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莫德

Saint Maud,暗黑圣女(台)

主演:莫菲德·克拉克,詹妮弗·艾莉,莉莉·奈特,莉莉·弗雷泽,图尔洛夫·科维里,罗茜·桑塞姆,马库斯·赫顿,纲高向井,费丝·爱德华兹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圣人莫德》剧照

圣人莫德 剧照 NO.1圣人莫德 剧照 NO.2圣人莫德 剧照 NO.3圣人莫德 剧照 NO.4圣人莫德 剧照 NO.5圣人莫德 剧照 NO.6圣人莫德 剧照 NO.13圣人莫德 剧照 NO.14圣人莫德 剧照 NO.15圣人莫德 剧照 NO.16圣人莫德 剧照 NO.17圣人莫德 剧照 NO.18圣人莫德 剧照 NO.19圣人莫德 剧照 NO.20

《圣人莫德》长篇影评

 1 ) 最深邃的孤独

为什么爱这部电影,大概是因为它终于不是讲述贫苦的人如何坠入深渊这种俗套的故事。

莫德的毁灭,归因于她内心最深邃的孤独。

在旁人看来,她有着令人羡慕的职业,经济自由的生活,前途一片光明。

也许正因为这样,就更凸显她和外界之间的那堵墙,令她越想得到别人的关注和理解,就越难以实现。

是啊,又有谁能理解“像她这样的人”,竟会孤独到疯狂,疯狂到毁灭呢?

莫德是个要强,甚至自负的人,这样的人,往往容易钻牛角尖。

她无法摆脱医疗事故带来的心理阴影,无法接受自己犯下的错,信教成了她唯一的精神支柱。

有种破釜沉舟的感觉,她宁愿一条路走到黑。

其实她自己也知道的吧,如果不是因为信仰,她可能早已经支离破碎了,只可惜无论她怎么努力,还是走上了那条无可避免的绝路。

我心疼她,是因为她本有强烈的求生欲望,如果能有人早点向她伸出援手,也许会是不一样的结局。

这部电影太悲伤也太奇妙了。

和莫德有着相似经历的我,非常意外这种来自于普通人,但却又痛苦异常,浸蚀骨髓,极少被理解的孤独竟然会以电影的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

回想自己之前的那段时期,总是感觉站在一个黑色深渊的边缘,稍微松懈就会永远跌下去,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

可能我足够坚强,也足够幸运,遇到了带给我温暖的人,引导我走出困境。

可是我们身边,还有多少个没有得到救赎的莫德呢?

从那些差评中,看不出什么对这部电影深度的理解。

我觉得不能单纯的把它列为恐怖片,惊悚片,或者宗教片,因为它没有想要吓唬你,恶心你,或是博取同情,它只是讲述了一个可能存在于你我他之间的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就像之前看《精神错乱》之后我所感慨的那样,如果人和人之间,能多一点关怀善意,少一些冷漠险恶,该有多好呢?

 2 ) 上帝的提示和指引,深入信仰层面的共鸣

影片最后莫德引火自焚,镜头两极分化,神圣层面则是天使,另一则是现实中的痛苦呐喊!

女主原本生活融入群体,一场意外让心灵上创伤,希望得到上帝的宽恕,从始信仰坚定,但直到以私人护士看到阿曼达的堕落,影响到她心身的健康带来痛苦,她有责任去阻止发生,直到莫德在厨房翻开到某一页的书上定格,阿曼达的基友下一刻就打破瓶盖,那就是上帝的提示和指引,她的到来是带给阿曼达精神、影响健康和堕落的根源,莫德请求阿曼达的基友离开她,让阿曼达处于静心伤神的环境。

但是,阿曼达在生日派对上,公然和友人一起嘲讽莫德踩踏信仰,原本意志坚定的莫德被触及到心灵深处,所做的一切都无法改变越陷越深走向堕落的阿曼达,一切都是假的,毫无意义的,信仰被质疑直到瓦解,回到堕落的生活,并和原男友的好友滚床单。

