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人,拉着一个小孩儿,上面是乱涂的蓝天和一个大太阳。
然后施密特先生就哭得一塌糊涂,好像塞林格说过:因为人能哭就有希望,就能活下去。
看完这个电影我脑子里并不觉得最后的哭是一种希望。
看这种电影的过程就是和电影一起腐烂的过程,没有高潮,没有要解决的麦格芬,只有缓缓地跟着走,你会发现最大的幸运是你究竟不是身临其境,你可以把电视关掉,也许还可以把这部电影忘掉。
电影开始便是退休,社会身份的被剥离来得那么不紧不慢。
于是便回到家中准备用吵架来点燃自己残存的活力,妻子在这个时候突然去世了,意外,连病痛中的相互扶持也来不及有,已经要嫁出去的女儿很快回来了,很快又走了,于是自己一个人面对一间空荡荡的房子,似乎感觉还有些事情可以做做。
开一部自己觉得妻子浪费了大量金钱的车去看似乎嫁出去之后会再也看不到的女儿,当然,要嫁的那个家伙实在比自己当年更蠢。
首先是整理房车,然后看到妻子珍藏了情人的信,暴怒似乎用去积蓄的所有体力,车子摇摇晃晃上路了,似乎目的就是为了在一个地方彻底散架。
遇见了一个有丈夫的女人,在这个丈夫替大家买啤酒的时候,女人说: 你看上去很风趣,说话也幽默,做事非常有条理,但你其实是个很忧伤的人,没有自信甚至可以说是恐惧…… 大吃一惊之下想吻那个女人,然后就是被慌慌张张地打发到继续上路。
如果这个时候做爱成功了呢?
自然是开不动车了,然后被那个丈夫痛打一顿,然后,幸好,这个不是仙人跳,他的车是帮他走向坟墓的工具,宿命不会允许别人来抢夺的。
然后便是夜晚的星空,他面对苍穹大声说着一些注定没有答案的话题,抱着毯子如同开悟般睡去。
风把蜡烛都吹走了,放过了他。
来到了女儿面前,女儿很高兴,因为婚礼已经把她折磨得筋疲力尽,她的丈夫和丈夫的家人显然什么忙都帮不上,他于是想用装病(实际上不用装,真的垮了)来拖延时间,但终于还是沉着地送上了最美好的祝福,即便阻止又怎么样呢?
看着女儿和那个傻男人扭着屁股和脖子跳得不亦乐乎,他知道,他该回家了。
回到家,他发觉有广告信,他发觉他至少还可以被垃圾包围着,这些垃圾里面有一封信,内容便是本文开头的话。
他被舒缓了,他被释放了,他被允许痛哭了,他说:也许我会过几年就会死去,也许只是几天。
这是他最后懂得的办法。
最后的哭便是让他知道:希望便是宿命得以不断折磨他坚持下去被折磨的理由。
这是一部好电影。
电影里那一种挥之不去的黯淡的悲伤,让我不由得在三四年之后又有一种强烈的想把这部电影重看一遍的欲望。
依稀地还记得大三那年我独自去云山礼堂看完这部电影,心里的震动…… 它很特别,不像其他动人的电影那样,描述一个漂亮的开头,然后留下一个无限憧憬的结局,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幸福会这样持续下去,从此相安无事。
它不。
它一开始就是一种结束,一个落幕,一个结局。
就像电影散场后的曲终人散,路灯熄灭后的落寞,结束一段旅行回程后的疲惫。
没有憧憬,一开始就把你带到赤裸裸的终点, 你老了,脖子上布满深深的皱纹,头发花白,脚皮上青色的血管清晰可见;你退休了,一个非常年轻的新人取代了你,你显得毫无价值,;你倦了,问身边这个与自己共同生活了42年的妻子是谁,不可爱,让人心烦的老女人,然而突然间,她也死了,连屋子里唯一为自己做汉堡包的人也离去了;你的心凉了,深爱着的独生女儿,像陌生人一般拒绝你同住的要求,拒绝听你的建议。
这是一个66岁老人的结局。
一个在开始,年轻的,充满梦想的,野心勃勃的小男孩的结局。
一对相爱的人在婚礼序幕后被生活棱角磨得疲惫的结局。
一个深情的,充满憧憬和希望的父亲的结局。
孑然一身,施密特先生开着长长的旅行车,无所事事,穿过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去儿时的小屋,去念过的学校。
他又一无所有了。
