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教宗

The Young Pope,年轻的教皇,Il giovane papa,年轻教宗(台)

主演:裘德·洛,黛安·基顿,西尔维奥·奥兰多,斯科特·谢帕德,塞西尔·德·弗朗斯,哈维尔·卡马拉,露德温·塞尼耶,托尼·贝尔多瑞利,詹姆斯·克伦威尔,伊格纳齐

类型:电视地区: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美国,英国语言:英语,意大利语年份:2016

《年轻的教宗》剧照

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2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3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4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5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6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3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4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5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6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7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8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19年轻的教宗 剧照 NO.20

《年轻的教宗》剧情介绍

《年轻的教宗》长篇影评

 1 ) The Pope's Love Letter

What is more beautiful, my love? Love lost or love found? Don’t laugh at me, my love. I know it. I’m awkward and naive when it comes to love, and I ask questions straight out of the pop song. This doubt overwhelms me and undermines me, my love. To find or to lose? All around me people don’t stop yearning. Did they lose, or did they find? I can’t say. An orphan has no way of knowing. An orphan lacks of first love, a love for his mama and papa. That’s the source of his awkwardness, his naivety.You said to me on that deserted beach in California, “you can touch my legs.” But I didn’t do it. There, my love, is love lost. That’s why I never stop wondering, since that day, where you’ve been and where you’re now. And you, shining gleam of my misspent youth, did you lose, or did you find? I don’t know, and I’ll never know. I can’t even remember your name, my love, and I don’t have the answer. This is how I like to imagine it, the answer. In the end, my love, we have no choice. We have to find. BGM: Never Be Like you

 2 ) ?真的教宗会认同此剧

1此剧展现的是真实的,存在千年且越发重要的 Frobiden City 梵蒂冈,大众的好奇加上十二亿七千万的(06年10月数据)的信徒注定有很大的市场。

2美剧,教宗是美国人,主角的设定满足了美国人期待多年的美国教宗心理需要。

3教宗是全球天主教会和一大部分基督新教教徒的精神领袖,基督徒在世的代表,很少有剧作者敢于拍这个宗教题材。

甚或能不差得太离谱地表达这个题材。

普世人类现实中所能看到的,和展现出的是教宗的“His Holiness”,对教宗人性的发掘是本剧的重要主题,也是卖点。

4剧本的作者导演是导演本身,也就是说类似想做好厨子的将军。

当然,导演还是很值得肯定的,至少从剧作的创作来讲,全剧还是非常好的,人物刻画有深度,个性鲜明而饱满,十集的架构明析,非常有节奏感。

5作为天主教的神父,还是要感谢这部剧,因为我们教会自己拍不出来这样收欢迎世俗作品,所以in some degree正面展现了宗教的美好。

6还是想正面传递一些信息: 教宗说他不信天主能拯救他,说的不是他没有信仰,他的祈祷确实行了奇迹。

他的问题还是在于童年的阴影,在从阴影走出来的过程中解决他的自己对已是教宗定位问题。

7教会的红衣主教们都不容易,多是有博士学位(如以前的中国的于斌红衣主教有三个博士学位),一表人才,个子高大。

剧中那么多的老主教在影射教会的老龄化的问题。

教廷内部不可能有女士在高位上。

梵蒂冈教宗的私人花园也不可能是谁都可以进的。

8里面的礼仪让人困惑,目的应该在提醒天主教的观剧者,此剧是虚构的。

因为三重冠(教宗的“”皇冠“”)是主持开梵二大公会议的教宗若望二十三为筹集善款卖了的,梵二会议后教宗延的很多仪式已经革新了,弥撒也是,但是剧中的弥撒还是梵二前的礼规。

教宗第一次与红衣主教团讲话时大概是用的梵二前的礼仪。

又 剧中教宗溜出梵蒂冈时与之交谈的女士用的是智能手机。

所以时间线是剧作者故意模糊的。

9世人普遍思考心的问题—天主真的存在?

具体的反应在laney的私人信仰上,同时已批判了教会的几个具体的问题,教会的官僚化,神职人员的老龄化,世俗化,甚至有丑闻,还有同性恋的问题,酗酒 在这些问题上有些是点到,有些是影射,有些是作为主要问题,当然同性恋者是不能作神父的(这是教会目前的规矩)但这个问题在剧中有所放大。

为此我还专门回复了一些网友。

教会神职中的同性恋问题在出了几桩丑闻后更加重视了,现在有心理学的方法可以查出来,通常教会不接受这种类型做神父的。

所以是极少数但这些少数确实给教会和社会带来很强的破坏。

10剧的主线是从黑暗到光明,从分裂到合一,从童年阴影-中年危机-信仰危机-教宗当选者的角色危机-整个教会的危机到重新找到自我,获得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的,与自我的修合,教延内的修合达至与整个教会内的修合和与世界的修合。

借展示剧中的教宗的人性也是在歌颂人性,展现人性的美好,同时也是最好的展现天主的伟大,所以有人说真的教宗也会认同这部剧的。

 3 ) 从baby开始

去年初就盘算着要看这部剧,现在才算完成,这拖延症也是没治了。

我对基督教题材的影视一向是敬而远之,在接连看了《耶稣受难记》和《基督最后的诱惑》之后,尤其是后者,给我留下了难以言语的心灵阴影。

因为这个原因,在我疯狂刷雷德利斯科特的那段时间,《天国王朝》也没入眼。

选择这部剧,当然是因为裘德洛。

粉丝里善良的人叫他“裘花”,调笑的人叫他“裘秃”或者”发迹君”,而我,则是“男神”。

如果要加上一个形容词,那必须是“唯一且永远的男神”。

很早之前读简爱,这么描述圣约翰——“他很年青——二十八至三十光景——高挑个子,身材颀长。

他的脸引人注目,像一张希腊人的脸,轮廓完美、长着一个笔直的古典式鼻子,一张十足雅典人的嘴和下巴。

说实在,英国人的脸很少像他那样如此酷似古典脸型的。

他自己的五官那么匀称,也许对我的不匀称便有点儿吃惊了。

他的眼睛又大又蓝,长着棕色的睫毛,高高的额头跟象牙一般苍白,额头上不经意披下了几绺金色的头发。

”我一直不了解希腊式的脸是怎么个完美法,直到看到《兵临城下》的瓦西里。

这段描述噌得一下在脑海中乍现,是了,就是裘德洛的脸!

