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梦露的一周》,基本是一个单纯向上的小屌丝受到女神垂青的故事,当然,如片名一般,他们最后没有走到一起,漫漫人生中,他们的交集只有一周,也没有人期望他们走到一起。
但有时候你会觉得,结局真的不重要,这样一个年轻人的生命中,会因为有梦露的一周而变得多么璀璨,是到老到死都能够带着微笑的回忆。
被电影中的梦露深深打动,多么美的一个女子,即使这个时候她已经三十岁,距离她香消玉殒只有几年的时间。
她已经开始露出一些令人担忧的迹象,靠药物睡眠,喝酒,神经质的表现。
但是这一切都不妨碍她的美,你甚至觉得,她在面对刁难的导演,露出无助的小动物一般眼神的那一刻,这个世界上不会再有更美的事情。
风情,性感,迷人,妩媚,这是所有人眼中的玛丽莲梦露,身体的每一寸曲线都像是被精心雕琢,眼角眉梢间的每一丝牵动都像直接触动到你的心里,美得不真实。
迷茫,无助,胆怯,怀疑,这是属于她自己的梦露,她露出委屈的神情说,“他们只喜欢玛丽莲梦露,当他们发现我不是她的时候,就纷纷都跑了”。
那一刻她就真的只是一个迷失的孩子,迷失在自己的美丽中,迷失在永远不会熄灭的闪光灯中。
想起了恋爱的犀牛里面的那首《玻璃女人》,你是纯洁的天真的玻璃一样的,你是纯洁的天真的水流一样的,你是纯洁的天真的什么也改变不了,阳光穿透你,却改变了自己的方向。
惊艳于梦露的那种孩子气的性感,即使她摆着最火辣的pose,却依然给人一种干净的热烈的愉悦,没有半点低俗之气。
玻璃女人,透亮纯净却易碎,似乎时时会受惊的机敏和脆弱,更让她美得无法抵挡。
梦露有一种孩子一般天真的神情,她的高兴委屈怀疑都带着一种纯真的美丽,她的脆弱和迷茫有摄人心魄的力量,让Colin明知道他们不可能,却也还是愿意冒着被解雇的风险说出了那句,I'm on your side。
他愿意不惜一切让她知道,他可以成为她的慰藉。
被需要的感觉让一个23岁的年轻人感到强大,更何况,这需索还是来自于一个全世界最有名的女人。
我愿意去好好了解这个女人,看她的每一部电影每一场show和有关的文字,她媚人的眼波流转,似乎时刻在牵动你心里一块最柔软的地方。
她的盛年陨落让她永远是一个传说,似乎她就不应该有老去的那天,你不应该看见她布满皱纹的脸,她永远是那个玻璃女人,双手掩住飘飞的裙摆笑的那么放肆,纯洁的天真的玻璃一样的。
除了米歇尔的表演,这部片子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应该没有了吧。
我承认我喜欢梦露,试问世界上有谁不喜欢那样一个惹人怜惜敏感脆弱的奇女子?
可是这个电影确实让人有些失望,即使冲着梦露和米歇尔,也只能给到三分。
整个电影无处不在的爵士乐配乐和爵士乐插曲,然而电影里面找不到一丝一毫的Jazz feeling,这让酷爱爵士乐的我情以何堪?
点这个电影的时候,我深深地觉得自己像是换上了精神分裂症,耳畔充斥着爵士乐而眼前闪现的是伪纪录片,怪异的节奏和怪异的剪切。
我不断提醒自己,这个片子就他妈和爵士乐没他妈一丝一毫的联系,但还是抵挡不住,我对JazzMovie的憧憬。
好吧,这也无所谓了。
就说这个电影好了,先不去讨论这个伪纪录片的真假,我们只看内容。
记得小时候,大概小学三四年级时,那时刚刚知道写日记。
我们的语文老师就一遍又一遍地提醒我们,不要把日记写成流水账。
什么是流水账,举个例子。
小时候写日记经常这样写的:今天上学去,半路上摔了个跤,我爬起来继续走,到学校和同学打了一架,老师把我们批评了一顿,下午放学回家吃饭,又不小心吃到了一只苍蝇。
这就是流水账了。
我小的时候就知道流水账不好,难道导演这么大年纪,竟连这个都不知道。
电影里除了梦露一周里的流水账生活,其余的都是导演、编剧的意淫。
-分割线,下面是我的胡言乱语,与此电影无关对生活浑然不觉浑浑噩噩而又狂妄自大者,最后会被历史的车轮碾压的粉身碎骨。
终于把这句话完整地表达出来了,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还非常非常想骂句脏话来发泄。
这不是恶毒的诅咒,我更乐意把它看做是我的一种将会成真的预言。
有多反感一个人时,才会希望他马上从眼前消失,最好蒸发掉,像电影《太阳浩劫》里面近距离接触太阳的人,瞬间变成灰烬。
当然,我看到苍蝇老鼠蚊子蟑螂之类的同样有这种想法。
对,就是这样的。
只是反感而已,也没别的了。
生活,难道带给人的不光是真实吗?
