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这部电影路演,很惊喜很惊讶。
本来以为是部平平无奇的片子,但是看下去真的很感动。
作为影视从业者来说,摄影能出镜并且有角色这点满感动的!
而且这部影片还是满感同身受的,很多剧组真实场景与情节惊悚➕喜剧的结合,四处反转虽然有雷同,但是反转很惊艳。
怎么说 看到最后还是很感动的 范丞丞的演技确实还不错 也不必担心!!!!!
确实还挺逗的,上厕所那和飞踹那,本片最大亮点,从三分之二部分开始基本就没啥意思了,最后就是把故事说完强行来了个升华。
这片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喜剧大赛一众演员的语言功底,确实好笑不尴尬。
影片更像一个大型鬼屋现场,确实拍电影危险系数挺高的出名之前也确实挺难的,算是拍出了点实际写实的东西吧
爆米花电影,开头三十分钟好评,最后三十分钟挺尬的。
最开始的三十分钟,搞笑的同时有点写实和无奈。
创意创作创业的艰难,对于点击率的盲目畸形追求,资本对于影视剧的无节制的干涉,影视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和得过且过的心态,基本上就是当下影视行业能遇到的现状,偶尔出现的个别优秀作品并不能掩盖整体行业的劣化趋势。
灰色幽默的风格,还是挺容易让观众对影视行业现状产生一些感慨和一些思考的。
如果面前这部分剧情可以单独,有点类似于一个书名:讲个笑话你别哭。
值得7-8分。
但前面好不容易营造的哭笑不得的灰色幽默气氛,完全被最后三十分钟的强行煽情和各种回归正确给尬出局了。
煽情不可怕,可怕的是强行煽情,让观众们很难把自己的情绪从前面的逻辑里扭转过来,看着看着,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只好一脸面无表情的尴尬直到剧终,在影院亮灯后纷纷飞也似地逃离了影厅。
最后还给周一围友情客串代表的资本方强行洗白,就更令人发指了。
当下影视行业的病态,如果全部归罪于资本确实有点言过其实了,但资本的无节制渗透必然造成真个行业价值观取向的业劣币驱逐良币,人所共知的事情,最后还给强行洗白,感觉有点像吃了个苍蝇,还不能吐出来。
最后这三十来分钟,给3-4分都嫌多。
前面虎头后面狗尾,原因就不去探究了,有些情况不一定了解,了解了也不一定说的明白,就看个乐呵得了。
为了流量,豹子、猴子、狗子可以到恐怖片场偷拍,其中猴子还化妆成了女鬼;为了让小山拍戏能找到恐惧的感觉,导演可以欺骗小山,让小山以为丽妃在医院死了。
借用医院女医生一句话,拍电影的都是神经病。
敬佩他们很拼,同时也反感他们有时很无耻。
电影到了后期,已经分不清是戏里还是戏外,戏里应该丽妃和小山是主角,戏外是豹子、猴子、狗子是主角,改了剧本,戏里戏外的人员全部融合到一起,这剧情还是蛮新颖的。
二个演丽妃和替身佳佳的女鬼,演员长什么样一直都没看到,男猴子演的女鬼倒还有点特色。
『了不起的夜晚』开场纪录片视角有点延续导演前作《中邪》的风格,但在前作被雪藏的情况下,注定无法做到升级甚至延续,于是将喜剧与惊悚进行融合,前半部分集齐一众喜剧人小品式演绎,也算是拍出了不错的效果,但后半部分为了有个合理的解决强行升华“友谊”这个点,导致全片节奏彻底崩坏,所谓的戏中戏中戏也显得有些凌乱。
【6分】
是马凯所导演的一部惊悚喜剧,剧情属于层层递进,局中局中局,很新颖的一个题材,大家整体都让人挺惊喜的,在前面可以让大家哈哈大笑,最后又突出了兄弟情,还是很不错的,而且自我感觉很贴合实际,为了工作,为了钱去努力一些普通人,每个小人物身上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为了坚持而坚持,为了梦想坚持,永远都在追梦的路上,正
