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的朋友提醒了我,这里说明一下。
本文中所指的bug不是影片的bug,而是由于东西方文化习惯不同导致的观影时可能产生的认知的bug,是我在看其他人的影评时发现的。
……反正文已经不甘寂寞地写出来了,爱咋咋地。
=======================================看了很多影评,有写的很好的。
这时我一般也就不再自己写了。
不过就在那些纠结于细节和Bug的影评里,我却发现了一些真正的bug。
这其中有些我之前没想到的,居然会有人这样去理解这些细节,例如这一节:1.餐厅服务生欺负盲人态度恶劣男主与餐厅服务生的交涉没有任何实际镜头,只是通过声音对话来表达的,而且是通过男主单方面的话,并没有服务生的对话。
这就给了人充分的想象空间。
服务生,服务生,这钱少了一张……不,不是这张,大小不一样……你以为我瞎了就能骗我吗?
我要投诉!
我要找你们经理谈谈!
别,我付钱……好吧,既然你这么坚持……可能很多人在听到男主说“服务生,这钱少了一张”的时候,就以为是服务生欺负男主看不见而贪了他的钱。
这是我们按照自己的习惯来揣测的。
而实际上呢?
实际上,东西方餐厅服务有很大的文化上的差别。
如果把服务生应该说的话加上,就会发现服务生在向他解释钱没有找错的时候他不信。
他说服务生欺负盲人,又要投诉又要见经理,最后服务生被逼给他免单了事的情景。
A:服务生,服务生,这钱少了一张……B:您没看见,先生,钱掉在这里了。
A:不,不是这张,大小不一样……B:真的是这张,先生。
A:你以为我瞎了就能骗我吗?
B:绝对没有,先生。
真的是……A:我要投诉!
我要找你们经理谈谈!
经理:真是抱歉。
这样吧,这一餐都算我的。
A:别,我付钱……经理:求你了,否则我难以心安。
A:好吧,既然你这么坚持……最后一定是可怜的餐厅花钱解决了所有的麻烦。
结合之前男主与经纪人的争论,男主主动要求买单来展示他作为”盲人“的优势,这样的情景当然是在男主算计之中的。
配上从餐厅出来以后轻松欢快的音乐,完全是一副奸计得逞春风得意的样子,我更确信这一切都是男主的阴谋。
从而得出一个结论:这人是个爱占便宜、没有羞耻心、也不懂感恩的家伙,热衷于逃避应有的责任,自私自利。
这些不良品质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
有另一篇评论《恐惧害死了他》(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306750/)写得非常好。
但除了因为过于胆小安于现状不敢抗争以外,他这种占便宜没够的性格也直接导致他自掘坟墓的下场。
在他来到杀人现场的家门口,被女主人告知下次再来的时候,男主并没有知趣地离开,而是自我感觉良好地提出自己是盲人,理应受到优待而不应被拒之门外这一论调。
于是这里又引出第二个观影上的Bug:2.凶手是出于对盲人的信任或不设防而让男主进入房间的。
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我们自己刚杀了人,会不会在未处理好的时候让陌生人接近现场?
当然不会。
所以凶手一开始开门绝对只是为了向态度愤怒的男主表示歉意,并想赶紧把这个麻烦打发走。
但这时发生了另一件事让她改变了计划——邻居被调音师和凶手的对话吵到,疑惑地出门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凶手对这位好奇心重的邻居的顾忌远大于一个瞎子,于是赶紧让男主进屋,之后立刻把门关上,锁上。
从某些角度来看这可能是一连串的巧合,但如果男主愿意接受跑路费离开,而不是为了享受盲人的优待大吵大闹,就不会吵到邻居,他也根本不会有机会涉险。
虽说凶手原本不想多惹一桩麻烦,但是既然杀了一个,也就不在乎再杀一个。
或者说,如果凶手不是抱着”大不了再杀一个“的心态,她绝不会放调音师进屋。
这时调音师投机取巧的心理又发生了作用。
他以为只要他一直装瞎子,完成了工作,就能像没事一样走人了。
他的这种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同样因忽然看到尸体而紧张的观众,忍不住也跟他产生了同样的侥幸心理。
于是这里产生了观影的又一Bug:3.调音师是因为被看穿不是盲人而死的。
如果调音师真是瞎子,那么在十个同样的故事里,或许会有那么一两个侥幸被突然良心发现的凶手放过。
可是就算调音师真是瞎子,就算地上鲜红的东西真是油漆,不是血,就算弄脏的衣服洗干净了,你要凶手在杀人现场拿一个赤身露体满手油漆的瞎子怎么办?
房间里放着一具屍体,她怎可能给调音师洗个热水澡换身干净的衣服伺候得好好的然后放他走?
亦或是就让他衣冠不整沾着油漆出门让别人起疑?
或许凶手在最开始的确想过放调音师一马,但在最后各种利弊权衡之后,一定还是觉得打死他最合适。
我这样说的意思不是在揣测凶手的心理。
我只是尝试从最乐观的角度来思考事情的发展可能,最后得出“调音师除非反抗否则必死无疑”的结论。
所以调音师最后的表演焦躁而徒劳,仿佛一个等待行刑的小丑。
相由心生,观影时看到的东西,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心声。
在我看来,这部片子是用一连串巧合的黑色幽默来讽刺那些投机取巧的人的。
他们原本就是生活的弱者,因为某些际遇尝到了本不应属于自己的甜头,从此食髓而知味,贪婪地索取着。
就像用餐时大口吃掉糖罐里的糖——那些糖原本是为了喝咖啡的人准备的。
中国有句俗话:“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免费的午餐,双倍的业绩,额外的小费,裸体的女孩,这些盲人调音师都经历过了。
他死得不冤。
不要利用别人的善心来投机取巧,因为,人迟早会遇到真正不怀好意的人。
调音师这部电影的亮点和细节的旁敲侧击无不展现出导演对于悬疑电影拍摄的深厚功力。
电影开头的倒叙已经使开放式情节有了一个固有的结局。
调音师的电影字幕打出时配合的正是女人最后的开枪声,这个钉枪声不仅仅交代了主人公的悲惨结果,更像是一个敲在观众心头的一击棍棒,让电影在结束后,还让人不禁觉得难过和悲哀。
紧接着是音乐会,开始时主人公颤抖在黑白键上的双手以及堕落后在床上辗转被桌边鱼缸放大的瞳孔,更像是人性淋漓尽致的害怕的表现,背后女人愤怒的离开,男人一言不发的无动于衷,都是对现实残酷的一个悲哀和如今漠视的处境的交待。
主人公开始成为一位“盲人”调音师,他自以为是的奥斯卡演技在最后也把他带进了死亡的深渊。
不是一切都可以像泰姬陵一般伟大和雄壮,男人聪明地成为了一位人们心目中的钦佩者,他从不悔过也从不害怕。
有一个细节到最后我还在想导演如此安排的用意是什么,就是邻居的开门和疑惑的神情。
我个人认为这一幕促使了杀人的女人把可怜的男主快速领进了房间,可以说这也是决定男主悲惨结局的一个推动因素。
锁门的细节可以说是精简却不失内涵,这是女人不确定的保留,或许我们甚至都可以猜测,她已经在猫眼里看到了男主看手表和日记的一举一动,邻居的开门让她紧张,才迫使女人让调音师进了房间。
开始的时候我在怀疑一件事,为什么女人那么久才开门?