接下来,莫德走在堕落痛苦边缘,再一次向上帝请示指引,下一刻,烟花在窗外灿烂绽放,上帝还在,没有离开,再一次相信了所做的一切具有意义和神圣的。

莫德决定再一次以圣人的身份试图拯救阿曼达,直到偷偷溜进阿曼达的房间,看到阿曼达已经病入膏肓,莫德试图让阿曼达能在神的守护下能康复活存下来或是拯救走向堕落深渊的灵魂,但是,现实中,阿曼达并没有接受上帝,还再次嘲讽,像魔鬼一般嘲笑,一度让莫德气愤的把阿曼达和肉身和堕落的魔鬼活生生刺死。

最后,神圣的天使让人膜拜,赤裸裸的焚身无尽呐喊,一部影片两个层面不同的故事。

 3 ) 穿越幻想——同时破除对穿越幻想的幻想

祂展示力量的方式恰恰是什么都不做:因为一旦行动,就会落入人的道德之中,而祂绝不是人。

在一次急救中,女主失手杀死了患者。

这件事虽然没有让女主受到法律上的惩罚,但却失去了工作、被同事猜忌、在小镇上难以立足——秩序恰恰在这里(而不是法院里)显灵,女主至死也没能逃脱。

秩序的道成肉身从女主开始照顾舞蹈家到女主扇舞蹈家是全片的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女主如何将创伤与社会秩序这个大他者缝合起来的经过,并最终成为其道成肉身——女主在一开始进入舞蹈家的家中时,就被告知舞蹈家的性格有点“slut”,这句话从某种程度上暗示了舞蹈家的下场:让我们回想一下父权社会是如何对待一个妓女的?

劝她从良!

电影也完美展示了这一点。

首先是女主照顾舞蹈家的生活,是的,妓女需要一个帮助——只有女主能够拯救她,也即那个不存在的大他者;然后是一个想和舞蹈家发生关系的男性,也即嫖客,这一段处理很有意思,来访的男性在和舞蹈家私聊一段时间后主动叫来了女主,what a coincidence?

和招嫖如出一辙,舞蹈家slut的性格也被印证、她的确如此,之后女主开始出现幻觉,秩序开始显灵,并在女伴到来时到达巅峰:男的还不够,你竟然还为女性提供服务!

你必须受到秩序的惩罚。

然而大他者做了什么呢?

在剧中表现为女主私下告诉女伴不要再来:毫无用处的“劝诫”,这里一方面可以看到大他者的无能、祂只能采取这样软弱无力的手段,竟然还是以“健康”之名,另一方面也能意识到大他者不存在,因此只能通过生命政治的规训使人臣服。

在随后的舞会上,这个不存在的大他者被戳穿,女主恼羞成怒,而此时,不存在的大他者应声消失,女主再次自己承担了一切后果,再一次的,失去了工作。

穿越穿越幻想的幻想再一次的创伤让女主寻求外部的帮助,女主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拯救自己——很可惜这是一部恐怖片...当然在看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这竟然是一部恐怖片///(整部片让我觉得心理毛毛的倒是、打开电影页面发现是恐怖片才觉得恐怖起来:语言当然是有力量的)——这里可以看到即使女主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对于心理的了解也十分浅薄,更别说在小镇上,救赎所有人的只有酒精、纵欲和轻浮的感情。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女主的前同事的反应,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很虚伪的人,实际上,只是另一个不了解心理问题的“蠢人”。

在女主放纵自己的时候,内心深处那个最为根源的创伤再一次袭击了女主,女主变得看似麻木,但内心却彻底笃信——穿越幻想失败后,穿越幻想本身就成了最为深重的幻想,女主在渴望救赎失败后,自己化作了幻想的救赎本身,此时,覆水难收。

敌基督者8.9尼采 / 2016 / 商务印书馆第三部分标题如上此时的女主成为了一个倒错患者,生命的目的只剩下寻找“敌人”,杀死“敌人”,舞蹈家就成为了女主不幸的牺牲品——其实我更期待女主去杀她的同事,天生万物以养人!

(走错片场),不过显然这不是一部血浆片。

在杀死“敌人”后,女主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最后一幕为我们展示了那些燃烧自己的倒错者的真实想法,以及,我们眼中的现实——火焰中的天使和冒着黑烟的骷髅:周围的人群更显讽刺,之前你们在哪里?