活在这样真这样真的生活里、世界里、现实里,人是有多混账草包傻缺虚伪无知无能才会无视生活的真实。
仅仅靠生活在自己意淫的世界里一边编织着自己的梦幻、打造着自己的童话,一边向其他人自鸣得意。
这让其他人如何接受?
要让其他人甘愿在如此荒谬的世界里打打酱油陪着演戏,就为了满足这样人可怜的虚荣心和耻辱的成就感?
就像《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复,让那群无知而又贪婪的小朋友高呼“皇上万岁万万岁”,“我们明天还这样喊,你会给我们发糖吗?
”。
世界有人千千万,你又算哪个大林子里的鸟?
除了反感,好像就只能无视了,反正我是做不了可怜到靠搏欢心讨糖吃的小朋友。
对待这类人,貌似也只能上对待肩膀上衣领上的头皮屑一样,拍一拍,拍没了,得嘞!
管你妈的你是谁还是谁,反正你他妈跟我都没半毛钱关系。
生活,就是生出来,活下去!
不记得是谁说的这句话,粗俗中又带着说不出道不尽的哲理。
生活,带给我们的也许是磨难,也许是坎坷,也许是一条条沟,也许是一道道坎。
也许哪天真的会碰上上刀山、下火海,而且生活的全部意义里肯定是包含这些内容的。
没有经历这些,哪里算经历过生活。
当然生活带给我们的也不光是这些,还有很多很多。
就像酸甜苦辣,那些只能算作苦的一部分,还有数不尽的甘甜。
但如果没有经历失败的痛苦,怎么能体会成功的甘甜?
反正我是会斗志昂扬、不顾一切活下去,别人呢?
P,s,正如前边说的,这只是胡言乱语,切忌有人对号入座,如果有人不慎发现自己像极了故事中的人,那我只能说声抱歉。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巧合纯属雷同。
好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3月9日 重庆
玛丽莲梦露这样一个名字,从上个世纪中叶就闪耀于好莱坞,留下一串流光四溢的香艳传奇。
不了解梦露的人会认为她不过就是一个被好莱坞工厂流线生产出来的上流性感符号,徒有其表的花瓶而已,又有谁知道1957年梦露出演《热情似火》,为了这部影片的质量,梦露两次小产,付出了终生不育的代价。
梦露是私生女,生于一九二六年,童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刚满十六岁便嫁人。
就是一个出生卑微的女子,美貌似乎是唯一的打开生存大门的钥匙,好莱坞这个梦工厂把她打造成性感符号,然而在1962年的8月5日,梦露因服药过量死在家中,一代尤物香消玉殒。
悲哀的是,梦露一生都憎恨大家把她简单的归为一个性感的符号,却一直在这个牢笼里走不出来;讽刺的是,梦露从影15年,拍片30余部,她用自己的青春和美丽为好莱坞盈利2亿多美元,而去世时她的银行存款仅够支付自己丧葬费。
电影《我与梦露的一周》不同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胡佛》像是编年体的史书一样流水线的描述胡佛的一生,而是选取了科林的独特视角,从梦露短暂的一生中截取一周,以小视角反映出梦露脆弱敏感的性格,一段浮光掠影的爱情让观众跟科林一样仿佛不小心闯入梦露的心灵世界与她畅谈一番,一辗转梦一醒,一切便又归了原位。
米歇尔威廉姆斯从《断背山》《蓝色情人节》一路走来积累了冷静沉稳的演技,虽然没有梦露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惊艳美貌,一出场的小米一举手一投足,朱唇一启便是六宫粉黛无颜色,言笑晏晏间倾倒众生,她哭你跟着她哭,她笑你就希望她笑得更久一点,梦露的娇憨性感天真敏感被小米演绎得自然生动。
“看着Michelle成为Marilyn是我职业生涯至今为止最棒的经历。
”导演Simon Curtis说道,在小米的演绎下我们看到一个在镁光灯下完美性感的女神,在内心世界却有着深深难以褪掉自卑的平凡女孩。
饰演科林的埃迪•雷德梅恩出生于伦敦,毕业于伊顿公学后进入剑桥大学,现在是巴宝莉模特。
“这是我印象最深的时刻:她的拥抱,对我的信任,还有她带来的快乐,那是她的天赋。
现在想起她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那个梦想成真的时刻。
”长相清秀性格害羞的埃迪在电影中就像一只飞蛾尽管知道自己最后会受伤却依旧扑火般和梦露一起行走在田间只享受片刻的爱情。
他带着梦露走入温莎城堡,给予她快乐、尊重、干净温暖的爱。