或许女人猜测男人可以通过血腥味发现蛛丝马迹。
但似乎情节所交代的钉枪解开了这个问题,钉枪为装修时装订较大型家具或壁挂所用,这不仅说明这个家确实在装修,也可以说明男人之所以睁着眼睛死亡原因之一的细节。
对于我而言,在这里开始影片被推向了一个高潮,顿时才发现电影开头犹如在听钢琴曲的男人早已只是一个躯壳,导演对于镜头的把握运用从角度的切换也展现了不一般的成熟和高超。
为什么男人死的时候坐在沙发上如此镇定,似乎没有反抗过的痕迹,甚至他的脑子里有着两个钉枪却依然不瞑目?
很简单,因为这个被杀死的男人也是一个盲人,虽然只是自己的揣测,但从女人多方面试探调音师的动作和细节都可以看出她似乎已经和一个失明多年的人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她对健全人和盲人之间的区别把握的很细致。
男人在弹琴,另一个尸体在听,后面的女人也在听,反射出三个人的镜子更像是营造出了一个哀怨悲惨的结局,可惜的是男人有机会走,但他太过自信,他死于自己,也牵绊于现实的残酷,他绝望无助只能弹着他唯一有把握的钢琴,这是他的稻草,是背后女人的扳机。
故事前介:一个自以为前途无量的富有才华的钢琴师在经历一次失败后,变的万念俱灰,而选择成为了一个盲人调音师,由于他假装是个盲人,结果生意出奇的好,人们对他更友善,愿意支付更多的钱,而他对此也感到十分的满意。
而在一天他接到一个新客户的案子去调音,下面就是案件的开始。
我将以福尔摩斯的演绎法去阐释我的理解,即所谓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Let’s go。
妇人因为谋杀了丈夫而不愿给调音师开门,但她听到了调音师是个盲人,于是改变了主意。
这里有个细节,邻居开门了,露出一脸狐疑的神情,调音师是第一次去那边,她没有理由对调音师有什么怀疑的,显然她对妇人的话产生了质疑。
接着,调音师走了进去,发现了被杀害丈夫的尸体,他不小心跌倒,衣服沾满了血迹。
通过血液的颜色和凝固情况来看,我基本可以断定那个丈夫死亡不超过半小时,调音师应该可以闻到很浓的血腥味,而且那个肯定是案发第一现场无疑。
而且通过丈夫那个安然的表情,没有出现恐怖狰狞的现象,可以认为是在完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钉枪秒杀,那么可能性有2个:1.服用安眠药,2他是个盲人。
那么不难推断邻居狐疑的表情了,丈夫是个盲人而且年纪很大,外出不便,基本不可能单独外出。
妇人的解释是因为颜料打翻了,但我觉得除非盲人的鼻子也出问题了,不然不可能没发现。
妇人第一次怀疑调音师不是盲人是在调音师在钢琴边,妇人轻推调音师,调音师自然扶住钢琴,妇人露出怀疑的神情。
然后妇人要求给他换衣服,并自然去观察他,因为她的丈夫是个盲人,生活在一起怎么久,她当然太了解盲人了。
摘下他的眼镜,并仔细的看了超过3秒,那一刻我个人觉得她基本确定了。
接下来调音师,努力控制情绪的工作,我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他在控制呼吸,动作也变的僵硬,并自我安慰,试图瞒天过海。
但画面的另一边,妇人正在翻查他的衣服。
他自己也说出了一个极大的破绽:日程本。
一个盲人理所当然不该带那个东西的。
我深信,这逃不出妇人的眼睛。
当妇人拿着钉枪站在他背后,他紧张的弹奏起舒曼的op48 ,一边自我安慰。
其实妇人既然拿出了钉枪,他又怎么可能逃过此劫呢。
最后,其实要杀死丈夫有很多办法,比如毒药,这样处理起来也容易点。
显然妇人不算特别心肠歹毒,不然调音师早死了,她也在犹豫。
但更可悲的是调音师,他忘记了他的对手是年老体衰,战斗力只有5的老太婆,他可以轻易制服对手,他眼不瞎,但他的心里早已默认自己是战斗力为0的瞎子了,哎,何其可悲。
当莫高王朝的皇帝沙贾汗的妻子去世后,他痛苦万分,下令召见当时最伟大的建筑师。
在知道建筑师深爱着自己的妻子之后,皇帝说:“那我下令处死她,这样你就能感受到我的痛苦了,这样你才能为我的妻子建造世上最美丽、最奢华的陵墓。
”于是皇帝处死了建筑师的妻子,建筑师建造了泰姬陵。
这是《调音师》开始不久后,由男主口述的一个故事,我猜这也是全片想表达的核心——失与得。
男主是个在比赛中失败了的钢琴师,后来变成了一名以盲人身份工作的调音师,在男主定制的隐形眼镜的伪装下,人们以为他失去了视力其他感观会更发达,听觉更是无与伦比,小费更多、更加友善、戒备减少,男人、女人毫不设防地在他面前换衣物,直到他走进了一个凶杀现场……失去了爱妻的建筑师为皇帝建起了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印度明珠”,男主自以为自称失去视力可以得到无穷好处,其实他只是在欺骗中失去了真正的自己,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这部只有将近14分钟的短小精悍的短片,男主帅气逼人、声音混厚,音乐充满魔力、动人心弦,导演用他的创意、镜头语言、营造的氛围带给了人们不亚于好莱坞大片的震撼和刺激。
这是之前写的一片声音分析的作业,和大家一起探讨分享一下。
影片开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段优美的钢琴音乐,此时音画同步,镜头聚焦在一台大型的三角钢琴的琴弦上。
产生一定的期待与悬疑效果。
与此同时的是主角的独白——内心独白。
可以发现在该影片中,内心独白多次出现。
它的作用不仅仅是交代事件的发生,在渲染一种悬疑的氛围,更多的是让观众得以通过第一视角去观察整个故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这段开头非常精妙,以倒叙的手法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吸引了观众的好奇。
