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做好一切准备打算看的时候忽然预报大余震……抱着电脑跑路,在凉快的室外执念的看完了这部电影……部分段落有点怕,不过应该还不算惊悚总体感觉是——加入一点政府和人性的新瓶装老酒的僵尸片……小男孩很漂亮尼克也很漂亮……情节新旧交替在几分钟之内闪回的拍摄手法对我来说还是蛮新颖重点表达依旧是母亲在各种危难情况下对孩子的爱与保护8也不是没想过,如果身边亲近的人忽然有一天不是你熟知的那个了,会是什么样子,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
但是没有想到会是隐藏着的在大脑内部与其他个体分享连接。
这让我想到了叫做《执镰者》的科幻文……外星病毒他们到底要做什么还是不清楚,似乎只是很固执的不停用恶心的方式来感染所有人和怂恿人家睡觉。
接下来的一切并不能看出他们所谓“完全平等没有杀戮抢劫死亡的世界”。
结尾有点仓促,不过也不是导演想要重点表达的对象,总之还有很多人幸存而曾经堕入外星的人们在被杀死了体内没有防御外壳的外星病毒(似乎外星来的家伙们的死穴就是这个参见《世界末日》)后失忆,重新回到一切开始之前。
尼克最后看向007帅哥的眼神还是很到位……可以感受到很多吧,劫后余生的完美家庭和幸福生活。
人们空洞的眼神真可怕……很多人用同样的眼神同样的动作行动更可怕……果然是人群恐惧症了最后提问:快速眼动时的深睡被忽然打扰会心跳停止么……?
以后睡觉是可要小心了还有大脑灰质和白质都是什么有什么区别……???
病毒片,这次的病毒还有点特殊,不同于以往看的人类患病毒病发后将残暴无比 嗜血腥 无恶不作这个病毒只会让人麻木,让人没有情感,彼此之间没有了争执 邪恶 利用 背叛,但微笑 拥抱却都是那么生冷,然你觉得,“我的丈夫不是我丈夫”“我的儿子不是我儿子”好像,人人都变成了不会笑不会闹不会哭不会愤怒的机器人,游荡在街上,一种僵硬表情,他们的目的就是,把所有非免疫的人变成同类,免疫的人视为己患,定要除去。
表面上看,真所谓那个班说的:这样的世界将会无比和谐美好,世界大同,人类和平共处,但是,如果真没有任何情感,没有了喜怒哀乐,那我们还称之为人类么?
那和机器人有什么区别?
深层分析,这也正是外星侵占地球的途径之一,相当于给人类洗脑,全人类洗脑,没有通过任何武力用精神上的侵入,那才是最致命的。
ps:那孩子真可爱,妮可表演的也很出色、
这部电影吧,其实说实话,真的不怎么样.... 而之所以像我这么挑的一个人都能从头到尾将它看完,原因无非两点:一是女主的颜值,二是很好奇电影的最终结局究竟会是怎么样。
无可厚非,电影本身,题材很好,很特别,说的不是咬人的丧尸,也不是杀死人的异形,而是一种可以将感染者都变得冷漠没有感情的病毒。
就像流感一样,只不过它和流感所不同的是,实际上它对人类而言是没有任何实质性伤害的,它只是会让人变得就像机器人一样,冰冷,但却很团结。
其实想想,那样不是挺好的吗?
不不不,我必须打消掉这个念头,就像电影中女主的积极理念一样:如果我们人类真的就都变成了那样的生物,这个世界不就等同于毁灭了,变回了原始社会了吗?
那是退化,是不好的!
事情是这样的吧?
可,又退一万步来讲,我们现在生活着的世界难道就真的和原始社会区分开来了吗?
有,当然有!
就像现在没有了奴隶主,也没有了地主佬,就像以前这个世界是血淋淋的弱肉强食世界,而现在却是人人都衣着光鲜和茶饱饭足。
那么问题来了,生活在我们这么美好的生活环境中的我们,为什么却其中频频会有人身体感觉到现在比之生活在危险的原始社会还要沉重,心灵比之在野兽口中求存还要痛苦?
只因为,世界的形态是变了,可它的本质还是如初的!
