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姐从小就有当王的气势 勇气 信心
三人敌人的头颅可以“换”一个丈夫
你想选好丈夫了吗?
你知道答案的。
好战士,好父亲,可惜不是个好首领,别人夸两句就带着儿子送人头,劝也劝不住
巴比伦所谓的财富,全是靠剥削底层人民的财富 自由和尊严
女王身先士卒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位于亚洲中部。
北邻俄罗斯,南与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西濒里海,东接中国。
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面积272.49万平方公里,按国土面积排名世界第九位。
一次次的失去至亲,母亲,父亲,丈夫,儿子,她没有被打败,反而越来越强大,说服并带领草原众多部落同仇敌骇,
长达2个半小时的电影,因为语言有点不习惯,精彩画面正常速度,叙事画面1.25倍速播放;①剧本条理清晰,但是不复杂,也不拖沓,主要想歌颂哈萨克斯坦历史上的女英雄;②先不谈历史的还原度能有多少,从电影画面的角度来说,起码视觉冲击力是可以五星的;③影片也让我对中亚历史中的人民生活,有所认知了,算是我看过古代草原系列电影中,首要推荐的一部。
④个人认为,另外本片所表达的草原人的气概,或者说是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取长补短的。
和波斯的最终战戏份有点太少了,太精简了。
这不应该是本片的重头戏才对吗?
居鲁士最后喊了不下三次,派出不朽军团,然而愣是没给波斯不死军一个出场镜头。
正常来说,不是应该用镜头语言描述一下敌人的强大,侧写主角的英勇吗?
在《斯巴达300勇士》中,波斯和它的不死军就被黑得体无完肤了。
并且那种拿着双刀的形象和史实仿佛是完全不符的。
而在《托米丽司女王》中,波斯不死军仿佛又是以那种双手武器的形象出现的,有点像维京人在影视形象中的那种双手斧,尽管维京人这种影视固有形象也与史实相悖的。
看介绍的时候还说本片很考究,是只针对斯基泰人考究?
而每次都被动出场的波斯不死军,也快要被搞成双手武器的固有形象了?
伊朗真的不自己拍一部电影来为不死军正名吗?
好莱坞的女性主义风竟然吹到了哈萨克斯坦?
不过,这部《托米莉斯女王》,与其说是女性主义,不如说是母系社会遗风——毕竟,它讲述的故事比《花木兰》早1000年。
哈萨克斯坦拍的古代战争片不少,比如《游牧战神》《铁血一千勇士》《哈萨克汗国》系列,无不围绕哈萨克人的民族英雄展开。
而这位打败居鲁士大帝的托米莉斯,却是马萨革泰人,或者说是广义的斯基泰人,即中国古典文献中的「塞种人」。
除了都曾经生活在哈萨克草原,斯基泰人和哈萨克人没有直接亲缘关系。
我们来看当代哈萨克人是怎样建构自己的历史。
他们选择了一位出生在现在哈萨克斯坦境内一位伊斯兰世界的哲人——法拉比,来讲述这位游牧民族英雄的故事,而法拉比引用的文献,来自于古希腊的希罗多德。
虽然参照境内考古发掘,整部电影非常考究。
比如,斯基泰人的长尖帽、盔甲,战马不用马镫(国产先秦影视剧这一点还做不到),但人种问题却难以还原。
斯基泰人是印欧人种,而哈萨克人则是图兰人种——黄白混血。
就好比,用汉族演员演西域少数民族角色。
尽管影片中波斯军队好多也是图兰人,但居鲁士和波斯使者这几个重要角色明显使用了「外援」。
演居鲁士的演员加桑·马苏德是一位叙利亚人,他曾经在《天国王朝》里出演从十字军手里夺回耶路撒冷的萨拉丁——萨拉丁其实是一位库尔德人。
一副古典中东人的面孔,加桑·马苏德确实适合演帝王,不过,类似的角色太少了。
