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确定之前是看过的,但剧情怎么也想不起,所以,在我的片单上一直挂着想看,这次终于下定决心重新看一次,看过后,发现有个决定着剧情走向的很大的逻辑bug,那就是:为何,在15年到期后,爷爷又在大白天开着偷来的车在市场里晃悠?
而且他有那么大的力气一下推倒两个现役警察跑掉吗?
而且这肯定不能解释为是15年前发生的事,因为餐馆打斗后,女主才通过雨伞找到了嫌疑人线索,而且是在男主觉得破案无望烧资料的时候打电话转接的语音信箱。
所以,15年后,老头去放个礼花送个花都能理解,但一切都干完了还开着假牌子的车大白天晃悠就很牵强。
还有个时间bug,按说女主是在15年到期之后,又过了一段时间才发现老头是真凶,因为线索和挨家查都需要时间,然后才经过一系列操作才实现了如此精妙的犯罪。
但剧里表现的是,15年的追诉期一过,立马就出来犯案,而且和15年前要求交付赎金的日期都一样,这就是说,剧里的时间线是这样的:15年追诉期到了—妈妈发现线索—找到真凶—模仿手法再次绑架。。。
如果真是这样,那给到妈妈准备的时间太仓促了吧?
还有一个事,也是决定性的剧情中出现的大bug,女主到了真凶家,过了15年了,还留着当初的日历?
一切陈设都还是15年前的?
好,就算是犯案之后一直不敢回去,那总不能拿到钱之后就直接不回家了吧?
拿到了钱,给女儿治好了病,这得有个过程吧?
说不回就不回了?
那真凶是15年来首次回家?
家里还挺干净?
犯了案不该抽个时间回去把所有都清理干净吗?
所以,这部电影,观感上,乍看完有种“哇哦,原来是”的感觉,但是,总感觉哪里不对,仔细想想就知道剧情是经不起推敲的。
很确定之前是看过的,但剧情怎么也想不起,所以,在我的片单上一直挂着想看,这次终于下定决心重新看一次,看过后,发现有个决定着剧情走向的很大的逻辑bug,那就是:为何,在15年到期后,爷爷又在大白天开着偷来的车在市场里晃悠?
而且他有那么大的力气一下推倒两个现役警察跑掉吗?
而且这肯定不能解释为是15年前发生的事,因为餐馆打斗后,女主才通过雨伞找到了嫌疑人线索,而且是在男主觉得破案无望烧资料的时候打电话转接的语音信箱。
所以,15年后,老头去放个礼花送个花都能理解,但一切都干完了还开着假牌子的车大白天晃悠就很牵强。
还有个时间bug,按说女主是在15年到期之后,又过了一段时间才发现老头是真凶,因为线索和挨家查都需要时间,然后才经过一系列操作才实现了如此精妙的犯罪。
但剧里表现的是,15年的追诉期一过,立马就出来犯案,而且和15年前要求交付赎金的日期都一样,这就是说,剧里的时间线是这样的:15年追诉期到了—妈妈发现线索—找到真凶—模仿手法再次绑架。。。
如果真是这样,那给到妈妈准备的时间太仓促了吧?
还有一个事,也是决定性的剧情中出现的大bug,女主到了真凶家,过了15年了,还留着当初的日历?
一切陈设都还是15年前的?
好,就算是犯案之后一直不敢回去,那总不能拿到钱之后就直接不回家了吧?
拿到了钱,给女儿治好了病,这得有个过程吧?
说不回就不回了?
那真凶是15年来首次回家?
家里还挺干净?
犯了案不该抽个时间回去把所有都清理干净吗?
