在某个特殊节点变成了“利益共同体”。参战的底层士兵都是被摆布的棋子,为了养家糊口、为了天真的理想主义举起枪对准与自己同样的普通人,这就是战争。
战争很残酷,老爷爷很善良,摄影很讲究,就是节奏有点慢
3.5;小体量与叙事量兼顾的典范,寥寥几个人物也在较为单一的空间内被刻画得鲜明有度,虽说参战几方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但完全不影响理解(有四两拨千斤之感),情节的勾连和镜头的剪接均剪接而高效;“不想让美丽的事物遭到破坏”——反战的一种高境界,金橘成为战争废墟的见证者,耕种者没等来收获的那天,活人埋葬了死人还要继续坚守这片土地。
极小的空间内包含温情与残酷。
反战题材 慢热型 人性光辉 东欧独立影片 小格局大深意 感情慢慢爆发 其中还夹杂着冷幽默 看到两位敌人最后竟一起而战 莫名感动 重要的不是你属于哪个军队哪个国家 而是取决于你是什么样的人 最后那个大全景加配乐 深远沉静 太喜欢了
尚可,就是有點太標準了,2015.01.25
跟我近期的感受一样: 战争就是人类的一部分; 我不要做判官.
Rewinding is not reestablishing.
侃侃推荐
非常好看的反战小品。政治与战争的哀兵,在餐桌前坐下,战争无情,仍有大爱。
豆瓣只有33人看过.....这是我看过最小众的电影了.......
A-
一个受雇于阿布哈兹的车臣穆斯林雇佣兵,一个信仰基督的格鲁吉亚士兵,在一个爱沙尼亚老人家里逐渐和解,最后携起手来对抗共同的敌人俄罗斯。文学性很强,有点像《白色严冬》,只不过这部电影涉及的种族矛盾,宗教冲突,地缘政治更多。政治寓言也很明显,剧作上没有什么特别的,比较模式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