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Mr. Infamous,原载于虹膜公众号)时隔七年,《误杀瞒天记》有了续集,而我们曾经以为一切尘埃落定,再不可思议的故事也会像童话那样,被截留在永恒幸福中。
之所以这么讲,也是因为续拍藏有一个冒险的意思。
第一部已经是个相对完整的闭环了,经历过惊心动魄的脱罪后,维杰终于顺利让全家人得享安宁,也让对现实一度失望的目标观众,得到一些应对不公的虚拟希望。
也就是说,电影打动人心的地方,不仅在于精彩的烧脑和密集的反转,更在于情大于法和理的激荡。
但是续集的生发,必然要先打破这一局面,把故事推向失衡,再试图端平,而很显然,重新将维杰一家置放于脆弱的事实局面有两大危险,一是能否圆回来,甚至圆得好,二是共情度是否依然高企。
顺着这个思路去看《误杀瞒天记2》,感觉是并非拍得不好,但就是棋差一着,于是走到了可拍可不拍的地步。
要说可拍,在于它衔接前作的切入口,也就是故事本身的失衡,有不少互动的乐趣。
其实第一部不是没有漏洞,观众在这几年间,已经反复提过许多站不住脚的地方,譬如酒店住房登记不做笔迹鉴定,目击证人选择面过窄等等,甚至也有一些违法的「建议」,即对维杰他们进行监听,这样真相就水落石出。
只是当「合理」保护女儿,也即保护平民的情绪在高速运转的揭秘中淹没细节铺陈,大多数观众倾向于选择跟电影里的佐证邻里站在一起,维护维杰他们,哪怕总有恍然醒悟的时候。
那么,续集最为「恳切」的地方,就是针对许多现实漏洞,进行了一个反省式的补充说明。
这一次,警方重启案件,也找到了能够证明维杰在案发当天跟供词相左的证人,甚至不嫌啰嗦地,布设了一位当晚看到他拿着铲子走出警局的角色,给他增加脱罪的难度。
主创甚至不惜让警方公然违法,也要在维杰家里全方位安装监听,甚至派出两位警员进行卧底。
至于当时遭受死者萨姆侵犯的大女儿安久,也听从了观众质疑,开始噩梦缠身,乃至于在高压状态下,会有猝死可能,这比维杰妻子娜蒂尼长期担当惊弓之鸟要严重得多。
《误杀瞒天记2》「顺应民心」,以这样一种堪称内忧外患的局面开场,在博得更高准度的现实支撑之后,大胆让前作的平稳成为历史。
更有意思的一个设定,是让维杰出版小说,而内容正好是他们一家在第一部电影里的经历,即如何在误杀过后瞒天过海。
这相当于让罪人自己,「愚蠢」地把自己给全然袒露出来,授人把柄。
此间「精明」的地方则是,已经成为影院老板的维杰,在控制小说发行量的同时,借把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机缘,通过编剧及其人脉,推敲人物会在未来遇到怎样的危机,以及应当如何避免锒铛入狱。
而这,还只是他用以防身的其中一个办法。
曾让许多观众津津乐道的「迷影」模式,由此有了延展。
因为文化程度被警方小觑的维杰从一个资深影迷,进阶成了电影创作者与投资者,这一能动性,将《误杀瞒天记》里借助电影桥段的被动应战,转化成续集透过电影模式的主动布防。
这样的升级处理,无疑是对前作的呼应以及升级,对于影迷而言,也有了更多遐想与感佩的空间。
奈何《误杀瞒天记2》的华彩,基本上止步于此。
而过瘾程度的下滑,又在与第一部的对比中,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最突出的一点,在于高能占据的比例。
将近三个小时的篇幅里,《误杀瞒天记》仅仅花费四分之一的时长进行铺垫,就迅速开始差不多两小时的飞升阶段,强力维系掺杂着惊奇与痛快的观影乐趣。
续集则在比例上调转过来,虽说大部分电影都把精华浓缩到最后一部分的高扬,但珠玉在前,难免激发观众的贪婪。
再说,因为已是七年之后的重启,电影花了不少工夫,如同一位临考提点的讲师,絮絮叨叨地一再重提此前剧情,并不断划出重点,侵占了不少篇幅。
与此同时,绕着大圈子安排的目击证人大卫,模式化的故事线除了重申一家之主为了家人可以做出过火行为,几乎没有太多浓墨重彩勾画的必要。
特别是,他在之后的故事线里,已经提供不了任何叙述增益,只能跟其他人物一样,沦为难免笨拙的赘笔。
