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雨

东风雨,东风·雨,East Wind Rain

主演:柳云龙,范冰冰,竹本孝之,李小冉,于荣光,英达,曾江,方芳,浩歌,木幡龙,三浦研一,刘璇,蒲巴甲,王宝强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日语年份:2010

《东风雨》剧照

东风雨 剧照 NO.1东风雨 剧照 NO.2东风雨 剧照 NO.3东风雨 剧照 NO.4东风雨 剧照 NO.5东风雨 剧照 NO.6东风雨 剧照 NO.13东风雨 剧照 NO.14东风雨 剧照 NO.15东风雨 剧照 NO.16东风雨 剧照 NO.17东风雨 剧照 NO.18东风雨 剧照 NO.19东风雨 剧照 NO.20

《东风雨》剧情介绍

东风雨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1年,太平洋战争前夕。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新一轮大战一触即发。各国势力汇集魔都上海,暗流涌动,危机四伏。中共通过潜伏在日本高层中的共产党尾崎秀实,得到日军即将发动袭击珍珠港的计划,代号“东风,有雨”。经满铁高官中西正弘(三浦研一 饰)、中共情报人员安明(柳云龙 饰)之手,情报送往重庆,但珍珠港依然遇袭,太平洋战争旋即爆发。 在此之后,日方抓获军统情报人员,并得知尾崎秀实和中共的关系。尾崎遇害,中共情报小组的交通员(王宝强 饰)、报务员(刘璇 饰),安明一组渐渐和组织失去联系。这时,一枚藏有日本政府重大秘密的胶卷辗转来到上海。各方势力为此展开新一轮的明争暗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超人:红色之子千金一掷雷神4:爱与雷霆我为钱狂盾牌第一季世界之战黑水巷魔女九命表白吧!在毕业前火龙对决吸血传说女人的一生改变你,改变我圣诞原木原点鬼悚历险3D有顶天酒店冤家成双对第一季过气童星宿命溜冰场不确定的荣耀请再来四杯第二季非凡夏日昂首阔步第二季出租家人准备天啊,我的太子殿下问心功夫男仆

《东风雨》长篇影评

 1 ) 艺术而又深度的国产经典电影

个人觉得是一部非常有艺术和深度的电影,当然也有些处理并不见得完美。

内容涵盖量很多,要想看懂需要较多的背景知识。

电影涵盖:中统、军统、地下党、日共、、汪伪、日间谍机构、苏联塔斯社、共产国际、英美国情报机构、犹太人、双面甚至多面间谍、情报买卖、封锁、暗杀、诱杀、刑讯和四十年代的上海等等。

电影主题关涉到理想、信仰、奉献、责任、国家、个人、生死。

特别是对传统文化——孙子兵法中死间的运用和理解,更是深刻,让人思考的更多是他们赴死背后的执着信仰。

影片的最后,一批又一批国共谍报人员,为了民族慷慨赴死,换来的竟然是一个已经发生了的情报,更是让人感到唏嘘不已,感叹良久思绪久难平复。

这也是本影片的最高潮。

东风雨,是国产电影的一大突破。

个人认为,该电影比国内的很多所谓票房高的片子,更加具有内涵和深度,堪称一部经典的——时间会证明的。

 2 ) 《東風雨》:即使是16:9的畫幅也難掩4:3的本質

老實說,我是帶著先入為主的眼光來看這部電影的,所以當前十五分鐘一出現,便讓我大為震驚:這還是當年《暗算》的柳雲龍嗎?

然而,十五分鐘一過,這個疑問便得到了解答:原來這還是當年《暗算》的柳雲龍。

這個答案不僅僅來自于柳雲龍一貫的裝腔作勢的面無表情,也不僅僅來自于充斥于銀幕的柳氏對白,更來自于那種獨特的柳氏敘事手法。

然而,面無表情也好,柳氏對白也罷,都並不是使得一部電影淪為一部在銀幕上播放的單本電視劇的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在我看來,乃是主題的錯亂與鏡頭語言的電視化。

一、主題的并置與錯亂要探討本片的主題,我們大概可以從下面兩個畫面入手:一是正片第一場“賽狗會槍擊事件”的最後一個畫面,即安明和歡顏這一對情侶被人流擁向相反的方向;二是正片第二場“報務員跳樓”的最後一個畫面,即報務員墜落時鮮豔的圍巾。

通過這兩個畫面,我們約略可以感覺到,第一個畫面所要講述的是一個大時代裏的愛情故事;而第二個畫面所要訴求的,則是在恐怖的時代里我諜報人員爲了鬥爭所付出的智慧、堅忍與莫大的勇氣。

前者關注的是兩個人,其敘事重心乃是時代對愛情的壓迫以及愛情對時代的抗爭,其主人公是相愛著的兩個人,在本片中呈現為安明和歡顏;後者的敘事重心則呈散點狀,是一個群像展示的模型,主人公應為一群人,而出現最多的人物僅僅承擔串連的任務。

不得不說,這兩個主題之間存在著難以彌合的巨大的罅隙。

前者更為電影化,儘管此種傳統敘事模式已成濫套,但我們必須承認它依然是一個相當有效的商業片敘事模式;後者則多少有些現代化,且按照當下電影觀眾的欣賞趣味,此主題更為適合電視劇。

而主創人員將主人公定位在安明這一個人的身上,更是加大了這種巨大的斷裂。

我們不清楚安明和歡顏兩個人愛得有多深,僅靠幾句對白無法傳遞這種感情,並且影片推進過程中歡顏的時隱時現更使我們摸不到頭腦。

我們看不到我諜報人員付出了怎樣的代價,林先生無緣無故憑空消失,于榮光所飾演的上級的出現似乎僅僅是爲了演一段《三岔口》并懷疑主人公,鋤奸的同志若非死前槍擊歡顏便生生淪為了一件活道具,曾江雖死得悲壯,但在其出現的僅有的三個段落里,我們不知道他做了怎樣的努力。

