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残奥田径世界冠军苏桦伟为原型的电影,没有过多所谓主角光环,有的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抉择,有的是神奇妈妈与神奇小子间最细致入微的情感交互,有的是竞技场上爱与坚守赐予的无限力量。
一部立足于现实且绝不过分理想主义的励志电影,或许不完美,但却能勾连起每个凡人心底关于奉献与坚守的那份感动。
香港电影因为听过太多关于粤语和普通话配音是否影响电影质量的话题。
所以我看港片时如果不是熟悉的人给熟悉的演员配音(如同石班瑜与周星驰),都习惯两种版本各看一遍(烂片除外)。
说实话,感觉差距并不像粤语控所说的那样大,甚至有时候普通话更能清晰表达内涵。
而这部《妈妈的神奇小子》则彻底不同。
这部电影让我觉得最失败的不是剧情、演技,而是吴君如的配音。
简单说,作为金像奖影后加金马奖影后外带意大利电影节影后的吴君如演技毋庸置疑。
而在本片,如果看普通话版本,吴君如毫无疑问也演出了一个好妈妈。
不过若是换成粤语版本,那么吴君如在片中的表演就完全可以再次冲击影后了。
吴君如的配音太过平和稳定,完全没有表达出其在影片中那种炽热的、让人忍不住流泪的母爱。
作为北方人,我听不太懂粤语,只是通过看电影学了点皮毛,但是我还是建议大家,在看这部《妈妈的神奇小子》时,可以尝试一下粤语版本,尤其是吴君如的戏,感受真的不同。
體育勵志電影極其難拍,放諸整個亞洲地區近乎絕跡,不是因為拍攝上有百般掣肘,或是需要極其昂貴的資金或特效才能顯現大場面,而是電影人難以在接近固定的故事框架中找到缺口,大多以外在環境逼迫主角猶疑是否放棄夢想作為劇情臨界點,難以從公式化的劇情中破舊立新。
即使大刀闊斧擯棄部分「套路」,觀眾未必買帳,要換取觀眾真金白銀支持,依靠電影傳遞出真情實意,而人物傳記電影往往遭詬病難以映照原有人物的光彩,結合人物傳記與體育勵志的電影《媽媽的神奇小子》,神奇地交出上乘的功課。
由吳君如首度監製的《媽媽的神奇小子》改編自香港殘障人士蘇樺偉追逐殘奧夢的真實經歷,和他媽媽「蘇媽」的奮鬥事蹟。
天生患有痙攣的蘇樺偉家庭收入微薄,母親是全職家庭主婦,父親是油漆工人,另有一名小他八歲的弟弟。
出生卑微,卻能爭取得來不易的機會改變命運,全靠蘇樺偉的堅持和「蘇媽」無條件的輔助。
蘇樺偉與我們的距離,或許就只有身體上的缺陷,他與我們平凡人一樣,有夢想、有即使已累到喘不過氣仍要堅持的目標,偶有沮喪、不甘、也有香港人自強不息永不放棄的精神,先天的缺陷並沒有消磨他的意志,相反他比我們許多人樂觀積極,「跑個步姐有幾難啊」,正是這一份的從容淡定,相信自己的能力,讓他能展翅高飛,克服身體障礙,走得比我們還要遠的道路。
追逐夢想的道路絕非一帆風順,其富有魅力地拉扯著我們一生,即使我們失足得揚言放棄,回過頭來會咬緊牙關跨越障礙,蘇樺偉的故事即是你我的故事,跌過一跤,夜幕低垂暗自垂淚,走進困境,困惑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蘇媽一句「用力喊不如用力跑」鼓舞蘇樺偉,同時勉勵銀幕外的我們與其浪費時間虛度光陰,倒不如卯足全力試著做得更好,我們以為自己已用盡全身力氣,但當再逼迫自己一把,才發現自己竟然擁有比想像得多的力量,搏盡才能無悔。
電影早半段刻劃蘇樺偉從屋村小伙子登上奧運最高點的奮鬥過程,縱然我們一早知曉比賽結果,仍情不自禁為賽場上的香港奧運健兒吶喊助威,眼見他衝線一刻眼泛淚光,昔日奧運比賽場面如臨其境。
當觀眾與角色連成一線後,故事由原先的輕鬆勵志調子變為沉重鬱悶,而後半段才是電影意欲傳遞的訊息,以蘇樺偉在面對夢想與現實中掙扎作為劇情臨界點,由於家庭環境緣故,他不得不落入夢想或現實的考量,背後反映政府對體育健兒的支持度不足、政策落後、殘疾運動員無法得到合理待遇,蘇樺偉與李麗珊同年獲得奧運金牌,為香港爭光,同樣作為香港之光,政府卻對二人差別待遇。
1996年蘇媽對記者振振有詞:「大家都係奧運金牌,點解唔係同工同酬架?