也许对于生性大胆狂放的梦露来说只不过是一段艳遇,只是用来填补内心的破碎,而对于科林来说英格兰的明净山水、肃穆古堡,都不及梦露一回眸,与梦露的一周值得他用余生回味。
也许如果梦露可以抛弃自己的名利跟科林在一起,那么梦露真的可以收获平凡真切的幸福了吧,不过这样一来,梦露就不是梦露了。
整部电影从场面调度台词摄影都较为精良,电影流畅紧凑,尤为惊喜的是难得一见朱迪丹奇如此和善,肯尼思•布拉纳炉火纯青演技,艾玛的惊鸿一现,特别是电影的光影色彩复古鲜艳,梦露仿佛从上世纪的大荧幕中走出来,亦真亦幻。
但是影片少了梦露与其他女性角色的角力,比如费雯丽比如朱迪丹奇扮演的女演员,艾玛沃森扮演的服装助理,梦露便成了男人眼中的梦露,过于表面化和脸谱化,少了一份走心的感动。
电影很短,90多分钟的片子却析出梦露华丽镁光灯下忧伤的一生。
梦露的一生很短,36岁的生命却营造出一个多少女人都达不到的幻梦。
你小时候看电影,荧幕的那一端有位女神或者白马王子,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每一句台词,甚至每一处细微的动作你都铭记在心。
他们在荧幕上是那么光芒四射,好像周围有光晕围绕。
你因为他们进入了电影圈,从事了和电影有关的工作。
然后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你有了一个和他们一起工作的机会。
到此为止,这是所有琼瑶小说的部分。
然后,女神没有化妆,她走到你的面前,对你轻启朱唇,笑语晏晏。
然后你发现了她和屏幕上的人不一样的地方,她的脆弱,她的孤独,她的无奈和柔弱。
你爱她,这辈子都爱她,但银幕上围绕着光晕的爱和生活中柴米油盐的爱是不一样的;你们也许有童话,但一定没有结局。
影片的情节基本上就是这么个yy的故事,也许是真事,也许不是,我不知道,也无法考证。
但感情是真的——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时刻: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景,你看着屏幕上的她,突然特别想认识她,想和她作生活中的朋友,没事去唱歌卡拉ok,或者谈个恋爱,或者在公园里散散步。
然后你意识到,她不可能是你感情的对象,你理想的妻子只能是办公室里那个给你打开水的姑娘。
但就这么个苍白的、急需时间和空间机会的故事,被Michelle Williams演活了。
好莱坞近几年有新生代女演员上位的趋势,去年奥斯卡女主颁给了三好学生娜塔莉波曼,其实我觉得她的演技在新生代中还不是最好。
比如安妮海瑟薇,比如这次的Michelle Williams。
有些明星是明星,还有些明星同时还是好演员。
比如李安挑出来的演断背山的那些孩子们,个个如今都是好莱坞的顶梁柱。
李安真有眼光啊。
当年在断背山上,Heath Ledger和Michelle的演技就让人惊艳。
可惜Heath活不过三十,没等到让他一个人挑大梁的片子。
如今Michelle等到了,她在这部新片里,光芒四射,不亚于去年的国王Colin Firth的演技。
电影院里竟然老年人居多,也许在玛丽莲梦露的时代,他们还年轻,玛丽莲梦露就像今天的Lady Gaga一样,是当年的年轻人心中的女神。
可是梦露小姐的女神超越了时空,成为了银幕上的经典形象。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没有看过玛丽莲梦露的任何电影,可是看完了之后,我才知道银幕女神的含义。
她的一颦一笑是那样的光彩照人,看着她在电影镜头中的华彩,你甚至会被她的美感动得热泪盈眶。
而这里,她的美是由Michelle Williams演出来的,一个长得并不像玛丽莲梦露的姑娘,演出了这种美的精髓。
这样的美不光在于好脸蛋、好身材,更在于温柔的笑靥,脆弱的眼泪,天真的心灵,让人想要保护的娇弱。
这样的美人是有说服力的:你会为她抛弃片场服装间的女孩,哪怕明知会被伤害也在所不惜。
你渴望你们之间哪怕发生一点什么也好,哪怕没有结局,而你的余生都用来回味。
她是玛丽莲梦露,是你的女神,而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www.wangxiaoxin.net 王小心的店转载请注明
整个片子看下来有一种浮生一日的感觉,一切都像是一场不真实的梦,不真实的感情,但它又确确实实发生了。