评价男性美的时候,往往落入两个极端,要么剑眉星目,丰神俊朗,要么“性柔和”、“善为媚”,极富女性特质。

这是传统审美。

现在的流派甚多,雅痞大叔和小鲜肉当道,各花入各眼,谁也不能说自己艳压群芳。

微博上一直有个说法,小李和裘是“美而不自知”的两个代表,身材疏于管理,人到中年就大腹便便。

相对于小李为了磨练演技把自己往糙里折腾,裘是“I've never been a great believer in relying on good looks to get you through. To me it's all about the work and what you do in the workplace.” 尽管如此,他还没演过一个不漂亮的角色,即使是配角,也能凭着一张脸成功抢镜,参见王尔德,天才雷普利,福尔摩斯,etc。

如果仅靠一张脸就能封神,那我也太没骨气了。

裘的台词功底扎实,眼神有戏,毕竟是英国正统舞台剧演员出身,又在百老汇浸淫多年。

这两个优点在教宗里得到极大发挥。

几场公众演讲,语气,停顿,重音,表情的控制,手势的应用,身体的晃动,非常有感染力。

而在下跪祷告时,十几个“you must”一次比一次坚决,笃定。

女主是修女服装也掩饰不了美丽的Diane Keaton。

自以为懂教宗,其实并不。

后期居然还有一条感情线。

长着痦子的伪小人真球迷Silvio Orlando

成熟美艳的Cécile De France

有小鹿般无辜眼神的Ludivine Sagnier

主动请缨参演的Javier Cámara。

不愧是主演过阿尔莫多瓦电影的人,平静的眼神后有着藏不住的波澜。

导演保罗·索伦蒂诺有了《绝美之城》的成功,构架起梵蒂冈毫不费力,全景在摄影棚搭建,连衣服都是找给真正的教宗做衣服的店主刀。

光影和构图美轮美奂,颇有明格拉的真传。

裘穿着雪白的衣服走在阳光下,浑身笼罩着圣洁而柔和的光晕。

配乐大相径庭,摇滚,民谣,流行,信手拈来,灵活自如。

片头,the young pope在摇滚乐中大步流星的穿过一幅幅名画,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然后对着镜头眨个眼,身后的老旧教宗轰然倒地。

编剧是最被诟病的。

前几集毫无头绪,无甚起伏(其实全剧都没有很激烈的矛盾冲突),伏笔埋得很多,最后几集集中解决,有头轻脚重之感。

开始时,the young pope几乎是与世界为敌。

他抽烟,不留情面,高高在上,不善掩饰。

他有致命的软肋,却从未被对手颠覆,因为“你以为你聪明?

是政治家?

错了,我比你更成熟,更狡猾。

贯穿始终的三条线索,来自内外势力的挑战,宗教体系内的改革和整治,寻求父母的征途。

第一条线索在中后段讲完,后两条在最后一集里得到完结。

十集的长度足够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起承转合上显得局促,尤其是第一条。

也许故事设定里所有人都服从于一个最为崇高的目标,因而和这个目标相一致的教宗就成了他们现实中必须跟随的人,这样所有的转变才有说服力。

对手们想抓他的错处,身边人想把他改造成自己心目中的教宗样子,民众们想仰望他、倚靠他的力量获得安慰。

他不给他们任何机会,从头到尾自己听从自己的内心。

当这个baby pope终于成长起来,与世界的和解总算达成。

我对基督教了解不多,不多加评论。

只是即使从旁观者角度来看,剧情的荒诞、夸张恐怕会引起很多人的反感。

第二季已经被续订,期待有更多精彩吧。

 4 ) 不能堕落啊

宗教这样展示出来,导演或者编剧中想来是有人有宗教信仰,若非经历过这种感受,决不能将其如此深刻的表现出来。

教宗内心的挣扎与痛苦我不知道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是否能感受得到。

某一集里面教宗说完:I dont believe in god,然后进行了长长的自我打压式贬低的忏悔。

这种信仰像是有一根细细的丝在向上拉着你,那些诱惑与欲望如同地球引力一般拽着你下坠,你不想堕落,每天艰难的紧紧的攥着那根细丝,偶尔疲惫不堪,想着不如坠入深渊去算了,这时你感受到god的援助,你发现其实除了那根细丝,周围还有无形的细密的,虽然不那么坚固,却也可以让自己缓一缓的网。

然后在dont believe in god 之后在内心又一次对自己进行深深的谴责,谴责自己的渺小,谴责自己的懦弱。

另外,I dont believe in god 而不是说god doesnt exist,多么痛苦的人啊,怀疑和寻找让人多么痛苦啊,但是谁能拒绝这种痛苦呢除了被愚蠢禁锢的人。

整部剧的恍恍惚惚梦境与现实的交错,更是加深了这种怀疑与痛苦,这哪里是权力的斗争,整部剧都是教宗一个人内心的斗争。

赞美这部剧,赞美它的直面信仰者的内心,那些令人不齿,难以言说的怀疑被这样表达出来,我想是能够增加自己内心的同情与理解。

另:年轻的教宗是没有堕落的哲学王?

恐惧与自由,没有施展权利的祈祷另:裘花真是美

 5 ) Who Is God?

一、保持沉默的主——对源头的发问莱尼是一个无神论者吗?

乍一看好像是的。

在梦境中他支持同性恋和堕胎,在现实中,他抽烟、收买托马斯,甚至亲口说过自己不信神。

然而,和教会里的其他人相比,他又好像是最虔诚的信徒。

他坚持否定同性恋和堕胎,排斥教会的一切自我营销行为,不愿意与任何世俗势力妥协,要求教会返回最纯净的原初状态,即使这意味着衰落和灭亡。

在这两个矛盾的形象之间,有一件事是同一的,也是莱尼一直强调着的,那就是他从未收到过上帝的回应。

一个始终沉默的上帝,等于无吗?

一些无神论者就是这么认为的,他们要求信徒们拿出上帝给他们看,甚至在舞台上对上帝破口大骂,以上帝没有回应来证明上帝之不存在。

如果上帝出现、并给出回应,那么事情就简单了,这也是莱尼羡慕古铁雷斯的地方——曾经面见过天使的古铁雷斯,根本不会对上帝的存在有任何怀疑,他的问题只是能否克服对展开交往、增加犯罪可能性的恐惧。

而莱尼却始终在这种怀疑中,就像他的老师斯宾塞一样。

在剧集的后半段,斯宾塞向莱尼坦诚了他所走过的中年信仰危机,并认为莱尼也在经历同样的危机。

其实这种危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

一个人在青年时,相信真理,相信好人有好报,即使见到一些阴暗也依然愿意相信世界是美好的。

然而,到了中年后,经历了种种黑暗,品尝了诸多酸苦,开始怀疑世界是否还可能美好、人类是否还有希望,关于真理的话语是否只是一种幻想甚至欺骗。

于是,一些人不再相信真理,而成为一个死后不管洪水滔天的利己主义者,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做伤天害理的事,以为这叫看穿了。

同样地,当一个年轻时对赞美诗中的上帝有着美好憧憬的人步入中年,见多了世上的不公,见多了教会内部的龃龉,发现整个教会不过是披着神圣外皮的又一个名利场,他还会相信教会所说的那个上帝吗?