这又涉及到第二个方面,即案件牵涉的人物群像进一步坍缩,不像第一部那样,全程关涉各色熟人与陌客,因为复杂,又因为相对缜密,可以带来步步惊心的持续震撼。
现在构成维杰新危机的证人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凭空添加得稍显突兀的新角色,一个是存在感几乎为零的墙头草旧人物。
要再增补的话,也就是前来警局报讯的编剧,但他更大的叙述作用,是替电影厘清维杰这些时日的作为,而不是营造紧张感的存在。
正因涉案人员之于案件相对可控,底牌几乎亮在桌面,「反派」面相过于非黑即白,电影就少了些被未知性包裹的波动,也少了些逐一拆解的快慰。
顺应这个,第三方面便是对手空有架子。
证人只负责推波助澜,真正的对手还是警方。
萨姆的母亲梅拉在第一部里,就是维杰的头号劲敌。
她身为警局高层,有手腕,也有气势,如同巨蟒一样,几乎是要吃尽羔羊一般的维杰妻女。
失败之后的七年里,她不像丈夫那样放下恩怨,而是公然表示自己非但不会释怀,反而会让对方付出惨重代价。
观众期待这样一个角色重返战局,带来真正具有杀伤性的挑衅,可是受限于表现空间,更受限于角色塑造,梅拉实质上无法体现出足够的智慧和魄力,而只能穿针引线地,打折重复此前的刑讯逼供甚至不择手段,标榜一个偏执的复仇者形象罢了。
她甚至要被扯到跟手下盖同德一样的水平,忘却警察代表的正义,一味徇私枉法,一味滥用警力,无非继续抹黑整个警方群体。
在续集里,她还要输给新人物IG先生,一个被称为既是天才又是疯子的人物,能够看穿每个罪犯不同的作案模式。
但他也是空有架势,仅仅剥夺了梅拉在上一部不怒自威的恐吓作用,完全对不起近乎神经兮兮的营造手法,相当浪费。
对手质量降低,就只能从数量上取胜,终归显得不是为了展示难关遍布,而是为了强行凸显维杰的才智,由此少了那种螳臂当车的悲壮。
第四方面要说的,就是这个。
在未雨绸缪的过程里,维杰几乎进入无人之境,不再棋逢对手,但更重要的是,他少了一些此前感天动地的亲情表现,乃至有了过于冷酷的距离感。
诚然,因为要确保家人不被牵连,他始终不肯泄露藏尸地点与过程,这份小心也让他无意间避过了警方安插的监听。
但是妻女在漫长的七年里始终无法安然放下的心理焦虑,却间接被扩大了。
为了能跟看守证据的保安成为朋友,他冷淡地拒绝妻子在雨夜渴盼他回家的请求,结合日常的疏落和嘲弄,反衬出电影开头共聚天伦的脉脉温情,有了不少遥远与虚幻。
而在布局过程中对各色人等的有意利用,多少透显了计谋之下的冷漠甚至残酷。
这应和了路人们对他逃罪的恶意碎嘴,即一个绝对英雄,开始被现实改变,而这并没有增加人物的复杂层次与人性的幽微深度。
那第五个方面,则在于维杰妻女这些女性角色,就跟梅拉一样不进则退,非但不能构建电影的情绪回环,反而投射出某种愚昧,乃至成为阻力,这对于营造人物悲剧性或现实性,也没有任何增益。
在这些枝节的反作用力下,《误杀瞒天记2》整体上很难强势贯通各种巧思的妙用,反而会连浓厚的情感优势都被耽误,最终让人一面赞叹还能有如此精当的回应与接续,一面感慨自我拆解还是很有十面埋伏的风险。
也许若干年后,这一系列还会继续,毕竟IG先生还是一副壮志未酬的样子,而这要取决于原版《较量》系列能否梅开三度。
相对来说,阿贾耶·德乌干和塔布是更大的明星,由他们主导的《误杀瞒天记》系列,相当于《较量》系列的忠实翻拍以及推广,而不仅仅是印地语对马拉雅拉姆语的直接转译。
更多中国观众是要从《误杀》开始认识这故事的,但很显然,主角并不会得到全身而退的结局,自首的抉择也断绝了接拍正宗续集的可能。
但即便有,也不值得期待。
毕竟一部电影的翻拍,只学皮囊,不要精髓,终归没有办法在深层次的情感上予人触动乃至震颤,尤其是在对比之后。
哪怕是打了折扣的《误杀瞒天记2》,也有为弱势群体代言,对不合理、不公道与不正义进行抗诉,也会跟《宿敌》《杰伊·比姆》和电影里出现的《靶心》等片一起,集体在娱乐模式中汇入抗争潮流,这更为底层的服务思想甚或商业理念,就悄然划开了界限。
昨天看完第一部我留评说太拖沓可以剪到两小时,今天打开第二部一看两小时出头还高兴了一会,呵!