夕阳把他一个人的侧影拉得好长好长,甚至身旁货车上装载的奶牛,都让他感觉到一丝生动,因为他那么孤寂,甚至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好好说话。
曾经好像拥有很多,高薪厚职,幸福美满的家庭,可一瞬间又似乎一切归零,一无所有,就像一个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时那样。
有时好像很热闹,有那么那么多人,但是有多少人愿意花上一杯咖啡的时间,听你把话讲完,然后默默地递给你一杯热咖啡,心领神会地拍拍你的肩膀。
没有,没有,没有,就像从来没有过一样。
有谁能够真正分担你的寂寞。
施密特只好把一切都写在信里,寄给他认养的坦桑尼亚儿童恩杜格,六岁,或许他不懂英文,但是他的存在,至少留给施密特先生一个倾诉的方向。
末了,施密特又回到了他那个空荡荡的大房子,他想着,他的生命也即将划上一个句话。
最后,他收到了一封信,一封照顾恩杜格修女寄来的回信,里面附着那个孩子恩杜格画的那幅手拉手的小画,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手拉手。
这张简陋的小画竟然让这个孤独迟暮的老人泪流满面,第一次,他的心灵的呼唤有了回应。
也许寂寞就是与生俱来的,空空地来,于是空空地走。
就犹如夜空里的一点星光,用尽力量发出一点光辉,然后又默默地隐匿在夜空里。
“我已经软弱无力,我是个失败者,而且无法逃避,……一旦我死了,还有认识我的那些人也都死了,我就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我的存在对谁有任何意义呢?
我找不到答案,根本没有人需要我……” 结局是如此寂寞,孤寂的结束。
对开头等五点下班的场景印象很深老头活了大半辈子,回过头来审视自己这一生,却未曾Make any differences。
之前各种吐槽妻子,而妻子突然离世后整个人又丢了魂,悟出了一个you should appreciate everything you have while you still have it。
影片没有激动人心的高潮,但娓娓道来,不时会使人大笑。
阻止女儿婚姻失败以后一个人回到家,觉得二十年后死或者明天死都一样了,哈,几乎生无可恋。
但是最后收到了Nduge的来信,原来自己还是有一定存在意义的,笑着哭了。
大多数人都过着毫无色彩的生活,却少有人愿意承认自己这一生的乏味单调。
最近看了《SmartPeople》,它的海报使我误会了该片的导演和《AboutSchmidt》、《Sideway》是同一个人,后来才知道原来Producer才是同一人,导演却是NoamMurro。
《SmartPeople》算是不错的电影,讲述人的转变,拥有高IQ的人有时却只有低的EQ, 究竟何谓 “Smart”呢?
相信很难准确定义,在生活上那就要看角度与立场和你所选择信念的需要了,但该片也告诉了我们,有时穷则变啦!
但《SmartPeople》比不上Alexander Payne作导演的《About Schmidt》、《Sideway》,我更喜欢《AboutSchmidt》,讲述一个退休老人的故事,我无法理解那种莫名的代入感,也许我心态太老了(哈哈,还是多看《功夫熊猫》、《长江七号》等开心的电影好了!
)!
看《AboutSchmidt》的时候我还在英国读书,记忆中我看了两次,还保留着旧戏票,记得那时通常一个人看电影,该片使我相当感慨,也许是因为寂寞的骚扰吧?!
电影的第一场戏我已经很深刻,一个老人提着公事包等着时钟的秒针指向下班的时间,原因那一次是他最后的一次下班了。
退休宴里面,他好像显的格格不入,那感觉我也经常有,另外到今天我也清楚记得片中接二连三的小情节:老人太太的突然离去;领养非洲儿童;驾车一个人旅游;为死去的太太买小人等等。
沙特说:“他人就是地狱!
”,像存在主义者提倡的尝试摆脱有约束而且完成自我是相当困难的,特别在具有种种千丝万缕关系的中国社会,虽然别人是为你着想,偏偏有时真的他人就是地狱,可是社会教我们必须要面对!