而且讲整个故事中最重要的因素全都体现了——“钢琴”“盲人”“老人”“女人”。
深刻隽永。
戛然而止的画面,伴随一个类似于枪声或者是关门的声音,开始了正片。
此处的这一个声效也是在为后面做伏笔,也是很多人争论调音师究竟是否死亡的一个关键点。
紧接着一段,又是男主角的独白。
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前因后果,人物的过去。
——在他成为盲人调音师之前他是一个失败落魄的钢琴家。
而从01:19起,就出现了背景音乐。
这段bgm配合着男主角的喘气声,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体现了他的不安紧张。
场景切换到了咖啡馆。
男主与老板的对话,不仅起到了推动情节的作用。
可以发现,两人的对话是导演精心设计过的。
——“这社会不是偷窥癖,就是暴露狂”这样的话语,无不是在为之后的故事埋下伏笔。
通过两人的对话,我们可以得知调音师是装瞎的,而通过男主角的讲话,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更饱满的人物性格,甚至可以看见他的世界观——面对了失败后他濒临崩溃,选择通过欺骗来收割他人的同情,尤其是在他讲泰姬陵的故事时。
这些都在暗示着他后面的遭遇。
而当他摘下墨镜,露出隐形眼镜时,他表现出的那种骄傲自满,也使他的人设更丰富。
而在接下来他讲述扮演盲人的好处时,插入了几个他在做调音师时的镜头。
此时的音画不同步。
在前三个镜头里,始终用主角的旁白,而在最后一个场景中,出现了男主与另一个女生的对话。
通过这种方式,延伸拓展了剧情。
在对话的结尾,他要向老板表演如何通过扮演瞎子蒙骗他人时,导演将镜头切到了他行走在马路上的场景。
结账的对白配合他走往下一个顾客家里的场景,这是非常绝妙的剪辑方式。
不仅仅使情节更为紧凑,而且通过这种声画对立的方式,加强了影片的戏剧张力与感染力。
这种音画的冲突配上一段激昂起伏的bgm,也预示着高潮即将来临。
当男主角提出搀扶老奶奶过马路时,也暗示了此时的男主角已经对自己的演技洋洋得意,为接下来的情节埋下伏笔。
场景切换到了雇主家门口,这段男主的表现非常有意思,破绽百出,为之后的情节埋下伏笔,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他与女主人对话时,他的语速很快,这体现了他的骄傲自满。
男主滑倒后,出现了悬疑紧张的背景音乐,渲染了气氛,使观众也和男主一样心情跌宕起伏,体现了此时主人公看到地上满是血后的惊恐但不得不强装镇静的心理。
主人公坐下后不小心碰到钢琴时发出了一串不和谐的音符也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他的慌乱恐惧。
当主人公在女人的注视下换衣服的时候,此时画面中只有大提琴的背景声,和主人公换衣服的声音。
平静下是波涛汹涌,这是女人与主人公之间的彼此试探,稍有不慎,主人公就要丧命于此。
背景音乐很好地渲染出了这种紧张可怕的气氛。
与影片前半部分欢快明亮的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体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从骄傲自得到如今的紧张恐惧。
而当女主人将男主的墨镜摘下时,此时影片没有任何背景音乐,长达三秒的镜头没有任何其他的声音,始终在主人公的背面,聚焦在女人探究的脸上。
此时的静谧,完美地体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通过这三秒钟声音的突然消失,镜头的静止不动,使观众屏息,心也随着主人公起伏紧张祈祷,体现出此时两人间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是性命攸关的时刻。
此时的镜头切到了主人公沾满鲜血的双手上,伴随着几声刺耳的钢琴声和他安慰自己的内心独白,完美地呈现了他此刻的不安与恐惧。
随着女主人脚步声的靠近,她站到了调音师的声后。
三声“说点什么”的内心独白,将紧张的气氛推到了最高潮。
短时间的静谧将观众的心揪住,紧接着调音师就弹出了片头的那段乐曲——优美动人的钢琴曲舒缓了我们的神经,与开头相呼应。
将全片串联了起来。
电影又回到了开头的镜头,跳动的琴弦,舒缓的音乐,男人的独白。
镜头一点一点地向后推,推向了主人公背后站着的女人。
当镜头推到墙上的镜子里时——赤裸上身的男人,举着枪的女人,钢琴,这一切都被定格在了镜子里。
让观众从第三者的视角看清了这一切。
这段舒缓的钢琴音乐配上女人举着枪这一行为,两者的冲突相得益彰。
琴声也起到了欲扬先抑的作用。
然后画面就戛然而止了。
但钢琴声并没有停止,给人以十足的想象空间。
男人究竟死没死,谁也不知道。
《调音师》那若有似无的结尾,很容易让观众对主人公是否最终被杀产生无限的探究冲动,这也正是许多影评中所重点谈及的部分。
而我关心的却是另一面。
喜剧之王里伊天仇,虽是一个跑龙套的,毕竟通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自称“我是一个演员”,心理素质也算过硬,他在匪窝里尚且直冒冷汗,错漏百出。
而阿德里安,一个钢琴师,凭借在钢琴比赛中证明过的极差的心理素质,和根本没证明过演技,何以如此自信的选择坐着等死。
从他滑倒的那一刻,到女主人拿着电钻对准他脑袋的几分钟内,作为一个四肢健全、明眸善睐的男人,本有无数的机会可以主动出手,甚至击倒杀人的中年妇人,他为何会鬼使神差地开始调音、弹琴,特别是当他意识到自己的笔记本落在了裤子里时,他还是选择继续演奏,难道他真的相信他的琴声能抚慰中年女杀手那颗刚杀完人的悸动的心?
而他的这些反应又与他比赛失败后所表现的行为是否一致?
