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台词,纯听写。
电影产业第一次“革新”时:The whole structure will be gone. "The structure around the actor, the agents, the managers, all the trapeze, the trailers, the drugs, coke, the depression, the breakups, the lovers, the sexual kinks, the broken contracts, the terrible legitimization of tasteless scripts, the post-failure blues, the skipping out on PR, the begging for forgiveness. All that can be gone."第二次“革新”时:Pretty soon the whole structure won't exist. "The script writer who need his anti-depressants, the ex-Russian storyboard artists with drinking problem, the animators are always behind deadline, and those idiots who falling in love with their computer characters, special effects people, they can all go and fuck themselves. Movies are old news, a remnant of the last millennium."近来越发深刻的认知到,“进化”从来不代表更好。
有时它是时代趋势,有时它是生命法则,有时它只是对所处环境的不断适应,只有很少时它是由人类集体主观能动性所决定的。
于是,“变好”这一伪命题,无非也是自我欺骗罢。
正如结局中集体hallucinating fantasies,少数抱着miserable truth等死。
可悲可叹。
结尾我是这么理解的。
怀特回到现实世界,艾伦却去了精神世界。
怀特再次进入精神世界前,选择的起点是艾伦的人生,重新经历了艾伦的人生。
在艾伦的记忆里可以看到2003年后的某天,姐姐萨拉离开了。
之后母亲也离开了。
艾伦找到了马克医生,看到了冷冻时候的母亲。
在之前母亲的记忆里,是有一段自己被冷冻后与艾伦在一起,其实是被冷冻前看到了艾伦。
沿着艾伦的记忆,艾伦一直等着母亲,给底层的母亲留了自己的飞机(母亲上去的时候坐的热气球),在母亲苏醒的半年前,艾伦选择了去精神世界。
母亲就随着艾伦的记忆,经历了艾伦的一生,按着艾伦的思维,最终找到了精神世界里真正的艾伦。
可还是有一些问题,他们怎么生存下来的?
那些进入精神世界的人如何活下来的,因为即使是精神世界,肉体也需要生存。
可能只是眼里的世界不同,精神世界里在吃饭,现实世界可能也在吃饭,但是这饭是谁做的?
重要的是,有些人的精神世界里一定会缺失吃饭这一环节的,他们是怎么活下来的?
作为科幻类的动画,无疑是成功的,模糊了未来和现在的界限。
给人很多的启发吧,意想不到的地方。
但是我一直纠结于吃饭啊啊啊啊。。。
而且无论如何都希望故事有个完美结局。
我知道人生不完美,现实很灰暗,所以只能在故事里有最美好的幻想了,这都不能满足,有些难过。
不知道迪伦最后怎么样了,不知道萨拉是怎么回事,就只是艾伦和怀特能在一起。
觉得怀特的人生当然因为艾伦而美好,但太多的精力都在艾伦这里了,感受到最大的还是母爱,同时也觉得虽然艾伦的确很需要照顾,但是怀特的一生最终还都是给了艾伦。
我喜欢艾伦,但想想人生,许多独立的人却永远不会被照顾,生活中有很多并不是天生的残疾,只是被宠溺惯了的人,什么都自己不去做不去考虑,却因为柔弱而总有人照顾。
但怀特的选择还是尊重她,这是她最开心的事,能永远陪在这个需要照顾的天使身边。
女主问医生是否还能回到之前来的地方,也就是曾经救过自己的男主那里,可是医生这样回答↓↓↓
医生的意思是说那都是她想象出来的,可是这里有个疑问,那就是曾经救过她的那个男人也是她想象出来的吗?
影片没有直接说明,而剧本也说的实在是有些棱模两可,医生说“地方”是想象出来的,可是没有说“人物”是不是想象出来的。
由于剧情最后,女主没有再去见那个男主,那么我们先假设“人物”也是想象出来的,那么就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就是既然男主也是想象出来的,那么那个让她回到现实世界的“摧毁剂”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回顾下当时的对话↓↓↓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看到,女主之所以能回到现实世界,是因为男主给了她那粒药丸。
如果说,这里面的男主也是想象的,那么想象中的药丸可以发挥效用吗?
所以我认为这里的男主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她为什么不能再找到男主呢?