惟一有光彩的便是郝碧柔,然而這一個遠遠無法代表這一群,儘管有兩名左爾格間諜小組成員的日本人作陪襯。

如此眾多的人物,且並沒有哪一個人物具有鮮明的特點。

這樣,我們便無法明瞭主創人員的真正訴求了。

二、鏡頭語言的電視劇化在開場的十五分鐘,鏡頭所營造出的電影感傳達出一種危機四伏的張力。

水中芭蕾的段落更是景別齊備,剪輯有序。

然而,這些段落一過,導演便回到電視劇的套路上,即過度注重故事的講述,卻忽略了影像的表達,鏡頭語言完全爲了敘事服務。

例如在“浴室對話”一場,先是交代阿波羅咖啡廳空蕩蕩的大廳,然後迅速進入浴室,一個全景之後鏡頭便在對話雙方之間不斷正反打,完全忽略了環境氛圍及細節。

在另一場中,鏡頭語言本應發揮更大的功效,然而我們很遺憾地看到,鏡頭這一電影獨有的語彙在此完全失語。

這一場便是“歡顏之死”。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這一場戲都應成為重點,可這一段落除去歡顏唱歌,便只剩下一分鐘左右,在這一分鐘里,我們完全看不到周圍隱藏著怎樣的殺機,完全看不到歡顏的擔憂、痛苦,完全看不到安明的掙扎,只是在歡顏飛起的一瞬間我們看到了某種類似奇觀的景象,然後所有的感覺便消失無蹤,一個本該擁有巨大感染力的段落,最後的結果僅僅是觀眾心中默道“哦,歡顏死了”,電影語彙的功用僅僅是“告知”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正因為如上所述,《東風雨》淪爲了在大銀幕上放映的單本電視劇。

與《孔子》一起,這二者為想要跨界執導的創作者們提供了前車之鑒。

 3 ) 总算有人说出来了

到底是不是“国内第一部谍战大片”,这并不重要;但《东风雨》绝对逃不开和《风声》作一番比较。

事实上,我记得看报道说,范冰冰曾经很“轻蔑”地说,《东风雨》要表现的是“人性”,“而不是兽性”。

这固然很有王婆卖瓜的嫌疑,但也说明两者实然有很大差别,同时又说明,虽然都取材于谍战,可如果成品竟然像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那将是编剧、导演和演员的失败。

就风格而言,《东》是流动的、开放的、宏大的、灰色的,《风》是静止的、封闭的、狭窄的、黑色的,前者像天上滚动的乌云,后者像砚台里凝住了的墨。

个人认为,《东》长于讲故事,但对于那些冲着“间谍戏”去电影院的观众,它进入悬疑高潮的脚步未免太过拖沓,自始至终都是一种慢吞吞的态度,要想让观众的心悬于一线、总是差了那么一口气;《风》长于气氛渲染,但相比原著的“堆得简直要溢出来”,它的实际内容就好像价高精美但分量少的菜肴,不够吃。

OK,回到电影本身。

我想不用去计较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东风雨》和《风声》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抗日战争作为时代背景,单纯从逻辑上看,这为塑造多方势力的复杂冲突提供了便利,会让它“好看”的结果先天很足。

而作为后人,我们无法看清历史的所有真面目,所以或许总会有一个时空、一群人与这段经历相符,所以该苛求的是、电影是否将这个故事说圆,我满意地看到《东风雨》貌似没有逻辑漏洞,至少前面看来一头雾水的情节,后面总会“哦”地一声福至心灵。

从第一幕开始,《东》就开始不停地闪现面孔,有的很快死了、让人不用再浪费内存去记住,有的却说不定什么时候又出来了、和主线发生千丝万缕的牵扯。

这就是开放体系的好处,如果硬要为“嫌疑人”划定一个范围的话,将会是电影里所有的生面孔熟面孔,而不像《风声》,排除了甲乙丙丁那自然就是戊了,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又会有谁登场、发生什么,不过所幸的是前文都给了hints。

并且,我在电影里看到了自私的英国人、善良的犹太人、布尔什维克的日本人、怕死的女党员……疏离地评论一句,这卡司很国际化、“搞得很像那么回事”,而且丝毫没有山寨的气息,观影人如我总算松了口气;投入地评论一句,人物的非脸谱化简直叫人惊喜,你知道《风声》的原著小说里其实有中共、军统两股潜流但电影中的顾晓梦变成了地下党员,而你看《东》里左手臂搭西装、右手擎着高脚酒杯优雅赴死如老派英国特工的“寓公”和看起来很娘但却让人肃然起敬的侍者“阿桑”,还有终于在接近末尾时用浪漫的语调诉说理想的中西,而李小冉戏份虽不多、但我敢说是最让我记住的人物之一,总而言之,虽然主角柳云龙很正派、很伟岸,但其他人也不遑多让,没有沦为灰调的背景。

如果剧中人物一个接一个地死去还不够震撼,那么结局绝对会让人说不出话来。

间谍为的是什么?

是很多人死去来保住一个人?

还是牺牲自己仅有一条的性命去传出一条情报?

又或者是日复一日地传递情报再等待有一天死亡的到来?