当人遇到困境时会无意识地进入到自我防御机制中,从而起到减轻自我压力,保护自我的作用,而心理防卫的方式也有很多种。
当阿德里安钢琴大赛失利,首先被激发的是反向作用。
参加钢琴大赛是为了功成名就。
但当失利之后,他却装成了一位为人怜悯的盲人,这本身就是对自己欲望和追求的一种压抑。
然后是自居作用,这可以从他和经纪人在饭店中吃饭的一幕中看出。
阿德里安认为自己装作盲人的行为相当高明,还向其经济人侃侃而谈泰姬陵的故事,并通过数次假装盲人调琴和饭店里获得免单的成功不断加强这种心理暗示,他走出饭店时脑中还在回味获得免单经历便可作为实证。
之后的一段,就是他进入杀人现场,当他滑倒在油漆和血泊的那一刻起,他就慌了手脚。
他明知自己错漏百出,还留着笔记本在裤袋里,却仍然选择不动声色,这是令一种作用——否定作用——的体现。
人会通过否定作用来应对外界的威胁,它的表现是否定事实,或者做出有利于事态发展的推测,比如阿德里安认为或许女主人没有发现笔记本,或许她在洗衣服,而他调完琴就能离开。
我不想揣测阿德里安是否被杀,我只想说的是,不论如何这些反应把阿德里安引向了极度危险的境地。
现在来分析一下之前提到的阿德里安的三种心理反应:反向作用,自居作用和否定作用。
这三种作用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逃避。
反向作用逃避失败,自居作用逃避自卑,否定作用逃避现实。
而逃避的结果,则是让阿德里安无处可逃。
不久之前学了一个英语单词:proactive.它的意思是前摄行为,是指在遭遇困境时,反过来控制局面,而不被局面所牵制。
所以当遇到危境时,我们需通过快速思考和行动来掌握主动权,而不是一味消极逃避。
阿德里安的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地是,我们即便达不到像贝多芬那样掐住命运的喉咙,也应做到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之前许多人分享了L’Accordeur 调音师,今天看了一下,确实拍的很绝妙,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没有理解导演和编剧想要表达的意思,看了看豆瓣的评论,觉得虽然豆瓣网友评论的很深刻,但是感觉并不是我看完影片后的感觉,虽然没大看懂,但是也远非豆瓣的评论,所以又看了一遍,又想了很久,觉得有了那么一点头绪,豆瓣上有很多对于BUG啊,情节的推测,我觉得导演肯定不是想把这部短片排成名侦探柯南,所以也没必要太纠结于那些,就内容谈谈吧。
整个短片最让我吃惊的就是为什么调音师会死,一个男人对付一个老年妇女,再怎么也不至于死的如此苍凉吧。
就从他进门的一开始说起,他进门,一定看到了男主人的尸体,对于一个普通人,面对如此的情景,对于什么小孩子或是小女生,我觉得会是当场吓瘫,破门尖叫而出。
但对于男主,毕竟还是个男的,虽然也很吃惊与害怕,但还是有一些理智的,而在这如此短暂而又突然的状况下,他没有太多时间来梳理当下情况,而他的第一反应是继续装下去。
这是他的第一次选择。
如果是一个警察,他的第一选择会是控制那个老妇人、保护现场。
而为什么男主下意识选择继续装呢,这就呼应了题目,他本身是一个内心比较胆小的人,他虽然看到了尸体,但他不确定就是老妇杀的,或者只是个假人,或者屋里还有同伙。
所以,如果如果争执起来,全部都是未知的,而对于一个胆小懦弱的人,未知的恐惧让他不会选择站出来去争斗。
所以,他选择了继续装盲人。
然后进门后他摔倒了,他被女人扶起推到座位上,当他坐下来女主人让他脱衣服时,这时有机会来理清思路了,女主人说她会背后,但是她没有,她看着青年,调音师此时有做出选择的机会,这是第二次,他选择了继续装,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他选择继续装。
有人说他伪装的太深结果无法自拔,我觉得不可能,他如果伪装的如此深的话,为什么他会冒着被人发现的风险在门口翻看记事本?
他在伪装但是这只是骗人的小伎俩罢了,他也没投入的走火入魔,街上装残疾要饭的,见到城管不也是撒腿就跑么,他选择继续装,是他内在的性格在作用,他太过于懦弱胆小,可能听起来很可笑,但我感觉就是这样,开头说他紧张的比赛失利,其实就是胆小心理素质差的一个表现,在遇到如此紧急的情况下,人们表现的就是他们内在的性格,什么法律道理准则伪装全都没有了,只有固有性格在作怪,一个生性胆小的人,他面对无论是大型比赛亦或是杀人现场,他表现的是大脑空白而不是淡定理智,所以在面对逃跑机会的时候,他更多是大脑一片空白,而不是理智的分析形势,胆小的人更害怕未知,更愿意保持稳定的现状,而对于他,稳定的现状就是装下去,更清楚地讲,他根本没有想我是应该装还是跟她拼,而是大脑一片空白,潜意识告诉他现在的状况还算稳定,如果拼的话结果不知道怎样,就这样,他装下去了。
在妇人走开后他还有机会,但是他还是装下去了,为什么,原因跟上面一样,他认为一切仍然还算稳定,他不愿意冒风险去“暴露”身份来面对一个无法预知的结果,老妇人走到了他的背后,他不知道背后是什么,正是因为他胆小对于未知的害怕而最终死去,如果老妇人正面对他进行攻击的话,就算他再胆小,他也会做出反击,因为那是他的本能,但是有妇人在背后,老妇人没有拆穿他,他在明处老妇人在暗处。
有人说他是因为自己假扮盲人才死的,其实这只是个巧合但也正是此片精妙之处,他假扮盲人,但是其实是被他内心的胆小与恐惧杀死的,假扮盲人其实没什么大不了,每个人都在披着虚伪的外衣,只不过在那样一个情境下,很不巧,一切很巧合,他的胆小与恐惧逼得他不得不维持原状,而原状就是装盲人,结果他死了。
所以说他死的很巧合,很憋屈,很多人胆小与怯懦,但是并没有遇到他这样如此致命的情况而已。
所以如果总结一下呢,就是,男主本身是一个胆小的人,即使在平时遇到什么突发事件也会选择沉默、躲避,并不会选择冲上第一线对抗。
而这次轮到他真正面对如此特殊的情形,平时积累已久的胆小性格决定了他不会开始就逃跑或是制服老妇,而是维持现状根据事情的发展来决定以后的行动。
如果情况稳定能不拼能不打就不要打,如果老妇先动手,那我也肯定动手。
但很可惜,老妇人也没有拆穿他,一直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也没有选择跟男主正面对抗,这就使得本来就怕惹事的男主更不敢首先拆穿对方,最后导致深处背后的老妇将自己杀死。
最后,正如名字说的,胆小、恐惧、怕惹事儿,这个性格加上这个巧合的场景导致了他的死亡。
他的死跟是不是装盲人关系不大,假如开始他假扮的是修热水器的,假如他假扮的是修煤气的,他还是不会拆穿老妇而是完成自己所为的“工作”,最后老妇还是会背后杀了他。
只不过盲人的设定让故事更加好看。
话说,这个评论最开始写于好几年前,之后没怎么上过豆瓣,后来有一次上豆瓣发现竟然有这么多评价,感到很荣幸。
再回头看当初的文字,感觉很多东西写的有些乱,重点想强调的东西不够突出,但又懒得改。
今天忍不住分了一下段落,又把一些东西强调一下。
感谢大家能抽出时间来阅读和评价。
看的时候片长时间显示的是13分多,所以我一直等待着最后的爆点,结果影片在10分多钟的时候“啪”的一声嘎然而止。
一头雾水,不过在看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比如:一个真正的盲人也可以分辨出血和油漆的味道和手感;即使是全身沾满了油漆也不至于把全身衣服都脱光,包括里面的衬衣。
男猪都知道自己穿帮了,为什么还要继续装B。
这些不合理也是男主角必死的理由。
装逼太久,必然成逼。
死的活该。
========================================================因为是微电影,所以引线很短,爆点还要强劲。
我喜欢里面的两刀。
一:参赛时满头大汗手指颤颤巍巍的即将按下琴键。
直接切到萎靡地躺在琴键枕头上。
二:付账时假装盲人戏耍服务生。
切到走出餐馆加画外音。
当时看他走出来,还纳闷怎么耍呢?