《AboutSchmidt》吐露人生除了要面对他人,而且要面对种种无奈:死亡、衰老、时间、过去和未来等等,如果我们消极地逃避也许只能像片中太太死去、女儿出嫁的中老人一样生活一片混乱,连家也乱七八糟,不如跳上车去来一次心灵的旅行。
电影中的非洲儿童告诉无病呻吟的城市人其实身在福中不知福,世界上多少人连温饱还没有解决,当然这样不完全怪城市人因为他出生的环境是无法挑选,我们只能作对比,我们还可以与其他人作对比,老人女儿下嫁的家庭仿佛很懂得享受当下就是很好的对比。
这两个对比至少可以告诉我们,有时要知道拥有非洲儿童渴望拥有的基本生存和简单快乐是一种幸福,有时要学习那家人一样及时行乐,因为人生的无奈告诉,你越执着越无奈,就像片尾老人读完那个非洲儿童寄给他的感谢信而且不知所措地低吟一样无奈……也许由于个人的理由我比较喜欢《AboutSchmidt》,但《Sideway》的故事结构、流畅度却比《AboutSchmidt》好,该片更以红酒作为符号,通过一个执着的老师和一个放荡的演员对信念、爱情、性等等的不同表现作对比,来说明人生,该片我也看了两次,对白深刻,情节活泼,我最难忘的是主角知道自己老婆重婚后打开一瓶红冲向葡萄园,一边跑一边狂喝的情节!
我想可怜的家伙,原来酒是给可怜的家伙的!
哎!
这三部电影能够在当时特效片泛滥的时候出现,已经是很难得了,《AboutSchmidt》的深刻程度和《Sideway》在谈人生时不忘幽默幽默一下观众,更是难得!
《心的方向》是很久以前看的电影了,当时看的时候就疑惑,一部电影没有美女没有帅哥没有动人的爱情故事,竟然只有以白发老头撑起整部电影,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呢?
一个半小时后,电影在疯狂的史密特先生颤抖着流着泪水读着非洲小朋友的来信中结束。
很普通的一个电影,老了,退休了,老伴挂了,女儿出嫁了,最后找到个寄托。
我一直很为斯密特先生担心,看电影的过程一直很压抑。
我是一个严肃的人,即便是片中搞笑频繁,我也觉得沉重。
我还是一个敏感的人,我担心有一天我会不会也遇到类似斯密特先生的遭遇,而我没他老人家的活力与幽默。
一部电影就这样搁置了,直到约一年后我误打误撞的看到一句话:所谓哲学,就是练习如何死亡。
那个片刻我突然记忆起了这部电影。
也许,冥冥之中就是这部电影让我接触到了这句话。
让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你练习死亡了吗?
上小学时就知道长大后一定要上大学才行。
为什么上大学?
当你看到铺天盖地的宣讲会信息你就会知道,上大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
而那些读研的人,是为了找一个更好的工作。
初入职场的我进入一家制造型企业,在轰鸣机器旁边的是一个个稚嫩的脸庞,随意找几个人聊天,当知道你是大学生时,说的最多的就是:大学生一年不到就可以转正成为干部了,工资高!
无言,辛苦四年换来的学历,仅仅值两千多块,还换来无数羡慕的目光。
如果仅是这个现象还可以理解,但另一种现象却可怕,同是大学生的一联系认为都大学还不如下海,如果不是因为读大学可以找个稳定的工作,他是根本不会读的。
不说大学教育的失败,这一切也许就是一个隐喻——你要学会生存。
我们终期一生都在学习生存,但是很少人学习死亡。
于是,就有了无数个“斯密特”先生,更有甚者不知道死亡,这里不是说他们不知道死亡,而是他们根本不去想死亡意味着什么。
丹麦的克尔凯郭尔发明了“忧惧”(Angst)这个词来形容每当我们面对自身的“不存在”的可能性時(例如,当我们反思最终的死亡时),就会有一种自然的“生存性反应”,它包含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恐惧。
为了逃避这种威胁。
我们最常见的做法就是沉浸在“存在”中,假装“不存在”不在场。
所以,我们从事业余爱好,看电视,成为热情的FANs,甚至成为学者是自己沉浸在书本里。
斯密特先生很不幸,生命的偶然让他被“存在”挤出来了,遭遇了“不存在”。
高中语文课上学过一篇文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课后有一个假如我失明三天的话题,老师让我们发表意见。
很多同学非常不严肃,于是老师就改了一下,永远失明。
原来很多嬉笑的同学突然之间变的严肃起来,气氛顿时凝重起来。
一次在《大学生》杂志中,看到关于子尤的介绍,顿时被感动起来,面对绝症,他的坦然与乐观深深打动了周围的人。
更多时候,类似的“不存在”偶然出现在你的生活之中,悄悄叩问你的心灵。
大地震之后参加了一次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师在最后要每个人想一个问题:你能活多少岁?
