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热闹华丽的服装设计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服装奖。
不管对不对人的胃口,这些衣服确实出场就能让观众眼前一亮,很有存在感。
但另一方面,迄今为止我看到的无数文章、视频都在盛赞其“准确还原了二十年代”,就令人无语。
明明不还原好吗!
而且说真的,人家导演和设计师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在故意不还原的。
咱们先看几张图,形成一个直观的印象。
这是片中几场派对戏的剧照↓
这是真正的1922年左右描绘派对和时装的画作↓
此片的主服装师凯瑟琳·马丁(导演巴兹·鲁赫曼的妻子与固定合作者,本片的制片人、艺术指导、服装设计、场景设计)在确定设计方向时就直接拿了些普拉达衣服来预演,之后更是干脆请来缪西娅·普拉达(与夫妻俩是好朋友并时常合作)参与项目。
后者贡献了40套造型,均是由其现成的设计改造而来,还专门做了展览。
下文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衣服的定妆照、展览和设计稿。
缪西娅为派对场面画的设计稿↓
缪西娅设计的戏服的展览↓
缪西娅设计的戏服的定妆照↓
有趣的是,将这些戏服与那个年代的时装画对比,会发现二者虽然确实有很多相似甚至共通的设计(凯瑟琳在访谈中就提到她对当时涌现的钉珠裙、流苏裙、单肩裙、大摆裙等新潮设计的兴趣),但组合起来后,气质上的差异非常大。
比如看看普拉达设计的一些裙子和老照片、时装画中的差异。
流苏裙
钉珠、亮片裙
单肩裙
斜襟裙
长裙
robe de style裙子
可以看到,真正的二十年代前期女装在轰轰烈烈发展新潮流时,依然保留了很多典雅的风韵。
流行的是长及脚踝甚至地面的大长裙,并强调优美的垂坠效果。
那种短到膝盖的flapper裙还得过三年才会出现呢,更别提普达拉设计的一些六十年代才会萌芽的超短裙。
讲真,这效果确实是差异巨大。
而且二十年代前期的时候复古潮、东方潮的影响非常明显,频繁化用古埃及、中东、中国、日本、俄罗斯等美术元素。
虽然我们经常能看到“咆哮的二十年代”这种说法,但要明白一点,这个“咆哮”是在时人的视角下说的,而不是现代概念。
很多现在看来稀松平常的设计在当时是非常大胆而新潮的,但承袭自过去的古典元素并不会一下子就消失,而是结合在了新风尚中。
当然,以上这些在片中是毫无踪影的。
《盖茨比》中的戏服基本扬弃了文化韵味,而聚焦于喧嚣、轻佻等大众最熟悉——或者说刻板印象——的二十年代时尚,大量融入现代夜店风,塑造的是一种更加空洞肤浅的效果。
这显然是有意为之,用现代语境的方式突出电影的内核,所以它们并非考据,而是一种跳脱时代,高度概念化的改造和虚构。
其实对于那些夸这片子服化还原的人来说,最打脸的是,设计师自己在访谈中就多次强调不想走还原路线。
凯瑟琳·马丁本人很明显地不喜欢古装,甚至精准还原历史的服装被她称作“historical pedantry”(历史迂腐)。
从现代着装成型的三十年代(《澳洲乱世情》)往后她才会比较忠实地展现时代风貌,而之前的都会进行大幅度改造,像是除了《盖茨比》外还有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红磨坊》,妮可·基德曼在里边的衣服就没几件能看得出是爱德华时代背景。
在访谈中,凯瑟琳坚持认为,严格遵守历史细节会阻碍现代观众对故事的欣赏。
并且她还强调说自己和同事一开始为电影定调时就不想让观众真觉得这故事发生在1922年,而是让他们作为当代人依然有代入感。
虽然她有说“我可以在二十年代找到一张照片或时装插图来支持我们在电影中做出的几乎任何选择”,但接着她就表示“我们不是在制作纪录片,而是试图通过菲茨杰拉德发自内心的现代性,来超越银幕平面表达这个故事。
”当初她邀请缪西娅·普拉达来合作时,后者问:“你为什么会觉得我这些不符合时代的衣服是合适的?
”凯瑟琳回答说:“看看你过去这些系列的作品,体会它们是怎样和二十年代的精神产生互动。
通过一些小调整,我相信它们就能很有二十年代的感觉,并提供巴兹想要的现代性、非凡性和发自内心的兴奋。
”于是缪西娅就被忽悠来了哈哈哈。
甚至有采访者试图引导缪西娅往考据性这点上靠,问她过去的设计中有没有二十年代的灵魂时,她也立刻明确地否认了,最多说道:“可能有几件裙子擦到了二十年代的边,但当我设计它们的时候,没有一件是有意想要做成二十年代感觉的。
”甚至在一些小细节上,凯瑟琳都显得并不喜欢那个真实的时代,比如鞋子。
在访谈中她解释说:“二十年代的女鞋往往鞋跟很重,而且粗短,在现代人看来就像些老女人。
我们更想让观众体会到那个时代的兴奋感和性感,这就是我们偏离预期的一个部分。
”
不过这话我是真不爱听.....
↑老女人???
我咋觉得她搞的那些鞋子比真二十年代鞋子难看得不是一星半点?