只有死能够唤醒你们心中对他人的些许关照吗?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错啦,地狱就是我们自己,地狱人声鼎沸。

 4 ) 美丽的肉体是为了受虐,美丽的灵魂是为了痛苦

阴冷、压抑、神经质、脆弱、唯美、扭曲。

这是在大屏幕瞬间恢复黑暗,在均匀地闪着粉红色灯光的长方形拱廊下蓝色的帷幕缓缓拉开的时候我脑子里流淌着的印象。

茅德乍一看像魔女嘉莉一样可怜,但从全片看来她更多是咎由自取而非情有可原。

尽管在遇见被她看护的阿曼达以后她也曾像个普通女生一样心里小鹿乱撞,会表现出一种执拗而令人忍俊不禁的占有欲,而一旦阿曼达开始嘲讽她莫名其妙的虔诚的天主教信仰,她就大动肝火乃至于最终忍无可忍玉石俱焚。

任何来自外界的善意的援手在她看来都是来自地狱的邪恶触须,但她那么自命不凡,对她自己的救世主也只有受虐情结,和抖M没什么两样,这种自虐的嗜好就像毒品一样将她引向毁灭。

这让本片的内涵比魔女嘉丽以及冷血惊魂(本片的灵感来源之一)的主旨都要模糊暧昧。

总而言之我觉得这部片子似乎并不想批判或者怜悯谁,只是找了一个站不住脚的缘由以便展现导演对一种病态空洞的美的偏执,这种飞蛾扑火的病态美确实令人揪心扼腕(结尾那幻想与现实的强烈对照着实是吓到我了,之前无论如何都还好),但却很难令人共情。

因为本片从未真正试图给出一个导致茅德痴迷于宗教救赎的缘由,这就让她的扭曲行为停留在视觉冲击这种肤浅的表层。

让魔女露出隐形的翅膀、听到恶魔般的脑内的声音(值得一提的是那个声音还是女主本人用她的母语威尔士语配出来的)这种魔幻的桥段如果放在嘉丽里面会显得既诗意又悲剧,但在这片子里就仅仅只能让人看出病态的诗意来。

不过单论电影美学的话,茅德在临近结尾处披着圣衣(其实就是从二手商店淘来的床单)沐浴在月光下和血色中的场景是我觉得近年来恐怖片界最绚丽的风景,本片的养眼度是没得说的。

汗我为什么现在才想到那么多,昨夜散场之后和Morfydd Clark面对面聊天的时候本来可以把这些话全都对她一吐为快的......不过罢了,能在戏外跟她见面,跟她寒暄闲聊,发现她在现实中其实是一个可爱随和又认真深刻的人(跟茅德完全相反),听她在戏外爆片子里不为人知的猛料(比如片子里面实体特效很多以及恶魔之声是她亲自上阵配音的,她还在外面现场展示了一下茅德神经质的颜艺萌点满分)这样对我一个影迷来说已经过于梦幻和超现实了,除此之外实在别无所求(还用说么当然是想再见她一面了)。

 5 ) 《圣人莫德》,一次大胆的类型片尝试与突破

2021年度观影No.29罗斯·格拉斯 《圣人莫德》2019 (3.5/5) 首先,感觉A24这次又是改变以往类型的一次大胆尝试 英国编剧兼导演罗斯·格拉斯作为自己的首部处女作可以说设定了一个很高的门槛:这是一部解决关于信仰、心理创伤和精神疾病等诸多问题的作品。

看上去导演用了一种抽象且说教的方式表达,但是还是非常具有触发性的。

冰冷的剪辑毫不留情的将观众拖向前方,从一个令人不安的画面带入到下一个。

个人感觉这部作品跟以往的惊悚片带来的恐怖效果不太一样,它更多的是将身体恐怖的效果通过间歇性和微妙的变化而产生更加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比如莫德在面对痛苦、狂喜或两者的某种结合时,张开的嘴比任何人类的嘴都要大一点,特别是影片最后,当这两个女人之间的高潮到来时,有被吓到,而且那个Jump Scare速度太快了 影片的后半部分,当莫德跌入到女性孤独和幻觉般的疯狂漩涡中时(电影史上其实也有类似的先例,比如英格玛·伯格曼,罗曼·波兰斯基的电影),现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而她也变得越来越疏离,把崇高纯洁的愿景与她周围无可挽回的,堕落的世界联系起来。

