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

아이들...,青蛙少年失踪事件,The Children

主演:朴勇宇,柳承龙,成东日,朱进模,成志娄,金汝珍,朴炳垠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1

《孩子们》剧照

孩子们 剧照 NO.1孩子们 剧照 NO.2孩子们 剧照 NO.3孩子们 剧照 NO.4孩子们 剧照 NO.5孩子们 剧照 NO.6孩子们 剧照 NO.13孩子们 剧照 NO.14孩子们 剧照 NO.15孩子们 剧照 NO.16孩子们 剧照 NO.17孩子们 剧照 NO.18孩子们 剧照 NO.19孩子们 剧照 NO.20

《孩子们》剧情介绍

孩子们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91年3月26日,韩国大邱。就读于城西小学的5个男孩子结伴上山,从此一去不回。该事件引起轩然大波,虽然警方出动上万搜查人员,却始终一无所获,孩子们的下落成为一个难以破解的谜团。4年后的一天,风光无限的电视制作人姜志胜因涉嫌造假而被总部流放至偏远的大邱,孤高气傲的他发 现当地的人们依然关注那起已为很多人遗忘的“青蛙少年失踪案”。为了早日翻身,姜志胜与一直关注此案的黄教授携手,沉疴多年的案件似乎有了新的转机…… 本片改编自发生在1991年韩国大邱的真实案件,该案件被称为“青蛙少年失踪事件”,是韩国三大未解谜案之一,失踪少年的尸体于2002年发现。另外两起案件已被拍摄为影片《杀人回忆》和《那家伙的声音》。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隐婚男女渔民的朋友判决堡垒危机2辣手学子护国良相狄仁杰之风摧边关安全后卫家有爹娘2对不起,我爱你后座上的杀手给你我的独家宠爱2他们鬼上身2016那狗欢迎来到实力至上主义教室第三季你好检察官对峙麻雀溪彩色的星星偶然闯入的世界亲爱的白种人第四季北地猎人东京吸血鬼酒店魔鬼名校刮痧鬼夫在某处不眠第二季拳途救赎道具花开时想月

《孩子们》长篇影评

 1 ) 为什么这次给的答案这么确凿?

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之前都看过了,知道这是韩国三大悬案,一直都在期待第三悬案的影视作品。

终于看到了。

不过很遗憾,和前两部不一样的是,这次导演给所有观众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凶手就在你眼前,这是真的吗?

前两部电影感觉更客观,给出了很多证据和猜想,导演最后也没有明确告知答案,尽量的还原事实,甚至那家伙的声音中还给出了罪犯的真实电话录音,这一次,导演你从哪里得到的证据说明那个屠夫就是凶手,还明确的暗示出来了,钟浩父亲与案件有明显关联,点解?

难道这真的是你从警方手中拿到的真实资料吗?

如果是真的,那么电影拍成这样还可以,如果没有证据你这么拍摄出来会不会太草率了,这样的话你可以里面的那个黄教授有什么区别吗?

还有报道资料中的,案发现场不是第一现场,附近有弹夹这些信息都没有在电影中出现,这种题材的电影如果加入太多自己主观的臆想,不好,那就是真的狗血悬疑剧了,对死者对死者家人都是极大的不尊重啊。

拍的还可以,不过对内容表示质疑,百度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确实很少,而且都是千篇一律的内容,没有看到有关屠夫以及钟浩父母被嫌疑的相关报道。

 2 ) 关于这部电影的新论点,大神们速度进来~~~~

本人是今天上午才第一次看了这部电影....看完后看了一些分析以及评论。

都觉得是屠宰场男或者是钟浩家人所为。

接下来我讲讲我的看法,先将影片时间倒退,到一开始的地方,小钟浩披着红披风一路奔跑,说披风碰着地就会死去,那么这一说法是如何灌输进小钟浩的脑中的呢?