面对这个中年危机,斯宾塞度过的方式是将自己行动的动力从信仰转换到自我实现——既然教会就是个权力游戏,那我就参与到这个游戏中,做游戏的赢家。

然而,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即使是看似已经不信上帝的斯宾塞,向莱尼乞求的依然是那个问题的答案:上帝真的存在吗?

他看似走出了中年危机、成为了一个无神论者,但他至死都未走出这个问题。

斯宾塞曾在一次争吵中指责莱尼看似虔诚的原教旨主义行为只是因为自己从小被父母遗弃而向整个世界复仇。

在那时斯宾塞依然部分地误解着他的学生。

莱尼的一切行为固然可以用心理学方法归因为童年阴影,但其实一直搅动着莱尼的心、使他不安并行动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的被抛感,只是这种被抛感在莱尼那里可以具象化为被父母遗弃。

用基督教的话语来说就是,上帝把我们创造出来,然后抛到这个纷乱的世界中、从此不再说一句话。

莱尼一直想见到他的父母,就像每个基督徒想回到伊甸园、面见他的造物主一样。

父母只是制造了我们作为动物性存在的肉身,而我们作为属人存在的心则另有源头。

人们始终对这一源头有一种返回的渴望,但这种渴望却总无法得到实现。

就像海德格尔所说,我们怀着永世的乡愁去寻找心灵的故乡,而故乡永远在大陆的中央。

普通的信徒可以从圣经中找到这种被抛的理由和回家的希望,然而精研神学多年、明白经文含义取决于人之解释的莱尼,无法简单地凭靠经文解决这一问题,他必须无时不刻地面临被抛感。

这种返回的不可能性,在影片末尾达到了高潮——最后,莱尼见到了自己的父母,又如何呢?

父母依然像当初那样,没有任何解释地离他而去,抛下他一个人在这世界上。

莱尼想面见上帝,质询祂为何制造出这不公的世界和自己多舛的命运,就像他想面见父母,质询他们为何当初抛弃自己。

即使面见的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但是对面见的追寻仍然富有意义,甚至可以说是作为人的生命的唯一意义。

斯宾塞在临终时所给出的祝福——莱尼会找到自己的父母,与其说祝福他最终面见源头,不如说是鼓励他继续这一追寻。

上帝的确是沉默的,但是对上帝的信仰保证着世界的意义,保证我们的生命不是互相争斗以获得物质享受的动物生命,保证我们不是徒劳地在世上终日劳作直到死去。

即使上帝始终没有回应,人们依然会虔诚祷告,祷告本身安抚着人们对于无意义的世界的恐惧。

当然,即使信仰了上帝,人们依然会陷入另一种惶恐:究竟怎么做,才符合上帝的意志?

或者说做什么事,才能保证我们的人生有意义?

这正是莱尼在剧集前半段一直想做的——让人们直面这一问题。

上帝是沉默的,对经文的理解又包含着主观性,人们只能从现实世界的确定性中去揣摩上帝的意志。

而不管世界如何变化,有一条是无法被否认的,那就是包括人在内的外物都有保存自身的本能。

因此可以确认的是,上帝是肯定生命的。

斯宾塞指责莱尼否定堕胎是由于他对遗弃自己的父母的怨恨,然而莱尼否定同性恋和堕胎,是由于它们是对繁衍和生存的否定。

同时,私欲及其引起的争斗也是应该被否定的,因为争斗意味着对生命的伤害。

在莱尼的设想中,那些平时追逐名利、周日来教会做礼拜的人应当被逐出教会,因为他们的生活并没有按照上帝的指令行事。

教会应该只接纳真正以信仰来拷问生活的少数人,而非讨好大多数人来保证自己的生存壮大。

在聆听了福音之后依然沉浸私欲的人,应当被抛弃,而非一再地被原谅。

作为上帝之城的教会,应当明确自己的立场,不断警告那些贪图世俗享受的人:他们的生活偏离了上帝的道路。

这在现代社会当然意味着自绝于群众,但是这样的教会依然是有魅力的,而且具有巨大的魅力。

当人们发现那些看似充满爱与和平的教会只不过是贩卖终极关怀解决方案的公司时,他们自然会投向真正的教会。

然而,现代人真的还需要这样一个真正的教会吗?

二、满足精神需要的商品——原子个人对社会性的渴望在上世纪末,人们曾为科学的每一次进步而欢欣鼓舞,无神论者的比例不断增加,人们相信随着科学的昌明,宗教将会渐渐消失在历史尘埃中。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21世纪,信仰宗教的人数不断增加,虽然教会的确失去了它往日的政治权威,但是参加宗教活动的人数并没有减少,小教派、乃至新兴宗教更是不断涌现,看似越来越具有理性的人们在宗教中投入了大量的热情。

这种现象是现代社会自身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将每一个人从其所在的共同体中剥离出来、成为相互分离和对立的独立个人,但是人之作为人的社会性需求并没有被消除。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货币为中介的物质联系逐渐扩大,实际上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广泛交往,但这种交往的展开以人与人之间的分离和对抗作为其前提,人们在情感层面对共同体的需求无法在这种交往中实现。

原本,现代国家可以用来满足这一情感上对共同体的需求,然而随着美苏对抗的终结与新自由主义的盛行,国家越来越显示出其作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来。

人们虽然依然身处在爱国主义的话语体系之中,但已经越来越倾向于将国家理解为诸个人在利益层面的联合,而不愿承认其价值属性。

于是,情感上的共同体,成为了现代人的生活中有待填充的空白。

然而,正如尼采对“上帝死了”的现代性状况的揭示,经过了现代科学和实证主义的洗礼,今人已经很难再相信存在一个超感性世界了。

一切旧的共同体意识,家族、国家、宗教等等,都已经被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永世不得翻身了。

但是人们又真实地需要一种共同体意识,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吊诡的场景:人们清楚地知道某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但又都默契地假装相信它,以用它来满足自己真实的需求。

正如教会里大多数人都明白的,大多数的信徒其实并不怎么真诚地信仰上帝,其日常生活并不会浸润在对上帝的信仰中,只是在礼拜日跑到教堂里寻求一种精神安慰或身份认同。

如果这个教会无法满足他们,那么他们就会投向另一个教会或者另一个宗教,在这里教会成了诸服务业之一种,在市场上售卖一种能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解决方案。

而这个市场是公平的,随着政教分离的完成,天主教会不再拥有政治权力,只能与其他教会、宗教乃至迷信在市民社会进行公平竞争,教会人员通过不断优化自身的运营策略,来完成信徒人数、捐赠额、活动热度等KPI指标。

因此,教会的对外事务完全可以外包给一个市场营销专业的美国人来管理和操作,而不用管她是否信仰虔诚。

教会作出决定的依据不再是是否符合信仰,而是是否对大众具有吸引力。

这种将宗教变成生意、将神圣包装为商品的做法,会遭到真正信仰上帝的人的反对。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如果教会真的上下贯彻虔诚的信仰、采取“窄门”的行事方式,且不论教会内部有无贯彻这种行事方式的人员条件,就算真的做到了这一点,正如索菲亚所说,其结果无异于自杀。

在现代性的裹挟之下,除非是先天具有强烈宗教情感或遭遇了重大的人生意义问题,一般人都不会选择这种又累又麻烦的教会,反而会因其仍臆想着超感性世界的存在而冠上“落后”、“装逼”、“精神病”之类的评价。

就算作为前期莱尼唯一门徒的艾斯特,也看似最终要回归到相夫教子的平凡生活中去,而不愿再留在他身边继续神圣的生活。

莱尼前期的努力就像是对一次原始基督教信仰的返回,而现代社会已经产生出了更适合现代人的非意识形态的宗教商品,因此他的返回注定是失败的。

但是,共同体需求被虚假地满足这一现状又是真实存在的,已然庸俗化的个人生活与被限定为神圣性的共同体生活是否还有弥合的可能?