在这部电影的呈现上,感觉导演格拉斯将情绪置于恐惧之上,并将画面置于黑暗之中(整部影片的亮度基本都很暗),海边场景也渲染的浑浊。

在决定影片的结局时表现出了一种紧张感,利用这种紧张感让每个场景都感觉随时都可能爆发出彻彻底底的恐怖感。

最后,个人感觉这部电影的口碑可能会两极分化,我的立场是不好也不坏。

 6 ) 也无需去理解其宗教元素

前几天刚被好友拉出去跟三个陌生人聚会开心惬意,看这片是把人瞬间拉回刚开始独居时的血腥惨剧啊.jpg就从莫德与阿曼达的关系开始,一种单纯的、模糊的占有式欲望。

举例:毛姆《人性的枷锁》里敏感自卑的小菲利普与其活泼开朗玩伴的关系。

这类关系不少见,乃至每个内向者都曾饱尝其浓烈的生命火花下渗出凌迟灵魂的苦痛底色而不愿回顾(其实也无需深谙影片里的宗教信仰元素,在我们这个文化语境,似乎有很巧妙的载体——道德。

(从精分角度就是超我嘛一个从小传统禁欲又没什么朋友的孩子,第一次看到那些活泼开朗跟自己截然不同的人,冲击力极强,随着慢慢热络,对这个人产生一种非常强烈又模糊的欲望。

她照顾着她,她对这个“心灵世界”第一次出现的人产生疯狂的占有欲。

她又怎么可能说出嫉妒卡罗尔这样的话,明明她是那么善良的人,明明她全身心地治愈救赎着阿曼达——过度的超我/道德。

可阿曼达竟然在那么多人的宴席上当面指出自己的自私——压抑的本我/欲望。

这太羞耻了!

羞耻至回到孤身一人的出租屋瞬间陷入混乱。

(大意)“我本不该属于这座小镇。

”独身一人在bar里喝酒、生涩地勾引男人,何尝不像现实中的“莫德”在社交场受挫后对道德上自己曾唾弃之事的屈服尝试?

——当然,这也致使内心产生更大扭曲,就连屈服于厌恶之事都搞得自己更加难堪,到底还能怎么办。

不怎么办,用扎钉的鞋垫刺穿脚板,用血淋淋的痛疮安抚内心的耻感。

空虚一如既往,生活只剩下一路走到黑。

归根到底,她是不信道德的,亦深深渴望自己能够能够安抚下躁动别扭的心,去过随心肆意的生活。

可阿曼达好残忍,继续一言直指自己根源痛处。

(首尾呼应前护工:她有点贱)导演也好残忍,用电影的方式对每一个“莫德”进行二次精神凌迟。

(另一长评导演采访那篇:莫德对阿曼达应该包含嫉妒,她渴望成为阿曼达那样的人。

)希望每一个对影片代入的人忍耐完一小时二十分的“折磨”后,恍惚间会心一笑:还好,那一时期的自己很早就挥手告别,早就烟消云散。

 7 ) 宗教与邪教的距离,到底谁来定义?

我们在谈论宗教的时候,最喜欢提到的一个词就是信仰。

这个词语常用于对比东西方文化,或者说国人与外国人之间的区别,比如说:为什么国人普遍没有信仰?

为什么外国人普遍有信仰等等。

当这些问题成为了问题被广泛讨论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信仰?

谁来定义信仰?

这是一个最基础的问题,如果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只是简单的提问谁有信仰或者谁没有信仰,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究竟什么才是信仰?

谁有或者没有信仰怎么确定?

或许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恐怖片可以给出证明。

本片名叫《圣女莫德》是一部宗教电影,同时也是一部恐怖片或者惊悚电影。

一个曾经的护士因为医学事故而久久不能平静自己的内心,最终,名叫莫德的女人开始了疯狂的信仰之旅,然而她的信仰看似平静,实际上却非常的极端。

莫德究竟是在成为护士之前还是在成为护士之后才开始信奉宗教的,这一点不可考,然而在莫德开始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之后,生活中的莫德变成了另一个人,或者说莫德开始拥有了两种不一样的生活。

莫德对外展示自己是一个护工,而且是一个私人护工。

在与即将离世的女富婆阿曼达相处的过程中,莫德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莫德在短时间内获得了阿曼达的信赖,并成功的跟阿曼达打成了一片,这使得莫德感觉到信仰给予了她一种新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得莫德飘飘然了。

