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和道德它们本不冲突,艺术的出现即是一种思想的出现,任何一种思想在超出普通人的接受范围内都被认为是一种病态的,但任何一种思想都没有去评判它对与错的准则,比如说母亲不愿意女儿去遵从基督教,其实本身对于信仰的东西没有过错,只是我个人对于信仰的教条也感到反感,我的主张既不赞同母亲的偏激也不完全遵从信仰,在我看来信仰只不过是基于参考上的精神思想,它对于一些偏激思想的不包容性评定得也是过于苛刻,到现在谁还能像儿时那般去评定一个人是否是好人坏人一说,艺术是自私的,它需要被赋予一种坚硬的思想,要是它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要是它还是如同液体般随波逐流,它就不能叫做艺术。
它的残忍就在于剖开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
约翰曾经说过,搞艺术的和疯子只有一线之差,而艺术家的高妙就在于,他拥有了疯子的思想之后还能保持理智。
这个母亲只是越过了那个界线,走向了另一个世界。
她对于自己的思想坚信不疑,从而使思想越来愈坚硬,她爱她的女儿只是她坚硬的思想开始要吞噬阿斯特丽德了,一开始阿斯特丽德对着自己所选择的思想半信半疑,她以为将自己的思想投入到信仰中去,就会得到救赎,然而生活是自己的,没有人能替你做最终的选择,当第一个担保人因为担心阿斯特丽德会抢走自己的男人时对着她说 “基督算个屁” 并且开枪打了阿斯特丽德,如果没有那个男孩,她就身亡了,信仰开始变成一种伪装,一种说辞,一种让人厌恶的感觉。
但这都不在与它本身,在于人。
虽然母亲毒死了背叛她的男人,虽然她做的一切都是不择手段的,但是我是认同她的观点的 :你不能忘记你是谁。
只是你一直在跑啊跑,你发现你那么强而有力,有用不完的活力,有广阔无边的田地任你狂奔,当你停下来的时候,你忘记了你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
关于阿斯特丽德,她和她母亲一同在成长,然而她并没有如同她母亲的思想任其放纵狂奔,我很佩服她的是,她有自己的思想,当然思想的成型在最初是剧烈撕扯和血肉模糊的过程,一次因为美丽而对她的射击,让她变得不在乎外表,对外界冷漠,但她的心门没有关,她懂得去感恩和报答,她懂得何时应该挣脱出母亲坚硬的思想,自己的死亡和他人的死亡让她明白自己该抓住的和舍弃的,虽然那一切都变得那么矛盾,一边是弱小人性的微弱的闪光点,一边是咄咄逼人的母爱,但最终她选择的从善,虽然她打扮的像一个汽车旅馆的妓女,但是她奔赴真理,剖开母亲丑陋的一面。
我再次闻到那个火烧午夜的焦味, 我想感受圣安娜风的炙热。
这是一个隐秘的渴望, 像我无法停止哼唱的一首歌, 或者像我永世不能拥有的某个亲爱的人。
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 我的罗盘总是指向西方, 我永远知道加利福尼亚的时间是几点。
’ 当我们拥有华美的利器,收起来,不要伤害别人。
夹竹桃,茎叶根皮均可入药,但要慎用,因有巨毒性,误食可致命。
勒紧枷锁后,抽干思想能力,直至完全桎梏行为方式,施与受间如何达到互享的平衡。
有点像污染的空气,毒害心肺器脏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使人逐渐衰竭死亡。
又有点像无菌的纯氧舱,以爱的名义强暴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永远无需长大。