你看,最终他们没能活下来、没能传出有用的情报、没能逆转情势,什么也没有。

谍战片最轻车熟路的主题是责任和爱国情怀,而《东》的结尾是两个人站在昏暗的灯光下说,战争是一盘棋,不会由一个棋子决定。

这类型的片子很容易让人觉得间谍们很伟大,不仅因为他们竟然能做到脸色不变地去受刑、去死,还因为他们知道的东西一经递送便能扭转乾坤。

但事实并不总是这样,就好像香港警匪片的结尾总是正义战胜邪恶,但也许过两天就会有新的毒枭和黑道老大冒出来,正义总没有真正地完全胜利过——而电影总是演到情报终于被传出便戛然而止,但《东》轻轻地捅破了这张纸,有些时候,间谍们的牺牲还真是没什么用处。

这是属于乱世中命如浮萍的喟叹,虽然倾巢之下、焉有完卵,这种情绪似乎不该被过多渲染,但我们总算听到有人说出来了。

最后PS:本人脑子转速很低,有些情节不甚看懂,影评也只好朝“情怀”和“思想”的方向一路狂奔去了……见谅见谅。

 4 ) 不值得

如果没有《风声》在前,也许柳云龙导演的这部影片还能取得较好的口碑。

可惜,如果是永远不成立的。

平心而论,柳云龙还是有一定才华的,他在这部影片上也下了功夫,想营造一种外紧内松的感觉,想制造出湖水表面平静,而水下翻滚汹涌的氛围,想和风声走完全不同的路线。

然而,他失败了。

出来败在节奏和风格上,他也失败在选材上,又是一部为了珍珠港事件的谍战片,这个题材被拍烂了,观众都替影片中牺牲的谍战人员感到不值得,也就降低了影片的可看性。

 5 ) 《「東風雨」-情節、場景、細節與歷史文化》

《「東風雨」-情節、場景、細節與歷史文化》

案頭的書堆裡頭,徐訏的那一本《風蕭蕭》隔三差五地在翻閱著,參考著那一個時代上海灘的其他相關歷史背景資料,也整理了不少備用文本,還寫了幾篇文字。

既然是自己感興趣的一件事情,認真,當然是必須的了。

日前聽說,有一部電影《東風雨》,也是拍攝類似的背景、類似的情節,而且,影片場景模擬當年的上海灘,也投入了鉅資而且煞費了心思,於是就去觀看了。

當然,不擬以《風蕭蕭》去比較《東風雨》了,徐訏是那一個時代的人。

而且,從1943年到1945年,他寫《風蕭蕭》也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了,與這一部在短短時間裡頭原創的電影相比,自然,故事裡頭的結構,要情理得多了。

雖然,電影《東風雨》之中,歌舞廳裡頭用紅酒去潑灑女人裙襬以標識作暗記的情節,看著是有些個似曾相識,祇不過,在徐訏的小說《風蕭蕭》裡頭,潑灑的不是紅酒而是藍墨水了,情節構思,也早了五六十年了。

然而,文學藝術的借鑒,時下比比皆是,過份去苛求《東風雨》,意思也不大,人家《東風雨》畢竟也還是有編導者自己的一些創意在其中的。

的確,一部電影的拍攝,靡費心思,尤其是電影故事的背景遠在幾十年前,情節、場景、細節與歷史文化要做到絲毫不差,很難。

不過,有一些個卻是比較基本的背景常識,仔細些個,還是必須的。

《東風雨》裡頭,就有一些個情節、場景、細節,與歷史文化不太吻合,假如,在影片的拍攝之前,編導的案頭功課,能夠做得更仔細一點兒,有些個問題應該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了。

場景之一:「上海的外白渡橋」

「場景之一:上海的外白渡橋」影片開演未多久,在外灘小臥車通過外白渡橋的那一幕場景裡頭,問題就出現了。

1941年的時候,從英美轄治的公共租界,通過外白渡橋去被日軍占領的淪陷區虹口一帶的人,必須是要在大橋中間停頓被檢查證件的。

自然,反之亦是,那是從上海華界在1937年被日軍侵占的時候就實行的了。

外白渡橋的南邊,作為孤島的公共租界的這一頭,站著的是英國軍人或則美國軍人甚或還有那麼一個纏裹著紅布頭巾的印度巡捕;外白渡橋的北邊,作為日軍占領的淪陷區的那一頭,站著的是殺氣騰騰的日本侵略軍。

這一些,都是相當符合當時的歷史場景的。

不過,那一根欄桿的兩邊,各自上方所懸掛著的旗幟就不對頭了,北邊掛著的那兩面日本膏藥旗是沒有錯的,然而,南邊祇是掛著那兩面美國星條旗就不對了。

至少,也應該還要有那麼兩面英國的米字旗并排挨著掛著的。

這麼說,不僅僅是因為公共租界是英美租界,而且,那租界裡頭的一切事務,也是由以英國人為主而組成的工部局所轄治的。

這一幕場景,完全不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

關於昔日上海灘租界的歷史狀況,可以尋讀的相關資料非常多,想要知道,并不難。

比如,薛理勇所著的《舊上海租界史話》,或則,熊月之所著的《異質文化交織下的上海都市生活》。

1845年,上海設立了英租界。

1848年,上海設立了美租界。

但是,由於美國政府并不支持在其他國家設立租界。

所以,美國公使對於這一個美租界也未置可否。

1863年,英國人提議在滬的外國租界合并,美國人也就順水推舟地同意了,於是就有了英美租界,也就是所謂的公共租界。

當然,那一個1849年設立的法租界,還是依舊獨立自處。

至於所謂的日租界,從法律意義上說,在上海的歷史上是從來沒有正式設立過的,上海蘇州河北岸的虹口一帶,祇是被日本人勢利範圍所界定的一個特殊社區而已。

1937年,日軍入侵上海,於是,虹口一帶就成了上海灘最早淪陷的地區了,上海的英美租界與法租界也就成了「孤島」。

直到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軍襲擊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了,英美租界與法租界方才一并被日軍侵占,上海徹底淪陷了。

由此可見,電影《東風雨》開場裡頭,外白渡橋上的那一幕,那沒有懸掛的兩面英國米字旗,是一個不小的缺憾。

因為,還原或則再現昔日的歷史場景,見諸細節是很重要的。

場景之二:「雨夜的上海街頭」

「場景之二:雨夜的上海街頭」這已經是1941年12月7日的深夜了,滴溚淅瀝的碎雨聲中,電影《東風雨》的情節,也益發更加緊扣觀眾們的心弦了。

然而,問題卻又出現了。

在這一個秋冬交接的深夜裡頭,男女主人公難得心情旖旎地踱在雨中的上海灘街頭上。

然而,突然天空中響起了一陣飛機馬達的轟鳴聲,這聲音徹底撕裂了好萊塢電影海報《Gone with the wind》所襯托著的浪漫畫面。

太平洋戰爭爆發了,這是一個歷史上抹不去的夜晚,徐訏在他的《風蕭蕭》一書裡頭,筆下這麼寫道:「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夜深時,當我正放下書,預備吃一點東西就寢的時候,我聽見了炮聲。

那麼難道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了?