怎么说呢,虽然她的很多理论,我个人不认同并且觉得纯扯淡,但至少人家明确了态度,要走出一条不同于真实历史的新路线,而且确实做得挺漂亮,那么很多对此片服化道的宣传和赞美非要强调“还原”就属实没必要,把观众都带偏了,迄今为止我已经见过不知多少人以为它就是真实的二十年代风貌。
鱼丸也挺好吃的,又何必硬说是炸虾呢。
另外,有一个地方要特别说明一下。
片中很多女性的装扮,我们都能看到明显的凸显胸、腰的设计,比如黛西这几件。
但实际上,从史料能清晰看到,从1922年开始,新兴的女装就基本采用宽松直筒的廓形,即便有相对收腰的——大多是拍电影或歌舞表演所用——也不会特别突出身材曲线,所以电影的做法甚至违背了二十年代女性的一个最基本特征。
个别有收腰感的衣服给大家看一下,虽然能看到身体线条但明显也不是电影里的效果↓
确实有采访者注意到了这点,凯瑟琳的解释是:“我注意到时装画会有意把人体拉长,显得形象更纤细合体,而照片中就做不到这点,所以我选择更接近时装画而违背现实。
”
但问题是,这些时装画也并没明显展示出胸、腰轮廓啊。
那么结果是什么呢,看看乔丹和黛西丈夫的情妇的打扮,我们会发现一个很尴尬的情况——她们的衣服款式直接跑到三十年代去了。
当然那个情妇的打扮穿越得,有些说是90年代的玩意儿我都信.....
但二十年代的直筒廓形源于一战后人文思想大变,社会开放,女性更加活跃,反对过去花瓶般的传统女性形象,所以采用了去性别化的前卫设计。
而三十年代凸显身材,强调柔和“女人味”的着装,则是大萧条开始后经济下滑,社会转向保守,女性地位倒退的结果。
所以实际上设计师的做法不仅是违背了现实的时尚风格,更是背叛了二十年代精神。
她所强调的“现代人能体会的性感”风格,也更多地为了塑造黛西或情妇这种肤浅空洞只知道依附于男人的特定女性形象(但放到乔丹身上又不对头了),仍如我之前说的,是高度概念化的选择,而非对时代的真实反映。
那么话说回来,你要是真想体会二十年代前期的时尚韵味,清淡些的可以瞧瞧《唐顿庄园》。
而纸醉金迷的嘛.....倒不如去看海盗爷的98年Dior春夏高定秀,里边有几件就是仿1922年左右的时装画做的,那个味倒更纯。
最后,放一张这年两位女士穿着白纱裙的照片,完美契合黛西和乔丹亮相那一幕。
仔细想想,一个那么新潮又美丽的时代,居然也已经是百年前了。
这是今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Leonardo的演技已经牛逼到其他人的戏全部为他服务的程度。
女主角Carey Mulligan的表演很蛋疼,那种墙头草的感觉一点没表现出来,虽然导演已经在她出场时极力渲染,还是很令人失望,实在是没什么气质也不够美貌,让人纳闷为啥这俩老爷们都看上这个女的了。
Tobey Maguire依然不会演戏不多说了,年轻时候看着还有蛋白质男孩的萌感,现在老了很没看头。
Joel Edgerton表现一般基本令人满意。
那个蛋疼的女巨人完全为了剧情而存在也没啥可说的。
音乐非常好。
故事本身对于我来说谈不上感人,就是一个痴汉为了心中的女神成为高富帅结果最后为了保护这个没素质的女人还牺牲了的故事。
有几个戏Leo的演技彻底征服了我,一个是Gatsby第一次约见Daisy喝茶的故事,满屋子堆满鲜花然后问Nick你觉得花够吗,坐立不安,出去淋雨躲闪,clock碰掉后说“there will be people to repair it immediately",全场都在笑。
另一个戏是Gatsby刚出场,在palace一样的家里歌舞升平奢华无比的场景里出现,回眸一笑就那么出现在Nick的视野里,温文尔雅,年轻才俊,彬彬有礼,举手投足都蓬荜生辉,天之骄子的气势汹涌,完全看不到曾经的贫苦童年。
还一个难忘的戏就是Tom一家和Gatsby进城,Gatsby跟Tom坦白之后Tom用言语讽刺Gatsby将其激怒后Gatsby的怒火失控,当时的气氛渲染让在座观众都屏住呼吸了,Leo脑门都快憋爆炸了,实在是演的太赞了让观众有代入感。
还有很多的戏,表现Gatsby近乎愚蠢的执着,为了爱情不惜毁灭的情感,Leo都拿捏的出神入化。
看完这个故事,在想take home message有哪些。
首先daisy只是一个普通女子,爱慕虚荣,对爱情有点幻想但是终究被现实打破。
爱情是个虚无缥缈的东西,人生短暂,没几个人跟真爱结婚了,而过去的事永远无法弥补,这是Gatsby不理解和奋力克服之处,他最后不可挽回的失败了,因为发生的就是发生了,Daisy说她爱过Tom,Gatsby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他希望时间回到5年前,她们的世界里没有Tom这个人出现在这个爱情故事里。
这痴狂的劲儿,让我想起来霸王别姬里的张国荣,少一分一秒都不算一辈子。
电影在开始的那一束绿光中结束,象征着希望,它看着很近又其实很远,看起来触手可及,实际已经远远pass了你。
Gatsby很伟大,他抓住了商机,从穷小子成为暴发户,为爱情费尽了心思,又为爱情放弃了生命。