然而快乐总是短暂的,而痛苦却是永恒的,很快,莫德长年累月建立起来的信心便崩塌了。

原来阿曼达并没有跟莫德取得一致的信仰,原来阿曼达并不在乎莫德的感受,原来阿曼达不过是跟莫德开了一个玩笑,这是一个即将离世的人的一种恶趣味。

莫德接受不了这个现状造成的结果,她离开了阿曼达,并开始对于自己的生活有了怀疑。

怀疑过后就是深深的自残,总之,用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拷问灵魂的莫德最终说服了自己重新树立面对生活的勇气。

而这个勇气不过是一个空虚的借口,只不过这个借口瞄准了阿曼达之后便轻易不会动摇了。

于是,本片的后半段急剧下落,莫德开始彻底的为了自己的信仰做了“牺牲”,只不过她的这次牺牲选择了阿曼达,这个行将就木的女人。

本片用一个近乎于疯狂的信奉宗教的女人莫德来描述了一件客观存在的事情。

宗教信仰如何从温顺变得极端?

这期间究竟要付出什么样的的代价才能实现。

当然,作为“圣女”,莫德实际上还是一个“剩女”这虽然不是一个好的名词,但是却能描绘出来莫德的处境。

一个长时间没有朋友陪伴的人,一个对于自己的性别取向不是很明朗的人。

当她开始长时间的独处的时候,究竟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本片用一种极端的信仰为我们描绘出来了莫德最终面临的处境。

如果本片当中,莫德“泄愤”的的方式并非信仰呢?

这是一部关于宗教的电影,而莫德在本片当中担当的角色是一个宗教的守护者和守望者,作为一个宗教在人间的“代理人”,当然,这是莫德自己认为的。

她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保持信仰的纯洁性,因此,莫德才会做出来很多自残的举动。

这样的举动就如同吃苦来磨练自己的意志一样,莫德用这种方式使得自己有了事情去做,同时也消磨了自己的独处时光。

因为莫德的本质是孤独的。

孤独的莫德找到了一种看似合理的信仰之后,就没法停下来了,独处带给莫德性格上的缺陷越来越重,而这种缺陷在掺杂了莫德的信仰之后就变得越发的严重了。

莫德的痛苦根源来自她的处境。

她的处境中,信仰并不占据很大的部分,而孤独却是永恒的。

没法能将自己从孤独中拯救出来的莫德,只能通过一种宗教信仰来给予自己陪伴和缓解,这样就造成了她这种孤僻的性格开始变得极端起来。

最终,我们在开始的时候提出的问题就有了答案。

为什么莫德认为阿曼达没有信仰,或者为什么莫德要为阿曼达重塑信仰?

原因就很简单了,莫德认为阿曼达是需要拯救的,这一切的想法统统是莫德自己认为自己可以做的,然而对于信仰而言,这就是全部吗?

对于宗教而言,这就是布道吗?

显然不是的,宗教信仰,宗教有所不同,信仰自然不会一样。

即使是没有信奉宗教,他依旧是会有自己独特的信仰形式的。

并非所有的宗教信仰才叫信仰,而定义这个宗教信仰的人,本身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这才是问题的根源,正常的宗教是包容的,同时也是开放的,而极端的宗教总是会打着某种旗号去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莫德灭掉了阿曼达,圣女战胜了普通人,“邪教”由此诞生。

……你好,再见

 8 ) 敬以此片献给我佯装有意义的荒唐青春

女性,可以如此坚韧又如此脆弱。

同莫德一样,我在遇到应激后选择封锁心灵。

这是一段自毁的道路—— 内心世界早已垒起了呼啸鸣叫的堡垒。

想要接触人群而不走入人群;对于前来招惹自己的人,没底线地逐步产生依恋和顺从,甚至能容忍一些道德沦丧的货色肆意践踏自己。

友情对象被抬高到了世上无人可及的标准,所以只能一个人扛起所有,但不得不说,大部分时间对于独处我是乐在其中的。

遇到无法应付的事情,自卑心也会膨胀为自负,让别人以为我可以。

当这样的异常局势结束后,再度回到城堡的哨塔瞭望,疗伤,沉溺于非理性的世界:哦,原来病痛可以在祈祷中自愈、哦,原来只想靠幻想就可以远离真实的丑恶世界 远离空虚的深渊、我可以指望圣母行为以得到宽慰和救赎、沉迷怪力乱神鬼怪奇谈、寄情于像素世界。

就这样了十几年,我只是个不设防的孩子。

多么羡慕SP人的及时行乐,影片中面容身材姣好烟酒不离身的太太的热闹生活极为自洽,可我不是这样奔腾的多血质。

莫德也做不到,她只能在观看太太云雨交融时感到愠怒不安,既不能去追求真正的快感也不敢寻求爱;她渴望加入酒吧邻桌却只是看着他们;和没有爱的人做爱后寻求发泄却被认出被拆穿;痛觉成为病态赎罪式的惩罚…我是多么怜惜她又憎恶这样的自己!