我们暂且把这个放在一边,影片放映至3分45秒时,有一个小朋友跑过去帮钟浩将披风系紧,说这样披风就掉不下来了,当时导演给了捆绑手法的一个特写....这个捆绑的小孩儿叫元吉,也是受害者之一。

接下来有一个人被轻描淡写的带过了一下,影片放映至一小时13分50秒时,钟浩的父亲和元吉的父亲在小饭馆喝酒,有一个青年让元吉的父亲少喝点酒,他叫元石,是元吉的哥哥,元吉的爸爸说他现在不是听老婆唠叨,而是听孩子们唠叨..这个时间是2001年之前(因为钟浩的父亲当时说自己得癌症了,死于2001年),那么孩子们能唠叨证明已经有独立的想法了,最起码也是7岁以上.因为韩国规定说男18岁以上就可以结婚,就是说这位哥哥至少25岁以上,..那么10年前1991年孩子们失踪,这位哥哥15岁,年龄有差,那我们再看看韩国兵役法,其法规定男子在20岁至30岁必须服兵役,兵役等级分为5级: 5级已经是得过严重疾病但可独立生活者,短期军事理论培训 4级是身体较健康可尝试1年的简单军事训练 3级是22个月,身体受过伤但恢复良好,可执行军事任务 2级是26个月,是基本现役 1级是3年,是身体状况特别好而且本身从事相关行业者,一般为空军和海军。

根据影片介绍捆绑手法是水手经常用的..在尸体旁也找到了一些子弹....好了,我就说到这里,接下来你们猜...因为我也是推测的,所以不能妄下评论....不喜勿喷!

 3 ) 孩子们:三大悬案唯有这部拍出了凶手,但镜头还是被删掉了

本片改编自发生在1991年韩国大邱的真实案件,该案件被称为“青蛙少年失踪事件”,是韩国三大悬案之一。

失踪少年们的尸体于2002年发现,至2006年诉讼时效15年已过,但凶手依然逍遥法外。

另外两个悬案分别是华城连环杀人案和李亨浩绑架案,它们都有相应改编的电影叫《杀人回忆》和《那家伙的声音》。

懒人查了一些案件相关介绍,包括影片里都有对警察早期疏于调查的质疑和不满,同时发现尸骨时警方过早宣布孩子是死于低温,充分说明了当年的地毯式搜山存在漏洞,且对死者家属和犯罪事实不负责任。

事件的五大疑点中,第一案发现场和衣服缠绕方式导演给出了自己的想象,而两个报案人却未有提及。

第一个报案人是最令人不解和怀疑的,但也能理解这一条因为没有任何调查结果,所以编故事也不好编干脆抹去的理由。

不过编导和教授这两个角色和戏份是真心不喜欢,或许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或许编导因为有了孩子而产生的感同身受更容易触动人,只是编导面对嫌疑人时被质问‘你有证据吗?

’时,他所做的事情和当年冤枉孩子的父母又有什么区别?

哪怕这一次的出发点是好的,他想为过去补偿或者替孩子们揭开真相,无论那个屠夫是不是凶手,也很难让懒人认同他的做法。

私下调查本就不是编导该去做的事情,而警察明明有嫌疑人,那么多年过去了既不能确定他就是凶手也无法给出他的清白,这才是最矛盾的问题。

故事从1991年讲起,五个孩子结伴上山玩耍,到了傍晚却不见人影失踪了,家长们找到了警察局,但是因为时长不足一天所以未被立案。

四个月后,政府为了寻找孩子不仅印发了照片还动用了相当庞大的军队人力开始搜山,并且电视台也直播跟踪报道,开通了举报热线。

家长们始终找不到孩子,甚至请了神婆也不管用,时间就这样拖到了1996年。

这里有一个点是孩子的斗篷被另一个孩子系上了,为什么会有这个镜头着实不理解,我始终相信电影不会保留无用镜头,若是给之后解释衣服缠绕埋下伏笔,那么之前说凶手是孩子们认识的推论就非常合理了。

电影引入一个节目编导的路线,他找到一个教授,结合教授的怀疑,于是策划引导孩子的父母就是凶手这一推论,引起了轩然大波。

事后证明,教授隐藏了一些关键性事实没有告诉他,双方的虚荣心作祟下深深伤害了很多人的心。

当编导一拳挥向教授时,他们的戏份本可以结束了,屠夫的部分不仅多余还引发了不必要的假想。

2002年因为特大暴雨导致山体滑坡,之后孩子们的尸体被发现了,可有人希望以自然死亡草草结案。

法医团队的教授经过专业鉴定,确认尸骨没有被转移过,头颅有多处击打伤痕,孩子们死前可能遭受过虐待,不排除精神异常者或变态杀手所为。

从这镜头切换到孩子的母亲对编导说那句话,足以体会到作为父母的用心良苦使主题升华,再接一个开放性的结局已经很好了。

既然是希望提高这个案件的社会关注度,真没有必要把该剧复杂化,懒人看了不少网友的大胆推理,但似乎他们没有关注剧照,剧照里是有凶手的正脸,只不过在影片里的镜头都被删掉了吧。