我想。

這許多日子中,太平洋風雲飄到上海的已經不少,先是美國駐軍的撤退,再是美國一再召回上海的僑民,最近又有許多船隻的停駛,以至於已出發來上海的船隻的折回。

在這些風片雲瓣中,我也偶爾與史蒂芬夫婦談到,他們始終無確定的判斷,也沒有發表過什麼詳細意見。

史蒂芬是軍人,他似乎除了聽上面的命令外,不必預料一切的變化,史蒂芬太太是音樂家,對於政治很少興趣,所以每次偶爾談到,始終未成我們談話的中心。

然而如今是炮聲!

究竟來自什麼地方呢?

租界中已無英美駐軍,那麼自然是英美留此的軍艦。

可是這究竟是一個臆斷,無從證明也無從打聽。

我開了無線電,方知太平洋戰爭確已爆發,黃浦江上,英艦與日軍在開火。

有點冷,也已經很疲倦,我開始就寢,我想第二天的報紙總可以有更詳盡的消息。

但是第二天的報紙,竟什麼都沒有;我出去看看,馬路一切依舊。

後來到報館看一個朋友,才知道四更時的炮聲果為日軍與英艦的衝突,這只英艦因不願繳械而被擊沉,全體艦員都以身殉難。

還有一隻美艦,則因眾寡不敵,已被繳械,艦上人員,都成俘虜而進集中營了。

」-徐訏:《風蕭蕭》歷史,將永遠記載這一個夜晚。

電影《東風雨》的拍攝,想來亦是如此。

然而,當電影裡頭的那兩個男女主人公,擡頭用異常驚詫的眼光,看著夜空中掠過的一架架日軍飛機的時候,黑暗中,背景裡頭的幾幢樓宇,卻出現了亮起了燈火的窗戶。

事實上的場景,該不會是這一個樣子的吧?

同樣的年代,同樣的背景,雖則,一個是在上海,一個是在香港。

然而,在張愛玲的《小團圓》一書裡頭,卻可見轄治著這兩個「孤島」的英國人所采取的戰時措施,張愛玲這麼寫道:「樓頂洋臺上從來沒有人.燈火管制下,大城市也沒有紅光反映到天上.他們像在廣場上散步,但是什麼地方的廣場?

什麼地方也不是,四周一無所有,就是頭上一片天。

」-張愛玲:《小團圓》從1937年到1941年之間,上海的市民,也早就已經熟悉了彌漫在空氣裡頭的戰火氣息了。

僅僅在1937年8月的一個月裡頭,上海就遭受到了日軍飛機的三次殘酷轟炸,根據史料記載:1937年8月14日下午,日軍飛機轟炸上海外灘一帶,華懋飯店及匯中飯店被炸。

1937年8月23日中午,日軍飛機轟炸上海南京路、浙江路一帶,先施公司被炸。

1937年8月28日下午,日軍飛機轟炸上海南火車站,月臺、天橋、水塔、車房,全部被炸。

所以,那時候的上海灘,不管是英美租界、還是法租界、還是華界,戰時的防空燈火管制,對於市民們來說,早就已經是習慣的了。

因此,按照常識來說,電影《東風雨》的場景裡頭,不僅街頭櫥窗的燈火不應該如此明亮。

而且,背景裡頭,應該是有著稀疏燈光的樓宇,一幢接著一幢地熄滅了燈火變得黑暗了,而不應該是那黑暗中的樓宇上,相繼出現了一個接著一個亮起了燈火的窗戶。

編導的情節處理,有悖歷史背景。

此外,這一部將近兩個小時的電影-《東風雨》,自始至終,也是一直讓人看得十分緊張,讓人一直替那一個夜總會鋼琴師身份的男主人公,手心裡頭直是捏著一把冷汗。

這一個昔日十里洋場上人們稱之為職業「洋琴鬼」的間諜喝起咖啡來,幹嘛總是要讓那一個咖啡杯裡頭,老是矗立著一柄茶匙呢?

要知道,咖啡杯裡頭倒妥了鮮奶放入了方糖,攪勻了,按照規矩,就得讓那一柄茶匙安安靜靜地躺在托碟裡頭休息了。

咖啡杯無論是放在茶桌上還是端在手頭上,那一柄茶匙倘若還是直直地矗立在那裡頭,就是不懂喝咖啡的規矩了。

在昔日租界上的咖啡館裡頭,這樣的作派,是會被人家恥笑并稱之為「洋盤」的,莫非是還要像小孩子一般,一勺一勺地喝咖啡麼?

隔壁的桌子邊上,一定是會有其他的客人在側目以待,等著看人出洋相鬧笑話的。

幸虧,電影裡頭的那幾個特高課的日本諜報人員,大概是對於喝咖啡這一件事情,比起這一個鋼琴師來,還要更加「洋盤」一些個,要不然,這一部電影《東風雨》,哪里還會有這將近兩個小時的片長呢?

情節、場景、細節,相互的契合般配,以及與真實歷史以及文化背景的吻合,對於一部電影來說,很關鍵。

興許,就如服飾穿戴得再齊整、再光鮮的人,也必須得顧及一下自己底下頭的那一條拉鏈兒一般,很重要。

至於,影片裡頭那些個滿街頭張貼的各色廣告也一樣,祇見西洋不見東夷,怎似當年?

拉雜寫來,其實,也祇是希望電影的編導們,能夠仔細些個、用功些個、謙虛些個,多去讀幾本書,然後,多拍出幾部好片子來,讓觀眾們會著迷,對麼?

