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的芭蕾》短视频影评
丝路影评|《战火中的芭蕾》:残酷战争下的跨国虐恋 中俄合拍电影《战火中的芭蕾》,中国芭蕾舞少女鹅儿与苏联红军战士安德烈在抗日烽火中谱写了一曲浪漫悲壮的爱情绝唱,影片因此呈现出奇妙的冲突与融合共舞的合拍片美学风格。
前景日军的枪管与后景一对恋人的并置,造成强烈的冲突,令人揪心。
一、残酷战争VS纯美爱情 《战火中的芭蕾》的故事发生在1945年中国东北边陲小镇,日军投降前夕秘密实施毒气计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勾连起苏联战士安德烈与中国姑娘鹅儿的跨国奇缘。
鹅儿把受伤的安德烈带回家,引发一系列生死变故。
鹅儿冒险照顾安德烈,两人日渐生情。
弟弟被日军枪杀,妈妈悲伤病倒。
鹅儿与安德烈在地下室定情一刻。
窗外雪花飘飞。
残酷战争中,生命何其渺小脆弱,唯有爱和信仰蓬勃生长。
秋日金黄的白桦林中,鹅儿和安德烈在幸福嬉戏。
一袭红裙的少女翩翩起舞,爱情何等唯美浪漫。
而森林深处却隐藏着日军罪恶的枪口。
战争中的爱情,被战火无情毁灭。
安德烈和鹅儿父亲,在与日军“最后一战”中,壮烈牺牲。
红衣少女走到尸横遍野的战场,坐在了爱人冰冷的身体旁。
鹅儿和安德烈在白桦林中嬉戏。
一袭红裙翩翩起舞。
影片将纯美的爱情置于残忍的战争背景下,在冷暖色彩、阴阳影调的强烈对比中,突出了战争中的人情人性美。
爱情之花在战火中吐露芬芳,又迅速凋零。
影片以强烈的戏剧冲突与极致的悲剧美震撼人心,引发观众对法西斯的无比痛恨。
芭蕾舞怀表,影片中情感传达和叙事的重要道具。
二、中国家国情怀+俄罗斯艺术风情 作为八一厂出品的战争剧情片,《战火中的芭蕾》并没有一如惯常地表现宏大的战争场景,而是以鹅儿一家人在战争中的悲剧命运展开故事情节。
鹅儿差点被日军强暴,恋人和父亲在战场英勇牺牲,幼小的弟弟无辜被杀。
一个普通家庭的不幸,是无数生活在战争阴影下的家庭的不幸。
柳芭大妈在战争期间与儿子安德烈失散多年,最终又因战争永远失去了儿子。
中俄两国百姓共同承受着战争的伤痛,也因此激发了两国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精神。
东北抗联情报员王成化开着火车撞向日本毒气火车;拿着铁器农具的东北汉子冲向日军的枪火;苏联红军为消灭残留日军赴汤蹈火…… 《战火中的芭蕾》不仅仅讲述了惊心动魄的战争与爱情,也洋溢着浓郁的家国情怀,弘扬了中俄人民勇敢的抗争精神。
战火纷乱中的跨国爱情。
《战火中的芭蕾》融合了中俄两国独特的电影艺术魅力。
影片真实还原了1940年代日据时期中国东北特色的原生态人文风貌,冬储大白菜、地窖、杀猪、滑雪板、东北大炕等特有的习俗场景和方言。
中苏边界,苏联大妈柳芭开了一所俄式面包房,有列巴面包、咖啡、留声机等等。
更重要的是,曾经是芭蕾舞演员的柳芭大妈教会了鹅儿芭蕾。
影片将俄罗斯芭蕾的巅峰之作《天鹅》绝美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鹅儿一家人的温馨生活。
在中国著名导演董亚春和俄罗斯电影大师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联合执导下,《战火中的芭蕾》影像画面精致唯美,音乐刚柔相济,将中国革命浪漫主义与俄罗斯艺术独有的苍凉博大、诗意浪漫相交织。
芭蕾,作为影片核心的视觉符号,仿佛战火纷飞中交叉剪辑的那一袭不停旋转的红色舞裙,一朵永开不败的爱情花朵,成为中俄两国人民携手战斗、渴望和平的美好象征。
撰稿:杨柳 王新枝
一个聚焦丝路电影的新公号,主打短视频影评。
影片中的中国演员基本都是来自于东北,所以在风土人情这一块影片把握非常到位。
雪地飞驰的爬犁、大年夜包饺子的热闹场景、东北当地人储存白菜的小仓房,相信都能勾起东北观众的回忆。
这些生活细节的特点对于南方观众未必能一下子接受,但是制作一团一队在细节的考究让这部电影的制作经得起考验。
战争始终是残酷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经历八年之久,这还是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算起,如果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那与日本的战争进行了就有14年之久。
主创选取《战火中的芭蕾》的故事有很深一层的意义,片中这场战斗是真实存在的,是发生在日本宣布战败之后,所以也被称作是黑土地上的最后一战。
这场战斗结束了,中国人民也正式在欢庆抗战的胜利,但无可避免的,战争会带来牺牲,那些为抗击侵略者而流血的英雄,值得铭记,这也是影片所要传递的重要信息。
战争场景的刻画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真实地还原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枪林弹雨、血肉横飞,无辜的百姓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生命如风中残烛般脆弱。