但结果却毫无二致,要以喜剧结束,只能在两面性危险的夹缝中顽强存活,直到最终胜利。
《白色夹竹桃》用这种危险极端的故事旋律谱写了一对母女共同成长的人生插曲。
用回忆的视角摊开心灵深处无法完全愈合的伤口,用现实的宁静幸福把不安锁进小说与电影中,却留下驱不走的一丝怅然。
一个人的性格若不具备宽厚仁爱的特征,是很容易玩火自焚的。
傲慢与偏见总是蒙蔽人的双眼,误以为自己是那高山仰止的“能人”,能一览众山小,还会时不时地用高处不胜寒来自我安慰。
殊不知,因胡搅蛮缠而成为众矢之的,全拜自身问题所赐。
错而不改,故被弃。
英格丽德(米歇尔.菲佛饰)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一个失败的情人,一个精神偏离正轨的艺术家,她就是这样的人。
当坐在屋顶上吹风,强拉近女儿的那一刻,那种强悍无礼的个性已暴露无遗。
而女儿阿斯特丽德(艾莉森.洛曼饰)由怯懦的拒绝到无力的顺从,这小小的行为也完全表明了她的精神地位。
我近似迷信一种错觉,接近英格丽德的女人都将面对悲惨的人生。
而爱上英格丽德的男人都会在最后的挣扎中离去或消失。
克莱尔(蕾妮.齐薇格饰)是作者心中理想型的母亲形象,也是激起阿斯特丽德彻底抗拒母亲的精神支柱。
可怜的女人,虽然拥有可成为伟大母亲的潜质,却依然经受不起另一个女人的蛊惑。
作祟的不是寂寞与孤独,也不是自恃美丽的外表。
是仇恨的怒火,伤了无辜的人,也伤了自己本该恢复健康的心。
阿斯特丽德不断更换住所,找新的寄居地,结识新的“家人“,这真是个开眼界的奇妙旅程。
一个十五岁的女孩子若满足于漂泊,并以此为傲,那就要给英格丽德加上一功了。
事实上,这无疑是用一种残忍的方式拔苗助长。
每每当这个孩子想用正常的生活忘记过去的不快时,为人母的英格丽德,即使身处囹圄,也会用尽办法把女儿拉出人类社会,放逐到荒芜的无人地带。
这是母爱,是伟大的母爱,英格丽德至始至终都这样认为。
而我作为书友及影迷,不会欣赏这样的性格、人物,也会用感性的文字讽刺她的灵魂。
当然,结尾给了英格丽德修正错误的机会,她也非顽石般坚不可摧,作为超越生活的艺术作品,这又是一个不得不圆的谎。
《幕后玩家》是解读好莱坞电影运作的可视性小手册,对于被选中的剧本及投拍的可能性,里面明晰地列出了万里挑一的法则。
对艺术家而言,最无法忍受的是虎头蛇尾,无端被篡改的结局方式,如果是悲剧,就一定要用喜剧收尾。
接受这样的方式,才能继续艺术之路。
说这么多无关主题的话,无非是要为英格丽德的平反找个不可能的理由,至少在我这个读者心中,不愿谅解一个一开始就用惩罚幼小生命来痛恨自身命运的女人。
关于这部影片,我喜欢导演彼得.考斯明斯金对原著小说的理解方式与阐述角度。
并非忽略英格丽德的悲剧命运,但揪出问题症结,并对阿斯特丽德给予形象上的补偿,使人物主线丰富饱满才能达到更好的反思效果。
作为影视作品,这样做显然是在无法完全诠释原著内涵的前提下,直白却又不失明智的处理方式。
从艾莉森.洛曼很早就进入影坛的经历来看,能够从此角色的选秀中脱颖而出,也算未辜负慧眼识珠的伯乐。
后来在《火柴男人》、《大鱼》中的表现就更显示了她的好学与表演天赋,直至今年的《堕入地狱》,在她的乖巧、清新、叛逆的性格气质中又填充了神秘感,这种自然的可塑性,自然会拓宽她的演艺之路,使其未来更加光明。
对于米歇尔.菲佛,只能用大赞来表达她在电影中的魅力。
在这部剧中,我想她完全领悟了英格丽德这样一个角色,她是小说与剧本相妥协后衍生出的人物,更具戏剧的冲突性。
像她这种老戏骨,表演果然不成问题,轻松把握住了前后的细微变换,最后那一瞥淡淡的眼神,我以为只是一个低头前的最后一次骄傲,现在想来,那个画面依然在我的印象里,真是奇妙。