而伊斯兰世界,唯一电影工业相对发达的土耳其,也只对奥斯曼帝国的历史感兴趣。
中东、中亚的悲哀就在于,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人种大换血,历史上曾经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不是现在这波人的祖先。
所以,巴米扬大佛炸就炸了,人也没啥历史包袱。
我曾经在搭乘的航班上从天空俯瞰中亚的大地,广袤无垠,杳无人烟,大地放佛沉睡了几十万年没有变化,只有河水像衣带蜿蜒,反射着阳光。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几千年来,人种血缘基因发生了变化,但是草原文化是高度重合和传承的,在同一个“腾格里”的照佑下,深沉、恢弘、血性、浪漫。
在观影之前,我以为这是又一部打着历史英雄的旗号洒民族主义狗血的“历史宣教片”,因为这两年高丽棒子太擅长这么干了。
实际,给了我太大的惊喜。
历史可以演绎,但不能戏说。
本片的尺度掌握的很好。
公元前530年,波斯居鲁士大帝远征马萨吉特部落,结果在战争中被托米莉斯所杀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而本片并没有过分渲染,还是比较低调地把它描述成保卫家园的苦胜,更注重刻画托米莉斯这个草原人物,以中心人物的优秀品质来代表整个民族的精神。
根据本人从博物馆和书籍中了解的有限的考古学知识,本片的历史还原度很高。
部落聚居的村落形态,战场上使用的武器装备,丧葬形态和仪式,以及华丽的黄金饰品,基本都有考古依据。
波斯的东北边界,一直以来都是帝国的边疆地带,出花剌子模后的绿洲草原国家,不存在固定的效忠关系,与帝国只有利益上的权宜结合。
随着帝国国力的变化,关系不断起伏。
一千二百年后,萨珊波斯末代皇帝伊嗣俟三世在呼罗珊东北边境梅尔夫被杀,成了波斯帝国的绝响,放佛巨大的回音。
根据“非主流”的东亚洼地说,在商、周、春秋战国时代,先进技术是从西方流入的。
虽然有些伤感情,但是从冶炼技术和军事技术几点上看,很难反驳。
到了今天,观影后的另一个感觉是,国内电影人的基本功居然已经搞不过哈萨克斯坦了!
比起国内所谓大片动不动特效满天飞,口号震天响,《托米莉斯女王》使用特效非常节制,只有象征噩运的妖兽卡米拉出现了几次,战场也以实景居主,但是演员演技、场景调度、服化道都太棒了!
最后说两句:战场上求婚,血色浪漫太过瘾;女王斩杀大帝,游牧民族真女权。
情节上是有很多问题。
但是看看哈萨克斯坦这个地名,就知道这个电影已经是很牛逼了。
就冲演员翻身下马的动作,就知道在这些细节上用了多少心思。
了不起,竖起大拇指。
情节上的问题还是在人物和设置上。
捡回来的孤儿终于在最后高光了。
这在剧情上不算太复杂的安排。
你老公跟居鲁士都太任性了,他们确实不适合搞政治。
最终的对决还是很乱。
战阵很多地方看不出来有啥作用,甚至广角镜头都没有展现出阵型的重要性。
盾牌兵一脚踹开实在让人无奈。
但是看来看去,从人物着装,场面调度。
《指环王》可能比不上,但是比国内炒IP的美颜电视剧还是强百套。
从《游牧战神》到《阿奴皇后》再到《托米莉斯女王》,哈萨克斯坦古装战争电影的水准一如既往的不错,尽管托米莉斯女王在希罗多德的记载中仅仅作为波斯居鲁士大帝的终结者存在,为了展示她的一生不得不脑补很多内容,不过,影片中的衣饰、铠甲、武器直到没有马蹬和高桥马鞍的骑马方式还原度极高(毕竟哈萨克斯坦有那么多斯基泰墓葬可以参考),真考据党福利电影。
不过,还是有三个缺陷,一是,无论波斯人还是斯基泰人,都是东支雅利安人,电影里一水的阿尔泰面孔真的大丈夫?