我认为是一种哲学文化影响了导演和编剧的想法,就像日本的“物衰”文化,反正就是一种衰,就是要让她倒霉。
所以这就是答案,女主靠男主回到了现实世界,可是因为导演不高兴,就给女主安排了这样一个绝望,醒来后更加绝望的梦境。
未来学大会是一部非常有趣的作品,真人拍摄与动画相结合,我们将从女主角罗宾所代表的符号内涵与鲍德里亚的理论结合,来分析电影的深层内涵。
女主角罗宾是个曾经非常成功的女演员,曾出演过公主新娘和阿甘正传等经典电影,夺取过影后桂冠,不过由于整个产业革新,未来的拍摄工作不再需要真人演员了,而是启用电脑合成演员“形象”拍摄,从而规避真人演员本身出现问题,并且一次买断,相较之下还可以节约成本。
所以,电影公司要求女主角出卖自己的“形象”继续用作公司安排的演艺生涯...
此时的罗宾由一个拥有内在表达的演员变成了一个具有商业价值和受人崇拜(象征意义)的符号,电影与观众的交流、演员的表达化为商品关系,也暗示着未来社会的本质是拜物质主义的,并且由符号所统治。
在《消费社会》中,除了马克思提出的价值(Value)、交换价值(exchange-change)、使用价值(use-value),鲍德里亚提出了第四种价值——符号价值(sign-value)即商品在物体系中通过区别自身并获得奢侈地位的价值。
而就目前来看,符号价值确实已经超越了其他价值,成为当下社会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20年后,罗宾受邀来到“阿巴拉哈玛”参加“未来学大会”
人们可通过服用致幻药物进入了一个自己创造的动画化的AR世界(罗宾的阿巴拉哈玛是80年代的迪士尼动画,根据演员的实际情况而选择的乌托邦)
在这里罗宾还被强行看了一会自己形象制作的电影的广告阿巴拉哈玛向我们展示了鲍德里亚拟像理论的第三序列「仿真」即一个类似于“主题公园”或者“二次元”一样的与现实区别的虚构世界,在这里,真实与虚幻的界限被药品消解。
而罗宾受邀来参加这个大会,因为麦拉蒙要为罗宾的形象版权再续二十年
这次甚至懒于委婉表达未来学大会的目的就是将“阿巴卡哈玛”这个主题公园彻底内爆,麦拉蒙集团推出他们最新的产品:可以变成他人的一种致幻药剂,也就说你可以变成你想成为的任何人,此举也标志着电影的淘汰,因为每个人只需要一份药剂就可以自导自演自己的电影。
(实际也讽刺了当代电影已经由艺术家的自我表达变成娱乐大众的工具)
事实上,在消费主义社会中,资本会通过广告的方式,将物品与生活方式挂钩,比如喝红酒代表我很有情调,买LV代表我很高贵,媒体使我们生活在一种拟态环境中,让我们认为我们拥有这样东西,我们就可以想电视明星或者社交媒体明星一样生活。
人们通过物品也就是通过获得某类符号来假性获得一种生活方式,以此来象征我们是处于一定的社会阶级上,而获得满足感。
集消费社会大成的符号莫过于卡戴珊家族了而这种新型药剂使消费隐喻的目的直接一步到位了,我们不需要通过物品、符号来模仿那些人了,我们可以直接成为他们。
我们通过药品不停地替换自己身份,自我也在不断的被替换,我们迷失在不同符号与文化为我们制造的海洋中,自我与真实不断内爆,最糟的部分是:也许我们会变成没有自我,只是用符号堆砌装点自身而成的一个幻影。
不过也正因如此,人们间的纷争也消失了,每个人的欲望都可以得到满足,从某种意义来讲,这里就是一个乌托邦。
不过罗宾还是能明白这里并非一个真实的世界。
故事发展至此就变成了经典的黑客帝国问题——蓝色药丸还是红色药丸,即在面对超真实比现实更加真实的时候,我们价值观到底会朝哪个方向偏转呢?