这些场景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罪恶,也更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绝境中,芭蕾成为了人们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
舞者们用身体诠释着对自由、对和平的向往,那轻盈的旋转、优雅的跳跃,仿佛是对战争的无声抗议,也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
影片的主题深刻而富有内涵。
它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人性、对和平的深刻反思。
芭蕾象征着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艺术的执着,而战争则代表着破坏与毁灭。
两者的碰撞,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坚韧与不屈,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正如影片中所说:“在战争中,我们失去了太多,但我们不能失去希望,不能失去对美的追求。
”这句话不仅是对影片主题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警醒。
《战火中的芭蕾》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佳作。
它让我们在欣赏芭蕾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它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无论战争多么残酷,我们都不能放弃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因为,只有在对美的追求中,我们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战火中的芭蕾》:战火纷飞中的人性与爱情之歌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众多抗战题材影片纷纷涌现,而《战火中的芭蕾》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脱颖而出,宛如一部在战火中奏响的浪漫与悲壮交织的乐章,给观众带来了极为深刻的观影体验。
这部由中俄合拍的电影,以1945年东北边陲小镇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
当时,日军在战败前夕仍负隅顽抗,秘密实施毒气计划,将生化武器利用铁路运输至中国东北边境 ,妄图做最后挣扎。
而苏联侦察兵安德烈在执行任务时受伤,被善良的东北女孩鹅儿所救。
鹅儿一家冒着生命危险,将安德烈藏在家中地窖,巧妙地与日军周旋。
在这个过程中,鹅儿与安德烈之间逐渐萌生了一段跨越国界的凄美爱情。
电影的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紧张与刺激。
日军的残暴行径令人发指,他们挨家挨户搜查安德烈,对村民进行残酷迫害。
小六子与伙伴比赛扔飞刀砍断了吊着牺牲侦察兵尸体的绳子后被发现,在母亲翠喜性命受到威胁时挺身而出,最终被残忍的日本军官杀死。
鹅儿在路上也遭遇欲行不轨的日本军官鸠山调度长,好在有智力缺陷的憨子及时出手,用铲子杀死了后者。
隐藏身份的东北抗联情报员王从化,为了不让更多无辜的铁路工人死去,毅然站出来,杀死数名日本兵之后开动火车与对面的日本毒气火车相撞,壮烈牺牲 。
这些情节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更凸显了人性在黑暗中的光辉。
而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鹅儿与安德烈的爱情宛如一朵盛开在战火中的鲜花,显得格外纯净与美好。
他们的感情发展细腻而自然,从最初鹅儿对安德烈的救助,到后来两人在相处中逐渐产生情愫,每一个细节都让人感受到爱情的力量。
大年三十共同看雪的夜晚,他们之间的情感升温,那种羞涩而又真挚的爱意,在寒冷的冬日里传递出温暖。
侦查部队突袭日本毒气库成功后,载歌载舞的人群中,安德烈与鹅儿互相奔向对方,紧紧相拥,这一幕成为了他们爱情的高光时刻,也让观众为之动容。
然而,战争的残酷终究无情地打破了这份美好,安德烈在与日军的“最后一战”中壮烈牺牲,只留下鹅儿在战后的废墟中悲痛思念,这段爱情以悲剧收场,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冲击,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战争对美好事物的毁灭。
从艺术特色来看,《战火中的芭蕾》堪称一部佳作。
导演董亚春巧妙地运用了色彩对比和镜头语言,为影片营造出了独特的氛围。
影片中冷色调与暖色调的极致对比,是残酷战争下的人性异化与苦难夹缝中的人性光辉的对立。
开篇村庄外道路上无尽的积雪和冰原,呈现出森然的冷色调,直观地展现出人民群众所受到的惨无人道的压迫、日军近乎磨灭人性的残忍 。
而鹅儿家的屋子、柳芭大妈的面包房以及村中央的教堂,画面却始终呈现出温暖的金黄色,导演将鹅儿与安德烈的嬉戏、柳芭母子的相认、孩子们圣歌吟唱等戏份安排在此,以无声的光线渲染人性的温暖,赞颂永不磨灭的人性光辉。