感谢Leonardo,诠释了这样一个独特而触动人心的角色,让我们已经见怪不怪的心又为所谓的爱情感慨了一次。
这部电影着重在爱情方面,导演之前拍摄了罗密欧和朱丽叶,也许他好这口。
因此它和原著的偏重点实在很不一样,因此骂他不遵从原著的原著党人多势众。
看完Gatsby出来之后哭了两天,一听音乐就哭。
杜拉斯的当我老了,现在是一首歌。
我的旁边坐着两对黑人情侣,也许他们想看爵士时代,但是发现偏执的Jay-Z竟然播放电子乐,因此结束时他们并没有跟随大众鼓掌。
为了脱离剧情我刻意不看结尾最精彩的总结段落,但是李奥纳多伸手抓那盏绿灯的时候,我一下子崩溃了。
我宁愿早早就开始哭,不要错过结尾的总结。
追求富裕和高贵梦的Gatsby到处都是,但是有爱情单纯执着的Gatsby没有。
至少我看见的,没有。
我看见的是为了富裕高贵梦不择手段,利用女人却不爱她们;我看见为了富裕高贵梦误以为自己爱一个女人,后来轻易为了另一个更有利的女人放弃已有。
他听见女人的声音是金钱的声音,这种声音代表他追求的那一切。
如果Daisy跟随他,信任他,投身于他,说明整个曾排斥他在外并且傲慢无比的世界现在臣服于他,接受和赞扬他贫穷的过去,赋予他出生的尊严,这个世界甘愿做他的女人,这个世界需要他,依赖他,有求于他;Daisy是那个世界的门票和奖牌,人们的目光和赞扬将属于他。
如果Daisy拒绝他,说明这个世界永远因为出生不接受他,他做的再多努力都无济于事,他必将承受如此的绝望,他从出生起就不符合规则,因此永无翻身之日。
Daisy是唯一重要的符号。
可是他的天真烂漫,他的希望,他纯洁如赤子的爱情,和上面的欲望现实简直格格不入,简直像是作者为了感动人,刻意安排了不存在的完美下身。
第三天之后我突然感到,当那么多观众指责Daisy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自己也是Daisy。
投机取巧,想要荣华富贵好生活,人之常情,人人都在为此努力。
而且是这样的情况:你嫁的男人在外偷人,你爱的旧人参与黑市又黑帮,随时可能进入大牢。
在20年代你没办法养活自己,舆论所致,你只好选择偷人的丈夫。
在现代经济独立,你知道偷人的丈夫还教唆别人杀死情人抢夺你,估计不是感动的涕泪涟涟就是害怕屈辱地两个都不想要。
时代进步的意义恐怕只在于此。
任何时候,你都必然在乎名声和生活品质。
而Daisy因此也显得比任何现代贪图富贵的女人都多了一样显得毫无真实的天真。
因此两个人背负原始欲望的无法自控,又异样的跳脱出来,因为遵从内心的自认为的“好”突然显得毫不现实地高尚无比。
如果不相信世界上有Gatsby一边追求阶级梦一边孩子一样的保护爱,就无法相信Daisy一边虚荣无比贪图生活,一边真的为了爱随时随地毫无任何顾虑地和一个穷小子上床。
这是爱情的方面。
社会方面,追求打包出售的高端美国梦,中国也流行,追中国式富贵梦,也追美国梦。
一样想不择手段,一样又惧怕不择手段的舆论后果。
为了爱情,何时何地都可能遇到悲剧。
Nick的存在如此活生生凸显一个作家单纯的动机。
他们写故事,需要一个合理的存在者,同时又是一个合理的记述者,并且冷淡的从不参与和推动故事。
这是最基本的要素。
而Nick完全仅仅满足了基本功用,并没有被花费太大的心思。
可惜的是,这种小说基本要素常常给观众和读者不切实际的幻想,扭曲他们的世界观。
我们看电影和小说,他们的存在都是因为被一个虚构出来的记述者倾听者观察者关注者表达出来,即使是再简单微弱的生活小事,于是我们被激发被感动被激发羡慕,也希望我们的生活是表演,我们无足轻重的生活细节也是被放大,配以音乐眼泪凝视的眼神和华丽妆容,我们轻如鸿毛的一生也被人记录关注倾听表达,被小心翼翼放在金银首饰盒中,唯美的拍摄出来,使人们感动流泪,忍不住爱上你。
我们说羡慕戏剧般的生活,倒不如羡慕主角都有一个忠心跟随的记录者倾听者,使生活升华为经典。
像是宫中记录皇帝生活细节的随员,人家还仅仅为了生计赚钱。
可是事实是,生活中的运气,往往并没有这么大。
人人自危,没有人活着就是为了记录你生活的伟大。
原著中的Daisy是个冷酷、现实的富家千金,Mia Farrow在74版中非常传神地演绎了这个Daisy,片尾的无情眼神更是令人难忘。
但在鲁曼的电影中,似乎不是那么回事,Carey Mulligan演绎的Daisy,眼中更多流露的是不经世事的innocence。
每次Daisy和Jay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的主题音乐是Lana Del Rey那首Young and Beautiful的各种变奏,女性视角的恋爱高过天,感情是纯粹的。
5主演在Buchanan公馆最后一次喝茶那场戏,鲁曼多拍了"Her voice is full of money"这段,但在后来还是剪掉了。
看到这样两个线索后,看过原著或是74版的人多会有这样的疑问,Daisy对于Gatsby的感情,到底是怎样的?