由此再往前推,那个警察对钓鱼的推测是合理的,只是嫌疑人不对,那屠夫的桥段更加故弄玄虚了。

 4 ) 人在做,天在看

从2003年上演的《杀人回忆》、2007年的《那家伙的声音》到2011年《孩子们》,为我们呈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三起韩国的悬案。

我们在感叹我国现实题材电影少的时候,韩影给了我们启示,其实我说过我们的题材多如牛毛,怕投鼠忌器,或者怕教坏了人,我们以前还有一些破案的影片,敌特片多,小时候看多了《黑三角》、《驼铃》、《羊城暗哨》、《神秘的大佛》、《神女峰迷案》、《405谋杀案》等等,无不表现了我公安干警的神勇、神机妙算、群众的力量和罪犯的破绽百出和极其愚蠢,根本就不是在一个等量级的,那还有什么可比的,直接低头认输得了,我们还装模作样地拍出来,现在连这样的电影也很少看到,要么是狄仁杰的案子、要么是三枪这样的泊来品。

坐进影院的人,总想得到一个结果,对于这样明知没有结果的,怎样拍才能吸引人,值得我们学习,有了前2部的预备,心里还是没有底,5个孩子失踪了,过了10年发现了遗体。

就是这样的故事。

还用了132分钟的时间去展现。

这个功力深啊。

我不讲内容,今天我要讲的是对韩国电影的想法,韩国电影起步很晚,没有日本很早就有享誉中外的黑泽明、小津安二郎等导演拍的影片,搞得后起之秀都是没法拍了,所要讲的故事都给前辈讲完了,所以日本后来是动画片、AV片有市场,当然这只是我的玩笑话。

但从我最近看的一系列韩国电影,我顿时肃然起敬,时政片有《华丽的假期》、《共同警备区》、《辩护人》等,犯罪片,我上面提过的,还有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老男孩》、《我要复仇》、《亲切的金子》等等;爱情片有《假如爱有天意》、《八月照相馆》、《我的野蛮女友》;战争片《太极旗飘扬》、《欢迎来到东莫村》;黑帮片《汉城大劫案》、《新世界》;古装片《醉画仙》、《王的男人》;科幻灾难片《汉城怪物》、《流感》等,这还只是我孤陋寡闻看到过的,都是90年代以后的电影。

更不要说它还有那么多让中国人如痴如醉的韩剧,不是韩国的“都教授”还被邀请来参加青奥会的开幕式,可想而知他的影响力。

韩国绝对成为文化产业的输出国,也会影响其它国家人们的价值观。

为什么会这样,而我们号称三个自信,却没有将文化渗透到别的国家(我们也有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但有什么效果,而且是贴了大量的资金),能让别的国家的人来争相模仿你。

我想原因有很多,根本的是对文化创作是否开放。

我们有没有自信让从事艺术的人能做任何事,没有条条框框,也有信心人民自有自己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是否容得下不同的声音、是否真正接受来自各方的批评甚至是丑化。

 5 ) 迷失的精英

华城连环杀人案、李炯浩被诱拐、青蛙少年失踪事件统称“韩国三大未解悬案”,《杀人回忆》(2003)、《那家伙的声音》(2007)根据前两个案子改编,2011年2月,《孩子们》完成三大悬案的最后一击,横扫韩国票房。

1991年3月26日,大邱5名抓火蜥蜴的少年失踪(媒体把火蜥蜴误报为青蛙,青蛙少年因此得名),青瓦台动员30万大军进行地毯式搜索,相关报道、传单、悬赏铺天盖地。

在15年诉讼时效早已逾期的今天,案件仍未侦破。

梳理这样一件令人备感无奈、无力的奇案,写实路线近乎当然选择,《孩子们》另辟蹊径,用失踪少年引出探案精英的“迷失”,在犯罪片里独树一帜。

黄教授向学生们介绍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的理论,引用了一个著名的案例:1954年9月美国一个末日教派向信徒传达上帝的旨意:1955年12月25日洪水将摧毁世界,飞碟会来拯救他们。

预言破产后,变卖家产、损失惨重、认知失调的信徒不仅没有幡然醒悟,反倒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接受了一个新的预言:他们的奉献和虔诚感天动地,使得上帝改变了计划。

