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可能体察到了孤独,但他不敢如实表现孤独(查理·考夫曼表示震怒)。
夭折的王勃不无残酷地写道:“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王勃,滕王阁序)。
可是孤独其实是个伪命题,首要的,孤独并不是孤立的,它根植于社群和链接之中,这也就是为什么艺术史上最自我最孤独的艺术家能够被理解和吹捧(不一定是大众,有时是少数甚至单个人,另一个人,但总在追寻,不是吗?
),悖谬是,如此一来,孤独还能被称之为孤独吗?
甚至布朗肖所谓的“本质的孤独”?
所以布朗肖会这样写:“当我独自一人时,并非是我在那里,我远离的并非是你,也不是其他人和外界”(布朗肖,文学空间)——孤独是个虚伪概念,更非原初,和艺术一样,孤独是个哗众取宠的表演,而这就是它的根本,因为连同“我”也是个虚假概念,“我”的生成必得有他者的存在,也就是说,我只不过是个虚假的声响,是回音,当我追问我时,只会看见你,进而(如果幸运的话)只会看见无:孤独总是社会性的,而非孤独性的,孤独的生成和解决都指向了他者,指向了另一个,于是孤独就不再是苦痛和不幸,于是艺术,如果艺术不再是寻求他者的艺术,艺术会是什么?
奎因说,“所有的语言都是公共的”,只要你一思考(而思考就是语词,此外无他),你就进入了公共空间。
维特根斯坦则说,“真正的私人语言并不存在”,那么,应当追寻的就是这种不存在,寻追寻这一个“无”,当我开始言说“无”时,“无”就已经进入存在了,这一悖谬才是人的真正孤独,人之为人的孤独,“我们读到,上帝是/一部分和一瞬间,一个零散者”(保罗·策兰,《你今晚在哪边》),上帝都不是整全者,更何况是抟土所造的人呢?
(更何况精液卵子所造之人呢),“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鲁迅,野草·墓碣文),于是真正的问题只有:在你化为尘埃之前(“之前”,但这里已经取消了时间,也就是历史/时),你要审问你自己,你为什么要画画?
你为什么要写作?
你——已经存在了(确定无疑吗?
),可是——你,为什么要存在?
” 来自(影片结尾的真正)他者: “在我的黄房子里,紫心的向日葵在黄色背景上跳跃,在黄色桌上的黄色花盆里舒展着它的枝干。
在画的一角,签着画家的名字:文森特。
黄色的阳光透过黄色的窗帘,把整个房间染成了金色。
早晨,当我从床上醒来,这一切闻起来好极了。
噢,是的,他喜欢黄色,这个可爱的文森特,一个来自荷兰的艺术家,那些耀眼的光芒点燃了他的灵魂,远离迷雾,渴望温暖,我俩在阿尔的那些日子,我们都是疯的,我们和美丽的色彩并肩作战,而我钟情于红色,我该去哪儿寻找我那一抹鲜红呢?