」情況到了今時今日仍未有任何改進。
運動員拼盡全力在奧運舞台上爭取榮譽,蘇樺偉勇奪殘奧六金,香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金牌選手,若選擇堅持奧運夢,政府每個月只會津貼三千大元,難以維持日常生活開支,遑論一眾無法榮登奧運大舞台,默默耕耘的健兒。
去到昨日,我們仍能聽到港隊競走代表程小雅出戰奧運後,月薪卻被大幅度削減六成,政府對運動從業員保障的不足讓人寒心,背後所𧗠生的問題非單靠一時三刻的政策便能解決。
於是,我們看見蘇樺偉渡過跌宕起伏的四年,最後仍能站上奧運最高峰,戰勝不僅是他的對手,還有他的心魔,在這四年間的鬱結與不快轉化成無形動力,推動他跑得更快,這面有血有汗的金牌,代表著他墮入低谷後浴火重生,更為難能可貴。
電影早段節奏明快、角色鮮明,大量精彩的金句有待觀眾發掘,取得金牌後的節奏略嫌拖沓,部分故事線虎頭蛇尾,例如蘇媽與弟弟的關係、如何處理廣告商等等。
電影感人肺腑、窩心動人,但絕非強行突兀煽情,它以真情實意打動無數觀眾哭成一片,為香港人獻上一碗正能量滿溢的心靈雞湯,筆者印象最深刻是蘇樺偉奪金後對蘇媽的「金牌承諾」,母親含辛茹苦養育兒子長大成人,背後辛酸有誰知?
眼見兒子日漸成長,懂得為自己著想,相信是天下母親最大的願望。
筆者最喜愛蘇媽與蘇樺偉在樓梯爭辯一幕,早半段建立的「蘇媽」形象過於完美,由蘇媽口中將埋藏多年的辛酸吐出,一句「無人會怪你架,剩係會怪我架咋!
」畢竟人無完人,蘇媽亦有其私心希望「養兒防老」,神奇小子再強背後也要有蘇媽默默耕耘,賦予蘇媽立體一面。
角色方面,兩位新晉演員馮皓揚、梁仲恆分別飾演少年、成年蘇樺偉,面部表情豐富,拿捏角色恰到好處沒有過分用力,初出茅廬便成功駕馭這個高難度角色,筆者甚至一度懷疑兩位演員是否本身有殘障,而絕大部分時間退居蘇樺偉背後的「蘇媽」吳君如,其一眸一笑調動觀眾情緒,有幾幕眼見蘇媽流淚,觀眾亦情不自禁淌淚。
戴偉的配樂亦一貫水準,交出上乘的功課。
看著電影,筆者倏忽想起台灣勵志電影《下半場》:「打球就該這樣子,以後不管誰擋在面前,都要全力衝下去。
」電影勉勵我們即使前路迷茫,仍要拼盡全力衝下去,只要相信,原來仍會有希望。
我最近在看《悲惨世界》,所以对那种现实的矛盾特别敏感。
这部电影里面也有很多的矛盾。
阿伟跑步与拍广告的矛盾,阿伟与教练关于训练方式的矛盾,阿伟与妈妈关于若干小事的矛盾包括拍广告赚钱告白等等。
生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当你长大之后就会发现有时候事情并不是那么容易捋清楚并去解决的。
现实的矛盾与问题就摆在那里,让你不得不去面对。
看这部电影有很多地方让我起,鸡皮疙瘩,我仿佛看到了一丝自己的身影。
妈妈费劲心思让他跑步是让他和普通人一样,不要被别人瞧不起;之后北京残奥会备战期间不断让他接广告是认清楚了现实,他无法一辈子跑步。
苏桦伟身残志坚,他真正激励了我,不止在努力跑步向上的方面,还有在他体谅家人方面,他流露出的那种真情,是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
在影院看到预告片段后,《妈妈的神奇小子》注定是我今年以来最期待的一部,田径与冲刺、坚韧和荣誉、命运及反抗,与其说它命中了我喜欢电影类型的诸多元素,不如说是满足了我对生命的所有幻想,因此去之前就为这碗催泪鸡汤养好了食欲。
影片一开始,出戏的国语配音就让我意识到自己上当了,之前的《怒火·重案》也是,但因为主演配音多少比较熟悉了,也就没太计较。
但这部不一样,我可是闻着那句用情的粤语台词才一路过来的,这几乎让我的观感体验折损了一半。