所以,这部电影,观感上,乍看完有种“哇哦,原来是”的感觉,但是,总感觉哪里不对,仔细想想就知道剧情是经不起推敲的。
韩国电影在犯罪题材上,已经形成了一条生产流水线,别管具体犯罪是什么,骨架都差不离,特长是将视角投放到个体上去,通过犯罪案件中警察、受害人各自的表现,深入挖掘人性,在人为受害人扼腕的时候,也对高明冷血的罪犯恨的咬牙切齿。
可能杀人回忆播出时,罪犯也在某个阴暗角落观看自己的杰作。
犯罪背景往往设置在某个看似民风淳朴的村镇,不是处处车水马龙,警力也相对层次不高,以粗俗大叔为主,中午吃碗炸酱面了事,基本没有整容脸。
受害人方面往往是一位或多位年轻女性,抑或是幼童。
说实话假如大老爷们被咔嚓了,显然没有妹纸被奸杀后弃尸荒野凄凉,咱们国内著名的小百合碎尸案,国外著名的黑色大丽花案,绿河杀手案,受害人都是年轻女性。
一来她们有色,二来她们无力。
且犯罪分子多为生活中的loser,幼年起就处于不招人待见的社会地位,也没几个姑娘正眼瞧他们,这致使他们心理扭曲,原本本应通过正常社交得到认可的需求通过虐杀被囚女性得到满足。
暴力色情不分家呦案件多位恶性奸杀,或手段残忍,或连环杀人。
抑或绑架幼童,最终或找到尸骸,或自此人间蒸发。
而且案件跨度较长,诉讼时效多长,一部电影就可以追溯多长。
受害人假如是年轻的女子,那么拍摄重点将锁定在警察身上,这里需要至少三名警察鞍前马后扑腾,或戏份相当,采用四两拨千斤方式点出各自性格特征,或突出一人重点刻画。
韩国犯罪片里的警察通常都给人一种跑断腿、磨破嘴、昏天黑地忙的像鬼的屌丝印象。
他们和韩剧里西装革履检察官形象大为迥异,能有几身换洗衣服就不错了,眼袋下垂,不修边幅,皮肤通常较为黝黑,显然是长期在田间地头展开工作,虽然言语粗鲁,但工作热情非常高。
在前后十几年的未破悬案里,他们像个真正的人民公仆,日夜惦记,未破案件变成一块心病,让他们随时都能青筋暴,拍案而起(而且通常是拍领导的桌子)。
他们体力惊人、毅力惊人,让人纳闷为什么如此敬业,十多年过去了,还没混上一官半职。
受害人假如是幼童,那么拍摄重点需要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了,一方面是受害人家属:这里通常是年轻妈妈,一双泪眼,一把哭嗓,分分钟让观众体验什么叫肝肠寸断,遭受重创的女人宛如受伤的母狼,战斗力完爆警察局所有警员,哪怕她不吃不喝不眠不休都能追查下去,她能十年磨一剑,忍住一口恶气,清算了对手。
要的就是这股绵里藏针的狠劲。
另一方面是警察,他们的表现除了如前所述之外,还要充分展示面对受害人家属的愧疚、责任,但是哪怕孤男寡女,却从没有过一对因破案走到一起的。
明明是风雨同舟之情啊!
狡猾的犯罪分子则永远是藏头露尾,大白天的也爱穿的一身黑,戴个鸭舌帽,难道这种低调的打扮不是反而无比夸张吗?
