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通过这部电影,第一次全面了解的猫王生平,42岁死于长期滥用药物导致的心脏病突发,非常感慨,美国很多杰出的音乐艺人都有药物成瘾的问题导致早亡,包括后来的迈克尔杰克逊(我十分期待关于他的电影,我相信未来也会有类似题材)、惠特尼休斯顿,如此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实在太可惜了。
之前我以为猫王的重要意义,仅在于音乐,把黑人Blues和白人Rock风格结合起来,开拓了美国音乐,从这部电影才我知道原来猫王最初的生活年代还是种族隔离时期,他代表了黑人和白人的种族融合,率先从音乐开始,当然他的音乐创作才华也是独树一帜的。
Unchained Melody原来是一首50年代的老歌,这首歌曲如此动情,真是经典,猫王最后一次公开表演演唱的是这首歌曲。
又看见了王家卫的无脚的鸟的名句,难道这是猫王的首创?
刚开始我对男主演Austin Butler有点担心,他外形瘦削,完全不像猫王,看过之后还是为他对猫王的模仿鼓掌,从声线、动作、情绪还是模仿到位的。
他的妻子女主角很漂亮,一位澳大利亚新秀。
Tom Hanks 老将出马,是影片的定海神针,有他在,电影基本不会跑偏。
我前两天刚重温Tom Hanks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费城故事》,时光不饶人,年轻小伙儿变为耄耋老人。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镜头的转换有几处很巧妙,比我前一段看完的《金发梦露》要好很多,就是电影有点长,将近两个半小时。
原来猫王是这样死的呀,太遗憾了,经纪人太坏了!
也是因为他太爱舞台了,才会接受经纪人的压榨,最后英年早逝……除了这还通过这部电影对猫王和他的年代有了一些了解,他之所以成名一方面是因为音乐,另一方面是觉得他替很多年轻人说出了心声,比如作为一个白人,唱黑人音乐,这本身就是对当时的种族隔离制度的反抗,看的时候就在思考,是时代造就了猫王还是猫王创造了时代?
我看这部电影当然是因为Austin,我是做了一段时间的心理建设才打开这部电影的,因为对猫王实在是不熟悉,而且因为这个片子他有了“油王”这个外号……看完我想说,油也是猫王油,是那个年代的审美油,与我们美人无关!
他演得很好!
我甚至有两个猜想:他当年跟丹泽尔华盛顿演舞台剧的经历是不是帮他找到了在舞台上现场表演的感觉?
他演猫王在母亲的葬礼前躲在衣柜旁哭花了的时候是否借用了他对母亲的感情?
我不是说出戏哈,我是觉得这段演得太真实、太自然了,让我不由得想到演员自己的经历。
也可以看出他为这部电影付出了很多,包括嗓音,不过我还挺喜欢他现在的嗓音的呢~
在异乡看的第一部电影,7/19/2022 12.p.m. EST ,看的第一部无字幕的电影,无背景知识。
以下为看图识字的感受:1.Tom Hanks扮演的经纪人就像梅菲斯特!!!
舍友告诉我魔鬼引诱是老套路,然而我还是想说:不愧是Tom Hanks!!!
2.剧情理解(可能有误)年少的Elvis跟经纪人share a dream(来自影片最后经纪人告诉想要离开他的Elvis”We shared a dream“)。
最后Elvis对经纪人说,“You are fired!" 好吧,行,那就把钱算算。
最后的账单(高额负债)出来的时候,我惊了,娱乐业咋挣钱?
所有人share a dream,一起负债(Elvis不知道),一起迷失。
Elvis以为自己很富,富到有资本可以结束一切。
但实际上没有人挣钱,只有流动的资金。
好了,现在他不玩儿了。。。
哇嗷,找钱吧,奥布,准确的说是还钱吧。。。
然后Elvis被他老爹告知他们早就破产了。。。
Elvis回不去了,他的灵魂早已迷失,身体也在所谓的事业中垮了,最后英年早逝。。。
3. 理解了啥叫“娱乐梦工厂”。
但何时该清醒何时该做梦还是个问题。
4.通常观影的有很多老头老太太,还有坐轮椅来的,也有一家老中青三代一起来看,看来Elvis是很多人的青春。
抛开影片中血淋淋的负债不谈,有一说一,梦想真伟大!!!