导演将本片定位成惊悚喜剧片,的确有惊悚,比如三个丽妃装扮的人依次被当成真鬼,而吓到其他人。
由于他们都不是真鬼,所以在观众的视角来看,又属于喜剧。
虽然影片紧扣“惊悚喜剧”的tag,但整体观感并没有多么刺激,甚至不如同样定位的旧港片《鬼打鬼》。
影片的亮点是易小星的客串,以及梁龙饰演的导演。
讲述三个自媒体人闯入一个拍恐怖片的剧组,试图通过偷拍以取得流量,直至发现剧组里真的死了人。
而这次死人竟然是导演设的局,故意激发演员的灵感。
后来露馅后,三个自媒体人将计就计,也设计起了死人。
最终大家将剧组拍的和自媒体偷拍的,合成一部戏,还加拍了结尾,歌颂媒体人之间的兄弟情。
私信+++qun:
3月25日看的点映,是一部中小成本的惊悚喜剧片,演员的演技集体在线。
范丞丞的进步是飞跃的,不看演员表还真想不到豹子是他演的。
他已经很大程度的做到了从选秀爱豆转型成为专业演员。
王子璇的角色大部分时间画着浓浓的僵尸妆,这个角色代表着很多还没有混出头的演员,他们不放过每一个机会,希望自己早日出人头地。
了不起的夜晚让我们看到,短视频行业也不是那么容易做的,豹子,狗子和猴子的友谊也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
了不起的夜晚 了不起的豹哥 了不起的三宝传媒 了不起的剧组,刚开始冲着范丞丞去的,后来被剧情深深地吸引,是一部惊悚中带着喜剧的一部电影,结局是感动的。
很励志的一部影片,推荐大家去看一下。
去年暑假接触了两个月的剧组,亲身体验了剧组生活,真的很辛苦很累,半夜的收工,凌晨的开工,一次又一次的大夜,一遍又一遍的回原位重拍,一声又一声的咔,都为了呈现出更好的效果,真的亲身体验才懂得剧组人的辛苦。
《了不起的夜晚》这部电影中途很惊悚,中途的尖叫和大笑,让我能够想到演员为了呈现出这种效果付出了多少。
很高兴看到了范丞丞越来越棒的演技,很高兴看到他把剧中人物演绎的活灵活现,故事线环环相扣。
到了后期修改剧本的内容,代入了去年暑假的经历,看到了导演们的辛苦。
很有意义的一部电影,有时间一定再去影院再看一遍。
前言说句难听的暴言,我在没有看过《了不起的夜晚》之前我是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如此讨厌剧本杀/狼人杀电影的,甚至我觉得《扬名立万》《满江红》这种就是属于乐呵乐呵大家看个开心就行了。
但现实不是这样,很多人厌恶剧作的偷懒和格局的营造,但前面两者所提及的,起码过程是享受的。
而《了不起的夜晚》似乎在迎合现在新潮流,而开辟了另一种电影——密室逃脱电影。
而给我的观感,就是非常典型的“尬文化集合体”,或者说是“尬”文化的大锅炖。
一方面要做到吓死人,另一方面要做到笑死人,但两者做不到,就只能尬死人。
1.定位尴尬首先这个电影最直接的是要做一个恐怖元素的喜剧电影的,而且是以商业片的节奏去拍的。
但是在观看的过程中只有无止无尽的尴尬症发作。
无数粗制滥造的网络梗ptsd抖机灵一场自我尴尬的电影。
在喜剧与恐怖片的衔接中没有合理的能力,而在上一秒恐怖元素(鬼片场),然后下一秒就闹笑话,特别的生硬,这是由内而外电影的第一观感。
再来是导演和制作团队,导演上一部电影《中邪》。
中邪 (2016)6.82016 / 中国大陆 / 惊悚 恐怖 / 马凯 / 董天文 何佳我反正没看过,但听说特别吓人,而《了夜》则要继续挖掘这种恐怖商业喜剧的风格,而且导演在采访中也透露了,这个电影的灵感来源是泰国的电影,导演采访中说是“抄”。
而这种灵感呈现最终拍成这个水土不服的观感,也非常的尴尬,因为东西是别人的,你学不好,还拍出来赚钱,就跟翻拍一部电影扑烂街一样,也很尴尬。
而再说到《中邪》,因为我没看过所以我假定它是吓人的。
但是《了夜》会吓人吗?