当迪兰问罗宾,你想变成什么的时候,罗宾选择了Usher Syndrome(先天性聋视网膜色素变性综合症)这是罗宾儿子的所患病症,他还是想和儿子Aaron在一起,并回到现实世界寻找Aaron,得知Aaron也已经服下药剂,又义无反顾地再次服下药剂,寻找Aaron。
电影主创在这里给了我们答案,“自己所在意的人去了哪一方,我们就去哪一方”,这个结局可能会被觉得俗套,但是却是我能想到的最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结局了。
女主最后服下致幻药剂后,回到自己的子宫,作为Aaron出生,这样就可以照着Aaron的足迹,最终找回Aaron
既然超现实比现实更真实,那么真实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 End -关注伊卡洛斯的新世界,让我们一起靠近太阳
想看动漫却发现是科幻片,现实和动画的交错,界限模糊,关于科技的想象,自我被消磨,人的意识被放大,转变成虚拟世界的图像,一切太真实又太美好,让人们可以逃避现实社会的一切窘境做个美梦,你所看到的反映的是你的思想。
从虚拟人物刚开始实验期间,是一个演员的没落,在被贬低被告知你没得选择的时候,她的确因为儿子的病情恶化而同意成为实验品,成为一种商品,别人可以用她的样貌随意构造她的举止,当他的经纪人在巨大仪器上方静静讲述他的故事和他对她的认知和态度的时候,她的表情越来越悲伤,人生充满了许多选择,经纪人是会利用她的恐惧来控制她赚钱,但是他也爱着她,并不是把她作为商品。
技术越来越成熟,开始大规模的体验,一个区域被划分为动画区,进入后现实场景都变成动画,五彩缤纷,充满了各色各样的人,光怪陆离,从她接触了食物水开始,她有了深层意识控制的幻觉,多重梦境交叠,一个不清楚真实面貌的陌生人帮助了她,他自称是做她虚拟形象影片的动画师,但是他莫名其妙的消失,让人感觉他也是她的幻觉意象,神奇的是她在醒来被医生诊断为致幻剂后遗症,反叛队伍出现了她的女儿,而她生病的儿子不知去向,经过二十年的冰封沉睡后醒来,那个陌生人等了她20年,她们亲密过,他把唯一的恢复药片送给了她。
她一直想寻找儿子,在多重幻境中看见,在抛弃梦幻世界后寻找,她看到过真相,每个人真实的样子,衣衫褴褛,风尘仆仆,沉默着,眼神里都是绝望和空洞,没有灵魂的样子。
但是从医生那得知儿子为了找她也进入了动画世界,每个人都不能找到自己想找到的人,因为样子变了,可以自己定义,而且也减少了沟通。
从现实世界的那个风筝开始,到动画世界的风筝结束,一切看似重复发生,这是她选择的精神世界,也是当代人无奈的逃避表现。
如果是我,我看到真实世界或者无望的场面,我也会选择逃避吧,用了试剂,把自己幻想的样子变成属于自己的世界和乐园,不必在意真假,也不必找寻自我追求,因为这样很轻松,甚至不需要思考,我的想法就是一切的主宰,我沉浸在独属于自己的世界,等待慢慢变老。
这样捷径虚假又美好,让人觉得即使是陷阱也想掉下去尝试。
世界可以允许多种多样的存在,却不应该剥夺那些想要看见真实的眼睛。
艺术是自我与现实世界的联结,在这个时候看到了这部电影,也成为我喜欢它的原因。
这部电影是在五年前上映的,那时我正经历迄今为止人生中最大的痛苦,在那无法喘息的痛苦下,做出了可能是我人生中最错误的决定。
这部电影分了几次才看完,第一次动画部分没看多少就睡着了,因为一开始看到动画部分我是不太喜欢的,形象太老旧,而且真人到漫画太跳脱,动画开始的部分不知所云,所以不太看的进去。
但当我最终把这部电影看完时,才觉得其中动画形象、风格的设定与整部电影如此协调统一,那被动画部分唤起的感觉与电影怀旧的底色呼应,把通篇中那淡淡的回不去的乡愁晕染的刚好。
不能不说音乐,相当出色。
那种庞大的命运感、未来感能很强的带入,又不喧宾夺主,与电影完美统一。
电影中穿插在现实与虚幻中的哲思,对现实、人生意义的诘问,那别有深意反复出现的“look at us!