“1.毕竟哭了和我想得一样,影片的泪点即卖点,这一设置至少在三个地方体现得非常清晰。
一是苏桦伟把自己的第一块奥运金牌给妈妈戴上,就是预告片段中的那一幕,这一感人的实质并不在于这块金牌的含金量,而是因为苏桦伟的成长和懂事,他明白并且有了能力回报母亲多年来的含辛茹苦,或者说,感人的不是“我以后一定要送好多好多好多金牌给你”,而是“当年你嫁给爸爸的时候,一件金器都没有”。
只是,金牌并非传统理解上的金器,这一略含曲解意味的表达,衬托出金牌背面一位母亲的牺牲,可以说,这块金牌更像是苏妈凭自己无私和无怨的付出才摘得的,也更应该属于她,这是最能表现影片母爱主题的一幕。
二是苏桦伟说服母亲让自己去打工赚钱,这意味着他必须牺牲训练时间,乃至搁浅自己的运动生涯,这是关于梦想在现实面前的妥协的故事,透露出了许多家庭的无奈,不知道多少人从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关键是在这一无奈的现实之下母子之间的相互体谅,太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可是我不想看到你什么辛苦啊”“你不跑步我才觉得更辛苦”“你只有跑步才能让别人看得起你”“可是我现在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啊”三是在北京残奥会上苏桦伟取得200米-T36金牌,其中既背负着前两场比赛成绩不佳的压抑,又承载着深知这是自己最后一届奥运的悲情,而这些都在得到金牌的那一刻全部释放。
“2.还是要说但影片的败笔也在于太过沉迷于贩卖泪点。
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连绵的背景音乐,并且大部分都是试图包裹观众听觉的管弦乐,这些密集的听觉轰炸,甚至让我感到有些头晕目眩。
其实,影片远不止设置三处感情爆发点,但其他一些,比如苏第一次在传送带上站起来,第一次在田径场跑步并且表现抢眼,只是那种冲击力对于有所免疫的观众来说已经差一些火候了。
影片的矛盾及其解决是个人感觉是没太厘清的,在苏桦伟的冠军之路上存在很多障碍,而对这些富有戏剧性东西,编剧处理得似乎并不漂亮。
苏妈首先是苏桦伟自我实现的动力,但在拍摄广告的事情上,两人还是出现了明显分歧,可仔细一想,和妈妈之间的矛盾好像不太成立。
苏妈其实是从长远的觉得为苏桦伟考虑,并且她一向是在尊重苏桦伟想法的前提下行事,她会因为拍摄广告耽误阿伟训练斥责甲方,但苏桦伟想要的是金牌,观众想要的也是金牌。
在我们的期待中只有金牌才是阿伟是一个“神奇小子”的证明,苏妈违背了这一期待,所以她成为了障碍、矛盾,导演似乎在影片价值观表达上给自己和观众营造了一个二难境地。
真正有效的矛盾应该是政府政策,政府没有为残障运动员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帮助,进一步来看,更是没有在对残疾运动员支持上做到起点、过程和结果公平,这体现为简陋的训练场地和设备、零星的补贴,“低人一等”的奖金。
由于政府津贴不足以支付苏桦伟训练和生活的开销,才迫使他搁浅了自己的梦想。
影片挑明了这一话题,直呼同工同酬,但没有任何信息表明这一情况有所好转,真正有效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
当然这是现实而非编剧问题,这也恰恰是影片最闪光的地方,本片有意在2020东京残奥会期间上映,正是在呼吁和寻求某些东西,我们更应该反躬当下,十多年之前情况没有好转,十多年过去了,残障运动员、所有残障人士找到他们坚实的后盾了吗?