她解释到估计自己能活多少岁的意义不在于自己能活多少岁,更大的意义在于把你从“存在”中提出来,让你在惊讶中一瞥“不存在”,从而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
练习死亡,哲学太艰深浓缩,我想换一种做法,也许个人成长会更好听一些。
亲爱的施密特先生:您好,我又重新观赏了这部影片。
那是自我从高中,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高中二年级的时候,直至现在到大学二年级的暑假,这段时间已经足足有四年多了。
我也如电影里面的你所想的那样,是的,我原本以为我会是个特别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成为一个特别的人,做一些特别的事,当然没有华特·迪士尼那样了不起,但会建立一家大公司,会在财富排行榜的钱500名,会在杂志上读到我的事迹。
然而,我却在一家保险公司的高层工作了50年。
我的生活平淡无奇,有一个平淡无奇的妻子。。。
好吧,我不该重复电影里面的内容,我想说的是,是的,我也以为我会因为我的才华,我懂得一口流利的日语和英语,我可以成为一个演员,我懂音乐,弹得一手不错的钢琴,会拉小提琴,写了几出伟大的音乐剧,我懂戏剧,就算我不能饰演莎士比亚剧本里的人物,但我也是一个伟大的经纪人,把所有被人遗忘的经典作品从新搬到舞台上,同时我也是一名作家,翻译了不少作品,而且这个对我很重要,我唯一认可的就是能够成为一名作家,能写出像卡夫卡那样的伟大作品,是的,我以为这个世界应该爱恨分明,不满就要讲出来,以为自己能够代表一下什么,就算不能改变什么,至少能代表一点什么,比如一些人的心声,我会很幸运,所有东西都不需要自己去找机会就会自动找上门来。
而最后,在我人生的最后阶段,我完成了我的工作,赚到足够的钱去做我想做的事,去我想去的国家度过余生,或者会在英国的一个小乡村,又或者会在日本的北海道,一个县里头。
是的,上面的一切都是我幻想而已,我以为,我的人生不会平庸,因为我以为,我就是上帝选中的人物。
亲爱的施密特先生,当我现在每天呆在家里无事可做,又没有多余的钱能让我搭个便车去我想去的地方时,我的生活就像没有了支架的木偶,昏昏欲倒,我的心压抑着乌黑的死血水,却没有一个孔,随便一个小孔把这些死血水释放出来。
我找不到工作,像无业游民一样,每天晚上打开电脑找一部已经下载了,看过的电影,但很可惜,那么久了,没有一部我会安静的把他看完,我的心一直都安静不下来,好像少了一些什么,但又说不出是什么,我知道有一天,如果我一直呆在这间屋子里的话,我知道我会疯掉的,这间屋子总让我感觉潮湿,阴阴暗暗,幻觉里总是让我感觉到不好的东西在附近,尽管别人不认为是这样,或者实际上就不是这样。
我每天打开电脑,总要想想有什么可以搜索的,因为我不打游戏,能做的也就是打开网站,不知道,其实我一直都不知道我上网是做什么的。
我没有什么朋友,实际上找我聊天的人几乎没有,我是说,我交的大多数都是点头之交,在热闹的场合附和几句。
我想我应该去远方,你知道么?