妙啊~=======================================================“我”从一场准备了15年的比赛失利后就一蹶不振。
在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挫折面前就缴械了。
后来甚至都不敢重操旧业了。
我的一切都“萎”了。
“我”很爱吃糖,怪癖多的人说明意志力弱。
“我”懦弱,安于现状,享受自己营造的某种可以享受特权的假象里不愿出来。
“我”很得意能装盲人骗同情,骗优待,骗隐私,骗钱……“我”甚至开始炫耀我的演技--提醒那位女士该过马路了。
“我”不是个好演员,“我”甚至在大厅广众之下查看自己的日程表。
“我”只是想用这种伪装,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安宁。
“我”其实是个大LOSER,所以“我”在面对人生的第二个重大挑战的时候选择坐以待毙,因为“我”没有勇气去把握机会,“我”装逼装惯了。
“我”宁愿自欺欺人的去说服自己,事情正在按自己预期的那样去发展。
那其实是扯淡。
很多人问我是不是受虐狂,为什么不离开身边的人。
我是个受虐狂,我沉浸在自己给自己做的笼子里不愿出来。
我渴望成为优秀的人,所以纵容身边人的暴虐。
我很喜欢这部片子,因为我不想跟男主角有相同的结局。
其实我有一个打死也没跟任何人说过的理由使我无论怎样都不能离开她,所以我必须把她顺利的交接到另一个人手里。
没错,我曾经怀疑过的就是事实。
“82972,该吃药了。
”“啪”=======================================================谢谢观赏,字幕上
《调音师》拉片分析 (片长:13'37'', 导演:Olivier Treiner,法国)镜号景别运动方式内容长度音乐音效对白旁白分析(关键词:悬念与多重时空叙事)字幕17''钢琴声从4''入。
音乐先入,交代片子主题。
1特写钢琴的某部分。
"远景处 钢琴的琴键随音乐跳动。
"4''钢琴声续。
交代声源,环境。
2特写钢琴跳动的琴键。
3''钢琴声续。
旁白(内心独白)入:我很少在公众场合弹奏"旁白是本片贯穿到底的一个叙事工具,声音是以倒叙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
此时,第一个倒叙/第一重时空开始。
"3特写钢琴跳动的琴键。
5''钢琴声续。
"除非是特殊的场合,例如今晚"引发悬念,期待4近景"一个白发老头一动不动的坐在沙发上。
"6''钢琴声续。
这个人是谁5特写"一个人穿着袜子的脚(此人坐在钢琴椅上)"2''钢琴声续。
我不认识6特写一个人的光着的背脊。
2''钢琴声续。
我甚至看不见他至此,没有人物主体的正面镜头,此时悬念达到一个高峰。
7近景"一个调音师神色平静而怪异,从眼珠看出此人是盲人。
正光着上身坐在钢琴前弹琴。
他身后站着一个黑衣人,看不见头。
"14''钢琴声续。
我是盲人,再说也不是为他演奏,而是为我身后的人"第一悬念揭开,但身后的人又形成一个新的悬念"出片名《调音师》钢琴声戛然而止。
一个意指性模糊的音效突入,像开门声,又像是枪声。
"一个新的悬念建构起来,接下来的镜头似乎可以表明这是一个开门声,但看过结尾才知另有乾坤。
此处音效参与了叙事,非常精彩,不同理解引向不同剧情方向。
"8大全景一个大的音乐厅,一个穿着西服的调音师从舞台这端走到钢琴前。
鞠躬。
12''"环境音效、人物走路的动作音效"去年,我被认为是天才片名出的音效声接此镜头,可认为是调音师开门走到舞台上的开门声。
9全景,俯拍"调音师走到钢琴座位前,坐下。
"4'' "环境音效、人物动作音效"我也以为自己前途无量。
第二重时空10中近景,背拍调音师坐下。
2''人物动作音效15年来所有努力,11特写调音师的手调椅子的高度。
1''人物动作音效只为一个目标12近景调音师的手擦琴键。
1''人物动作音效13近景调音师紧张的脸,可以看出此人此时并非盲人。
7''"调音师粗重的喘息声、噪音(仿调音师内心的情绪)"伯恩斯坦钢琴比赛14特写"调音师发抖的手伸向琴键,开始弹出第一个音。
"5''钢琴的颤音,做了一个失真的效果(突出调音师内心受到的刺激)噪音延续15近景调音师躺在床上,一脸苍白的看着天花板,翻身躺向一边。
6''钢琴声的回声续,我失败了,顿时万念俱灰16小全景调音师侧身躺在一边,目光呆滞的看着前方。
背景中的一个女人正收拾东西,收拾完拿着包出门。
8''钢琴续,关门声。
"我独自呆着,被失败所折磨,掉进万丈深渊"17中景餐厅内,调音师带着墨镜,坐在桌前,正摸索着倒咖啡。
一个胖子看不到脸(景别卡到脖子以下),从镜头前经过,反身坐在调音师对面,电话开始震动,男人接电话。
此时,服务员走过,粗鲁的放下端来的餐碟,走远。
8''钢琴声续"我重新活过来了,成了一个调音师""第三重时空开始。
此镜头时空变换,包含的信息点丰富:1、再次交代调音师盲人身份。
2、胖子出现,但一直没露面,又一悬念形成。
3、服务员的动作为其后叙事埋下伏笔。
"18中近景"反打镜头,胖子露脸,瘪着嘴看了服务员一眼,接着看手机说话,调音师抬手喝咖啡"9''"调音师:这服务员真周到.胖子:这社会不是暴露狂,就是偷窥癖。
""胖子这句台词看似无意义,实则点题。
点明此片的主题:暴露狂和偷窥癖。
"19中近景"反打,调音师吃东西。
胖子把手机伸过来给调音师看"6''"胖子:昨晚我们谈了2小时,看她给我发的照片。
调音师:我是来吃饭的""悬念:调音师是盲人,胖子却给他看手机"20中近景反打,胖子不满的说话。
4''"胖子:你这年纪难道就没有恶习吗?
"21中近景"反打。
调音师不紧不慢的吃饭。
"6''胖子:你把糖当饭吃吗?
吃死你我也不管。
22中近景"反打,胖子往椅子后靠,态度嚣张的说话"6''胖子:我来这可不是为了看你吃饭。
我想知道,你的调音订单怎么一个月来翻倍了?