-ZY.S.2010-June-01,夜闌閑讀「南石軒」

 6 ) 典范

风声是虚假崇高的典范,看的过程中感觉时刻在被煽情,但看完之后回味,情节处处都虚假而东风雨则是在干脆利落的残酷中,让人感觉出历史厚重中的真实

 7 ) 违背“范达因准则”的后果

违背“范达因准则”的后果——对比《东风雨》和《风声》的叙事2005年以来,随着电视剧《暗算》、《潜伏》的热播,电影《风声》、《秋喜》以及《东风雨》也登堂入室,影视联手共同掀起一波谍战片热潮。

我认为,谍战片其实就是变种的侦探片,把悬疑的元素放置到谍战的背景下,由来自不同阵营的谍报人员去完成推理破案的工作,能否完成任务?

主人公最后的命运如何?

谁是潜藏的叛徒或者战友?

这些悬疑使观众参与其中,牢牢地维系着观影兴趣,从而形成了惊悚悬疑的情节奇观效应和重要历史场景复原的视觉奇观效应。

一方面满足了新一代青少年的好奇感,另一方面又迎合了中老年人的怀旧感,这就是悬疑谍战片持续“高温”的原因,它迎合了观众喜欢刺激、探求、窥视的观影心理,观众的观看过程也是和主人公一起体会在绝境中人的坚持与选择。

此外,谍战片的主人公都坚持信仰,如《潜伏》中余泽成为了革命目标而抛弃了个人的幸福,《风声》中的顾小梦用自己的牺牲来换取情报的安全送出。

他们的智慧与勇气得到观众的认同,进一步满足了普通人内心的“英雄主义情节”。

既然是变种侦探片,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侦探小说界那著名的“范•达因准则”。

范•达因是美国著名的解密侦探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有《格林家命案》、《主教谋杀案》等,他认为侦探小说是一种智力的竞赛,作者和读者斗智,像玩桥牌一样,得循规蹈矩,不能使用欺诈的伎俩。

小说的构思要新颖独到,布局要合情合理,要在信息获得上与读者平等起来,这样才能吸引读者,同时使他们输得心服口服。

1928年范•达因发表了《侦探小说二十准则》,准则的订立为后世的侦探小说立下了标杆,直到今日看来,依然颇具参考价值。

杨建和麦家打了这么久的嘴官司之后,也开始埋头做起事情来,看来她想用一部比麦家的《风声》更为NB的片子,来证明自己是超越麦家的,同时可以反证麦家是抄袭过她的。

然而很可惜,看完《东风雨》,我感觉杨建对于悬念设置的把握能力明显逊于麦家。

《风声》里仅仅是日本人、汪伪、中共三家对立,而《东风雨》中日本人、苏联人、共产国际、76号、军统、中共以及情报掮客等多元力量均粉墨登场,可以说,杨建这个大厨手中的材料要远好于麦家的,更多的势力混杂,将会碰撞出更耐人寻味的故事,遗憾得是,从她最终端出的菜品来看,却要比对方的成果乏味了许多。

暴殄天物的原因,正是违反了那道神秘的菜谱——“范•达因准则”【不可加入恋爱故事】“范•达因准则”第三条:侦探小说不可加入恋爱故事,因为这容易使纯粹的斗智游戏,渗透不纯粹的情绪,以致引起侦探的混乱。

侦探小说的主旨在于寻出真凶,而不在谈情说爱。

《东风雨》中安明与欢颜的爱情戏尤为高调,跑狗场中被混乱人群阻隔的痛楚,雨夜街头同玩“跳房子”的纯真,犹太街巷对饮咖啡的诀别,影片不惜笔墨的描述了一个有关乱世的爱情桥段,这恰恰掉入了范•达因先知先觉的魔咒当中。

杨建想通过大段的爱情故事来寻找一个抒情的平台,让自恋的安明说出诸如“炉子和雪”、“兽与鸟”等等不知所谓却又自以为很美的台词,从而让影片包裹上文艺的外壳,以突出这部谍战片不同于其他同类型影片的质感,同时又可以用爱情戏作为掩盖,走出一条“凶手就是身边人”的暗线,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惊奇效果。

可惜她失败了,按范•达因的话说,在纯粹的智力游戏里加入爱情,必然会引起混乱。

于是安明混乱了,作为如此重要的情报小组领袖,久经考验的我党特工,谈恋爱之前居然连对方的底细都摸不清楚,相比于初来乍到方阡陌真是效率低下了很多。

藤木芳雄也混乱了,他甚至能从难民营的寻人启事中挖出郝碧柔,却在抓捕欢颜后,居然对她的公开情郎不理不睬,轻易的放过了片子里最大的一条大鱼,同时放出了片中最大的BUG。

观众们更是混乱,欢颜为了爱情已经基本放弃作为军统特工的功能,她所做的一切均是为了情郎,哪怕情郎属于另一阵营,观众们实在无法预知这对男女会因为情感原因做出别的什么不在常识范围内的事情,于是他们选择放弃进一步参与推理,结果导致整个观影过程变得索然无味。

相反,《风声》就聪明了许多,裘庄里的五男两女都是平等而对立的关系,没有暧昧不清的情感在其中扰乱,任何人都有可能是对方的敌人或盟友,这大大激发了观众参与推理的热情,因为他们知道,清白的人物关系不会在关键时刻产生不为观众控制的结果。

【不可依靠无侦探根据的自供】“范•达因准则”第五条:凶手必须从逻辑的侦探过程中查出。

不可依靠偶然或巧合,以及无侦探根据的自供。

安明的小组被破坏,自己也受到了上级的怀疑,这一切都是从通讯员被杀开始,是谁杀了通讯员?

掐断了安明传递情报的路线?