好像衣服上贴了:我是坏人这样的标记。。。
他们可能全片都只给观众留下一个黑乎乎的身影,比如杀人回忆,或者直到案件最后,才露出庐山真面目比如我是杀人犯,或者从头到尾,他就是一个象形符号,比如放学后,总之大隐隐于市的功夫,没人比得过他们。
恰如杀人回忆里疑似见过凶手的小女孩那句:就是个普通人的样子。
片子偏爱用冗长追击镜头,巷道穿梭战、闹市追击战,离罪犯只有一个身长,但就是抓不到,眼见煮熟的鸭子飞了,令观众急的拍大腿。
这种与罪犯擦肩而过的情景已经数度遇过,以至于看到本片里的擦肩戏码就知道又是导演在犯“没图还要说个pennis”的毛病了。
与欧美注重血腥残忍犯罪情节的重点不同,韩国犯罪片与亚洲恐怖片风格保持一致:抓住人心脆弱点,然后狠狠捅过去:至亲被害后生者绝望、道德与法律难以两全的困境、伦理的失格,让人既为丧心病狂的罪犯气的跳脚,又为苟活于世的家属黯然销魂,哪怕是不能释怀的警察叔叔,都那么的牵动人心。
电影的名字叫抓住那个家伙,相比之下, 更喜欢另一个名字,蒙太奇。
对于该片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拍摄手法,更是一种犯罪手法,十五年之后的案件,和十五年之前重叠组合在一起,就是一种蒙太奇,运用十五年前的录音,让销案的罪犯最终落入自己的声线铁证中,也是一种蒙太奇。
开头很碎,是一场梦境,碎到让人抓不住头尾,理不清到底发生了什么,唯独能感觉到的是两个主人公当下所感受的那种绝望,却又不明白他们到底在绝望着什么。
诉讼案的十五年期效,忘了之前看过一部什么片子,日本的,也有关于诉讼期的说法,当时觉得这种制度真操蛋,因为对于受害者家人来说,这种放弃远比找不到罪犯更让人失望。
这似乎就意味着,哪怕此刻罪犯站在你面前,期限一到,你都无法将他绳之于法,他当初加在你身上的诸多苦痛也随着时间得到了原谅,他正常生活欢声笑语,而你除了在痛苦中苦苦挣扎一无所有,十五年的坚持与努力都化为泡影,又怎能甘心。
这一切,也是女主后来模拟犯罪的原因。
女主是善良的,所以她在查到真凶之后举起了刀又放下,女主也是腹黑的,所以她要罪犯加倍偿还十五年前的罪孽。
要让他感受同样的苦痛与绝望,要让他如自己一样在心急如焚后失望透顶,感受警察的无能带来的无力感。
但是女主更绝的一招是,在感受了之前的诸般种种之后,还为罪犯加了另一种艰难,就是被冤枉的苦,而且还是弑亲的冤屈,这种艰难,足以让罪犯为之奋不顾身的女儿恨其一生永不原谅。
所以说,一山更比一山高,研究了犯罪手法十五年,绝对一击必中而且难查破绽,尤其是用了十五年前的录音,更是坑罪犯坑到了一种极致。
说说警察吧,看这种类型的片子,最让人气愤的就是二逼警察了,尤其是警察头头,永远都会为了自己的私人小利而忘记了正义,忘记了案件的本身,忘记了警察的职责,忘记了该追寻的是真相。
所以才有十五年前的警长荒唐的追回假币,失去了再次追捕犯人的机会。
也才有了十五年后的警察抢功,为了结案忽略了案子的疑点,对罪犯盖棺定论打上标签,而女主也正是经历过警察们的荒唐,才成功嫁祸当年的罪犯。
而十五年后案件重演后小春的爷爷坚持不报警说过的话也证明了警察是有多不招人民待见,他不相信警察不仅因为警察平时给人民的印象,更是因为他就是亲身感受过警察们的二逼脑残的罪犯,这也是一道伏笔,也才有了他后来会私自行动被女主当了炮灰。
当然一般一群狗屎警察背后一定有一个正义坚持的男主做对比,所以男主具备一切优秀警察的素质,聪明睿智刑侦能力强大善于发现蛛丝马迹,而且特别认真坚持啊,在诉讼期结束的最后几个小时也不放弃,在案子的疑点未完之前也不放弃,哪怕录音对比铁证如山。
