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命运已经不再扮演重要的角色,取而代之的是人类的各种欲望,如猜疑、嫉妒、贪婪、斗争等。
这些都是来自人类内心深处各种复杂的情感,人类只能用有限的理性寻求解决之道,但是到最后往往会发现,结局无论如何都是悲惨的,而这种悲惨的结局也就使得人类慢慢走向虚无主义。
以《麦克白》为例,他原是苏格兰的大将,听女巫预言自己会当国王,加上妻子一再怂恿,终于弑君称王。
接着又杀害了其他竞争对手,但是最后还是被前王之子复仇所杀。
这一切都来自一念之间的野心,而结局则是毁灭。
换句话说,近代欧洲悲剧是从理性主义出发,亦即用人的理性去选择、衡量、判断一切,并且设法改变现状。
然而,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无论计算得再精密,也掌握不了所有的变数。
一个人再怎么聪明,很多事情仍然是处于他所能掌握的范围之外。
因此我们到最后会发现,一切终究会归于幻灭。
这就是虚无主义。
改编自莎翁的影视剧不计其数,然而,这部电影只是把需要演绎的故事重新放在一个舞台上,基本上像一个舞台剧的演绎方法,不知道这个是否是太简单了。
麦克白的悲剧证明了一个人如果心中有欲望,而且是比他的行动和能力更高的欲望,这是件可怕的事情。
还说明了家里要有一个贤内助是多么的重要,如果有一个充满着欲望和冲动的妻子,迟早也是会一个悲剧。
[呲牙] 影片的艺术设计是超现实的,极简化的现代式,人物的服装都是重新改造设计的,也呈现出一种简约风格。
莎士比亚剧有着诗一般的戏剧化的语言,然而,两位主角念台词,就像日常的谈话,尤其是前半部,没有显示是那种高昂的戏剧化腔调。
硬逼着自己看了两遍因为前一晚第一次看直接打瞌睡了咬着牙再磕一次然后不得不承认 影片表现形式非常出色看这样的艺术电影 需要耐心戏剧舞台布景、戏剧表演手法、戏剧感氛围溢出屏幕配乐和摄影都在强调一种悲壮的史诗感黑白配色可以完全忽略人物的肤色年龄隔阂这是全片最妙的一点保留原汁原味的莎翁故事和冗长对白用镜头张力凸显戏剧冲突用摄影技巧记录内心独角戏黑白色调将肃杀气氛烘托到极致可以忽略世俗适配度因为黑白之下都是用灵魂全情投入的艺术个体也许Oscar一席真的不是说说而已但是真的想做到一次观影而不会昏昏欲睡是一门大学问我突然顿悟为什么Shakespeare数百年来稳坐神坛为什么只一个人就能被奉为英国文学的骄傲因为他牛逼在大量内心独白、人物情绪描绘、警世哲言频出、处处比喻拟人修辞用细腻文笔勾勒简单的故事 凸显戏剧张力和强烈的情绪冲突感这是独属于莎翁的戏剧创作特点所以无论在影视还是书籍处处可见被引用的各式各样的莎翁名言因为他的大量作品实在是金句频出名言警句多到让人想忽略都不行
《麦克白》原著本身,就是一部非常完美的戏剧(废话,不然怎么能被称作“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不同时代对其的解读也足够多,而且相当多的解读是极具“创意”的。
曾看过的比较好玩的解读是高中语文老师曾在课上提到,《麦克白》在某些时期被解读为昭示“封建君主必然灭亡”事实的戏剧,配合“打倒孔老二”,上演得不亦乐乎(坏了,“不亦乐乎”也是孔老二的话///)。
科恩版的《麦克白》从标题似乎就表明对原著的解读是宿命式的:你已经知道这是个悲剧,只需等待悲剧发生即可——这种解读方式很容易想到拉康对《失窃的信》的解读,三次看信对应三次女巫的显现,因为对拉康的阅读数量还不太够,暂时不展开...谈些好玩的:
“什么锅配什么盖”
这句话很有意思,“我们畏惧流言蜚语,但却不知道为何畏惧”——它似乎否定了流言蜚语对我们的伤害,但在当代,我们所目睹的网络暴力显然会造成一些无可挽回的情形(比如刘学州的死),这句话似乎在想要强调:流言蜚语真的能够伤害到我们本身吗?
说的具体一些,难道刘学州的死仅仅是因为网络暴力?
他所经受的来自父母的暴力,他所经受的来自体制的暴力,这些难道就没有为刘学州的死造成一点点的影响?
当然有!
那么他们呢?