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的认知成分相互矛盾。

科学家惊讶地发现,与信仰相矛盾的事实会进一步巩固狂热分子的信仰。

万傻不离其宗,为缓解认知失调(世界末日没有到来,也没有飞碟)带来的紧张、挫折和失败感,信徒绞尽脑汁都要证明自己辞职、捐献家产等行为的合理性,填补信仰与现实之间的鸿沟,达到认知上的协调。

作为心理学的重大突破,认知失调理论为研究信仰、信念与行为的关系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工具。

满腹经纶的黄教授不幸成为这一理论的注脚。

黄教授关于青蛙少年的言论,让节目作假被电视台处罚的姜导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毕业于美国名牌大学的黄教授,时常紧锁眉头,看上去比咱们的股票专家还要忧国忧民。

顺着他深邃、智慧的眼光,姜制片将怀疑的视线投向了失踪少年钟浩的家长。

钟浩外出数小时,其母即慌忙报案,用母子连心的第六感就能解释吗?

接到儿子失踪两月后打来的电话,做母亲的何以如此淡定?

长达17秒钟的沉默说明了什么?

沉着、内敛的黄教授长于逻辑分析,动辄引经据典,迅速征服了渴望一鸣惊人的姜导演。

制作一部挖掘真相、锁定真凶的纪录片,走出事业上的低谷,就这么定了。

登门探访,钟浩奶奶作出砍掉两人头颅的手势,意味着什么?

黄教授上个厕所,钟浩父亲用得着那么紧张吗?

未必厕所里藏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确信钟浩父母就是凶手的黄教授、姜导演联袂制造了一出闹剧:警方调集大批人马,在钟浩家掘地三尺,抽干了厕所,却并未发现预想之中的孩子们的尸体。

针对包括钟浩奶奶手势在内的诸多疑点,神经过敏、捕风捉影的黄、姜二人只选择了有利于其观点的解释。

黄教授的迷失,类似于以启蒙为己任的学者为传统、集权、权贵、谬论唱赞歌。

除了利益驱动,还有什么蒙蔽了精英的良知和理智,导致他们执迷不悟?

明知吸烟危害健康,包括医生在内的人群为何还要吞云吐雾?

痴情女被负心汉骗得人仰马翻、油尽灯枯,缘何痴心不改?

个人、集团和国家为什么会在已被证明是错误的道路上滑向深渊?

为什么助纣为虐的鹰犬犹如过江之鲫?

回答这些问题,大可借助认知失调的理论,多达2000多项的研究证实了社会心理学上一个最重要的发现:行为可以改变态度,说了就会相信、做了就会认可、选择了就会欣赏、付出越多就越喜欢越在意。

名声扫地的黄教授认知失调越发严重,撞破南墙也不回头。

2002年9月大邱卧龙山发现失踪少年的遗骸,已丢掉教职的黄教授居然认为是钟浩父亲转移而来。

想想看,这些年钟浩家为何推平原来的房基盖新楼?

姜导演忍无可忍,狠狠地给了黄教授一拳:“你这个王八蛋!

”《孩子们》若就此结束,堪称2011年韩国电影之翘楚,可惜导演画蛇添足,影片后半部分被无节制煽情的韩流感淹没,总体质量大打折扣。

而对于遇难少年的家人来说,影片唤起公众关注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已是莫大的慰籍。

 6 ) ayideuli eodi ya....

很好的片。

教授很扯,故意挑貌似适合自己理论的材料,拼凑出耸人听闻的“真相”。

这种方法太眼熟了。

拿诡异理论用诡异方式分析诡异文本得出诡异结论,是太多学批评理论的二货干的事。

制片人开始还挺买账,似乎是真相信教授,但其中也有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事情的动机,因为本来就迫不及待回首尔去,借机搞个大新闻,方便回城。

而且本来就对真实叙述事情不感兴趣,就像拍纪录片的时候故意有选择地剪接,误导观众一样。

片子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制片人在大拍教授和自己那不靠谱的指控。

我在想,这片子目的是神马?

就是为了justify这个不靠谱的指控么?