不会。
一个擅长拍恐怖片的导演,在一个恐怖喜剧中的恐怖元素,一点点吓人的程度都没有(对我来说),是不是很尴尬。
所有的尴尬在于,论好看不如剧本杀,论好笑不如开心麻花,而设置了一个影视城,融合了短视频,流量,粗制滥造,鬼吓鬼,非常吵,而凑出一出密室逃脱电影。
用院线的成本拍网大,甚至不如网大。
给你的体验感不如密室逃脱,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去玩真正的密室逃脱?
为什么要电影院支持网大?
2.制造尴尬我非常不能理解和无语的一点是电影设置根本没有实质性的尴尬内容,就是粗制滥造的鬼片片场戏中戏,串中串,无中生有,尴尬再尴尬困境制造,就早已算准要拍剧本杀电影通类,密室逃脱电影。
其人物行为动机紊乱,剧作目的分不清所以然,不断强调恐怖元素和赶鸭子上架式催促完成一出喜剧,企图乐呵乐呵就完了。
剧作衔接靠POV视角的切换+尴尬的段子集。
第一幕一开始小宝视角(策划炒作)而开始第一幕视角,
第一幕配图第二幕导演(设计丽妃假死从而吓小宝以逼迫出所谓的演技)
第二幕配图第三幕三宝知道导演设计的第二幕之后从而小小的设计了一下,但是不攻自破的结局。
要吓人,结果没吓到,就结束了。
第三幕配图第四幕也是最尴尬,生硬,煽情的一幕。
第四幕配图将所有的三幕合成一幕来拍成一部献给艺术的电影,从中不断煽情,升华,反映小群众,小人物,短视频媒体的不容易。
而将上面的三幕处理成《摄影机不要停》的那种程度上去。
在此过程中不断强调摄影机的存在,群众的不容易和每个小人物的内心独白,似乎猛闪过致敬《新·喜剧之王》和《我是路人甲》。
特别明显的观感就是想学《摄影机不要停》那样,而《摄影机》做到了两幕的滴水不漏和让观众猜不出来,而《了夜》并没有做到,让人白目,望眼欲穿的结局,就感觉他们很吵,很闹,想结束,很尴尬。
这种望眼欲穿,没有行为目的和层次逻辑的剧作,只剩下“真诚”的兄弟情,就更尴尬了,也蛮廉价的。
3.以尬止尬我完全无法理解电影里每个人物的每一种行为和每一段POV视角之间的逻辑差,最后是一段老套的模仿秀,让观众按头痛哭,最后要和社会话题挂钩,而导演也给出了一种非常合理的解释就是让尴尬打败尴尬,用密室逃脱打败剧本杀电影。
让煽情变得生硬和故事中的所有小人物,没有大明星的存在,都是小众人物体会生活的不易,最后归缪出一个“爱电影”与“兄弟情”的答案。
创作不易,而“爱创作”,“爱电影”的人会如此算计吗?