与其说我们不知道为何畏惧,倒不如说不知道畏惧谁:真正畏惧的事物从来不会被揭开面纱,这就是语言的暴力之处。
切身体会也告诉我,完完全全的陌生人对我的情绪真的很难有多少影响,真正对我情绪有影响的是那些不太熟悉、却似乎有着关联的人,比较生动的例子就是朋友圈的那些人,他们的话真的很容易伤害到我(怎么变成吐苦水勒!
我就要说,发朋友圈的都是傻逼)——当然,前任对我情绪影响最大,换位思考就是,我的出现对前任的影响也难以忽视,所以,不联系最好!
在林中的对话很有意思,导演在“老旧的”剧本中注入了一些“新东西”,女权主义,当然没那么明显,而是以“男性也可以表露感情”来反映的,不过这句话同样蠢...“你可以不像个男人一样”,“你可以像个男人那样去感受”:语言的缺陷暴露无遗,这两处“男人”似乎是不同的,但又似乎完全一样,这会让男性观者很迷惑,我到底像哪样?
——如果观者会思考这个问题,那就太好了,虽然表现手法是有问题的,但引人思考就很好,而且,男人应该怎样,这无疑是一个比较前沿且热门的话题。
在此我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男人怎样都可以,没有应该一说,更进一步的,放弃男人这个身份,拥抱一些自由。
这张图也很乐,我不知道男主说出这句话时抱着什么样的心情...前后两句话是完完全全的反讽,更是对由黑人来扮演麦克白这个角色的巨大讽刺...我不明所以欣赏下这部电影的绝美画面罢,为数不多值得称道的
又叒叕一版麦克白,感觉好莱坞+百老汇还有十个著名的老家伙排队等着演这个角色,而另外还有十个已经演过了……这一版倒是极其工整,很久不见科恩哥+科恩嫂这种稳定的作品输出。
严格说这是一出戏剧并非电影,它尽量摒弃电影相关的技术,只剩下灯光、台词和表演,甚至连色彩都不要了。
看本片过程中不断的想起麦金农酒店里的《 Sleep no more》,麦克白夫人飞檐走壁,邓肯国王血溅当场,班珂与麦克白困兽犹斗,我还被小护士拉进小黑屋……每一个场景都仿佛仍然触手可及,是戏剧某个维度的极致。
但那竟然是两年多以前了,于是又查了一下,现在居然门票涨到了800-900,侬怎么不去抢?!
用本片去冲奥斯卡,好比拿倚天剑去砍六大门派,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去扫街头混混,把戏剧和文本的老祖宗都抬出来了,胜之不武嘛。
话说,今年难道是文本元年?
《犬之力》《里卡多一家》再加滨口龙介全都洪尚秀+昆汀附体。
只见若干戏精在银幕上叨逼叨,若干编剧拼命找小说改编剧本,若干导演把机器对准演员就啥事都不管了……
黑白的画质,还以为是老旧的片子,一查,原来是2021年的片子。
因为之前看过《蜘蛛巢城》,所以内容大概基本熟悉。
本没有新鲜感,却又遇到单调的场景,大把大把的舞台对白,甚是无聊,勉强看完。
女巫只是普通的催化剂,麦克白夫人才是谋杀“荷尔蒙”“提鲜剂”。
女巫炫酷的表演后,全身而退,可惜麦克白夫人把“荷尔蒙”发出去之后,却沉浸在自己血腥的幻梦中无法自拔。
她本不是患得患失的人,却变得优柔寡断,全片完全看不到她这个人物性格的变化。
大把的台词无法改变人物的形象。
只能说舞台剧改到最后,还是影视化的舞台剧,缺乏电影的那种紧凑、扣人心弦。
唯一的亮点:女巫的出场,让人惊掉下巴。
或许为了求新求变吧,这次拿起导筒的是不知道暂时还是已经分家的科恩兄弟的乔尔·科恩指导,演员则请到了超强实力派丹泽尔·华盛顿,以及导演的老婆,也就是科恩嫂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这是一部形式大于故事的先锋性实验作品,4:3的构图,黑白美学硬光摄影质感,每一帧画面都透露着特立独行,去对撞流传经典的《麦克白》故事。
当然这带来的不是问题的问题是,这部电影注定也是会成为在故事上没有新鲜感的配比,最终还会回到观众的选择上,如果你喜欢《麦克白》的故事,看他!
如果你沉浸在摄影美学中,看他!