莫非导演进步了!
结果看了一个半小时发现上大当了,第一部是铺垫半小时,然后开始操作,第二部硬是铺垫了一个半小时结果最后还没操作起来。
后面涉及剧透!!!!!
前一个半小时无非就是说来了个新boss通过各种手段找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证人找到了尸体,OK,续作惯用套路,虽然你专门请两间谍、装窃听器、请一个聪明绝顶的检察官来帮忙这很扯,但你是母亲,你超有钱,OK,都OK。
但是这一个半小时对于观众是极其不负责的好吗?
因为大家都知道尸体被男主藏警局了,观众都知道重点是那个七年前看见的小子,但你让站上帝视角的观众看蚂蚁瞎晃悠一个半小时真的合理吗?
看到男主被捕我兴致勃勃地等反转了,专门去上了个厕所,把薯片包好,可乐干了,还细心地理好了所有线索:墓地哥,酒馆哥,出书拍电影然后呢?
结果告诉我真就是靠这三个点口胡!
这根本不是推理,是造句!
观众信息和导演信息完全是不对等的好吗?
要是本格推理这么写观众看到这里可以撕书了!
酒馆哥是法医院的保安你何时交代了?
法医院安保这么漏风观众是能猜到的?
墓地哥招供不就全完了?
这三个人前面出现完全是为了反转的时候能让你想起确实有这些人!
实际上你说酒馆哥有超能力隔空换物都行!
就是这么离谱的生硬反转,完全没有任何让人回味的手法!
第一部制造不在场证明很有趣,但关键点还是男主移走了尸体,藏在了最危险也是最安全的地方让观众头皮发麻,但第二部全部都用“男主搞好了关系”来解释!
解释个锤子!
男主真的为了聪明而聪明,为了周全而周全,谋划七年最后只研究出一个漏洞百出的狸猫换太子,没有任何抗风险能力,但凡有一点点的意外事件直接滚去蹲大牢吧!
另外,本来对于国内版本是有些嘲弄的意思在里面的,“哈哈,搞那么个结局这下印度那边第二部出来了后悔了没?
”现在看这就国内这安保完全没有一点可能能做到,就那样自首还挺好的。
首先看完了两部,维杰一次一次在给我惊喜。
我来粗略的捋一捋,复盘一下他给我惊喜的一部分。
首先就是第1部中,他所有的证人都是在给他们印象,以一种交朋友的姿态。
而且就不是那天,但是可以以一种非常高的情商给他们加深这种10月2号的印象。
让人感觉都是在10月2号发生的。
然后虽然死了的男的的妈妈看穿了,但是口供就是最真实的,因为没有人证物证。
然后后来给我惊喜的就是他们的家人被严刑逼供之后,输出了尸体的藏身点,但维杰把尸体转移地方,第2天就转移了。
高潮就是搜出来是一只狗。
直接笑死了。
然后我觉得第1部的大结局是让我最惊喜的,因为我已经把他那个男的尸体藏在了警察局下面,新建的警察局下面。
就简直就是很聪明,虽然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火烧,但是嗯这样也蛮不错的。
但第二步我突然就无语了,因为藏尸点又被人看到了,还有我要吐槽一下三个人,一个就是维杰的老婆,看得我厌蠢症犯了。
一直在口无遮拦而且惶惶不安。
但是也能理解。
毕竟很符合他们的现实情况,没有受过教育,而且在家相夫教子,遇到这种杀人的惊吓还是确实有点大了。
然后第2个人就是那个强奸未遂的男的母亲,我是真的无语,溺爱孩子也就算了,把孩子溺爱成这样,自己也有钱有权,纵容他在社会上作恶,然后做未遂,幸好是未遂啊,然后被别人给杀了。
我觉得是杀的好!