一切,都是源于逃避:宗教或者部落式的信仰只是为了逃避迷茫;深刻的精神活动是源于实践活动无作为的补偿;自我隔离与角色扮演是屏蔽外界的保护色。

但我想要更好!

我想要值得更好!

我要击溃这虚幻的假象!!!

究竟是内向导致社交技能不足从而远离社会支持,还是社交技能的缺乏让我“内向”,习惯于从内心独处中获得力量,在汲取他人的能量场中感到愉悦,可是自我和我的内心又究竟是怎样呢?

自我同一性的混乱要持续多久呢?

 9 ) 敬死亡

首先简单梳理个人理解的剧情:凯蒂是医护人员并身患绝症(推测)又出过医疗事故于是皈依上帝,她改名为莫德,后来做了阿曼达的私人护理。

莫德是“虔诚”的信徒,持续地感应到神的存在和神的指引,虽然那些大概都是病痛和心理阴影带来的幻觉,但她相信自己从中获得了信仰的力量,一系列自虐行为(包括最后的杀人)是对自身信仰的检验和证明。

但神也不能拯救她,没有奇迹,死亡总是必然降临,死亡总是常胜将军。

在死亡面前莫德孤立无援,神是她最后一根稻草,最后,她别无他法,用这稻草来点火了。

最后莫德在海边自焚、众人跪拜的场景(尽管那是她死前最后的幻觉)很有感染力,现实中众人聚集不是因为神迹而是因为莫德的死。

我们这个时代,神几乎失尽了祂的威严,神圣近乎不复存在,只有死亡对我们还保有原始而永久的震慑。

ps个人关注的几个点①选角神了。

女主演员和角色的适配度接近神迹。

②女主玩打火机的镜头和最后呼应得好。

③某场景心脏复苏的镜头👍④女主自虐检验自己是否通灵的几个片段让人绝望。

没有什么能拯救我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这样一个没有道理的地方,疼痛有益是自欺欺人,痛苦折磨着我们,痛苦是不会开花的荆棘,而死亡则是必然降临的节日。

⑤孤独大概也是一种绝症。

 10 ) 如果孤独是一种病

首发于公号:鲜鱼的日常实验室在火爆出圈的《遗传厄运》之后,恐怖片有了新的分类方式:A24和其他。

A24出品的恐怖片,表面上都不像恐怖片,精美细致的镜头及平稳略显沉闷的节奏,像是文艺片一样展开,却抵不住故事骨子里透露出来的寒气。

一惊一乍的 Jump scare式恐怖不是最终目的,当故事揭开假面,黑暗的内核从荧幕中探出来直逼现实,恐怖才是真正无处不在。

A24的新片《圣人莫德》有着两极化的评价,有人觉得沉闷,有人觉得这不够A24,个人则感到这部片比起以往作品要亲民,除了微弱的恐怖感之外,给予观众更多思考的余地。

故事梗概莫德是一名年轻的宗教信徒,她的职业是私人护理员,她在拯救迷人的病人阿曼达的灵魂时,对其产生了极为危险的迷恋。

以下内容包含剧透如果孤独是一种病《圣人莫德》从名称与类型上来看,乍一眼让人以为又是一部宗教系恐怖片,实则不然,宗教只是它的外壳,其内核比起宗教和信仰更贴近我们所熟知的真实生活,因此也比以往的A24系更好理解,也大大削弱了惊悚恐怖的程度,这是一个有关孤独的故事。