反之亦然。
幸甚至哉,这是语言最接近思想的一次,每句话都像诗歌那样优美。
权力的游戏,即便乌鸦为真,也只是诸神的闹剧而已,如果那是谣言,也能侵入恶人的心。
“因不义而起的事,必须用罪恶来巩固”,麦克白做到了,“用小事赢得信任,是为了在重要的事上背叛”,因此他将走向自毙。
命运无法抗拒,就算知道了结局,依然选择接受。
就像这令人感慨的执行,不断被印证,却难以回头。
那些群飞的乌鸦,遮天蔽日,像心内的低语,像大脑的幻影,更像苦口的呻吟:“繁星啊,藏起你的火光,不要照亮我黑暗、强烈的欲望”。
眼前的宿命对手,仓皇拾起的王冠,那个人何其悲哀。
风格感很强的一部影片。
开头有两个相同景别、相同机位的俯拍镜头,分别拍摄国王和麦克白的单人画面,并且下个镜头接的都是灰蒙蒙的天空上飞着一两只鸟的仰拍空镜。
用相同机位分别拍二人,预示着他们二人的地位有一天都将相同——麦克白将会夺取王位;同时俯拍的角度有着一种对于他们最终都将走向灭亡宿命的悲悯之感,悲壮而悲凉。
人在所谓预言、所谓命运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全片画面的灰白色调带着一种肃杀感、疏离感。
当麦克白见到女巫后的那个晚上,他和班柯在帐篷里得知女巫的第一个预言已成真。
帐篷外面由杂草和残枝的影子构成凌乱的线条,正对应着此时心绪紊乱不宁的麦克白的心境。
麦克白夫人的出场:在一个纵深的走廊里,她从远处的光区出现,一边读着麦克白写来告知她女巫预言的信,一边朝着镜头的方向走来。
她先从光区走到暗区,随后又从长长的黑暗中走到镜头前的近景,露出庐山真面目。
这意味着她是处于黑暗中、被黑暗吞噬的那个人;她走到镜头前时是中近景,显出了她的强势。
她手中那燃烧的信纸,亦是她心中燃烧着对权力的欲望,她比麦克白更加冷漠阴狠。
麦克白夫人在走廊里说服麦克白刺杀国王时,麦克白脸上的光影形成了阴阳脸的效果——麦克白正在逐步丢掉原本的善良和良知,走向麦克白夫人的黑暗。
麦克白家里的建筑都高耸着而呈四四方方的方块状,没有任何装饰,光滑而冰冷的质感。
麦克白杀死国王后,众人齐聚一堂,麦克白夫人晕倒后众人离开,只剩两个王子仍留在原地。
此时再次运用了一个俯拍镜头拍摄两个恐慌想要分开逃命的王子,他们在这个俯拍的远景镜头中占据画面极小的部分,如同两只弱小的待宰的羔羊。
同时建筑的影子将原本方正的墙壁分割成不规则的形状,增加了不稳定感,暗示着此时境况的混乱,正义和真相已被颠覆和掩盖。
四周的四堵墙构成了一个封闭狭窄的空间,画面中的王子和其他人都犹如困兽一般被此时的境况钳制着。
但是两个王子仍站在光亮中,也许暗示着还有希望。
全片的置景舞台感十足,起到了一种间离效果,和灰白色调相得益彰,加重了那种疏离感。
片中多次采用俯拍镜头。
如影片开头分别拍麦克白和国王的单人镜头;麦克白刺杀国王后等场景。
这些俯拍镜头带有着一种上帝俯视人们必经的宿命一般的悲悯感。
科恩嫂人很有意思,在问答环节讲述了自己14岁的时候在学校演过Macbeth,而之后多年试镜失败,直到64岁终于演了自己的麦克白夫人。
科恩相比来说比较严肃,两人在一起真的是性格互补的感觉。
电影因为莎士比亚式的台词有些晦涩难懂,但黑白画面和有些魔幻感觉的3D场景设计又超越了戏剧传统的形式,形成了一种区别于戏剧文本的抽象感和想象空间。
将电影形式和传统戏剧舞台相结合,总体还不错。
感觉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像属于旧时代的作品。摄影布光这些太强了。
就算在A24的量产风格里也不算优质作品吧。摄影打光是很美,可场景和表演太割裂了,完全是各演各的搭不上戏。难受,不属于我想看的电影,或者应该说它哪里像电影了!
