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琳恩·拉姆塞
主演:萨曼莎·莫顿,凯瑟琳·麦克德莫特,Linda McGuire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加拿大语言:西班牙语,英语年份:2002
简介:默文的作家男友为了死后的名誉,写完新小说后自杀身亡。而默文掩盖了真相,她早已厌倦在超市里卖水果的乏味生活,拿走了男友的钱,把小说冠以自己的名字投稿,随后和唯一的好友一起前往阳光灿烂的西班牙,但旅行并没像想象中那样让她快乐起来……详细 >
应该有个野心很大的初衷,无奈最后效果并不出众
在虚无的现实中感知自身的真实从而获得脚踏实地的瞬间 暂时平静的时刻 / 两天后第二次看 even better
风格强,声画讲故事。女性
you've left first
看完之後想再去一次西班牙了。
觉得琳恩·拉姆塞和肖恩·贝克的创作理念有些相似,包括主题上的和形式上的。不过在拉姆塞的电影里,她毫不顾忌地让主角的内心世界暴露,而电影呈现出的迷惘空洞的状态就是主角的状态(于是心跳和迪厅的环境音合理地联系起来;虫子的画面可以看成女主角的心理投射),和前作高度一致的视觉风格也在构建更有触感的场景。她十分懂得怎么去描述痛苦。片名叫「感官世界」更实在。/ 音乐选的简直太好了
摄影绝了
当你的人物是如此空洞干瘪,主角的情感是如此抽离冷漠,那你视听再怎么去渲染外化主角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都是无用功。拉姆塞少有的失手之作。当她这样一个叙事型导演不去叙事的时候,她的视听就变得没有意义。拉姆塞本身就不是在影像上的富有创造力的那一挂的,看得出她努力了,但结果还是平庸的。
名姝的女主啊。生命与价值之间的游离感静态而清冷,分尸一幕颇有意思。一直很喜欢Lynne Ramsay镜头语言下的冷酷和缺失
我不能说这是无病呻吟,因为表现的对象和表现行为本身都是病态的。我也不认为这是女性主义影片,因为它实际上又一次印证了西方久已存在的女性缺乏理性这种刻板印象。不过莫顿还是不错的,很出色,为她加了一星。
所能想象的最懒惰的那类“作者”电影,甚至“空虚”本身也是虚假的,看不到导演调动自身经验;对于有作者表达的作品我一律两星起,但只有“作者”没有“表达”的拉姆塞算不算是像女主角那样假扮“作者”的伪作者呢hhh
男友死后被当作背景提及,完全围绕女主的心理行为去叙事,绕开道德批判,甚至不做批判,只说怎么能够自由。而人物因为巧合事件获利未被揭发,让她以为自己真正获得了自由。某种幽灵会伴随她。确实是讲述女性经历的。
3.5 學校電影syllabus裡有 很Scottish 看完之後只想聽AM的新專輯。女主對一切的疏離讓人心裡空空的 幹什麼都內心毫無波動 包括分屍。很bi的我看兩位女主一起洗澡在出租上靠在一起睡覺總覺得下一秒就要親上。我也是屬於女主一類的人吧 無牽無掛 說走就走 不辭而別。
7/10
无字幕版本。试着去听懂,然而因为浓重苏格兰口音的关系并做不到太多,但不得不说彻底放弃理解台词之后反而更能沉浸进故事的氛围里了。现在想想,完全陌生的语言体验更加剧了公路电影那种疏离尴尬的隔阂感。人是世上的大昆虫。就算想要逃离,又能漂泊多久呢?//原著作者,苏格兰作家Alan Warner也是一个在华文世界丝毫没有信息的人。我前几天在goodreads上搜书就经常发现这种有些作家海外很火,但在华文世界完全是黑洞的状况。不整点儿外语不行朋友们!