而且这种警察还不是死脑筋,为了录音对比会用艳照威胁老警察,会为了让当年的罪犯绳之以法而动了小手段。
这样的警察简直就是万般好了,标准的男主,找不出多余瑕疵。
当然对于本片的不能排除一种私心,当这位警察十五年前埋在车下看着绝望的母亲,看着猖狂的罪犯光明正大拿走钱袋的那种绝望,早已给他深埋了一种莫名的仇恨,恨己之无力,恨其之猖狂。
所以我觉得他后来的做法,是为了给十五年前一个交代,亦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
男二就是本片的一大炮灰,但让人看得非常之爽,在他身上验证了因果,你此刻得到的果,是你之前种的因。
而生活是公平的,你之前所犯的罪孽今朝必将加倍偿还。
于是他一步步踩进了女主下的套,因为他曾是罪犯,所以他一定会独自行动,因为他曾是罪犯,所以他一定会坚决服从罪犯指挥,因为他曾是罪犯,所以对于犯罪手法他了如指掌,才能成功在车站逃跑,跑的还很有技巧。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女主为了让他被抓住而下的套。
而结局真是大快人心,他依旧没有忏悔,那就让他坠入万劫地狱吧,确实如男主所说,此案非他犯,却是因他推动。
而且这个罪犯确实藏的够深,我一直以为是一个变态退伍军人,没想到是个年过半百的干瘪老头。
而他的余生将在监狱渡过了,他的女儿不会原谅他,他豁出了老命救了女儿一命,最后也许连骨灰都不会有人帮他拿。
他是可怜的吧,可怜到最后都没有办法彻底的恨下去,可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牺牲别人心爱的人,这样的做法太过残忍,任何人都没有审判他人生命的权利,不要说你是被现实所逼。
而他到了最后被男主道破真相,一束花并不是对死去女孩的忏悔,而是自己给自己的救赎,他从未后悔过,他甚至庆祝这是一种新生。
尤其是在女主潜入他家中之后,女主在内举刀内心翻滚,他在外一脸轻松一脸如释重负,像极一种人性的讽刺。
最后说说该片最大的漏洞,小春的爷爷捡到手机后,当下召唤警察无果就擅自行动了,但是监控里是有他的录像的,而警察们发现他消失之后没有任何一个人看监控,只是随便到现场找了找就放弃了,按照常识,在孙女被绑架的情况下,爷爷却消失不见,是个人都该觉得此中有问题啊, 警察却没有进一步探寻,再二逼的警察也不会这么傻吧。
总之,该片看的我还是非常爽的,近几年的韩国片确实让人惊喜连连。
奉诸各位,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你昨日犯下的罪孽今日将会加倍偿还,所以,在世为人,不求你舍己为人,但愿你莫损人利己。
PS:千万不要小看母亲的复仇心。
一个母亲一旦走上复仇路,她的坚韧与聪明是十万万个优秀警察也比不上的。
我题目所说的加倍偿还不是说肉体上的刑罚,肉体上的刑罚不存在加倍,但是在十五年后的这场案件,他是属于被冤枉的,自有一种被冤的委屈,而且绑架了自己的亲孙女,定得不到女儿的原谅,这对于爱女如命敢为女儿犯罪的父亲来说,这种心理上的惩罚比肉体刑罚重的多。
不管后来他的孙女是否说出来一些模糊的真相,为他赢得一点点原谅。
但是对于社会舆论对于家人来说,绑架外人和绑架亲人显然是不一样的。
我曾经是韩国犯罪电影的忠实粉丝,曾经是。
直到今天我仍然认为,在电影领域,韩国已经把日本和中国这两个邻国甩在了身后。