"之前胖子絮絮叨叨,此时话终于说到了重点。
"23中近景反打,调音师低头说话。
4''"调音师:你的客户欣赏我的工作,这奇怪吗?
"24中近景反打,胖子继续说2''"胖子:有点儿。
调音师:有人投诉么?
"25中近景反打,调音师吃了一勺东西。
4''"胖子:没有。
调音师:生产力提高了还要炒我鱿鱼?
"26中近景反打,胖子突然发飙,凑近6''胖子:今早我接个电话,找我的盲人调音师。
27中近景反打,调音师平静的脸色,端起汤来喝7''胖子:你能解释一下吗?
28中近景"反打,胖子恼怒的表情,盯着调音师"3''29中近景"反打,调音师喝完汤,擦嘴,不紧不慢的说"8''"调音师:莫卧儿王国的皇帝沙贾汗,在妻子死后……胖子不耐烦:别跟我鬼扯……调音师继续:莫卧儿王国的皇帝沙贾汗,在妻子死后,"30中近景反打,胖子不耐烦的表情,往椅子后靠,调音师继续说10''"调音师:悲痛万分,他召来当时最好的建筑师。
皇帝问他,结婚了吗。
"31中近景缓慢推近"过肩反打,调音师投入的说话"20''"调音师:结了,殿下。
你爱你妻子吗?
爱。
她是我的命,爱她胜过一切。
很好,那我就赐死你的妻子,让你知道我的痛苦,你就能为我妻子建起最美的陵墓。
皇帝杀了他的妻子。
建筑师建起了泰姬陵。
""这些看似啰嗦的台词,却很好的刻画了调音师这个人物的个性:有才华、却也爱耍小聪明、自以为是。
"32近景胖子不屑的表情。
2''33近景"调音师继续认真的说话。
拿下眼镜,露出他的眼珠。
"8''"调音师:人们认为失去会变得更敏感。
胖子:你太有才了,混蛋。
调音师:所以我决定变成瞎子。
"34近景胖子凑上前看4''胖子:这是什么?
35近景调音师把眼镜推上8''调音师:没什么,隐形眼镜。
我下午要去一个新客户那。
"此镜头揭秘一个悬念,调音师并不是盲人。
新客户是个伏笔。
"36近景胖子不屑的往后靠5''"胖子:不会吧?
调音师:他们认为我的感官更发达。
"37近景调音师继续说3''调音师:我的耳朵无与伦比。
38中近景调音师在一个客户家调音,客户端起一杯水客气的递给他。
4''调音师:谢谢。
"上一时空的对话继续:调音师:一个盲人调音师,他们肯定会和朋友说起。
""此镜头开始各个不同时空的叙事,为调音师在叙述自己的回忆。
——总归此为第四重时空。
"39中近景调音师在一个女客户家里调音,他在前景弹琴调音,后景站着一个敷着面膜的女士7''钢琴声起"调音师:有很多好处,知道吗?
小费更高,人们更友好""旁白开始揭秘,调音师并非盲人,而是装盲人。
此时空中,调音师扮演的角色一直是‘偷窥癖’。
用盲人的身份进行偷窥。
"40中景调音师在一个男客户家里,侧对镜头弹琴。
后景里男客户从厨房门栏走出,穿着小短裤,拿出一条长裤开始穿。
8''钢琴声续"调音师:没那么多提防,我知道很多人不知道的事"41中近景调音师在一家女客户家调音,听到女客户的问话,假装盲人一样的侧头回答7''钢琴声续"女客户:对不起,介意我在你调琴时练舞么?
调音师:不介意"""42中景女客户开始脱衣服,不放心的回头看3''钢琴声续43特写"调音师的导盲棒放在钢琴边。
"2''钢琴声续44近景"女客户放心的转过头。
继续脱"2''钢琴声续45特写"女客户的腿,衣服脱下掉在地"4''钢琴声续46近景调音师呆滞的眼神看着前方,前景处有女人的身影在舞蹈6''钢琴声续47近景胖子说话2''钢琴声停胖子:你是个偷窥狂。
"回到第三重时空,与胖子吃饭的时空。
"48中近景调音师继续说话,3''"调音师:自比赛后我就没能弹琴"49近景胖子一脸的不悦5''调音师继续说话:在瞎子面前,人们不再克制,50中近景调音师低头继续说5''他们给的更多更好51过肩拍,中近景胖子往前靠,说话6''"胖子说话:如果被抓住怎么办,人们会认为我也参与了"52过肩拍,中近景调音师得意的继续说话7''"调音师:有人投诉了吗?
要炒掉我么?
胖子:别逼我"53过肩拍,中近景"胖子不悦的指了指眼镜,调音师摘下眼镜"7''胖子:再让我看看。
54过肩拍,中近景"调音师摘下眼镜,看着胖子。
胖子冲他眼睛打了个响指,调音师眼睛一动不动"8''"胖子:练了很久了吗调音师:是得练"55中近景"胖子不悦的横了一眼,又不得发作"2''脚步声渐入56中景,反打"服务员入画,粗鲁的丢下账单,走开.调音师继续说话,拿过账单,掏钱。
"9''"调音师:还是很难相信?
做个实验,我来结账"57中全景"调音师拿着导盲棒,走在街道上,去前戏所提到的新客户家。
边走边得意的笑。
"15''钢琴声起"上一时空的对话继续:调音师:服务员,少了一张钱,不,不是这张,大小不一样,我要找你们经理谈谈,你以为我瞎了就可以这么骗我么?
不,我付钱……好吧,既然你坚持的话。
""此时,镜头叙事进入第五重时空。
但声音叙事停留在第三时空(声音部分只有调音师自己的,没有服务员的,所以可视为调音师内心的回忆)。
声画不对位形成了巧妙的叙事结构,也刻画了调音师自鸣得意的心理状态。
"58中景"调音师与一个老妇站在红绿灯前。
"3''钢琴声续59特写红绿灯变换。
2''钢琴声续60中景"调音师与一个老妇站在红绿灯前。
老妇一脸惊讶。
"4''钢琴声续"调音师:您好,需要我扶您过马路么""将其洋洋自得的个性更加突出的展现出来"61近景调音师坐在女客户的钢琴前,为她调音,女客户半裸着在前景跳舞。
调音师露出得意的微笑。
8''"钢琴声更大,成为最主要声源。
""此镜头,叙事又回到第四时空。
仍可视为调音师的回忆。
"62近景,背拍"调音师的头部,前景为女客户在裸舞。
"7''63近景"调音师专注的弹完一曲,女客户的脸入画,亲了一下他的脸。
调音师得意的坏笑。
"14''钢琴声停。
"音乐停,音效放大,环境音。
亲吻音,及调音师自鸣得意的笑声。
"64中全景"调音师来到新客户家。
按下门铃。
低头看袖口。
扶眼镜,伪装成盲人。
许久无人应答,掏出本子看看日程,再按门铃,拿下墨镜对着猫眼往里看。
半天,终于有女人过来应答。
打开门,调音师走进。
"76''"环境音,按门铃声、翻本子声、对话声、叹息声、脚步声,开门声。
此处的重点有个对面邻居的开门声。
(与开头处出字幕时的声音很相似)""新女客户:是谁?