我很难忘那次的踩单车之旅,那次旅行让我充实,我和十多个同学,从早上到晚上12点一共踩了1300公里,别人都说我们疯了,但回想起来,我很开心,很难忘,这几年,这是让我其中觉得难忘的一件事,这是多么珍贵。
现在我每天都生活在沮丧之中,虽然我从来不觉得我需要人在乎,这个世界少了我根本就不影响什么,就算我不说话,也没有人会注意到,所以我很早就开始学着能不说就尽量不说,因为就算我的知识多渊博,也不会认为我说了一句多么有哲理和深刻的话,他们就会围着我转,你就会成为一名诗人,突然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会得到一份很好的工作,会突然有很多钱,让你可以去你自己喜欢的国家的大学留学......不是的,我还是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没有人会因为一句话改变,我没有那么幸运。
亲爱的施密特先生,当我写这几段话的时候,我的眼睛里不时的流出眼泪,就好像您最好看到你养子给你画的画一样,或许我不会用一些睿智的词语去形容那种心情,只能做一些比喻,那些比喻也就是大概这样的,就像我上面说写的。
愿您一切安好,您真挚的Sullivan·X
Longer than there've been fishes in the ocean Higher than any bird ever flew Longer than there've been stars up in the heavens I've been in love with you. Stronger than any mountain cathedral Truer than any tree ever grew Deeper than any forest primeval I am in love with you. 婚礼上这首颂曲给我以惊艳的感觉,充满民歌风味的悠扬长笛,配上女子略显尖细但十分自然的嗓音,以及百转千回的弦律。
施密特的故事,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
其实全片说不上什么高潮不高潮,基本是平缓的曲线前进,贴心的小笑料是微微的波澜。
歌声把影片的氛围烘托得温馨又甜蜜,几个高音句唱过,陡然降了一个八度,"I've been in love with you."仿佛山盟海誓罢了,再来一句昵昵儿女语。
从"Stronger than any mountain cathedral"的第二个歌曲小节,镜头颇有意味的拉回到施密特和女儿身上。
外国婚礼的习俗之一是岳父引新娘进场,亲手交给新郎,象征着父亲把女儿转交给另一个男人保护。
第二小节的歌词写得荡气回肠,与第一段的温柔甜蜜有天壤之别云泥之判。
“坚如山间古堡,真于万木迎春,深似茫荡山林,我是如此爱你。
”镜头在三人身上周旋,施密特老气横秋的苦脸,珍妮脸上抑制不住的憧憬和幸福,新郎兰德尔洋溢着稚嫩和希望的脸,形成了鲜明有趣的对比。
形容的是谁呢?
年轻人之间的爱,还是父亲对女儿的爱。
结尾高亢的"I am in love with you"声中,施密特亲吻女儿,看她走向自己的丈夫。
音乐余音绕梁,久久不绝,长笛吹完了一个略显哀怨的尾巴,配上施密特的一脸无奈。
他最后的一点寄托也失去了。
从一个拥有充实饱满生命的人,到这一刻,经过一步步地减去生活的填充物,已经所剩无几了。
充满笑料和喜剧细胞的片子,到这里,彻底咂摸出点伤感的味道了。
其实前面的笑料也基本上是些黑色幽默或是强打精神吧。
刚退休老头子的水土不服,让人忍俊不禁,回过头来却不得不让人惊得汗湿重衣。
我们向死而生的生命,在初期我们或许还能对最后的结局视而不见,可是能一直蒙混过关到退休吗?
退休,不用工作,并不意味着轻松自由的开始,而是我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兵败如山倒的开始彻底倾颓崩塌,死亡是那样近了。
死亡,是逃不过的根本命运。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
之前我们用工作、家庭、交际、学习、娱乐来给生命涂抹上种种意义,可是当死亡的镰刀逼近,那些脆弱的意义不堪一击。
我们来到世界上的原因本身就已经不起推敲,生怕得出“荒谬”二字,那么死呢?
