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是《荒蛮故事》的导演,那就难怪了。
开场十分钟,就能把人镇住,实在是高。
那个激光笔一打,几条射线隔着大楼直接击穿了观众。
怎么拍能直击心灵,就这么拍。
全片的吐槽也是十分深刻的。
官员只想维稳,只想把包赶紧按下去。
抓不抓得住凶手,他们不在乎。
这等于在说,死了人,都谁死了,他们也不在乎。
想起那句台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死一万人是个数字,死十万百万都是个数字,你我都挡不住啊。
”偏偏导演就要把死的30人排开了给你展示。
偏偏要刺激你。
让观众也跟着恨这些个尸位素餐的官员。
跟长官丈夫的晚餐讨论和跟凶手最后的谈判都很深刻。
有的甚至超过了人类社会的范畴。
照片看着年轻,导演75年的,都50岁了。
没什么说的,是个高手,期待再出好作品。
据说票房不咋地,写实题材是有多不受待见。
这片除了女主演员略有点撑不住,其他都相当不错,完成度在这一众跨疫情拍摄的电影里能排进一档。
其实我觉得这片距离《沉默的羔羊》就差在谢伍德跟福斯特上面了。。。
只能说编导已经尽力了,能藏拙的地方都藏住了,可能这个角色深度对于演员来说还是复杂了点。
老FED拉马克,甩锅领导组,低沉嗓音的大反派,FED小跟班,甚至几个被询问的证人,各路配角都挺出彩。
故事节奏也挺紧凑, 没什么废话的地方,插入的支线——搜查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射击游戏玩家害他跳楼,跟超市抓捕那几个极右民兵着实把甩锅官僚狠狠黑了一把。
破案的过程我很喜欢,没啥顿悟推理或者孤胆追凶,只能是硬着头皮穷尽那些鸡毛蒜皮的线索。
动作场面意外的很不错,经费有限但是精华都出来了。
特别是mall里面那场,从回放里面倒叙就简简单单几个镜头, 把枪手那种可怕的冷静(冷血)样子完全描出来了,这手法显得特优雅。
比那种张牙舞爪式的反派表现更让人害怕。
gunfire场面本来就是这样,子弹不长眼,上一秒还在洋洋洒洒,下一秒中弹就嗝屁。
那种浮夸风突突十分钟打的满墙满地单孔还皮都没擦到的戏我是越来越看不下去了。
最后的工棚包围戏有点小破绽,警方都吃过mall里面枪手有大量爆炸物的亏了,还这么傻乎乎密集队形围个半圆上去有点太不长记性了吧。
感觉波士顿爆炸案那片里面场面才更合乎实际逻辑:枪手最后躲进后院小船里面不出,警方知道可能有爆炸物哪里敢靠近,远远的各种长枪催泪弹把船打成筛子。
影片的作者性体现在本片与导演前作《荒蛮故事》一致的对于:社会的恶与“人性的报仇”、人对系统的改变的无能以及系统对人的重塑(压迫、扭曲)的反抗,的表达。
片中直接呈现在银幕上的屠宰场元素则(间接的)传达和提出了对于人类(过度)屠宰动物的合法性的质疑(以及其背后的恶)—我们应该视为理所当然的吗?
同时也达成了某种人类与动物处境的共通性。
人物(“主角”&“反派”)在经历了创伤后 内心积攒的仇恨和压抑需要以某种方式释放,其中前者选择了向内的—释放给自己,而后者选择了向外的—释放给他人。
而影片对于“主角”的创伤的处理是模棱两可未明说的,而对于“反派”的处理则是将其创伤归结于了生理性的且具有偶然性的原因,由此影片便丧失了其对于主题的表达的力度。
在看透系统后是选择反抗并毁灭还是接受并利用是其二者的又一项不同。
而“主角”似乎(或者说理应)成为胜利者,但事实上影片结尾在其“接受并利用”这个系统后的“抓住他 然后回归正常生活”(随之而来的是迅速的影片谢幕)的获胜感是如此的无力甚至具有欺骗感。
一部典型好莱坞风格的商业片,全程节奏把控有度,作为观众会很期待最后killer的亮相和自白,但影片结束后会发现这是其优点也是其不足。
导演达米安说,他更希望保留原来的影片名字,即Misanthrope, 但出于种种原因最后被改为“追凶” (to catch the killer) / “恶世之子”。
我表示理解并赞同导演,Misanthrope(厌世者+遁世者)对于电影内容而言更有针对性,“追凶”一词把主体性放在了警探们上,其表达的含义显然是不够准确和深刻的;“恶世之子”则只强调了the killer,更何况迪恩愿不愿意被称为该恶世的“儿子”还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毕竟他内心如此渴望与恶世割裂。
Misanthrope则把主体性落在了迪恩和艾丽诺身上,把影片想要深入探讨的根源性的东西精准地体现了出来,迪恩无差别射杀人,艾丽诺痛苦挣扎且自残,两人都厌世且想遁世,艾丽诺可以理解迪恩,才有了这部电影的剧情。
导演还说,艾丽诺像水(两次独自游泳的镜头),迪恩像火(当时我捕捉到了两人最后对话时背景音是炭火安静燃烧的声音),艾丽诺的出现和话语能让迪恩这团烈火平复下来。
这种意象的表现形式也很妙。
迪恩最后即使快走投无路了也没杀艾丽诺。
不过最大不足之处在于,虽然电影探讨了厌世者与世界纷扰的巨大矛盾,但是其探讨程度却是浅尝辄止的,甚至在我看来是无法落地的。
艾丽诺和迪恩是能互相理解的厌世者,但二者却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在行动上一个倾向于毁灭自己,另一个却倾向于毁灭世界。
为什么?