5.附:歌好听(观影的我听到音乐的时候忍不住抖脚)
我知道《猫王》是冲奥片,但我没想到冲奥也能冲得这么难看。
有的人一站上舞台就有核弹般的光热。
这种巨星气质需要天赋和长期“红”的加成。
因此,演员无法演出巨星风采。
这在《波西米亚狂想曲》已为人诟病——拉米·马雷克连拉话筒杆的动作都模仿到了,但神态却经不起任何特写。
他能演出弗雷迪寂寂无名时的羞涩,却不能演出大红大紫后的飞扬自信、“星味儿”天成。
好在,观众的要求也没那么高。
只要在妆造、口音、肢体动作等方面刻意琢磨做到“形似”,音乐一起,便也沉醉其中了。
但奥斯汀·巴特勒塑造的“猫王”实在了了。
《波西米亚狂想曲》(2018)的巨大成功(全球票房9亿美元;奥斯卡五项提名;男主狂扫各种影帝奖)显然使好莱坞制片商们发现了音乐传记片-“情怀片”这个商机——仅歌迷和粉丝群体便能保证票房收入,而工整的传记片一向是颁奖季的心头好。
一时间,各种音乐传记片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
就在今年,我们还将看到惠特尼·休斯顿的传记片。
可惜,《猫王》这个跟风多少鸡肋了。
《猫王》讲述了美国摇滚乐之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的一生。
也即我们熟知的“猫王”。
影片采用传奇经理人汤姆·帕克(汤姆·汉克斯饰演)的“反派”视角,由发掘喜欢和黑人音乐家们一起演出的白人小子始,由“他不是死于心脏病,也不是死于药物过量,而是死于爱”的盖棺定论终,最后以猫王去世前一周的真实演出画面《奔放的旋律》(Unchained Melody)轻轻收束全片。
擅长音乐歌舞片的导演巴兹·雷曼早在《波西米亚狂想曲》之前便有拍摄猫王传记片的打算,趁着《波西米亚狂想曲》的东风拿到大制片厂的支持立项。
甫一立项便被视为奥斯卡热门之一。
其中又经历了全世界疫情停摆无法拍摄、汤姆·汉克斯感染新冠无法拍摄等多重困难,终于拿出这部《猫王》。
如此波折,更令人期待。
《猫王》显然是有野心的。
它试图呈现主宰猫王生命的矛盾和联系:猫王和家乡孟菲斯的黑人音乐家群体间不可斩断的联系;和家人亲厚的联系和成名后不可避免的矛盾;猫王与经理人汤姆·帕克关于音乐理念的矛盾;猫王和爱妻普莉西拉·普雷斯利间爱而不得的矛盾……以及作为时代背景的种族矛盾、政治事件、民权运动和社会变迁。
应该说,2小时39分钟的时长应该能够容纳这些矛盾(至少是部分)的展开了。
然而,《猫王》对这些矛盾的呈现是极为肤浅的。
传记片的优势——对人物内心的深入刻画,在这里聊胜于无。
能看出奥斯汀·巴特勒为了从“小鲜肉”、“美男”的标签转型是下了苦功。
他显然琢磨了大量猫王本人演出的影像资料,将肢体动作模仿得惟妙惟肖。
但匪夷所思的是,他跟猫王不能说是毫无关系,只能说是貌合神离。
猫王本人倾倒众生。
奥斯汀·巴特勒的“猫王”倒像是2020年代会出现的练习生,擅长舞蹈那种。
他那费了大劲儿的肢体动作模仿只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油腻版“猫王”。
当奥斯汀·巴特勒扭动臀部和抖动双腿,向台下女性释放性张力时,我只看出“他演得好努力……”;当他在各种文戏中舒展长腿、眼波流转、邪魅一笑时,我仿佛看到了好莱坞黄教主;当他接住女性歌迷扔来的内裤挂在头顶,我恨不得送给他一些清热去油丸;而当他在高档酒店的豪华套房里演绎曲终人散、黯然神伤时,我又只看出“他演得好努力……”有人的舞台性张力是自然流露,有人的性张力则是“快看,我帅不帅!
”奥斯汀·巴特勒显然属于后者。
猫王本人的脸颊肉肉的,腮帮子略鼓,那或许是他在健康状况很糟时一开口也中气十足、惊为天人的原因之一?