而蕾妮.齐薇格,演技自然不用怀疑。
不过我在意的是她的头发,觉得深棕色比金色更配她。
英国导演彼得.考斯明斯金除去严肃的电影人身份,他也是个性情中人。
从他对剧本对演员的苛刻态度,就能感知到他用理智做事,用情感引路的态度与方式。
据说彼得.考斯明斯金要拍有关哈里王子的电影,影片名暂定为《后备之王》。
这位生来没有自己的地位,一直成长于长兄威廉及已故王妃戴安娜的影子里的个性二王子,以“备用品”做身份代号,的确形象,在考斯明斯金的胶片中一定又将是一个相当戏剧性的角色人物。
不管是记录还是戏说,我都不怀疑彼得.考斯明斯金的的工作能力,假若罗伯特.帕丁森能够幸运地拿到此角,一定是个热闹异常的影片。
看了慕名已久的《白色夹竹桃》。
不算很长,1小时39分,但感觉有2个多小时,可见节奏之慢。
不过仍然可以说好看,因为里面4位都是金发的美女。
女主人公是位未成年的少女,母亲因被判一级谋杀入狱35年。
她从此在临养家庭和少年抚养院里度过成年之前的岁月,在此之间监狱里母亲始终没有放弃对她和控制,一直到她成年。
除了少女以外,其他3位母亲都是好莱坞的老戏骨:米雪儿.法伊弗、罗宾.莱特.潘和瑞妮.兹而薇格。
全部都是金发、高挑的美女。
而且,不仅是美貌,智慧也是被承认的。
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女性力量强大的影片。
第一个领养家庭是以枪击为终结,第二个家庭是以养母自杀为终结。
而两次,少女都是当事人,现场目击者。
在抚养院里,她和那个喜欢她的男生对话————“你母亲呢?
”“她在监狱里,因为谋杀男友。
”“你父亲呢?
”“我从没见过他。
”“Cool!
”“是啊,好Cool!
”————这是在看电影的我和表姐的对话。
对我们这样生活平稳的人来说,那是一种不可想象的际遇和生活。
突然,母亲被一群陌生人从家里带走,突然她被判入狱35年,而自己,突然被送到陌生人的家里,和一群素未谋面的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在片中,除了第一夜,少女坐在房檐下无声的哭泣,再也没有看到过她流泪,即使在被养母击中以后!
然后,第二个寄养的家庭,很好的物质环境,很爱她的养母,但是,因为和丈夫的情感破裂,在她身边自杀了。
在这样的生活里,她没有酗酒,没有吸毒也没有滥交。
(电影里故意淡化了她吸毒的生活)她高中毕业,最后和男友去了纽约,和母亲一样(也象她希望的那样)成为一个艺术家。
在结尾处,她把自己的一段段经历用一个个盒子布置出来,我由此推断她是个现代艺术家。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镜头,也许在很多人的心里,也会有这样的盒子。
看完电影,我有感于生命的坚强,虽然有时它也是非常脆弱的,但是,它的坚强总是超乎了我对它的想象。
我一向钦佩女性的力量,就象林语堂说过的,女性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保护者。
中国人说过,至柔者至刚,也是这个意思吧。
有时候,毁灭的力量是那么让人促不及防,但是,始终有另一中力量,尽管可能会及微弱,但是却于山蹦地陷之前,依然矗立,并且永远在生命里存在下去。
但是,生命里还有另一中东西始终存在。
戏里,母亲对女儿说“:孤独是人类的天性,没有人能填补这个空白。
”米雪儿.法伊弗的眼睛是一种淡蓝色,淡到你几乎怀疑她是个盲人。
在片里,她额上青经凸现,呈现出一种岁月的力量,那种坚定的眼神,让人无从抗拒.