二是,根据历史记载,斯基泰人应该是用类似蒙古的骑射手放风筝战术击败波斯人的,而不是如电影中的正面肉搏,第三是,居鲁士大帝应该不是如电影中一样被阵斩,而是被俘杀,否则希罗多德记载中女王指斥居鲁士“你贪血,我就用鲜血寖泡你”然后砍下大帝的头泡在装满血的皮口袋里的桥段是怎么来的呢?
p. s. 女王年轻时真漂亮,原来阿尔泰面孔也可以很漂亮
首先给个五分,等了很久的电影,今天终于看到了。
说说感想: 按照希罗多德记载,托米莉斯的儿子是去袭击被居鲁士故意留下的一些弱兵防守的驻地,然后喝了大量故意留下的酒被歼灭的,并非是居鲁士诓骗他们去巴比伦城谋杀; 此战后借用托米莉斯的话,是消灭了马萨格泰人一半的军队,她希望和居鲁士求和,只是居鲁士选择了拒绝,因此历史上是剩下的半数马萨格泰人全歼了居鲁士军队,并非是双方主力对战; 导演还是很用心把马镫藏在皮革里面(比如图3就是),但在电影开头的画面就不知道为什么不谨慎了?
后面出现的画面,包括托米莉斯的策马狂奔腿部特写的确都是有意刻画了没有马镫;
这个还是铁的?
不知道为什么开始这幕这么明显?
马镫在皮革里面
真实还原
导演还特写了这个无马镫的细节,为什么电影开始时不谨慎?
最初迎战花剌子模人的这种粗糙简陋的战车,马萨格泰人居然心有戚戚,应该是站在车上放箭更稳定?
这种战车也不太可能是去冲击步兵,毕竟太轻便了,车轴两边也没有绑上镰刀;托米莉斯使用了人马俱甲的重骑兵冲击居鲁士的不死队,这个可能性多大?
我一直觉得这战波斯人应该是被使用反曲弓的马萨格泰轻骑兵绞杀的,如同卡莱战役; 波斯人和马萨格泰人打过仗,领教过斯基泰反曲弓,但是依然大量使用直木弓(降低成本?
中世纪英国紫衫木例外)同时也降低了杀伤力,直到以后面对重装冲击的希腊人。
尼布甲尼撒留下的巴比伦的伊兹密尔门和认真还原的居鲁士服饰,只是觉得居鲁士一个人坐在阴森的大殿里,是为了突出万王之王内心的孤寂?
值得一看,用心之作,把马背上的民族那种飒爽拍出来了,最初那个部落女兵出现,我还以为是亚马逊女战士呢?
生于国境之南,哈萨克斯坦应该算是离我最遥远,又最陌生的邻国了吧,无论历史人文抑或地理环境,在我眼中都像是一片迷雾,知之甚少。
而在本片那数量有限的观影人群中,大概多数也是第一次看哈国电影,第一次听哈萨克语,却没想到就立即被电影的质量给惊艳到了。
观影前,大部分观众想必都是因为居鲁士弑杀者的身份才听闻过托米利斯女王。
除了曾在“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笔下短暂登场,托米利斯在历史文献中留下的记录其实相当有限,也因此,本片中女王那离奇跌宕的身世大概更多是源于编剧的想象。
但本片并未因它有虚构成分而失去价值,反而是它写实重现的历史面貌令观众大开眼界。
电影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世纪,对照我国那是春秋时期,相当久远。
托米利斯女王来自于斯基泰人中的一支马萨格泰人,是世界上最早的游牧民族。
发源于东欧大草原的斯基泰人骑术精湛,经过几个世纪持续迁徙扩张,从欧洲多瑙河流域到我国鄂尔多斯沙漠都留下了他们统治的痕迹。
相比起那时还没广泛应用骑兵的中原农耕文明,首先发明了马鞍,配备了反曲弓,具有骑射能力的斯基泰人简直是碾压式的军事存在。
我一边看电影就一边在想,真庆幸有西域的高原雪山天堑阻隔,将我们与游牧民族分离开,才为华夏文明留下了一片存活繁衍的沃土。
那时,斯基泰人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横行在了广阔的中亚大地上,除了游牧经济,就是以劫掠周边农耕文明为生。
本片中有过经典一幕,女王父亲曾训斥手下,“你可以直接抢你想要的东西,为什么要跟他们交易?