这次鲁曼来上海,当面问了他这个问题。
他首先说到,盖茨比(原著)是和哈姆雷特一样的经典,每个人可以自行解读。
鲁曼眼中的Daisy并不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女性,她很多时候是被动选择,对自己想要什么并不明确。
5年前第一次见到Jay,她的感情是纯粹的,并没有太重视母亲的暗示(士兵家底厚),Young and Beautiful正是这个时候的Daisy。
Jay离开后,Daisy遇到了全美国最有钱的家族(鲁曼原话),在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时便“稀里糊涂”地结了婚,婚后当然少不了失望。
当两人再次重逢时,鲁曼认为,虽然两人身份不同,但感情上仍然是5年前的延续。
所以他们的主题曲仍然是Young and Beautiful,歌词表达的就是Daisy心中的疑问。
从片中每个人都可以解读出很多不忠于原著的证据,但这不重要了,就如同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一千个人读盖茨比,一千个人看鲁曼的电影。
记得大学时候在北大上过胡子老师的电影中的二十世纪世界文学,这是门著名的课,也是我在北大上过最愉快的课。
文学和电影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从爱上哈利波特之时就明白。
而且其实有时候我们喜欢文学改编作品,并不说得清到底是喜欢电影本身,还是对文学作品爱屋及乌。
就象这部The Great Gatsby。
对于菲茨杰拉德的喜爱最初其实就来自于电影,<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之后看了原著,进而扫了几眼The Great Gatsby,感觉的确作家可以跻身美国文学最顶级的作家行列,而且菲茨杰拉德是特别的,他的每个故事,在简单而略带戏谑的表面之下,总有一个悲伤到极致的灵魂内核。
一旦这悲哀被你看穿,便会让你痛苦的久久无法自拔。
就象Daisy和Benjamin的奇遇与最终注定的分离,象Gatsby大喜大悲,极近奢华又极度空虚的人生。
最后你总会发现,有时候我们注定无法改变命运,一切希望憧憬都只是虚幻的泡影。
这时的你该如何继续自己的人生,是继续相信,等待,还是用结束自己的生命来做与命运最后的抗争,菲茨杰拉德每次都会温柔的给你一个答案,他没有残忍的告诉Gatsby有关Daisy和Tom离开的真相,也让Benjamin与Daisy在人生最美的时刻相遇了。
所以他是痛苦而又善良的,在自己看透这个世界的不堪之后,虽然笃定要向世人揭示,却又不忍夺去倾听者美好的愿望。
<The Great Gatsby>是菲茨杰拉德最著名的作品,大多数评论家把这部作品形容为"爵士时代最后的挽歌",我不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所以我更倾向于它"叙述了一代人'美国梦'的破灭"。
只能说在来美国之前,我也曾醉心于"American Dream"这个充满梦幻的词语。
纽约曼哈顿的繁华,好莱坞电影梦工厂,美国似乎总是在对全世界说,everything is possible in USA,只要你有梦想,美国就可以帮你实现,追求你想要的人生。
Gatsby出身贫寒,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更换了姓名,不断追求努力突破自我,American Dream这个有魔力的词语不断鞭策着他象车轮一样滚滚向前,他遇到了美丽的富家女孩,积累了足够多的财富和名声,当他认为他已经拥有了一切,却发现空虚的灵魂只能用聚集社会上各种"有意思的人"来填补。
那是美国社会资本极度膨胀后的畸形,太多人在浮华的社会中不知道还能继续期待什么,只能用醉酒和狂欢麻痹自己。
而Gatsby选择用观看这一切迷乱来麻痹自己。
他认为自己可以让心爱的女人说从没爱过丈夫,认为她会义无反顾跟自己走,但最后结局和他在过程中发现的一样,为什么她不喜欢这里呢,为什么我为她准备了这一切而他只是想逃走呢,一切都不对了,为什么一切都错了呢。
这句话从他的口中说出是多么令人心痛。
Gatsby做错了什么么,他只是一个可爱的男孩,书中最美的一个情节,再见Daisy时他紧张的在雨中绕房子跑了几圈,他真的只是一个孩子,会情绪失控,会天真的相信"我当然可以重温过去",会痴痴的等一夜又一天,等待一个根本不在乎他的人。
今日当我真正坐在美国的电影院里看着这一切的时候,这悲哀的感觉才会如此真实。
是不是我也曾怀揣过这样那样的梦想而渴望来到美国,是不是也有很多人给这虚幻推波助澜过,是不是也有更多人在嘲笑我。
记得在洛杉矶机场安检的时候,连工作人员都会轻易的问你一句,来加州想做演员吗,big dream,yeah?
虽然对洛杉矶并不十分喜爱,但那全城弥漫的电影气息,不能不让我着迷,有一刻也会忍不住幻想,为了留在这电影梦工厂里我可以做任何事,I have a dream and I gonna make it come true. 但现实就是,Gatsby 为了心爱的人可以去死,但他依旧无法真正进入Daisy的生活,更无需说进入她的心。
书本与电影往往各有各的魅力,文字给你想象的空间,当看到电影把它呈现出来时,恰恰就是你想的最美的样子,就会欣喜万分。
文学名著的改编不同于畅销小说,你可以崇拜与敬畏,当然也可以批判,但一定都要有深刻的理解。
Gatsby对原著完美的呈现是我没有想到的。
在剧情几乎没有大改动的基础上,对每场重头戏都有极美的演绎。
适当的特效对整体虚幻感觉的渲染恰到好处,旁观者Nick沉静的声音,一句句缓缓进入你灵魂的最深处,讲述一段传奇的人生,更讲述了一个时代的悲剧。
影片配乐更是一绝,现代流行歌曲的另类演绎配合已远离我们很久的年代,竟然也可以如此契合。
其实在当下,如<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这样异军突起的电影并不少见,也可被称为好电影。
但像Gatsby这样从拍摄,演员,配乐,后期制作都一气呵成几乎没有缺陷的电影,已经太少了。
Buz的水准与大气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人感动的是他对电影真正认真的态度。
也许这正是当下浮华的电影界所缺少的吧。
史铁生的《往事》中有这么一个人,错爱上朋友的妻子冬雨。
将近三十年的等待,谁想只差一步时出了事故。
直至生命的最后一秒,他都不曾怀疑过那个他坚定相信却从未发生的承诺。
他问,“如果我们做一个梦,一辈子都没有醒,那么,这个梦还是梦么?