调音师:钢琴调音师。
新女客户:我丈夫不在,改日再来吧。
调音师:我调音不需要你丈夫在家。
新女客户:没事,我可以付您上门费。
调音师:不是这个问题。
我是盲人,需要费很大力才能到您家。
你们没有取消预约,至少应该开门解释一下吧。
(再次按门铃,门开)新女客户:对不起,我没准备。
我丈夫没告诉我。
""此镜头叙事再继续第五重时空。
来到新客户家。
此镜头是一个长镜头,导演在此颇有用意,结合后面一个镜头,此镜头可视为对面邻居在猫眼里的一次窥视。
也印证点题的台词:这世界不是偷窥狂就是暴露狂。
女邻居对调音师的窥视导致了好奇(一个假冒的瞎子),也导致了后面的剧情发展。
"65中近景邻居的门打开,一个家庭主妇伸出头看。
4''门打开的声音。
画外音——新女客户:进来吧。
"此处点明了女邻居的窥视,也是这样,新女客户让调音师进了门,成为剧情转折的关键。
"66中全景推近"调音师摸索着门走入。
新女客户的眼神犀利的看着对面的女邻居。
门关上后,镜头并未马上切走。
"8''诡异的音乐起"关门的音效被刻意放大。
门被反锁声(锁了三声)。
""调音师:钢琴在哪?
新女客户:我带你去。
""此镜头延续了女邻居的主观视角。
(门关上后,镜头并未马上切走,而是停留)新女客户的眼神揭示了女邻居的好奇让她不悦(女邻居的好奇是针对调音师,但女客户以为是针对自己)。
音效运用到位,参与叙事,种下悬念。
(门被反锁,说明新女客户内心已有了主意)"67中全景"屋内。
调音师走进屋子,前景处摆放了油漆桶和梯子。
调音师摸进了房间,新女客户看到后慌张的大喊:"4''诡异的音乐续新女客户:不,小心!
"前景处油漆桶和梯子有了一个伏笔."68中近景,背拍 调音师自作主张的走进里屋,突然滑倒。
1''诡异的音乐续69近景,俯拍拉远"调音师摔倒仰朝天。
镜头拉远,我们发现他倒在一片红色的液体里。
"4''"诡异的音乐续,并推上。
我们逐渐感到了诡异和紧张的气氛。
""新女客户:等一下调音师:这是什么?
"剧情到此,之前的铺垫到此处到了一个高潮,也将疑问推到高潮。
(这一团红色液体是油漆还是血?)70近景"调音师惊恐的挣扎着爬起来。
新女客户扶他起来。
"3''"诡异的音乐续,并推上。
我们逐渐感到了诡异和紧张的气氛。
""新女客户:把手给我!
这边"71中全景缓慢推近"调音师惊恐的挣扎着爬起来。
新女客户扶他起来。
两人出画,镜头往前推,一个老头正坐在沙发上,头上都是血,已经死了。
"5''诡异的音乐续,并推到最高潮。
"音效推上,制造气氛。
"没想到您会走到这边来"剧情到此急转直下,有了一个对应的总爆发。
而且我们发现,坐在沙发上的老人就是第一时空里,调音师弹奏时的老人。
"72中全景"前景虚,老头满是鲜血的脸;背景实,新女客户给调音师脱衣服,并解释"8''诡异的音乐续,心理音效继续"新女客户:我们在装修,不小心把颜料打翻了,所以不想让你进来"73特写"调音师的手上沾满了红色的液体。
调音师被女客户推了一把。
他扶着钢琴坐下,碰到了琴键。
"1''诡异的音乐续,心理音效继续74特写新女客户怪异的表情。
2''诡异的音乐续,心理音效继续"上一镜头推他,作为女客户的一个测试,此处她心理有了疑问:这人可能不是盲人"75特写调音师惊恐而吓呆的脸,后景处新女客户擦着自己的双手.调音师忍不住微微转头看坐在沙发上的老头.1''诡异的音乐续,"心理音效继续,钢琴被敲到发出声音"音效此处模仿人内心活动.76特写老头满是血的脸.2''诡异的音乐续,"音效续,推上最高潮."让观众看清楚,就是第一时空里的老人.77近景"调音师从惊吓中回过神来,回答新女客户的话"5''诡异的音乐续,"音效猛的停住."新女客户:听到吗?你把衣服脱下来,我帮你换上我丈夫的"音效停住,表明男主角突然回过神."78中近景"女客户转头对着调音师说话,走远,转头用诡异的眼神盯着调音师."5''诡异的音乐续,心理音效继续"调音师:好,谢谢.新女客户:慢慢脱,我转过去,不看你"此时男主角从‘偷窥狂’转变为‘暴露狂’。
之前是借盲人身份的“偷窥”,此时却是为了证明盲人身份的“暴露”。
79近景"调音师惊恐的点头,开始脱领带"3''诡异的音乐续,心理音效继续80中近景"新女客户用犀利的眼神盯着调音师。
调音师背对镜头,站起来入画,开始脱衣服."9''诡异的音乐续,心理音效继续此处的讽刺意味很明显,对比之前调音师沾沾自喜的回味偷窥女客户脱衣.81中全景"前景新女客户继续盯着,后景调音师开始脱裤子.脱完,新女客户走上前抱起衣服."7''诡异的音乐续,心理音效继续"新女客户仍在测试他,判断他是否真的盲人."82中近景"女客户盯着调音师的眼镜,走上前,取下他的眼镜,盯着他的眼镜看."9''音乐停"心理音效停,此处无声胜有声,气氛更紧张.环境音效:女客户的走路声,摘眼镜声"新女客户:您的眼镜脏了."此处剧情推到非常紧张.悬念:到底新女客户有没有了解到他是假扮盲人?"83近景"一只沾满红色液体的手触摸琴键,调音"2''调音时的钢琴声旁白起.此处旁白为内心独白:冷静点,84特写"一只沾满红色液体的手触摸琴键,调音"2''冷静点,她完全没发现85全景"前景处调音师继续调音,后景处的门后,新女客户的影子打在墙上,看得出正在翻衣服里的东西"3''"你表现得很自然,都能得奥斯卡了"86近景"调音师继续调音,忍不住看沙发上的男人,表面尽量平静,内心则慌张不已。
"33''"后段加入新女客户走近的脚步声""这个男人是谁?