视觉作品咯
高纬的日光真的还蛮像舞台追光效果的。语法其实还蛮统一的,幻像与预兆全都来自光的变形,除此之外就真的很怀疑还在用这个文本玩什么。Frances McDormand的表演跟这部难得地非常配搭,“演给你看”的过度表演刚好提供了造作的面部与体态的形状。
无论什么导演给A24拍的古装片好像都是一个调性. 上一部在美学上有所突破的是19年的<灯塔>, 这一部有所借鉴. 很好奇A24有没有对导演和摄影师洗脑. 导演大刀阔斧地进行了简化文本, 有意使用了现代感很强的室内空间, 靠摄影和声效维持了电影感. 女巫和王冠的造型是亮点
形式很独特,独特到了对内容没有帮助。台词像是背课文有啥意思。麦克白的老婆不适合演这个角色,像村姑一样
套用友邻评价Spielberg版西区故事:导演,没有东西拍的话可以不拍。以及这是在纪念碑谷?
一星打给舞美,打光,摄影。//有黑泽明《蜘蛛巢城》戳在那,很难再攀高峰。//加那么多黑人又是何必,科恩连你也需要正确了吗?
3.5 气质拿捏到位,原剧作中,麦克白行凶后深夜里传来敲门声,这种似真亦幻的心理惊悚是灵魂。电影则在行凶场景后不断突出节奏近似叩击的声音,如钟声、水滴声和靴子踩在地上的声音,这是人物内心的外化,配合表现主义光影太准了。喜欢三女巫出场第一幕,一女巫先出现,随后两女巫倒影在水中,噢噢噢,真好!
《麦克黑的悲剧》讲了什么?话语权威的篡夺者注定被群体意志砍头,表面上选角试图在矫正种族歧视,实则恶意满满。
这是个啥玩意,舞台视觉电影么。
看预告以为会非常棒,但实际上三女巫戏份之外都有点无聊……形式大于内容,像是低配版的伯格曼。全员都有种表演痕迹过重的感觉,科恩婶的麦克白夫人更是意外地不戳我……
听不懂啊真的听不懂,莎翁的文本还是太难懂了,好在知道剧情是啥不然真的看的云里雾里的。美术风格十分风格化,用了一种极简的风格,用混凝土在屏幕上打造了一个舞台还原经典命运悲剧。黑泽明的《蜘蛛巢城》是日本电影对莎翁的本土化改编,本部《麦克白的悲剧》在风格上感觉也借鉴了黑泽明的一些风格。
乔尔想要模仿伯格曼或黑泽明的风格,可无奈他是科恩兄弟的成员,《麦克白的悲剧》的风格是分裂的,一方面是基里科,德国表现主义影响之下的美术设定,另一方面乔尔则重复着同一种构图:浅焦下人物近景直面观众,强迫其注意到人物说话时的肌肉运动,一种典型的黑色幽默处理方式,人物的美式英语则仿佛置身于一场排练或Zoom上的剧本朗读会议,我们当然可以设想一种科恩式的麦克白,参考《逃狱三王》或《巴斯特民谣》,抛弃掉严肃性,在形而上学和反类型上越走越远,用丑角视角或者将场景移置某种荒诞派色彩的人物窘境之中,不过很可惜的是《悲剧》并没有,属于好莱坞那种作为呆板无趣,却稳赚不赔的,缝合怪式的改编;或许将同样的题材交给多兰,也会得到一部类似的影片。
黑白有质感是谁说的,完全没有一点儿依据。如果真的黑白有质感,为何屏幕厂商不真的把屏幕调成黑白的,反而越来越追求色彩还原?在当今能拍出令人惊艳彩色 效果反而执着于使用黑白电影是一种浪费和倒退。剧情很狗血,像看魔幻剧
Life's but a walking shadow,a poor player,that struts and frets his hour upon the stage,and then is heard no more。
三女巫还行,跟71版波兰斯基肯定没法比
视觉撑起一分,太精致了!我没看过太多版本的麦克白,和前几年出的那部片子差不多,似乎都是想要放大原作的诗性,而不是剧的核心骨架。有点像一锅放了高级花椒和辣椒但是没有牛油的底料,总还是缺少些力道。是的,我又想吃火锅了。
剧场中的摄影机,监视器外的眼睛。刺杀侍卫时的内心梦游的哀嚎
为了停车迟到了5分钟,进去已经是三个女巫的部分了,然后才出片名。自己觉得片名都没错过应该能看懂——结果一句都听不懂。忍不住在包里看手机搜豆瓣评论,才发现纽约的朋友们也集体表示台词听不懂。那我就放心了。最后冲过去跟Carter Burwell表达了半天自己对暮光配乐的喜欢,没等他说啥我就走了哈哈哈哈哈。。#三十多了,无厘头一如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