”对爱的追求所付出的努力与牺牲,这些庞大深刻的命题都get到,对此刻的我们很有意义。
特别在这个根本不追求意义的时代。
喜欢一个作品,终是因为它和你产生的联结。
最触动我的是罗宾怀特谢幕演出时经纪人的助攻辞,能有一个如此了解自己的人,了解我的局限,了解我的弱点,了解我的委屈,即便这些全都成为他利用的砝码,我仍然可以原谅,我仍然会认为我是幸运的。
“这将是你的救赎之路,你所有的恐惧,所有的不幸,过去这么多年你受苦了,你不应该受这样的苦。
”五年前我没有听到这段话,在为那个错误的决定承受了五年的痛苦之后,渐渐学会让自己全然地承受我应该承受的一切。
可是在此时,我想我可以和自己达成某种和解,因为终于了解和接受生而为人的局限,因为此刻我看到的这部电影。
人是最有活力的因素,也是最不可控、极难捉摸的生物。
对于一个经纪公司而言,经济高效的方式,就是保存演员的电子生物特征,创造一个虚拟的人物,存在电脑的黑匣子中,它不会罢工、闹情绪,永远忠于公司,就像豢养一个美妙的电子宠物。
《未来学大会》描绘的就是这样的世界,罗宾怀特无需辛苦工作,以微小的代价,就可获取电子演员的片酬,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照顾家人,而公司也即刻拥有了一个不会任性毁约的“著名女演员”。
电影给了一个充满悬疑的开头。
世界是如此便利,大家都给自己贴上了“懒人”的标签。
博主安利酒精棉片,100片的价格只是区区几块钱,就可以综合一整瓶酒精喷雾和一块需要永葆洁净的眼镜布的优势。
塑料饭盒远比瓷碗轻便,特别是装上米饭和菜之后,还省去了后续沾着洗洁精、洗洗刷刷,作为社恐在水池旁与同事尴尬寒暄的烦恼。
出席一次舞蹈课,需要换上灰色运动裤、速干衣,提早吃晚饭,坐公交再走路,站在不熟的人群中,忍受着互相打量的目光,回到家要洗澡、洗头发,许久不运动的肌肉会酸痛一周,还不如窝在沙发上,安安稳稳地做个“土豆”。
在网页上浏览豆瓣,在小程序里点开微博,手指的刷新乐趣骤降,草草翻看,合上,与此同时关闭的还有不断追寻新奇、“上瘾”的大脑体验区。
现代人类的终极追问,不再是远古的:“我是谁?
”,而是“如何更便捷?
更有趣?
”一瓶充满魔力的安瓿,开启幻想世界。
掰碎瓶盖,在鼻底一嗅,眨眼就转换成任何想成为的人物、生物,以前的体验是单一维度的五感,现在是整个身体的革新,达到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的境界。
这也是虚拟穿戴设备的终极目标。
而这些场景在《未来学大会》的描述中,不再需要负载厚重的头盔、身体设备,一瓶化学药剂就可以搞定。
信息流在头脑中开飞船,横冲直撞,每一刻都有新的欲望和想法在实验室中诞生,微电流驮着快乐和悲伤,努力拉动面部肌肉。
身体真像个累赘,随着年纪增大,法令纹沟壑纵横,手部肌肤浮起老年斑,耳朵塞进“棉花”,脆弱的血管塌缩,安装支架,死亡的底色迫近。
所以电影最后,罗宾怀特从动画封锁区逃出来,回到现实世界里,看到的人,尺寸都不对吧。
如果按照现在的状况延伸,人可能会变成有趣的样子,头脑硕大,像个即将爆炸的菠萝蜜,眼睛突起,活像新鲜刚取的鱼泡,手指拉长,数量变多,操纵起打碟机不在话下,腿部肌肉萎缩,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像是垂髫小儿刚刚学步。
因为一切都在大脑皮层得到满足和刺激,巴甫洛夫的狗,反射性地快乐。
拥有了极致的享乐之后,该怎么去适应戒断,面对被困在原地的现实。
一旦接受了夏季必须有空调的设定,炎热的沙漠,踩在粗粝的沙子,脚底板发烫,口干舌燥,就是在受苦。
罗宾永远不会抛弃惨淡的现实世界,走向步步生花的虚拟,是因为无论放多高,她都是红色的箱型风筝,会被儿子亚伦的病拉回来。
就像《盗梦空间》柯布手中握着的陀螺,有了它,才可以分辨幻境和真实。
结尾处她为了再次见到亚伦,投身幻境,成为他,以他所想到达他所在之地,心心念念所见到的,是真实的儿子,抑或是水中捞月,碎掉一地波光。
也许当人类有一天蜕掉壳般的身体,以思想穿越茫茫太空时,失去了锚点,是穿行在嵌套的模拟器中,还是勇攀太空高峰,也就不再重要。
混乱变成唯一真实。
13年的电影却预言了23年演员的忧虑——AI可以替代演员吗?
演员是否只是一个纯粹的工具?