在后三集中,剧集给出了一个试探性的回答。

三、上帝的微笑——个人与社会的真正和解剧集到了后三集,节奏突然变得狂飙突进了起来,几乎每一句话都充满着意味,这里无法一一道来。

我们所关注的,主要还是莱尼对上帝认识的变化。

沉默的上帝无比真实却难再挽回,现代的上帝受人欢迎却全凭制造,那么人究竟应该如何信仰上帝呢?

莱尼在非洲之行中第一次正式讲出了上帝就是和平与爱,看似是对现代上帝的屈服和认同。

但是,这里的爱,与现代人所讲的爱,已经有了不同。

在现代教会中,“爱邻人”被抬到了一个较高的位置,因为它能使得已然相互分离的原子个人们凭着对圣经训诫的接受而重新建立联系,但就像卫道士可能同时是伪君子一样,这种来自宗教观念的爱往往在现实中是虚弱的、乃至虚伪的。

前期莱尼看似冰冷绝情的言行,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对这种做法的否定——强调“爱邻人”只不过是对大众的讨好,营造出一片表面的和气,进而掩盖了“罪”所带来的紧张感,使人和上帝的距离越来越远。

在莱尼的信仰模式中,每个人都必须首先作为个体单独地面对上帝,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的渺小、忏悔自己的罪孽,之后自然就会善待上帝的其他造物。

这时,信徒凭着信仰,自然能生出对一切人的大爱,无论别人贫穷或富有、善良或邪恶,他都能做到平等地去爱,因为所有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

作为私人情感、有远近亲疏的小爱只会妨碍这种大爱的实现。

但是,在现实的种种冲击下,最终在杜索里埃的死亡中,莱尼才意识到,这种大爱恰恰会淹没真正的爱,才以另一种方式重新领会了耶稣“爱邻人”的教诲。

“邻人”是什么?

邻人不是亲友,这是对传统宗族伦理的超越,也是对个人好恶的超越。

但是,邻人也不是所有人,耶稣并不要求人们对每一个他人都付出相等的爱,爱依然存在远近的差别。

邻人是我们被上帝抛入世界时恰巧与我们相邻的人,他可能是犹太祭司,也可能是撒玛利亚人,我们可能从小就一同成长,也可能只是在一次即兴的旅行中相遇。

邻人是我们在人生种种偶然的、不可控的情境中所遭遇的人们,我们的生活通过与这些人发生关系而展开,我们与他们的关系构成了我们与世界之间的主要纽带。

如果大爱就是对每个人都付出相等的爱,那么对有限的人来说,这意味着对所有人都只有一层稀薄的、观念的爱,即没有爱。

对一切人的爱,首先在于爱邻人,然后再根据自己实际的能力,将这个范围扩大,正如耶稣爱一切人与耶稣更爱身边的门徒,这两者并不矛盾。

否定了作为观念的大爱,真正的大爱才能得以显现。

爱邻人必然有大爱作为前提,如果心中没有对一切人的爱,那么我们只可能亲近我们的亲友或者与我们相似的人,而不会对偶然相遇的陌生人产生强烈的情感。

当史怀泽决定将在非洲行医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时,他说是因为听到了上帝的呼召,他并没有说谎。

非洲的苦难经过了很多人的眼睛,却唯独打动了他的心灵,这一打动不来自于观念,也不来自于生活经验。

正如貌似最私人的爱情也是如此,真正的fall in love,不来自于外在标准或交往经验,这在偶然瞬间爆发的强烈情感,只能来自于某种神秘的东西。

古希腊人称之为命运,佛教称之为业力,基督教称之为上帝的安排,只有信仰实证主义的美国人妄图将这一切都归结于童年情结之类的东西。

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面对这些情感?

罪人被私欲、意识形态遮蔽了大爱的心,即使这种偶然性已经发生在了自己身上,也视而不见;而圣人,则能将本存在于自己心中的大爱,根据自己实际的人生境遇,真诚地、不加一丝歪曲地表达和实践出来。

那发出呼召的上帝,既是作为安排者的上帝,又是作为大爱的上帝,而后者才是信仰的核心。

在剧集中,当莱尼明白了这一大爱的真谛,才终于愿意承认,自己一直在追寻和思念的,除了父母,还有那个18岁夏天时在海滩遇见的爱人。

然后,就像放弃胡安娜的故乡、来到上帝(父母)所在的威尼斯,莱尼放弃了自己的爱情、选择了更重要的使命。

在剧尾的演讲中,莱尼借着胡安娜的话语说出了自己对上帝的认识。

我们不必纠结于生活中种种偶然的幸与不幸,它们当然来自于上帝的安排,但那不是信仰的核心,上帝不是用来安慰甚至改变我们生活中的不幸的。

正如耶稣拒绝用神迹来自证,莱尼也很少展现神迹,因他们知道由神迹而起的信仰会阻塞真正的信仰,只有像剧中的托尼诺这种假先知才会以神迹来吸引信徒。

面对苦难中的人们的恳求,上帝保持沉默,上帝存在于这长久的沉默而非短暂的神迹中。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就是宿命,因为上帝还在微笑。

上帝将这微笑放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使得每个人都拥有大爱的能力,而发现、显明和实践出自己与他人心中的大爱,正是在现世超越苦难的路径。

莱尼所恳求的每一个人的微笑,指向了这种路径所通达的未来。

胡安娜所说的上帝是一根裂开的线,在表面上是指微笑这一表情,但在更深的意义上,是指上帝在由命运所编织的线中所打开的自由空间的可能。

此时,莱尼才真正埋葬了作为安排者的上帝的父母,而拥抱了作为微笑者的上帝的耶稣。

当我们脱离基督教的语境后,就会发现,这里所说的实际上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和解。