故事从女主角莫德到阿曼达家作看护开始,莫德彷彿在阿曼达中看见了自己,可怜她身处癌症晚期依旧离不开形单影只的命运,便生起了救赎之心。

莫德曾经也是无可依靠,无处寄托,过去甚至以肉体的纵欲试图排解内心的孤独,直到她遇见了所谓的"上帝",人生中第一次感到满足温暖,于是建立起了自己的信仰。

片中以"神性高潮"来表达这种非理性的精神愉悦(参见VULTURE中的导演访谈),展现出一种身心联动的"神性"体验。

但问题是女主仅仅是利用宗教信仰来逃避久久萦绕的孤独感,她没有利用教会集体的力量来打破孤独的困境,反而陷入了使命的怪圈:比起自己渺小生命中的欢愉,上帝将赋予她更伟大的使命,而在这更高的使命面前,孤独便不足为道,种种痛苦都仅仅是微小的附加条件。

正巧,阿曼达成为了她执行更高使命的载体,阿曼达的救赎也将是她自己的救赎。

"神性高潮"始终无法替代人之间真实的情感交流,填不满内心的空虚寂寞,因此在救赎阿曼达的过程中,莫德逐渐被她吸引并产生超出使命的情感。

Never waste your pain

在莫德的隐秘情愫爆发使她最终被辞退后,她感到神没有给予她应有的回报,她感到背叛因为她始终无法收获真正的归属与满足,信仰开始动摇。

对阿曼达的情感和对神使命的服从之间产生的矛盾,进一步使她感到困惑,始于信仰和精神上的东西最终变成了引发精神错乱的导火线。

莫德精神失常后,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将自己的苦难合理化:长年的孤单,失意和痛苦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绝不会白白受苦 Never waste your pain。

没有此番心理辩护,莫德就会走回老路,被无意义感彻底吞噬,陷入对自己的生活全然麻木冷漠的状态。

像望远镜一样,莫德偏执的狭小视角锁定在阿曼达的身上,她要回去完成未实现的救赎,却被阿曼达戳破精心营造的假象。

其实阿曼达是以濒死之人的角度,希望莫德能尽早认识到内心真实的需求,去过更加值得的生活,一句"你做的一切都毫无意义"突破了莫德的心理防线。

女主陷入完全疯狂,强烈的心理防卫宁可把阿曼达幻化为与神对立的恶魔,也绝不相信自己的信仰没有任何价值。

恐怖也可以很唯美

做为女导演罗斯·格拉斯的长篇处女作,电影成熟稳健的制作让人钦佩,对影片色调与风格的把控更是让人惊艳。

她不仅刻画了动人细腻的女性情感与关系,还用油画质感一般的镜头展现了唯美的恐怖氛围。

伦伯朗式的打光使角色的身体与背景渐渐隐退在黑暗之中,唯有脸庞在画面中微微发亮,十分庄重。

其中有一幕莫德的侧颜甚至与达芬奇的《抱银鼠的女子》极度相似。

《圣人莫德》

《抱银鼠的女子》在莫德遭受背叛时用倒置的镜头表现错乱的心理,在杀人后以耳鸣状表现女主陷入完全疯狂,最精彩的还要数影片的最后一幕,在理想照耀的画面中快速闪现一秒钟的现实,强烈的对比让人瞬间反胃,脊背发凉,揭示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每个人难免都有自己备受蒙蔽的地方,某一种程度上人们依靠相信不存在的神话维持向上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想看到或希望看到的东西,沉沦在梦幻之中虽然危险,却是面对人生的孤注一掷。

导演访谈的翻译参见: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277817/#comments

警告:虽然截图很美,也请谨慎观影(狗头)首发于公号:鲜鱼的日常实验室

《圣人莫德》短评

消费宗教的烂电影,导演对宗教一知半解。精神病患者把自己想象做全知全能的情况不少见,而宗教是病患生活中最能往全知全能上套的角色。导演误导观众把精神病患等同于宗教信仰实在是太邪恶。还把女性对宗教狂喜体验和性高潮划等号,在她眼里女性就仅此而已吗?必须是性?肤浅,无知,偏执,懒惰,庸俗的作品

7分钟前
  • 一只仓鼠
  • 很差

半小时,看不下去

12分钟前
  • 淡定
  • 还行

扭曲,封闭,孤独,主不会眷怜你的,真的。

14分钟前
  • 影帝疯
  • 较差

莫名的渲染,癫狂,创伤应激?在狭隘视角里,救赎与疯狂一念之间。宗教信仰恐怖片可以成为一个类型片。三星

17分钟前
  • 信电影得永生
  • 还行

看了这么多好评,我只想,什么玩意?