而奥斯汀·巴特勒则是油光粉面的好莱坞小生,脸颊瘦削,五官尖锐。
烟熏妆和深眼线一加,那种轻薄、邪魅之感更扑面而来。
特别需要指出,猫王职业生涯后期受困于发胖,而奥斯汀·巴特勒的“猫王”依然一副孱弱的身板,严重违和。
或许,这正是导演在结尾部分匆匆收场,引入猫王真实演出影像的原因之一。
一个塑造成功的反派对传记片的成功是绝对性的。
《莫扎特传》(1984)中反派萨列里的形象比莫扎特本人还要深入人心,演员也因此荣膺奥斯卡影帝。
但在《猫王》里,汤姆·汉克斯大叔的正直形象太深入人心了(阿甘、米勒上尉、萨利机长……),即使穿上反派大哥专用花衬衫配上狂狷笑容也根本不像反派。
或许是为了蹭到汉克斯大叔的星光,《猫王》用大量篇幅描写了经理人汤姆·帕克和猫王间的矛盾。
猫王身后,众多资料揭示出这位经理人对猫王的经济压榨。
1970年以后,在猫王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的情况下,还需要在世界各地奔走演唱。
而《猫王》对这种压榨的描写是极为暧昧的。
制作方似乎特意想将矛盾拔高为理念冲突:经理人认为音乐只是“生意”(business),不应介入种族矛盾等现实议题;而对猫王来说,音乐是关于“唱让我快乐的歌”,关于给人们带来温暖,关于爱。
在医院一节,因心脏病发作入院的经理人说服猫王为他策划世界巡回演出,而本就因决意离开而心有愧疚的猫王吞吞吐吐、无法拒绝。
随后,是更变本加厉的控制和压榨……从知遇之恩到为利益反目的转折本该很有看头,《猫王》却一笔带过。
《猫王》似乎更想让电影成为一场演出。
正如猫王本人的演出往往成为狂欢,电影也特意搞得花团锦簇,张狂飞扬。
导演把前作《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纸醉金迷的风格贯彻下来,再加上各种华丽丽的视觉效果,再造了一场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演出盛况。
那是一个激情和火热的年代——黑人在争取平权,女性在争取自由,法国有“五月风暴”,匈牙利有“布拉格之春”;那也是一个动荡和死亡的年代,肯尼迪被刺杀、马丁·路德·金被刺杀……这是一个属于美国的童话。
《猫王》夸张的美学风格是适合刻画这一时代的。
猫王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不只为快乐而歌,更为自由、平等、博爱而歌。
问题出在拉跨的剧本。
各种矛盾均浮皮潦草、一笔带过。
在《猫王》里,“猫王”和亲人的爱是凯迪拉克和大房子,和妻子的爱是无声的“我爱你”,其他时间都在唱、跳、和经纪人闹矛盾。
《猫王》有意刻画时代背景,却局限于“民权运动领袖被刺杀→大家都很难过→猫王唱歌鼓舞大家”的三段论。
如此,观众很难产生共鸣。
可以说,《猫王》全片花里胡哨了两个多小时,可能都不及片尾猫王本人那一曲悠长的《奔放的旋律》令人心醉和心碎——那是在死亡逼近时对生命的歌唱。
也许,试图消费这样的歌唱来赚钱才是亵渎。
曾经,音乐传记片需要扎实的剧本,更需要演员苦练乐器或歌喉,前者如《善良的风采》和《钢琴家》,后者如《与歌同行》、《玫瑰人生》、《灵魂歌王》,这些电影中出个奥斯卡影帝/影后并不稀奇。
现在,音乐传记片只需把传主人生拍成流水账,模仿形象和肢体动作,音乐一配,情怀一卖,坐等赚得盆满钵满。
果真如此吗?