岂不注定了这百年之旅就是一场分明的悲剧。
这是存在主义的观点,我们可以批驳但却也难安抚内心。
施密特的一生不可谓不功成名就,事业家庭双丰收,但是面对死亡的逼近,人生开始用减法过活,也免不了满腔惶恐悲愤以及失落凄凉。
也许生活对我们一点也不珍贵,就像施密特那个烦人老伴,可一旦要是真没了,我们却忍不住的悬起心来。
也许填充物不能产生实际的意义,但起码能让人产生安全感。
加法的人生,疲惫但是安心,减法的人生,说是轻松,却抵不住阵阵来自幽冥深处的恐惧。
《关于施密特》是小老头对抗人生虚无的小小挣扎,当然他是以卵击石。
"The cowards never started/The weak died on the way/Only the strong arrived/They wear the pioneers."在死亡面前,我们必败无疑。
可是我们又需要勇气,走过这充满困惑和艰辛的百年之旅。
有意思的是,充满灰色调的主题却是以诙谐智趣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失落中充满着喜悦的空气。
这是有何而来的呢?
即使是施密特最伤感的嫁女段落中,歌声却是无比的清亮和喜悦,热情的赞颂而不是喟叹。
这是嘲弄吗?
不,当然不是,"Stronger than any mountain cathedral/ Truer than any tree ever grew/ Deeper than any forest primeval--"这不仅是新婚典礼上对爱的颂歌,更是一曲对生命的颂歌,准确的说,是对生命轮回常新的颂歌。
《Longer》的原唱者是Dan Fogelberg,男声较为深沉,此处的女声则是充满生命活力和饱满情绪。
女性本身又是孕育之征,代表了新生命的希望。
个体的生命固然短暂而迷茫,可是更新与轮回使得群体在某种意义上得到永久的生机。
死亡,也是新生的代价,新陈代谢,才能保持整体的生命力欣欣向荣,就像婚礼上老施密特的倦容被新婚夫妇朝气蓬勃的脸庞替代。
然而背景音乐对此替代是充满喜悦的,因为"I am in love with you."逝者已矣,但在我们的血脉中传递的是丰富而永恒的爱。
伤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新的生命里,也凝聚上一辈的爱,你的爱,你的生命通过爱的传递得到了永生,而且这爱是现在时,不是完成时。
因此,对死亡的忧惧,也就没有存在的根据了。
《关于施密特》和《毁灭之路》主旨上其实很类似,但是格调一喜一悲,风格一个欢快一个崇高,原因也就在此了。
所以结尾施密特复杂的一段表情变化,与其说是沧桑无奈的泪水和欢笑,倒不如说是因为施密特为那分神圣而颤栗感动——神秘的人生,庄严的轮回,个体的渺小与生命的延续,配合上片尾曲的诙谐与宏大并存——这是小人物的史诗。
最近总傻乎乎地想: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活?
《28天》里,女主角的酒鬼男朋友言之凿凿地跟她说:“没有一个成年人是快乐的!
人们来到这世上,会有那么一段时间觉得生活真美好,然后,不可避免地,悲剧降临,他们明白了原来人生就等于不断失去。
我们走这一遭不过是为了减轻由此而来的痛苦!
为了这个目的,有些人生小孩,有些人拼命赚钱,有些人开始收集硬币,还有些人只能靠把自己灌醉。
”人生就是失去。
听见自己的想法被一个浑身酒气,整天拎不清的男人说出口,我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
不知道是不是其实有点窃喜,不但有人跟我一样消极悲观,而且还消极得这么理直气壮。
我知道这样想从逻辑上既说不通,对身心也不健康。
然而在人生的某一阶段,这种念头似乎像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一般无法躲避。
再来看看施密特先生:退休、丧偶、嫁女。
人生越迈向终点,似乎越发孤独。
更何况事情又不只于此。
退休,是从自己并不热爱的岗位上退休。
年轻时以为自己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可以登上《时代》的封面,最终只得在公司小报上露一脸。
而且人走茶凉,新来的后一任对自己辛苦几十年积累的经验根本不屑一顾。
丧偶,失去的是并不深爱的老伴。
在一起几十年,对方的一些习惯,自己越来越不能忍受。
人活着的时候每天也就那么过,人走了,却还是难抑悲伤。
还要深夜爬到房车顶上,把老伴喜欢的磁娃娃一字排开,对着天上的星星哭。
嫁女,嫁的是自己看不上的二流子。
那小子留着如此难看的发型,参加足球比赛只能得参与奖,去上两周的培训班只能拿到“优秀出勤”证书,凭什么娶我的宝贝女儿?
可是女儿毅然决然地嫁了,留给父亲的是一句:“怎么?