后来看看还不是。

片子里,成熟一点之后的制片人有了自己的孩子,更有责任感,然后满怀正义地揍了教授一顿,后来又独自追凶,是为其redemption。

最后,家长们认出了自己孩子的遗骨,虽然心情非常痛苦,但也不得不接受。

这让人想起教授在讲课的时候说的doomsday cult例子,说即使世界结束的预言显然没有实现,但是信徒宁可找理由,也不相信预言本身是谎言。

geuligo,Gyosunim, your theory is totally busted seumnida。

只有教授自己像cult的信徒一样,即使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反面,也会坚持自己荒诞的信念。

结尾处,钟浩妈妈告诉了制片人,她为什么接到电话,情绪并不紧张。

因为,她相信自己是接到了孩子从另一个世界打来的电话。

非理性的合理性,可以挫败一切自以为是的诠释学吧思密达。

 7 ) 让人无力的冰冷和绝望

如果你碰巧看过另外一部犯罪惊悚片《杀人回忆》,那么一定能在看这部电影时体会到一种相似的基调——冰冷和绝望。

事实上,这部《孩子们》与《杀人回忆》所描述的案件不无关联,它们连同《那家伙的声音》中提到的李炯浩被诱拐事件并称为“韩国三大未解谜案”。

而这起“青蛙少年失踪案”当属三起案件中性质最恶劣,影响最大的一件,当时在韩国也引起不小的轰动,据说全国发动了将近32万的警力,可惜,仍然毫无所获。

这部影片就在20年后的今天为我们打开了这本尘封数年的卷宗。

五个无辜孩子的生命,止于那个阳光明媚的季节。

我们并没有从影片里得到对案发当天情况的过多描述,而是从之后十几年人们寻求真相的艰辛过程中,才逐渐拼凑出一些零星的碎片。

导演用了很多低角度的视角,来拍摄孩子们在山里中穿行的脚步,或许正是这种局部化的表现手法,才加重了这部电影所透出的寒气,告诉人们这是一个没人能说得清的事实:案发当天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们所能看到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在山里中嬉戏玩耍,发生了一些事情,最后演变成一堆堆白骨和一件件腐烂的衣物,以及十多年来人们对真相不断的搜寻。

当然,世界上总不乏正义人士为那些黎民百姓出头。

黄某,一个大学教授;姜某,一个犯过错误的电视节目制片人,组成了一个很奇怪的搭档,着手对这起案件进行纯草根的调查。

但是并不是说他们的执着能带来好的结局,当我们伴随着紧张的伴奏,和黄教授一起分析案件,将钟浩的父亲一步步、一秒秒地推理成杀人藏尸案的主谋时,结果却发现我们大家都错了,凶手另有其人。

而将作为受害者的父母嫁祸为凶手,这种冒险的行为也遭到了所有受害人家属的不满,黄某因为一意孤行,使自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善意的起点却导致自己的被动,这本身就让人很绝望。

在观众的眼里,其实黄某的行为完全可以理解,当任何人的思维陷入一个死胡同时,如果发现了哪怕一点点零星的光亮,那么势必会设想沿着这条“出路”顺利成章的走下去。

只是,在那种情况下,那些父母们已经伤不起了。

导演似乎是刻意安排的,在案情有了眉目的时候,往往剧情会急转直下,将所有人的情绪猛地拖入谷底。

无独有偶,数年后,黄某也因为自身的偏执,使女儿陷入了危险,而且,与“宰牛男”的肉搏完,得到恶狠狠的一句“大叔,你有证据吗”,同样也让姜某陷入了无助和绝望,如今的他变得和当年的黄某一样,被愤怒冲击了头脑,做出了自认为理智的判断,殊不知,这根本就是他们脑子中的一个假想敌,仅仅凭借几个疑点就试图把嫌疑犯逼成罪犯绳之以法,后果可想而知。

结尾,钟浩的母亲看完孩子的遗骨后,含着泪对姜某哭诉:“即使是听一句,哪里有当妈妈的认不出自己孩子声音的!

”随之,道出了编造谎言希望唤起警方关注的真相。

这其中又透露了多少无奈和辛酸,看来,影片不仅对警方的破案能力提出了异议,更是对执法人员的不负责任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起事件其实也是有人祸的因素在里面的。

根据韩国刑事诉讼法第249条规定,死刑犯的诉讼期限为15年。

这起发生在1991年的案件,如今,早已过了这个期限。

真相至今没有大白,罪魁祸首仍然逍遥在法外。

这注定不会是一部让人看完之后感觉畅快淋漓的电影,但是会传达给我们一个信号,其实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去尊重,而同时,不论我们的命运有多么不济,生活总会像钟浩背后飘扬着的红色斗篷一样,永远以某种方式继续着。

 8 ) 是凶手过与强大,还是法律太过无情?