不会。
因为尴尬,所以所有的逻辑都可以用喜剧元素来完全概括掉恐怖元素的塑造失败。
因为不存在“鬼”,而这些“鬼”,都是善良的,可爱的,不容易的“鬼”,最后就是鬼吓吓鬼,小人物难为小人物的逻辑体系。
因为是喜剧啊,所以恐怖只是喜剧为服务,不管他是否真吓人。
现实观感是,喜剧恐怖片让人吓到是一种本事,让人笑是一种本事,让人哭是一种本事,让人尴尬也是一种本事。
制造矛盾对立和剧本的存在,就是最后靠痛骂无情万恶的资本而有了“创作”的存在。
丝毫不考虑到观众怎么样,反正我最后是真诚的就好啦,因为群众演员是渺小的,不容易的。
而最重要的演员,群戏反应当然是一团糟啊。
三宝,大宝,豆,丽妃,执行导演这群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厘头,因为算准了拍密室逃脱,就把他们当成NPC和参与者,设置一些恐怖元素,再请来NPC吓吓人,你吓吓我我吓吓你,大家吓吓自己,全程一顿乱吼乱叫,想干嘛就干嘛,一直跑,根本不用什么设计,因为最后都是水到渠成的闹剧效果,闹完之后还要呈现的结果就是一出让你感动,能量满满的吵的头疼的密室逃脱。
4.“尬文化”的矛盾自恰电影非常受限于制作和表达的东西,一会要让你笑,一会要让你吓人,一会儿有要让你感动,一会儿要让你哭,最后就是一场尴尬。
没有那么多的东西,导演自己为掏出真心的设计是一场无私奉献,实际是一场“尬文化”的盛宴。
如果《中邪》能够吓到观众的话,那么《了夜》的程度,就估计只能收起来吓吓自己了,毕竟拍出和呈现出来足够幽默了,只有不断的段子合集,当万恶的资本雷总最后促成这出密室逃脱的始作俑者最后说出一句:“这**就是艺术。
”的时候就证明“爱电影”,“爱创作”的荒谬性。
而三宝的归属还是短视频博主,妥妥的一个院线的网大,就够幽默死了。
为什么鼓励电影??
不要找借口XX不容易,XX不容易,我们观众花了钱,我们自己赚的钱也不容易,我们并没有义务要鼓励电影,创作的真诚与设计是能从电影由内而外的让观众感受到的。
鼓励与真诚是电影应该自己本身的,看剧本杀电影有人也会尴尬,有人也会说没有逻辑,密室逃脱也一样。
最后不过是一场又吵,又闹,尴尬的自我感动。
而且可以看看电影所谓被观众所知和被营销的“原创性”,“了不起”,“不容易”,看完这篇,凭什么不容易呢??
【三版对比】《了不起的夜晚》“抄袭”了吗?
说在最后无法代表所有玩过剧本杀的人喜欢不喜欢剧本杀电影,密室逃脱也一样。
有人喜欢剧本杀电影,有人喜欢密室逃脱电影,都可以,因为人本来就不一样的。
我只能说我不喜欢,剧本杀电影会让你开心,而重逻辑,而《了不起的夜晚》只让我尴尬,是以尬止尬,用密室逃脱打败剧本杀,用没有逻辑,打败逻辑。
以上,我很讨厌这个电影,谢谢。
逐梦演艺圈级别的电影
观众没能从大银幕上看到《中邪》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那是一部非常有想法的伪纪录片式的恐怖片,细节扎实、反转精彩、本土化和类型结合得非常有机。相较而言,这一部阵仗升级,但内容的扎实程度还是欠了一点。放在院线片大背景里,倒是挺有趣的,打破第四堵墙,打破纪实和虚构等等尝试虽然不新,但也算难得。问题在于这种乱炖的方式不够野,最后还是变成了文火,本来奔着野席去的,结果后来还是做成了家宴,这就有点左右摇摆。恐怖喜剧是很难的,这两种类型天然容易对冲,太考验功力。后三分之一的处理可以有更聪明、更冷静的方式,现在的煽情走向其实有点偷懒了。再感慨一句《中邪》,那里面的森森鬼气浑然天成,比《夜晚》里靠化妆和道具造氛围的可真要好得多。电影也好小说也罢,这些东西本身也各自有命,说不清。最近的大银幕也算小小多元化了。
tmd是逐梦演艺圈级别的
蒋龙的自我调侃,和梁龙的导演梦。
惊悚部分会看的起鸡皮疙瘩,但是并不恐怖,在精神紧绷快到极限的时候,总会被突如其来的笑点打断,全场笑声此起彼伏
怎么说呢,有些太自我投射了,不够潇洒。
我觉得还不错。很惊喜,很意外。国产恐怖片能拍成这样,确实已经够出色了。希望每一个想放弃的夜晚都有人陪你熬下去,每一个做到的时刻有人和你分享快乐,希望我们都有了不起的时刻。觉得是模仿日本喜剧恐怖片《摄影机不要停!》,还有《恐吓运动》、《鬼乱5》。
剧本挺好的,演员演技也在线。很轻松的一部喜剧,推荐!