每个人都有特殊的禀赋、境遇,都有与他人深浅不一的社会关系,但每个人又同时都是社会存在的显现,与所有他人为一体。

但是,正如大爱与爱邻人是统一的,社会性的普遍的爱与个体性的特殊的爱也是一体的。

我们不会将爱局限于对自己的亲朋好友,但也不会为了帮助一个陌生人而不顾自己身边的人。

今人否定普遍的爱或将之交予上帝,只承认由利己所展开的特殊的爱,因此只能在宗教中找寻自己的社会性存在。

而当每个人都成为自觉的社会存在后,社会就不再需要以上帝的名义声称自己了。

此时,作为安排者的上帝也将在人化自然界的完成中退场。

 6 ) 神人,神剧与神

先说结论,这是一部神作,这可能也是影视上关于宗教题材的最好的作品之一,这无疑也是裘德洛生涯至今为止呈现的最有质量最有深度和广度的角色,哪怕在颁奖季本剧并没有收获任何特别重量级的奖项,这并非说明它缺乏艺术品味,而恰恰是因为它的艺术品味,已经超前于这个时代。

同时,这可能也是导演索伦蒂诺最好的一部作品,他本就是一位人类情感的的大师,之前的《大美》与《青春》好评如潮,感觉已经把人性写完将人生说透,无可再写,但教宗再上一层,将人性与神性融为一体。

本剧完美的塑造了一个全知 全能 全是良心 (而非道德)的圣人——年轻的教宗贝拉尔多,一个天使,一个神的化身。

他就是转世的耶稣,权力欲,控制力,想象力,直觉力,灵性,完全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分配。

“我唯一的问题就是:我的良心不会在任何问题上谴责我 ”。

这种极度的自信,骄傲,甚至是狂妄的能量,这显然是属于狮子的唯我独尊,不可一世的能量。

整个故事的重点,其实就是他在神性与人性之间摇摆,挣扎,振动的过程的展示,神性的能量是全知的,全能的,唯我独尊,坚定不移,斩钉截铁的确定性——我就是最与众不同的,我是天选之人!

而人性的能量是平凡的,焦虑的,疑惑的,纠结摇摆,犹豫不决,悲观失望的不确定性,这是属于水瓶的能量——我没有特别之处,我跟所有人一样,不过是一个凡人。

所以,一切对于教宗角色的道德批判,全都是搞错了重点,人类之道德从来不应该,也没有资格构成对于神的评价标准——基督的母亲与姐姐前来找他,他闭门不见,他说:“我岂有父母,又岂有姐妹呢”道德与良心,这是两个截然有别的概念:在人类的历史上,道德标准是变了又变的,唯一不变的只有我们的良心。

那些让我们维持现状,自甘堕落,不思进取的都是道德,而只有让人类发展,进化,为能够成为全新的物种而起作用的,才是良心。

而教宗就是人类良心的呈现。

其实,只要抛开那虚假无意义的对于道德标准的小执着,每一个人就都能体会到教宗这个角色的神性——虔诚,顺服,深刻,真诚,无私,并且,他真的是拥有神力的天选之人:他能让不孕之人怀孕,令罪恶之人暴毙,让濒死之人复活。

而相比之下,比起仅仅关注教皇的道德标准更大的失误可能在于,把他的这一系列综合的特征理解为一个弗洛伊德式的家庭狗血剧——他之所以成长为了一个反复无常难以测度的教皇,是因为他不幸的被遗弃的童年,在低级的心理学家眼中,原生家庭和童年遭遇决定了一切,这是一种无知的狂妄。

机械的,纯粹心理科学对于人类命运的解释总是错误的——因为一个人身上发生了某些事情,才导致了他具有了某种能量。

但这说反了原因与结果,是因为一个人他先天已经具有了某种能量,才导致了某些事情一定会在他的身上发生。

教宗展现出了真正的慈悲之心——对待朋友如春天般温暖,对待敌人如秋风扫落叶般冷酷无情,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拥有真正的智慧,来轻易的分辨出究竟谁是敌人,而谁又是朋友:他讨厌孩子,但面对艾斯特的孩子,又无比慈爱视若己出,比如在面对着唐托马索这样的梵蒂冈基层公务员时,他威逼利诱,教宗的忏悔令他大惊失色,因为唐古板,教条,毫无想象力,只是一个工具,但即使如此,教宗最后依然信守承诺,给了他红衣主教的职位。

而面对古铁雷斯,他温柔而充满敬意,他能够感受到对方的真诚温柔与智慧,他把他看作了自己真正的朋友。

这是双鱼的直觉力,感应与同理心,他总是可以看穿别人的心事,仿佛此人在他面前完全透明,这是上帝的全知之眼。

许多人认为,这个世界并不存在完人,或者更错误的认为,完人就是“好人”,不不不,完人是存在的,完人的标准是——他是最真诚的同时又是最虚伪的,他是最高尚的同时又是最卑鄙的,他是最理智的同时又是最疯狂的,他是最无所不能同时又是一无是处的,他是无,他又是有,他是零,他又是无穷,他什么也不是,一切又都在他之中。

他充满了矛盾,他又毫无矛盾——他既是人,又是神,所以,这一切,这一切的对立矛盾二元论之所以是不重要的,是因为本质上,归根到底,矛盾,冲突,对立,都是不存在的,我们,每一个人,既是男又是女,既真诚又虚伪,既丑陋又美丽,既高尚又卑鄙,既善良又邪恶,既失去又找回,既是此又是彼,既是凡人又是圣人,既相信神又不相信神。

因为神来自我们的心灵,也必将回到我们的心灵,心便是神,神即是心。

 7 ) 他“未曾谦卑”

若是你看了第一集,你就认为这是一部调侃宗教,特别调侃天主教的连续剧的话,我想你错了;你若是基督徒特别是天主教徒,你若觉得这是对神职人员的不敬、对天主的不敬,我想你更错了。

用剧中比约十三世的话说:你的天主缺席了。

他说的很对,当你对想当然的事物获得截然相反的答案的时候,若表达出激烈抗拒的时候,你的天主就是缺席了,当然这不是要我们做心硬的人,而是要我们深入去看,当你未曾了解一个人的过去,你是不会明白他的所言所行的。

随着剧情的深入我可以清晰明了的看出,教宗比约十三世是一个拥有童年创伤的人,而且他的这个创伤从未得到完全的释放,导演索伦蒂诺用了很多的想象、幻觉的剧情来表达教宗内心的挣扎;这种挣扎也体现在其国务卿对于维纳斯的幻想、教宗秘书古铁雷斯的熏酒、教宗老师的权利控制欲,玛利亚修女的睡衣等等。

所以教宗的偏执、不按常理出牌是因为他还未长大,他在童年创伤的漩涡中越陷越深。

好在枢机们接受了新教宗确实是圣神带领下的天主的旨意,随着剧集的推进,他们都纷纷来辅佐比约十三世,而比约十三世在开始成为教宗之后的生活中也慢慢的体验到是时候要正视自己的童年创伤,从和瑞士卫队妻子的交谈;从和告解神师托马索在伯多禄大殿顶上的次次谈话;从和国务卿在花园中静坐的观看修女们的劳动、祈祷生活;以及自己的抽烟、运动、发呆中体验自我真实的存在。

比约十三世的偏执缘起于他童年被父母的抛弃,且他相信更坚信他父母仍旧在世,所以对于他身边的一切都报以一种蔑视,他蔑视信仰、蔑视天主、蔑视一切人,但对于工作他却表现出热忱,否则他不可能成为红衣主教,他的蔑视体现在他的极端,可以说口无遮拦,但他的极端言辞中有他独特的神学、哲学体系,就是诡辩!