《杀人回忆》原型华城连环谋杀案凶手被抓,却因超过诉说时限无法对其进行审判,其他两起无头冤案更是遥遥无期,到底是凶手太过于聪明,还是法律太过于死板无情,可是就算是凶手被抓捕归案,超过了诉说时限,又能如何?

▊ 热点辣评《孩子们》是一部根据韩国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与《杀人回忆》、《那家伙的声音》并列韩国未决悬案之123。

事发1991年大邱的青蛙少年失踪,五位外出找青蛙的孩子们离奇失踪,后虽发动近30万警力搜寻,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可最后还是无一所获,2002年意外发现孩子们的骸骨,但并没有有效的线索,致使2006年诉讼时效过期,已成为悬案。

电影画面很美,节奏很紧凑,观看的过程中,一颗心一直随着孩子们的下落悬而未定。

一度跟随着教授的脚步,认为孩子的父亲就是凶手,怎么看都像坏人,对他咬牙切齿。

结果心里却是纠结般的疼痛。

如同主角一样,为孩子们疼痛,为父母们的苦苦坚持疼痛,为当初那么主观的断定孩子父母就是凶手而疼痛。

作为失去孩子的父母,千种无奈折磨和万般撕心裂肺之下,非但承受了常年盼不来回家,找不到凶手,寻不见尸身的惊人苦楚,还要承担被指为变态杀手的控诉,这样的桥段陌生吗?

远在他国的人们,能够以这样的公演形式,放大种种歪曲和学界、政府、警力的不当,而我们却往往对着报刊上的各种离奇事件嗟叹。

这是一部够格的好电影,虽然说不上惊悚,但表演到位、正中下怀。

没有太多的镜头移位,长而缓慢像是父母摇摆放不下的心,开篇的红斗篷让人怀念起《辛德勒的名单》的那一抹红裙,一样的扣人心弦。

透过这次韩国案件,同样让我想到了近些年,中国也开始有些所谓学者、专家开始提议废除死刑,起初我本着“反对废除死刑”的思想看他们的观点,看完之后,我的观点变成了“坚决反对废除死刑”!

袁隆平这辈子最大的“错误”可能就是让这些所谓学者,专家吃太饱。

所谓的死刑只是单纯的以命抵命、以暴制暴这样的观点简直就是断章取义,毫无任何道理可言。

如果真的这些事件摆到你头上,奸杀了你的家人,甚至来回折磨,到头来抓到了他,告诉你要用无期徒刑来摧毁他的意志,那时候的你是否又有现在的理智去捍卫废除死刑的观点,杀人者的人权需要保护,被害者的人权又何尝不需要。

死刑作为终极的解决方法由法律决定,而法律的存在则永远是为了惩戒而不是惩罚。

死刑也一样,如今我们都在强调人权问题,那么死刑是完结人最基本的权利——生存权,这就证明了一个问题,法律应该是要高于个体存在。

因为法律是永恒的,而人是短暂的,法律可以将其摧毁,也可以捍卫。

韩国法律虽仍保留死刑制度,但自1997年12月金泳三政府时期对23名罪犯执行死刑以后,至今没有执行死刑,被纳入“实际上已废除死刑的国家”行列。

但在暂停执行死刑的1998年至2007年10年里,平均每年有800人因杀人罪而被送上法庭,杀人犯增加了32%。

再加上原有的诉讼期的问题,导致了很多冤假错案,无头冤案至今没有被侦破。

就算现在青蛙少年失踪案凶手被抓捕归案,又有什么用呢?

失去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内心又由什么来填补呢?