因为这样的人渣不配存在这个世界上,但是那个男的的母亲知道了前因后果之后还一味的就是要惩罚维杰。
我就真就不理解了,想要他惩罚也就算了,还想要把人家的全家都给折磨死。
真的恶心,还说什么自己作为一个母亲怎样怎样怎样。
真的好,就不应该把孩子搞成这样,你不教育,社会给你教育。
第3个人就是那个忘记叫什么名字了,反正就是举报男主开黄色车的那个,我的天,那个警察都能还被得到重用,一个殴打妇女,一个贪污,就足以让他吃牢饭了。
这种人渣都还能当警察。
还一直想要重新翻身,把男主整死。
真的很无语。
还有那些警察在人家家里放监听器,知法犯法,这可以举报了吧。
但最后的结局看的也蛮好的,英雄不该被关进坐牢。
但是中间还是有点憋屈,害。
男主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蛮高智商的,剧中还嘲讽男主四年级的学历,这我就懒得吐槽了。
首先不搬家 有病!
又不是没有钱!
移民或者去了别的城市都不会有辣么大压力!
这样的环境,怎么可能不做噩梦!
其次老婆大嘴巴 有病!
巴不得她老公被抓啊!
居然和邻居乱说!
脑子不是一点点有病!
所有的打都是应得的 造孽!
光头要进门就进门!
三个女人在家居然没有一点点防范意识!
被奸杀不是正常么 傻子吧哎 逻辑吃力!
看了胸闷!
没第一部好看!
曾几何时,国内上演了一部电影,好评如潮啊,导演被吹捧为天才(或者是监制?
),可惜啊,只不过是赤果果的抄袭。
如今,这部原作满血复活,再次归来。
不知道会不会再次遭遇“抄袭”。
这个问题,其实电影本身也表示了极大的担忧。
偷故事这种事儿,某些人的吃相实在是难看。
看着男主慢吞吞的架势,着实是让人着急。
关于版权问题,这次男主是“提前布局”了,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保护好自己,免得再次被抄袭。
当然了,这次男主的布局可以说是相当“煞费苦心”,眼看被逼到山穷水尽,一转眼柳暗花明。
“天才”导演自个儿大概率是编不出来的。
在第一部里头,男主凭借“影迷”身份,成功瞒天过海。
甚至把几个“腐败”的警察给连带进去了。
不过,这把剑一直悬在头上呢,男主可时刻没有放下。
时不时的,会通过“看电影”的方式提醒自己,自己依然是那个被盯着的人。
对于事主的老妈,男主大概还可以坦然面对,因为这货其实也不是什么好人。
但是对于事主的老爸,男主大概还是无法面对,这一点在故事的结尾,男主也特别交待了一下。
而且,当年的事件,对家庭、对女儿的伤害依然存在。
这终究是个心结。
隔壁的邻居,烂人一个,整天喝醉酒打老婆。
但是,也不妨碍他时刻提醒男主,当年的事儿并没有过去。
当然了,这个隔壁邻居,竟然也是反转的一部分,不得不佩服剧本的精良。
当年被男主“连累”的俩“腐败”,这次又被重新启用,卷土重来。
不得不说,右边这位是一点记性不长,查案过程中,还是“吃拿卡要”一点不落。
当然,“始作俑者”还是事主的老妈,这次联合了一个相当强悍的大领导,重组小队。
是的,隔壁邻居家的一对夫妇,是卧底多年的警察。
不过,男主是相当的“罗辑”,内心强大的一塌糊涂,卧底警察无论是卖惨,还是共情,哪怕是突破了男主的老婆,也无法突破男主。
无奈之下,大领导决定——悬赏。
旁边的小黑虽然自身腐败,但对于这一大笔悬赏的资金来源却表示了昂然正气。
大领导丢出了一句,让人明白了小黑为什么会“吃拿卡要”当成稀松平常了。
甚至在最后,狼狈收场。
大领导的领导,也说了一番耐人寻味的话。
不妨解读一下,案件破不了是什么大问题吗?