他诡辩的不愿意接受事实,从而导致他脱口而出不相信天主,没有天主。

这正验证了他最相信天主的存在,这可以从他胁迫天主承行他的愿望可以看出。

虽然胁迫天主很不好,这也是他童年创伤导致的偏执,但其中我却看出了他对天主的热心!

从几个他祈祷的奇迹看出,他感受到了天主对他的临在,他的内心正趋于一种缓和,虽然对于父母的寻找仍然魂牵梦绕,但通过他和教廷人员们的交流来看,比约十三世的心在改变,变得柔和、变得谦卑、变得可爱。

在一切都看似趋于正常,在导演所呈现的教宗在花园中坐着的静观,在他为修女们晾晒袜子的时候,他差不多融入了自己的新生命,但那对父母的一种需要完全释放的感觉还会时不时来骚扰他,在最后的威尼斯圣玛尔谷教堂上的倒下来看,最后成为了天主的视角来看,导演表达给我们的,我所感觉到的,他真是众仆之仆,他也许未曾谦卑,但他在天主给他安排的道路——他父母对他的伤害上,他就是这么个“谦卑”的人,比约十三世不得不谦卑,他是人,这个他自己也说过。

从最后的画面来看,他没有戴教宗披肩,他戴了银色的十字架,这就是谦卑。

在他和枢机主教们做完演说后,他的白色常服上出现了金色的刺绣,这在真实的教宗服饰中我是没见到过,也许导演想表达出他在成长中。

本片的众多服饰、礼仪等其实和真实的天主教会还是有所区别的,导演并不需要做到礼仪上的完全相同,这只是影视剧需要的视觉效果而已,所以请天主教友们不用过多的担心和辣眼睛。

我所认可的是:比约十三世教宗祈祷时候的热忱的信德。

”只凭持久的祈祷,不足以取乐天主,唯有热心祈祷,加善行,才能得到慈爱的激起”-《创建录》圣女大德兰FINE

 8 ) 真诚的希望他不要和任何真人发生关系

尽管年轻的教皇张狂又作风彪悍,但是目前看,他真的做到了尊重和敬畏,在上层权术的泥淖和世人普遍宽松的要求中,他与众不同,毫不协调、看似严酷的行为是最靠近圣徒的正直。

其实反而不是保守主义——因为他只是把不合适的给放逐出去,而不是关在教内。

最希望他不要真的和什么人发生关系,那就太落入俗套了!

看了第五集,非常满意。

哈哈哈哈哈,一个圣徒,一个暴君,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

超脱于一般的斗争之外。

这种对他强大能力的轻轻带过举重若轻,让我感觉到他的掌权,是合理可信的。

我不太明白他为何一直纠结父母,这种童年脆弱的老戏码好像不适合他?

后来想了一下,这种我之从何而来的纠缠,也许是一个圣徒在“肉体和尘世”上的困惑,一个圣徒,尽管摆脱了其他的尘世束缚,还需要解答一个终极问题,什么创造了我?

我的肉身和这个世界能不能完全脱离关系?

第八集太牛逼了!!!!!

我不是被那个演讲拍摄众人的样子渲染的气氛感动,我是被教宗的伟大卓越所震撼——什么样的人是圣人?

他不但知道,他还解决问题!!

PS:真的不是因为性取向而解决她,而是因为她沉溺于这样那样,忘记了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后,忘记了什么是全心全意侍奉主!

一个圣人有无数的干净水无数的感激,叫穷人不要喝脏水,不喝脏水又哪儿来水呢?

她当了圣人,却忘记了什么?

 9 ) love lost or love found

情诗念完后,加州女孩笑着捡了三个橘子来到后院,给自己的孩子们表演抛橘子。

这是pope以前随口提起过的,当时只以为他在凸显自己的玩世不恭,但其实这对他而言很珍贵,他一直没忘。

His love either. 全剧中心并非教会内外的风起云涌,Lenny的求索之旅才是主线。

前期Lenny的自信威风逐渐消解如泡沫,潮退时一个孤零零的孩童站在沙岸边,沿着影子的方向走啊走,黎明时,天际淡云终于现出上帝的轮廓。

引用情诗的首句,我觉得至此他的精神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Love lost—Love found—Love lost—Love found. 一、 “An orphan lacks his first love.” 小Lenny睁开眼睛转过身,方才还笑意盈盈的父母已无踪迹。

这个画面挥之不去,被人抛弃的母题反复出现在他的生命中,以情节重演的方式,或以想象的方式。

对于Esther,Lenny又是帮她祈祷又是关心她的孩子,可这过度的关爱而令Esther一家难以忍受,默默离开。

他在忏悔时透露道,这抛弃令他彻夜难眠,尤其是Esther连那张他以为对他们来说很重要的照片都没带走。

之前看过一个理论说,受虐者会比其他人更容易引发他人的虐待行为。

长大后的Lenny在处理具体的感情时候不够成熟、甚至不够健全,要不是过度依恋,要不是像离开加州女孩那样直接逃避。

也因此他格外脆弱,易受伤害。

结尾处Lenny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演讲,但观察教众反应时,想象中的父母出现在人群里,而他们再一次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Lenny承受不了了,倒地后,他隐约又见上帝。

这似乎是再次启示他,上帝永远接纳他,永远不会背离。

二、 父母收回了给Lenny的爱,连同他付出爱的能力。

他决定把所有的爱都寄存在上帝处,以换取确定性的力量。

由于这一定程度上的因果联系,Lenny将与父母的关系投射到了与上帝的关系上。

Lenny的上帝似乎总在与父母意象的交叠之处现身,除了上述的结尾处,还如他对peace的含义以及自己顿悟时刻进行描述,脑海中浮现出的就是和父母在一起时的画面,这即是他的伊甸园。

阳光照耀溪水,光点明灭,他赤裸着躺在岩石上,父母都在身边。

可人世间能给予他的peace太过短暂,他只能在上帝处寻得。

另一个表现是剧中两次出现过的,他独特的祈祷方式:一遍遍高声重复,有势在必得的自信,却又像撒泼耍赖或者恳求。

这与其说是虔信徒,倒更像一个向父母索要什么东西的孩子。

Lenny以依赖父母的形式依赖上帝,虽有时带些缺陷的色彩,却赋予了他一种别人所没有的纯真和笃定。

在黑夜里大喊“you must”,突然要求下车跪在马路上与上帝交流,这些举动在非信徒看来是盲目无意义的,但却是他以自己的方式,也是以一位真正的pope的方式,能够给予世人的最大的爱。