”盖茨比也做了一场梦,梦中的他是上帝之子,是苦苦寻觅圣杯的朝圣者,是把信仰建立在精灵翅膀上的守灯人。
他做了一场梦,一辈子都没有醒。
《了不起的盖茨比》原著读了四遍,74版电影看过两遍,且在这里谈谈13版观影感想。
有人说书和电影不能混为一谈,这点我也赞同,话虽如此,翻拍名著时保留原书的气质是非常重要的。
13电影中,醉生梦死的爵士乐变成了喧嚣浮夸的迪斯科。
原本与菲茨杰拉德一同隔岸观火的读者,看到一半忽地发觉自己正和演员一起疯狂燃烧,也只有扼腕叹息的份儿了。
导演无疑下了许多功夫试图重现爵士时代,不过在我看来电影貌合神离,场景布置和音乐似是而非,显得有些滑稽。
Fashionable不等于flamboyant,暴发户式的铺张华丽只适用于盖茨比的花园。
可是影片前半段几乎每场都极尽奢华,old money西卵nouveau riche东卵并无明显分别,繁杂的背景反倒叫人头晕目眩。
总的来说前半段的画面过满,缺乏必要的空间——想象的空间,回味的空间,感动共鸣的空间。
要知道一张空旷天空照片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清明上河图。
人们往往低估了含蓄、简洁画面中的奇妙张力。
由于过度堆砌造成了影片的失真感以及观影的距离感,观众无法很好地以尼克的视觉体验东部的风起云涌、世态炎凉。
虽然后半段空间和节奏都掌握得不错,还是无法补救之前的败笔,不可避免地留下了蛇头虎尾的印象。
如此看来,3D制作难免有哗众取宠、弄巧成拙的嫌疑。
整本书中最令我唏嘘不已的段落要数第八章盖茨重返路易斯维尔的回忆:“他痛苦不堪而又不由自主地用他军饷所余的最后的钱到路易斯维尔去了一趟。
他在那里待了一个星期,走遍当年他俩在十一月的夜晚并肩散步的街道,又重访他俩当年开着她那辆白色汽车去过的那些偏僻地方。
正如黛西家的房子在他看来一向比别的房子更加神秘和欢乐,现在路易斯维尔这个城市本身,虽然她已一去不回,在他看来还是弥漫着一种忧郁的美。
”一去不返——当年让我红了眼眶的正是这句。
我曾经多次回到故乡长满梧桐的街道。
往事如风,世事如烟,时过境迁追忆皆为枉然。
心里明白,脚步却不由自主地徘徊于古都的大街小巷。
这段与结尾那句“回到往昔岁月”遥相呼应,可以说是书的灵魂,但我并未能在电影中体会到怅然若失的情绪。
不知何时才能看到名著翻拍走出商业化和大制作的怪圈。
如果以黑白镜头捕捉爵士时代忧郁的美,想必是极好的。
【演员选角】莱昂纳多张弛有度的表演完全在意料之中,相比之下凯瑞对黛西这个角色的诠释大大超越了我的期待。
她微微下弯的嘴角和一颦一笑都很动人,也很符合书中黛西的形象:“她的脸庞忧郁而美丽,脸上有明媚的神采,有两只明媚的眼睛,有一张明媚而热情的嘴,但是她声音甲有一种激动人心的特质,那是为她倾倒过的男人都觉得难以忘怀的:一种抑扬动听的魅力。
”对乔丹贝克的扮演者很满意:”她穿晚礼服,穿所有的裙子,都像穿运动服一样——她的动作有一种矫健的姿势,仿佛她当初就是在空气清新的早晨在高尔夫球场上学走路的。
" 乔丹虽然本质上和黛西一样自私、不诚实,却也算得上是那个时代的“新新女性”。
参与竞争性比赛这点表明她更加独立,至少精神上是这样。
虽然这版的电影中乔丹的戏份大大减少,出现的几个镜头还是比较符合书中描写的。
【细节处理】加分】绿灯朦胧又梦幻。
每闪一下心也跟着揪一下。
屏幕上浮现的手写字深得我心。
盖茨比家扔衬衫那幕拍摄角度不错。
之后的钢琴别出心裁地被换成了管风琴。
结尾加的两笔THE GREAT非常妙,可谓点睛之笔。
少女时的黛西扮相很美。
盖茨比之死,电话铃声和三个镜头剪切得太妙了。
扣分】尼克不是七个小矮人为什么住在森林里?
盖茨比要修剪草坪结果一看尼玛全是土和树根!
盖茨比与黛西重逢时,虽然知道尼克作为叙事者必然在场,但存在感太强了吧,电灯泡瓦数略高。
盖茨比宴会上的舞曲简直不能再土了,动词打次的最炫夜店风,Disco beat根本不属于那个年代。
you can't repeat the past那个场景居然出现了流星!
马桶台神插入!
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盖茨比和黛西的重逢场景电影院里哄笑一片。
导演真心没把握住度啊。
【经典桥段】对几处台词的更改甚不满意:1】"Whenever you feel like criticizing anyone’, he told me, ‘j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haven’t had the advantages that you’ve had."“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 很有哲理、很让人回味的一句忠告,到电影里变成了“尽量把人往好处想”。
2】“她的声音很轻率,”我说,“它充满了……”我犹疑了一下。
“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
”他忽然说。
正是这样。
我以前从来没有领悟过。
它是充满了金钱——这正是她声音里抑扬起伏的无穷无尽的魅力的源泉,金钱了当的声音,铙钹齐鸣的歌声。
盖茨比并非看不清黛西的本质,他非常明白。
他迷恋的恰恰是这样充满金钱的声音——国王的女儿、黄金女郎,梦想爱情和欲望的化身。
正是这段对白将盖茨比从痴情汉升华到“了不起”的理想主义者,删除它是个可怕的错误。
3】”屋子里唯一完全静止的东西是一张庞大的长沙发椅,上面有两个年轻的女人,活像浮在一个停泊在地面的大气球上。
“ 非常经典的一幕,可惜窗帘的效果过于夸张却给了我一种”玄幻“的感觉。
认为这里人物对话的节奏没有掌握好,镜头的转换快得令人目不暇接。
黛西对待女儿矫揉造作的态度是人物性格塑造的重要部分,不知为何两个多小时的电影竟然删去了这段,盖茨比看到黛西女儿的反应也被省略了。
“盖茨比和我先后弯下腰来,握一握她不情愿地伸出的小手。
然后他惊奇地盯着孩子看。
我想他以前从来没有真正相信过有这个孩子存在。
” 盖茨比对现实的否认总是不可思议地彻底。
4】尼克和乔丹的对手戏少得可怜。
作为盖茨比和黛西的doubles, 乔丹和尼克对于叙事的完整性不可或缺。
他们的关系平行发展,从互相吸引到分道扬镳,是支撑书中的主线情节的框架之一。
可是导演居然更改了设定,连乔丹和尼克连暧昧期都掐掉,让我难以接受。
电影中乔丹这个人物并不丰满,连她曾用权钱买通证人掩盖比赛作弊这点都没有出现。
乔丹之于尼克是一种诱惑,相当于当年的黛西之于盖茨比。
当然尼克更加清醒、理智。
他喜欢过她,但在清楚地认识到两人价值观的差距后选择了离开。
5】汤姆情妇的派对。
尼克喝得酩酊大醉。
那一章末尾的一句台词I am simultaneously within and without在书中是唯一一次出现,导演在盖茨比和黛西重逢的桥段再次使用(again, I am within and without)。
个人感觉第二次的插入十分生硬,不太妥当。
情妇家那只很萌的狗在书中也占了一些篇幅。
茉特尔问道狗的性别,汤姆很粗鲁地打断:it's a bitch,暴躁残忍的性格一下跃然纸上。
很遗憾这一幕在电影中并没有出现。
从某种角度来说茉特尔和盖茨比都在追求美国梦。
书中的威尔逊太太并非像电影里那样单薄、令人反感。
她在派对上半真半假、自言自语地说着自己出轨的动机:“我心里翻来覆去想的只有一句话:‘你又不能永远活着。
你又不能永远活着。
’” 他们都是逆流而上的船夫,虽不曾相识却拥有相似的命运。
影片中她和盖茨比在加油站的戏剧性交集处理的非常粗糙。
好在茉特尔死亡的场景处理得很出彩。
”她的嘴大张着,嘴角撕破了一点,仿佛她在放出储存了一辈子的无比旺盛的精力的时候噎了一下。
“ 杀死她的不是梦想而是尘埃。
6】盖茨比的父亲没有出现。
【实在忍不住吐槽一句:那些一味追捧电影的,你们看过书和其他版本没有就说忠于原著!