她叫Astrid,健康的金发,清瘦的面容,凛冽的锁骨,她继承了母亲的美丽,也继承了母亲的艺术天分。
她知道的,母亲爱那个男人,也恨那个男人。
母亲说:“爱情侮辱了你,仇恨使你成熟。
这使人宽心。
”母亲删男人的硬盘,撕男人的衣服,用玻璃刺伤男人的手,在牛奶里插上夹竹桃,去墨西哥买DMSO。
她知道的,她都知道。
一个夜里她亲眼看着母亲被捕。
“他们没有权利拘捕我,我会在一小时内回来的”,当时母亲回头这样对她说。
“我生养了你,是要你自己独立思考。
别忘了你是谁,Astrid。
”“孤独是人的生存状态,没人能填补那空虚。
你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了解你自己。
了解你想要什么。
”母亲是这么教她的。
母亲是她所见过得最美丽的女人。
“决不要把夜晚交给男人”,母亲说。
从来没有道歉,没有解释。
而母亲却违背了她所有规则。
“我早就知道你要杀了Barry,但是你都不在乎,你根本就不在乎那对我会有什么影响”,Astrid后来对母亲说。
只是个存档。
-Sept.30, 2009
白色夹竹桃,听起来是多么美丽的名字。
我没想到内容是这样的苦涩。
夹竹桃是什么花,以前没有见过,而在影片的最开始,女孩就说风暴来袭其他的植物都死了,只有夹竹桃活了下来。
她母亲很喜欢这种花,一是因为它有毒,二是因为它的坚强,第2点女孩也很认同,而且这种花成为了她母亲在她心中的象征,美丽、危险。
这位妈妈有些自私、有很强的控制欲、她坚持认为女儿离开不会幸福,以至于她也从来不想女儿幸福。
这部影片值得看两遍以上,电影的最开始女孩在制作一些东西,我们不知道那是什么,但她的顺序是从右往左,她是从最后开始,因为她需要很久才能整理出和妈妈复杂的感情。
5个手提箱,是她生活的4个部分。
她与妈妈幸福的生活,但这种幸福是外在的,实际上潜伏着各种不安。
她妈妈是位独立的女性,与其他艺术家一样,她固执、骄傲、偏激。
妈妈因杀人入狱后,女孩被别人收养。
这是第2个手提箱。
俗气的假基督徒,一个女儿,一个儿子,一个领养的黑人孩子,一个帅气的情人。
孤独善良的女孩很快就和家里人融洽起来,她也受洗成为了基督徒。
可她妈妈却认为,这家人不配拥有她,让她一定要保持独立思考,记住自己是谁。
女孩开始勾引那位情人,并且得手。
小弟弟一直和她说,别把事情搞砸了。
而她自己也很抱歉,因此在被枪击后,没有向警察说出是谁开的枪。
第3个手提箱是孤儿院,里面都是些问题少年,因为过分美丽她被别人欺负,剪掉长发的她决定变得冷酷。
一个男孩子打开了她的心,她开始快乐,但母亲再次阻止她享受快乐。
第4个手提箱是富有的演员家。
这对于她来说是个很好的归宿,女主人对她很好,她们很谈得来,当她开始快乐,母亲再次阻挠。
她的一番话间接导致女主人最终自杀。
女孩再次无家可归,当她回到孤儿院时她拒绝了男孩,因为她害怕她会给这个人带来什么不幸。
她没有选择正常的家庭,而选择被一个装扮像妓女的人收养。
这是第5个手提箱,她们去富人街区的垃圾箱捡别人的衣服然后拿去卖,她也变得很朋克,或者说很像廉价的妓女。
一直以来女孩总是画同一个女人,她猜她叫安妮。
当母亲让她去帮忙做伪证时,她的交换条件是要知道真相。
原来,她母亲被父亲抛弃,而她曾经想不负责任的离开,把孩子寄养给了邻居安妮。
这就是她成长的真相,在知道这一切后,她只想母亲放了自己。
而最后,她母亲也做到了。
看到母亲重新做进囚车,她知道自己是爱她的。
这就足够了。
我的影评从没来没有太多对电影的分析,更多的是对自己看电影时某种感觉的记录。
几天前无意中,回看之前在豆瓣上写过的几篇影评,很多电影给我带来的瞬间感觉都已经消失在忙碌的生活中。