就犯罪电影而言,韩国人做出了不少有分量的作品,比如《黄海》、《追击者》、《杀人回忆》等等,总体上它比邻国电影更有节奏快感,更有社会批判深度,演员的表演也更有力。
可以说,韩国影视人学好莱坞学到家了。
但一路看下来,我逐渐对韩国犯罪电影失去了原有的热情。
确实,它的节奏还是那么明快,正派和反派的角逐依旧激烈,影片也常涉及到对社会的批判。
但总体而言,犯罪悬疑的路子是越走越窄了。
为了维持原有的快感,创作者们不得不加入更多佐料,更多冲突,追逐,掩饰与反转,有时甚至牺牲掉故事的合理性与逻辑性。
韩国犯罪电影逐渐沦为一道麻辣快餐,为了让食客吃起来有滋有味,大剂量地添加辣椒味精地沟油。
这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更不用说还有那么多的套路。
到处都有冲突(警察里肯定有坏人),随处可见阴谋(政府是大反派),反转在意想不到之处浮现,观众在情节的波浪里随波逐流,之后才模糊意识到好像哪里不对劲。
确实不对劲,故事这么讲只会越重复,更套路,从而失去从更深层面上打动观众的能力。
在这方面,中国人和日本人反而做的更好一些。
故事情节应当为故事主题服务,最终传达意义和感受。
它不能沦为为了情节而情节,一味追求片刻感官的刺激——情节因此越发走向离奇。
凶杀案不够味道,那就设置变态杀手犯下连环案,然后添加伦理的,情感的作为佐料,出锅前浇一勺社会阴暗面,假装自己在批判。
中国影视人学韩国电影不能一味照搬,学表演学节奏控制都好,但做成《爆裂无声》那样子就行不通。
豆瓣青年也不该把自己肤浅的审美强加给大众,为它高口碑低票房叫屈。
事情就是这样。
以下是观影随记。
——————————————————————————————-——15年前的命案再次浮出水面(韩国电影里制造冲突反转与控制节奏的手法)凶手在当年的案发现场献花根据线索寻找凶手线索:行车记录,监控,找到被盗车辆,凶手心虚逃跑,追捕然后失败,但留下别的线索——一把伞(罪犯虽然出场,但始终是不能当场抓获,失之交臂后会留下线索备用。
)另一起绑架案上演,编剧让所有人以为这是同一凶手的再次作案凶手打来电话,索要赎金,警方策划抓捕,反转——来者是受害人爷爷接下来是再次反转,警方断定爷爷就是绑架者。
此处最大的bug是爷爷为什么要绑架孙女,这在清理上完全讲不通,但是为了后续的反转效果,只得如此。
除了此处,影片还有不少为了追求冲突与转折生硬的地方。
但情节的发展一浪接一浪,让观众无暇思考。
另一条叙事线索:西珍妈妈根据雨伞追查,找到凶手身份,开始策划绑架两条线索交汇在警察明白绑架者是西珍妈妈的那一刻,真相因此而大白。
然后进入影片的主题环节(可以是社会批判,现实主义,伦理困境)但这不是重点。
影片结束。
现在韩国犯罪悬疑真是获取高分的绝妙题材。
蒙太奇最开始是建筑学上的术语,意思是“装配”。
之后它转引成为电影学术语,意思是电影创作中把镜头组接起来进行叙事抒情的表意手法,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剪辑。
在《蒙太奇》这部电影里它更是成为了一种犯罪手法。
女主运用蒙太奇手法混淆视听。
让15年后发生案件和15年前发生的案件重叠组合在一起,运用15年前的录音,让已过追了诉期的绑匪最终落入自己的声波铁证之中,完成了这歌迟到了15年的审判。
这就是将蒙太奇运用在生活中最好的例子。
在这两场间隔15年绑架案里,加害者变成受害者,而受害者则变成了加害者。
警方和司法系统都没给这位失去女儿的母亲一个公道和正义,难道真只有以暴制暴以恶制恶的手段才能惩治坏人吗?