弱肉还是弱肉,强食还是强食,现今的弱肉强食只不过是披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变成了绅士,可实际上,它的内在依旧狰狞可怖。
额,扯远了。
回到电影本身,说起来电影是昨晚看的,情节什么的现在早已忘记了七八成,只记得其中的设定bug真的多得不行,完全莫名其妙的就是这么一直看着一个漂亮的妈妈一直找儿子,一直期盼和等待着世界变成理想中的模样.... 然而编剧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结局,那就是最后妈妈带着儿子逃生了!
病毒被消灭了!
人类恢复如初了!
真,扯淡!
科幻,妮可基德曼,丹尼尔,已经有看这部电影的理由了。
不过科幻的外衣开始没多久就扯掉了。
一个场景交待一下外星病毒入侵,科幻结束。
于是上半场只能在恐怖片的俗套情节里欣赏妮可基德曼曼妙的身材、美丽的容颜、精湛的演技。
倒也不无聊。
最后一场飙车追击和大厦逃亡还挺带感,不错的高潮结尾。
然而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政治片。
报纸和电视新闻里不断报道的国际形势,加上尼克和俄罗斯佬在酒席上的言谈交锋,几乎不能算是政治隐喻,而是直接的政治题材了。
背景报道里除了大量军事战争新闻,还不停提到俄罗斯、朝鲜、中国等敏感国家消息,尤其高耀洁事件直接被点名提出,实在是意图太强烈了。
加上感染病毒后的共产主义乌托邦症状,政治倾向很直接了。
然而这种自以为巧妙的政治指代,却正是这部电影拙劣的地方:试图肯定或否定某一种制度,本身就是就很蠢的事情。
而其表达的政治观念本身也脆弱而矛盾:没感染病毒前,世界充满混乱、战争、压迫;病毒入侵后,人类失去个性形同僵尸,但是世界和平,对社会主义满满的恶意;战胜病毒后,人类恢复鲜活,但是战争和混乱重新占领世界,用人性的自由来为战争和霸权辩护?
这么做怎么都感觉两头不讨好,很有一种思想的无力感。
水至清则无鱼,人类便是从混浊的水中爬到了陆地上,但到了陆地上之后,许多人以为自己不再是鱼了,所以也便回不到水里了,即便那水看起来十分地清彻。
―――韩兮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睡醒一觉后会对这个世界产生疑问,自己与昨天的自己是不是同一个人,这个世界与昨天的世界是不是同一个世界?
这种拷问与哲学无关,而是一种病毒在作祟,至少影片中设置了这样的环节,所以主人公卡萝尔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清醒,因为哪怕睡觉这种与世界短暂的隔离都会令自己身处另外一个世界,也许自己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世界是需要参差多彩的,人也是这样,但参差多彩的世界却充满了罪恶,大同的概念令所有人即向往又感到恐惧。
影片的科幻性便提出了这样的假设,但事实上,我们所面对的一切,包括罪恶也包括美好是不是也同样是假设出来的呢?
当太空舱携带着外星细菌传染着世界上最富有胜名的都市华盛顿的时候,政府采用了隐藏真相的报道方式,假设出来的流感终于成为现实中真实的影像。
《致命拜访》是根据1955年的小说《人体入侵者》改编的,其实笔者更喜欢小说的名字,所谓的人体其实是人类的精神家园,相比起以往的许多科幻灾难性的影片,此片的外星生物从对人类的肉体伤害直接转嫁到了精神伤害,这个立意显然要高明一些的,而影片的主线人物也并没有标榜着自己的救世理念,相反,卡萝尔只是一个十分正常的母亲,她所要做的事情也是极具普通意识的,这一点与《世界大战》有异曲同工之处。
故事的情节发展与本片的创意几乎达到了生理上的同步,卡萝尔怎么也想象不到自己的一个心理病人与那从外太空掉下来的残骸有什么关系,但所有的变化就是在这种不经意间悄然进行的。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身边朋友身体上的改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精神实质的改变,而卡萝尔却慢慢地发现了这个世界所有人精神方面的变化,呆板,同一。
其实这是一个相当古老的命题,说到每一个人的变化主要谈及的便是这个人心理上的改变,似乎已经不是当初那个人了,但这种体验只是个人的,对于整个世界来说,其反讽的意义在于人们对自我感官的过份依赖,于是影片中被外星生物侵入的人们外貌并没有任何变化,符合人们感官上的常识,但其精神领域已如行尸走肉一般,这却需要正常人用心灵却辨别。
任何一个人如果发现身边所有人都变化了,那么他一定是极其恐慌的,换句话说,他是唯一一个清醒的人,只有清醒的人才会感到恐慌,这是古往今来的惯例,而卡萝尔恰恰是这个清醒的人,更重要的是,她发现那些变化后的人却希望改变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她,于是冲突在这里产生了。
此时我们回到小说产生的年代,1955年,这是处于后二战时期的年代,信仰在战争的阴影中崩溃,而强权体现在整个西方国家,(当然东方的强权更为残酷)于是对有着古老的人权理念的西方人来说,这种精神上的强权无疑是一种无耻的酷刑与压迫,而反抗与暗讽便直接体现到了作品当中。
