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青春
白日青春,The Sunny Side of the Street
导演:刘国瑞
主演:黄秋生,林诺,周国贤,乔加云,潘文星,火火,刘锡贤,太保,张同祖,赵伊祎,骆应钧,区嘉雯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英语,乌尔都语年份:2022
简介:莫青春,本名哈山的巴基斯坦裔难民男孩,一心想与家人移民加拿大,父亲却车祸死亡;陈白日,七零年代偷渡到港的计程车司机,与儿子关系疏离。哈山因涉入黑帮,不得不偷渡逃亡,意外获白日相助,只是追捕的警察,正是白日的儿子陈康,而白日帮助哈山的理由,也非哈山所能承受之重。导演刘国瑞长片首作,以特殊难民题材揭开香港的隐秘暗角,..详细 >
1206 高先 / 很对不住,前一天刚好看了达内兄弟的难民题材新片,相形之下打三星都是鉴于长片处女作 / 车祸、堕胎,故事情节工整却俗套,人物及其动机个个都有点离谱,部分台词又过于僵硬,一如几次三番地直给点片名。
超出意外的是陈白日告诉Hassan那段“游”与“离开”的说话,让它不仅仅成为一个包装着异族关系话题的故事,也更像某种宝贵的感叹与总结。但没有超出意外的是角色互动几无任何更好的答案,就向可期的地方发展,也仅有林诺的演绎成为唯一的变量。有些温暖,但也不免温吞。
(补标1.9)这个黄爹太可爱了!很奇妙,换个视角也能带到 离开或留下 这一永恒的hk母题。结尾总在想如果八九十年代拍会不会有更违法的有创意的方式两全其美
劇本的確會限制演員發揮。即使不說細節,大方向上都很隨便,這段特殊的「父子情」缺乏鋪墊,而且完全是靠白日的罪疚感,他是一個典型的老好人,但是這麼說的話,那麼就更加欠缺張力,只有一些「巧妙」的台詞設計來推動,如果最後結局真的是Hassan走不了,那反而很符合之前所有的設計:如果說白日是依靠偷渡來「抵壘」,只要入九龍就是「新世界」。那麼這個被迫偷竊度日的難民小孩,「從來沒有來到九龍」,也再沒有抵壘政策了,來到這裡既不可能獲得香港身份,惟有靠遠方第三國的幻想吊鹽水,而且難道到了加拿大就是壘嗎?所以這主題和最終結局都只能異常殘酷,然而成品卻像應付功課,還是浪費演員和主題了。
非常无聊的命题作文。两边都是相同的父子关系,但比例严重失衡,难民那边太多,香港这边太少,而且焦点完全不对,哈山他爸所关注的一直都是“生活再苦也不能当小偷”这一过于“正义”的理念,对难民苦难的来源等较为现实的问题没有丝毫呈现。逻辑十分不通,这两个老爸之前就因为车祸留过案底,第二次他们再次车祸,造成了哈山他爸的死亡,而且双方飙车飙成这样,陈白日居然无责。警方在追踪哈山的下落,知晓是一辆出租车带走了他,有陈白日的车前吊坠这一证物,但他们并没有第一时间追踪陈白日,而是找到了陈白日他儿子,并把证物交给了他,这正常吗?陈白日和他儿子究竟为什么如此不和?哈山一次又一次地辜负陈白日的好意,但陈白日还是不惜犯罪去帮助哈山,仅仅是因为负罪感?本质上还是一个香港男人帮助难民的故事,如此居高临下的视点值得重新审视。
陳白日和莫青春,兩條故事線各種一一對應,曾經與當下的逃難者、兩對父子、兩場婚禮等等,只是對應設置得太過刻意,包括對於香港的難民處境、對於警察的嘲諷抽水,都是唯恐觀眾看不出來,這樣直白便沒有意思了。故事後半段,過度放大陳白日的虧欠心理,無論是對莫青春還是對兒子,弱化了他作為曾經的逃難者身份,少了“淋過雨總想著給別人撐傘”的感受。黃秋生的表演雖然好,多少還是在他的舒適區,突破性還不如《淪落人》,倒是周國賢這些年轉型當演員表演愈發沉穩了。
两代人的故事交错,两代移民,两代新香港人,父与子。
黄秋生的演技一直在线。导演说想拍移民的漂泊感,深有同感。
想起王小波借狄更斯的话:再给点吧。
哥们还画了烟熏妆
片名取自于:1、清代袁枚的诗《苔》: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2、的士司机名叫陈白日,南亚难民小孩名叫莫青春。
诗用得好,再取名就落了下乘,你看金庸著书,人名皆用典,却不曾用典来解释一二,有时等待昭然若揭的过程反而局促。影像上非常流畅,人物的建立则有些陈旧,小孩偷眼镜,父亲用旧冰箱,黄生那边又直写父子关系,好一个配料十足,活脱脱的“文艺”电影“商业”化。许多电影都有关于身份问题的讨论,因为主人公在环境中发生故事产生情感,其中的差异来自于身份,那么关于身份的电影的讨论理应更清晰和深刻,亦或者是来自于身份切换上的影像魅力,本片像写得不错的学生论文,但是论文,不是艺术。花去了不少篇幅建立和塑造人物,但关系描绘得相对简单,两人之间的联结点也做得很弱,且充满另一层道德层面的讨论。
不论是对于南亚难民群体还是男主父子关系之间的描写都感觉基于想象
这部片真的是又臭又长
无聊
剧情主要冲突设置的很奇怪呀,为啥要这样
6/10林諾最搶鏡,秋生交行貨。
導演一開場第一句表明身分是馬拉西亞移民,急切渴望表明一種歸屬與對香港少數族裔的認同感,但對「為什麼來香港」、「為什麼要離開香港」、和「到了加拿大會點樣」這三個問題,電影本身似乎很是模糊,或許如同導演回答觀眾為何取「白日青春」的緣由來自一首拍電影前聽的歌曲般,只是純粹希望「展現」。
哈山他爹真的活得不像一个成熟的大人,教育孩子头头是道,自己倒是像个小孩,一直呈现的律师的自省如何如何,就挺违和的。陈白日则是很前后反差太大,对待外人是怎样的恼怒不忍,对自己的孩子是怎样的忍受委屈,我也会像陈康那样问他,为什么不能陪自己的儿子,却能陪一个陌生人出生入死,你的善意也未免太过于廉价与泛滥了吧!前面有多想逃离法律制裁,后面就有多深沉的人间大爱,别太装了。
两代难民的故事,但真的看不下去。两个家庭的父子关系都充满着矛盾,因为车祸因为当年留下儿子在内地自己走来香港,所以陈白日想去赎罪,去帮助一个难民儿童,但逻辑上说不通,没理由去帮一个犯了法的儿童。真正的香港又会有谁去帮南亚难民,为金像奖而政治正确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