如果是,那么一段代码很显然是最好的演员。
人绝非是一件工具,特别是关于艺术上表演,我们在演员身上共鸣、挖掘与回应自己的情感,这无法在一件工具上的得到回馈,非人的工具永远不具备人的情感与我们共同的本质,即便它可以拙劣的模仿,但它无法抹去它的冰冷。
这是表演艺术的自杀,程序仅仅能运用现有的资源,它无法迈出旧有的界限,这里不会有新的和更深入的东西了。
罗宾怀特前四十分钟的表演,就是对真人演员为什么需要存在的证明。
片中的大制片厂代表陈述了一大堆演员的缺点。
对于他这种把演员当做工具的人当然这么想,一个工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任意的使用。
可他不知道演员的个性、私生活混乱、不守规矩正是他们活力的体现。
如在《论自由》所说:“它为了达到机器的完善而不惜牺牲一切,到头来却将一无所获,因为它缺少活力,那活力已然为了机器更加顺利地运转而宁可扼杀掉了。
”演员的活力、个性、独特的情绪正是他能够成就一切伟大表演的根源,混乱与艺术成就是一个硬币的一体两面。
抹杀前者,后者也无法存在。
电影的后半段,更进一步,抹杀演员仅仅是一个小切口,逐渐地电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现实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未来人类研制出一种化学药剂,可以任意改变人的感觉,可以随意调整自己的体验,改变自己形象和身份。
而这是人类这个种族的集体自杀。
人类变成了僵尸。
这个诱惑是巨大的——每个人可以轻易获得任何感受。
就如同吸毒一样,准确说这就是吸毒。
人真正欲求的不仅仅是体验而已。
人们希望真正去做一件事,仅仅给予读书的愉悦体验是不够的,人们希望真正去读书。
这种虚假的体验把我们变成一个纯粹的受体,人不再是一个能动主体,可以真正去行动、创造。
我们只是被动的体验、感受,我们变成了快乐的奴隶,快乐不再是我们从事有意义行为的副产品,而是成为人的全部,它控制了人,人的自我就此消融在了快乐中。
就像它扼杀了表演艺术一样,在这个集体幻觉中,不存在任何比人造的事物更深刻的东西,这个世界不会有任何创新,人类的文明也不会再继续前进,那个神奇的化学药剂就是人类的安乐死。
剧情简介:44岁被扫描成为动画人物,64岁进入动画限制区(其实就是吸食致幻剂进入幻想世界),经历对自己容貌的怀疑不自信,崩溃,登台,签署新合约,致幻剂再次强化可变成你想变成的人物,演讲,反叛,沉迷,冰冻,做梦,解冻,对新世界(可称为大部分人的精神乌托邦)的了解,寻找儿子,相恋,唯美的解锁姿势(车轱辘飞了),回到现实(这里已经64+19+0.5->83.5岁)。
现实的浑浑噩噩、衣衫褴褛与幻想乌托邦的反差。
为了找回儿子,服用致幻剂进入儿子的视角,一样的人生做出一致的选择找到了儿子。
个人觉得坑有几个:1.进入限制区时警察说,想出来也必须从他这里,但后来好像并没有填坑2.服用致幻剂人们衣衫褴褛的在街上乱走是怎么做到不死的和维持生活的。
3.出来的84岁好像对不起容貌4.经历她所了解的儿子一生但只是主角人生的一部分,按道理其实选择还是不可能和儿子一样呢。
当然,瑕不掩瑜,还是非常震撼的!
电影版的主人公不再是原作中英雄式的男冒险家,而是女演员罗宾怀特。
- -位女演员以真名出现在银幕中的平行时空里,本身或许就是一种「虚拟J的暗示。
故事开始时的她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是否要将容貌扫描复制入电脑,让永远青春的数码图像取代自己的演员身份。
福尔曼在这段占全片1/3长度的原创剧情中抒发了自身对于电影业的复杂情感:对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演员的爱慕;对如今完全物质娱乐化的电影圈的愤慨;对一切被计算机取代的未来的忧虑。
当罗宾怀特的表情随着经纪人对往昔回忆的叙述慢慢完成由喜到悲的过渡时,扫描仪的闪光灯发出的声音也渐渐如海浪般平息下来,让人感觉进入了一个时间被压缩的超现实空间。
再一次证明戛纳电影是不能看的电影,一堆无聊的细节用枯燥的方式拍出来剪出来,这种电影就是在浪费时间。
巨大的想象力(十分新鲜庞大的新世界观,讲解吃力)
动画部分创意满满,只是13年的动画水平,人物看起来还是太僵硬,故事剧情很散,动画本来可以弥补剧情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可惜这两点并没有处理的多好,我反而比较喜欢前面的真人部分,母爱是伟大的,离得很近,动画里的母爱被稀释了,只是不停的看到绚丽多彩的世界,影片就像人格分裂了一样,最后又回到人类世界,一看破旧不堪,故弄玄虚!