少了那么多经典桥段还还原度99%?!
】尽管电影有些遗憾,不少镜头还是可圈可点的。
最后一夜,当尼克望着盖茨比说出那句he has an extraordinary gift for hope,莱昂纳多眼中闪烁着憧憬与希望。
他的神情像个得到心爱玩具的孩子,仿佛与黛西朝朝暮暮的日子近在咫尺。
于是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狠狠地疼了。
或许,对于每一个不甘在命运洪流中沉浮的人来说,梦便是唯一的现实。
和着王小波那句感叹,一切都已经结束,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更何况尘世嚣嚣,我们不管干什么,都是困难重重。
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击水而上,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1. 电影在剧本上非常忠实于原著,除了极个别细节没有拍,比如在原著里盖茨比的葬礼不仅仅只有Nick,还有盖茨比的老父亲以及之前他和Jordan在书房里遇到的那个眼睛男。
但这种程度的的损益无伤于电影的忠实度。
2. 导演功力有被诟病的理由。
诚如有人形容的大意是,该片有最好的剧本和最好的演员,何以排出一种三流MV的感觉。
中间那些海天盛筵场景令我也有看MV的感觉,大概是剪片太追求炫技不得反而不能尊重电影节奏之故吧。
然而还是要表扬忠实程度,虽然部分场景是MV质感而且3D令人不适,但场景、服饰甚至某女歌手穿着红色的礼服、半哭半唱且把睫毛膏流淌为黑泪的细节都是忠实于原著的。
欢宴后仆人收拾残局的疲惫也刻画得很细腻。
3. 言情感过浓。
本来期待中的美国20's初的投机无度、物欲崇拜和感官放纵的氛围,只有后两点被点中了。
长岛、纽约和灰烬谷三个地区参差对照的叙事伦理感,通过若干剧情以及飞车画面虽有触及,但仍然浮于表面。
东卵和西卵之间老牌世家大户和新兴暴发户之间不可逾越的阶级鸿沟,本来可以来得更清晰更用力一点。
当然,这一部分大多见于小说的第一人称Nick的夹议部分里,不如言情部分有情节推动的能力。
4. 服装大赞、首饰大赞、妆容大赞。
因为一次大战节约金属的缘故,妇女们一度放弃购买早期bra,而20年代初以平胸为美,以适合长项链的风潮,大家更在乎戴bra这回事。
所以Daisy和Jordan,虽华衣靓饰,却毫不掩饰激凸和垂坠这回事。
真空上阵、钻石头饰、珍珠绕项长链、直身长裙和短发真心美不胜收。
5. 为什么不老老实实用20's的“爵士乐世界编年史”?