后现代社会人的疏离,我们不再拥有亲密关系;电影带有着的是阴冷的细腻,温热的恍惚。
被逼着看电影的生活,说不好是假的,但没有睡眠是真的
喜欢的女性题材。扮演默文·卡拉的那位演员可挑的太好了,中意片中那种游离状态的呈现,西班牙部分的彩色在DVD画质下也很好看。
七八年前曾经非常想看,可到今天才看到。假如以前就看到的话,那时年纪小些,一定会觉得很kool很我们姐们儿的感觉。只是,时至今日,觉得这片子也就so so,竟有一种很过时的感觉,哪怕里面仍有一些劲爆点。原来大师称为大师,因为他们的电影经得住时间考验。这样看来,做电影这行很复杂。
拉姆塞的第二部长片,同《捕鼠者》一样,主角的行为总有种如刺在喉的感觉,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的难受。其后的《凯文怎么了》也是。这几乎成了拉姆塞的标签。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应该有个野心很大的初衷,无奈最后效果并不出众
在虚无的现实中感知自身的真实从而获得脚踏实地的瞬间 暂时平静的时刻 / 两天后第二次看 even better
风格强,声画讲故事。女性
you've left first
看完之後想再去一次西班牙了。
觉得琳恩·拉姆塞和肖恩·贝克的创作理念有些相似,包括主题上的和形式上的。不过在拉姆塞的电影里,她毫不顾忌地让主角的内心世界暴露,而电影呈现出的迷惘空洞的状态就是主角的状态(于是心跳和迪厅的环境音合理地联系起来;虫子的画面可以看成女主角的心理投射),和前作高度一致的视觉风格也在构建更有触感的场景。她十分懂得怎么去描述痛苦。片名叫「感官世界」更实在。/ 音乐选的简直太好了
摄影绝了
当你的人物是如此空洞干瘪,主角的情感是如此抽离冷漠,那你视听再怎么去渲染外化主角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都是无用功。拉姆塞少有的失手之作。当她这样一个叙事型导演不去叙事的时候,她的视听就变得没有意义。拉姆塞本身就不是在影像上的富有创造力的那一挂的,看得出她努力了,但结果还是平庸的。
名姝的女主啊。生命与价值之间的游离感静态而清冷,分尸一幕颇有意思。一直很喜欢Lynne Ramsay镜头语言下的冷酷和缺失
我不能说这是无病呻吟,因为表现的对象和表现行为本身都是病态的。我也不认为这是女性主义影片,因为它实际上又一次印证了西方久已存在的女性缺乏理性这种刻板印象。不过莫顿还是不错的,很出色,为她加了一星。
所能想象的最懒惰的那类“作者”电影,甚至“空虚”本身也是虚假的,看不到导演调动自身经验;对于有作者表达的作品我一律两星起,但只有“作者”没有“表达”的拉姆塞算不算是像女主角那样假扮“作者”的伪作者呢hhh
男友死后被当作背景提及,完全围绕女主的心理行为去叙事,绕开道德批判,甚至不做批判,只说怎么能够自由。而人物因为巧合事件获利未被揭发,让她以为自己真正获得了自由。某种幽灵会伴随她。确实是讲述女性经历的。
3.5 學校電影syllabus裡有 很Scottish 看完之後只想聽AM的新專輯。女主對一切的疏離讓人心裡空空的 幹什麼都內心毫無波動 包括分屍。很bi的我看兩位女主一起洗澡在出租上靠在一起睡覺總覺得下一秒就要親上。我也是屬於女主一類的人吧 無牽無掛 說走就走 不辭而別。
7/10
无字幕版本。试着去听懂,然而因为浓重苏格兰口音的关系并做不到太多,但不得不说彻底放弃理解台词之后反而更能沉浸进故事的氛围里了。现在想想,完全陌生的语言体验更加剧了公路电影那种疏离尴尬的隔阂感。人是世上的大昆虫。就算想要逃离,又能漂泊多久呢?//原著作者,苏格兰作家Alan Warner也是一个在华文世界丝毫没有信息的人。我前几天在goodreads上搜书就经常发现这种有些作家海外很火,但在华文世界完全是黑洞的状况。不整点儿外语不行朋友们!
后现代社会人的疏离,我们不再拥有亲密关系;电影带有着的是阴冷的细腻,温热的恍惚。
被逼着看电影的生活,说不好是假的,但没有睡眠是真的
喜欢的女性题材。扮演默文·卡拉的那位演员可挑的太好了,中意片中那种游离状态的呈现,西班牙部分的彩色在DVD画质下也很好看。
七八年前曾经非常想看,可到今天才看到。假如以前就看到的话,那时年纪小些,一定会觉得很kool很我们姐们儿的感觉。只是,时至今日,觉得这片子也就so so,竟有一种很过时的感觉,哪怕里面仍有一些劲爆点。原来大师称为大师,因为他们的电影经得住时间考验。这样看来,做电影这行很复杂。
拉姆塞的第二部长片,同《捕鼠者》一样,主角的行为总有种如刺在喉的感觉,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的难受。其后的《凯文怎么了》也是。这几乎成了拉姆塞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