对梦露来说Colin只是人生中的一个匆匆过客,而却改变了Colin的一生…梦露在镜头下如此光鲜亮丽,但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下她永远是那个穿着暴露,私生活混乱,放荡女子,甚至她的老公也是如此认为,但实际上她是个真性情的,内心又有些许不自信与脆弱的小女孩,只有一次次经历和Colin这种感情才能让她找回自我。
劳伦斯爵士也是个矛盾的人,在日趋变老的过程中惶恐不安,但却要表现的得体,在片场也对她不断施压,但他内心也知道她演的很好。
总之,有三个立意主线可以写,最后升华完全差点意思。
小米很勇敢,挑战这个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的女性角色,虽然…确实不太像,但在这么大的压力与舆论风波下敢接这个角色也是令人敬佩的。
布拉纳演的极其出色,甚至盖过了小米,也算是圆了演偶像的梦了,让我前几天看《贝尔法斯特》而产生的对他的厌恶少了一些…
制片人科林·克拉克在晚年自曝与梦露的情史。
这种事实在是有点狗血,毕竟一方已经离世那么久,死无对证。
好在科林后来也不算是无名小卒,而且出版这本书时年事已高,已经没有了博眼球的必要,大家姑且就相以为真吧。
此书最大的看点除了了解名人八卦,便是提供了另一角度来了解玛丽莲·梦露——虽然她的各种绯闻早已被人们咀嚼烂了,也不在乎多这一次。
实说在的,今天的影迷真正看过的玛丽莲·梦露作品估计不多,包括我在内,数来数去无非就是《七年之痒》、《彗星美人》,但是人们对于梦露的生平和婚姻显然比她的电影要了解得更多。
她与其说是作为一个女演员而名留影史,倒不如说是作为一个性感尤物而被铭记。
劳伦斯·奥立弗说她是“天生的演员”,但说到底,他对她的要求也不过就是“just to be sexy”,因为她只消在电影里卖弄性感、做自己,众人就已经非常满意了。
可是,梦露显然还是很在乎“演员”这个职业的,否则她也不会跑到哪里都带着那个宝拉。
只不过,宝拉名义上是艺术导师,倒更像是在扮演一个心理辅导员的角色,她提供的最大帮助不在于演技上的指导,而是一直给梦露以打气,让她觉得自己挺牛。
用奥立弗的话讲,就是“不停地吹捧她,拍她马屁。
”梦露虽然常常演一些胸大无脑的白痴傻妞,但她本人当然不傻。
她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演技很不自信,相当在乎别人的评价,是真心想提高。
但她一说要学习,别人就发笑,觉得她有这点身材做资本,演技什么的唬弄一下就行了。
连奥立弗本人其实也没有在乎过她到底有多么会演戏。
如果梦露真的傻,安安心心做一个乖巧天真、头脑简单的傻妞,那她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乖乖听导演的话,每天按时到片场,尊老爱幼,与人为善,结果就会一团和气,非常和谐。
偏偏她对表演这件事还有那么点想法,想做的更好,于是才会紧张。
因为紧张,就需要吃药,吃了药状态就不好,经常迟到,与剧组的关系搞僵,于是就更加紧张……如此恶性循环。
这便是玛丽莲·梦露的杯具。
除了电影,梦露生命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男人的需要。
其实,她需要男人,远胜于男人需要她。
用她自己的话讲,她需要爱,需要家庭。
But it is not true。
这次,她与片场小助理之间的七日情被描述得相当真挚而且纯情,下河裸泳、把臂郊游,相拥而眠几个晚上,还仅限于点到为止的kiss。
他对于她,就像是历经沧桑的男人遇见涉世未深的少女,是一股清新自然的风。
天下男人都想和她上床,唯有他,一亲芳泽就已经心满意足。
她对于他,不光是被惊艳的外表弄得目眩神迷,更是因为看到她的脆弱无助而心生怜惜。
所以,他才会地说:“别人都不懂你”,更甚于大胆要求她放弃一切和自己去过普通人的生活。
他自以为很了解她了,自以为能够提供让她快乐的种种。
What a naive boy!这样的故事在梦露身上,大概早已不是第一次,比如另一个曾经与她共渡了十天的经纪人。
反正只要她需要,身边总有愿意伸出援手的男人。
就像她需要宝拉一直在身边给自己的演技加油一样,在感情上,她也始终需要男人捧着,哄着。
她无助,所以随时需要依靠;她脆弱,所以永远需要安慰。
而看到一个强者流露出弱势的一面,常常会给弱者一种错觉,仿佛自己变强了,可以有能力保护她了(能够被比自己强的人需要是一种荣幸,会在某一刻让弱者感觉良好)。
可怜的小科林就分不清楚状况,远不如老辣的劳伦斯·奥立弗头脑清醒——梦露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她足够强大——这话还真是一针见血啊!