你*现在*突然想到来关心我的生活了?
”施密特先生默默回到了自己的家。
电影简介上说:这部电影讲的是施密特先生寻找人生意义的故事。
可是我觉得在杰克·尼科尔森演绎下的施密特,早已不是一个寻找者。
因为他虽有可能失落过,痛苦过,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张脸,是一张颓废的脸。
就像影片中一个很幽默的小段落向我们展示的,两周前他躺在沙发椅上看着电视昏昏欲睡,两周后,他以同样的姿势醒来。
可以想象,在长长的这一生中的某个时刻,他放弃了梦想,放弃了挣扎,老婆让自己坐下小便,那就…坐下吧。
女儿的婚礼给了施密特突然而至的爆发力。
他为了制止女儿出嫁,兴冲冲地开车上路。
结果呢?
却依然走回人生命定的下坡路上来了——等待死亡,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留不下任何痕迹。
当然影片并没有这样结束,影片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这样结束。
贯穿影片始终的是施密特写给一个叫Ndugu的非洲小朋友的信。
他看到电视上的公益广告以后,以每天72美分的价钱资助了这个小朋友,并被要求给小朋友写信。
有了这个缘由,我们便有机会听到很多施密特先生的内心独白,也便顺理成章地有了影片最后的一幕:施密特先生收到了小朋友的回信!
当一个成年女性的声音开始朗读这封信时,我脑海中划过了一个十分阴暗的念头:小朋友因为疟疾死了,施密特先生的捐助毫无用处,影片结束。
可我们的编导显然没有这么残酷。
成年女性只是在向施密特报告小朋友的近况。
信中还附上了小朋友的画:蓝天、骄阳、大人牵着小人的手。
老施密特无法抑制地哭了。
我也哭了。
我不知道他的眼泪是不是真的因为意识到自己仍然可以在这世界上make a difference. 可我知道,我哭了,是因为我看到童年是多么单纯,多么美好。
那时的你充满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而这一切将一去不返。
就算Ndugu的生活因为施密特变好了又怎么样呢?
假如他得以活到施密特这个年龄,他难道就不会变成另一个施密特先生?
所以啊,我们是应该找乐子,还是继续寻找some kind of meaning?
很喜欢。
一直cynical地吊着想什么时候他最后发现救助非洲男孩是个骗局或者这是不是编剧对这个角色的终极打击:自我陶醉在22刀一个月买来的简笔画、看不到真人的快乐里,很喜欢这样模糊的处理。
自我叙事的旁白让这个人物自私的刻画到极致,可是他还是什么都没有,可是我还是会为他停缓心跳,很难说这不是一种更深层次对人性的接纳。
始终绷着这根弦,但是到最后真假难分了。
他66岁才好像刚刚从梦中醒来,他对生活的了解好像太少了,他能对女儿说的最好的话也许是this is a really good sandwich,真心话伤人而且女儿已经放不下对他的恨了。
在一些熟悉的环境里能拍出异样感,很少见,可能要拉片看看镜头处理,没有特别在意但是细节都做的很好,比如丈人家墙上挂的都是裸女;在婚礼上的致辞当然是hard to watch让我有种看笠智众削苹果的感觉。
montage有点老但是讽刺意味到点。
另,为了下垂的乳房和新郎秃头也可以列为喜欢的电影。
也许会20年后死,也可能明天死,这么黑暗的信息也可以传递ei 演的真好 让我想到groundhog day里不寒而栗的一种meta的冷漠和黑暗。
不知道该怎么描述,也许是他在漏出破绽,泄露自己在演戏,的那种孤独,在土拔鼠之日里所需要的不过是一个打破第四面墙的短短的一瞥。
在这里是什么呢?
也许是最后感动的特写镜头。
哦哦哦 看来还是有人也看到电影里描述的那关于人生价值的一方面的啊我还想说,他有那么漂亮的车,他竟然还是觉得自己的人生是多么无趣!
这太悲伤了 !
事实上 他的工作是很好很好的!!
aiaiai!
还有 有一个孩子 评论的 最后他拿到孩子的那幅画 哭了的场面,他说到了爱才是真谛——在结合了人生价值,在告诉我们父亲很有可能是为了孩子放弃很多以后才导致人生一无所长以后,格外给我启发!!