这背后讽刺了韩国在司法上存在的漏洞,警察里的很多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对受害者没有同理心,导致案件拖了15年也没有进展。
《蒙太奇》出了剧情吸引人,里面也充满各种人性的拷问,15年前的真凶说起因他而死的受害者,眼睛里竟然没有一滴泪水,没有痛苦,甚至还有些生气。
他认为是小女孩没有像一个听话的布娃娃任他摆布,结果才导致小女孩滚下山崖死亡。
但当他回想起自己的女儿因疾病所受的痛苦折磨,她孙女被人绑架时不知下落。
眼里缺迅速涌上了泪水,别人因他而起的痛苦与挣扎并不存在于他眼里。
他想起的只有自己15年里的担惊受怕。
鲁迅曾经说过:“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最近类似这种题材的类似,始祖版本其实是2013年用印度小语种“马拉雅拉姆母语”拍的《较量Drishyam》,然后2015年印度翻拍的《误杀瞒天记》,2019年与前两部结局大相径庭的中国版《误杀》。
目前为止看过最好看的犯罪推理电影。
逻辑缜密,思路清晰。
刚开始以为凶手另有其人,到后来以为凶手是那个爷爷,再到后来发现凶手是那个片头就出现的失去孩子的母亲,最后发现那个爷爷是十五年前的凶手,而这个妈妈是十五年后的“凶手”。
一共四个反转,都非常精彩。
剪辑也很利落没有拖泥带水。
案件的发展很清晰,情绪很饱满。
这个案件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作用。
它是那个落魄警察的心结,是失去孩子的母亲的痛苦,是凶手的解药,是警察局其他警察的功勋章。
一个案件,人生百态尽显。
谁杀了谁,重要的不是推理和案件侦破的过程,而是隐藏在行为之下的人性。
完全不合理啊喂!
为了得到雨伞强铺市场那场戏,罪犯居然在银行留了真实地址还在那放了一堆证据,真的想不到有人会找上门么?!
女主指示罪犯重演十五年前的取钱手段,为什么罪犯完全意识不到之间的关联等男主找上来还一脸懵逼?!
工程师又会偷车又能在电话里变声还把警察耍的团团转技能都很666嘛。
小女孩被女主抱走怎么那么配合,不哭不闹还回家拍个照。
最后小孩真的不会说出来是被阿姨抱走的吗?
是阿姨啊!!
《蒙太奇》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名字翻译的有意思,很点题,电影还不错,尤其是结尾的部分,反转挺耐人寻味的,想到句俗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关于完美犯罪,其实并没有很精妙,但整个节奏把握的很好,只想说一点这个不太完美的犯罪!
(硬要挑出一点问题的话)蒙太奇是剪辑技巧,片中被害人的母亲,把15年前的案子平行剪辑了一遍,如果不是电影,那这位母亲可以说是相当高智商了,不过这也是我觉得可以讨论的地方,前两年看过一部电影叫《看不见的客人》,也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复仇的父母,不过有铺垫,那位母亲有话剧团的表演经历,所以,在面对犯罪嫌疑人的时候能够从容不迫,而这部电影中的母亲,唯唯诺诺的样子,15年的时间,怎么看也好像不太有说服力!
可能唯一能让我信服的,就是他对孩子的爱和对嫌疑人的恨!
PS:每次看韩国犯罪题材的电影,总是很想为里面的policeman打抱不平,因为几乎所有的案子他们的形象都是傲慢的,愚昧的,邪恶的甚至,当然也有好的policeman,不过面对大多数的坏policeman,总觉得他们不被人理解
影片利用两条叙事线间的时间差创造了反转,节奏流畅紧凑,细节铺垫足,前面虐后面爽,很值得一看。
蒙太奇还是一语双关,既指画像,又指影片手法。
印象最深的是15年前的凶手承认自己罪行时死鸭子嘴硬的一番话:都是女孩自己作死,原本没想杀她,我为救自己女儿害别人女儿就是伟大,已经忏悔了15年了我已经获得原谅了,你个没老婆没孩子的懂个屁!