其实Lenny召唤奇迹的能力是有些超现实色彩的,但这不会成为焦点,他的笃信和爱才是给人感动之处。

Lenny还有一个可爱的地方:当他同上帝联结的那根线被轻轻拨动时,他会收起那副高高在上的神情,坦率真诚地分享自己的感受。

比如,他教Esther如何祈祷:“Pray should be an occasion for understanding. When we pray, we reflect in the most elevated way we can so that someone can whisper thoughts into our ears.”三、 Lenny虽有信仰,但同时又带有几分令人心碎的清醒。

“I love a God that never leaves or that always leaves me. God, the absence of God, always reassuring and definitive.”对他来说,上帝或绝对在场,或绝对不在场,二者都是绝对性的存在。

绝对性带来安心,虽然对后一种可能的自觉意识就等于澄清了这安心的虚假。

信念既无实体依凭又无证明,当其遭受外界打击,难免动摇。

Lenny当上Pope以后看似自傲自信,却几乎没收到过正反馈。

信徒被吓跑,下属想害他。

即便勉强挣得了臣服,树立住了与世隔绝的形象,也推行不下去强硬的原则,更得不到认可,感觉自己同拯救世人的理想愈行愈远。

God left, love lost. 而在这一时期,Lenny即使自己迷茫,也从未停止过为他人付出的行动,这是他圣徒精神的体现。

比如,他刚经历过Esther的离开和唯一好友的死时,明明自己处于低谷期,仍然以最投入的状态在非洲演讲,为把公正带给经受着苦难的人们而祈祷。

St. Augustine said: “If you want to see God, you have the means to do it.” 不曾熄灭的爱识途,将Lenny带往宿命的下一程。

四、 “In the end, we have no choice. We have to find.”转向上帝并非终极答案,而是另一条求索之路的起点。

虽然Lenny仍有无法和解的创伤,未来要面对的还很多,但他开始承认自己的脆弱,并开始有意识地作出改变,这本身就是一些找寻到的成果。

想感受到上帝源源不绝的爱,必须首先将爱向外给予,不是自上而下地抛下去,比如荣耀教廷或自我造神,而是拾阶而下走到人们之中,看到他们的渴望,将上帝的微笑带给他们。

从帮助Esther到访问非洲,再到敢于公开露面,Lenny一次次尝试把对上帝之爱转化成对具体人之爱,在此中逐渐成长。

结尾的演讲对于作为孤儿的Lenny来说,是承受着遭到失望或离弃的风险,在上帝之爱和凡人之爱中找到平衡。

而对于作为pope的他来说,是明白了并非每个人都必须苦大仇深、绝对严肃地对待信仰,教众们的需求不过和孩子一样简单:“Think about all the thing you like. That is God.”和Gutierrez在圣诞节吃饭时,许多教众在门外翘首以待。

Gutierrez:“If you were to turn around, for them it would be something of a minor miracle.”当时Lenny没有同意。

而最后在重要的演讲中,他的落脚点只放在了很简单的“God smiles”。

为大家奉上幸福、希望,或哪怕仅是good mood,或仅充当exhibition,何尝不是一份功德。

全剧有三场关键的演讲,最后一个最打动我。

前半部分是长长的排比,我同镜头扫过的每一张脸一样,入神、酸楚、渴盼。

这段排比点破了人之脆弱和迷茫,但信仰将人们汇集起来,让我们的脆弱相依,这股力量只待一根温柔的手指,催落眼泪,指点迷津。

联想到疫情刚开始时我看见张图片,是(真)pope在面对空无一人的广场祈祷。

虚实两位教宗都同人们站在一起,却更具神性。

演讲并没能按照Lenny想要的方式结束。

无论它意味着失败、成功抑或仅是悬念,我都感受到了一种力量,穿透过这广场、人群、仪式以及Lenny。

它自最初的十字架始,横亘过一个个黑暗时代,一颗颗迷惘的灵魂。

它在人心,这世界上最软弱最自私之处,生出不衰的奇迹。

Bye,开始看第二遍了。

 10 ) 罪人圣徒

历朝历代,我最喜欢唐朝的公主,尤其是初唐的公主。

从高阳公主到文成公主,到太平公主,再到安乐公主。

除了文成公主、只要是皇帝亲生的,都敢于谋反,可以称为是美丽骄傲的野心家们,她们既有不敬父亲的勇气,又有女承父业的风范,这让我甚至对她们产生了爱慕的感情。

抛开公主和文人政客的风流韵事不说,其中高阳公主爱上高僧辩机,在我看来,是最奇情的。

赵玫写高阳不仅和辩机通奸,还和她三哥吴王恪乱伦。

这样的人物关系我是很喜欢的:在女性没有职业之路可以走的古代(女性从政,即使是在今天的美国也困难重重),她的情人有时候就标记了她的野心。

吴王恪隋炀帝的外孙,唐太宗的儿子,是两朝帝王的骨肉。

赵玫把他写成一个悲剧的英雄。

这样也好,霸业不成是悲情,成了就是卑鄙了。

小说里面高阳公主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好像都给了吴王恪、表达了一个愿赌服输的高贵的皇室态度。

这种态度,在hbo冰与火之歌里瑟曦身上也有。

不同与瑟曦的是,高阳公主还有另一位情人,就是圣徒辩机,这个人是公主心里的珠宝。

高阳公主同情有能力的野心家(亲哥哥李恪),深爱着圣人辩机。

野史说他拿着宝枕送辩机,我是相信的,那罗马的主教们也浑身缀满珠宝,因为人如果能从芸芸众生中得见圣人、他方知道:那种美德的珍贵唯有稀世珠宝的光彩才能衬托、比喻。

我想,历史上诟病辩机的文字应该不在少数,指责无一例外的是这个和尚怎么不持戒。

其实圣洁是不被软弱污染的。

封圣之路上如果没有怀疑就不能彰显这条路的珍贵,正是怀疑之中的信仰才是冠冕上的珠宝。

昨天终于补完了 年轻的教宗。

整部剧10集用他精雕细刻的视听讲述了这种怀疑中的信仰。

我没看过Sorrentino之前的片子,很多人说他运镜比较装逼。

一个人日常上班heavy jewelry 也许是不合适的,但是同样的做法放在西斯廷大教堂面前,就刚刚好了。

他那些“做作”的运动镜头恰如其分的刻画了一个等待(甚至怀疑) second justification 的男人。

这个男人和上帝之间的问题不在于如何洗脱他的尘世间的孽(抽烟,傲慢,玩弄权术),而在于如何洗脱原罪。

原罪是什么,我觉得这里定义的就是一个人没有通过“爱”将“自我”牺牲的痛苦,这个痛苦在戏里表现为对于自己身世的执迷。

在另一部电影《教皇诞生》里面梵蒂冈国务卿对来给教皇看病的心理医生说“灵魂和潜意识是不能同时存在的”,电影里教皇看心理医生也许是幽默、也许是真的有了信仰危机,及至片子最后几乎把“罪”等同于了心理分析学上的“病”这样的玩笑,对我而言是没有什么说服力的。

罪的范围一定比病大:佛教有八苦,圣经有十诫,病尤可治,罪无可赦。

如果人只有一生,那么得救全是运气(所以犹太教没有忏悔);如果真有天堂地狱和轮回,得救就是infinity里面的一个必然(所以地藏王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对于年轻的教宗里的教廷里的男人们而言呢?