偶尔跷班一天,带个小伙子跑出去撒野,对于梦露,是精神上的调剂,工作之余的放松。
生活再乏味,那也是她的现实,是她努力打拼来的一切,哪能从此真的归隐山林呢。
电影演完,她一转身,又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去,留下他,念了她一辈子。
要说梦露不渴望爱情、家庭,也不是真的。
只不过她的爱不是太少,而太多。
和阿勒·米勒、约翰尼•海德,乃至其余诸位情人,一开始时哪个不是爱得惊天动地、死去活来?
米勒够宠她,陪她到欧洲拍戏,但他不是籍籍无名的三级小助理,可以不管不顾整天只围着梦露转,大作家有自己工作要完成,可连写点日记都会被妻子偷看,然后发飙,无法容忍的米勒只好逃走。
梦露不止一次表达说,想有个安稳的家,当个好妻子,生一堆孩子,而别人只把她当成玛丽莲·梦露,如果她不是,别人就失望。
言下之意,她不光要在公众面前扮演一个艳星,在私生活里也必需如此,所以太累人。
可话说回来,如果她不是玛丽莲·梦露,而是一个普通女工诺玛·简,又怎么能够和阿勒·米勒结婚,让奥立弗、肯尼迪这样的人拜倒在石榴裙下?
卸下玛丽莲·梦露这个皮囊,她最多就是那个管服装的Lucy小丫头,眼睁睁地看着情人投进当红女明星的怀抱。
一开始,努力,再努力,想要成为玛丽莲·梦露,然后又痛恨、厌恶,想方设法摆脱,试图找回自己(梦露曾经吐糟让自己走红的好莱坞说:Hollywood is a place where they'll pay you a thousand dollars for a kiss and fifty cents for your soul.在好莱坞,人们愿意用一千元交换你的吻,但只愿意付5毛钱买你的灵魂 )。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叫诺玛·简·莫泰森的女人产生了人格分裂。
最后,她用过量的安眠药结束了自己悲摧的纠结。
也许每个男孩生命中都会出现一位符号一样的女人,她会比你成熟,聪明,他很神秘,你猜不到她在想什么。
她很吸引人,让人遐想联翩,她会对你暧昧的笑,她会对你说她心里的话,时而成熟稳重,时而千姿百媚,她会占据你整个头脑甚至身体,为她如痴如醉。。。
但最终她只会是生命中的过客,她想要的你永远也不知道。。。
她就像是一杯烈酒,让人沉醉不已,醒后却头痛欲裂。
在感叹那份幼稚和青春不在的时候,再次想起那个人的时候,就像一袭柔软的天鹅绒,扑在心里。。。
不得不说第一次见到影片中的梦露时,确实是有些失望的,但渐渐的,就被镜头中那张脆弱妩媚的脸迷住了,说实话,这部电影看不到传记电影的影子,而是把重点放在梦露短短的一周中,这让人不得不联想到《保镖》瑞雪的影子。
by.旸夜整个1月我还是有努力想多看一点电影的,然而到现在来总结,几乎没有一部令我特别满意的片子——尤其是最近。
《加勒比海盗》也只是让我粉上了约翰尼德普,但整体上来说,三主角中有两个都不喜欢,这也很恶心了。
1月末这几部《迈克尔克莱顿》、《谍影重重》、《我与梦露的一周》,从豆瓣评分来看都还算是不错的片子,而我却备受煎熬,简直有种被烂片轮奸了三四天的感觉。
欣赏不了《迈克尔克莱顿》的装逼艺术片格调,也欣赏不了《谍影重重》俗套的剧情和无理的逻辑,这部《我与梦露的一周》,在我欣赏不了梦露的前提下,也显得非常理所当然了。
观看这个片子建立在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的基础上:玛丽莲梦露非常美,美得倾国倾城、颠倒众生,她的美令所有人疯狂,她的美让她值得拥有一切特权。
如果没有这样的认知,这部片子就是坨屎。
抱歉,在我看来,这部片子就是坨屎。
梦露很美也很脆弱,梦露被所有人喜爱,但却有严重的精神障碍,对自己充满怀疑,也极度渴望安全感,她内心的脆弱与外在的美貌是矛盾且关联的。
无论片子要如何深度挖掘梦露,既然外在美是这部片子的基础,事实上,对梦露本身而言也可以说是一切财富、名利、权势和精神障碍的来源。
那么——演员为什么那么丑?