”这在今人看来犹如强盗土匪般的理论,却是2500多年前,那个蛮荒的时代里,要在资源匮乏的恶劣环境中活下来的生存法则。
它深刻揭示着游牧民族的生存理念,也为电影增添了一份真实的历史感。
在当时的环境下,讲究的不是良心,不是道义,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可消磨在沟通上,生存法则激进而纯粹,实力就代表了一切,能活到最后的注定都是人狠话不多的头铁角色。
所以,反过来也证明,生产力发展是维持社会道德的基础,我们没法天真地祈求食不果腹的猎人对猎物表达善意。
终于,斯基泰人与不断北扩的新兴帝国——波斯发生了碰撞,原以为是“万王之王”居鲁士大帝来教会游牧民族重新做人,却没想到反手被托米利斯女王杀了个全军覆没,果然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片以区区3000+万人民币的成本竟拍出了不亚于《天国王朝》的效果,尤其是细节上,对当时仍未出现的马镫、斯基泰人的战甲、毡帽、居鲁士的形象、巴比伦城外观等,都设计得很用心,绝对是《蒙古王》之后我看过最出色的游牧民族历史片。
为我对中亚历史文化的贫瘠了解浇灌进了新鲜的养分。
精彩,推荐,不收藏。
牛逼的背后都是有故事的。
一个小女娃,本来官二代加富二代好好地生活,结果老爹被同事搞死了。
自己被迫走上流亡之路。
稍微大点的时候又自以为有个性,出走,然后再回家发现亲戚们都被别人干死了,真正成了孤家寡人。
被迫流落到别人家打工。
慢慢成长,找机会干死霸占老爹位置的仇人。
虎躯一震,臣民拜服,重新登上王座。
本来又有个倒插门的好女婿,从此过上性福的生活,结果来了个能说会道的波斯商人,忽悠着老公去大城市铁岭溜达一圈,老公觉得是个好机会得带上儿子见见市面。
到了大城市发现不是铁岭,是巴比伦,很破很差劲。
可老公还得装着加过市面的样子,可别的兄弟装不住啊,一顿唱k喝酒,被人阴了干死。
波斯商人老头能说会道,带着老公和儿子的尸体回来跟美女女王说,妈蛋你老公被野蛮人搞死了,我们头儿看不过去给你报仇了,你看把野蛮人头皮都给你送来了,你一个寡妹子还挺漂亮,我们头儿觉得要不你跟了他得了。
波斯老头读书少,也不查资料,不知道人家是母系社会,一个女的能娶好几个爷们呢,惹恼了美女,只好被干死了。
波斯头儿一看,我靠我想上你,都没嫌弃你寡妇生过娃了,你还敢不从,那我面子往哪放,于是亲自来搞美女。
美女更不服,一顿忽悠,把左邻右舍都招呼来,说大城市的老板来要大伙都拆迁,猪圈扒掉,狗勒死,房子推到,鱼塘里训练航母。
大伙一听也努了,干丫挺的。
于是在美女女王的带领下,一起干波斯老板。
女王人美话不多,美人计以弱示敌,什么麻雀战,游击战,毛爷爷的8字方针用得贼溜,搞得大城市老板还没见着面就疲惫不堪了。
美女女王有个小弟很牛逼,据说是贴身的,功夫高也不怕菜刀,一路冲到这老板面前一刀干死。
把头放在垃圾袋里,好像是pvc的高高兴兴给美女女王送回来。
大伙一块喊“乌拉,乌拉”。
故事告诉我们:我是真喜欢这种纪实性的东西的,借着机会查查史料也学习学习。
tomyris,也不能算是哈萨克人,毕竟民族起源也不一样。
马萨格泰人,里海附近的游牧民族。
公元前500年左右吧,大概咱们那时候是春秋时期,秦国牛逼点应该能碰到这些人,可惜那时候都往中原挤,没人搭理荒无人烟的西北。
游牧民族的蛮荒和生活艰苦还是很明显得。
性格个性也很鲜明,我要你就得给,你不给我就干你,找机会阴也得阴死你,从来都没有太多的话。
崇拜的只有自己的实力,和高高在上的太阳。
又新鲜又刺激
后面战波斯的戏气氛没有推上去,整体有些过于平铺直叙,其实是可以加强下抓马的。
史诗气质比好莱坞流水线产品强,不过复仇与御侮的主题表现得都很一般,再就是除了性别特征不明显的女战士外,看不太出片中这个公元前六世纪和公元六世纪乃至十六世纪的游牧民族有什么大分别,要不哈萨克人怎么能和斯基泰人攀亲戚。另,掠夺为生天经地义云云,再怎么美化也还是那么野蛮。
中亚国家拍古装戏最有真实感,自然景观,生活方式都没啥大变化,基本就是骑着马在草原上奔跑,以及坐在火塘边聊天,很是真实自然妥帖,服道化上头似乎也就居鲁士那儿花了点钱,女主有点像谷爱凌呢……
太棒了
还不错
母系社会的颂歌
第一部哈萨克斯坦独立拍摄的电影,女王先为父报仇,后联合部落抵御外敌入侵,传奇的女中豪杰!