最让人费解的是,在最后的二人对话中,艾丽诺居然把“爱”作为最终解。
然而在她准备展开论述前,警车来了,对话被强制结束。
如果在另一个平行时空里,警车没来,该对话将如何进行下去?
我表示好奇,但又不怎么期待一个自洽的答案。
迪恩缺爱吗?
艾丽诺又是如何得出爱是解药的结论的?
实在是费解。
一个差点被豆瓣评分和女主眼缘耽误的好片 ~ 最初Netflix放在spotlight推荐的,当时看了一眼豆瓣评分就没有然后了。
今天看了才感慨豆瓣评分也过低了吧。
赞同某短评说的,虽然要比《沉默的羔羊》《十二宫》这种经典大片子差了点气,但是整体破案过程确实非常沉浸式, 而且其中带出的包括FBI在内的职场/政界生存之道和无奈,屠宰场给人的震撼(最起码对于像我这种没看过的人, 很震撼内心),包括开篇的精彩案情, 整个讲述还是可以使人非常沉浸其中的,没有偶像式的过多主角光环破案。
男主Lammark还是很可惜的,其实这个人物很有深度和魅力,导演在剪trailer的时候聚焦女主比较多,对我这样对女主颜感觉无眼缘的人来说吸引力还是不够的,反而男主这个角色,无论从潜移默化的教女主职场生存,还是演员整体的呈现,更有层次感。
最后,片后看到评论讨论女主颜值, 去看了她以前的剧照和照片, 2020年以前的照片都很美啊。
这部电影里可能也是角色需要,非常的素, 最重要的是还总有一种疲惫感。
不知道是否角色需要。
但是看演员本人的照片,也是大约20年以后,脸部有些浮浮的感觉, 惊艳度就不容易出来。
身材还是很好的,大长腿。
20230519私人电影院观影之《追凶》本片是我今年到电影院观看的第62部电影,也是在私人电影院观赏的第112部电影,同时也是2016年以来到电影院观赏的第639部电影。
今晚电影有五男三女共八位影迷观赏。
罗导说他纯粹是冲着这部电影的导演才组织观看的,而我是冲着女主角谢琳•伍德蕾来的。
影片里的杀手堪称美国“有史以来”最恐怖的杀手!
他干掉了200个人,其中起码有一半还是警察!
美女警察伍德蕾由于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竟然和反社会人格的凶手惺惺相惜!
破案的男警官的声音富有磁性,非常有辨识度,他在上百个警察面前的演讲气压全场,十分精彩。
影片血浆四射,杀手弹无虚发,更没想到杀手母亲也是个狠人!
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子!
伍德蕾真是越来越美了,隐约有些“肥温”的影子。
快餐店杀戮和小超市枪战拍的十分精彩,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种绝望和窒息感。
杀手和女警的碰面非常考验伍德蕾的演技,还好她的表现超乎水准。
杀手的终极演说竟然说的头头是道,让人无法反驳!
[捂脸]这是一部特立独行、匪夷所思的警匪片,不是为了杀戮而杀戮,让人“掩卷深思”。
精彩台词:所有居民关灯,远离窗口。
凶手已经引起了居民的恐慌。
这喝起来像刹车油。
我认为他得到了满足,就像饭菜吃饱了就停止进食,直到他又饿了。
做一个艺术家,而不是警察他和我的屁股一样白我老公不大对劲。
对不起,我们不提供婚姻问题咨询。
这星球就是个监狱。
我会仁慈而恭敬地处决你。
豆瓣评分7.0分,我给7.5分。
以杀人者前期杀伐果断到后期被那女主说动然后反杀就完全成为这整个电影的败笔,只能说导演让我对前期杀手的期望太高,到后面结局就变成了失望,现在电影和小说一样都是高开低走的吗?