在电影高潮部分,导演使用平行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将中俄军民与残存日军展开决战的镜头与鹅儿身着红衣跳芭蕾舞的镜头紧密结合。
伴随着《天鹅湖》的旋律,鹅儿身披红纱、着红裙在阳光照射的房间里舞蹈,随着她脚尖的旋转,镜头切换至森冷肃杀的战场,人们群情激愤冲向日军。
镜头切换的速度随音乐节奏和鹅儿的舞步越来越快,在男主角安德烈牺牲的瞬间,镜头切给了阳光下旋转起舞的鹅儿,这一处理意味深长,意味着鹅儿与安德烈的感情已经由男女之间的爱情上升为对国家的热爱、对和平的坚定追求。
鹅儿身上夺目的红色与冷色调的战场形成鲜明对比,她手中飞扬的红绸,既象征着安德烈的牺牲,也象征着千千万万个抗战军民的牺牲,更是新中国燃起的新希望 。
此时的鹅儿,已然成为了一种意象,是所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是抗战中苦难者内心怀揣的希望,是战乱中坚韧的生命之花。
此外,影片中还展现了深刻的家国情怀和反战主题。
中俄两国百姓在战争中共同承受着伤痛,也因此激发了同仇敌忾、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的精神。
东北抗联部队和苏联红军携手作战,为了保卫家园、捍卫和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影片通过对战争的残酷描绘,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的罪恶,表达了对和平的强烈渴望。
比如,当天皇发布投降昭书时,一个日本兵兴奋地喊“我们可以回家了!
”而后却被自己的上司不动声色地杀死,这一情节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的荒谬和无意义。
而日本随军女人在难产中死去后,遗留下的女儿被鹅儿的母亲收养,这又体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宽容,仇恨的利箭永远指向发动战争的日本法西斯主义者,而不是普通的民众。
《战火中的芭蕾》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争与爱情的电影,更是一部对人性、历史和和平进行深刻思考的作品。
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那段沉重的历史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们在感受战火纷飞的紧张与残酷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人性的温暖与爱情的美好。
它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因为和平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这部电影也让我们看到了中俄两国人民在抗击法西斯战争中结下的深厚友谊,这种友谊跨越国界,历久弥新。
影片中的中国演员基本都是来自于东北,所以在风土人情这一块影片把握非常到位。
雪地飞驰的爬犁、大年夜包饺子的热闹场景、东北当地人储存白菜的小仓房,相信都能勾起东北观众的回忆。
这些生活细节的特点对于南方观众未必能一下子接受,但是制作一团一队在细节的考究让这部电影的制作经得起考验。
战争始终是残酷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经历八年之久,这还是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算起,如果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那与日本的战争进行了就有14年之久。
主创选取《战火中的芭蕾》的故事有很深一层的意义,片中这场战斗是真实存在的,是发生在日本宣布战败之后,所以也被称作是黑土地上的最后一战。
这场战斗结束了,中国人民也正式在欢庆抗战的胜利,但无可避免的,战争会带来牺牲,那些为抗击侵略者而流血的英雄,值得铭记,这也是影片所要传递的重要信息。
曝光的海报透着一股温暖的气息,虽然故事本身发生在的冬季,但海报整体色调明亮柔和,让人丝毫不觉得寒冷。
再加上充满正能量的台词,诸如“悲伤和困难总会离开懂得努力和等待的人”、“明年会幸福起来的”,都让人仿佛看到满满的希望,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生活中的人们常常抱怨自己的运气不好,而这句“她运气好,送给你,给你带来好运”的台词海报,恰恰击中了人们想要交好运的心情。
本来想打二星,看在抗战胜利献礼的大背景给个三星吧。
某作为苏俄粉和资深芭蕾粉,都吃不下《战火中的芭蕾》!
用感叹号也无法表达自己对编导对这一题材牵强表述和苍白阐释的哀叹。
看媒体说本片取自真实,那真实也是鬼子的确有在天皇喇叭无条件投降了还跟苏军死磕的最后一战,而非一个从列宁格勒穿越到黑龙江边陲的柳芭大妈在黑土地旮旯战火中培养了一只红天鹅。
想把故事编圆简直透支了编导的脑细胞吧。
最后一战那表现的啥?