演员为什么可以那么丑?
好莱坞就没有一个漂亮的女演员了吗?
一开始我以为演员丑,后来我去百度了一下梦露本人的照片,好吧……好莱坞黄金时代,人人为之疯狂的性感女神梦露——我和数量庞大的梦露粉审美迥异,是的,我就不直说我觉得她并不好看了。
大红唇什么的,根本就是我的雷点。
所以我一下子就迷茫了。
不是演员的错也不是导演的错,事实上是“梦露美”这个事实在我看来匪夷所思。
公正客观地来说,我只是欣赏不了这部片子。
首先我无法认同这个“事实”,然后即便抛却这个极大的影响因素,来看影片内容。
作为对梦露没有丝毫了解的关注,我的确可以从片子里看到梦露的某些方面,她美、备受瞩目、到处都有特权,在此之外,也呈现出了巨星私下的状态,包括她几次裸体的坦然,私下问科林“你站哪一边”的孩子气,脾气的变幻莫测等等。
但好几个重要的点,我是把握不到的。
梦露和丈夫的关系,显然对梦露来说十分重要,但我看不出他们彼此相爱。
梦露和科林的关系,显然对彼此都十分重要,但他们吸引彼此的特质并没有表现得足够鲜明。
要说奉承梦露,体谅梦露,愿意给她特权的人,永远不会只有科林一个,他只是够青涩,并不是独一无二。
虽然有刻意将他塑造得与众不同,仿佛只有他才了解梦露,但作为观众的我,只有一种被导演当白痴蒙的愤怒感。
剧情也好,表演也好,这一切都是“为理解而理解”,并没有表现出两个真正心意相通、互相了解的人那种强烈的吸引力。
如果真要这样做的话,我建议导演不如赤裸裸地表现他们的性吸引力,这样反倒坦诚许多,不会弄巧成拙,也没有装逼失败的尴尬。
梦露在表演上的惊艳表现。
在片子里看到梦露拍片的故事很新鲜,但是,“梦露虽然情绪和状态都很不稳定但只要稳定起来发挥的时候总是令人惊艳并且大家会感觉等待的时间完全值得”——这件事,我身为普通观众,是完全看不出来的。
所以我只能在看着几个配角夸张地赞叹梦露的演技而自己直犯尴尬症。
甚至不知道是羞耻还是无地自容,不知道是为女主无法表现出这种高度的演技却要硬着头皮继续演接受赞赏的场景而尴尬,还是对自己无法领会到女主饰演的梦露在饰演电影中的电影时的高超演技而尴尬。
于是我认识到一个事实。
既然梦露是这样令全球男女老少为之疯狂的性感女神,又有着超人的表演天赋,两者相加堪为传奇(尤其是第一点)——那么想要基于这两点表现梦露的片子,又怎么可能找出合适的女演员呢?
除非她在现在有梦露当时被人普遍承认的美,否则无论谁演,都是自取其辱,哪来什么好的梦露传记片呢。
其他任何行当的传奇人物都可以表演出来,但演员这行当的传奇人物要演出他演技之高的传奇,这已经把人选圈死在新的传奇演员身上。
反正我真的很尴尬。
对这种流于表面的“大明星私下形象揭秘电影”,对不起,两星不能更多了。
我自己也很羞愧,反省了一下为什么对梦露毫不了解就跑来看这个片子,但传记片并不是拍给粉丝看的,本身就承担着介绍的作用,否则为什么《飞行家》就让我对霍华德休斯倍感兴趣且十分尊重呢?