所以,我坚持认为影评必须写,但内容可以很随意,只要能够把这部电影带给自己的感受讲出来就行了,一年后或几年后,都能回忆起当时某种情绪就够了。
这个女孩真的很漂亮,她犹豫的眼神是那么迷人,她金色的头发时而半扎着,时而散开,连她妈妈都说她是成年男人的杀手。
她有些像邓斯特,也有些像暮色的女主角,但都远胜于她们。
Sick&sweetSuch a sick, repulsive mother (why u still look up to her after all that happensIdk why u look so attractive in short hair or thick makeup... like the most beautiful and fragile cheap hookerFragile. That's the word for itGod u two's love story really struck me... So pure. Damn haven't felt that way for a long time. Crazy mysterious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Four suitcases. Four periods of lifeYour mother in that pure white shirt. Your mother is that white oleanderI know what an oleander is..maybe I am bi
白色夹竹桃白色夹竹桃是一种美丽但含有剧毒的植物,正如本片主人公Astrid的艺术家母亲——美丽优雅却又极度危险。
站在孩子的角度,Astrid有着充分的理由恨她的艺术家母亲。
她极度自私,固执地坚持只有自己的信念才是对的,其他的都是错的;她控制欲强,千方百计阻止女儿接受异于自己执念的事物;她缺乏母亲的责任感,竟把刚出生不久的女儿丢在家里长达数月。
她阻止Astrid的亲生父亲来看望女儿,让女儿从小就缺乏父爱。
我们每个人在小时候都会别人被告知,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而扮演这一角色的一般是我们的父母。
他们的偏好会塑造我们的认知。
尽管子女不是父母的复刻,但不可否认,父母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在孩子们心智还不完全的时候。
Astrid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所以对母亲有很大程度的依赖,会理所应当地接受母亲灌输给她的想法。
因此在母亲做出那么多有悖于常理的事情后,她都不曾试着阻止,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她预感到母亲会杀那个男人,却什么也没做。
三个不同的寄养家庭,让Astrid了解到了母亲之外的世界,与母亲以外几个人产生了情感上的羁绊。
这使得她开始思考,开始全方位地质疑母亲的教导是否正确。
经历种种之后,她得出了结论,母亲的教诲是错误的,至少它们不适合自己。
她几乎就要认定,自己的不幸几乎全是拜这个女人所赐。
可是母亲最后的决定,又把母女之间几乎要断掉的联系重新连了起来。
要是没有母亲最后的决定,Astrid就能认定,她的妈妈是个极度自私的女人,是她把自己拖入了地狱,让她流连失所,失去父爱,担惊受怕。
可是那个决定,又动摇了Astrid的结论。
她的妈妈终究是爱她的,尽管这份爱让她伤痕累累。
我一直在想,父母爱子是本能的,而伤害他们也是本能的吧?