小说分别于1956年与1978年被改编过电影,《致命拜访》已经是第三次了,前两次由于处于当时的敏感时期,所以在美国社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其政治与社会的暗喻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便不难看出,这绝对是一部在科幻的外壳包装下的政治影片,而故事中卡萝尔寻找孩子只是作为讲述的线索,与影片的主旨关系并不是很大,但客观地说,这种亲情的牢固感恰恰与同一的思潮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卡萝尔的个人行为也与整个世界的改变形成了对比。
以个人生活为故事,反衬政治大背景的荒谬与苦难,这是许多影片采用的手法。
之所以这样地讲述故事,其主要原因在于对个体的承认与尊重,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人性的直接体现。
其实影片在讲述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极其真诚的问题,那就是所有个体的消亡将会令整个世界呈现出一种和平安宁的景象,没有罪恶,达到真正的“和谐”。
相信每一个人都会面临这种选择,是“和谐”而没有罪恶,还是让这个世界继续呈现出多重性呢?
这个问题看似尖锐,全人类的答案与个体的答案也许并不相同,而这种不同感恰恰反映了世界的荒谬。
尤其在影片中,当这群异化后的人们要杀死卡萝尔儿子奥立佛的时候,这种荒谬感便更为突出了,所谓的大同是建立在排除异己之上的,那么这种排除异己的行为本身又怎么可能是“和谐”的呢?
没有“和谐”也许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这是人类生存的世界法则,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
韩兮2007-12-22于通州
很普通的灾难科幻片,老套路。
被某*感染,然后在未感染人群中发现免疫者,于是提取免疫疫苗,于是,大家又都获救了。
唯一的看点是nicole,恩,真是漂亮亚,好有气质,穿套装真好看><不过话说,看到最后会觉得,这不仅仅是一部灾难片。
人类存活于这世上,不可避免的有纷争,小到家人朋友间的争执,大到国与国之间的战争。
虽然我们都希望避免战争我们都希望家人朋友间的友好相处,可人类存活到现在几千几万年的时间,虽不断的进化着,却依旧有着亦好亦坏的情感。
因为我们是人。
过去很少看nicole kidman的片子,以前看过cold maintine,但是印象不是很好。
noix貌似是很喜欢她的。
不过看了这部电影之后,nicole在里面出色的表现与对角色的诠释让我在喜欢这部片子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喜欢上了nicole。
首先说,这部片子名义上是恐怖片,但我却觉得更像是一部政治片。
mtime上这部片子评分很低,很多人都评价说这部片子既无意义又令人看不懂,虽然有两个大牌却拍的很不如人意。
我想为这部影片申诉一下,看不懂可能是因为这部片子的政治隐喻,但是只要是对美国非常著名的女性思想家ayn rand的作品或思想有过接触,就应该非常容易就能明白这部片子的意思。
偏激点说,这是一部讽喻社会主义思想并为“真正的”资本主义作维护的影片,就像ayn rand一直坚持的政治主张。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她的小说《一个人》。
这部小说构想了一个集体主义发展到极致的社会,不保留地说,这个社会和我们从小在历史书或政治书里面所描述的大同主义社会或是共产主义社会极其相似,只不过可能集体地过分了一些。
当集体主义发展到完全忽略个人特性的时候,集体主义便会变成一种暴力,而一个集体一旦成为一种以集体思想为准绳的组织,个人需求必然会被忽略甚或是被打压,就像这部影片里所形容的被感染以后的美国社会。
我在看这部影片时一直觉得那群被外星病毒所感染的人就像是一群极端的社会主义恐怖分子,采用一切暴力手段使周围的人都成为这个组织的一分子,而“注射”这种传染方式感觉更像是一种政治洗脑,所以被感染以后成为组织的一分子的人会对被注射的经历毫无印象,就像政治上被洗脑的人完全不会觉得自己曾经被侵犯过一样。
而对于电影所设定的感染之后睡一觉就会成为组织的一员的方式,更像是对人本身对“希望一觉醒来世界都会变成自己希望的样子”的思想的隐喻。
另外在影片中被感染后的ben劝说carol成为组织的一员时,他的用词“我们”更是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了ayn rand的思想在这部影片里的表达。
《一个人》里面ayn rand曾费了很大的笔墨揭示了她所假设的那个集体主义社会的大众思想构成。
在这个集体主义社会里,不存在“你”,“我”,“他”这样的字眼,所有的你都是“你们”,我是“我们”,他是“他们”,可以发现,影片里的组织的确是一个这样忽视个体的集体主义为宗旨的组织,人与人之间没有区别,个人没有任何情绪,因为情绪的变化对于集体来说,是过于个人化的表达。
而女主角三番五次被劝说时对方所提到的那个“没有丑恶,没有暴力,尽是美好”的社会目标,更像是一种政治思想激进的理想主义者理想中的社会。
是否当社会思想被集体主义所控制垄断时,那些丑恶,暴力的东西就真的都会消失?