140个字以下为凑字数4123487384375438734573846767864546578464567544855555845554855855585488548588
恶世之子:女警没上过大学曾经药物上瘾申请FBI被拒 杀手孤僻用老式狙击枪在新年夜随机杀死几十人 女警拍摄视频被长官看到欣赏让其加入小组 长官对女警发脾气 女警说你想得到我就错了 掌管带女警回家见老婆 女警询问什么时候结婚的 长官答他们允许以后 长官是同性恋 其他部门要求把新闻监控放到新闻以便争取线索 每个不闷都想争功 长官无奈答应 新闻播出后几个枪手给主播打电话被追踪 枪手们来到超市 警方包围发生枪战 枪手们被打死 长官被当替罪羊女警根据嫌疑人口供发现线索与长官来到屠宰场得知嫌疑人下落 二人前去调查 长官没有叫增援因为怕其他部门前来捣乱 长官想带着嫌疑人去邀功证实自己 嫌疑人母亲认识长官 长官被嫌疑人在旁边木屋枪杀 凶手母亲开枪自尽 女警劝凶手自尽 警方听到枪声前来 凶手枪杀警方并设置炸弹 女警咬凶手脖子 凶手被包围被乱枪打死 部门要求女警隐瞒真相可以加入部门 女警妥协
偶然在B站刷到一口气看完,发现是我的菜,看的过程和看完后一直在思考,我觉得一部电影能带给我触动就是好电影,豆瓣评分不算高,不要紧,本身观影就是具有私人偏好的事情,自己喜欢就好,本想打四星,想想还是五星吧,能高一点是一点,能让有缘人看到也是好的。
一开始看以为就是那种警察侦破连环杀手的普通罪案剧,然而,是,也不是。
是侦破了,然而作为男主的FBI死了,被杀手一枪干倒,干脆的连看电影的我都没来的及错愕,就这样下线了…杀手最后属于自爆,借警察的枪了结自己,是对这个世界厌恶到毫无生存欲望,我对于这个人,虽然片中有交代他是因为小时候被父亲失手打中头部后性情大变,变的乖张暴戾,但是,我是不可能同情和共情一丁点的。
这个世界上有悲惨遭遇的人不少,但并不是所有人因为觉得痛苦因为觉得自己惨就拿起手中的枪去残忍地结束别人的生命,还是这么多无辜的生命,这简直是屠杀啊!
我可能更能接受他的大脑被子弹射中后受损导致生理上不受控,变成恶魔,而不是他主观上觉得这个世界对他不公,觉得整个地球就是监狱,而引发对社会对人类群体的恨意。
女主也有惨痛的经历,她痛苦到服用药物以及自残,但她没有去选择伤害他人。
也就是说这都是自我意识的选择,有的人根本上就是恶魔,愤世嫉俗地为自己找各种理由开脱,把所有的不如意都归罪于他人。
这种人,本质是懦弱自私的。
就像男女主对抗的官僚体系内的那群人一样,争权夺利放在第一位,破案民生都成了退而求其次,男主这样真正想做事能做事的实干派成了背锅人,最后的下场着实惨。
可怕的是,这是真实的,在地球上的哪个人类社会都存在。
这也是我观影时很能共鸣的点。
虽然这个片的基调给我的感觉是灰暗的有时甚至是压抑的,但并没有导致我看完片心情是低落的,可能是因为片中的节奏把握的很好,有松有驰,快慢相宜,配乐与情节相得益彰。
这片的台词真的很可以,突然给你来这么一下,比如那句:好比狂风中捞屁!
哈哈哈哈和大海捞针同一个意思,却也更粗俗更具喜感。
片中让我大为震撼的点除了那个被逼跳楼的少年,就是屠宰场那些镜头,真实的让人反胃,我自觉这段有隐喻的成分,结合片中种种,人类社会或许是个大屠宰场,底层人民都是牛马罢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是不是这种压抑的看不到出路的环境更能催生出反社会人格的人,那些心理变态的人呢?
我不知道为什么特别喜欢女主这个角色,没法说这个角色哪里特别好与不好,就是任性的喜欢哈哈。
女主最后的妥协是一种利益交换,是现生的无奈,我们这些兢兢业业的小打工人,有多少人有底气能硬刚到底?!