观众可不买账。
我在一部叫做猫王电影的黑人音乐中,会想起多年前我爸和他的朋友对于李伯清到底属不属于草根文化的一次争论。
那个时候李伯清已经过了最巅峰的时期,成都的大街小巷的都不再会放着李老师上厕所的段子,开奔驰买豌豆颠已经成为过去的经典,消失了的三轮车宣告没有人能够复刻李老师的成功道路。
大家都经历了一次成都本土文化的高潮甚至疯狂之后,又被搓麻将和数芊芊的声音重新填满。
20多年前我20多岁的时候,第一次买了首度引进内地的猫王的正版磁带,才终于知道外国人为何那么迷恋他——猫王那一把充满荷尔蒙的厚重磁性嗓音,真能把一首烂大街的情歌唱得天荒地老!猫王的演唱属于老天赏饭,一开口就让人着迷,他在舞台上也是魅力四射,让人心跳加速。
可以说纵观流行音乐100多年,能和他相提并论的人屈指可数。
有的人唱得好,但形象差;有的人形象好,但唱得烂;有的人都不错,但就是不招人待见,就是不性感!你以为猫王的综合魅力是那么容易就能呈现的吗?
其实以前也有人拍过几版猫王,但都离精品相去甚远。
巴兹鲁赫曼想蹚这浑水,肯定是受到了《波西米亚狂想曲》的鼓舞,想凭这个冲击一下奥斯卡,但可惜还是重蹈覆辙,弄出来了一个花里胡哨的怪胎。
整部电影就像一场猫王的模仿秀,尽管视觉上极尽奢华、繁复,好像一部大型MV,但内核却极其空洞,汤姆·汉克斯扮演一个挺着大肚子、粗鄙不堪的小丑式人物,成天挖空心思赖着猫王赚钱,猫王想走还不让,还用毒品控制其听话,最后导致其早早死亡……对不起,这不是《红磨坊》的剧情吗?
妮可基德曼投胎转世到美国变成了猫王?
除了这个“反剥削的”主线剧情,其他就是各种舞台表演模仿秀,竟凑了两个半小时,你说无聊不无聊?
至于亲情、爱情,那都是小插曲,一点也不重要。
EP1935年出生在美国黑人人口最多的密西西比州,一个贫困工人家庭。
猫王是1950年代将黑人福音布鲁斯灵魂乐等注入流行音乐的第一人,并将其和美国乡谣融汇发展为摇滚的奠基人,这是猫王对音乐所作最大的贡献,可辨识的直接影响将超过百年。
间接影响将化为原子永存于亿万人的思想宇宙。
影片呈现少年猫王被黑人音乐打动到眩晕。
画面极富象征意义,黑人音乐渗入猫王的灵魂。
也预示影片将涉及1960-70年代美国黑人运动高潮。
少年EP胸前的闪电标志,也是猫王的另一个精神图腾:DC漫画超英沙赞的符号。
这一段落也是影片最精彩部分。
印第安纳州的加里,同样是美国黑人最多的城市,1958年MJ诞生的时候,EP的音乐在美国已初具披靡之势。
少年MJ随家人全美巡演时,EP已征服全球。
说MJ听EP音乐长大不为过。
不同肤色却拥有相同的的黑人音乐源起。
MJ的少年时期,EP开创的摇滚已经衍生发展了百个流派。
MJ的音乐符号开始倾向于DISCO,FUNK,POP
EPMJ共有的招牌舞技。
不过,和EP相比,MJ舞蹈的进化超越时代提前遁入数码时代,非人能及。
让我们保持同样的精神,开创下一个时代吧。
1957,EP的监狱摇滚。
歌舞唱跳组合本来在20世纪20年代好莱坞歌舞片已经开创并持续影响全球。
但是EP的唱跳组合基于音乐由古典向现代转化形成摇滚的开辟意义,和歌舞片不可同日而语。
正因为摇滚音乐的划时代,也使EP成为现代流行音乐极重要载体MV的奠基人。
20年后,MJ的接棒。
1950年代,少年EP正处于黑色电影最后的高峰期,他的《监狱摇滚》无疑打上黑色烙印:英雄不再是英雄,罪犯也是英雄。
对MJ影响深远。
MJ巅峰作品《billie jean》《 Smooth criminal 》《dangerous》虽然拥有摇滚蜕变的最终形态,但内核却是1950年代的黑色。
影片接近尾声时,EP尚余两年生命。
背景广播提及MJ在MGM大酒店驻场演出,表明MJ已经和EP直接竞争。
这里象征意义明显,MJ接棒EP。
也是从EP为代表整个第一代摇滚人手中接棒。
紧接着,画面来到EP心爱的女儿丽萨。
象征意义不言而明。
1995年,EP已离世18年。
MJ和自己的第一个妻子EP女儿丽萨共同演绎《You Are Not Alone》。
爱是真实的,即使注定比生命更短暂。
R&B曲风,满含对内在灵魂黑人音乐布鲁斯的缅怀,对过去半个世纪的缅怀。
即使无人超越,你的时代也注定要结束。
影片最后一幕,EP回头凝望自己的生命。
MJ则已隐蔽于黑暗之中。
EP和MJ拥有共同的灵魂。
他们的早逝无论是否与滥药有关,生命的能量耗尽是因为光芒太耀眼。
生命能量必须转化为另一种形式,那就是音乐,重塑亿万人的脑细胞,激励生命的步伐。
So I keep singing a song to me!