人们就真的能够幸福?
按我的思想观念,缺乏个性化的千篇一律的社会是毫无幸福可言的。
ayn rand的selfishness's virtue一书中曾表述过她对集体主义的观点,她认为一旦集体主义以集体的利益为先而忽略甚或是牺牲个人利益,道德便不再维护集体主义,因为“集体的利益”是没有任何权力侵犯“个人的利益”的。
而一旦集体主义在维护自身而采取了暴力的手段之后,集体利益这种噱头就更加站不住脚了。
影片中正常社会所代表的显然是美国最为流行的主流社会意识个人主义的阵营,而被外星病毒所感染人群则更像是一群坚持集体主义的激进分子。
所以我想这部影片之所以在美国票房惨淡可能也是因为触怒了美国另一部分坚持集体主义的政治人群吧。
影片的片尾carol所回想的那段话貌似是这部影片的批判性的对影片主旨的揭露,但我却觉得这是导演为了让大部分不明白我在上所说的集体主义思想的观众勉强了解影片意义的一小部分而牵强附会的东西,有点画蛇添足的感觉。
这是我对影片最不满的地方。
感觉这部影片还有一个不如人意的地方就是nicole所饰演的心理医生太神了,无论枪法还是飞车技术都是这么得出神入化... 以上只是我结合对ayn rand的个人主义的理解而对影片的一些见解,由于我既没有看过《资本论》,也对社会主义没有什么很深刻的理解,所以言语之间必然会对之类的政治观点有所侵犯,这不是我的本意。
昨天买了ayn rand的长篇小说《源泉》,今天又看到这部貌似渗透了她的个人主义思想的影片,心里着实下了要继续好好研究ayn rand的决心。
不论这部影片的名声如何差,我还是很喜欢它的,即使是把它当作对ayn rand的研究资料,我想我也有必要把这部影片的dvd版纳入我的个人收藏。
咋说乃,海报吸引了我,一张母亲留给儿子的字条,哈哈,满有创意额,片子一般,不好不坏,看的时候不停的想到生化危机……当然,把它转变一下,这样就显得有深意一点,探讨探讨人性了,其实这样科幻的内容要想讲道理,对于导演和演员的要求都太高了,Nicole是我比较喜欢的吧,身材好,一头金发的造型我也很喜欢,翻译风波里面,哈哈,OL的最佳代表啊。
就喜欢海报,喜欢Nicole,其他没什么了……
《致爱拜访》(The Invasion)最大最珍贵的发现是被导演们拍烂的情节和母爱。
想拍电影,拍老妈。。。。。。。。。。。。。。。。。。。
又看到尼可的片子了,以为会是故事片,看下来,惊喜大过了想像。
美国,太空梭计划出现问题,飞船在降落过程中发生爆炸,事故带来了地外生物,生物以细菌的形式出现,具有智能的实体,体积只有几个细胞大小,它们侵入人体将其DNA与人类的结合,被感染的人类个体会在快速眼动睡眠状态下被转化,并被重写基因程式。
当卡萝(尼可饰)意识到周围的人发生变化时,情况已经变得不可控制,被感染的人越来越多,它们没有感情,没有情绪波动,冷漠,却异常的团结。
而这时,卡萝的儿子奥利弗已经被她送至前夫住处,其前夫却是最早一批被感染的人。
在与变异者的接触以及冲突中,本(丹尼尔-克雷格饰)与卡萝发现患过ADEM(脑炎的一种)人具有免疫力,而奥利弗恰恰具有这种免疫力。
卡萝在被前夫感染后,强打精神力图营救被前夫软禁的儿子。
卡萝极其镇定的伪装成变异者进入前夫母亲家,并带着儿子夺路而逃,当她们到达一个药店等待许久后,本终于赶来,只是,他已经被感染成为变异者,并伙同几个变异者试图抓住卡萝与奥利弗,卡萝开枪打伤本后与儿子驾车一路狂飚,并最终逃至一幢大厦的楼顶,被赶来的史提芬搭救,乘直升机离开。