因为有时候,很难区分爱与伤害的边界。
人们常常以爱之名行伤害之实,造成了爱与恨的纠缠。
Astrid就陷入了这种挣扎之中,最后以某种方式达成了和解。
而不幸的是,在更多的结局中,情分一刀两断——正如Astrid在最后的决定之前,本打算做的那样。
影片中毒死情人的女画家英格丽德第一次出现和最后一次出现的场景前后呼应着 画面里淡淡的眼神 显出了她更加深沉的强悍和危险的人在一起却感到安全 所以挣脱的姿态抵不过对她的迷恋 整部影片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英格丽德身上散发出的这种坚强:无礼 专横 不带宽厚仁慈 却又无比强悍她以一种残忍的方式对自己十五岁的女儿拔苗助长 这是用亲情和余生在冒险
1.这里刊登的这部电影的情节介绍太烂了,完全都没看懂故事情节就乱讲。
2.这部小说很棒。
英文和中文翻译的都好。
虽然译林精装版封面很丑,简介很烂。
3.电影大大压缩了小说。
另外感觉上导演没有特别好地把握小说的风格和精神……艺术在原小说中有着重要作用,在电影中则没有这种感觉。
另外选角的问题……唯一也是最失败的:Renée Zellweger。
感觉她和小说中描述的气质高雅但精神脆弱的女演员相去甚远。
4.但因为太喜欢小说,还是对这部电影有好感。
片尾音乐safe and sound特别美。
另外惊喜的是k-pax的片尾音乐也是它。
这部小说和同名电影都非常棒。
(看看人家的翻拍水平……)5.买英文小说的话,最好还是第一版的封面,优美含蓄。
后面的版本为了配合电影宣传换成了电影海报。
一点遗憾。
1.如果看过Janet Fitch的小说,很多Ingrid对Astrid循循善诱的对话都是有关孤独的。
比如:“Loneliness is the human condition. Cultivate it. The way it tunnels into you allows your soul room to grow. Never expect to outgrow loneliness. Never hope to find people who will understand you, someone to fill that space. And intelligent, sensitive person is the exception, the very great exception. If you expect to find people who will understand you, you will grow murderous with disappointment. The best you'll ever do is to understand yourself, know what it is that you want, and not let the cattle stand in your way.” 再有:“Don't attach yourself to anyone who shows you the least bit of attention because you're lonely. Lonliness is the human condition. No one is ever going to fill that space. The best thing you can do it know yourself... know what you want.” 做母亲的知道自己入狱后女儿必须独自长大,所以她教导女儿直面孤独学会与孤独相处因为她害怕女儿重蹈覆辙如她一般的因孤独而产生不应有的依赖最后因极大的失望而犯罪。
女儿一直在追问母亲是否对自己的罪行后悔过,她是如此赤诚坦白:“I regret nothing. No woman with any self-respect would have done less......Let me tell you a few things about regret...There is no end to it. You cannot find the beginning of the chain that brought us from there to here. Should you regret the whole chain, and the air in between, or each link separately as if you could uncouple them? Do you regret the beginning which ended so badly, or just the ending itself?” 同时她丝毫不掩饰自己曾经受过的伤,并且明确地告诉女儿就是因为这些伤口使她成为今天这样的一个艺术家和母亲: “I know what you are learning to endure. There is nothing to be done. Make sure nothing is wasted. Take notes. Remember it all, every insult, every tear. Tattoo it on the inside of your mind. In life, knowledge of poisons is essential. I've told you, nobody becomes an artist unless they have to.” 最终,辗转于多个寄养家庭并为此伤痕累累的女儿决定和男友一起迁去NY,过去的经历造就了现今的年轻艺术家,她明白了“You've got to let go of who you were, to become who you will be.” 她也明白是因为母亲lets her go,这样一个勇敢真实面对人生的母亲在deal is deal 谈话后明白了女儿已学会在孤独中成长,尽管她还是多次的警告女儿“Women always put men first. That's how everything got so screwed up.”2. 如果google或wiki所有条目都强调夹竹桃是剧毒植物,其叶皮根花均有毒。
如果细看条目分类又会发现它适应性极强,扦插繁殖极易,春夏秋三季都开花。
不难发现,夹竹桃的比喻是母女两人的结合,Ingrid是个优雅的艺术家兼单身母亲,对于男人的态度是'玩玩可以绝不认真'结果一不留神认真起来就有如剧毒的夹竹桃般置人于死地;Astrid在一个个寄养家庭中流离,几乎所有矛盾源自于男人因为所有男人的女人们认为她有如毒物般在腐蚀着她们原有的家庭,千万般挣扎后年轻人又成为艺术家。
又似乎有女性主义的影子,Janet不断地在重复:女人啊,受伤不要紧,犯错也没关系,收拾收拾自己,不必遮掩旧疤,再上路出发记得别为了孤独而去投靠男人,相信自己你可以的。
Janet还通过Astrid的角度看待那些女人们:“I hated labels anyway. People didn't fit in slots--prostitute, housewife, saint--like sorting the mail. We were so mutable, fluid with fear and desire, ideals and angles, changeable as water.” 是的,如果女人看待同性还像男人般的批判,那么还可以从哪里得到重生的力量?