不过貌似休斯曾经看中梦露,但梦露签约了福克斯,之后涉足电影圈。
写到这里我又百度了几张梦露照片,确认大多数我都对她不感冒,只有一部分感觉和“美”沾边,于是我就不怕死地打算结束了。
2016.2.1
题记:“他们只是喜欢玛丽莲•梦露,但他们发现我不是她,就都逃走了。
”应该说,没有人没有见过她在镜头前的样子,无论是遮着被风吹起的裙摆还是任何一张,有她金发碧眼,红唇,黑痣的影像。
就像,没有人不知道她,此后,也再也没有人像她。
大概是十二三岁的时候,翻出过她黑白的影片,影片在前十分钟就没有她的出镜,以至于让我反复检查是不是影片找错了。
后来有人说,如果一部影片在前十分钟,女一号还没有出现,那么它无疑是一部失败之作。
可是偏偏这个说法在玛丽莲•梦露的电影里无法成立。
她好像可以把一切的陈规打破,没有规限才是她的风格,也可以说,她可以改变所有规则。
所以,按照常理来说,我并没有看过她的影片,二十世纪好莱坞的黑白片只看过奥黛丽赫本的罗马假日还有Tiffany的早餐.高三的时候偶然在书店翻阅过关于她的传记,关于她十五岁嫁人,然后为了生存拍摄那组后来被制作成彩色照片色裸照日历.我没有再想去了解她的心情,作为一个亚洲女性来讲,好莱坞风华绝代这个词,好像在潜意识总是含有贬义的。
相比喜欢的是奥黛丽赫本那种典雅,端庄的女性,镜头前总是机灵清澈的眼睛。
而玛丽莲•梦露她的风骚绝代总是不能被登上大雅之堂的。
可是看过了《我和梦露的一周》后,我愿意摒弃甚至唾弃之前所有的观念。
关于女演员米歇尔的评价一直都是褒贬不一的,争论声越大,也能看出来所有人对玛丽莲的喜爱,如果不能成就她,宁愿不曾拥有她。
可是米歇尔的表演在我心里可以打出三颗半星,可是对以玛丽莲梦露的比较,我想只能给出零颗星。
因为玛丽莲的是无可替代的,所有人都可以扮演她,可是没有人像她。
她的脆弱,她的善良,她的无奈,她的纯真。
上帝犯错了,错在给有着这样无可比拟,有着美好身体的她一个善良纯真的心。
如果,她没有那样的外貌,只是一个平凡无奇的美国女人,或许她会是一个好母亲好妻子,她会告诉她的小女儿“你是如此的漂亮与美丽”。
关于米歇尔表演的玛丽莲,我想可以再现一个丰满,私密的玛丽莲。
她看见丈夫的信件难过在走廊里哭泣,她不知道为什么所有她觉得是对的人,最后都变成了错误。
我想她不能理解她的爱给作为一个普通男作家米勒怎样的压力,或许她只是想要她爱的人也能爱她。
可是米勒做不到,或者是他没有那样的能力。
没有人不爱玛丽莲,可是有谁真正的有可以去爱她,去保护她的能力。
也有男人会讲,她不需要保护,她足够强大。
看完影片,我和朋友在讲,不知道为什么她可以做到自己有丈夫,却可以继续在别人身上寻求爱。
这在传统的天朝国教育的熏陶下,即便是接受新观念,新讯息的我还是会把其和“不检点”混合在一起,即便我不忍心这么讲她。
可后来又在想,或许是因为她童年的缺失,她的脆弱和敏感,她的精神问题以至于无论徘徊在怎样的闪光灯,如何有权利的男人身边,始终找不到归属和存在感。
像被开除国籍的人,她被世界开除了。
才会有她在不同男人身边寻找爱,或许不是爱情,只是任何人彼此之间的爱,亲情,友情,伙伴惺惺相惜的情感,不分男女之间的爱。
所以才会有约翰尼•海德,阿瑟米勒,宝拉,抑或是克林顿总统。
她和23岁的柯林•克拉克,她需要他,在那个时候。
丈夫不在身边,对自己的质疑和否认。
无论是在参观温莎城堡她调皮的说“我要做成玛丽莲•梦露的样子了”然后给在场的人们自然而然的表露风情腰肢,眼神的样子,还是在克拉克学校,被年轻的男孩子包围住,善意调侃痴迷小少年的吻,她一直站在人群之中,可是却远远距离着她们。
她犹豫了,迷惑了,不知道自己是玛丽莲梦露还是那个童年辗转收养所的诺玛•珍•贝克,抑或是没有名字的自己。
作为一个女性,我想每个人都渴望成为她,可是没有人愿意成为她。
她是勇敢的,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学会爱自己,即便做的有些糟糕。
她是不掩饰的,在发现剧本有和自己想法冲突迷惑的时候,善意的询问,并且直面说出自己的想法她是善良的,给予每个人,无论阶级,身份,时间场和地点,标志性的微笑,你看不出那笑容中的任何虚假和夹杂着利益。
在没有化妆,为了自己不好的状态和助理抱歉,在酒吧真诚的赞美老板的酒。
你可以看见她的笑容,她甜美的声音,她抱歉后小心的撒娇。
可是你再也看不见她
那個周末沒多細想便揀了去看"My Week With Marilyn",其實蠻欣賞Michelle Williams的,縱然她不漂亮。
Eddie Redmayne過於削,不過這回又算稱職,演對荷李活有份憧憬又不怕辛苦的富家子(歷史學者的兒子)演得不錯。
對Marilyn Monroe的認識不深,有人說她的死和John F. Kennedy有點千絲萬縷。
和夢露一星期會是怎樣?