这也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相比于对奥运会的关注,有多少人能说出一个残障运动员的名字。
至于其他一些矛盾的处理也不是特别妥帖,比如苏桦伟起步慢的运动短板,事实上根本没有得到解决,他甚至在教练苦心孤诣的训练指导下选择一走了之,再如由弟弟引发的家庭伦理矛盾也像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点缀。
“3.希望更好我倒希望把实际有效的矛盾落在主人公自身上,至少在影片世界中能够加以解决。
去影院之前,就幻想着能更多地看到残障人士真实的日常和内心深处的想法,能够更加彻底地关注他们。
但现有的处理方式,总让我觉得苏桦伟最后成功那一刻的冲击力不够强,以至影片也让我感觉没有想得那么励志。
其实感人的东西往往只用走直线思维,感性这种东西本身就是排斥那种叙事和逻辑上精雕细琢的,这里推荐一个几年前的残奥广告,两分钟足以完成对一个人泪点的轰炸。
创意广告:PG宝洁公司广告之謝謝你,媽媽当然,也可以理解,“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给予了编剧太多束缚,从生活中来的艺术领悟力和到生活中去的艺术责任感永远值得推崇。
总之,主演们在线的演技还是使全片的近景和特写经得起观众的把玩,另外,仅凭电影上映的时机这一点,就注定它的价值不会被轻易抹杀。
END
为什么小明会跑得比火车快是因为他有一个神奇妈妈 与生俱来的东西,我们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接受它的平庸;不妥协,不随遇而安。
如果走得比别人慢,那就跑得比别人快;坚持不懈,日复一日,终有所得 追求梦想的路上荆棘满布,认清自己想要的,一鼓作气,即使走些弯路也不会多说。
只要做好当下,剩下的交给时间,看似遥不可及的,也不过近在眼前因为有了神奇小子才会有神奇妈妈
🏆
发表于【韭菜文娱】文/李镇10月22日,香港地区宣布将选送电影《妈妈的神奇小子》竞逐2021年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
消息一出,许多人大失所望,纷纷为无论艺术性还是思想性上都更胜一筹的《智齿》和《浊水漂流》鸣不平,批驳《神奇小子》这样一部温吞水式的体育励志片实在拿不出手。
公允而论,《神奇小子》的成色的确不及前两部。
《智齿》中丰盈着郑保瑞导演生猛的表达欲和浓烈怪异的“垃圾美学”,让人过目难忘;《浊水漂流》对香港底层露宿者命运的真切关怀“尽诉港人心声”,更何况还领跑了今年的金马奖。
相比之下,《神奇小子》既缺乏独特的作者意识,也不够扎根香港底层,剧作上还有过度煽情和避重就轻之嫌,着实有些“德不配位”。
但如果抛开这两位对手,《神奇小子》真的有这么不堪吗?
01 Zero to Hero相比中文片名《妈妈的神奇小子》,英文名“Zero to Hero”更加贴合影片主旨,讲述了一个人从零成长为英雄的过程。
这个人是谁?
许多人认为是苏桦伟。
但影片中,苏桦伟并不是一个零起点的人,相反,他是一个“走得比别人慢,跑得比别人快”的运动天才。
而吴君如饰演的苏妈,才是那个Zero。
她的英雄之路,可以用罗曼·罗兰的一句话来概括:“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
”
吴君如在采访中说,这位母亲是愤怒的。
影片中,苏妈起初在面对苏桦伟的先天疾病时确实满腔怒火,不光是气命运不公,更恨自己无能为力。
这种愤怒与自责交织的情感,驱使着她否认儿子与正常人的不同。
她极力想证明苏桦伟也是一个普通人,所以她会对好心请儿子喝汽水的摊主大发雷霆,把儿子放在能够绞死人的传送带上,逼着他站起来。
在发现儿子有运动天赋后,苏妈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所有人都不把你当普通人,你就做一个不普通的人。
”上帝在为苏桦伟关上门的同时,也为他打开另一扇窗。
这缕透进来的希望之光,是快要在绝望中溺毙的苏妈抓住的一根救命稻草,她要用儿子的成功来扼住命运的咽喉。
这是一位母亲正常的反应。
但影片好就好在,它没有完全将这种母爱圣洁化,而是把它写成了一种动因复杂的偏执,一份带着毛刺的母爱。
以至于到最后我们也分不清,苏妈到底是为了儿子,还是她自己。
影片中,苏爸卧病在床,苏妈不停打工,并牺牲掉对小儿子全部的爱,只为了能让苏桦伟继续跑步:“你要跑步才能被人看得起。
”这句台词表明,尽管苏桦伟已经走上职业生涯巅峰,她依然无法与自己和解,不惜一切代价,只是为了让自己好受一点。
然而,在现实重压面前,苏妈终于认清生活的真相:苏桦伟的辉煌只能持续到三十岁,一旦退役,他便只是一个连脚趾甲都不能自己剪的残疾人。
于是,她想尽一切办法给儿子找后路。
无论是疯狂地为儿子接广告,还是越俎代庖帮儿子表白,都让这份母爱扭曲成了对苏桦伟以爱之名的捆绑,她与儿子的关系也迅速降至冰点。
就在所有人都骂苏妈变得唯利是图时,导演通过一场母子决裂的戏,彻底为我们撕开苏妈隐藏多年的伤口,让我们看到一位残障人士母亲不为人知的心酸:“你残废是天生的,没有人会怪你,只会怪我!