虽然眼下OST也很棒了,总有浓浓的穿越感。
一看名单,哦,Jay-z,一切都懂了。
6. 现在人人都知道了,Daisy是一个绿茶婊。
其实这场孽情也不是绿茶婊的错,是Gatsby从头至尾图森破图拿衣服。
他总迷信自己天赋异禀,可以扭转乾坤,却看不清:同一阶级的人永远在一起。
光光是有钱,还远远不足以匹配出身不同的有钱人。
绿茶婊和酒色徒丈夫,无论各自再有何不堪、无论各自在外的艳遇如何刺激销魂,甚至包装以“真爱”之名,他们只要在狂欢过后暂时足以掐灭掉皮肤下面那点空虚寂寞冷,还是会乖乖回家,然后拥抱在一起,结成一个牢不可破的同盟,“外御其侮”。
其实Gatsby爱Daisy的动机也不尽然如何高贵。
小说里说Gatsby从小英俊强健,早早体验女色,被女人宠在怀里。
然而,他说Daisy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家闺秀”,这样不属于他的世界的女人偶尔给了他一个吻,变成了一个危险而虚无的鼓励,更让他笃定了自己是上帝之子、与众不同且攻无不克的心理暗示。
啊,多么危险。
自命不凡的人遭遇上自以为是的爱情。
从他把对一个女人的追逐与一个持之以恒的梦想捆绑在一起后,这段不了情才开始升华,升华为一种生机勃勃、勇往直前的东西,让其变得美丽。
虽然现在人人都知道,这段不了情只是注定幻灭的泡沫。
然而Gatsby在其中追逐的姿态太坚定、太自信了,以至于太美丽,而太美丽的东西总以悲剧结尾,令人动容。
与此对比的是,旧世家经历过战争和新兴暴发户的双重洗劫,变得愈发孱弱、空虚和胆怯起来,不再敢于与时代的变迁迎头相击,也不再有胆量体会真实却可能带来痛的冒险。
而只有Gatsby这类人敢。
这令同样出生世家但是来纽约但惶恐打拼的Nick感到不可思议且崇拜起来。
于是到了最后,只有Nick对Gatsby是真情。
他对他倾心相托,他对他倾心相爱。
好基友为好基友扶柩而哭,从此他累觉不爱。
7. Gatsby的形象美感,有一部分也来自于他的道德毁誉参半。
为了求财求权求地位,他的手上没少沾血。
但是面对爱人时,他大张旗鼓地准备、送来了一花房的花,却又手足无措、状如初恋;他冒着涉案的风险,忐忑难安却仍怀侥幸地等待着一个不可能再打来的电话;他一掷千金购买到所有美丽的一切,为的是光明正大地得到Daisy,从此终生依眷于一处,而非填补一个丈夫出轨的闺中寂寞少妇的偷情欲望。
看看,一个自命不凡的人遭遇上自以为是的爱情,是会变得多么死心塌地和愚蠢之极。
很可惜,你的爱情只是别人的奸情。
也因此Nick说他们都是烂人,加在一起也比不上你。
你是一个折戟沉沙的“美国梦”,然而庆幸的是,故事终结于仲夏之后的初秋,你的凛冬未至,你死在了最美丽的时候。
夏天究竟是多美丽呢——红色或白色的玫瑰,围拱成门、成墙,每一朵都美得惊人,可聚集在一起在如此盛大的日子里却微不足道;一盆盆湃在水晶缸里的浮瓜沉李,却无人惊叹,它们即昭示着自然的富饶,也是人类的不屑一顾。
衣香鬓影、喧歌闹舞、摇摇摆摆,红男绿女如飞蛾般穿梭——啊,这就是专属于夏天的喧闹和美丽。
烟火“啪啪”得升起,与月亮差似仿佛——这本是你的舞台,而你却于无人处静静看着那些蜂拥而来的脸庞,"他们像蠕虫一样合合欢笑着,喝下的许多酒在人里面晃荡晃荡,透明透亮的成了个酒瓶,香水瓶,或者其他那种,躺在一盒子的淡绿碎卷纸条里的贵重的礼物"(出自张爱玲的《桂花蒸 阿小悲秋》)。
只有极大的物质和感官上演时,他们才是活着的;一合眼,与无人处,他们与你无关,是死的。
可是你忘了,你也只是夏天的烟花。
虽然升到得那么高, 然后很快就熄灭,这个世界只来得及发出“嘘”的一声,连一滴哀悼的眼泪都没有。
要说的不多,只能说这部电影错过了原著中最美的地方。
“ ……Gatsby himself didn't believe it to if it came (the phone call from Daisy). If that was true he must have felt that he had lost the old warm world, paid a high price for living too long with a single dream. He must have looked up at an unfamiliar sky through frightening leaves and shivered as he found what a grotesque thing a rose is and how raw the sunlight was upon the scarcely created grass. A new world, material without being real, where poor ghost, breathing dreams like air, drifted fortuitously about……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自然也有一千个盖兹比。
不知作者原意如何,但在我看来,在故事的最后,盖兹比早就不爱黛西了。
或说在很早之前,他就知道他所爱的那个姑娘只不过是个沉迷于物质、天真又浪漫的女人罢了。
“Her voice is full of money.” 在第七章的时候,盖兹比就这么说了,如此利落的一句话,勾勒出了黛西在他心中的形象。
仔细看书的读者可以发现,在文章的开头的数章里,每当黛西出现,作者都会用一个词描述她,或她的所有物,那就是“白”。
洁白的,雪白的,白的——白色有着很强的象征意义:清澈无暇,又是那么容易被玷污、被影响。
这就是黛西。
恕我直言,在我心中她只是个再平凡不过的美丽女人罢了。
黛西爱着物质,爱得直白而单纯,也许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点。
如果他已经不爱黛西了,那他在最后苦苦捍卫的是什么呢?
是虚无飘渺的爱。
不是黛西,而是爱情本身。
爱情是烟花,盖兹比就是那个烟花绽放以后还抱着烟灰不撒手的傻瓜。
这本书中最美的,就是幻灭。
盖兹比早就知道了黛西是个怎样的女人,但开始时他还是无法放下她,但当故事慢慢发展,当他逼着黛西承认她从未爱过汤姆时,我就意识到他执着于的不是黛西,而是爱情。
而在故事的最终,他既然已知道黛西是个怎样的人,自然不会期待太多。
他清醒地幻灭,清醒地死亡。
这就是我心中的盖兹比。
而不是电影里那个听到电话铃声就好像春天来了一样,最后还是被人射死尼玛还带着一丝残念微笑的二逼。
而且导演还安排尼克给他打一个电话,他最后没有接到(因为被射死了),但他以为那是黛西啊,他以为黛西给他打电话了啊。
木有幻灭啊!
木有幻灭的盖兹比不是好盖兹比啊,魂淡!