动画部分比较绮丽,动画与实境的切换做得很好
想起了尼采对于“最后的人类”的描述,挺哲思的故事,挺精彩的结局。逃避另一个世界总是有代价,人总是趋于向内沉沦,甚至用假象还原真实。女儿从致幻剂反抗军变成了环保主义者,真是唏嘘。做戏和情感层面并不充分,有点搭空架子了,略可惜
没看懂
补标
我仔细的看着动画里的每一个细节 体味每一句台词 仿佛充满了明示&暗示 但仿佛那些又不存在 对于这种“神棍”一般的意识流电影 我还是敬而远之吧
前半段对娱乐行业批判到一半不挖了,后半段设想VR技术和致幻剂结合的未来,讽刺得很有意思,也探讨了主观意志与现实的哲学命题,但这个故事讲得是真糟糕。瞎了这么好的卡司。
#豆瓣春日影展# 非常创新,颠覆的乌托邦类型电影。影片有很多含蓄的隐喻,虚拟网络文化、知识产权、权利、自由、恐怖主义、资本主义、生命延长……前半部分是电影业的未来启示录,罗宾的形象、她的所有情绪被扫描进了电脑,从她签约之日起,她就被禁止表演,再也不能表现她的才华;后半部分动画是离奇怪诞、充满想象力,迷幻的世界,大多数人否定真相,选择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7.5/10)
An aging, out-of-work actress accepts one last job, though the consequences of her decision affect her in ways she didn't consider.
讲的什么哪?就是嗑药嗑出思想境界了,到底选择美好的幻想还是残酷的现实?貌似老话题了,画风以为很日,但有人说是怀旧,总体来讲画风的内涵要比故事本身多,也就是没太多看点、、先看的法语配音,再看英文原音,结果配音第一次超越原音,法语更适合这种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幻想基调,也衬托的更梦幻~
牛逼,只能说看懂了一半,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而且看了几篇长评,似乎没有一个确定的解释。绝对属于神作。
影片与斯坦尼斯拉夫·莱姆原著的风格迥然不同,导演无意于用形象消费盛行的景观社会来讽刺唯心主义者设想的乌托邦社会,而是紧扣母子关系,用一针一线缝制起娱乐工业的改革和人类文明的异变。从某种角度上说,看似割离的后半段其实也是关于未来娱乐——尤其是电影的“超量”发展,即实现从制作虚拟化到影像精神化,我们不知道40年后电影会变成什么样子,会像影片中那样在每个人的脑中上演吗?通过迷幻药真正而直接的实现欲望的投射?自由选择的同时会失去“自我”吗?《未来学大会》通过另类的方式探究未来世界的娱乐方式,通过诡谲的动画展示反乌托邦社会的存在形式,令人向往又恐惧万分。结尾,母亲通过自由选择经历了二十年不曾谋面的孩子的一生,在人类即将消亡的精神居所内证明了“自我”的意义。
改编得太不行了…落脚点竟然是母爱和爱情,故事也由万花筒般的群像变成了女演员一生的故事,上午刚看完把全人类讽刺个遍幽默感爆炸的小说晚上看到这个真的窝火
我还以为是十年前拍的片,居然是去年,并且定位为动画片,而那前戏也太长了点,福尔曼飞的有点大,记忆力却很好,把全人类各个宗教种族的神仙妖魔鬼怪都请来了,一定烧了不少高香。
前半集比较有趣,其实讲了电影史的终结过程。
对红风筝这个意向的重复——耗尽一个太平凡不过,甚至尚未被升华的东西。这就像逼一个没什么才华的童星去营业,连伤仲永都不如。结果,自以为是浪漫的变成了最煽情不过的东西,展示着导演自身可怜的高度——那不可越过铁栅栏的高度。画风也太丑了。从动漫 - 现实,仅有一瞬的力量,但它马上就黯淡了、熄灭了。
导演福尔曼给出了电影新体验。硬科幻里有永恒情感的软化,实景向动画转化那一段印象深刻,音乐与画风令人愉悦。
进入主题时间太长·没看下去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