21分钟前
  • 不是CD是DC
  • 还行

非常意外,要镜头有镜头,要节奏有节奏,还不拖沓不智障。

24分钟前
  • 斑斑
  • 力荐

这个故事实在太单薄了,披着宗教皮的精神病。

29分钟前
  • ceci
  • 较差

Degeneration in one’s eyes is another’s ascension in ecstasy. A deliciously sensual and hysterical journey of metamorphosis under the suppressed hunger for intimacy and self-worthiness. With a knack for orchestrating powerful sequences that seamlessly switch between kitchen sink mundanity and surreal scares, British new talent Rose Glass has arrived to knife cinema and drain its pus. Final credits rolling: Cockroach — Nancy… top 2020

34分钟前
  • Nightwing
  • 力荐

Rose Glass把一些直男邪典趣味吃得太透了也。这部和Hereditary不相上下的话,love lies bleeding是吊打Ari Aester的。最喜欢的类型片新导演❤️‍🔥

36分钟前
  • Anubis
  • 力荐

具备着能够被赞扬的长片处女作的大部分优点,且如同这其中最时髦的那批一样在类型与艺术之间进行着微妙的共舞,然当那对金色的翅膀出现,包括莫菲德·克拉克的表演在内,一切都前功尽弃,暴露了本应推翻的“性别”差异,影像变得轻浮和滥情,并终究被本就强行的性别议题自噬。

40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好一把艳俗地狱火

43分钟前
  • 乔治洗衣机
  • 较差

但是想劝导演清醒一点, 也不用为了讲明白故事就贴美图秀秀素材在画面上(指那对翅膀

44分钟前
  • luna甜味素
  • 推荐

似是而非的A24。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只能用烂俗来形容。

47分钟前
  • Hermine.
  • 较差

当恐怖电影以异常源为唯一视点时,它就天然地与未知恐惧这样的概念恐怖隔绝,只能转而在氛围或视效等方面做文章了。而对这部只见文艺不见惊悚、只有质感却无刺激的电影,也就只有那一处跳吓和结尾镜头能当遮羞布了。而内涵,对于前史近乎空白、开篇便能看出明显精神异常的莫德,皈依宗教与否似乎并不那么重要。事实上,片中宗教元素虽无处不在却浮于表面,对剧情发展并无任何决定性作用。有理由相信,即使莫德沉溺的是全然与宗教无关的其他事物,她仍具有相当的不稳定性。因此,影片的反宗教性可说近乎于无,仅是对未能接受适当疗养的精神异常者的内心世界奇观展示罢了。这么说不论恐怖呈现还是宗教探讨,本片都远逊于近五十年前的《魔女嘉莉》这部我并不算喜欢的经典之作。所以与其浪费时间看这种无聊影像,倒不如多睡几小时来得充实。评分:D-

49分钟前
  • 丯埜媺敩
  • 较差

華堅馮力士丨JP-064,不及A24多部前作,但仍是个人偏爱的类型。

51分钟前
  • 華堅馮力士
  • 推荐

其实还可以,只是发挥不太稳定,有点《女巫》那味儿但又没啥超越。最怕这种在别人不需要的时候以帮助别人为己任的人,说白了还不是想给自己攒人品升等级?部分画面和配乐不错。

54分钟前
  • 囍弗斯
  • 还行

7.2 镜头运用很成熟,对新导演来讲难得,但相比其他A24恐怖代表作,性格不深入,形式不彻底,氛围只是隔靴搔痒。

55分钟前
  • 美利坚胶片
  • 还行

全片神化了一个孤独的女孩在意外之后心里逐渐扭曲的故事,被边缘化的底层小人物,但是镜头非常细腻,随着剧情节奏变换的镜头,与配乐压抑的刚好。也许现实是痛苦的,最后成了魔,但在她自己的bubble中,她成了神。

59分钟前
  • 茶杯里的猫。
  • 推荐

A24又再一次俘虏了我。后劲太强了,看完这么多天了,满脑子都是最后那段,可能真的把自己已经带入到Maud身上了吧

60分钟前
  • 梵顿Kirin
  • 力荐

清楚揭示了原教旨主义者的极端和疯狂,7.5

1小时前
  • Kryten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