他用最黄的画笔在墙上用力一挥,突然化身为紫。
我是神,我是神的声响。
”(保罗·高更,1894)
看到一半决定打五星,看了诸多差评之后仍然决定打五星。
手持画面很晕,台词很傻,剧情很碎,这些都是真的。
就像没有背景音乐,只有虫鸣陪伴自己走回家的那种孤独;就像一个人拿着傻瓜相机记录下自己的点点滴滴的那种琐碎和无聊;坐在咖啡馆里看别人聊天,不知道他们在聊什么也没兴趣打听的那种疏离和无意义。
场景没有意义,因为生活就是这样,梵高的生活更是如此。
每一天都没有意义,努力画画,努力寻找意义,努力救赎自己。
得过抑郁症或者别的心理疾病的人,应该知道那种在心里自言自语的感觉。
有的时候你会感觉自己不属于这里,眼前的人和事都不是它们本来的样子。
有的时候你会很执着于一件事即使不知道那有什么意义。
是不是可怜可笑的疯子并不重要,因为你是个无足轻重的人。
尽情画你自己的东西,即使知道没有人欣赏。
今天我们其实是以“后印象派”、“表现主义先驱”什么的来看待他。
他喜欢画向日葵是因为喜欢向日葵,喜欢画树根是因为树根很美,喜欢画得快是因为喜欢笔触的流利感。
很难过的是,从他活着到他死后,那些向日葵后面的那个孤独灵魂依然没有人理解。
而他始终没有一个朋友。
但是还有向日葵和爱你的哥哥。
I am my paintings.真是感受到梵高的焦虑和无奈;牧师反转悬挂的画,是不是也是对梵高的不认可呢;弟弟对梵高真的很好;尘封在书架上的满满一本draft的本子,也随着吉努太太对梵高的记忆一样封存;棺椁旁堆满了生前的画,而别人仅挑选着自己喜欢的一幅,无论棺椁里躺的是不是梵高,无论他是不是梵高, 可是一个天才也因为坏男孩逝去;文森特在奥弗斯度过的80天里画了75幅画,这也许是他最开心的时光;吉努太太一直都不知道在那本账册里有65幅画,也不是我所认为的single draft,文森特一定很感谢吉努太太在康复院对他的信心和帮助。
这是一部初看有点怪的电影。
手持的拍摄方式一开始让我有点难以接受,特别是梵高在冬季阿尔勒房子里画靴子那段,感觉不是很有必要…但是后来再没有这样离谱的镜头,而且也慢慢习惯了。
画面里法国南部小镇的自然风景总是那么的美好,完全无法移开注意力,但一转到人的身上镜头就变得剧烈摇晃。
后面才明白到,一半模糊的镜头或许就是梵高眼含热泪的第一视角,手持的镜头反而很好地表现了他内心的复杂情绪。
威廉达福的演技也是那么的神乎其神,感觉长得也很像,他的肢体、神态、语言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我从他身上能感受得到作为一个画家不被人认可的自我怀疑和痛苦,甚至至友都随之离去的悲拗。
他是如此纯粹地热爱着艺术,单纯又善良,愤怒又难过。
电影里的配乐也是跟电影中自然风景一样的让人印象深刻。
最后的结局真的到来之际,还是忍不住心底泛起一阵惆怅。
主角年龄太大了,虽说演技很好,但是毕竟梵高37岁自杀的,可是片中梵高已经感觉是年近六旬的感觉了,最让人失望的是高更的演员,整个一个地痞流氓,我没有在片中看出高更对绘画的一丁点热爱,画个女模特也感觉是要和人家调情一般,气质太low了,画面是很美的,色彩很棒,但是太过于费劲把梵高演得那么苦情那么深奥,梵高的情感是单纯而强烈的,他展现的美是一种热泪盈眶的壮丽!
为什么又给梵高拍一部电影呢?
——本片不为讲故事,而是意在重现梵高的联觉。
在电影院坐了大约十分钟,我意识到这部电影到底想干什么——它不是要讲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那明显太无聊了,可为什么又要给梵高拍一部电影呢——本片的目的在于贴近,并尝试重现梵高眼里看到的世界。
如果梵高称自己的作品是一个艺术的 gesture(象征);那么本片便是另一种 gesture:为了重现梵高的联觉通感、情感滤镜、以及敏感内心。
这部电影豆瓣得分很低,但我认为可能是观众误解了它。
它比之前那部《至爱梵高》(影评)更加深刻,更加返璞归真,同时又打破传统:放弃电影讲故事的范式,而是以意识流般的镜头去贴近梵高眼中和内心的那个世界。
所以,想要明白本片要怎样去看,那便要明白,梵高本人不是用眼睛在看,本片也不是在讲故事。
要越过这些既定的思维,用“感性”去体验本片,去贴近文森特·梵高。
重现梵高的“联觉”联觉(Synesthesia),又译共感觉、通感或联感,一词源自古希腊语σύν(syn),"共同",和αἴσθησις(aisthēsis),"感觉"。
这是一种具有神经基础的感知状态,表示一种感官刺激或认知途径会自发且非主动地引起另一种感知或认识。
说回到影片的头十分钟。