罪是为人的一门功课:在公开、没有隐私的教廷生活里,罪和罪的课题首次向我公开。

红衣主教Voiello 一开始就向牧师坦白了自己对威伦道夫的雕像存有不洁的想法,在他心中无罪的人大概只有那个边缘智力的孩子,因为他不认识自己, 也无从告解。

而他的罪大概就是他的精明强干和处心积虑。

他从教皇的敌人变成同事的转变,出现在教皇通过了他设置的女色的试炼。

这个试炼展现的不是教皇抵御色诱的能力,而是展现了信仰的决心。

教皇可以自己使信女怀孕,但是他选择了祷告。

Miracle是信仰的结果而不是信仰的诱因。

这是戏里他第一次在自我和信仰之间选择了后者。

他对信女的感情呢?

他说, 我选择上帝而非凡人,因为爱凡人使我痛苦。

是这样的痛苦指出了封圣的途径,也是他挣扎的主题,即,何处寄放孤儿满腔的爱。

这也是为什么他在开头几集里关起门来对枢机弟兄说,门很窄, 从此宽恕不轻易给。

这样的痛苦的机会,他也给了红衣主教Gutierrez。

这个人和教皇的不同之处是,教皇本人是矛盾的(他自言善恶兼有)。

而Gutierrez只有善良和软弱。

他不会怨恨,是被谑称的“圣人”。

在打击和霸凌(教皇的同性恋新政对他的打击、儿时遭受的sexual abuse他都毫无怨恨也从不袒露)的面前,他只有沉默和谦让。

教皇把他送去了纽约,让他和天主教会内势力极大的娈童主教对垒。

以此为主题的第九集特别好, 以至于第十集几乎烂尾。

他在纽约的旅馆里终日饮酒,也是因为经受着一个巨大的试炼,即他必须用自己的行动来发出令他痛苦终身的质疑,即,“如果真的有上帝,那他有没有公义,是值得我放弃自我去追随的?

” 他给教廷寄去理应汇报纽约大主教兽行的信,每一封都是空白,他的善良令他承受着极大的痛苦。

他的second calling没有来到之前,他因为对无数倍被损害的孩子的爱, 选择了使用伎俩结束了纽约大主教在纽约教区的统治。

这个行为也意味着他正视了自己的怀疑。

人不可能是无罪的,懦弱难道就不是罪吗?

本季结尾,教皇本人露脸讲了话,他讲了危地马拉圣女的故事。

圣女说:是生是死,是善是恶,是得是失,是爱是瞎, it doesn’t matter. 毕竟罪是无处不在的。

《年轻的教宗》短评

三星给的是能编能扯的编剧、电音及意大利老歌的背景音乐、还有jude law他们没选错人来拍(他没选错剧本去拍)。对于Jesuits本人已从怀疑论认为确凿的事了,梵蒂冈一生黑!任何美化pope的东西拿出来洗脑大众的,必黑!

8分钟前
  • AJI.9
  • 还行

一个好好的关于失去和成长的故事为什么一定要搞得这么神神叨叨的…延续以往对索伦蒂诺的评价,他确实很幼稚,而且不只是形式,在实质上他也和泰伦斯马力克如出一辙。不过他的形式美在品味上还是相当吸引人的就是了。

9分钟前
  • unfoldway
  • 还行

其实并不是完美无瑕的,但是真的喜欢这个导演的风格啊,太喜欢了,时不时就露出他专属的几分狡黠的可爱,喜欢得五体投地~

12分钟前
  • 十八号木木夕
  • 力荐

开场吊炸天了要

13分钟前
  • Touma
  • 力荐

有点小邪恶又时髦新潮的教宗很有看透头.

16分钟前
  • Ammyhang
  • 推荐

hmmmm

17分钟前
  • 清心丸绿豆爽
  • 还行

年轻的教宗×巨婴的教宗✓镜头画面相当精美,但如果说前半程的任性妄为还可以通过成长消解,包括圣迹在内的纯净保守主义倾向则时刻令人不适。

21分钟前
  • 白本
  • 还行

。。。

25分钟前
  • Winter
  • 很差

圣气凌人,索伦蒂诺自身与剧中的本笃十三世形成了巧妙的互文,都是一边向现世的罗马天主教发起火力迅猛的攻击,一边与之逐渐达成最大程度的和解。

2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典型的索伦蒂诺。虽然细节和趣味都相当精彩,演员也很会挑,剧情还是太散漫了,大概想要制造神性的效果,实际上很多地方不明所以。不知道下一部马尔科维奇的加入能不能挽救一下这个系列

34分钟前
  • herugrim
  • 还行

唯美精致,值得考据。——第二季是不是搞点驱魔仪式,刺激一下视听 😏

39分钟前
  • boks
  • 推荐

[10.22 - 12.16]跪拜索伦蒂诺,前面其实有为了拍电视scale down,但是第五集真是可以和他电影没差别。有借助残疾儿童的角色打破第四面墙。

43分钟前
  • \t^h/
  • 力荐

因为去过梵蒂冈,但是还是没能接着看完,节奏还是太慢

45分钟前
  • 高筱筱
  • 还行

被 Diane Keaton 酷一脸

49分钟前
  • 竹傻傻
  • 还行

亵渎 @2017-01-24 09:51:52

54分钟前
  • Eureka
  • 很差

开头很给力,题材实在提不起兴趣

56分钟前
  • 赤色彼岸花
  • 还行

看预告以为会是梵蒂冈的高科技日常,结果出人意料地引人入胜;每一集都自成一体,也不刻意吊胃口;不被游客充斥又functional的chapel及各式的仪式感看着真开心

59分钟前
  • Mamula
  • 力荐

他到底在拽什么 看得窝火

1小时前
  • 空调徐伦
  • 较差

最近看的美剧里最好看的一个了

1小时前
  • AMY园
  • 力荐

雖然看不太懂,也看不太進去,但有豬囉的M字額,有豬囉穿柔軟的休閒運動服,還有豬囉的屁股,雖然我不會因此信仰什麼,但眼睛過癮了還是會心懷感恩。

1小时前
  • 珠江口德子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