不是。
时间总是会将那些曾经的喧嚣抹平,关键的问题是,不要引发舆论。
重要的话,一定要说三遍?
而事主的老妈,在以为胜局已定时,只关心一个问题——自家的儿子干的那点龌龊事千万不能曝光。
他们有足够的把握,因为男主本身也不愿意曝光。
这样的悬疑片,剧透是最大的伤害。
故事里头出场的貌似“无关痛痒”的人物,都有极大的用处。
绝对不会有“废笔”。
故事里头的编剧,是一个关键人物。
令人羡慕的是,基本啥事儿没干,坐收版税,赢麻了。
故事的最后,给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不过,事主的老妈,真的会这样算了?
这大概取决于会不会有“续集”。
封面图片上的“白色代码”,一定要注意是大写+数字,全匹配。
最近发现微信后台有时会删除设定的自动回复,如有后台消息后未自动回复的,烦请告知,谢谢!
编剧已经江郎才尽到悬疑部分的剧情全靠装神弄鬼。
光头警长装腔作势的演技也一直让我发笑,好像厨艺节目里的刘一帆啊。
女人一番慷慨激言扬言复仇,然后就靠开座谈会。
坚持看到最后是因为推荐的营销号说前面都是铺垫,最后二十分钟十分精彩。
结果也就精彩了两分。
并不是结局反转的片子都是好片子,但一定是营销号和解说眼里的好片子。
因为是翻拍,剧情走向大致了解,再加上影片时长的影响,整个人有点低迷,所以,这次不谈逻辑漏洞,只是简单表达下我的感受吧……先来说下事件的转折,也即所谓的触发机制,不是由言论来深化的,而是通过窗户、摄像头和目击者视角所呈现的画面来完成点睛,饶是进程缓慢,也能在这些片段里获得享受,充分说明了客体存在的重要性……再就是英雄形象的塑造,维杰代表着弱势的普通民众,代表着正义和物质的掌控,他是一个幻化的美梦,用以慰藉现实遭受的不公,然而,我能感受到的却是那种脱离本真的装十三,那种娱乐至上、爽翻了就不用反思的奶头乐。
当家人还在阴郁之中摇摆不定时,男主却在谋划着出书和电影,仿佛在提醒那些权势,俺只是陪你们玩玩,顺便想想续集该怎么拍,可侥幸过后,矛盾真的化解了吗,还是说就该使劲踩塌,末了当做谈资笑料……抱歉,过于严肃了,说这些只为一点:如何疗愈精神之伤,才是升华主题的关键……
虽然知道这个电影,但现在才看,有好多弹幕甚至朋友说这个电影的父爱好伟大,邪不压正,等等,可是我觉得脊背发凉,这种东西可以给人传达什么正能量呢?
公道自在我心中??
我看到海报上的这行字就觉得哪儿不对了,如果公道自在每一个的心中,那每个人都可以做执法者,每个人都可以制定法律,每一个人都有随时审判的权利,那这个世界不会乱套吗?
很多人可能会说我圣母思维,但我想表达的是,我可以接受电影把权贵势力都塑造成十恶不赦,但无论局长的儿子多恶劣,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男主一家也不应该在过误杀之后还要故意掩埋真相,这事儿并不能是正确的,正义的,它顶多算自保,且是很狡猾的自保,男主父爱是想保护家人,但他对家人的保护,也是建立在对方父母连孩子骨灰都见不到的情况下。
而且还有一个点让我不能理解的是,男主最后因为所谓的良心不安又说出了你们的儿子不在了这种话,既然你是觉得愧疚的,那干嘛还要做这种掩埋s体的事情?
迫不得已?
还是谁逼着你非得在妻子女儿鲨人之后还要故意掩埋的?
包括中间还教会了自己五六岁的小女儿面对警察的审问如何撒谎,如果再发生一次这样的事情呢?
继续撒谎吗?
全片想表达什么三观呢?
男主是正确的?