之前看过原著,昨天去影院看了电影,感觉基本还原了小说。
特别是电影最后一幕,用打字机打出了原著中的最后一句话:So we beat on,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这是对整个故事的升华。
之前看过好几个版本对这句话的中文翻译,大部分的翻译是,于是我们奋力前行,逆水行舟,不停地被推回到过去。
总感觉这样翻译不太恰当,不能完全表达作者要传达的意图和小说的主旨,还显得有些悲观,我们在努力向前,却总是被逆流的河水推回到过去。
看完电影,再次沉浸在这个悲惨而令人深思的故事中,被盖茨比对往昔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所感动。
特别留神了电影旁白对最后一句话的断句:So we beat on....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borne back....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结合整个故事,我个人觉得,最恰当的翻译,应该是:我们奋力前行,逆水行舟,直到回到美好纯真的往昔岁月。
盖茨比努力地付出一切,他要逆着时间的河流,回到过往,找回那段美好纯真的爱情。
他说过,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回到过去,重拾那段美好的感情。
我们现在的艰辛付出和不懈努力,都是为了找回当初拥有过却稍纵即逝的美好事物,比如亲情、爱情、友谊。
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长久的拥有这美好的一切。
可是当我们通过努力,不断实现物质上的富足时,却逐渐变得自私冷漠,逐渐忘却自己当初所要追求的美好事物,迷失在穷奢极欲之中。
很少有人像盖茨比一样,在纸醉金迷之中,始终执着于对美好纯真的追求,心中的那盏绿灯始终点亮着。
这正是盖茨比的了不起之处。
如果打算爱一个人,你要想清楚,是否愿意为了他,放弃如上帝般自由的心灵,从此心甘情愿有了羁绊。
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 ”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所有的光鲜亮丽都敌不过时间,并且一去不复返。
消防员说,每一幕都像是好莱坞演员在拍韩式婚纱照。。。。。。。。。。。
有些地方处理不错,比如Gatsby跟Daisy在Nick家重逢的戏,那股扭捏又夸张的劲儿还挺对的。但不大能忍Baz Luhrmann那种闹腾美学,这真不是歌舞片的路数,完全是夜店跟topless show。另外,一想到国内那些“商业片”导演们一定对这种风格趋之若鹜,并在今后山寨的道路上身体力行,就格外腻烦,减一星。
未成名作家尼克·卡罗维深受这个纸醉金迷的上流世界及其中的幻想 爱情和谎言吸引 他目睹这种世界内外的一切 书写了一段无缘的爱情 不灭的梦想 还有无尽的荒唐 华丽外壳下的空虚 空无一物
绿茶婊
虽然本来预期就不高,还是觉得水准有点低的出乎意料。所幸我不是原著粉不然我大概会出离愤怒了,演员大都无功无过,导演水平倒是有点吓人的差。小说是轻倩的,是微妙的,是优柔而幻灭的,但是电影则是笨重的,用力过猛不到位且非常cheap的,套路式地表达了廉价的幻灭。对格调太低的作品委实难以宽容。
莱昂纳多演技不错,不过全片风格不是我的菜
盖茨比是一个繁华世界里有着对感情保持一如当初那种纯真、不顾一切的态度,不知道他是怎样保持那颗纯真的心?电影中没有看出来。最后的画面真的好讽刺,人性的丑陋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李子还是一如既往的帅,女主虽美,但真的很不喜欢她这样犹犹豫豫的墨迹的性格,亲手毁了自己的幸福,毁了男主
这不就美国版小时代吗,如此华丽的时代就写出这么一个矫揉造作的爱情故事
他曾一生痴爱只愿缠绵过往,谁料佳人负心远走他方。他曾豪情万丈逆流而上,怎奈被浮华蛊惑,唯腐朽陪葬。他曾以为触手可及的梦想之光,最终却只能触碰到光的影子。了不起的是从生到死,他心中的那道光从未褪色,就像一道绿光,触电般不可思议,像一个奇迹。
站在水边远望绿光的孤独背影仿佛jack再生,可惜转过头来已不是当年那个美少年,一开口竟还是个话痨,营造了半个小时的神秘感荡然无存,不是哪个女人都是rose,遇到佳人成就千古绝唱,遇到**只能注定悲剧~服装配饰有亮点~
随意穿梭于人群中游刃有余的盖茨比,局促不安乃至失控的盖茨比,我觉得还是在门口淋雨敲门、略显狼狈的盖茨比最让我心动了。盖茨比是个善于创造希望的人,而这部电影最大的戏剧性在于它的悲剧性质,越是努力接近,越是跌入谷底,坠入绝望。但是,在他跌入泳池前的一瞬间,他或许已经握住了他一直渴望触碰的绿光。小李子演技真的不是吹的,面部肌肉控制得太好了,神态和表情,细致入微。
好无聊的电影,烂片
1.本片节奏略快,没看过原著的可能没办法理解怎么发展的这么快。2.女主固然是碧池,但是男主做的一切也是一厢情愿的。3.女主说私奔只是随口说说而已,当真就二了。4.这个世界看似人人平等,但是阶层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女神并不像珠宝没办法选择自己的主人,尚可被贫民拥有,不像。
凯瑞穆里根全程神游状态和语气,到底在玩什么……明明都有140分钟的长度了居然还得照搬大段原著段落当独白填内心戏,果然琼瑶叔叔心中的盖茨比只是普通言情小说,唯独最后40分钟melodrama以红磨坊模式玩转得很好。没看过原著的观众估计得彻底误解这个故事了。
大家纷纷都猜测他有个龌蹉的背景,却没想到他心底有最纯洁的梦想。
我没有读过原著,但我也能感觉到电影把红楼梦改编成了情深深雨蒙蒙。这应该是一个大时代下人性悲凉的故事,但导演似乎只执着于用最绚丽的柔光和最凄美的音乐实现他心中的美丽爱情故事。红磨坊经验犹在,本片声光效果俱佳,尤其是非party上的背景配乐。至于party上么,是不是最好多用点20世纪初的音乐?
比预期好很多,可是几场party的配乐实在是太雷了,导演忘了是二十年代吗,竟然用hiphop和电音……
没办法…真心喜欢19世纪二三十年代喧嚣热闹又浮华的美国…仿佛在这个时代任何美好的不幸的伪善的笨拙的爱情故事都可以很感人..
盖茨比了不起不在坚守一份爱情,而在于在那样一个时代仍能坚守对未来,对一个”we"的憧憬。谁说菲茨杰拉德这本小说的主题是美国梦的覆灭?我看恰恰相反。电影拍的绚丽热闹却不恼人。盖茨比见到黛西那一瞬,慌乱中强自镇定,雨水顺脸颊滑落,愈加分明的棱角却不掩深情。第一次,感受到这个故事的真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