影片的前半部基本就是围绕这个展开的,间或穿插重要胶卷的传递过程。

作为“侦探”的安明,理应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判断,推动情节环环相扣的展开,最终查出“凶手”的真面目。

然而,影片中干掉通讯员的“凶手”欢颜却是最终“自投罗网”、“自证其罪”的,其中并没有安明任何的推理和侦查过程。

看了前半部以为欢颜是个废棋,结果后半部她突然冒出来操纵一切,这中间没有任何的铺陈,回头望去,几乎没有什么信息暗示点能让一些比较敏锐的观众发现破绽。

编剧明显没有把观众放在一个和创作人员平等的推理地位上,故意制造信息的不对称,取消了观众参与情节的可能。

欢颜这个角色的功能太多,导致主角安明的作用被弱化得厉害,整部戏里,安明没有起到任何关键作用,情节都是有欢颜的行为进行推动,男主角沦为了一个帮助观众观看的木偶。

《风声》中营造了一个密室,“侦探”是武田,“真凶”是老鬼。

观众随着武田的推理过程,一步步排除了白小年、金生火、李宁玉,最后老枪和老鬼浮出水面,其推理路线明晰,节奏紧凑,惊奇程度远比欢颜那冷不丁的无侦探根据的自供强出许多。

【不可将凶手定为小角色】“范•达因准则”第十条:凶手在故事中,必须是主要人物之一。

作者不可将凶手定为与故事毫无瓜葛的局外人或无足轻重的小角色。

挖出了欢颜这个“凶手”,影片中的主要矛盾便由“谁掐断了情报传递路线”变成了“如何将重要情报传递出去”,于是“侦探”和“凶手”的角色就从安明和欢颜之间,转移到了中国和日本间谍之间,特务机关长藤木芳雄成了破获胶卷的“侦探”,而谁最终能把胶卷传递出去,谁就是“真凶”。

按照“范•达因准则”,最终把胶卷传递出去的,只可能是在安明、欢颜等主要人物中出现。

因为他们已经被日本人盯死,按照常理分析几乎无法达成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制造出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惊奇奇观效应,从而令观众在看后为影片的精巧构思而倾倒。

遗憾的是,编剧手中居然无中生有的冒出了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犹太酒保,从找胶卷到把胶卷送出,如此华彩的乐章都由这样一个在情节里毫无分量的小人物完成。

犹太酒保的出现,使得《东风雨》后期营造出的密室格局变得漏洞百出,观众对安明与藤木芳雄进行斗智斗勇最终完成任务的期待变成了泡影。

整个过程中,我们犹如在一场牌局里被人作弊胜出那般愤怒。

也许有人会说,情报最终是因为安明的设计而传递出的,他若不牺牲自己烧掉假胶卷,就不会换来仙乐门的解禁。

是这样吗?

安明和酒保早在解禁的头天晚上就能大摇大摆的出入仙乐门,找出胶卷并在一张餐桌旁筹划好了一切,他们大可拿着胶卷一走了之,为何还要演出第二天的杀身成仁?

而《风声》中,老鬼就是老鬼,只会在密室中的男男女女中产生,绝对不会演到最后随便从街头拉来一个阿猫阿狗告诉你他就是老鬼。

假设《风声》演到最后,告诉你老鬼其实是门口那个站岗的哨兵的话,你是否要破口大骂?

遗憾的是,《东风雨》恰恰就是这么做的。

【不需要用很长的文学性粉饰】“范•达因准则”第十六条:侦探小说不需要用很长的篇幅来描述与故事进展无关的事物。

比如文学性的粉饰、完美的写景等。

因为读者只想涵泳作品中的智慧。

我只能说,《东风雨》太想拥有文艺范儿了,把一个并不复杂的剧情拉得漫长无边。

自从神父被日军抓走,唱诗班的孩子引吭高歌开始,整部影片就不可救药的文艺起来:安明反复唠念着炉边摸到雪的台词,欢颜边唱边被吊起来还不忘白半兽半鸟的文艺腔,郝碧柔服下剧毒的氰化钾还能叨逼叨一番自我表白,曾江也学着老徐露出他那销魂的背部。

也许受了他们感染,特务机关长藤木芳雄同志也成了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他热爱钢琴事业,在完全应该挖出安明的时候却学着《钢琴师》里的纳粹军官那样保护了他;他欣赏成海岸的身材,押送他去取回胶卷时还特意安排一辆敞篷卡车以便让他自杀报信;他佩服寓公的气场,和他深情对望相视而笑却让老头儿趁机服下了剧毒;他自信自己的智慧,执意让安明掏出兜里的瓶塞以证明自己的推断却最终等来了一把手枪。

《东风雨》用了长长的篇幅来施展着文艺,甚至不惜把水上芭蕾、三岔口的冗长镜头照单全收,这些东西和情节有关系吗?

《风声》中白小年寥寥几句台词,却比安明通篇的文艺腔要令人印象深刻得多,顾小梦最后点缀的文艺念白,远比欢颜的无数抒情更加打动人心。

我媳妇说,一桌宴席,有几道硬菜就够了,满桌大菜搁谁都得腻歪死。

电影也许天生就是个关于形式的东西,但千万不要忘了,形式一定要为内容服务。

如果小胡子没点真内容,里芬斯塔尔把他拍得再高大无比,他估计充其量也就是个三流演员而已。

不过公正的讲,《东风雨》的摄影不错,不愧是黄岳泰,尤其是模仿日本行军记者的视角拍摄日军进租界那段,深得我心。

刊载于《北京晚报》2010年5月1日

 8 ) 《东风雨》:史上最拗造型间谍

克莱夫•贝尔在《艺术论》里说:艺术就是有意味的形式,照这个说法,电影艺术当然也包括在内,所以,艺术家在电影作品里追求形式感天经地义,即使是卧底间谍这样月黑风高的角色,同样也得拿拿腔调,拗拗造型什么的。

譬如说詹姆斯•邦德,甭管外头炸得怎么天昏地暗,身边的香车美女和头顶的发型是断不能乱的;又譬如说陈永仁和刘建明,光天化日之下爬上鳞次栉比的香港某大楼天台,穿着修身小西装拿把枪比比画画,不仅警察不来制止,物业也不来罚款;还譬如说安明,说话充满了比喻的修辞格,而且动辄就送送花弹弹琴什么的,还有范冰冰不离不弃的傍着,造型拗得的确错落有致。