Astrid正是有过这样真实又痛苦的经历才会彻悟,才能浴火重生。
最终“The phoenix must burn to emerge.”忘了,条目中明确提到夹竹桃虽有剧毒却是是有名的观赏花卉。
所以女人永远是矛盾的结合体。
愿做这样的夹竹桃:享受孤独,美丽怒放。
看完就一个感想,真·母子俩那头长发实在太美了~
白色的夹竹桃,美丽却有毒,就像人,往往以爱的名义去伤害最亲近的人。当爱已经变成一种束缚的时候,唯有挣脱,才能获得新的成长。
我罗宾哥依然那么“奇葩”!接这类角色的时候你脑壳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有些人虽然境遇悲惨却可以拥有健全的人格;有些人境地良好,人格却变态或不堪一击。
我知道 每个女孩的成长都是艰难的
两个主角的戏都很好。
该片是一部通过坎坷的人生遭遇来讲述成长历程的影片。它以敏锐的视角、跌宕的剧情、血肉丰满的角色为观众奉献了一个如此伤感而又凄美的故事。
Alison Lohman像是童话里走出来的
that's how we grow up
说实话,没有感觉到电影的深意。。。没有什么感触。。。
她妈妈真的讨厌的让人厌世…
“我再次闻到那个火烧午夜的焦味,我想感受圣安娜风的炙热。这是一个隐秘的渴望,我无法停止哼唱的一首歌,或者像我永世不能拥有的某个亲爱的人。无论我走到天涯海角,我的罗盘总是指向西方,我永远知道加利福尼亚的时间是几点。”ps:Alison Lohman美得好不真实啊!
take my advice, stay away from broken people. Claire带Astrid去海边跑步,那是她第一次在海边跑步,她气喘吁吁开玩笑说再也不跑了。Claire问她,你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是哪天?Astrid含着眼泪说,今天。成长真的太残酷了。
善良是把双刃剑,它能带你收获善意和友谊,也可能让你被利用被操控。母亲强烈的控制欲或许来自于对于这个世界恶的了解和恐惧,也因此害怕女儿会受伤害。当然,最深的恐惧是女儿会像爱母亲那样爱另一个女人,因为母爱是排他性的:接近全能护住幼崽,但是孩子只能是自己的唯一。。。提防被利用和操控并没有错,这一定是她阅人无数才明白的道理,只是她还只是个渴求爱和保护的小孩。
主角是那位小姑娘,她的母亲则有点儿像童话里会巫术的皇后。电影讨论的主题和最近刚刚看过的《The Tall Man》有点联系——母亲不能承担责任时是选择理性地放手还是遵从动物本能?两个电影都对这个问题表达了明显的倾向,但又都有所保留,毕竟任何一个选择都让人痛苦
盛名之下
woman/mother and daughter/love or life . 在她那样的年轻岁月里 没有做好迎接一个完全需要自己付出投入的生命的准备,她在学习当好一个母亲。在她成长的道路中,在她的母亲学习的过程中,她失去认识父亲的机会,失去母亲的一些零碎记忆,质疑自己的爱。
我们都在牢里,你和我,因为我们的坚强和独立受到惩罚。别忘了你是谁。我最好的一面已经藏起来了,你也应该这么做。都记住了,所有的凌辱和眼泪。
成长的路上,有些人出淤泥而不染,有些人却自甘堕落,一饮一啄,莫非天定?在如此自私、貌似人格障碍甚至有些邪恶的母亲的精神控制之下,小萝莉以强大的内心,在历经波折之后,勇敢地告诉母亲:你并不希望我学会独立思考,而只是要我学会像你那样思考!
家庭教育。母亲对女儿的完全占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机能。AlisonLohman演少女美呆了。MF一如既往地美到夺命!Z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