1)梵高第一次走在乡村的原野上,他张开双臂,以最大的身体表面积去感受林间的阳光;2)进而他坐在原野上等夕阳落山,而当夕阳余晖烧尽最后一丝光彩时,他将泥土洒在自己的脸上——泥土带着夕阳的温度,也带着烧灼的气味。
我在这一组镜头之中感受到了多感官的接通:正午阳光的金黄——温暖的体感;夕阳灼烧成紫红色——泥土的干燥气味。
这种看到温度,闻到颜色的体验,被称作“联觉”。
之后,3)梵高在芦苇丛里观察,让风带着芦苇抚摸他的指尖;4)死去的树干不再是原来的棕色,而是‘死亡’与‘忧郁’的蓝色;5)还有他和弟弟相拥,镜头这里切换到芦苇地,仿佛是兄弟二人的呼吸在吹动着草叶。
6)甚至当梵高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比如酒馆的女主人,镜头从上而下打量着女人的脸,带着观众从她右边眼窝里的阴影,慢慢看向她没有落在阴影里的左眼,进而是她温热潮湿的呼吸浅浅印在镜头上,印在梵高的脑海中。
这种种迹象,表明电影在尝试通过镜头语言——非常近,非常私密——以及剪辑,让观众去体会梵高看到的世界:事实上,他观察这个世界,不仅仅是通过眼睛,而是通过多种感官,通过“联觉”。
梵高的这种体验也反映在他的作画上。
片中高更批评梵高:“你的作品总是颜料用的太多,仿佛你不是在画,而是在雕塑”。
这时,电影切换成黑白色,在阳光下,堆叠起伏的油画颜料呈现另一种光景——它们自带高光和投影,和树木繁茂与稀疏的gesture相呼应。
梵高将“阳光”转化成了体积。
他的确是在雕塑。
情感滤镜和敏感内心影片在很多地方都采用了一种模糊的、上远下近的镜头效果。
这些奇怪的镜头常出现在梵高情感波动的时候;而且,如果你仔细观察,它们总带着一种颜色。
比如树木素描的那一组镜头,明显加入了蓝色;而秋季麦田和牧羊女的镜头,又掺进了明黄。
我认为这是梵高的“情感滤镜”,亦是联觉的一种体现——当梵高内心在经历一些波动时,镜头(或者梵高看到的世界)就会呈现出“非写实”的色泽。
电影里高更还这样评价过梵高的作品,“在所有描绘自然的画家中,只有你的作品带有思考”。
我想,这不是梵高主动的“思考”,而是“情感滤镜”加工了他笔下的自然,令画作别具一格。
梵高的另一个特点是他内心敏感温柔。
当高更离他而去,他的脑海里重放着高更的话,每一次都越发令他伤心。
而当有人真正伤害他,比如片尾枪击他的少年,他却选择体谅伤害者。
这种敏感脆弱的性格也让梵高趋于“神经质”,从而,当他想要表达自己的情感时,他无法向外发泄,只能不断地向内伤害自己的精神,成为“疯魔”。
这令我想起另一部关于艺术家的传记电影《最后的肖像》,讲的是贾科梅蒂给美国人詹姆斯画像。
这位艺术家同样情感充沛,但他不惧怕表现出来,甚至伤害旁人,他深深的愤怒刻在画板上,又是另一种风格的作品,与梵高的完全不同。
最后的肖像 (2017)7.02017 / 英国 / 剧情 喜剧 传记 / 斯坦利·图齐 / 艾米·汉莫 克蕾曼丝·波西总结一下。
我认为这部电影是好看的。
请想一想,梵高仅仅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已经竭尽全力,付出生命;那后代人想要贴近、窥探他内心的尝试,比如本片,若是能引发新的感性体验,那便很了不起。
看完本片,我体会到梵高的联觉以及情感,这就是本片独具一格的价值和艺术魅力。
在电影最后,高更说,梵高喜欢黄色,而他自己喜欢紫红。
这和影片开头第一次展示梵高“联觉”的场景相呼应:金黄色的正午阳光,以及紫红色的夕阳余晖。
我不知道这是导演有意为之,还是在这种神秘艺术联觉的引领下——梵高和高更的友谊,二者的艺术追求,以及本片的结构——自然而巧妙地被接通在了一起。
很喜欢,主要是以梵高的视角来叙述他生前的状态。
梵高在面对不同的人时,会以不同的拍摄视角。
在他不同人生时期,对画画有新的感悟时,bgm或轻快,或沉重。
给我印象很深的是高更说要离开他,他的脑子里不断重复高更临走前对他说的话,很符合他作为一名精神上患有疾病的人,面对志同道合的挚友突然名声大噪说要离他而去,内心的崩溃,也把后面割耳朵的剧情的矛盾点放大,让我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梵高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总的来说视听结合,我能感受到他内心世界的情绪变化,他对现实的无能为力,对自己的保护,我想电影中间对梵高作品的评论那一段,正是导演想表达的吧。
至于结尾处梵高之死,我也宁愿相信他是不想把那两个少年说出来,所以直到最后也是支支吾吾的,一个想让大家感受到生命的热烈,大自然的馈赠的画家,又怎么能让大家唾弃那两个青年呢?