仰望浩瀚星空,EPMJ是最璀璨的联袂双子星。
迄今为止,EP和MJ的全球唱片销量均超过3亿张。
MJ稍领先,居全球第二,EP第三。
待续,,,,,,
No. 2505,《猫王》。
讲述一代传奇歌手Elvis Presley的传记电影。
导演之前拍过《红磨坊》和《了不起的盖茨比》。
不做其他评论,只说一点有趣的发现,接近片尾处主角有一段独白:你知道有种鸟是没有脚的,它没法降落,终其一生都要飞翔,飞到累的时候只能展翅睡在风中……它永远不会落下来,除非等到它死的时候。
此段与王家卫的《阿飞正传》里张国荣的一段独白几乎一模一样:我听人讲过,这个世界有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可以一直飞啊飞,飞到累的时候就在风里睡觉……这种鸟一生只可以落地一次,那就是它死的时候。
这个相同的比喻也确实道出了两部电影中的两位主角相似的命运:一生反叛,放荡不羁,追求自己心中的彼岸,内心又极度孤独;一旦梦想破灭,彼岸消失,则英年早逝。
甚至《阿飞正传》的英文名:Days of being wild,都很合适作为《猫王》的副标题。
也许导演真的借鉴了《阿飞正传》里的这段独白也未可知。
总之很有趣,也很伤感。
8、本片讲述了传奇摇滚天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波澜壮阔的一生。
可能是人物原型带来的局限,亦或是受限于猫王与上校类如“父子”的关系、无力反抗的埃尔维斯、既定的历史等众多因素压缩了戏剧空间。
但虽平铺,对于我这样在之前没有了解过猫王的人看完过后对他也产生了好感,为他最终的无力叹惋。
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再伟大,当超越他所属的位置时也是那么的无力。
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历史局限性吧。
去年我因看了《波西米亚狂想曲》而喜欢上了皇后乐队,我在看过《猫王》后去听了他的音乐,果然也是非常的好听,Can't Help Falling in Love 已经循环播放了半天了。
完全没听过猫王,顶多在阿甘里见过阿甘看猫王的画面,所以电影最后用历史画面展示猫王最后一次登台,清唱《人鬼情未了》主题曲的时候惊呆了。
到20多分钟才发现经纪人是汤姆汉克斯,摩天轮上给了特写才知道,之前只觉得是个马戏团的糟老头。
挺矛盾的事,汤姆汉克斯如果一直不给特写让观众认出他,这个角色就不仅是奥斯卡男配的小金人,绝对是经典。
可他是汤姆汉克斯啊,不可能没有特写让观众认不出他,更何况汤姆汉克斯的面部表情实在太好了。
人物传记电影,核心是父子关系,一个被父亲pua一直被控制的男孩试图长大逃离。
蓝精灵怎么可能逃脱格格巫画的村子,于是一直在逃离,一直逃不掉。
汤姆汉克斯格格巫的造型也是绝了,但除了格格巫,电影很难说惊艳。
可能是猫王离的太远了吧。
4.5试图把猫王塑造成一个理想主义的showman形象,but.....鲁兹曼你觉得你拍的文戏能看吗?新潮感过后只剩下了头晕目眩,一条路走到死的秀场设计,连《波西米亚狂想曲》都知道换换口味。
大型模仿秀嘉年华,眼花缭乱但流于表面。
影片不仅给予了猫王一家足够的尊重,也给了黑人音乐和其影响力足够的尊重。结尾真实画面出现,当他满头大汗却依然拼尽全力唱出oh my love my darling时,毫不夸张地说身边的观众全都在抹眼泪。强烈推荐杜比音效厅。
预算:8500万首周末票房:3121万北美票房:1亿5104万全球票房:2亿8867万上映日期:22.06.24上映周数:16周分级:PG-13最高院线数:3932北美最高排名:1发行方:Warner Bros.