不要跟我说什么这是印度,体制一团狗💩之类的话,在那个环境下你也会选择这种最优解之类的鬼话,我认为无论在哪儿,伤害生命也一定是罪恶的,在没有确定一个人的罪行之前,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随意杀死别人,无论是误杀还是谋杀,都应该承担相应责任。
综上,整体两部给我的感觉只有一个,父亲为了全家自保,想出了一系列聪明的手段让家人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并且挺心安理得的越过越好,钱越挣越多,还被弹幕说成是极其正义的一方,女主人又当又立,又不想和女儿承担责任,又不想听别人的闲言碎语,还想要别人觉得己方全部是受害者,可其实明明女儿确实误杀了别人,大女儿一直承受事实的折磨,痛苦的得了心理疾病,最让我生理不适的就是小女儿,一脸天真无邪,却在说着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谎言,试想如果小女儿学坏,想做一些坏事的时候,是否会去琢磨如何逃脱法律的制裁?
总之我看完这个电影系列就觉得它三观有问题………
20230119私人顶级电影院观影之《误杀瞒天记2》《误杀瞒天记2》是军军2023年到电影院看的第4部电影,也是在私人顶级电影院观看的第72部电影,同时也是2016年以来到电影院观赏的第581部电影。
有第一部珠玉在前,第二部确实压力很大,而且还换了导演,据说第一部的导演已经去世!
[捂脸]演员们演技都在线,但是不足之处在于影片前面大半段铺垫太多,过于平淡,最后半小时非常精彩!
反转不断!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又回来了!
[呲牙]最大的特色是影片配乐简直吓死人,用罗导的话说,钱都花在配乐上了。
[捂脸]增加的新角色光头警察局长还是挺酷的,眼神犀利,就是手段还不够高明。
女神塔布和萨兰(男主妻子)以及男主大女儿都很美。
精彩台词:他将开始他的电影,但是我们将记录结局。
不要责怪你们自己,现在很难找到好邻居。
对他来说这是一场十字军东征,要么赢要么输,永远没有妥协!
真相就像一粒种子,不管埋的多深,都会破土而出。
我们一直以为我们在监视他,其实是他一直在监视我们。
豆瓣7.3,我给7.5分,我爱印度电影。
2022印度犯罪片《误杀瞒天记2》,翻拍自2022印度电影《较量2》,豆瓣评分7.4,IMDb评分8.5。
正如2015年的《误杀瞒天记1》照搬2013年的《较量1》一样,2022年的续集《误杀瞒天记2》同样照搬2021年的《较量2》,一模一样,是纯粹的翻拍。
由于印度电影的片长都要2个多小时,中间要有场间休息,所以《误杀瞒天记2》《较量2》为了将剧情分为上下两部分而使得前半段都较为平淡,剧情拖沓,节奏感不强,和后半段反转再反转的紧凑节奏完全没法比。
印度电影中间设置场间休息对于创作非常不利,很多电影都因此而破坏了完整性,编剧和导演硬生生地要弄出个分界线出来,从而经常会上半段拖沓,下半段紧凑。
第一部的原班人马全部回归,继续猫鼠游戏,继续斗智斗勇,继续成功脱罪,继续为了家人而不择手段。
续集故事的构思非常新颖,和第一部的脱罪手段完全不同,两部电影的脱罪手法都非常精彩,男主是绝对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第一部和续集都与男主爱看电影的兴趣爱好息息相关,前作男主是将电影情节实战到现实中,续集没有延续这么做,续集中男主将电影兴趣发扬光大、做了制片人和编剧,以编写剧本为借口、探讨脱罪手段的可行性。
前作是男主独立构思脱罪手段,续集是男主借住外力来为自己脱罪服务。
续集中男主运作的电影迟迟不上映,故事出书只卖了几本,只有男主自己知道一切只是个幌子。
本片在挖出尸体时的反转,是意料之内的,很显然挖出的尸体肯定不是被害者,如果那样的话男主就伏法了,影片也就没意思了,两部影片的娱乐性就在于玩弄司法而成功脱罪。
男主真是个为了家人不惜一切的狠角色,不断和尸体打交道。