希望这些案件的凶手能够被抓捕归案,只有这样才能给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失去家人的亲属一些心理上的安慰。

电影《孩子们》总的来说,每个地方的悬念留得很足,看完以后会回味无穷。

在这个法律与道德充斥满怀的社会里,我看到的只是那些高高在上的法律的森然,只是那些自恃为道德至高者无情的冷漠。

大家貌似都是博爱的、正义的,可是这些正义、博爱,却伤害着数以万计的无辜的人。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都不染尘埃,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却分不清道德方向,丢失了爱的真谛,成为了道德与法律的囚徒。

没有生命的法律何以维持安定,没有爱的道德何以振服人心。

-END-文 |肉肉山审核 |辣黍黍 编辑 |辣黍黍版权归肉肉山所有,辣评社整理发布转载请联系辣评社授权

 9 ) 导演设计的剧情故意悬疑

看了“青蛙少年案件”真实材料,完全没有提到孩子父母可能是凶手、凶手可能是个宰牛的屠夫这两个因素。

那么有理由怀疑,这两点纯粹是导演为了电影情节好看故意设计的悬疑,以引发社会关注。

这在电影拍摄简介中说到过,本来有顾虑不想接拍,但是家属希望拍摄引发关注。

那么父亲的不正常表现也就纯粹是瞎编的了。

母亲的电话疑问,在片子中已经在结局时对记者说清楚了,两口子都知道也收到了无数假冒的电话,只是为了让警方重视查案,才故意说是孩子的声音。

如此而已。

可如果电影真得拍摄成这样毫无线索的情节,就太单薄没什么看的了。

所以,要没事找事的编剧情。

这中间,为什么陀螺玩具会在4年后还在院子中的过道上,不合情理,没有编圆了。

至于为什么父亲偷窥教授,可以解释为是教授的“智子疑邻”,为了证明自己理论搏出位的心态不正常。

如果真有一个警察确认无疑的嫌疑人,没证据也能通过调查逼出证据。

影片中他跟踪威胁了记者女儿,继续逼迫他就会有更多暴露。

哪会是影片中毫无办法这么憋屈。

为什么将凶手设计成宰牛屠夫这样一个角色呢?

真实材料中有几个要点:现场尸骨中没有毛发和牙齿,这些都不易腐烂,如果是第一现场没道理不存在,所以怀疑是第二现场;三具尸骨中的头颅是凿伤痕迹。

五具尸体就算是小孩,一个人搬运也很困难暴露风险也大。

用衣服以特殊方式打结绑在一起,应该是为了方便拖动。

从实际过程考虑,在山上行凶后就地掩埋是最合理的。

在村中杀人后转移到山上掩埋更加困难和危险。

之所以没有在30万人搜查中发现,可以解释为这些军人都在应付差事,而且也不大可能对全部山地全部挖开检查。

有个细节可以反映这种搜查有多不靠谱,记者下放时正赶上抽水塘找人,这已经是事件发生后四年了。

在中国如果有这种事,都得最先想到会不会溺水直接排查水域吧。

所以埋藏地点即使不是第一现场,距离也应该不远。

屠夫工具有凿子,还有锤子,杀牛时还有剥皮工序。

所以剥掉头皮带走毛发,有可能,印第安人有此习俗;锤击牙齿可能是出于有咬伤反击后的愤怒。

那么警方到底有没有追查过屠夫、渔夫这类职业人呢?

没看到报道。

既然导演都有此怀疑推论,警方不至于毫无作为,估计是查无结果。

媒体报道,有40岁男子在前一天匿名报案说孩子在山上,第二天在卧龙山工地才被吴姓男子发现报案。

后来警方一直找不到这个匿名者。

假如他不是吴姓男子的同事,就说明匿名者极可能是凶手,一直住在附近,当他看到卧龙山在施工时想到了很快就会挖到尸骨。

一时脑子发烧向媒体先行报料了。

但是案件真实本身基本毫无切实头绪。

如果真得如实拍摄,电影就会很简单很短,顶多在亲属的悲痛上做做文章。

于是导演根据现有证据大胆演绎出了影片前后两大情节要点,所以还是显得有点生硬,诸多令人不解。

 10 ) 依然是对韩国电影的崇敬

这部电影给了我《杀人回忆》的感受,但是震撼不够!

看完杀人回忆我是蒙了很久的这部电影有点金基德的味道,但是逻辑推算比较不合理,这是改编电影,杀人凶手还住附近这个改编是否合理,就没有杀人回忆那么严谨了但是催泪的是父母的伤痛看完第一感觉,觉得对不起父母,也许会牺牲自己生活一直去寻找一个人的只有父母爱人,老公也许都已经放弃了,只有父母才会如此执着孩子死前很痛苦,是折磨这些父母一辈子的痛苦那个警察早说过,是让这些父母再死一次那些父母轻易相信神婆的话的时候,你就会明白,他们不是没有理智,他们是世界上最爱这些孩子的人只有父母才会无私,如果今天我花了40元去电影院看了一部····电影,也许就是精神刺激一下而已。