苏军渣鬼子二缺?
仍然是挤做一堆端枪突突这么没战斗素养的POSE,还不重火力覆盖丫的还搞特种小分队作战,那还是大毛吗?
林中的芭蕾段落,有人说梦幻,要比起艺术总监米哈尔科夫的《西伯利亚理发师》中的士官生华尔兹段落真是差得天上地下。
不过能找到一个会说点俄语又是专业芭蕾伶娜出身的小曹演女猪,也不容易了。
总之整体都没有说服力。
反映中俄两国共同抗击日本法西斯题材的历史战争影片《战火中的芭蕾》,由中俄两国组成的国际班底创作而成,影片监制是被誉为俄罗斯的“斯皮尔伯格”的著名导演、电影家协会主席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导演则有八一厂著名导演董亚春担当,在这个全球欢庆抗击法西斯胜利70周年的时刻,《战火中的芭蕾》从非常的角度,歌颂了战争中的和平,硝烟中的真爱,大气而细腻的故事感人至深,可称为爱情史诗级经典。
因监制是俄罗斯导演的关系,本片呈现出典型的俄罗斯电影风格,雄浑的音乐,硬朗的情节,豪气的情感,或许是广袤的土地给了创作者们更粗犷真诚的气质,《战火中的芭蕾》所呈现的中俄边境,是一种交响诗般的雄壮,而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子民,莫不都生就了坚忍而善良的品性,在此之上,犹显得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与无耻,所以当片中日军在一项关乎生化武器的工事修建完毕后,竟然毒死了所有工人时,大地目睹了这触目惊心的一刻,影像也记录了这罄竹难书的瞬间,这是整个人类的苦难。
但,影片并没有因此而走入战场厮杀的套路,虽然是一部应时的献礼作品,《战火中的芭蕾》在当下一片冲锋杀敌声中,显得那么“非主流”,影片中没有八路,没有口号,没有说教,没有此起彼伏的敌我对峙,而是以男女主角的爱情作为主线,阅遍了这片苦难土地的屈辱与抗争,也歌颂了伟大人民和军队的正义必胜。
因人性使然,中国女孩鹅儿与苏联侦察兵安德烈的相遇,绝非偶然,尽管当时日军在疯狂搜寻,但鹅儿还是冒着生命危险,救助了抗击侵略的战争盟友——苏联战士,战台烽深信,无论安德烈负伤躺在任何家门口,都能得到最真心的救助,这是东北同胞的晓大义本色,也是中国人民知恩报恩的真性情,而安德烈爱上了中国女孩,也是合情合理,那不仅是对自己救命恩人的感激,也是对中国人民的真情。
爱是没有国界的,鹅儿和安德烈的爱情之花,就在这动荡不安的战争中,逐渐萌发,这并非是想象而来生搬硬套,影片赋予了二人的感情之路,更多的铺垫,比如说语言的沟通,比如说舞蹈的催化,虽然另一边,与侵略者的抗争硝烟弥漫,但寒冬过去,茂密的白桦林与漫山遍野的小花,还是见证了这段战火中的爱情。
鹅儿由中央芭蕾舞团主要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曹舒慈扮演,在片中,就一边在俄式餐馆打工,一边跟随餐馆老板娘练习芭蕾舞,这个情景,奠定了本片的艺术风格,在苦难中起舞,在炮火中盛放。
正如片头所呈现,茫茫风雪中的冰湖之上,鹅儿跳起轻盈的天鹅之舞,而后天鹅之舞的主题旋律,也在影片中一再响起,尽管这个场景是艺术的再度创作,但在影片中,是有鹅儿身着火红色裙装,起舞于金黄色森林中的场景,美到让人惊呆,将中国女孩的圣洁心灵,以及在爱情中的热情死火,进行完美的呈现,虚实之间,升华了爱的主题。
与鹅儿相对应的,是一身军装雄姿英发的安德烈,话说扮演者卡列斯科夫·伊戈尔修长的身材与雕塑般的面孔,简直是可以秒杀国内众多小鲜肉,令这段跨国爱情,拥有着更多的意境之美的同时,也更符合当下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的审美需求,看一对颜值爆表的跨国凄恋,再由此审视当下的爱情现实,历史的风云翻涌之间,是对世界进程的思考,对自我生存的感悟,这不仅仅是两国青年的爱情联姻,同样是两国共同抗击侵略者的通力协作,爱情无疑是反战的最佳介质,因此在今天看来,《战火中的芭蕾》更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没想到最后母亲居然收留了日本遗孤,真的很伟大,我好讨厌日本人的自以为是啊,明明他们的天皇都说投降啦,那几个人还在那打,气s我了男主就在胜利中牺牲了。
好喜欢男女主的感情啊,我宣布穿红裙子在枫叶林跳芭蕾那一段就是结局!!!