”是啊,这么多年承受痛苦熬煎的,又何止苏桦伟一人?
最终,在方教练的劝慰下,苏妈飞往北京,支持儿子最后一届奥运会。
她在经历过愤怒、不甘与迷惘后,终于与自己达成和解。
苏桦伟是老天爷送给她的礼物,这个“神奇小子”让她头疼的同时,也让人到中年的她明白一个道理:“当生活给你柠檬时,就把它做成柠檬水吧!
”
02 一刹那的光辉不代表永恒《神奇小子》不是一部单纯的励志体育电影。
这类电影往往只会关注主人公绝地反击,走上巅峰的过程,而《神奇小子》在后半段却走出赛场,实打实地拍出了没有鲜花和掌声的残障运动员们,在现实生活面前的狼狈与困窘。
所以,《神奇小子》尽管有各种剧作硬伤,它的社会价值依然值得尊敬。
影片中提出的最重要问题,就是残障运动员无法与正常运动员同工同酬。
正常运动员拿奖牌,政府奖励一百万,残障运动员拿奖牌,奖金却只有几万块。
苏桦伟不断地为香港争光添彩,甚至被政府表彰为“杰出青年”,却始终搬不出促狭的小屋。
一旦家里出现意外,全家人都会被财务问题打回原形——“这个世界,哪有同工同酬啊?
”
影片中从未出现过一个坏人,无论是苏妈还是经纪人Victor,都是真心为苏桦伟好,但他却过得越来越焦头烂额,越来越心力交瘁。
这背后所指向的问题是多向度的,不仅是残障人士在社会上所面临的立足、尊严、婚恋等困境,还有运动员这一职业的先天短板——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长久的封闭式训练让他们一身伤病,并在退役后无法与社会接轨,更是整个社会骨子里的结构性矛盾。
这些问题,自上个世纪以来就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在未来恐怕也只会越来越棘手。
现实中的苏桦伟,其实已经有了一个相对理想的结局。
他得到刘德华的支持和帮助,不用再为生活问题发愁。
而他那些没有被聚光灯照耀到的队友阿鸡、傻强、火车东他们,退役后会有苏桦伟这样好命吗?
影片没有细说。
但当我们看到邹春兰、唐颖、艾冬梅、才力等健全运动员在退役后,只能依靠搓澡、摆地摊、卖奖牌、做门卫等方式艰难过活的新闻时,便不难想象,那些隐藏在苏桦伟身后千千万不为人知的残障运动员,他们的现实处境只会更加凄惨,更无人问津。
正如经纪人Victor所说:“一刹那的光辉不代表永恒。
”电影《神奇小子》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关照残障运动员,乃至整个运动员群体的窗。
它在体育励志片的类型大框架下,敢于走出跑道,把镜头深入那些不总是让观众热血贲张的灰暗角落的社会责任意识,让人肃然起敬。
03 我们只有羡慕的份儿回到开头的问题:《神奇小子》真有这么不堪吗?