6/10。哈萨克是在草原上发展起来的文明,其与女性主义的关系在开场得到揭示:托米莉斯的母亲临终前未能诞下男继承人而心生愧疚,父亲没有不满,反而致力将女儿培养成军事事务上优于男人的战士,成年的托米莉斯骁勇善战,总能在实力悬殊的对决中完胜,终结了居鲁士大帝的神话。影片中毡帐生活、巫医传统、拜火风俗、接生丧葬,骑马射箭和捅刀厮杀一系列冷兵器对决,细致还原了哈萨克游牧文化的表现力,而托米莉斯的英明更直言不讳地体现了这里对女性的尊重,最为典型的是她拒绝在丈夫的葬礼上用活人祭祀,接着说服四分五裂的游牧部落抵御外敌,不留情面地当众杀死了要求她本人和国家一起臣服于居鲁士的波斯大使。遗憾的是,影像的逼真性限制了文化想象,当象征波斯帝国的狮鹫兽四次侵扰托米莉斯梦境,带来不祥之兆,动画特效的虚浮感减弱了观众的代入感。
第一次看哈萨克斯坦的电影,这部还挺有商业史诗感的。女主有点像中亚版的玛格特罗比,三位女主都很有特色。打败居鲁士的故事也很有传奇性,感觉补了历史一课。
作为史诗电影,剧本故事处理的非常扎实,而且拍的也一点不拖沓,非常可贵,在托米莉斯这一女王形象上也是很有英气、胸襟和韬略,联合各个部落,用战术复仇并杀死居鲁士大帝,也是铸就了一段伟大的草原历史。
托米莉斯小时候的小演员也太乖了吧 长大了就升级变成了狂战士了 哈哈
各种意义上都很工整,对待历史的态度诚恳严肃。不愿意通过破坏世界创造未来、宁可自由地死去也不做奴隶,是游牧民族的风骨。喜欢冷兵器战争场面,注意到部落之间战斗都是用的短剑,近距离搏杀,铿锵争鸣。
游牧民族史诗 没了工业流水特效的加持 质感很真 配乐也够大气 很喜欢
套路加套路
挺大气
以托米丽司女王杀死居鲁士大帝的历史传说为蓝本,拍出了一部具有中亚风情的古装战争大戏。服装道具参照了历史文献,非常考究,盔甲样式繁多且精美,和千篇一律的好莱坞古装电影风味大相径庭。女王的几套盔甲和服饰都有出处,甚至连出场不多的居鲁士的几套服装和盔甲样式都是参照古画像设计的,足见其用心程度。据说影片还特地还原了斯基泰语,实在难得。故事倒是很平淡,战场调情和灭门复仇等套路都不新鲜,商业大片的剧本创作还是挺一根筋的
编剧套路化,配乐模式化,人物不立体,很不好看的电影。40分钟,弃剧。
实在是喜欢不起来爱掠夺的民族
同样是女性成长史,这部电影真是甩花木兰好几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