他是被上帝遗忘的儿子……
There must be a soul and a Heaven for Vincent to look back on his own life and admire his own genius together with God Almighty. He sent him there not to suffer, He sent him to enlighten, unfortunately at a wrong time. /// Art is the means for us to send all the greatness at our hand and in our mind to the eternity’s gate, and by doing so at least offer them a chance to live forever.
要來跟大家聊的是一部「傳記式」的電影,也是這次有入圍奧斯卡「男主角」的電影,這一部講著那位偉大藝術家「梵谷」故事的,「梵谷:在永恆之門」,在去年那一部「梵谷:星夜之謎」,耗時六年用六萬張手繪油畫完成,而不同於星夜之謎,「在永恆之門」用著「寫實」並且第一人稱的主視覺完成,一樣說著梵谷混亂人生,卻又是完全不同的描繪著梵谷。
故事就是相當傳記的呈現著梵谷生平最後一段時光,整個劇情得軸線從印象派的藝術大師文森梵谷(威廉達佛 飾),自殺前最後的瘋狂時光來鋪成,
一個就算被人嘲笑,被人說已經是神經病的那位藝術家,在那樣精神耗弱的狀況下,創作出許多震撼人心、舉世聞名作品的畫家,在那個他最為衰弱,卻又是最為靈感洶湧的時候,他的心靈與世界,又是怎樣變化的?
這是一部傳記式的電影,但更像是一本梵谷的日記般的詮釋,他記錄著在他生命中重大事件當中時,他怎樣面對與看待的心境,以及那些時間,他所創作的美麗吉光片羽。
梵谷其實是一部很文青的電影,很像一部梵谷的紀錄片,利用第一人稱的視角來拍攝與解析著那個傳奇藝術家,那個不斷震動的畫面呈現,然後截斷式的黑屏與自白般的口白,導演用一種自述的口吻來說明梵谷的心境,然後那一幕一幕如畫的畫面,在導演的鏡頭呈現下非常令人驚艷,不過確實這部電影太藝術了,雖然看著梵谷跟高更在聊那些畫家們是相當有趣的,但他們關係跟互動內容真的像是在上西洋藝術史。
另外加上手持、特寫鏡頭的頻繁,環繞式的文青重複對白,以及刻意增加的旁白與大量的梵谷內心戲,確實讓這部電影很不「親民」,雖然他用了許多我們熟悉的畫作當引子,但卻用了很不一樣的角度去解釋梵谷的行為,是用著相當不同於大眾認知但卻有可能的角度去切入,像是梵谷沒有大家想像中瘋狂,梵谷的善良跟溫柔,他用了這樣比較不同於世俗的角度來說著,梵谷為什麼精神崩潰、為什麼要割下耳朵、怎樣的原因住進療養院,而他的的內心世界又是怎樣?
並且去了解他為何作畫?
在各個時期不同題材又是怎樣選擇?
真的很像一篇西洋藝術史的詮釋,喜歡的人會喜歡看著這些藝術家都還活著一樣的訪談,聽他們討論他們認知的繪畫,他們對於繪畫的追求與執著。
但我相信,大多數的觀眾會覺得疲憊吧!
然後要真的稱讚的是,威廉達佛真的是影帝呀!