她丈夫么?
她不是说去找她丈夫的衣服么?
她为什么还不拿来?
冷静点,也许她在洗我的衣服,那不是很好吗?
我穿好衣服,调好钢琴就走人。
希望她不会翻我的上衣口袋。
我的日程本,见鬼,放在口袋了,瞎子怎么会要日程本。
""此镜头为一个长镜头,近景镜头+长时间的内心独白,细致表现了调音师此时的心理动作,而后段加入的脚步声音效将紧张气氛推至高潮。
"87中全景"模拟调音师主观视角,满脸是血的白发老头"2''缓慢的脚步声她来了88近景调音师的尽量平静的脸3''缓慢的脚步声89特写"调音师坐在钢琴前,穿着袜子的脚,在不安的挪动。
此时,一个穿高跟鞋的脚慢慢走入画,停在他身后。
"5''"缓慢的脚步声,渐强烈"90近景"前景为调音师强装镇静的脸,后景为一个穿着黑衣的人站在他身后。
"32''钢琴声响起"别回头,你是瞎子。
没有任何理由回头,你是瞎子,说点什么……妈的。
说啊!
(开始弹琴)"此镜头景别、内容跟第一时空、第10个镜头吻合。
钢琴声开始后,第五时空在此时回到第一时空。
91特写特写钢琴的某部分。
4''钢琴声续。
与第一个镜头吻合。
92特写特写钢琴的琴键跳动。
3''钢琴声续。
与第二个镜头吻合。
93特写特写钢琴的琴键跳动。
5''钢琴声续。
与第三个镜头吻合。
94中景摇,缓推镜头从钢琴处慢慢摇到调音师的头、摇到他身后的手握着一把装修用的钉子枪、摇到新女客户的脸、再摇到他们身后的大镜子,镜子里倒映出新女客户端着枪对准调音师的头。
缓慢推近。
37''钢琴声续。
"我是瞎子,不知道身后发生的事,既然不知道就该放松,我该继续弹琴,我弹琴时她不能杀我,我弹琴时她不能杀我……""此长镜头为观众揭秘开头第一时空的一切,也明白了之前旁白的意义。
看完这个镜头,一定会倒回去看开头,才能明白此片的叙事玄机,也才能明白那个音效在字幕处出的双重含义。
环形的叙事结构,开放式的结局,试听细节的精妙处理,才让这个13分钟的短片涵盖了丰富的信息,不落俗套。
此片的主题可以说是“好奇害死猫”,也可以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
虽说电影的结局到底如何并不是这里的关键,但是通过对于结局的猜测多少能够看出不同个人对于电影整体和细节的理解吧。
调音师是个聪明人。
他明白女主人已经发现自己不是盲人,这个电影也交代得很清楚。
但是同时他知道自己在进去之前已经引起了邻居的注意,所以他开始弹琴:如果女主人射杀他,琴声就会异常让邻居察觉;而女主人也不能让邻居察觉调音师最后没有出门所以不能杀他,如果她杀了调音师,那么邻居多少了解情况继而报警,那么女主人又需要将邻居灭口,这样的恶性循环对于女主人来说只能是死路。
所以个人认为女主人不会杀死调音师。
可是毕竟调音师看到了谋杀现场,为什么男主角可以活下来呢?
这里两个人的心理活动非常微妙。
有人认为电影告诉我们“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要太入戏,诱惑越多越要勇于反省自我,知道适可而止。
”我觉得呢,调音师在看到女主人站在自己身后的时候还想着要演戏,对自己说:你是盲人,没有理由回头看。
甚至后来告诉自己说,像个盲人,没有发觉女主人的意图一样随便说点什么。
但是关键在于,调音师接着告诉自己,他让自己说点什么,让自己继续演下去——可是最终什么也没有说。
这个时候他已经很清楚自己演戏也没有用了。
所以他开始弹琴:这一方面是让女主人不能下手,另一方面男主角说:“人们认为失去会令人更敏感。
”他十几年刻苦练习让他对钢琴非常敏感,甚至于过度的紧张和焦虑,导致他失去机会功亏一篑;他希望博得别人的好感、对于他人隐私的好奇,导致他深陷谋杀现场,就要丢了性命......曾经他即使是一个人面对钢琴都会紧张得颤抖不已,此时背对即将杀害自己的女主人,他表现得非常冷静:他在失去生命的时刻战胜了曾经毁了自己前途的“恐惧”。
调音师也是在给自己弹最后一首曲子,等着射钉枪结束自己的生命。
但女主人最后不会也没有杀死调音师,饶他一命。
相应的调音师也一定会保守秘密。
所以说此时房间里的两个人的心理非常微妙。
调音师在餐馆里说过一句话:“我能看到别人都不知道的事”,他目睹的杀人案就是其中一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餐馆里,调音师说:“我下午要去见一个新客户。
”有人认为那个“新客户”指的就是杀了人的女屋主,但实际上应该是那个跳舞的女孩。
这一点从电影叙述逻辑上我想是说得通的。
偷窥跳舞的女孩 以及 后面重点的杀人案,就是要说明调音师在扮演盲人的过程中,有些经历给了他失败以后重又获得的快乐和幸福,而另一些经历则会要了他的命。
至于一开始切换镜头时那一声响,似乎是影片的关键也是引发讨论的一点。
个人认为并不是射钉枪的声音,而是钢琴盖合上或者就是门关上的声音。
(这是根据个人经验,我听过射钉枪发射的声音,也弹过钢琴。
那一声响也类似于钢琴盖关上的声响)结论:本人更倾向于调音师活下来的结局。
以上,不过真的是一部很精彩的微电影!
好故事。技巧没意义。
我。。。没看懂
真实不可欺骗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看第二遍的时候听到那”砰“的一声心都凉了有木有?!尼玛第一遍以为是合上钢琴,第二遍才知道那是打钉机。微电影真心赞!
不到13分钟的短片,讲了个曲折的故事
玩儿大发了吧,哼
赞!好赞!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QwODg3OTg0.html
垃圾学我
没有传说中的这么好看啊。认真看完的。是个不错的Ip。但是没结尾,算个半成品。
破垃圾片分析了又分析。
如果我是先看的这个再看的印度版,我可能会觉得这个短小精悍印版悬疑的同时还有点黑暗幽默,我印象很深,先入为主了,缺少了惊喜,所以并没有觉得这个短片很好
幼稚,恶心,无聊,都装什么B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太作了,是会死的。
完全不觉得好看,完全不!!!!
太惊艳了!!!短短13分钟能把故事讲成这样实在是不容易……又看了一遍,听到那“嘭”的一声,心凉了……完全可以借用构架来改编成一部长篇,处理的好依旧可以成为经典……
就是反感任何被炒作的厉害的东西。
過譽了吧
故弄玄虚。
蛮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