如果以后另一半能老得这么可爱就好了2333 在轮胎店里回忆小时候的时候有点感动,但总体来说感觉不合适我这个年龄,快进着看完,房车旅,阻止女儿婚事失败,一切都很无奈,最后看着资助小男孩的信哭了,the end.
一般
这是为老JACK量身定做的吗?Alexander Payne是天才。
有非常细腻的地方,但总的来说剧作很不完整,这种老年的孤独、迷茫、对人生过失的忏悔、对子女、朋友、妻子过往的总结等等等等,庞杂的情绪说来普遍,但不可以一笔带过,能道尽人生的剧本并不那么好写,没头没尾的地方过多了。但真是很喜欢看杰克尼克尔森的表演
当我们老了,不再工作,儿女自立离家,老伴离世……
有輛房車的孤寡老人還是幸運的⋯⋯
wtf
非常空虚,没意思,但是还得扮演一个角色,太心酸了,孤独的生活在世界上。
这个莫名其妙就感慨起来的老人啊,果然被床车里的女人言中,是个内里很悲伤,看着很乐观的家伙。演的很好,特别是和女儿的几场戏,从聊天时的神采飞扬、眉飞色舞;到不被回应的失落(孩童般);以及回忆做梦那段的神经质。
完全就是老年版的人在旅途嘛,没想到二胡在电影配乐中还能起到诙谐的作用,影片出彩的就是杰克老头写的贯穿整部电影的信的内容。
当年没看懂,一比桃姐还惨的老年片.佩恩除了杯酒人生所有的电影都是负能量的,不仅人物都是卢瑟,对整个社会都带着批判的态度,直到纽约我爱你达到顶峰,人生,就是幻影而已.多愁善感的年龄还特吃这套悲戚风格,现在对这类片我只能大喝一声,闪开!
7.8分 还有几个比佩恩更会拍生活的导演?所有的道理、纠结和释怀,都是淡淡的。而不再有无限可能和漫长余生的老鳏夫生活,更使人情绪泛滥。你也许记不住电影里某一句话,但那情感在流动着,历久弥新,一如《杯酒人生》。非励志,不喜剧,但有种推着你热爱生活的力量。老杰克掌控这种角色可谓信手拈来,集可怜可恨可爱于一身,不也正是日常生活中的我们么?
用尽心力看一生,到乡翻似烂柯人,因缘无尽情有尽,施舍原来是修行。算的到生死概率,破不了我执痴心。生死虽苦,不觉最苦;当临别时最纠结,此生归处,归来何处?一副皮囊终将弃,此时依依,何时落落,唯有慈悲向众生,能解一时厄,还得两泪矜!
其实我们真正的人生,可能只是比较像施密特在女儿婚礼上的那段演讲,虽然内心充满了对这段婚姻的不看好和担忧,却还是要面带微笑地致辞,尽力做好身为父亲的义务。那一刻真让人心碎。在某个时刻,突然发现生活里充满了太多的偏差,但却无人理解,也已经无力去拉回其中任何一个,只能任由生活继续沿着错误走下去,这样的时刻并不只会出现在电影里,而这么一个表面搞笑内核悲伤的故事居然标了喜剧,难道也是在暗示我们:施密特的孤独和妥协其实是人生的常态,所以我们不得不用那些无聊的欢笑来抵抗这种既定的命运吗?我突然能理解,大家为什么都更喜欢看没有内涵的爆米花电影了,因为每一次谈及真正的人生,就要承认一次人生的残酷。而我们有时并不想谈。
还行吧 就是那种既有意思又没意思的电影 每次都能看下去 但分了好多次看 有时候觉得还挺有意思的
虽然一直也就是大爷的独角戏,但大爷真是有戏啊~~~看惯了他那些张牙舞爪的演出,平淡起来也能很出彩。剧本节奏慢慢的,但不拖沓,并且囧点设计的也还挺囧的,嘿
真喜欢老jack
该片并不是一部“寻找自我”的影片,因为主角实在没有什么可寻找的
人生之事,大部分都是无能为力,去承认就好。
除了和妻子共处的前半段,其余远不及史崔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