影片末段,世界似乎恢复了平静,被采访的医师意味深长道:至少我们现在是人类了。
而卡萝则在家里望着看报纸的本回想着宴会上一位俄国人说的话,如果没有战争和犯罪,人类也就不再是人类了。
尼可似乎没有被奥斯卡影后注定背运的论调影响,姑且不论其择片的眼光(何况她的眼光一直还是蛮毒的),至少从表演来讲,尼可献上了很精彩的答卷。
尼可所饰演的母亲,至情至真,当她在药店里准备好注射器的时候,与奥利弗对话,鼓励他学着勇敢应对,这一段让人印像深刻。
尤其在被感染后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和勇敢,无所畏惧让人佩服,没有女儿态,像是母兽一般凶蛮,在卧室里拎起那个叫做金的孩子狠狠撞向床柱。
卡萝在被感染的城市里,镇静的伪装,不露声色,沉着应对种种情况,当看到有人从楼顶坠落时,面无表情的离开,尼可把那种表面若无其事,而心里已经翻江倒海的情绪拿捏的很到位。
而且,尼可在片接近片尾时的飚车戏也很亮堂。
可以说,整部影片,完全是由尼可儿-基德曼一个人支撑起来的,当然小演员的表演也相当不错,而丹尼尔也许因为戏份以及剧情需要,没有太多可以表现的地方,只能说是中规中矩,基本完成任务。
影片有几个有意思的地方,一是在卡萝与儿子藏身在一处仓库处,前夫追来,他念念有辞,说卡萝只在意儿子和事业,而第三位才是他。
如果说变异者是无情绪生物,那他的妒意和埋怨由何而来?
二是卡萝在街道上伪装变异者,一个黑人警察走到她身边,说她在出汗,变异者会认出她,叫她马上离开。
当时的情况是全城的警察都已经成为变异者,而这个黑大个可能也是个免疫者,或者他的演技更加高超,伪装得更像吧,应该考虑去好莱坞发展一下。
三是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那段话:没有战争,没有贫穷,没有伤害,没有。。。
大概是想说,没有异类吧,不知道那是怎样的状况,只有想像了。
还有那个俄国老头儿与卡萝那段精彩的辩论,也许在申明导演或者编剧想说的,宿命论?
感觉像是史提芬金的小说
电视上看的,没看全,一般吧,不是很吓人。
病毒片
不为了妮可基德曼我肯定不会看这玩意儿= =唬人啊
么... 结局实在有点狗血
异己者,囚禁,迫害,可以的就杀掉!!!
导演不想拍喜闻乐见又没有能力驾驭政治题材的结果就是,不知所云
剧情有点傻~
有点生化危机和行尸走肉的感觉。
确实有政治保护的意思,是一部宣扬战争的片子,反战的看了太多。这部实在是太有新意了,小说不知道是不是会更精彩,思想的表现手法太好了,大爱这部片子
性本恶?
比起其他的科幻灾难片,这部在演员表演和情节处理上都有许多不足之处!
故事很好看,跟最近看的关于星球大战的小说很相似,惊喜。
过程还不错,结局太潦草了
若世界一片和谐,说明人类已不再是人类
你大爷……哪吓人了?那吓人了?吓你妈了个头啊……
如果报纸上的新闻不再是战争,那么人类就不再是人类了。
无聊
这种设想,经常会让人觉得世界暂时性的更可怕。呵呵,又讽刺战争了~
2008.01.30若不是这么多大牌,真的不会看。小男孩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