有点意难平了,最后牺牲桥段其实我没哭但是我在所有乡亲们都冲出来的时候我绷不住了,都在为国奋战都是英雄
剧情没有出彩的地方
前面节奏还挺紧凑,但是那个火车司机死的时候,我没有感觉到很强烈的情绪波动,只有日本人的气急败坏。
国人呢?
是对这种见怪不怪的麻木吗?
儿子死了,只有妈妈一个惊恐的镜头,然后病了…试问一个母亲看着儿子死在自己眼前就是这样平淡的吗?
父亲天天去烧纸,我能理解,沉默地父爱和为后面拿东西做铺垫。
男主身为一个特务,莽撞的想去为弟弟报仇,他还记得他是一个军人吗?
还记得他的任务吗?
在白桦树林的最后一战,毛子就带了这么点人,步坦部队呢?
最后人都没了…拍在白桦林的日本人也没有多少啊,怎么最后还是五五开?
柳芭说不想再失去他儿子一次,我就知道男主必死,这就是国产编剧的套路是吧😄妈妈为什么不能说,我一直心存希望,他会再一次回到我的身边。
而且女主为什么要问不告诉她?
半年前你不是知道了吗?
我就很迷惑,她俩跑铁路上是没追到火车的意思吗?
我觉得拍的挺好的就是教堂里的唱诗班,三次镜头,孩子越来越少。
女主跳舞很好看,不愧是首席!
飞舞的红裙子和飘落的明黄色桦树叶形成强烈对比,视觉效果拉满。
最后,我希望剧本好一点,这可以是一部很好的电影。
战争戏份有点假,思想不够深刻,可圈可点是异国恋,文化碰撞,但爱情部分也很浅。不如《黄河绝恋》。男主不像军人,拿枪总感觉在摆pose。两颗星给女主角。
八一厂的可怜的人
看完之后觉得以后要是我有了可以相伴一生的人一定要一起去一次白桦林~
摄影唯美如油画。抗日烽火中的跨国情缘,日军凶残伪善,毒气室害死千万中国人,曹舒慈曼妙舞蹈时,抗日军牺牲,有凄美文艺范儿
影片画面带有鲜明的俄罗斯影风,特别是开头部分,跟俄片《边疆》很像,白桦林那段很美。抗战题材的主旋律影片,剧情稍有点零碎,尤其战争与爱情之间的剧情衔接不够流畅,藏着藏着怎么就成了唯美爱情,这点交代的不够清楚。女主角的演技一般,表情很奇怪。
这个电影的剧情演技不评论,但是美术太赞了!!!!光影的运用!建筑!妹子的红裙!跳舞的姿势!赞赞赞!!!!!!
色彩不错
太过文艺。
前面都挺好的,有老东北的亲切感,几位戏骨把电影拖的很扎实。但是最后20分钟实在是太过俗套,大喜之后的大悲,农民一定要在最后一刻举起刀枪棍棒反抗
真实的历史比这要残忍得多
很深刻的电影,真的不错
白桦林里的舞也太美了
画面很漂亮,演员很喜欢,主旋律影片中少有的不狗血、不做作的佳作
媚俗。尼基塔搞這種爛玩意,劇本幹煸無力,畫面唯美。
画面很有质感
剧情节奏太慢 所有军人都是男角色 所有女角色都人畜无害 柳芭大妈的锅铲只是象征性地扎到墙上
苏联红军如何~~~这个真值得历史考究!
流水账
画面还行,剪接还行,故事很烂,导演叙述很烂,表演很烂,配乐很烂。说好的唯美爱情片子过半都没有出现。简直是神剧和偶像剧捏在一起的感觉。三条线,6-7个故事,没有一个说完整的。实在也没搞懂跟芭蕾有毛的关系,就是一个硬凑的元素。
胜赞的画面风格—并没有,许多取景角度、打光等都像是悬疑片导演拍的…主旋律题材。有些细节还是不错的,比如日军在林中看了场天鹅舞,放下了枪,还以为是有些许人性回归,接下来的台词是:今天放过一个,明天杀他一窝。看看网上还有人说:可是日军给中国小孩糖吃了啊…优秀的抗战片还是要再多来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