至少我不能。
导演很会呀。
前期描绘枪手的高光时刻,是为一爽。
远距离的命中率极高。
动作迅速,部署缜密。
命丧者还来不及害怕。
也就把观众的心中悬念吊在嗓子眼儿。
影片的大肚子是破案,为二爽。
错综复杂,抽丝剥茧。
牵扯的方方面面,是当下社会的现实。
最后揭开谜底。
前文有多高光,谜底就有多弱化。
毕竟超越凡人太过完美。
如此长时间,如此缜密,即使高度配合的团队合作也很难实现。
何况全付诸一人。
结局归于现实。
《蛮荒故事》的导演在好莱坞拍摄的连环杀手故事,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感觉。它有点像当年的《沉默的羔羊》,又有点像当年的《边境杀手》,警匪类型融合了艺术电影,那种独特气质的识别度很高。不知道好莱坞是不是会给这个导演一个机会,让他变成下一个维伦纽瓦……
心理疾病患者的报复。
是因为自己就是制片人的原因吗,未免也太为了凸显女主而凸显了…
装模作样。
有很强烈的虚空,明明除却上帝之外最贴近真相,最贴近情绪波动的纹路,最贴近恶与恶世,认知前调了十万八千里,转头还是要面对那些争宠的虚伪、利益的勾结,一切原地踏步,间或倒退。警与匪的相近,一体两面,你说这病态都市疯狂与绝望四处蔓生,我拿不敢深信的爱恨诉说虚无透顶的本质,又一个寒夜,又一次表演。伍德蕾这些年总是这种冷冽萧条的况味,倒也很好。另外就是,难得还有这么重要的同性恋角色,不那么典型地撑出了另一种面相。前面比后面好太多。三星半。
后面莫名其妙的上价值又没上上去,健全人同情反社会的惺惺作态模样,属于心里觉得反社会很酷但是自己没那个智商,只好从道德上高高在上地怜悯一下又把自己装到了
換戲票 PE 港譯:追捕殺人狂又名:《我與兇手的共腦時刻》Hollywood mood非常無聊走向,PTSD的探員以及ASDP的兇手又双叒叕⋯⋯每一刻都能猜到梗 & fucking storyline要不是有人給我換票證我根本不會去看⋯⋯
开头还为这片的低分打抱不平.看到后面才发现 导演你不是拍电影 你在叠BUFF呢.又是傻逼民主党极左那一套.哕...冲着大长腿才快进到最后....听说全球票房才255万,好!亏死你们这帮龟孙!
千万不要带着看一部类型爽片的期待去看,这片子完全就是个走情绪的片子,故事和悬念反而不是最要紧的。我个人还蛮喜欢这个片子的氛围质感,很冷冽也有点压抑,演员的表演也能始终把我牢牢抓住,但问题也在于,整体的呈现方式还是有点太冷静了,观众们试图去理解凶手的动机,以及女主角跟凶手之间的羁绊,但却发现那套所谓的理论似乎并不见得能站得住脚,这就显得有点力有不逮。整个片子也加塞进去了很多概念,种族阶级体制环境舆论影响等等,来呈现社会的混沌混乱状态,但最终也没有给这种“恶”一个特别服贴(或者说让观众信服)的动因,所以有点潦草收场的感觉。不过听说这片子内地上映一刀未剪?能保留这种情节尺度的批片不太多见,还是支持一下。
不错的题材但拍成了电影感不强的常规犯罪美剧,几场枪击戏都颇具冲击力,但女主和凶手同根殊途的镜像对照感没有出来,且不论是女主的创伤根源与影响,或是凶手的动机和精神状态都太浅薄。导演拍得出《蛮荒故事》这类惊艳之作,到了荷里活反而像是束缚了手脚。
评分有点低,其实还不错,很多现实议题和边缘人的矛盾,看海报和名字以为是科幻警匪大片
这导演感觉不太行了,开头拍的还行,后面完全失控……
3.5//感觉现在美剧才会这样拍 但放在银幕上绝对不是爆米花电影 有明显的创作议题和清晰的反类型设置 表达上也更贴近现世情绪 愤怒无力和虚无交杂而成的复杂情绪 唯一确切可知的是没有答案
6.7
2024.1.10 1:32
唯一能理解杀手想法的是一个本身有精神问题的警察。是这份理解让杀手没有像拍蚊子一样拍死她。而幸存的警察成功地抑制了自己的本性,加入了吸血蚊的行列。
挺无聊的,看不进去。
@ mk2 bibliothèque
真冷啊she bite him off...
被严重低估了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