显然没有,它只是比《智齿》和《浊水漂流》逊色了些。
但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三部色彩各异的电影在取材上却异曲同工,它们都把目光投向了社会底层边缘群体,作品中无不弥散着导演强烈的现实批判意识,与温暖的人文关怀。
作为大陆观众,这三部影片选谁代表香港去竞逐奥斯卡并不该是我们讨论的焦点。
更值得关注的是,为什么香港创作者乐于去关注并书写这样并不容易卖座的题材?
为什么香港愿意给这些作品以荣誉,敢于把剑指社会弊病的文艺作品送上国际影坛?
如果站在一个更广的维度,我们会发现,这种关照社会的创作意识在近年来的港台创作者中从未间断。
近五年香港地区选送的冲奥电影中,除《红海行动》和《扫毒2》外,《一念无明》《踏血寻梅》《少年的你》均关注到了底层群体的身心状况、生存窘境及校园暴力等议题。
台湾地区选送的《阳光普照》《大佛普拉斯》《谁先爱上他的》《日常对话》等作品,则进一步延伸到了家庭关系、同性题材,类型也更加多元,有喜剧片、纪录片等。
当我们的大银幕上充斥着打打杀杀,充斥着各种二人转电影和中老年男性的春梦,当我们满足于宏大叙事带来的虚伪高潮,为导演在中英字幕中玩弄的过审花招拍案叫好时,或许早已在无形中,失去了批评《神奇小子》的资格。
剩下的,就只有羡慕的份儿。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海猫食堂iSeaCat】,不定期更新影评、剧评。
上一次看吴君如的母亲角色还是在《岁月神偷》里。
在网上看了苏神的助阵,看的粤语版。
影片没有什么特别的反转等难猜的剧情。
如同“阿甘”般的努力、蜕变或许还带有一点点天分?
让阿伟算是相对健康(精神上)地成长。
在阿伟第一次夺冠后,我以为就这?
然后就挺常规性地剧情推动,然后看了下进度条,还剩一半,加上是真人故事改编,又小小期待了一下。
后半段还算没让人失望,影片中也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残疾运动员夺冠和奥运会冠军不能“同工同酬”。
我不了解两者在奖金上是否有很大悬殊,但看电电影时我回想了下过去不久的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
奥运会自不必说,从媒体的预热报道,到每天包揽热搜榜首屏到各种夺冠/夺牌海报,说是举国关注也不为过。
但提到残奥会,除了开幕式稍微看到多一点报道,再就是偶有一些项目夺冠的消息。
并没有奥运会那样高的关注度。
在阿伟家生活困难,妈妈打好几份工、弟弟偷卖奖牌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几年前网上关于举重运动员卖奖牌、在街头卖艺的新闻,不免心酸。
不知道残疾运动员的训练和生活的真实处境是不是和电影里表现得一样,但衷心希望这些运动员能少受一些苦,能安心训练和比赛。
有时候命运就是很不公平,但如果还要过生活,就只能接受,努努力,幸运的话,还会有些收获。
人啊,生命啊,就是很脆弱的存在,但有时有韧性的生命又是那么可领。
豆瓣6.3分,我看完之后觉得有8分,吴君如角色太好哭了,年纪大看不得这种电影,呜呜~一个母亲的用一身去陪伴孩子,不放弃他,爱他,为人母都是为了孩子,再心酸辛苦,也讲诉了残奥,就算得到金牌也无可是一身光荣,现实生活总是要继续,理想跟现实也难两齐全,希望国家能多留意底层人民,能过上小康生活,
苏桦伟1981年生,肢体残疾,香港人,香港伤残人田径运动员。
4届残奥会、获得6块奥运金牌的香港“神奇小子”苏桦伟是目前男子100米和200米跑T36级残疾人世界纪录保持者。
以苏桦伟为原型的电影《12秒58》放映后获得一致好评,令观众非常感动。
中文名称苏桦伟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81年生职业香港伤残人田径运动员我想起在和协医院遇到的一些孩子们,听觉受限导致发音不清的孩子们会去那里找专家就诊,楼道里经常能听到他们传来的声音,起初不明真相的我很害怕,当明白状况后才意识到世界上原来还有这样的群体。
他们需要我们对他们更多的理解与关爱。
因为他们活下去都是拼尽全力的,胜过十倍百倍的。
看之前以为是妈妈激励孩子拿冠军的故事,原来是拿了冠军之后依然一地鸡毛的故事
1、【On Your Mark(望着妈妈)】积极正能量的体育传记片。剪辑使叙事节奏行云流水,还义正言辞地抛出残奥与奥运获奖运动员待遇不对等问题;2、【Set】-“听外公说你嫁来时没有一件金器,那我就多拿点金牌给你做金器”-“我只是担心将来谁给你剪脚趾甲”港式煽情、催人泪下;3、【Go!】他快过了火车,行行行(De De De)!