那種恍惚跟瘋狂,還有那個藝術家的纖細,都詮釋的絲毫不差著。
雖然跟當時的梵谷相差了至少25歲,但那些歷盡滄桑的複雜,以及落魄潦倒的神韻與為藝術亢奮的狀態,都被相當完整與精彩的呈現,甚至扮裝後的達佛和梵谷的自畫像的相似度之高也非常嚇人。
另外雖然戲分不多,但這坎城影帝麥斯米克森、金球影帝奧斯卡伊薩克,這樣的卡司真的非常驚人呀!
而奧斯卡伊薩克演出的高更瀟灑而率性。
以及麥斯米克森的那個宛如諮商師的牧師,確實互動很少,但都很有味道!
另外,還有演出梵谷弟弟的魯柏佛蘭德跟威廉達佛的對戲也是相當精彩的,尤其威廉達佛瞬間像是孩子一般的需要安撫,還有魯柏佛蘭德跟他的親情都很真實。
這部電影很有趣的解析著梵谷在追求永恆的孤獨與執著,甚至相當大膽的說著「梵谷可能不是自殺」的角度,整部電影透過大量的光線、調色、晃動來呈現那宛如梵谷的油畫的視覺感,也許從那個鏡頭中看出去,不一定是梵谷所認知的世界,但確實是另一種可能性,也確實是導演所看到的梵谷的世界,電影的節奏相當緩慢,故事的劇情其實不多,也有相當大的留白空間,這確實不是一部商業的大眾電影,但如果是對藝術有興趣的朋友,並且對於電影的留白、長鏡頭運用有興趣,又或是想要看看威廉達佛那種深沉演技的觀眾,那請你睡飽了,再進電影院看看這部很藝術的梵谷吧!
親愛的網誌先生,這其實是一部很排斥假文青的電影,所以,如果你不是個骨子裡的文青,我想就不用進電影院浪費兩百塊了!
以上!
朱利安·施纳贝尔得益于导演与画家双重身份,几乎每一部电影都能找来群星荟萃的演员阵容。
描述古巴诗人雷纳多·阿里纳斯的《在夜幕降临前》里有奥斯卡影帝哈维尔·巴登、西恩·潘及约翰尼·德普,而成名作《潜水钟与蝴蝶》则有法国影帝马修·阿马立克、波兰斯基太太艾玛纽尔·塞尼耶等演技派助阵。
这部新作同样不遑多让,除了威廉·达福惟妙惟肖地出演梵高,还找来奥斯卡·伊萨克扮演高更、丹麦男演员麦斯·米科尔森扮演神父,以及一众法国影星,豪华阵容令人咋舌,就连最后的独白也找来新浪潮导演之子路易·加瑞尔献声。
作为竞赛单元里纯粹的作者电影,这部《永恒之门》跟匈牙利导演拉斯洛·奈迈施的《日暮》一样,满屏都是导演的风格化影像,从无拘无束的手持摄影,到广角镜头、颜色滤镜、黑屏独白、钢琴配乐等等,当年在《潜水钟与蝴蝶》里惊艳的标签手法再次重现于这个传记题材里。
然而,导演并不是在拍摄一部常规的梵高传记片,而是透过他创作与生活中的零碎片段,让观众逐渐进入到梵高的思想世界里。
也许导演本身就是画家,所以画面里描绘了不少梵高绘画过程的镜头,充分表现出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大自然主题、急促的画风、颜料厚重更像是雕塑(剧中高更的话)。
然而,这些独特的绘画风格并不为外人所理解,甚至观众也一样。
于是,影片展现出他的精神状态逐渐与外界格格不入,从被送入精神病院到割下自己耳朵作为礼物送给别人。
在这个层面上来看,梵高与《潜水钟与蝴蝶》里全身瘫痪的主角同样是困在自己的思想里,难以与外界有效沟通交流。
因此,黑屏后用独白说出内心话语、滤镜展现眼前的模糊影像等等风格化的视听手段,确实能生动有效地呈现出他孤立而不被理解的个性。
相比起丰满的作者化表达,故事情节和人物对白显得空洞而平庸。
无论是他与哥哥的亲情,还是他与高更的友谊,甚至是最后的悲剧意外,并没有提供任何新鲜的切入点,更遑论是深刻的分析。
整体感觉只是向不熟悉梵高的观众提供了一份艺术化的科普影像,却没能在诗意化的影像里传达出令观众进一步共情的时刻,这是作品比较遗憾之处。
近乎第一人称和摇摇晃晃的手持摄像机的拍法,让我们看到一个内向敏感,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心情感,把自己的全部热情都付诸于艺术,善良却饱受偏见困扰的梵高形象。全片重于探讨梵高心路历程变化,没有逸文野史,也没有褒奖和渲染他的艺术成就。也许导演想强调出“他是伟大的艺术家,也是个普通人”的大众认知?