不过拗过了就难免贻笑大方,看到片尾,影院里已是笑声一片。

这是个抒情困难的年代,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抒,即便是血雨腥风暗藏杀机的间谍片,一缕真情抒得好的也大有人在——影史上的许多黑色电影都是个中翘楚,就不一一举例了。

不过话说回来,柳云龙导演的黑色范还是有几分意思的,真要往“Film Noir”(黑色电影)上靠,《东风雨》是近年来的内地影片中最够格的。

《东风雨》的场景也很漂亮,看来SMG的确财大气粗,开头一场跑狗场的戏把1940年代的孤岛“魔都”塑造得原汁原味,片中大量对旧上海的CG还原镜头也很耐看,日军当街杀人的镜头更让我有了点《辛德勒名单》的感觉;至于犹太人隔离区,里头的环境设计不输好莱坞大片,而且通过一个小提琴手作运动线索来牵引镜头,可见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而且,片中的犹太人据说都是由货真价实的犹太演员来出演,核心场景仙乐门俱乐部里的众宾客也都是上海的成功人士来客串,水上芭蕾表演更是专门从莫斯科请来的芭蕾舞团队——内地电影向来在细节打磨上缺乏耐心,起码《东风雨》在这一点上勿庸置疑(这方面还有杂货店电话机旁的警示语为证)。

从叙事线索上来看,《东风雨》远胜《风声》。

后者虽有一副密室推理的行头,但骨子里还只是地下党情报员和日寇汪伪阵营的简单二元对立;《东风雨》则不然,地下党、日军特高课、军统情报站、苏共谍报员、日本内部的反战人士——甚至还有日籍的中共党员、以及汪伪和国民党的双面间谍,个中线索纷繁复杂,当然比《风声》更符合斯时的社会风貌。

再者,《东风雨》发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因子,核心悬念设置就在于《孙子兵法》里《用间》篇的“五间”说法:在范冰冰的“死间”虚晃一枪后,柳云龙的“死间”还是很有几分翻包袱的快感的。

而且,我也是看了《东风雨》才知道,原来战国时的一代名相苏秦也用了“死间”的谍报手法。

片尾最后一个“赵氏孤儿”的典故,让所有志士仁人的抛头颅洒热血变得荒谬不堪,比起《风声》里最后周迅的大段告白,显然要有力得多。

值得一提的还有片中饰演军统老特务的曾江,绝对气壮山河,老戏骨的浴室裸戏也不嫌累赘。

问题就在于,全片都在努力的拗一个似是而非的造型,拗到最后,就成了恶搞了。

曾江死前,贴着小胡子的蒲巴甲躺在血泊里还得奋力敬个礼,我一下子就出戏了。

好男儿要转型,可不像片头客串的王宝强和刘璇那么容易。

还有矢野浩二,演过天皇的这位日本演员其实举手投足都不差,可是看多了《天天向上》,我总习惯性的满银幕找汪涵欧弟。

至于那些谈情说爱的台词,什么炉子和雪,蝙蝠鸟兽什么的,总与气氛不搭,也许间谍真的可以提溜着脑袋玩小清新,但是放在时下的观影环境里,还是少些喻体会让观众比较受用。

仙乐门俱乐部曾让我有《卡萨布兰卡》的期待,看到后来,发现连《伯爵夫人》的酒吧也不如,场景没有充分利用,那还是算了吧——只可惜了一个好棚。

更要命的是,总是故弄玄虚的镜头严重滞缓了影片的节奏,好不容易打几枪,接下来就要娇柔缱绻一番,不少观众有看电视电影的感觉,关键就在于此。

拍电视剧,注点水拖点节奏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电影就那两小时不到的时间,一个劲的骚首弄姿,只会让观众感觉隔靴搔痒越骚越痒。

柳导演在死后还要加一场黑白色调的弹钢琴戏,当然有点狗尾续貂,会让观众们觉得过于自恋。

看来,电视剧成就了柳导演,也让他在通往大银幕的成功路径上踯躅不前。

电影不是不能拗造型,《阿凡达》拗得连个正经人类都没有了,观众还不是趋之若鹜?

这还是个形与神的问题,造型拗在形上,《东风雨》已经到位了,但是骨子里的故事之“神”讲得荡气回肠吗?

片中的各色人物鲜活立体吗?

在我看来,这才是电影的命门。

至于推理线索和悬念包袱的设置,《东风雨》还算及格,但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八字箴言,在时下的国产电影里,竟是遍寻不得了。

(刊载于《东方早报》2010年4月23日)

 9 ) 被雷了

周末无聊,一个人跑出去看了电影《东风雨》,看完出来彻底崩溃了!

情结荒谬、台词“雷人”……记下了以下二段台词,给大家“分享”一下:第一段:两个地下党在教堂里的一段对话,背景是两位地下党员联系不到上线组织了,认为被组织抛弃了,有被日本人捕获的危险:女地下党神情忧伤地说(李小冉饰):“我怕被捕,因为我怕挨打,我从来没被打过……听说日本人的刑罚很残酷,我不知道能不能坚持?

”“男猪脚”严肃而深情地说(柳云龙饰):“那你要是万一被捕了,尽量托得久一点,这样我好逃跑!

”女地下党问:“多久?

”“男猪脚”答:“越久越好”我雷到啦第二段“男猪脚”和“女猪脚”(范冰冰饰)在车里的一段对话!

男人坚定得说:“战争快要爆发了,这里很危险,我得走了!

”女人深情得说:”我要和你一起走!

” 男人再次坚定得说:“不行,因为我只有一张票!

”女人凄凉绝望了:“不能有两张吗?

”男人依然坚定:“不行!

我只有一张,所以只能我先走!

我早就说过了,我们一个是冬天,一个是夏天,是注定不能再一起的!

”彻底无语了不知所云!

 10 ) 《东风雨》:淡逼魔都

先赞一个:片中字幕把Sin city翻译成“魔都”真是很有才啊!