演员演的是真不错,前半段很完整,但是到后面点到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没有一个接应,导致电影最后落点比较模糊。整体上除了煽情这个题材还可以做的更好的,就是感觉香港导演怎么感觉也束手束脚起来了……
感觉电影的主次有点分的不太清,是突出母亲的母爱呢,还是儿子的历程呢,感觉电影就是把各种场合和情绪堆上来给观众(不过大部分传记都这个套路)ps:那个教练和队友哪有残疾阿
不是「媽媽的神奇小子」,也不是「神奇小子的媽媽」,而是「小子的神奇媽媽」,孩子的意願並不重要,爸爸依舊總是缺席,媽媽做錯了也是一切為了孩子好,近乎綁架的「世上只有媽媽好」,透露著一股強烈的「沒有XXX就沒有XXX」的單向因果,孩子的自身努力被抹殺,其他人的犧牲與幫助也被無視,真實的故事也許並不如此,只是電影本身實在令人失望。
“用力哭不如用力跑”。
香港电影真的扫兴啊,连这样的真人传记类电影,都很难坚持看下去。——2021.10.21看完
想起七八年前坐在幽暗但氛围轻松的教室里,全班一起看《岁月神偷》。哪怕配音配的稀碎都想给5星,想妈妈惹。
弟弟有多无辜呢,作为哥哥的工具人出生,他也有自己的人生啊,弟弟就不是妈妈的儿子了吗,太过分了。
明明是四口之家,却拍出了单亲妈妈独自拉扯大残疾儿子的感觉。弟弟实惨,父亲存在感为零;奋斗过程轻描淡写,过于顺理成章。
神奇戴偉怎麼可以次次都交行貨雞湯配樂?
母爱太沉重了,扛起了整个家庭的重量。 你是天生的残疾没人怪你,他们只会怪我,一语道尽为人母的辛酸
全员演技都过硬 冯皓扬确实是个好苗子
伟仔从阿妈背后为她戴上🏅那一幕真的好感动。演员很出色,伟仔直到真人出来我都在想演员是不是真的就是残障人士来演的,而且怎么能三个年龄段都找到这么相似的演员,太厉害了!吴君如演的我一直想到岁月神偷,然后脑里就一直在“一步难一步佳”,这部片我也是因为吴君如才去看的。四星里最少两星半要给演员。
别拿悲惨命运刀我
如果不是真事改编就一星。追逐梦想催泪感人,过于用力刻意,感觉不如老爸跑步。不服命,不等于不认清自己局限性,愚蠢的逞强,结果要么伤害自己,要么连累他人。
每一个片段都有很感人的点,剪辑在一起却觉得很断片,不知道为何。励志是真的很励志,残奥果然展示的都是最不屈的人性。
四星。很好哭。敘事手法很普通,是故事本身夠催淚,不光有感人,也有激動。除了故事中的主人公能通過作品被大家認識,兩位演少年和成年蘇樺偉的演員也真的應該被關注,太自然了,以至於在觀影中以為他們真的是殘障人士⋯⋯吳君如近年已經完全轉型,能演正劇真的沒人想做諧星吧。主題曲雖然沒有很動聽,但是看到Mirror終於衝出香港還是很激動啊!!!只是沒想到第一個唱上主題曲的是Jer。
剧情稳健,选角合适,各种好哭。剧作挺聪明的,第一幕写接力,中点后写揾食。片尾原型好帅,可惜这样完美的男孩也依旧并不是多数女孩的选择。三个年龄段的男主都演得好。音乐太满了。
重复“望着你”“set go"频次过多有煽情过度的尴尬。不过,写励志与亲情的同时呈现运动员尤其是残障运动员的生计困境,这一点很难得。08年他拿到退役前最后一块金牌,风光无限,可接下来的生活怎么样呢?他和电影以外的他们,现在过得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