相比其他版本的梵高,这部更多以孩童般视角的纯真来描绘内心,以及大量的作画过程,演员亲自完成绘画拍摄难度高于亲自弹奏乐器,这也难怪威廉达福会得奥斯卡提名。
永远看不厌的梵高话题。绘画就是冥想,想着想着就把现实和作品混在一起,忘了自我,人与自然,今生与来世,男人与女人,妄想与现实,一切皆可穿越。看到这句Life is for sowing but harvest is not here,忍不住泪奔。小镇静谧的生活让我想起自己在堪培拉的三年。透彻的,阳光,清新的泥土,显得难受的人,让任何一个在大城市生活习惯的人都会有一段梦一样的日子,然后被现实的沉闷吞噬。逃离是我的选择,但是回想那段日子,记忆里就是金黄或者枯黄的色彩。电影节奏很慢,仿佛就是一部静静的冥想曲。
给达福个最佳男主吧
当我看向一片旷野的时候,我看到了永恒,难道只有我一个人看到这番景象吗
影1998:镜头太晃了。应该加拍童年遭遇,这样他的神经质不会那么突兀。根据历史来看梵高应该沉默寡言,经常饮艾酒是导致精神状态的一个缘由,但片中充斥自我认知,讽刺视角,不妥。米叔打酱油,与高更的友谊也是流水账,但另一个账本2016年才发现也算有价值。至于他的死,是个迷,应该是他杀。毕竟他的精神状态让他具有强烈的创作热情。——流动的梵高陨落。
我觉得是有内容版的岩井俊二,靠“诗影像”来塑造人,摄影恰恰是和角色合为一体了,不管材料如何,这一双眼凝望的世界在压抑的暗涌的岩浆般的热情下画出来的画是令人相信的。它的对白几乎不是叙事的,是所有人关于他画画的疑问,这是直白而外化的设计,而他每一次回答,就是这种冷静和躁动之间,I find joy in sorrow。
5/10 徹底的美學潰敗。
我不认为这是一部讲梵高的经典之作。
艺术家总是疯疯癫癫的
还挺特别的传记片,在影像和声音上导演做了些实验,剧本有些部分也很好,就是感觉太跳跃了,不太连贯,但是这种不连贯可能是以梵高的视角出发的
不明所以 浪费一群好演员
非常视觉化的影片,透过梵高的双眼,重新观察世界
印象中威廉达福不是第一次出演梵高,这部新作没太多新鲜的内容,只有满眼的作者风格,导演恨不得把当年《潜水钟与蝴蝶》里的手法全盘搬过来,不过还是没能拯救这个比较空洞的人物传记~
[4.0/5.0] "I am my paintings."。「永恆是未來的時間。」
就还好吧,能画画的心里都很痛
拍得这么小清新还挺无聊的
我愿意看一部没有对白只有配乐只有蓝天只有金黄的稻田只有风的电影。戴着草帽,走你想走的路。
这谁家梵高麻烦领走
7/10.众多关于梵高的电影中的最新一部,剧情与至爱梵高·星空之谜 Loving Vincent (2017)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本片的摄影有其独到之处,关注的是画家对大自然的崇拜和不舍,对生活细节的珍惜和挽留,穷困潦倒的梵高对美有着不同的定义和疯狂的追求,事实上影片也讲到梵高是有些疯了,精神上已经和常人不同了,表现在他的主观镜头上已经为上下两部分,上面清晰,下面模糊失焦。影片基本上没有多少叙事,是散文风格的,所以观感不高,但片中几位演技派演员的出演还是值得一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