两部影片的价值观都是定位于男主不惜一切保护家人、知法犯法对抗司法体系,两部影片因此而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但是从法律上讲,男主犯下重罪却逍遥法外,价值观在续集并没有予以修正。
理顺一下《较量》《误杀》《误杀瞒天记》三者的关系——印度2013年的《较量1》是初版,印度2015年的《误杀瞒天记1》翻拍自《较量1》,中国2019年的《误杀1》翻牌自《误杀瞒天记1》。
本片(印度2022年《误杀瞒天记2》)翻拍自印度2021年《较量2》。
中国2021年的《误杀2》翻拍自美国2022年的《迫在眉梢》,和《误杀瞒天记2》《较量2》没有任何联系,简单理解,《较量1》=《误杀瞒天记1》=《误杀1》,《较量2》=《误杀瞒天记2》≠《误杀2》。
配乐相当糟糕,总算是给了个结局吧,但是不值得这个篇幅,个别情节还是很精彩的,总体中规中矩吧。
第一部的后续故事,但不如第一部惊艳。我单纯从作案计划来评估,真的算不上天衣无缝,男主怎么能事先料到发掘尸骨的时候自己不会被限制人身自由?掉包尸骨那段编剧真就顶着主角光环硬写,2021年了存放待检验尸骨的库房没监控就算了,箱子上居然不是一个简单编码而是把什么信息都写上去生怕主角分辨不出来。
剧本可太爽了,迫不及待想嘎个人实践一下/doge
逻辑没大毛病,虽然执行起来难度很大
我还以为警局埋的一直是假尸体 真的在男主的仓库 他就是做了两手准备
这种续集需要相当关心主角一家人才能看下去。印度电影好像都跟法律过不去,几乎鼓励死刑
比起诸多印度歌舞神片,这部节奏还算是紧凑的,虽然也有140分钟的时长,但多数时间还是在讲正经事,这也是从第一部就保持下来的优点。可这续集,是真没太大必要,第一部最惊艳的就是结尾,还有些讽刺的意味在。这部续集就直接把上部的精彩抹杀了,为了反转而反转,依然是依靠叙诡,但好活用过一次就不会再吸引人了。
拍续集的都来学学
好看度下降太多了
节奏慢,为了破案而设定非常假,代入也加,反转更是闭着眼都猜到了,所有的角色硬生生的完成了一部烂片。
不如第一部,但还是有七分的水平,至少比误杀2那坨答辩强多了
又名《步步为赢》
远不如印度之前的第一部。太拖沓,前一个半小时可以快速拖进度条,用十分钟了解男主要拍电影和当年有埋尸目击者两件事就行,另外的铺垫虽必要但不看也影响不大,因为这回的作案可以说是没有手法,全是逻辑漏洞,很简单随便。然后是男主身陷困境的阶段,最后半小时反转。整体来看,故事本身没有出续集的必要,硬写出来的剧本不及格。
反转二十分钟絮叨两小时而且反转内容就真找了个编剧出来说道几句硬给啊。前半与警察的较量铺得平淡且和反转内容也才勉强合上,续集又没续上案例一则
第二部比第一部差是注定的,因为在第一部完成度极高的情况下,第二部能讲的东西已经很少很少了。而把第一部已经知道的事实,再做一遍无意义的证明题,实在是没有看点,要我说这部不应该叫误杀2,要不然就是另外开启一个新故事。因为故事局限性导致原本就冗长的前奏显得更无趣了。另外很反感的就是男主妻子那莫名其妙的道德感,明明男主是为了保护这个家在拼尽全力,她还不高兴了,那些不该知道的事情,问东问西有什么意义还有就是我为什么要再看一遍暴力审讯?
还是非常精彩,编剧很棒,大的逻辑没有太大问题,故事很有挑战性。难得连续两部都拍得不错,真得服印度、韩国等电影在题材上的大胆,国产电影在这方面就先输了一着,这部电影虽然也拍过国产版,但原创力上显然还是不够。
一般不打一星,但是这部电影真的是稀巴烂。1. 鉴定中心竟然这么容易就能掉包尸体?2.就算鉴定中心疏漏,掉包之后的尸体很容易就能发现不是警局挖出来的吧,没人提?3.跟着维杰讲的故事,调查一遍很难吗?4.卧底的录音呢?所以这帮人是七年前被维杰吓傻了吗?!
1其实是小人物与权势人物的交锋,2从动态故事变作了静态对抗,可看性太低了。尽管保留了1中有一些受到好评的剧作方式,但仍不够好看
和《较量2》相比,确实优化了一些场景调度和叙事方式,还是可以一看~
比国版误杀2好看!反转反转再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