所有超巨都有自毁倾向,无一例外,所以能寿终正寝者寥寥。电影本身和猫王的一生轨迹似乎相反,早期和末端有高光场面,中段平庸,总体而言详略失当,时长太长。另外我汤没记错这是几十年职业生涯里第一次演反派吧?这都不配捞个男配提名?
Believe the hype!! 在电影院观看的体验一定很好🥹 看着都替剪辑感到心累 说实话看之前非常怀疑 (凯莉日记时期的演技🤧)但austin butler确实演到位了(肯定比同期竞争那几位强…)声音真像 服化也是技术高超 好多角度简直一模一样
无与伦比的over the top F A B U L O U S ~~~~~~~
没了挚爱的陪伴 其实拥有了全世界 又怎样
全方位展示austin butler的油
近几年都不想看音乐传记片了~
这类辉煌人物的传记片,不必过于找茬,如果有朝一日Michael Jackson、John Lennon、张国荣等的传记片面世,同理。他们都是上天给人类独一无二的馈赠,莫过于苛求。银幕重现他们的风华绝代,是我们的福气。90分钟处圣诞特辑的《If I can dream》,以及片尾挣扎而高歌的《Unchained melody》,这两次令我破防了。Parker上校总结猫王那句台词记忆犹新——他的陨落,因为爱,对歌迷的爱。
用两个半小时的篇幅讲完这位殿堂级人物的一生太过吃力了,于是在风格化的快速剪辑与华丽炫目的造型设计里,并没有留下太多深刻的记忆点。借助经纪人的视角重现猫王的成名历史,也是在呈现娱乐产业打造明星的过程,其辉煌背后却是各种利欲熏心与利益冲突。所谓“造星”也不过是人被物化、沦为商品以供出售的过程,这一点与《金发梦露》有所相似,不过导演似乎狠不下心,仍然留给观众一种美好的假象……
花哨得像一段段娱乐新闻素材,但依然>>>>>《 波西米亚狂想曲》
不像传记片,像一场拙劣的cosplay猫王的油腻的华丽的歌舞“盛宴”,将近三个小时,一半时间都在重现猫王当年的演出现场(了不起的盖茨比2.0?)一切本该着重刻画的心理戏与情感戏全部流于表面,本以为汤姆汉克斯是个圆形人物,但没想到被拍成了个扁平人物,没看到一点好,形象立不住。电影像一场优秀的演唱会“纪录”片,但绝不是优秀的传记片(但还是很感谢电影让我认识了猫王,之前真的压根不认识)
猫王很是适合如此满如此华丽风格的影像和节奏,这个片子有点像圣罗兰的传记片mix Queen的传记片的观感,在历史浪潮里的legend,估计这个影片没办法帮演员拿奖,除了模仿秀外,本身故事也看不到更接近人的猫王,只有成为英雄和英雄的剪影,那么浓厚的人物,只得甜水一样薄。
妈呀绝了真的爱了❤
有点太长了,征兵之后可以剪一剪。前期的叙事和转场还是很不错的!austin很努力了服化摄影也很努力了,但咋说…可能austin真得太魅了吧?以及elvis没有孤独老死啦,他还有两个未婚妻啦!艺术加工挺多的,虽然他和bbking关系很好,可和black community的关系有没有像电影里那样好像就不是非常确切了…可能是人物传记的通病吧,毕竟不可能像纪录片一样准确。有一说一,极端保守主义误解圣经迫害群众真是世界毒瘤。
中后段的几场演出的戏都蛮喜欢的,想起了很多很多个被他的音乐陪伴的时刻。整个风格倒是很贴合他给世人留下的印象,华丽,癫狂,浮华与隽永共存。就是男演员面相太薄了,不及本尊一半的风流,嗷。结尾的原版unchained melody,直接泪目
电影院看还是很精彩啦
看完真的是both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drained。Austin Butler 值得一个最佳男主!我男神自不必说