看的超前点映,我愿意给他5星来补分了
导演自己可能还是想做一个恐怖片拍摄的解构,一直游走在真实剧组拍摄或是整蛊桥段,但只要认准这是国产恐怖片的大前提,那些真假虚实就完全失去了它想要的意义,而且同一个套路玩两次完全不变,还都是倒带式的回溯实在是很偷懒,最后还要硬上价值搞煽情正能量也特别尴尬,反转廉价煽情尴尬恐怖效果只会同一套玩法,可能也只有通过信息差营造的喜剧效果还算过得去了,而每个演员演技都很浮夸也是为了配合刻意演戏的效果了,部分桥段还可以看,但整体真的很没意思。
1.5。1.马凯还是正儿八经去拍个真有鬼的恐怖片吧,既要保证不能有鬼,又要保证足够惊悚,现有剧作的能力根本做不到。2.最该做的是减法,拍到而不点破,事后的回补故事,以及使劲灌鸡汤打鸡血的大团圆式的结局,太乱太胡闹。
惊悚恐怖部分拍的不错,喜剧部分又尬的也有好笑的。最后部分的煽情和转折非常尬,感情没铺垫到,整这些又不自然又不合情理。
有点《摄影机不要停》那个荒诞的感觉,从这部开始对范丞丞有改观,不让人跳戏,台词也不硬。感觉是一个国内恐怖电影的可行模式,也是我这种惊吓恐惧症观众能接受的形式。
自媒体与电影的握手言和,看到最后竟有点眼眶湿润。开头是马凯非常擅长的那套《中邪》拍法,在现实环境中展现闹鬼,能够产生一种有反差的以及不和谐的惊悚感。既然主要场景被设定在片场,作为全封闭式空间,那剧情必然包含了非常多的假定性,这就考验了马凯构建一个新的世界观的能力。打破叙事媒介的尝试算得上成功,根据片尾滚动字幕的彩蛋可以看到整部片子也有马凯的自传性色彩。不讲道理的制片人有解散团队的权力,但很矛盾地,如果没有制片人所制造的高压环境,又没办法催生一个比较优秀的剧本。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只是为了让片子能够在电影院上映,在大银幕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最后的拍摄过程真假交织,明知是在演戏却又能感受到所有工作人员充沛而饱满的情感。这些煽情是廉价的,是所有做电影的人所进行的一场盛大的意淫,可是真的很感人。
《摄像机不能停》的创意加上中国小品的煽情,作为国内少有的惊悚喜剧题材,前面还是能满意的,其实在范丞丞提议把电影拍成伪纪录片那里结束就行了,后面纯粹是放飞自我,又无聊又尴尬,把好好的题材改成什么友谊,烂尾的太严重。
瞎几把编瞎几把拍 吓几把致敬活几把该
关于拍电影这件事儿的迷影,直到摩托车断头都全程高能,惊悚和娱乐效果兼具,值得看!
周一围最后痛哭流涕说这TM是艺术是对本片最大的讽刺,只拍出了夜晚,没看出哪儿了不起。
上周看的免费点映,只觉得好尬……反转来反转去只觉得心累,没有觉得多吓人和刺激,反倒真的受不了结尾的强行煽情,还有猴子受伤还硬撑拍完那段怎么那么假,旁边人是睁眼瞎吗……因为没想好出了电影院往哪去,所以还是没提前走硬撑着看完了
6.0/喜剧大赛出来的演员好像是那么有些不太适合大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