真正好电影似乎都是只能网上看到。

前半段我也被误以为是父母是凶手,之后才发现自己的错误······伤痛真的会杀死人的所有才有那么多人愿意失忆,愿意自欺欺人的生活,只要不要感受到痛苦当痛苦无法承受的时候,勇敢的死亡解脱,剩下的人只能自我麻痹那个教授说的故事,似乎暗示什么,但是让我想到了身边的人,是不是都在自欺欺人的或者,因为神话不能破灭,信仰不可以倒塌,如果什么都不信还怎么活我从来不看社会新闻,直接看娱乐新闻,宁可看谁和谁怎么了我也不愿意面对社会的种种鸵鸟也罢自欺欺人也罢我只想自我麻痹中国的很多新闻都可以拍成这样的电影,可是电影院放的却是3d肉蒲团也许是我悲观我不想再当鸵鸟了不想当温水青蛙可是很清楚 不面对不能解决问题但是当面对太痛苦的时候不如逃避如果还可以承受面对的结果时候,去改变吧,用自己的努力或者其他途径如果我可以在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不剪辑的也许就是幸福的时刻但是我决定面对在还有控制力的时候我知道在不知所云 懂得就懂不懂也无所 欣赏一部好电影就够了

《孩子们》短评

虽然破案过程更逼真,确实比嫌疑人X身份更靠谱,一路也看得鸡皮疙瘩四起,现实意义也更大,可对我来说确实没什么震撼啊。

4分钟前
  • 王稷和泡泡
  • 还行

有《杀人回忆》珠玉在前,本片自然无法企及前者的高度,不过作为韩国三大悬案改编的最后一部电影,还是能够完胜《那家伙的声音》的

9分钟前
  • Tekki
  • 推荐

看的昏昏欲睡

14分钟前
  • contentdxy
  • 较差

绝望。前半部

18分钟前
  • Sea~Di
  • 还行

所以嘛,我宣扬以暴制暴。

23分钟前
  • 玄月见草
  • 推荐

都因爲某些原因而捏造。

24分钟前
  • 熊仔俠
  • 还行

66

27分钟前
  • 不稳定化合物
  • 还行

韩国三大未解案件之二。 作为当代韩国三大悬案里唯一有“结果”的一部,破案过程不是重点,韩国公选制度背景,孩子丢失后家长被怀疑的心理,等待制造轰动新闻的猎奇媒体,貌似科学实际上以唯心的方式破案的教授,这一切对五个失童家庭造成的影响才发人深省。

28分钟前
  • 三楞子
  • 较差

比不上那另外两部 这部太墨迹了切入点也很弱

31分钟前
  • 留半清醒留半醉
  • 较差

我觉得既然是真实悬案,就请不要断然臆想一个结果

36分钟前
  • 超级捉鱼
  • 很差

韩国三大悬案之一···跟《杀人回忆》一样让人捉摸不透,完全没尾的结局

39分钟前
  • 轩晢璘
  • 还行

知道没有结局,但依然感到万分绝望。与杀人回忆相比,还是略逊一些。有些拖沓。

44分钟前
  • ghostlikeme
  • 推荐

没什么紧张感

48分钟前
  • 影娱盘点君
  • 较差

本片根据韩国三大谜案改编,前半段很精彩,后面有点过于煽情显得有点拖沓。但是能拍到这样已经不错了,毕竟有《杀人回忆》珠玉在前,要想超过他有点困难。

51分钟前
  • 赤耳
  • 推荐

怎么感觉跟十二宫杀手一模一样的故事设定?

55分钟前
  • 一字
  • 推荐

那个姓姜的就特么一傻逼~~

57分钟前
  • 龙井虾仁
  • 还行

凶手依然逍遥法外

1小时前
  • Left2
  • 推荐

太没格调了!故弄玄虚!又冗长!不要再借着杀人回忆炒作了行不?你连人家一个脚趾甲都比不上!!!

1小时前
  • 小猪胬尼
  • 很差

不要动不动就拿《杀人回忆》出来吓唬人,至少本片要比《那家伙的声音》要好很多,即使知道没有希望,也无法放弃对孩子生的那份渴望令人动容

1小时前
  • 桃色響尾蛇
  • 推荐

拿乱疑当悬疑,没脑子的电影。最后勉勉强强给个凶手。

1小时前
  • [已注销]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