電影改編自Colin Clark(Eddie Redmayne飾演)的同名小說。
Michelle Williams雖然只有三四分似夢露,不過她的努力及演戲天份果真令人佩服,尤其聲線的模仿最為出色。
不知道原來夢露這麼神經質,又非常依賴人,不過情緒一到時,卻又鋒芒盡露,無人能抵擋。
喜歡那個年代的美國、那個年代的荷李活,總有一股誘人的魅力。
還有Emma Watson客串一個戲份不算多的女角。
本片讲述了男孩的终极幻想成为现实,玛丽莲的一个吻即可让他用一生记忆,梦露的性感无法被人演绎,但是米歇尔演出了梦露的困惑和忧伤,一个鲜为人知的玛丽莲。当她走进温莎城堡时,吸引她的不是大师的画作,而只是一幢宫殿模型,里面装着的人偶代表着简单的幸福。此外肯尼思·布拉纳演的真是太好了。
无法买账,虽然michelle很卖力的在演但是也仅仅是在演而已,梦露的神韵丝毫不能精准或者是巧妙的体现在她的身上。虽然我不是梦露的脑残粉,但是也不是这么好糊弄的,美貌、神韵、气质、声音全部都模仿不到位~极度失望!而且断点的剧情给人的感觉是梦露是孩子气不成熟毫无演技的花瓶,实则相差
晚饭之后的消遣电影,剧情有点弱,但是米歇尔演的真心很好,化妆可以改变的不只一点点,风情万种的梦露吸引的大多是中老年,很期待三十年后的my week with Lady Gaga.
不明白拍该片的用意是什么
屌丝逆袭失败版《诺丁山》。
這是Michelle Williams一次完美的表演。我們應當向好萊塢的女明星致敬,她們可以完全放下自己,變成另外一個人。
因为MW和梦露长得太不像 一直纠结在外形和声音不像,把注意力放在她的表演上看她的孤独感演的特别好。有时候演的特别梦露 有时候一点也不像。
1,、他们看到的都是玛丽莲.梦露,一旦发现我不是她,就会转身走开。2、可能是Michelle Williams太优秀了,奥斯卡的评委们认为她迟早会获奖,所以暂时先不给。
我知道她尽力了⋯⋯
还我梦露,还我奥里佛,还我费雯丽!这片子里这堆死气沉沉的面孔跟那群风华绝代的影史传奇一点关系都木有。。唯一可看的是男主这个地道英伦范小清新。。。
双重主角的设置,结果两个都没有弄好。
丑化梦露
看到Michelle Williams饰演的自己……Marilyn Monroe哭了
制片商选演员的眼光跟希斯·莱杰选女朋友的眼光差不多烂啊...~~(ˇˍˇ)
没有看电影之前认为Michelle Williams的容貌根本无法驾驭梦露,看完后被她的演技折服了,“Marvelous”~~ 小Emma很美,但是电影里真的酱油了……
Michelle Williams真心不美,我完全没有被迷住。反倒是Emma,少少几个镜头美的要死啊要死!!至于梦露,做个这么成功的花瓶,女人这一生,也许也是足够了。
太丑
那一吻,似梦如露
跟梦露无关,只是一个男孩儿的梦想
有大概百分之二十的时间,我真感觉那是在看梦露,这就足够了,颁奖前几个小时,预祝米歇尔威廉姆斯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