完全是自我的原谅,让人想到现实中各种案件中犯人狡辩的嘴脸,果然这种人只有通过同态复仇再关进去慢慢反省才能意识到自己毁了多少人的一生。
从未放弃,坚持调查,孤身一人深入险境的母亲,一线之差错过犯人,惭愧辞职,想销毁一切却又扑灭火的警察,他们的人生都定格在了女孩死的那天。
犯人说警察没家庭没孩子,然而除非把法外之徒捉拿归案,人怎么可能放心组建家庭抚养下一代呢,就这样把孩子送进一个魔鬼游荡的世界,然后告诉他爸爸当年没能抓住犯人,以后相似事情发生也可能不能保护你吗?
幸好,母亲的计策顺利进行,警察发现后也没有圣母心爆棚地戳穿,反而配合到底将罪人押入他曾逃脱的牢笼。
也许案件有15年的追诉期,社会要运作永远要抛弃那些生锈的零件不再耿耿于怀,但那是“算了”而不是“原谅”,伤害已无法抹去,一切都是犯人自我解脱与安慰,总有一双眼睛会盯着你,如悬剑般不日带来真正的惩罚。
十五年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复仇故事。剧本设计得很精致,两次反转层层递进自然流畅,最后赢得很绝望,正义无能为力,只有邪恶能战胜邪恶
扎实的剧本、精巧的时间轴、细腻的包袱,虽然有些细节还可以推敲,但人家这是处女作。加油,棒子!!!PS:为处女作多加一星。
电影的唯一亮点是剧情的反转,确实出人意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其它方面都有些牵强,可惜了一个好剧本。
看完了感觉没有达到口碑那么高,很多悬疑其实没法很好解释,女主查询罪犯和犯罪似乎也太简单了,些微剧情一旦说不通,整个悬疑的架构就坍塌了。
1套个悬疑的外壳,实际是个亲情片;2剧情反转点:十五年前的受害人,是第二个案子的犯人;3一小时48分左右,借金相庆飙戏,导演给出真相;4严正花那张假脸已经看不得了。
被害者与加害者,道德与犯罪,韩国电影总能在此类犯罪片中找到令人心动的题材。本片在情节设置上仍然有不尽人意之处,后半部分也有故作煽情之嫌,但是观影过程还是为主人公的遭遇所动容。好看又发人深省的犯罪片,韩国电影在这方面一直超越华语片~
感觉犯罪题材的韩影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10年过去金相庆都没怎么变老的说。。同类型强烈推荐《追击者》和《共同警备区》
。。。警察:坐那歇会儿,说不定嫌犯就送上门了;爷爷:这犯罪手法我很熟悉但我想不起来;结局孙女:只要能回家,爷爷抓走就抓走吧。神之bug
墨迹,最后受伤的是法律
就是为了要推翻韩国15年追诉期而拍的吧。
。。。好墨迹。一个半小时就能讲完的故事,非得墨迹到快两小时。而且脸盲看不出来时间线。
好久没看到如此工整的韩影
最后也算是善恶终有报吧。
情节设置了太多“擦肩而过”的戏码,看得人牙痒痒,警察也基本都是饭桶,抓犯人属于歪打正着,但让受害者成为加害者的戏码还是比较新颖,严正花哭戏演得非常好。
还不错,韩国一贯擅长的悬疑犯罪题材,结构上玩点花样,剧情上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再注意节奏的掌控,叙事和煽情上取得平衡,演员表演也都中规中矩。这样流水线上的作品都不会太差。★★★☆
严正花演的太好了TT
故事构思4分,剧本台词2分,浮夸表演和搞笑桥段2分
俩年富力强的警察跟一个糟老头肉搏、火拼,通通被干翻,小女孩更是白眼狼,回家都不跟警察蜀黍说绑你的是大婶不是你姥爷啊,然后糟老头一定要等追诉期马上到期了去事发地点表演谢罪行为艺术,还煞费苦心的在日历上标追诉期,该说你傻呢还是傻呢还是傻呢
导演智商被狗吃了吧
在这类片子里不算出彩,情节漏洞较多,剪辑也不尽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