看《东风雨》的时候,我边上坐了一个“乖宝宝”,而她男朋友又是个“百事通”──很明显,他们把电影院当自己家客厅了,顺便把这部电影当成电视剧了,不但有问有答,还有家长里短。

从佐尔格到塔斯社,从珍珠港到公共租界,从王宝强到百乐门,“百事通”无所不知无所不答,答案对不对咱们另说,这份细心和关心,咱们作为男同胞一定要学习。

言归正传,《东风雨》这部电影,虽然摄影和美术都非常好,但是,柳云龙同学真的非常需要一个好编剧和一个好导演。

这个故事,严格说起来我其实没太看明白。

不是故事太复杂,而是故事讲的太拧巴,有点成心不想让观众看明白。

从我看明白的部分来推测,我觉得导演手法的问题更大一些。

导演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特别担心观众看不明白某些故事情节,明明银幕上刚刚展示了一遍剧情,他非得让演员再亲口复述一遍。

于是,这部电影在很多时候都在表演“真心话大冒险”,演员是过瘾了,但是观众就拧巴了。

这部电影也就在大量的独白和对白中,开始向淡逼电视剧悄然演变了。

片中还有大量配着音乐的慢镜头,比如开场花了很多时间展示花样游泳,我知道这电影花了不少钱,但是这些俄罗斯泳装美女和这段情节有任何关系吗?

还有后面犹太区的一个长镜头,拉小提琴的哥们是很帅,但是这个很帅的长镜头和故事有什么关系?

从叙事角度来说,这些镜头全是无效信息。

从叙事节奏角度来考虑,差不多全是可以剪掉的镜头。

但是电影里保留了大量这样的镜头,于是有效叙事的部分就变成了碎片拼贴式的结构,观众得自己花功夫把这堆碎片给拼起来──可关键是无论你怎么拼,都有几块儿装不上,这个故事怎么看都有很多逻辑漏洞。

对于观众来说,他们肯定不会相信是自己的理解力有问题,那倒霉的就一定是导演和编剧。

我觉得我隐约能明白导演想讲什么,但问题是我看到的信息不支持导演想讲的话啊。

在一个充满了欺骗和背叛的地下世界里,间谍和抓间谍的人,无论他们向往光明还是黑暗,都无法逃脱最后坠落无尽黑暗中的命运。

这个故事主题真的不错,也得到了丰裕的资金支持,大量的美术造型和细节都算是国产电影里很精细的。

而且影片特效也相当不俗,从最后影院呈现的效果来看,水晶石公司的特效也算是过关了。

整体背景和气氛都营造的不错。

从影片的人物造型和摄影处理上来看,本片也在尽量地向“Film Noir”(黑色电影)上靠,可惜就是这故事讲的太自恋,结果最后观众看到的全是“拗造型”,没看到故事本身。

最后,腹诽一个:那么多帅哥你不裸偏要英达裸!

《东风雨》短评

不够紧张

8分钟前
  • marsemigrant
  • 较差

讲故事的能力比较差,逻辑有bug~

12分钟前
  • Emancipate
  • 较差

知道自恋的男人是怎么样的吗?请看《东风雨》

16分钟前
  • 婴儿葛葛
  • 还行

冰冰很美~喜欢她所以喜欢这部~

17分钟前
  • BAIBAI白玲
  • 推荐

柳云龙拍得其实很唯美,高投资的再现百乐门的醉生梦死和犹太人上海区的偏安一隅很到位,故事不似风声的密室斗智,更像静潭下的凶险暗涌,不是人人看得透的,因为碟战商业大片不能是宽银幕电视剧,节奏不够抓人,吸引力自然不高。

18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总觉得有点弱

21分钟前
  • 洛洛
  • 较差

为了美丽的李小冉,勉强打3星吧。

22分钟前
  • Charlene
  • 还行

因为柳云龙的关系,对片子还是有蛮高的期待。怎么说呢,看得出导演很用心,但影片还是没有想象中好吧。对主线不怎么感兴趣,反而那些边边角角----比如犹太人拉小提琴之类,印象挺深。三星给电影,加一星给柳云龙---毕竟他是曾经的安在天啊

27分钟前
  • 一撮茶
  • 推荐

拍点让人看得懂的东西会死啊帅哥~

30分钟前
  • 𝗯𝗮𝗰𝗸𝟮𝗯𝗹𝗸
  • 还行

这哪里是“悬疑谍战大片”,完全就是把一套冗长枯燥的电视剧随随便便从中剪出2个小时拼凑出来的。自导自演的自恋导演皮肤真好!

34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较差

这样用李小冉绝对是暴殄天物…thx to tanisensei…

39分钟前
  • 像一只熊
  • 推荐

看来很多评论,批评者多...很多时候料多了也不是什么好事情!那么多的桥段,真的挺扯的...但是片子的制作和调调还是将就的!还有好多龙套哥,看见浩二了,哈哈!

41分钟前
  • 还行

之前以为是谍战片,前段觉得是悬疑片,中段惊觉为琼瑶片,最后居然是红色片

42分钟前
  • KeneL裤头
  • 较差

FBB你拍的片子总是那么装逼

45分钟前
  • soso
  • 还行

前面大部分时间的台词让人难以忍受,整个到了后半段靠集体领便当才有了点起色。现在看国产电影只求被折磨的轻点。

47分钟前
  • 巨牛侠
  • 较差

噢~亲亲小浩二!!

52分钟前
  • Yvonne
  • 推荐

个人认为非常经典充满敬意的一部电影,水平远超广受赞誉的电影《风声》

54分钟前
  • pansin
  • 力荐

我感觉受到了欺骗。

55分钟前
  • 我是糖小米
  • 较差

剪片的人是用脚剪得么,TCL!画面很美 女主角很美 男主角很自恋~

58分钟前
  • abby
  • 还行

慢工出细活~开始时觉得摸不着头脑,后来就渐渐清晰了~剧情虽然有些俗套,却实实在在就是如此啊!

59分钟前
  • Vocki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